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2/32
第30讲政治制度
中外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产生、发展、创新并日益完善的过程。
1.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
2.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世界各国政治制度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有君主制、贵族制、民主与共和制等几种主要形式。
3.但是,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
3.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以世袭制打破禅让政治传统。
2.商朝——内外服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3.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
(1)内容: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给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和卿大夫继续分封,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2)特征: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这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2.三公九卿制
丞相
百官之长,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是行政中枢所在
太尉
最高武官,掌军事
御史大夫
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又是最高监察官
九卿
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
3.郡县制: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4.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行政制度
(1)两汉
汉承秦制
中央仍是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汉武帝时期
设立中朝,中枢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西汉晚期
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东汉时期
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2)隋唐:三省六部制
内容
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特点
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意义
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宋朝: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又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分割宰相的权力。
(4)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5)明朝: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秦汉以来绵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废宰相后设立内阁,内阁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6)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2.地方行政制度
朝代
地方行政体制
两汉时期
汉朝沿袭秦的郡、县二级制,汉初地方行政制度还包括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东汉晚期,原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州、县二级制,废郡,以州统县
唐朝
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朝代
地方行政体制
宋朝
分为州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朝
实行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地方制度
明清
明初废行中书省,其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
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占卜成为表达天命的方式。”
想一想❶商朝政治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何有这样的特点?
提示:特点: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成因:生产力水平低下,限制了人们的认知能力;统治者借迷信崇拜,加强对劳动人民的残酷统治。
想一想❷上述图示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哪些特点?
提示: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内外服制
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域分为内服和外服。内服是商王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王本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其特点是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
中外朝制度
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逐渐成为中央决策机构,直接受命于皇帝;外朝又称外廷,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成为执行机构。中外朝制度形成的根源在于汉初政治制度本身所存在的矛盾,是君权与相权斗争的产物,其限制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巩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三省六部制“民主色彩”的本质
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且唐太宗鉴于隋亡的教训,善于纳谏,增加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但从本质上看,这一制度仍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部分,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知识点二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西方国家古代政治制度
1.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内容
公民大会
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议事会
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
官员
由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
陪审法庭
是主要司法机关,陪审员全体达6000人之众,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
实质
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
(2)斯巴达——寡头政治
机构
职责
公民大会
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国王
王位世袭,垄断了军事统帅权
长老会
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议员终身任职
监察官
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但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
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1)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前27年)
①权力结构
执政官
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主要职责是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
元老院
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提出建议,协调行动
公民
大会
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②政体实质: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③政体局限: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
(2)罗马帝国(公元前1世纪末建立)
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实际掌握罗马国家大权,形成君主政治。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1.封君、封臣制度
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日耳曼人君主把征服的地区视为私产,进行分封,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
2.等级君主制(法国)
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3.议会君主制(英国)
13世纪初,英王约翰被迫签订限制王权的《大宪章》。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表现
(1)英国:君主立宪制
①17世纪,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②18世纪,逐渐形成内阁制度。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2)美国:联邦共和制
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国会拥有立法权和批准税收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
(3)法国:议会共和制
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年,通过新宪法。经过数年动荡,法国确立了共和制。
2.评价
(1)积极性: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
(2)局限性: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等。
寡头政治
寡头政治,原指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后通指由一小撮反动统治者操纵一切的政治制度。不仅是在政府之事务中服从少数人之统治的政治,而且在任何团体,诸如一个教堂、工会、学校,或者任何其他机关中,由少数人所管治者,均可称为寡头政治。
罗马共和国政治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特点
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
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等级君主制
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责任内阁制
责任内阁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议会内阁制。责任内阁制以议会(国会)为权力核心,行政系统受议会的节制,行政权与立法权合一,政府(内阁)则对议会负责。
笔记:
英美两国政体的异同
(1)英、美两国当时的经济基础、政治力量、历史文化传统存在较大差别,导致二者在政治体制上有诸多不同。
(2)其本质即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则是相同的。
知识点三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诞生共和制度: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北洋军阀时期
(1)政党政治的尝试: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1913年春“宋案”发生和二次革命被镇压。袁世凯夺取大总统职位,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2)军阀割据混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局面。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国民党“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2)国民党“宪政”: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崩溃。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
(1)建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2)性质: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3)作用: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2.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
(1)建立边区政府
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2)实行“三三制”
①内容: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
②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3.解放区的人民政权
(1)设置行政区
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巩固了新兴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基础:1949年9月,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3)性质: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4)作用: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5)完善: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2)发展: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3)完善——改革开放后
①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4)内容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确定目标: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发展与完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
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成就和显著优势,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一,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但同时也存在缺陷,其最明显的缺陷,就是“因人立法”及由此导致的责任内阁制政体设计下总统、内阁、国会之间分权的混乱。
——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缺陷
想一想❸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说明其存在“因人立法”的缺陷的表现。
提示:在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已成定局的形势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此外,还规定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和官规,任免文武职员、国务员、外交大使公员都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1912年12月至1913年初国会议席分配表
