地理学视角下的秦岭户外运动研究_第1页
地理学视角下的秦岭户外运动研究_第2页
地理学视角下的秦岭户外运动研究_第3页
地理学视角下的秦岭户外运动研究_第4页
地理学视角下的秦岭户外运动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学视角下的秦岭户外运动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人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精神消费以及体育运动。人们从事体育项目的种类也从过去的单一化发展为现在的更加多样化,一些人更趋向于参与那种适合自己个性以及更具趣味性与挑战性的户外运动。很多户外运动参与者,由于经验缺乏或是准备不足,常常使自己陷入危险境地,更有甚者献出宝贵的生命。秦岭山脉由于其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条件,每年吸引着众多户外运动爱好者来此参与户外运动,但其也成为户外运动事故的高发地。秦岭著名的鳌太线被称为是中国户外运动伤亡率最高的线路之一。这些事故的发生既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救助负担,也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本研究从地理学角度对秦岭地区的户外运动进行研究,研究秦岭户外运动开展的地理条件,分析当地的地理因素对户外运动的影响,为秦岭地区户外运动的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认为:地理因素是影响秦岭等户外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丰富多样的地理资源为秦岭户外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秦岭户外运动目前还存环境、安全以及盲目开发等问题;应结合地理特点,多措并举,严格保护和适度开发秦岭户外运动资源。

关键词:户外运动;秦岭;地理视角

论文类型:理论研究

Abstract

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yandtheimprovementofpeople'slivingstandard,moreandmorepeoplehavetimeandenergytocarryoutspiritualconsumptionandsports.Thetypesofsportspeoplehavedevelopedfromthepasttothepresentaremorediverse,andsomepeoplearemorelikelytoparticipateintheexplorationoftheirownpersonalityandmoreinterestingandchallengingadventure.Manyoftheinitialoutdoorsportsparticipants,duetolackofexperienceorlackofpreparation,oftenputthemselvesindanger,andevengivetheiryoungpreciouslife.Becauseofitsuniquetopographyandclimateconditions,QinlingMountainsmountainattractsalotofoutdoorsportsenthusiastseveryyear,butitisalsoahighincidenceofoutdoorsportsaccidents.ThefamousQinlingMountainsAolinecalledChinatooisoneofthehighestratesofoutdoorsportsinjuriesline.Theoccurrenceoftheseaccidentsnotonlybringsomerelieftothegovernmentandsociety,butalsoleadtogreatwasteofsocialresources.

TheresearchofoutdoorsportsinQinlingMountainsareafromtheperspectiveofgeography,theresearchofoutdoorsportsinQinlingMountainstocarryoutthegeographicalconditions,geographicalfactorsanalysisoflocaloutdoorsports,toprovideareferenceforthedevelopmentofoutdoorsportsinQinlingMountainsarea.TheresearchfoundthatgeographicfactorsareimportantfactorsaffectingthedevelopmentofQinlingMountainsandotheroutdoorsports;providefavorableconditionsforrichanddiversegeographicalresourcesforoutdoorsportsinQinlingMountains;QinlingMountainsoutdoorsportsisstillenvironmentalandsafetyissues;shouldbecombinedwiththegeographicalfeatures,Duocuobingju,strictprotectionandmoderatedevelopmentofoutdoorsportsresourcesinQinlingMountains.

Keywords:Outdoorsports;QinlingMountains;Geographical

Thesistype:Theoreticalresearch

目录

TOC\o"1-3"\h\z\u1前言 1

1.1选题依据 1

1.2研究意义 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1国外研究现状 2

1.3.2国内研究现状 3

2.研究对象与方法 7

2.1研究对象 7

2.2研究方法 7

2.2.1文献资料法 7

2.2.2实地考察法 7

2.2.3访谈法 7

2.2.4逻辑分析法 8

3研究结果与分析 8

3.1秦岭的地理学特征概述 8

3.1.1秦岭山系概况 8

3.1.2秦岭地貌概况 9

3.1.3秦岭气候特点 9

3.1.4秦岭资源概况 9

3.2秦岭开展户外运动的地理学条件 10

3.2.1多样的自然资源 10

3.2.2多变的自然景观 10

3.2.3丰厚的人文地理资源 11

3.3秦岭目前主要户外徒步线路 12

3.3.1太白山户外运动 13

3.3.2华山户外运动 16

3.3.3终南山户外运动 17

3.3.4秦岭南麓户外运动 18

3.4秦岭开展户外运动存在的问题 20

3.4.1频发的自然灾害阻碍了秦岭户外运动的开展 20

3.4.2恶化的生态环境制约秦岭户外运动的发展 21

3.4.3险要复杂的地形不利于秦岭户外运动的普及 21

3.4.4户外运动项目选择不当,户外运动设施盲目兴建 21

3.4.5户外运动者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2

3.5发展秦岭户外运动的对策 23

3.5.1学习地理知识,提高防护能力 23

3.5.2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安全教育 24

3.5.3保护自然环境,做好环保宣传 25

3.5.4充分评估危险,选择合适项目 25

3.5.5结合地理特点,做好开发工作 27

4结论与建议 30

4.1结论 30

4.1.1地理因素是影响秦岭等户外运动开展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30

4.1.2丰富多样的地理资源为秦岭户外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30

4.1.3秦岭户外运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0

4.1.4应严格保护和适度开发秦岭户外运动资源 30

4.2建议 31

参考文献 31

致谢 33

承诺书 34

1前言

1.1选题依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去参与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体育运动因其多样性与趣味性,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在闲暇时间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而充满刺激与挑战的山地户外运动,更是受到了广泛追捧。根据国家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再加之北京冬奥会等一系列重大赛事的陆续举办,可以预见,我国未来体育产业尤其是山地户外体育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另一方面,我国众多的山地资源与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也为山地户外体育产业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

陕西作为我国山地户外运动的重要地区,其户外运动在以省会西安为代表的几个大城市得到广泛的发展。陕西境内的秦岭山脉地貌类型多样复杂,生物植被种类众多,这些因素在为户外运动提供自然客观条件的同时,也给众多户外运动参与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许多户外运动参与者运动前准备不足,运动水平良莠不齐,再加之秦岭山地山洪、泥石流、雷电或雪崩等自然灾害的频发,这些往往成为人们参与户外运动的最大障碍,也成为陕西户外运动发展的制约因素。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秦岭的户外运动相关因素众多,尤以自然地理因素为主。在跨学科合作日益紧密的背景下,不能仅从体育运动层面研究秦岭的户外运动,需要从地理学等更广的视野来予以关注。

1.2研究意义

自古以来,秦岭就在我国历史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统治者为了政治与经济目的,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开通了著名的秦蜀古道,每天有数以万计的商队人流克服山川阻碍,穿行在这些古道上。这是秦岭地区最早的户外活动。严格意义上的户外运动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各种以俱乐部为存在方式的户外运动团体遍地开花。“背包客”“驴友”等名词随着户外运动的发展以及网络的传播也早已为人们所熟知。随着秦岭周边户外运动的发展,荆棘丛生的古道在经过漫长岁月的沉寂之后,又迎来了络绎不绝的驴友,绵延不绝的秦岭以开放的姿态,每天迎来数以千计的户外运动参与者。

