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鄱阳湖生态保护与科学利用对策与建议发布:鄱阳湖研究中心2011-5-21【内容提要: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目前长江中下游仅存的两个大型通江湖泊之一,是长江十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对于维系长江水量平衡和水域生态平衡、维护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功能。虽然目前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尚好,但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作用下,鄱阳湖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逐渐发生变化,存在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体污染等问题。在资源利用中,过渡捕捞、滥捕乱猎、土地利用扩张等掠夺式经营,导致渔业资源退化、生物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湖泊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公共卫生健康和生态安全不容忽视。为此,江西省生态学会组织相关专家,对鄱阳湖生态现状生态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加强鄱阳湖生态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呈报领导及相关部门决策时参考。】为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国家战略的实施,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江西省生态学会组织相关专家,对鄱阳湖的生态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进行了专题调研。专家们认为,目前鄱阳湖存在的一些生态问题不容忽视,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一、鄱阳湖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1、 水文情势变化明显,水质呈显著下降趋势枯水情势严峻。2003年以来,鄱阳湖连续出现历史罕见低水位,且水位持续下降,枯水期不断延长,比正常年份提前约40天,水资源管理面临挑战。2011年3月鄱阳湖星子站水位8.65米,突破2008年的同期最低水位。水位明显偏低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缓解。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据《1999-2009年江西省环境状况公报》等资料,鄱阳湖水系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上世纪80年代以I、II类为主,平均占85%,90年代占70%,2003年以后只占50%。目前水体平均程度属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且枯水期比丰水期更为严重。气候变化带来洪涝灾害频繁。据1950-2010年资料统计,鄱阳湖年最高水位超过20m的共有18年,其中1990年以后就有9年。在全球变化大背景下,特大洪水出现频率显著加大,且小水量出现频繁高水位,造成生态服务功能重大损失。2、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鄱阳湖生态环境退化无序采砂作业给水生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1998年以后,鄱阳湖区与河道采砂活动超范围超量超深开采、违规弃料、采后不修复等现象加剧,对河道行洪、通航和沿岸涉水工程安全造成威胁,对水生生物资源、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公共洲滩盲目种植杨树造成“绿色荒漠”。2000年以来,鄱阳湖周边11个县市区在湿地洲滩大规模种植杨树,不仅影响行洪,而且导致湿地洲滩旱化,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2007年虽开展了整治行动,但遇到多方阻力,收效不大。(6) 围堰造湖导致湿地生境破碎化和岛屿化。非法围堰非但屡禁不止,且呈蔓延之势。这种圈占洲滩地从事水产养殖或“堑秋湖”的“竭泽而渔”行为,不仅导致生态和渔业生产秩序遭到破环,也常引发围湖区权属矛盾纠纷。3、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服务功能锐减(7) 湖滩草洲植被发生重大演变。由于水情变化、盲目围垦和放牧、公司化割草等利用方式,湖滩草洲植被结构发生变化、面积逐年缩小,外围湿生植物向沙生植物演替,湿生、挺水植物向湖心取代浮叶、沉水植物。植株矮化,生物量下降,原盛产的红、白花子莲等已基本绝灭,湖中现存的野生菱角也很少见。(8) 底栖动物螺蚌产量、种类减少。螺、蚌是鄱阳湖生物链中的重要关键类群,既是鱼类、水鸟的食料,又是降解水质污染的功臣。近年来受利益驱动出现掠夺性捕捞螺蚌行为,导致资源衰竭,刻裂丽蚌、中国尖嵴蚌等已甚为稀少。(9) 渔业资源持续衰减。突出表现在渔获物中经济鱼类产量逐年下降、种类明显减少,渔获物呈低龄化、低质化和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一些重要的洄游性鱼类如凤尾鱼(长颌鲚)、鲥鱼,已属罕见甚至濒临灭绝,特产银鱼逐年减产。受保护的鲤、鲫鱼产卵场所和面积日趋缩减。(10) 珍稀候鸟越冬栖息地不断受到威胁。据2007年调查资料,此前6年26种雁鸭类年均维持在20.70万只左右,后3年迁入年均达35.70万只;栖息地破坏直接影响白鹤等珍稀水鸟在湖区越冬栖息,加大了禽流感发生风险。2010年冬季鄱阳湖乱捕滥猎的“天网事件”震撼国内外。(11) 外来物种危害威胁持续加剧。据2009年调查,鄱阳湖已发现有外来入侵植物12科16属19种,危害较严重的有裸柱菊、野胡萝卜、空心莲子草等6种。另外,外来种小龙虾(克氏螯虾)产量增加且养殖发展势头迅猛,潜在的危害隐患不容忽视。二、鄱阳湖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 规制体系还不健全,湖区管理缺乏合力。