党名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位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5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想一想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
提示:评价:顺应趋势,践行民主政治,具有进步性;党派鱼龙混杂,多被旧势力利用,民主共和成为招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土地革命时期:创建人民革命政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设立边区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实行“三三制”原则。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3)解放战争时期:大行政区制度。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和人民民主思想的实践,能够代表多数人的利益,是由我国政权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2)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有利于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民主政治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是当今中国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真实反映。
(3)民主政治在中国经历了曲折的历程,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不断完善。
(1)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早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把这些思想运用于构建制度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体系,为国家稳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提供重要保证,也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所学习和模仿。
(2)近代以后,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先后学习过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多党制、两院制、内阁制和总统制等制度模式,最后都失败了。说明这些制度都不符合中国国情。
知识点四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1)背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2)目的: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3)内容
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4)意义: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2.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②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内容
①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②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3)作用
①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②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进行改革,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
(2)目的:富国强兵。
(3)举措: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4)结果: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
4.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
①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②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2)举措: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3)结果: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封建统治危机暂时缓解。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1898年6—9月)
(1)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③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宣传: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提倡西学,议论时政,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
(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
(3)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清末新政(1901年开始)
(1)背景: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3)评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3.民国时期的改革
(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1)内容: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2)作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开始: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
(2)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3)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3.改革开放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改革开放深化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3)影响: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4)历史经验: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
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想一想❺根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原因。
提示:变法措施得到长期坚持;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文化传统)。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想一想❻材料表明了变法失败的什么原因?
提示:变法使农民破产,他们怨声载道,这不利于变法的推行。
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1)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不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生产力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也不可能腾飞。
(2)发展推动改革的深化。在改革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使人们尽快看见改革的经济成果,尝到改革的甜头,获得改革的利益,这样,改革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才能不断深化。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想一想❼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是什么?
提示: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或跨出了中国近代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步)。
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想一想❽根据材料分析清末新政的影响。
提示:材料说明清末新政的开展,加速了清政府的衰亡,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我们建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是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断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才能创新和调整,只有不断地因势改革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在于,它是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在于,它是民族性的。
考向一中国的政治制度
视角1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
史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娄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摘编自《汉书·严助传》
史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摘编自《旧唐书·刘祎之传》
史料三票拟和批红,这两者不仅将司礼监与内阁同皇权有机地联结在一起,也将司礼监与内阁联结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所有奏章,无论缺少票拟还是批红,都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二者缺一不可。换句话说,就是任何无票拟的批红或者无批红的票拟在法律上都是非法的且不被官僚体制认可的。由此可知,内阁和司礼监二者在整个中枢决策体系中已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阁和司礼监在体系运转过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合作,共同保障体系的平衡运行。
——摘编自陈光捷《明代中枢监阁
双轨辅政体制及其现代启示》
eq\a\vs4\al([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枢监阁双轨辅政体制形成的背景。
eq\a\vs4\al([试答])
(1)举措:任用贤良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与大臣辩论。
(2)说明:唐朝中央政府实行三省六部制,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出令),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3)背景:宰相制度被废除,皇权加强;皇帝亲理政务,工作压力剧增,于是设立内阁;宦官得到皇帝信任,内廷宦官机构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皇帝有意让监阁相互牵制以维护皇权。
一、比较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1.相同点
(1)都是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
(2)都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
2.不同点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朝;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朝。
(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各部门之间的分工更加明确,彼此相互制约。
(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对皇权有较大的威胁;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二、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视角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史料一周初的分封是一种武装驻防事业……我们知道周王当时所能直接统治的只有王畿之地。……王畿之外,周王室先后封立了很多诸侯国,诸侯对王室的义务不过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以及救济畿内的灾患而已。诸侯国的内政几乎完全自主,而王室在开国初年的武王、成王过去以后,诸侯对王室的义务也就成了具文(徒有形式而无实际作用的空文)。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史料二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摘编自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
史料三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行省制度的创行是我国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变革。省的名称一直沿用到当代。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无论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当,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eq\a\vs4\al([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及诸侯国与周王政治关系的特点,并分析这种特点对周朝政治产生的影响。
(2)根据史料二,说明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eq\a\vs4\al([试答])
(1)目的: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特点:周王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诸侯王要服从周王;实际上诸侯国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独立性)。影响:初期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扩展了疆域;后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发展,导致国家分裂和群雄混战。
(2)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影响: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3)特点:行省划分遵循犬牙交错的原则,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行省兼具地方行政机构与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中央设置机构,加强对行省的监察;省官互迁。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对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规律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
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考向二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视角1封建化改革
史料一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
史料二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eq\a\vs4\al([思考])
(1)史料一中所提到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对秦国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为什么?