虽然众多的户外运动参与者,在秦岭中感受着运动的乐趣、释放者内心的压力、体验着美丽的自然景色。但也有一些户外运动团体,缺乏相关技术储备、运动经验和一定的安全保障意识,常常盲目效仿的危险的运动行为,在秦岭山脉湍急的河流的以及幽深的峡谷中遭遇到危险。很多户外运动参与者,常常准备不足就贸然开展运动,使自身在运动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迷路、体力不支、受伤、遭遇自然灾害等。特别是大学生登山被困、徒步越野者失去联系以及遇难等事故也层出不穷。这些事故,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救助负担,也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其原因固然与参与者准备不足、运动经验缺乏等因素有关,但没有提前考虑到潜在的危险因素,尤其是自然地理因素,这是出现意外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参与者个人来说,运用地理学知识研究秦岭户外运动,可使当地的户外运动参与者更全面评估当地户外运动中的地理学因素,根据自然条件以及自身条件合理选择户外运动地点与线路,趋利避害,降低风险,从而在更安全的条件下感受户外运动的魅力,享受极限运动所带来的快乐。对户外运动本身来说,运用跨学科知识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对户外运动在当地的普及,以及对全民健身、体育旅游、体育产业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户外运动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18世纪的欧洲。法国科学家默索修儿为探索高山植物资源,不惜重金悬赏能登上阿尔卑斯山顶峰勃朗峰或是能提供登山线路的人。1787年8月3日,一支由墨索修尔本人率领、巴尔玛为向导的70多人组成的登山队登上该山峰,揭开了现代登山运动的序幕。因此,人们把以登山为代表的户外运动也称为“阿尔卑斯”运动,1786年成为户外运动元年。在这之后的数百年内,传教士、科学家、军队等群体为了各自目的所进行的户外活动,间接推动了户外运动的发展。二战后,随着战争的远离和经济的发展,户外运动开始跳出军事和求生的范畴,成为人们追求亲近自然,追求生活质量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1969年,自新西兰举办首次越野挑战赛后,形式多样的户外运动开始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普及。

由于现代户外运动起源于欧洲,世界上户外运动开展较为普遍的地区也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户外运动在这些国家拥有广泛的大众基础、成熟的赛事体系以及深厚的运动文化,这些因素都决定了这些国家在户外运动领域的研究也领先于其他国家。欧美国家在户外运动这一领域内拥有较多的研究成果。英国退役特种部队成员、户外运动专家贝尔根据自己多年的户外运动经验,著有《荒野求生指南》一书,该书主要介绍户外运动参与者如何有效利用自然地理因素在险境中求得生存以及化险为夷。英国人克里斯的著作《极限求生:自救生存技能图解手册》列举了人们在户外运动中经常遇到的不利因素,展示了用技术以及科技手段克服不利因素的方法。在冰雪地貌户外运动领域,俄罗斯人亚历山大的《俄罗斯野外生存》一书讲述了冰雪户外运动的运动技巧以及运动注意事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英国人拜格所著的户外运动终极手册《山区远足必备》是众多山地户外运动者的活动指南。

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对户外运动中的自然地理因素进行了分析,但侧重点在于户外运动的技术层面,很少将户外运动中的地理因素作为重点内容展开研究,较少用地理学科角度去研究户外运动。

1.3.2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世界户外运动的发展,国内的户外运动在近几年也呈爆发增长态势,我国户外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3.2.1关于户外运动概念的研究

在对户外运动概念的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余宗贤等认为狭义上的户外运动所指的是在自然的场地进行的体育运动。自然场地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们为了非体育目的而建造的设施,比如公路等[1]。王莉认为户外运动是指在野外或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与自然界紧密相结合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2]。仝仕胜认为户外运动是一组以自然环境为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性质的体育运动项群。我国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对户外运动的定义是:户外运动是一组以自然环境为场地、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性质的体育项群[3]。

通过分析上述的诸多定义得出,狭义上户外运动定义各不相同,但对其特点却基本形成了共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户外运动以自然环境为场地,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与自然界紧密结合。第二,户外运动具有探险性特点。参加者在运动过程中,体验刺激,释放激情,获得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精神享受。第三,户外运动参与者是直接参与户外运动,而不是通过观看、欣赏等方式间接的参与。第四,户外运动强调运动项目的新兴性,即在一个时期内较为新颖、时尚的体育项目。

1.3.2.2与秦岭相关的地理学研究

户外运动的相关因素众多,国内与秦岭户外运动相关的地理学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个方面。

(1)秦岭的自然地理学研究

1959年,一些地理学家在做全国的自然区划时第一次提出,秦岭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在这之后,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的南北方分界线、一月份我国0℃等温线、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线、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分界线等众多地理界线被写入教科书。

关于秦岭的地质学研究在国内早有定论。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早已经被作为定论写入地理学教材。秦岭山地是古褶皱断层山地,其北部早在四亿年前就已经抬升为陆地,秦岭南部山区发现的沉积层表明,当时的秦岭南部还处于海水之中。距今3.751年的加里东运动使秦岭南部隆起成为陆地。2.3亿年前的晚古生代海西运动使得秦岭北部再次抬升。三叠纪时,受到距今1.95亿年的印制运动影响,秦岭与海洋完全隔绝,今天的秦岭已基本形成型。中生代后,秦岭林区以剥蚀为主。距今约84万年的燕山运动使秦岭形成以断块活动为主的褶皱带构造框架。之后,秦岭又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强烈改造下,经大幅度断块式垂直升降运动,最终形成现今秦岭格局。

关于秦岭气候方面的研究,有这样的定论。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其较高的平均海拔对大气环流以及天气系统都发挥着屏障作用,造成南北气候差异。秦岭北坡和关中平原是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月均温-2–-1摄氏度,七月均温25–27摄氏度,年降水量60至700毫米。秦岭南坡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一月均温2–3摄氏度,七月均26–28摄氏度,年降水750–900毫米。

(2)秦岭的人文地理学研究

不同的人对秦岭山脉有不同的解读。在地质学家的眼中,秦岭是地壳板块碰撞运动的铁证;在水利专家的眼中,秦岭是孕育了华夏文明的“绿色水库”,是对中国发展极为重要的水资源涵养地;在生物学家眼里,秦岭对研究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大意义……而在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眼中,秦岭既是一座山,也是一本书,其中所蕴含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足以对地域文化风格和文化人格形成不可磨灭的影响。“打开大秦岭,阅读大中华,这座山,将成为解读中国、解读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这可以看做是秦岭的人文地理学内涵。

秦岭横亘在华夏大地中部,素有天下之大阻称谓,也被称为中华的父亲山,在我国历史上拥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中国古代由陕西入川的五条栈道都建于秦岭之中,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典故就发生于秦岭之中。李白曾在《蜀道难》里说,“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这就是金牛道的开通。战国策讲“栈道千里,通于蜀汉”是有政治目的与政治需要的。从殷商到明清的秦岭栈道都是作为官道(国道)在使用,所以不管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朝代,秦岭栈道在政治经济和地理上的作用和意义都很重要。深厚的历史与古老的文化渊源决定秦岭不仅有丰富的自然地理学含义,更有着深厚的人文地理学内涵。

1.3.2.3与秦岭户外运动有关的研究

与秦岭户外运动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秦岭户外运动的研究

目前,直接涉及秦岭户外运动的研究,主要有官钰、史斌、党炳康等学者。

官钰的硕士学位论文《陕西省秦岭山地户外运动俱乐部会员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特征研究》对秦岭户外运动俱乐部成员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他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入手,提出关中以西安为代表的大中城市的发展已经对秦岭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严重制约秦岭当地的户外运动发展。来自这些城市的某一些户外运动参与者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他们在进入秦岭进行户外运动的同时产生的生活垃圾,以及破坏当地环境的行为严重冲击着当地的自然环境,使得户外运动与当地的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4]。

史斌等人在《秦岭环南山户外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一文中针对秦岭环南山户外运动线路进行研究,文章中列举秦岭经典户外运动徒步线路:鳌太线路、高峪线路、冰晶顶线路、草甸穿越线路、朝阳洞穿越线路、古道穿越线路。文章中根据当地的运动线路给出开发建议:政府应在宏观上合理引导,制定规章制度,加强监管措施,制定安全标准;加强户外运动服务业的体质建设,实施户外运动服务产业的统一标准,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合理规划,实行品牌战略,提升服务档次;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增强品牌竞争力等[5]。