实践表明,已出台的《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内容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存在着部门之间不协调、监管能力得不到有效整合等问题。各管理部门工作严重受部门利益、行业技术等方面的局限。湖区行政区域的辖区分割,加剧了管理上的复杂性和相互制约性。2、 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导致公共资源管理失灵。对鄱阳湖生态功能的定位和资源管理,存在“公共资源部门化,部门资源项目化,项目资源福利化”现象。“跑马圈地式”保护区在湖区层出不穷,还严重存在部门重叠圈地现象,特别是省县级保护区多有“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力”等现象存在。另外,由于不适宜的片面炒作,似乎鄱阳湖的生态功能仅是保护越冬侯鸟,而忽视了“水、草、鱼、鸟、湖”的系统保护与管理。3、 缺乏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理论与技术基础薄弱。鄱阳湖综合科学考查研究工作还是上世纪80年代省政府组织、由江西省科学院牵头完成的。目前有关研究尚未同步跟上,存在形式化、行政化研究多而扎实基础研究少,分散研究多而综合集中少,低水平重复多而创新少,回顾总结多而分析预测少等弊端。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也就是因为缺少有力的科技支撑数据迟而未决。4、生态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式决策体系、湖泊和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宣传教育体系。公众的湖泊和湿地保护意识薄弱,引导组织公众参与的途径和方式缺欠,甚至存在当地群众并不知晓保护区已建立等情形。综上所述,鄱阳湖水质状况近年来日渐下降,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增加,目前鄱阳湖生态系统已接近“一般安全”水平。开展鄱阳湖生态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研究,对于鄱阳湖流域乃至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三、加强鄱阳湖生态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1、 加强法制建设与政策引导,提高绿色行政能力(1) 完善鄱阳湖湖泊、湿地和流域管理相关法规建设。严格执行《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根据实施过程中反映的实际问题,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对该《条例》进一步修改完善,增强其可操作性。整合相关规制,加快推进并尽快出台《江西省鄱阳湖湖泊、湿地和流域生态安全保护条例》,做到有法可依。湖区和五大水系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乡规民约”,保障有关法规的有效实施。建议组织、人事部门把保护生态环境列为考核领导干部的主要内容,列为创先争优、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领导干部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逐步出台“环保问责”、“环保考核”、“环保重奖”等环保政策,并通过建立环保执法部门联动机制、实施区域限批制等,强化环保政策的落实。(2) 强化环境政策引导,发展绿色、低碳和生态经济。建议与鄱阳湖相关的机构和管理部门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流域综合管理功能,由重治理转向重预防,强化非工程措施的应用;加强政府、企业、科学家和公众对话与合作,建立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估、部门联合会审、决策监督等综合决策制度,对于有争议、不确定性的环境问题,共同会诊,协商解决。湖区产业发展要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大力发展高值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业,不断扩大绿色、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的比例;推广鄱阳县鄱阳湖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合理开发利用模式。积极稳妥推进退田还湖、生态移民、渔民上岸转产转业工作,制定相应配套政策。2、 加强鄱阳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提高环境监管能力(3) 建立鄱阳湖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在实施“五河一湖”及源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县市区城镇污水和农村垃圾处理工程的基础上,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和乡村清洁工程,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建立鄱阳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湿地和流域生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议扩充和增设综合生态监测站(点),构建鄱阳湖水生态安全监测数据共享平台。(4)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综合管理,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在现有渔政管理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建议联合环保部门建立湖区生态资源综合管理机构,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监测。建立政府生态保护资金投入为主,各市县区及乡镇分级负责的分级管理长效机制。(5) 加强对湖泊和湖滩草洲等重要生境的保护管理。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科学规划采砂区域,严格审批程序,加强对无序的乱采、偷采的执法管理。进一步推进湿地生态修复与重建工程。建立社区共管机制,设立湖泊和湿地生态保护专项资金。积极试点生态补偿制度。(6) 加强对渔业资源及江豚等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改变传统的“堑秋湖”渔业生产方式,由“全堑”过渡到“轮堑”最后达到“禁堑”。发展滨区水产规模化生态养殖和加工产业,推广进贤县鳍鱼产业化模式,发展现代渔业技术。建议全湖禁渔期调整为每年的3月1日至6月30日,禁港期调整为10月1日到3月1日。重点建设并整合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翘嘴红鲌和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银鱼、鲤鲫鱼产卵场和河蚌保护区,加强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工作,建设增殖放流基地,已有的银鱼、鲤鲫鱼产卵场和河蚌保护区,还需要完善报请省政府审批。实施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示范工程,保护土著鱼类资源,重视凶猛性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增殖,加大人工放流增殖四大家鱼,禁止酷渔滥捕和洲滩围堰造湖等不合理的渔业方式。(7) 科学保护湿地依赖性水鸟及栖息地。实施湖区湿地依赖性水鸟保护工程,重点建设珍稀水鸟监测和保护体系。继续加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优化湖区都昌候鸟和青岚湖省级及康山湖群、白沙洲、南湖等9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布局。县级保护区可逐步转型为湿地公园,兼顾科学利用和生态保护。开展社区参与共管示范建设。(8) 建立湖泊、湿地及流域综合管理体系。管理范围由湖区扩展到“五河”水系及其流域。建议由省发改委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等牵头,组建鄱阳湖湖泊、湿地及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实行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利害相关方和公众参与的流域综合管理机制。由各级政府领导牵头,成立多级领导组织,集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3、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提高科技支撑能力(9) 整合科技力量,组建江西省鄱阳湖研究院和成立鄱阳湖研究会。落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江西省鄱阳湖研究院”建设方案,由江西省科学院等牵头,整合省内相关鄱阳湖研究资源,搭建国内、国际先进的鄱阳湖湖泊、湿地和流域专门研究机构与学术交流平台,为鄱阳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为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建议在鄱阳湖第一次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由科技主管部门委托江西省科学院等编制《鄱阳湖湖泊、湿地和流域中长期科学研究规划》,实施鄱阳湖及流域长期生态定位监测和综合科学研究。在此基础上,成立“江西省鄱阳湖研究会”,设立“鄱阳湖国际论坛”,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推动江西逐步实行鄱阳湖湖泊、湿地及流域的综合管理。(10) 整合部门资源,建立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研究及综合管理体系。以提升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管理决策技术支持能力为目标,研究制定水环境质量标准与评估技术体系,构建水环境管理和决策技术平台,形成流域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技术体系,为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体系中的污染源工程治理提供技术支持。结合生态安全的社会经济环境三维共性问题,以保障流域复合系统健康为目标,建立鄱阳湖及流域综合管理体系。4、加强公众环境教育,提高社会生态文明(11)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建议将国家批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12月12日设立“鄱阳湖日”,组织开展以“保护一湖清水”为主题的宣传咨询活动,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12) 鼓励公众参与湖泊和湿地保护实践活动。利用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环保教育基地,开展公益性环保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和公众参与实践和体验。建立社区共管机制,构建参与式决策体系。(13) 完善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信息公开、公众环境权益听证、论证和公示制度,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权利补偿机制。鼓励企业公开环境信息,并按照《环境信息公开办法》,通过多渠道申请获知企业的环境信息,有效监督湖泊和湿地破坏及污染等违法行为。水情变化下鄱阳湖生态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对策与建议江西省生态学会和江西省科学院鄱阳湖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2011-4-8