党炳康在《秦岭北麓户外运动火热的冷思考》一文中指出,关中城市群正在崛起,秦岭北麓的户外运动如火如茶,由此带来的环境和安全等问题让人担优,因噎废食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在规范管理、科学指导、驴友自律的基础上,建立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专业救援队伍,才是户外运动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6]。

(2)关于秦岭体育产业的研究

目前,学界仅有谢英、刘畅对秦岭体育产业问题进行了研究。

谢英、刘畅等人在《区域经济体化一体化下山地运动的开发研究——以陕西秦岭为例》一文中针对秦岭的山地体育产业在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秦岭山地体育产业的影响,探究的秦岭山地体育产业的开发思路。该研究认为,山地体育产业空间布局以产业链的培育和延伸作为规划,更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各产业之前的优势互补。研究针对目前秦岭山地旅游产业链断裂、散乱等现象,提出构建陕西秦岭山地体育产业培育思路。山地体育产业链的形成将促进陕西省体育产业的发展[7]。

刘畅的硕士学位论文《陕西秦岭山地体育产业布局研究》一文,从界定秦岭山地体育产业的内涵与外延入手,以秦岭山地体育资源为基础,通过梳理山地体育产业关联,探讨了秦岭山地体育产业布局建设的问题。经过调研与论证,认为山地体育产业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有利于促进山地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产业关联方面上,针对目前秦岭山地体育产业关联散乱、关系不顺等现象,针对秦岭山地体育产业布局建设提出:应大力支持山地体育产业发展,多途径促进建设进程;理清山地体育产业关联,重点打造秦岭山地体育产业区;制定实施促进秦岭山地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产业布局政策;充分发挥陕西省体育产业集团的优势,不断促进山地体育产业发展等建议[8]。

(3)关于秦岭体育旅游的研究

关于秦岭与体育的关系,学者研究最多的成果是关于秦岭体育旅游资源、产业及其开发等。

静铁对秦岭北麓相关户外运动的体育旅游产业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陕西秦岭北麓体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具有开发体育旅游的天然优势,且与其比邻的关中–天水城市带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这些因素都为发展秦岭户外运动为代表的体育旅游产业提供了内在动力。他认为开发陕西省秦岭体育旅游市场对优化秦岭旅游产业结构,促进陕西省旅游业与体育产业具有重要意义[9]。

李雪、陈丽霞等人从秦岭户外运动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他们从全民健身的角度出发,提出为了给广大户外健身爱好者提供更安全的运动环境,可效仿美国修建国家登山健步道。他们认为陕西秦岭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优美的自然环境是户外运动开展的基础,但秦岭当地很多地域为纯天然环境,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缺少健身设施,缺乏安全保障。他们对秦岭当地修建健身步道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秦岭健身步道的修建,可促进当地户外运动的发展,满足人们的户外运动需求,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促进当地体育经济的发展[10]。

张玉兰在其论文《大型体育赛事对秦岭南麓旅游业的影响分析及策略研究》有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地处秦岭南麓的安康、汉中、商洛等城市处于秦岭腹地,环境优越、历史悠久,再加上高铁以及高速公路的修建,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潜力巨大。但当地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体育设施的建设还远远不够,无法适应规模庞大的潜在市场。当地缺乏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的专业人才,这些都是制约当地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他认为可以通过举办体育赛事这种方式来促进当地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宣传、间接推动当地的体育旅游业的发展[11]。

徐佳在秦岭北麓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一文中这样认为:秦岭北麓体育旅游的开发与管理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观光游的层面,停滞于大众型的旅游活动的层面,缺乏鲜明特色。秦岭生态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生态体育旅游活动开展不甚理想,大众对体育旅游文化认同感不够。大众型体育旅游活动引无法满足一些游客所注重的深层次内心与精神的愉悦体验。秦岭生态体育旅游产业没有进行一项长期规划,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特色、没有市场导向性,不能对游客形成强烈的吸引力[12]。

叶青在《秦岭山地体育旅游经济圈发展研究》中提到:陕西省在2010年将秦岭山地体育旅游经济圈确定为重点开发的七大体育旅游产业园区。她认为建设秦岭山地体育旅游经纪园必将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13]。

刘阳在《陕西秦岭山地体育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模式分析》一文中对体育朋友资源概述和秦岭山地体育旅游资源特点做了相关陈述:体育旅游资源正式被官方提出是在201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级规划纲要》中,体育旅游可根据不同标准划分为水体型和地貌型,地貌型又可分为山地型、峡谷型和高原型等多种类型。陕西秦岭以其特殊的地理意义和复杂的气质结构,拥有丰富的山地体育旅游资源。他根据秦岭山地旅游资源的特征,提出了多种开发模式[14]。

总之,以上学者主要从旅游、体育产业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对秦岭户外运动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可以看出,秦岭户外运动的意义早已超越体育范畴。秦岭户外运动的发展,能带动当地经济以及体育旅游等方面的发展,但也对地理环境造成了潜在危害。但很少有学者对影响秦岭户外运动的地理学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我国秦岭山脉的户外徒步运动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秦岭山脉地理学信息与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在地理学视角下进一步对当地所开展的户外运动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当地户外运动开展的地理学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地理学角度为当地户外运动的发展提供建议。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法是指通过查找文献资料,了解和证明所需要的研究对象,为写论文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持的方法。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有关秦岭户外运动开展情况的文献资料,分析这些资料中所涉及的秦岭户外运动与当地的地质、水文、地貌、气候等地理因素之间的联系。

2.2.2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法是指在明白了一个事物的真相、态势、发展流程之后,去实地进行直观的、详细的调查研究的方法。秦岭作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分界线、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等界限,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山脉。其复杂的地质构成、多元的气候特点以及多变的地貌类型,每年吸引着众多户外运动的爱好者。秦岭山脉的河流、峡谷、峭壁、山地等多变的地貌单元,为漂流、攀岩、徒步、山地速降登户外运动提供了天然的优质场地。可以说,秦岭正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又一户外运动圣地。通过对秦岭地区户外运动的热门线路(如太白山经典户外线路、牛背梁户外体验路线等)进行个案研究,运用GPS、GIS、遥感等现代自然地理学研究手段,得出当地诸如经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图、风速、气象条件等地理数据,结合户外运动来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2.2.3访谈法

访谈法是访问者与受访者面对面进行交谈,以得出信息、结论的研究方法。为使本研究更具针对性与应用性,根据研究的需要,走访当地户外运动社团以及户外运动爱好者,结合户外运动参与者的运动经验,围绕秦岭户外运动中的自然地理因素展开访谈。就研究目的、内容、方法等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及学者,对影响秦岭地区户外运动开展的地理因素、如何正确评估秦岭户外运动中的地理因素等问题征求他们的意见,从而获取本研究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指导。

2.2.4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是指利用事物的各种已知条件,根据事物之间内在的相互联系,对未知事物进行推理判断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类比、分类、归纳、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已有的数据和材料,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理论概括,确保得出结果与结论。户外运动是人类为亲近自然、释放情绪而在大自然中进行的一种体育运动。其表现为运动场地的多样化,地点分布的广泛化。特定的户外运动对开展地的地貌、地形以及温度、气象等条件都有特定的要求,这些因素属于自然地理范畴。通过归纳、整理、比较,对这些极限运动中的地理因素进行汇总,探究其内部联系,分析其规律,以得出相关结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秦岭的地理学特征概述

秦岭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上的秦岭,是限于陕南、渭河和汉江间的山地,东面以灞河与丹江河谷为界,西止嘉陵江。广义上的秦岭横贯中国中部,西起甘肃省临潭县以北的白石山,向东由天水的麦积山进入陕西。

由于秦岭为纬向山脉且海拔高范围广,再加之秦岭淮河一线为东西走向。冬天的秦岭能够阻挡寒潮南下,夏天又能阻挡潮湿的海风进入西北地区,导致这条线的南北地区在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农业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成为中国地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具体来说有以下地理意义:⑴中国的南北方分界线;⑵一月份我国0℃等温线;⑶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⑷800毫米等降水量线;⑸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的分界线;⑹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界线;⑻(秦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界线;⑼多水带与过渡带分界线⑽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因此,秦岭在地理学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3.1.1秦岭山系概况