(征求意见稿)为推进江西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战略实施,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国家战略实施,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江西省生态学会组织相关专家,就鄱阳湖的生态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目前,鄱阳湖生态安全评价结果是总体处于基本“安全水平”,然而,局部仍存在生态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可能影响到总体的生态安全。因此,对局部存在的生态问题不容忽视,急需加强科学研究、强化系统保护与综合管理,协调好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为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现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湖体核心保护区目前出现的亟待解决的主要生态问题、保护与管理对策与建议报告如下。一、鄱阳湖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1水文情势变化明显,水质呈显著下降趋势2003年以来,鄱阳湖水文情势发生变化,江湖关系出现新情况,主要表现为:(1) 枯水情势严峻,水资源管理面临挑战。2000年以来,鄱阳湖连续出现历史罕见低水位,且枯水期提前、水位持续下降和持续时间不断延长。如2009年鄱阳湖10月初就进入了枯水期,比正常年份提前约40天,至10月13日8时,星子站水位(9.65米)比2008年同期低4.02米,比历年同期平均水位低了5米多。(2) 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水体富养化水平呈中营养-轻度富营养状态。据《1999-2009年江西省环境状况公报》等资料,鄱阳湖水系和湖体水质总体都呈下降趋势。上世纪80年代鄱阳湖水质以I、II类为主,平均占85%;90年代仍以I、II类为主,平均占70%。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3年以后,I、II类水只占50%。目前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平均已属于中度富营养化,且枯水期富营养化程度比丰水期更为严重。(3) 气候变化带来洪涝灾害频繁。据1950-2010年资料统计,年最高水位超过20m的共有18年,其中1990年以后就有9年。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鄱阳湖大洪水和特大洪水出现频率都显著增大,且洪水总量不大也会导致高水位,造成鄱阳湖生态服务功能重大损失,如1998年和2010年洪涝。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鄱阳湖生态环境退化随着环湖区城市发展用地、农业用地、工业原材料与能源用地等需求的增长,以及采砂扩张、围湖造田、围堰造湖、拦截湖叉养鱼、盲目开垦、在湖滩种植杨树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无序的集约化水产和畜牧养殖产业迅速发展,天然湖泊和湿地不断被占用或遭到破坏,导致物种生境破碎化和岛屿化,局部湖滩草洲的湿地功能发生严重退化。(4) 采砂管理有待进一步科学规范。1998年长江干流开始禁止采砂后,采砂业便在鄱阳湖迅速发展。近几年来,水利部门和湖区各县市虽然在加强河道采砂管理、规范采砂秩序、打击和遏制非法采砂活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利益驱使,加上采砂执法难、不到位,又缺乏统一管理和法规依据不足等原因,超范围超量超深开采、违规弃料、采后未按要求进行生态修复等现象仍较为突出,不仅对河道行洪、通航和沿岸涉水工程安全造成威胁,而且对鄱阳湖水生生物资源和水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5) 公共洲滩资源盲目种植杨树。自2000年以来,鄱阳湖周边11个县市区在洲滩大规模种植杨树,制造了教训深刻的鄱阳湖杨树事件。鄱阳湖洲滩无序种植杨树,不仅影响行洪,而且由于杨树的根系会吸收、蒸发大量水分,会使湿地洲滩旱化,形成物种单一的“绿色荒漠”景观,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虽然2007年开展了鄱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并规定不准在吴淞高程17米以下洲滩上栽种任何树木,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仍遇到多方面的阻力,如已投资企业不愿意放弃这方眼前利益,相关单位也没有投入相应人力财力铲除已种植的杨树。例如昌万公路鄱阳湖桥上下游洲仍然有大片杨树,且人为挖沟排水和锄草保树,严重扰动洲滩植被,而且还制造了新的水土流失。(6) 围堰造湖侵占“公地”,导致湿地生境破碎化和岛屿化,为无序水产养殖和竭泽而渔的“堑秋湖”扩展空间。鄱阳湖非法围堰虽然一直被严令禁止,但是,受利益驱势,滨湖有些乡村大多出租湖滩草洲,承租人则利用鄱阳湖枯水位湖底露出时机,动用大型机械设备在湖区擅自修筑1-5米高的围堰圈占河湖水域,圈地从事水产养殖和俗称“堑秋湖”的“竭泽而渔”行为,常引起非法围湖区权属归谁的矛盾纠纷,也使得鄱阳湖生态环境和渔业生产秩序遭到毁灭性破环。如2010年冬天以来,在南昌县少数地方又出现了非法围堰拦湖的新情况,特别是在赣江中支、南支以及其他一些重点水域非法围堰拦湖等现象有所抬头,甚至在一些地方和水域呈蔓延趋势。3生态资源管理失灵,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服务功能锐减目前鄱阳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主要表为:(7) 受水情变化和人为干扰,湖滩草洲植被发生重大演变。由于盲目围垦和不合理的放牧、割草等利用方式,湖滩草洲植被分布面积逐年缩小。植被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外围的原湿生植物向沙生植物演替,而湿生植物、挺水植物则逐渐向湖心取代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植株矮化、生物量下降,过去较常见的湿地植物,如原盛产于鄱阳湖的红花子莲和白花子莲等已基本绝灭,湖中现存的野生菱角也很少见。(8) 底栖动物螺蚌数量、种类减少。螺蚌是鄱阳湖重要生物类群,它既是一些鱼类、水鸟的食料,又是降解水质污染的功臣。近几年来,少数渔民受利益驱动,鄱阳湖出现大肆捕捞螺蚌行为,销往省外,每年捕捞量数以万吨计算,大大超出了螺蚌的繁殖能力,形成极大的破坏作用。