狭义上的秦岭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南的汉江谷地之间,是汉江水系与渭河水系的分水岭。东西长达400-500公里,南北宽达100-150公里。秦岭以南为亚热带气候,以北属暖温带气候。因此秦岭被看作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地理分界线。

陕西境内秦岭的中段称为终南山,主要的山岭有四方台、首阳山、终南山和东光秃山等山峰,中段山峰海拔均在2500—3000米左右。水资源较为丰富,是沣河、涝河、浐河、子午河、旬河和金钱河等河流的水源地。著名的骊山是陕西秦岭中段北麓外延的断块山。源自骊山的溪流,有的成为灞河的支流,有的直接流入渭河。秦岭东段呈手指状,向东南展开成为山河相间的岭谷或深切谷地地形[15]。

3.1.2秦岭地貌概况

秦岭山势雄伟,由东向西逐渐依次升高。陕西境内秦岭山脊脊海拔平均约2000米,高峰一般都在2000-3000米,如华山主峰海拔为2400米,太白山主峰为3771.2米,其海拔高出汉水及渭河河谷3000米之多。秦岭北邻渭河平原,其间有大断裂,为北仰南倾的断块构造,因而山势陡峭,形成千崖竞秀的壁立山峰,总坡长不到40公里,河流短促,多急流。秦岭北坡山麓短急,地形陡峭,又多峡谷。不同于秦岭北麓,秦岭南坡山麓缓长,坡势较缓、但是因河流多为横切背斜或向斜,故河流中上游也多峡谷。秦岭山脉入陇南境内后,其走向为西北-东南,主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丛山之间形成一些小的盆地。

3.1.3秦岭气候特点

秦岭山地对气流运行有明显阻滞作用。夏季使湿润的海洋气流不易深入西北,使北方气候干燥;冬季阻滞寒潮南侵,使汉中盆地、四川盆地少受冷空气侵袭。因此秦岭成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以南河流不冻,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多酸性。秦岭以北为著名黄土高原,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冻结,植物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土壤富钙质。

3.1.4秦岭资源概况

3.1.4.1秦岭动物资源

秦岭地区野生动物种类众多,现设有国家级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和佛坪自然保护区。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被并称为“秦岭四宝”。在秦岭里还生存着斑羚、黑熊、鬣羚、林麝、刺猬、小麂、野猪、鼯鼠、竹鼠、松鼠等数量众多的哺乳动物和堪称世上最为丰富的雉鸡类种群。秦岭南北的动物的种类与数量呈较大差别。仅兽类来说,以秦岭为分布北界的有23种,占秦岭兽类总数的42%。秦岭以南的兽类中,有不少南方物种,如金丝猴、大熊猫、华氏菊蝠、云豹、猪獾、小灵猫、大灵猫、苏门羚、豪猪、羚牛等。而分布于秦岭以北的兽类,只有8种,占兽类总数的10%,主要有白股黄鼠和阔蝠等。

3.1.4.2植物资源

秦岭地区的秦巴山区跨越商洛、安康、汉中等地一直延伸至河南省,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秦岭特色植物种类繁多,如柿子、板栗、板栗、核桃、木耳、核桃。柿子产量居全省之首,核桃产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此外,秦岭还是全国中草药有名的“天然药库”,中草药种类1119种,列入国家“中草药资源调查表”的达286种。比较而言,秦岭被子植物中约有木本植物70科、210属、1000多种,其中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占38科、70属、177种,除个别树种外,南坡都有生长,而北坡只有21属、46种。秦岭以南柑桔、茶、油桐、枇杷、竹子等亚热带标志植物均可生长良好,而秦岭以北柑桔绝迹,盛产苹果、梨等温带水果。

3.1.4.3水资源

秦岭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界线,也是黄河与长江的两大支流渭河与汉江的分水岭。渭河: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今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经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汉江:长江最大的一级支流。在源地名漾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嘉陵江:发源于秦岭北麓的陕西省凤县代王山。干流流经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在重庆市朝天门汇入长江。洛河:陕西省内长度最大的河流。它发源于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由西北向东南注入渭河,途经黄土高原区和关中平原两大地形单元。秦岭以南的汉江流域是典型的南方地理条件,水量充沛。而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相对干旱,有多条季节性河流源自秦岭北部,最终汇入渭河。

3.2秦岭开展户外运动的地理学条件

3.2.1多样的自然资源

广义上的秦岭长约1500公里,跨度大,面积广。陕西段秦岭面积占整个秦岭山脉的近2/3,其相关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的自然资源的种类十分丰富,资源组合较为完善,空间分布集中,且形式多样。陕西秦岭的地质地貌十分典型,且构造复杂,秦岭山区的岩石种类丰富,极具观赏性;河流众多,河网密布,水流湍急,瀑布众多;森林覆盖率近乎100%,植被种类众多,还生存有众多种类的珍贵野生动物。秦岭山地气候适宜,特别是夏季时十分凉爽,吸引着众多游客以及户外运动参与者去避暑纳凉。陕西秦岭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相关自然资源的种类丰富、条件优越、环境优美、资源禀赋极其高,这些都为秦岭的户外运动开展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客观条件。同时,自然资源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也促使产生其他山地户外体育产业资源,这是因为秦岭地区的自然资源是户外体育产业开发最为基础的物质条件。

体育产业若想发展,就需合理开发山地体育产业自然资源,通过对山地体育产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就会产生出新的产业资源。山地体育基础设施就是依靠山地区域以及必要的建筑材料通过加工建筑才得以出现的。陕西山地户外体育产业发展的几十年来新增了不少户外运动拓展基地,新建了高尔夫球场地以及自行车赛道以及登山步道,这些新兴的山地户外体育产业资源都是依托自然资源生产出来的[17]。

3.2.2多变的自然景观

3.2.2.1显著的区域差异

秦岭山脉陕西段横跨6个地级市,近60多个乡镇,秦岭南北两麓涵盖了关中地区中南大部和基本全部的陕南地区,不同地区的山地户外体育产业资源具有显著差异。西安、宝鸡、渭南三市位于关中平原中南部,这些关中城市境内分布着太白山、华山、终南山等著名山体,山地资源丰富。同时关中地区历史文化深厚,在古代长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地带,文化商业交流频繁。为加强与外面联系,古人不畏艰险,开凿秦岭古道,山地户外活动由来已久。西安市是中国西北最大城市,是陕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多,再加上其距离秦岭非常近,体育消费市场又相对成熟,山地户外体育产业发展迅速。而陕南的安康市、汉中市、商洛市位于秦岭南麓,具有显著的南方水系特征,山地区域内水体资源丰富,水流湍急、地形多样,十分适合峡谷漂流。除山地自然资源存在差异外,陕西秦岭山地户外体育产业资源的开发也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例如,宝鸡市主要依托当地山地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佛教、道教文化影响下的传统体育项目)重点打造体育竞赛表演品牌,如太白山滑雪节;安康市宁陕县的山地体育产业起步较早,主要以当地的水文资源为开发重点,推出了大秦岭穿越挑战赛、峡谷漂流等赛事,并已获得很大成功,形成品牌效应[18]。

3.2.2.2多变的自然景观

体育自然资源也具有多变性的特点。体育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本身也经历着漫长的历史变迁,经历着环境变化,经历着季节更替、温度、水文、大气、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也使得秦岭地区的山地户外运动相关自然资源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动态变化以及差异化的特点,避免了千篇一律。可以这样形容秦岭多变的景色,即是:秦岭万峰矗立,万峰姿态各异。在时间维度来概括秦岭的自然景观,可以这样形容:春季的秦岭鸟语花香,夏季的秦岭绿意盎然,秋季的秦岭万山红遍,冬季的秦岭白雪皑皑。这种多变的自然景观的,成为了秦岭吸引广大户外运动参与者的重要因素。