据调查,鄱阳湖刻裂丽蚌、环带尖丽蚌、中国尖嵴蚌等种类已较为稀少。(9) 渔业资源持续衰减,渔民收入明显减少。当前的禁渔制度主要是保护了鱼类顺利产卵,对于幼鱼的保护还是不够。鄱阳湖渔业资源突出表现在渔获物中经济鱼类产量逐年下降、鱼类种类明显减少,渔获物中鱼类呈低龄化、低质化和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一些重要的洄游性鱼类如鲚鱼(俗称凤尾鱼)越来越少,有的甚至已濒临灭绝,如鲥鱼已绝迹多年,鄱阳湖特产银鱼也在逐年减产。1958-1961年,鄱阳湖受保护的鲤、鲫鱼产卵场有37处,面积5.2X104hm2;现在鄱阳湖良好和较好的鲤、鲫鱼产卵场只有17处,面积2.6X104hm2。(10) 白鹤等珍稀濒危候鸟越冬栖息地不断受到威胁,而雁鸭类迁入数量快速增长。据1998-2007年间鄱阳湖越冬水鸟调查数据显示,前6年26种雁鸭类年均总数维持在20.70万只左右,后3年增长达到年平均35.70万只。这不仅影响白鹤等珍稀水鸟在鄱阳湖越冬栖息,也加大了鸟类疫情禽流感发生的风险,同时也影响滨湖渔业生产和湿地植被生长。另外,由于渔民捕捞收入减少,转而偷猎越冬候鸟,严重威胁珍稀水禽栖息,2010年冬季鄱阳湖的天网事件震撼国内外。(11) 随着鄱阳湖对外交流活动更加频繁,外来入侵物种危害威胁持续加剧。据2009年调查,鄱阳湖已发现有外来入侵植物12科16属19种,其中对湿地生态系统危害较为严重的有裸柱菊、野胡萝卜、野老鹤草、空心莲子草等4种。另外,外来物种克氏螯虾在鄱阳湖区产量增加且养殖发展势头迅猛,潜在的生态危害隐患不容忽视。随着鄱阳湖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致使湿地生产力下降,建立其上的调蓄洪水、涵养水源、降解污染、提供生境和动植物产品、调节气候等的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必将全面衰退。鄱阳湖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工作,已是十分紧迫又是任重道远。二、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涉及鄱阳湖规制体系还不健全,湖区管理缺乏合力在政策法规方面,2004年我省就已出台《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但几年来实践表明,该条例缺乏可操作性。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目前存在着部门之间不协调、监管能力得不到有效整合等问题。如与鄱阳湖相关的管理机构中,农业部门主要职责在于渔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草洲畜牧业发展,水利部门核心工作在于防汛抗旱、水资源调控与采砂监管,林业部门关注焦点在于鄱阳湖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方面,环境保护部门着眼于水环境及污染防治,交通部门所关心的是港口布局与航运畅通与否。很显然,其中任何一个部门对鄱阳湖的管理工作都将摆脱不了部门利益、行业技术等方面的局限性。除此行政部门间的矛盾外,涉及3市11个县市区的鄱阳湖区还具有行政区域上的辖区分割,从而更加剧了管理上的复杂性和相互制约性。2再生公共资源管理失灵,生态保护目标不明,生态建设规划滞后对鄱阳湖生态功能定位认识不一致,如国际层面关注生物多样性和越冬候鸟保护,国家层面则关注调蓄洪水与维护江湖关系,江西省更关心“鱼米之乡”的经济发展,当地居民关心生计问题。受眼前、局部和部门经济利益驱使,鄱阳湖的公共资源管理存在偏差和误区,渔民强调生计,地方领导注重发展经济,忽视实质性的生态保护与有效管理。鄱阳湖科学发展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公共资源部门化,部门资源项目化,项目资源福利化现象。“跑马圈地”式保护区在湖区层出不穷,部门间严重存在重叠圈地现象,特别是省县级保护区多有“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力”等现象存在。另外,由于部门和媒体的过于片面炒作,似乎鄱阳湖的生态功能仅是保护越冬侯鸟,而忽视了“水、草、鱼、鸟、湖”的系统保护与管理。湖泊和湿地的很多生态服务功能,如生境支持和气候调节功能,是一种公共产品,很难进入经济系统,因而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往往不能正确处理在管理生态系统方面的代际和代内公平问题,还需要有相应的政府规制体系加以保障。3鄱阳湖科学研究深入不够,理论与技术基础的薄弱鄱阳湖的科学研究,最有影响的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省政府组织、由江西省科学院牵头完成的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鄱阳湖流域的环境背景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有关鄱阳湖的科学研究尚未完全跟上,还存在很多不足甚全缺陷,如形式化、行政化研究多而扎实基础研究少,分散研究多而综合研究少,低水平重复多而科技创新少,回顾总结研究多而分析预测研究少,等等。从科研体制和机制看,目前各自独立分散的状态很严重,虽然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监测站点都有从事鄱阳湖的相关研究,但在整合攻关和形成整体效应方面依旧步履维艰,缺少集中优势力量攻克重大难题的创新氛围。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也就是因为缺少科技支撑数据,迟迟得不到应有的批准。4生态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只有政府、企业、科学家和公众,以及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生态保护,才能有效推动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机制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式决策体系、湖泊和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宣传教育体系。目前有关鄱阳湖湖泊和湿地保护教育的工作还很零散不成体系,社会公众的湖泊和湿地保护意识还很薄弱,缺乏公众参与湖泊和湿地保护与实践的途径和方式,甚至存在当地社区并不知晓保护区已建立等情形。