3.2.3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

3.2.3.1丰富的人文景观

陕西秦岭山地户外体育资源资源种类众多,不仅体现在丰富的自然环境上,还包括文化传统以及精神财富这一方面。例如,中国古老的户外运动如龙舟。龙舟比赛是秦岭山区一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最具代表性的要属安康龙舟。安康龙舟经历了久远的历史年代,每个历史年代都有新的创造与再加工,使其以新的面貌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潮流。历经千年传承,不同时期,安康龙舟的赛制、比赛意义都有所不同,从祭祀先祖到祭奠英雄,安康龙舟这一体育传统资源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不断推陈出新、动态发展[19]。时至今日,安康龙舟比赛依然在每年的端午时节如期举办,并被注入了一些竞技体育的色彩,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户外运动品牌,极大的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值得借鉴与大力推广。

秦岭的户外活动相关人文地理资源还包括古建,具体如秦楚古道。这一始建于秦朝时期的古代道路设施见证了我国古代先民们最早在秦岭地区的户外活动,为发展华夏文明古国的经济、商业、政治以及文化和军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经历了历史岁月的洗礼后的秦楚古道依然默默盘旋于秦岭的山谷密林之中,吸引着无数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去探寻古人的脚步、感受岁月的沧桑[20]。

3.2.3.2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秦岭拥有众多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的古村落与古道。当地很多地区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习俗和文化传统,也流传着一些古老的传说与久远的故事。这些人文地理因素叠加在一起,对户外运动的开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归纳起来,秦岭户外运动相关人文因素主要有传说、文化习俗、古建古道等。

秦岭所蕴藏的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以称之为“秦岭文化”。秦岭山上分布有的秦国古栈道、陈仓道等秦岭古栈道、两汉三国历史文化遗迹等古迹。关于秦岭的宗教文化,著名作家王若冰这样解读:从老子完成道教经典《道德经》的创作,到后来终南山成为道教士人所向往的“仙地”,道教的创立、发展、壮大都没有离开过东起函谷关、西到秦岭主峰、南至武当山的秦岭山脉之间,可以说秦岭是道家思想的发源和传播地。此外,秦岭与中国佛教、儒家文化的传播也密不可分。“佛教自古印度进入内地,首先是在秦岭山中的石窟寺中传播,经玄奘译经注入了中国文化,成为有儒家特色的中国佛教,后进入长安。”王若冰认为:儒家文化尽管起源山东,真正推广是在汉代秦岭脚下的都城长安,“佛教文化、儒家文化的发展都与秦岭密不可分”。如此丰富的宗教文化造就了秦岭丰富的宗教建筑景观。秦岭名山之上古寺道观林立,与山水融为一体,尽显中国宗教文化与建筑之美。曲径通幽的古寺、苔藓遍布的古道成为了一个个户外徒步线路之上的坐标,这些地方吸引了无数人去仿古觅今。去这些古寺道观一探究竟、追忆历史也成为了人们参与户外徒步运动的另一个重要的理由。

漫步秦岭古道,俯仰之间,绝壁之上题刻遍布。自隋唐以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人墨客咏秦岭的诗歌、碑记和游记数千篇,摩崖石刻多达上千处。李白自秦岭入川时感慨于秦岭的巍峨山势与险要地形,留下《蜀道难》、《登太白山》等名篇;杜甫在秦岭主峰留下“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名句;苏轼留下“岩崖已奇绝,冰雪竟雕皱”,可以看出,秦岭也是中国文学艺术宝库。但是秦岭的人文价值常常被低估。在“秦岭文化”的概念中,包括宗教文化、秦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等。因此,秦岭也被称为中华父亲山,其人文地理意义影响深远。一些历史学者以及考古人士由于各自的职业特点,长期在秦岭的历史古迹与大小密林中进行科考与探险,他们在这些科考工作中也实际参与了秦岭的户外徒步运动。除过这些人员,还有数以万计的各行各业人士出于对秦岭历史文化的喜爱,参与到秦岭的户外运动之中。以厚重的历史文化为代表,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也是秦岭吸引众多户外徒步爱好者实际参与到秦岭户外运动的重要因素。

3.3秦岭目前主要户外徒步线路

3.3.1太白山户外运动线路

3.3.1.1太白山地理特点

太白山横跨太白县、眉县、周至县三县,其主峰拔仙台位于太白县境内东部,海拔3767米。太白山顶部气候严寒,冰冻时间长,常年有积雪。天气晴朗时,太白山雪峰皑皑,有太白积雪六月天之称,为关中八景之一。冬季这一地区寒冷干燥,降水偏少;夏季气候炎热湿润;春秋季处于冬夏季的过渡期,气候变化较大,四季分明。7到9月降水量较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21]。太白山为自然保护区,是一天然植物园和动物园,山上古木参天,古有“太白山上无闲草”之说。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垂直分带明显。太白山有鸟类230余种,兽类40余种,大熊猫、羚牛、豹、金丝猴等为珍稀动物。太白山的地貌类型决定了其充分发育的河流,其中最主要的4条河流是:湑水河、霸王河、石头河和黑河,均发源于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以上的客观有利条件使得户外运动在太白山得到了很好的开展。2013年太白山森林公园被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旅游局联合评选为选“全国体育旅游十大景区”,这些因素交织起来使得秦岭户外运动广受热捧。太白山户外运动的热度仅从鳌太线路就可窥见一斑。

3.3.1.2太白山相关户外徒步线路代表——鳌太线路

3.3.1.2.1鳌太线路多变的天气

太白山属于高海拔地区,气温极低,天气多变。雪、雨、雾等天气都易使人方向迷失,寒冷天气所导致的冻伤、失温等状况极易威胁人的生命,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气象灾害是穿越鳌太驴友的最大威胁,也是驴友遇难的主要原因之一[22]。省气象局雷向杰工程师说:天气状况是影响鳌太穿越的主要因素,徒步鳌太线就是在走天气。

图1秦岭主要户外徒步区域近三年遇难人数

3.3.1.2.2鳌太线分布广泛的第四季冰川遗迹

鳌太穿越中最艰难也最特别的体验,就是攀登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石头,这些石河、石海、石柱、石塔都是第四季冰川活动留下的冰蚀地貌。据学界研究,太白山自第三纪末期,古老的山地夷平面发生变形,山地断块持续抬升。到寒冷的第四纪晚期更新世乃至全更世初期,经过积雪成冰,太白山发育了冰斗、槽谷等地貌。由于昼夜温差巨变,构成太白山主体的花岗岩历经反复冻融,形成形状各异的石柱、石塔和石块。这些碎石给徒步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于坑洼间扭伤脚等事故经常发生,而扭伤脚踝更是徒步旅行的大忌[23]。

3.3.1.2.3鳌太线路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

鳌太穿越线路是秦岭中最为原始的一段,由于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上,太白山、鳌山地形复杂,土壤类型多样,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太白山自上而下跨越亚寒带、寒温带、温带和暖温带四个气候带,北坡山麓至山顶共分为四个植被带和十个植被亚带,南坡山麓至山顶共分为五个植被带和十个植被亚带,堪称“活的教科书、天然植物园”。随着海拔由高到低的变化,植被带及典型植被依次为:高山灌丛草甸带(头花杜鹃等),山地针叶林带(巴山冷杉、太白红杉),山地落叶阔叶林带(红桦)。这些高山植被为户外徒步的人们带来美景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火灾隐患。一些徒步爱好者乱扔烟头,或是未及时处理生火用过的的柴火,从而引发森林大火的事件数不胜数,这些火灾事故给消防和搜救的部门造成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作为众多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的秦岭山地动物的数量和珍贵品级足以傲视世界上任何一座山脉。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和朱鹮,还被誉为秦岭的四大国宝。经常在秦岭中从事户外运动的人们会时常遇见这些野生动物,这都给人们的旅途增添了无比的快乐和惊喜[24]。

3.3.1.3太白山其他相关户外徒步线路

太白山的其他户外运动想线路主要有十三条,具体见表1.

表1太白山其他相关户外运动线路

线路序号 线路名称 具体行程 主要特点

路线1 都督门-铁甲树南南穿越 厚昣子——老县城——都督门——老庙子——跑马梁——大爷海——拔仙台——南天门——铁甲树——厚昣子 该线路是太白穿越经典线路之一,一路可体验石海大梁、林海、云海和高山湖泊的景色,拔高强度大,一般徒步需3天时间,来回乘车一天。海拔高度:最高3767,大部分时间3000米以上。

路线2 都督门-鹦哥或营头 厚昣子——老县城——都督门——老庙子——跑马梁——大爷海——大文公——放羊寺——明星寺——平安寺——鹦哥或营头 太白穿越最经典线路。秦岭所有壮丽景色均可一览无遗,也是最艰苦的穿越线路,一般徒步需4天,来回乘车一天。

路线3 铁甲树——鹦哥或营头厚昣子——铁甲树——三合宫——南天门——大爷海——大文公——放羊寺——明星寺——平安寺——鹦哥或营头 该线路属于常规路线。如体力一般还可到大文公后从汤峪坐索道出。景色也非常美,但缺少在无边无际大梁上行走的一段路线。

路线4 六家村——南塬村环形穿越路线 鹦鸽——六家村——三彩霞——南海沟——鸡上架——鬼推磨——南天门——天上——阎王碥——东塬——万仙阵——雷公庙——跑马梁——大爷海——大文公——明星寺——平安寺——羊皮沟——南塬村——六家村 也是太白山最经典穿越经典线路之一,一路可体验太白山奇特名称著称的精彩路段,饱览石海、大梁、林海、云海和高山湖泊的景色,但这条线路也有海拔高强度大的特点,可体验到高原反应。一般徒步需5天时间。这条线也被称为太白山北坡超级自虐路线,景色一流。

路线5 都督门——羊皮沟 都督门——灵光台——东塬——万仙阵——老庙——跑马梁——拔仙台——大爷海——大文公—放羊寺——明星寺——平安寺——羊皮沟 太白穿越最经典线路,秦岭所有壮丽景色均可一览无遗,也是最艰苦的穿越线路,山地徒步需4天,来回乘车一天,全程五天。

路线6 厚畛子——柴胡村 厚畛子——猪娃沟——老庙子——跑马梁——拔仙台——大爷海——大文公——明星寺——平安寺——斗母宫——骆驼树——柴胡村 太白穿越经典线路。景色一流,难度极大,山地徒步需4天。

路线7 西安——猪娃沟 西安——红水河——豹子洞——大文公——大爷海——跑马梁——老庙子——猪娃沟 太白穿越经典线路,需要五天徒步时间。

路线8 核桃坪——蒿坪 核桃坪——中营河坝——太白河——太白梁——东塬——万仙阵——雷公庙——跑马梁---拔仙台——大爷海——大文公庙——放羊寺——明星寺——平安寺——斗母宫——大殿——上白云——下白云——中山寺——蒿坪。 太白穿越经典线路,沿途景色壮丽,徒步难度较大,适合资深参与者挑战。山地徒步需5天,来回乘车一天,总路程6天。

路线9 西太白鳌山穿越路线西安——太白县塘口村——窝棚——2900营地——杨四庙——导航架——太白梁 23公里太白穿越经典线路。西太白鳌山跑马梁宽阔如男人胸膛,云海壮美,石海宽阔壮丽景色均可一览无遗,也是最艰苦的穿越线路,山地徒步需2--3天。

路线10 西太白穿越 西安——太白县东沟——娘娘台——秦岭梁——杨四庙——导航架——苗圃下(或者塘口下) 西太白穿越经典线路。山地徒步需3--4天。

路线11 西安——青蜂峡 西安——太白县——23公里——太白梁——导航架——麦秸岭——2101营地——青蜂峡 西太白穿越经典线路,山地徒步需3--4天。

路线12 西安——苏家沟太白塘口村 西安——太白塘口村——2900营地——秦岭梁——杨四庙——将军潭——小苏沟——苏家沟太白塘口村 西太白穿越经典线路,但该线路安全事故频发,故也是救援队救援路线,是最艰苦的穿越线路。此路线为2009年元旦秦岭救援队救援路线,将军潭山地形险恶,峡谷俊俏,雨季禁止徒步穿越,山地徒步需3--4天。

路线13 东西太白山穿越 太白县塘口村——窝棚——2900营地——杨四庙——导航架——太白梁——麦秸岭——西塬——东塬——万仙阵——雷公庙——跑马梁——拔仙台——大爷海——大文公——汤峪 太白穿越经典线路。徒步中国大陆气候的分界线,看东南沿海暖湿气流和西伯利亚寒流交汇而形成的波澜壮阔云海。气象万千而大气磅礴,四季壮丽景色均壮美。也是最艰苦的穿越线路,山地徒步需5--7天。

3.3.1.4太白山目前已开展户外运动项目

近几年随着户外运动的普及以及山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了提高景区知名度以及扩大影响力,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秦岭当地的旅游部门结合地理特点,在以太白山为代表的旅游景区内,开展了除过户外徒步外的多项户外运动项目供游客体验。这些户外项目相对来说参与的门槛较高,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与挑战性要求一定的专业装备。这些户外项目在民间难以普及与开展,须在专业人员与专业装备的保障下才能得以进行。因此,这些项目的开发者多为拥有一定资金实力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团体及旅游公司。经过搜集与归纳,这些户外运动的种类及开展地见下表。

表2太白山已开展户外运动种类

户外运动种类 开展地地理位置 开展地的地理特点

峡谷漂流 宝鸡眉县太白山脚下 漂流长度长达9.6公里,落差166米

滑雪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圆 四面环山,依山傍水,地形落差大

山地自行车 宝鸡眉县太白山景区 地形复杂,落差大

登山 太白山 天气多变,地形复杂

3.3.2华山户外运动

3.3.2.1华山地理特点

华山,又称西岳,为五岳之西岳,位于中国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西距西安市120公里,秦、晋、豫黄河三角洲交汇处,海拔2154.9米,是秦岭的一部分。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其山体地貌成因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花岗岩体经历断裂、强烈的抬升与选择性侵蚀作用共同形成的特殊地貌景观。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与侵蚀作用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华山形成如今之面貌,以其险闻名于天下。

3.3.2.2华山相关户外徒步线路

由于华山特殊的地质构造构造以及独特的地形地貌,自古就有华山一条道的说法,这样的情况也决定了华山的户外徒步线路相对来说比较少。现根据时间与距离将华山线路归纳为以下几条。

华山常规徒步线路从玉泉院出发,过鱼石、灵官庙、五里关、青柯坪,经“回心石”、千尺幢、百丈崖和老君犁沟到北峰。如果驴友时间充分,可进行二日徒步,分为两条线路。第一条线路:首日早晨游览玉泉院后徒步登山,经北峰上至金锁关。然后分两种安排:其一是由金锁关行至镇岳宫或西峰;其二是自金锁关南行,至傍晚时在中峰、迎阳洞或东峰下榻。第二日于西峰顶或南峰顶观日出后徒步经南峰、东峰、中峰返回金锁关沿原路下山。第二条线路:首日早乘旅游大巴去西岳庙,于灏灵殿徒步至下午时分到达仙峪。第二天在华山游客中心乘坐旅游专线车进山,徒步经智取华山路至北峰,经擦耳崖、苍龙岭到金锁关,下午至西峰观看日落后折返沿原路下山。夜间登山线路:由东线“智取华山路”登山,前半天(仙峪景区)/后半天(西岳庙)——新游客中心——瓦庙沟——东峰观日出。如果驴友抵达景区如果是前半天,可先去仙峪。如果是后半天,可建议去西岳庙参观。晚上可到新游客中心乘专线车至瓦庙沟,由“智取华山路”徒步登山至东峰观日出。