三、生态保护建议1加强法制建设与政策引导,提高绿色行政能力(1) 加快完善鄱阳湖相关法规的建设当前要进一步修改完善《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增强其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整合相关规制,着力推进《江西省鄱阳湖湖泊、湿地和流域生态安全保护条例》的制定工作,并尽快出台,使鄱阳湖湖泊、湿地及流域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法可依。湖区和五大水系还要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乡规民约”,保障有关法规的顺利、有效实施。环保政策的有效落实,很关键的是要加强对市县区各级领导环保政策的考核,将环保业绩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和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逐步出台“环保问责”、“环保考核”、“环保重奖”等环保政策,并通过建立环保执法部门联动机制、实施区域限批制等,强化环保政策的落实。(2) 强化鄱阳湖环境政策引导,发展绿色、低碳和生态经济有关鄱阳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政策法令要体现有利于改进鄱阳湖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强调流域范围内水、土地、生物等生态系统要素的综合管理;由重治理转向重预防,强化非工程措施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湿地和流域管理中的应用;强调政府、企业、科学家和公众在湖泊和湿地管理上的合作,实行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估、部门联合会审、决策监督等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的各项制度;对于尚未明确科学依据的环境问题,行政方面要采取对策措施,减少环境不确定性;重视环境资源数据和信息的共享。在产业发展方面,对工业发展,要在科学规划布局的基础上,依托生态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努力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对农业生产,大力发展高值特色生态种植业和养殖业,积极鼓励发展生态高值农业,不断扩大绿色、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的比例;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等替代产业,推广鄱阳县鄱阳湖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合理开发利用模式。在民生工程方面,加快实施退田还湖和生态移民工作;②积极稳妥推进湖区渔民的上岸转产转业工作,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相应配套政策保障。2加强鄱阳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提高环境监管能力通过投资完善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管理,这往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有效的策略。与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和完善政府管理而获得的收益相似,通过保护、修复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往往可以获得多种收益和产生增效收益。(3) 建立鄱阳湖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在实施“五河一湖”及源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县市区城镇污水和农村垃圾处理工程的基础上,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和乡村清洁工程,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和规模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立水稻等农作物和果树等合理施肥、安全用药示范区。建立鄱阳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湿地和流域生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在现有物化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在生态系统水平和群落层次上设计的指标;扩充和增设综合生态监测站(点),开展鄱阳湖周围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构建鄱阳湖水生态安全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定期发布水生态安全状况信息。(4) 加强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综合管理,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加强保护管理体系建设,构建健全的鄱阳湖生态资源监测保护网,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的作用,在农业部门的渔政管理机构和林业部门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联合环保和水利部门,整合组建覆盖湖区重要生物类群的生态资源监测和保护管理的综合管理站,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生动物及陆生动物疫源疫病、外来入侵生物监测与防控。加强保护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管理能力和管理效能,强化执法监督工作,坚持“防、打、管、建”四管齐下,落实各项治理措施。