3.3.2.3华山其他户外运动项目

华山地理条件特殊,其山体主体是由一整块花岗岩构成,山体一侧绝壁近乎90度垂直于地面,悬崖绝壁之险天下闻名。华山的户外运动项目的选择与开展一般都受制于当地的地形。华山险峻的山势一方面阻碍了一些户外运动的开展,从另一方面看,华山的这些地理特点又为特定的户外运动项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运动场地。近年来,随着山地旅游市场的开发,一大批以徒步为主的户外运动已经在华山开开展。总体来看,华山的户外运动项目除过徒步等较为大众化的项目外,还包括攀岩、速降等具有挑战性的运动项目。这些已经开展的户外运动项目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3华山已开展户外运动种类

户外运动种类 开展地具体地理位置 开展地的地理特点

攀岩 华山西峰、华山峪莎萝坪 岩壁光滑陡峭、与地面近乎垂直

速降 华山峪莎萝坪 地形起伏、垂直落差大

登山 华山主体 地形复杂,垂直落差大。

漂流 高塘镇赤水河上游涧峪 谷深水急、植被茂密、景色优美

3.3.3终南山户外运动

3.3.3.1终南山地理特点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宝鸡眉县,东至陕西西安蓝田县,千峰叠翠,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其主峰位于长安区境内,海拔2604米。终南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年无霜期226天,山区气候垂直分带明显。终南山1月份平均气温0.4℃,7月份平均气温26.6℃,年平均气温13.3℃,年平均降水量613.7mm,年平均湿度69.6%。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较大的山谷有五个,较小的山谷数量过百。这些山谷动辄连绵数百里,山谷里的河流岸边是理想的户外运动线路。

3.3.3.2终南山户外徒步线路

终南山为宗教名山,历史古迹众多,文化繁盛,历史上为商贸要道,有秦楚古道等历史遗存。驴友可以沿着古道遗迹进行户外徒步,寻古觅今。终南山秦楚古道位于横断南北的秦岭脊背上,是古秦国通往楚国的一条驿道,是连接秦山楚水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这里北与翠华山森林公园相连,西与柞水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相接,原始森林茂密无边,极易发生走失迷路事故。登上主峰南北眺望,即可领略草原大漠的浩渺与浑宏,又能饱览群峰的奇险与俊秀,秦楚古道四季如画气象万千,使人心旷神怡。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一步一景,景随步移,令人目不暇接让人留恋往返,乐不思归。以上这些地理条件,成为了吸引人们到此旅游观光、亲近自然与户外探险的重要因素,造就了今日终南山热度不减的旅游产业与人气爆棚的户外运动市场。

终南山具有代表性的户外运动线路为营盘至石扁峪或大小峪一线。营盘或石扁峪或大小峪——南终山是终南捷径的热门户外徒步路线。从秦岭以南柞水营盘到终南山顶,从地质公园翠华山下,曾经是一些资深户外运动参与者的最爱,但由于开发过度,过多的人流量与过量的垃圾已经对该线路的自然景观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这条线路现在已经面目全非,很少有人光顾。现在时间费时一日的徒步线路,比较热门的是从大峪或小峪至终南山一线。从石扁峪上终南山一线是一条相当完整且极具难度户外徒步线路,此线路地形复杂且海拔落差与地形起伏较大,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石扁峪—终南山一线在终南山前与营盘—终南山线路汇合。石扁峪—终南山一线对于驴友来说一般需徒步2天时间方可走完,该线路虽说具有一定难度,但沿途风景秀丽,周边有原始森林分布,最高海拔高度2604米。对于那些既注重风景又注重挑战难度的驴友来说,这条线路可谓大自然的量身定做。

3.3.4秦岭南麓户外运动

3.3.4.1秦岭南麓地理特点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南北在自然及人文地理上具有显著的差异。秦岭南麓不管从气候、温度、土壤、植被还是人们的文化习俗、语言、甚或习惯以及建筑上都具有典型的南方特征。在温度上来看,秦岭是我国一月份中国0℃等温线,秦岭南麓冬季气温普遍高于0℃,冬无严寒、较少冻害。秦岭又是我国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秦岭南麓地区降水丰沛,水资源丰富,分布有汉江等水系,较多水田。秦岭南麓由于其丰沛的降水以及丰富的水资源,不同于秦岭北麓的旱地农作物,其分布有以水稻为代表的水田作物。除此之外,秦岭南麓从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水系上划分,秦岭南麓属于长江水系,境内的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秦岭南坡水网密布、降水充沛、山麓缓长、坡势较缓的地理特点是其与秦岭北麓的主要差异,这样的差异性也为更多户外运动项目的开展提供了自然地理条件,随着政府与民间对山地体育产业的重视,秦岭南麓也成为了下一个秦岭户外运动的热点地区。

3.3.4.2秦岭南麓主要户外徒步线路

佛坪凉风垭—光头山—老县城是一条适合初级户外运动参与者的线路。此条线路穿越佛坪大熊猫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故应该在保护区的指导下进行户外越野。根据西安众多户外运动爱好者的穿越的情况看,路线难度较小,但费时稍长,一般需3至4天。

谠骆道穿越具体指的是由汉中洋县至华阳—兴隆岭—黄草坪—吊沟—都督门—老县城—厚昣子—大蟒河—八斗河—老君岭—官城子—骆峪口的这一条路途漫长的蜀道,这也是现在保护较好,唯一还留存了部分遗迹的蜀道。在其他的蜀道因为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都已经通成公路的背景下,这条蜀道就显得异常珍贵。从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穿越整个秦岭到达汉江之滨,该蜀道徒步线路上的老县城、都督门、华阳等村镇遗址至今依然存在。叶广芩的《老县城》中就曾叙述了这条历史沧桑的古道。蜀道沿途景色宜人,民风淳朴,有很多人文历史传说和实物。总体来说这条线路难度较大,沿途有原始森林分布,风景优美,真正应了那句“腿脚受罪而眼睛享福”的俗语。这段线路200多公里的路途,一般需要十天即可穿越,但依然有部分驴友宣称自己穿越这条路线用了将近一个月,或许是因为他们太过于留恋美景而延误了徒步行程。

穿越秦岭南麓的另一条代表线路就是上坝河至平和梁一线。上坝河—五间房—平和梁为新开发的秦岭南北穿越的一条线路,但一经开发便热度不减。其特殊性体现在沿途基本为废弃林场路,起伏不大,难度较小。沿河沟两岸行走视野开阔,景色秀丽,被称为新的大寺路线,徒步一天半即可穿越。较小的难度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都为这条线路的推广普及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

3.3.4.3秦岭南麓其它户外运动

秦岭南麓与秦岭北麓有显著的地理差异。秦岭南坡水网密布、降水充沛、河流中上游也多峡谷的地理特点决定着其适宜开展一些以峡谷漂流与龙舟为代表的水上户外运动项目。秦岭南坡山麓缓长、坡势较缓的地理特点则成为了其开展山地自行车与山地速降运动的天然优势。每逢清明、五一、十一登长假,便会有大量的客流量涌入秦岭,这些人流主要来自秦岭南北的西安、咸阳、宝鸡、汉中、安康等大中城市,也包括来自外省远道而来的客流。近几年随着户外运动的普及,人们闲暇时间增多,秦岭南麓的山地户外体育产业正逐步吸引着更多客源。就目前秦岭南麓已开展的户外运动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项目。

表4秦岭南麓已开展户外运动

户外运动种类 开展地具体地理位置 开展地的地理特点

龙舟比赛 安康市汉江流域汉中市汉江流域 南方地理特征,水量充沛、水流平缓、拥有巴蜀文化特征

峡谷漂流 商洛地区金丝峡谷丹江上游、安康岚皋县岚河 山谷狭窄、水流湍急、河谷长度极长

山地自行车 安康石泉、汉阴等县汉中留坝县石匣子沟 山地资源丰富、山麓缓长、坡势较缓、地形起伏

登山 汉中南郑县大汉山等地 气候温和、景色优美

攀岩 安康岚皋县南宫山 岩壁陡峭且表面粗糙,适于攀爬

3.4秦岭开展户外运动存在的问题

3.4.1频发的自然灾害阻碍了秦岭户外运动的开展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气温的逐步升高,自然灾害呈不断加重趋势。秦岭的生态环境,在旅游业和工业的双重夹击下,也变得异常脆弱。这些具体生态威胁问题包括:旅游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违规建设和城镇的不规范建设导致植被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山区道路建设随意开挖山体,造成河道淤积,产生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森林植被资源减少和秦岭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破坏所导致的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也对户外运动参与者的人身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25]。

陕西地区暴雨多集中与夏秋两季,在此期间的秦岭地区常常会有山洪爆发,给广大户外运动参与者与游客造成生命与财产危害。2015年8月3日,因西安地区突降暴雨,下午5点30分左右,秦岭小峪段河水暴涨形成山洪,将王莽街小峪村关堂村河道吃农家乐的9名游客冲走,造成6人死亡,3人失踪。对于夏季山区旅行来说,在制定计划时,首先尽量注意天气情况,在已经或即将有雨的情况下进行溯溪是非常不明智的,另外尽量缩短在山谷中停留的时间,一旦有雨,涨水的速度可是非常之快的。

秦岭地区的另一类自然灾害就是雪灾。2016年秦岭北麓突降大雪,两名游客被困山上无法下山,经大批消防官兵上山营救,两人才得以脱险。2012年11月30日发生过有人冻死在鳌山导航架的重大事故。因雨雪天气路滑而导致的扭伤事件更是数不胜数。秦岭自古以来就有“太白积雪六月天”这一说法,再加上其大部分处于高海拔,气候寒冷、地势险峻。仅仅鳌太线这一处户外线路就发生过多起诸如冻伤、跌落等事故,造成大量伤亡,这条线路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户外徒步运动遇难人数最多的线路。秦岭地区驴友迷失、生病、被困的原因大多与高山山区气候多变,雪、雾、暴雨、冻雨都易使人迷失方向、饥寒交迫,进而威胁生命。

总之,频发的自然灾害容易造成各类安全事故,阻碍了人们参与户外运动秦岭户外,也阻碍了户外运动的开展与发展。

3.4.2恶化的生态环境制约秦岭户外运动的发展

秦岭山脉在自然生态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但该地区地区近几十年来一直存在树木砍伐、工厂排污、农家乐过度经营、过量采矿采砂、旅游垃圾等环境问题。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此前联合印发《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并于2016年7月至8月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检查范围包括秦岭6市37县(区)1740个疑似采矿点位中556个破坏面积较大的位置与1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结果表明,以上6个县市区域内的秦岭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非法生产、违法采石采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不到位,污染防治设施不完善等。“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充分认识到当前秦岭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没能真正落实地方政府对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责任。陕西省环保执法局马小现指出:“秦岭生态环境违法问题依然突出”。有专家曾指出,“秦岭自然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恐怕永远无法恢复”。秦岭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秦岭环境恶化不仅影响了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也对当地的旅游产业、户外运动产业构成了不小冲击,一些曾经的户外线路由于环境问题变得人迹罕至。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经济转型以及重污染企业的拆除,秦岭的生态环境已经有了好转迹象。随着政府的严加整治以及公民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秦岭的环境必将好转。在我国即将举办冬奥会的机遇下,在陕西省即将举办第十四届全运会的契机下,秦岭的户外运动产业也将随着这股体育产业的春风,迎来更大发展。

3.4.3险要复杂的地形不利于秦岭户外运动的普及

秦岭北坡是一条极大的断层,秦岭循着断层上升,而渭河谷地则循断层下降。站在西安一带平原上远望秦岭山脉,山岭自西向东排列十分整齐,崖陡壁峭,巍然突起。关于秦岭路途艰难的描述,李白流传千古的名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谓形象贴切。

在地质构造上,秦岭是一个掀升地块,北麓为断层崖,形势极其雄伟;山脉主脊偏于北侧,北坡短而陡峭,河流深切,形势险要。站在关中平原极目远眺,秦岭山势雄伟,颇具震撼。秦岭此等险要形势一方面为众多勇敢者提供了绝佳徒步条件,满足了他们的挑战欲望,实现他们征服自然实现自我的目标。但另一方面,此等险要也将更多人挡在了户外运动的门外,是户外运动普及的障碍。不利于徒步等大众化户外项目的开展与普及。

3.4.5户外运动项目选择不当,户外运动设施盲目兴建

秦岭户外运动事故高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户外运动的场地与设施,建设不规范。这些场地与设施的开发者们在建设前期由于过分追求短期收益,没有对建设地的自然条件作充分评估,没有邀请专业人员对户外运动场地和设施进行相关验收。这样,这些短期建设的问题场地与设施在长假或旅游旺季时被勉强投放入市场。这些不规范的户外场地和设施,它们无法承受如此高强度的使用率。发生问题,在所难免。这些由户外运动配套设施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对广大户外运动参与者来说,早有前车之鉴。

2001年4月8日,前往陕西省华阴市玉泉院的登山人流过多,有人在涵洞内被混凝土盖板绊倒后,随之人流相继扑倒,造成群体叠压踩踏,导致死17人伤5人的重大群死群伤事故。华山曾因该道路不畅发生过游人伤亡事故。为此,国家投资220万元,于1985年在距涵洞不远的玉泉院旁侧增修了一条可直达华山西山门的专用登山道路。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条登山道路长期被弃置不用,这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2003年9月27日,5名游客和1名船工在丹江漂流时翻船落水,其中1名游客溺水身亡,1名出事后下水救人的船工失踪。事后经调查,事故原因为出事地点河面有一道横向人工设施,使水面形成1米左右的落差,河水虽然不是很深,但河内不应该出现的人工设施阻拦水流使此处水流很急,最终酿成事故。

以上事件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秦岭的户外运动设施建设存在很多不规范不合理的地方,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在户外运动设施的兴建上,政府部门应制定统一安全标准,严格验收,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处罚并要求整改,或取缔户外运动开展及其营运资格。开发者在建设之前应全面评估地理条件,合理选择户外运动项目,组织专家进行测量,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体验评估,在一切都准备妥当,一切设施都规范且符合运动场地指标的前提下,再进行营运。

3.4.5户外运动者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近几年来,由于秦岭当地的旅游资源无序开发与过度开发,已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具体表现为旅游垃圾遍布,山火隐患突出。2013年民间曾经在太白山组织过一场捡拾垃圾的活动,100多名环保志愿者历时3天的陕西太白山远征活动,仅60公里的路途,就捡拾了数百公斤垃圾。过多的旅游垃圾不仅对当地的生态景观构成了破坏,也对动植物、土壤、河流等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这样的境况又会反过来制约户外运动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这种趋势应该得到及时遏制,否则将对环境与户外运动本身造成极大危害。

另一项潜在隐患就是山火,主要由户外烧烤和随意丢弃的烟头所致。2003年6月,长安区七里坪村附近秦岭突发山火。第二日凌晨4时许,山火终于被扑灭。森林公安机关已初步查明火灾原因系当地的村民在荒草上吸烟而致,最终统计,过火面积达90余亩。而另一起更大的山火发生在2007年5月。当时的火灾地点是在西安市南郊秦岭山脉的黄峪沟发一带。大火后经数千人扑火抢险,终于在6日6被成功扑灭。据了解,起火原因是3名游客吸烟时不慎引燃。随着近几年森林公安的大力巡查以及广泛宣传,秦岭山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