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和鼓励公众参与湖泊和湿地保护,形成政府与民间、专业机构和志愿者齐抓共管保护生物资源的局面。完善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体系,建立政府生态保护投入的主渠道,各市县及乡镇都要把生态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有关部门也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建立生态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5) 加强对湖泊和湖滩草洲等重要生境的保护管理加强对项目的环境监管,严格执行湖泊和湿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科学规划采砂区域,严格采砂权审批程序,加强对无序的乱采、偷采的执法管理。加强外来物种监控,特别是对于绿化引种和水产养品种引入,要严格进行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进一步推进“平垸行洪、退田还湖还草还湿”工作,通过实施湿地生态修复与重建工程进行湿地功能的恢复。建立湖泊和湿地保护与社区共管机制,稳步开展湖区生态移民、渔民转产转业工作。设立鄱阳湖湖泊和湿地生态保护专项资金。积极试点建立湖泊和湿地生态补偿制度。(6) 加强对渔业资源及江豚等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科学认识堑秋湖的传统渔业生产方式,由“全堑”过度到“轮堑”,最后达到“禁堑”。积极科学发展滨区水产规模化养殖和加工产业,推动渔民转产转业,减少湖区捕捞,积极推广进贤县鳍鱼产业化模式等成功经验,发展现代渔业。全湖禁渔期调整为每年的3月1日至6月30日(注:现为3月20日至6月20日)。扩大冬季禁港面积,保护鱼类越冬,鄱阳湖禁港调整为时间:10月1日到3月1日(注:现为10月10日至4月10日)。重点建设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翘咀红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银鱼产卵场与鲤鲫鱼产卵场和河蚌保护区,和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和增殖放流基地,已有的银鱼产卵场、鲤鲫鱼产卵场和河蚌保护区,还需要完善报请省政府审批手续,提高法律保护地位,确保其有效保护。实施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示范工程,保护土著鱼类资源,重视凶猛性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增殖,加大人工放流增殖四大家鱼,禁止酷渔滥捕和洲滩围堰造湖等不合理的捕捞方式。(7) 加强湿地依赖性水鸟及栖息地保护实施湖区湿地依赖性水鸟保护工程,重点建设珍稀水鸟监测和保护网络体系,强化科学研究效率、效能和效用,保障生态监测数据资源共享。继续加强鄱阳湖和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逐步创造条件整合公共管理资源;优化湖区都昌候鸟和青岚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康山湖候鸟、白沙洲候鸟、屏峰、姑塘、蓼花池、南湖、荷溪和三湖等县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布局,有条件的县级自然保护区可逐步转化为湿地公园加以建设,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科学利用中加强生态保护,推广鄱阳县鄱阳湖湿地公园建设经验。开展社区共管示范建设,并依托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提高湖区群众生态文明意识。(8) 建立鄱阳湖湖泊、湿地及流域综合管理体系鄱阳湖生态系统管理的空间尺度必须由湖区扩展到“五河”水系及其流域。建议由政府综合职能部门牵头建立鄱阳湖湖泊、湿地及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实行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利害相关方和公众参与的流域综合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由滨湖各级政府综合职能部门牵头,成立地区性的湖泊和湿地保护与管理组织,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3加强鄱阳湖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提高科技支撑能力(9) 整合科技力量,尽快组建江西省鄱阳湖研究院公共研究平台和成立江西省鄱阳湖研究会加快落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江西省鄱阳湖研究院”建设方案,由江西省科学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考古遗址桥梁保护协议
- 债权转为股权投资协议
- 2025版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合作协议3篇
- 高铁建设机械费施工合同
- 联营合作项目管理误区
- 运输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 临时娱乐市场建设合同
- 雕塑艺术任课教师聘用合同
- 宠物行业经纪人招聘协议
- 招投标项目环境保护要求
- 穿越河流工程定向钻专项施工方案
- 地球物理学进展投稿须知
- 机床精度检验标准 VDI3441 a ISO230-2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筑废料利用探究
- 解析电力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
- 火炬介绍 音速火炬等
- 制剂申请书(共16页)
- 《质量守恒定律》评课稿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4章居民与聚落 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件
- 对县委常委班子及成员批评意见范文
- 数据中心IDC项目建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