(2)史料二中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进行了评价。你如何看待张之洞的这些评价?你认为对历史事物的评价应依据什么原则?
eq\a\vs4\al([试答])
(1)内容:改革社会风尚习俗;建立县制;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等等。起决定作用的是废井田,开阡陌。原因:这一措施的实施使井田制得以废除,确立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使秦国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
(2)看待: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符合史实,有一定的道理;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偏见,过于片面。原则:尊重史实,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
1.原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根源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发展实力、挽救危机、巩固统治、适应形势等。
3.类型
(1)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
(2)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封建化改革,如商鞅变法。
(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如王安石变法。
(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4.内容: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分配、赋税征收、荒地开垦、水利兴修、发展军力和废除旧俗等方面。
5.实质:改革主要是对国家管理制度的革故鼎新,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
6.意义:中国古代的改革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就显示出其对国家宏观管理、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巨大作用。而封建时代的改革,都是对当代或前任弊政进行改革并有所创新的产物。封建社会的阶段性繁荣与改革有关,一些王朝的中兴也与改革有关。
视角2近代化的改革
史料一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史料二与戊戌变法相比,长达十年以上的清末新政,无论就这一改革所导致的社会动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还是就新政各项政策措施在社会和地方各层面产生的消极的和积极的后果而言,它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新政运动在教育、军事、财政、法制、路矿、实业、地方自治和立宪政治各方面的广泛展开,引起了从革命派、激进立宪派、温和派到保守派和儒家的原教旨派相当激烈的反应和政策思想冲突。……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也都积极调动各自拥有的社会资源来影响决策。
——摘编自萧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eq\a\vs4\al([思考])
(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有何不同之处?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eq\a\vs4\al([试答])
(1)原因:维新派缺乏经验;保守官僚的抵制,使变法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顽固派依靠军队发动了政变;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不同:持续时间长;新政措施付诸实践;通过改革实现现代化成为士绅共识;社会动员程度大;涉及更多领域;影响更加深刻。
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不同。
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原则
要把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规律性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视角3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
史料一1978年、2002年的不同所有制经济比例示意图
史料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底,全国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为242.53万户,个体工商户2850.53万户。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三分之一以上,就业人员比重达18.7%。
——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原文有改动
eq\a\vs4\al([思考])
根据史料一、二,指出我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eq\a\vs4\al([试答])
变化:由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情相结合,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
2.坚持发展,特别是将经济工作摆在首位。
3.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
5.重视维护国内环境的稳定。
6.制定了一系列完整的规划,且积极地促进和保护竞争意识和竞争环境。
考向三西方的政治制度
视角1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史料一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的才能。”
——摘编自《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史料二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等《世界史》
eq\a\vs4\al([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雅典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在国家治理上的特点。
eq\a\vs4\al([试答])
(1)特点:实行民主政治;法律面前公民平等;任人唯贤。
(2)特点:对境内民族区别对待;完善并施行统一法律(罗马法);对被征服地区实行行省管理制度。
古希腊和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
古希腊
古罗马
文明拓展方式
古希腊通过海外殖民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来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
古罗马通过战争扩张疆域,在继承古希腊文明、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国家组织形式
古希腊实行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各城邦长期独立自治
古罗马实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建立起统一的帝国
政治
制度
古希腊实行主权在民和轮番而治的民主政治
古罗马初期实行贵族共和制,随着对外扩张逐渐转变为帝制
政治文明贡献
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为近现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罗马法是世界上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现代法律的基础
相同
形式上都实现了分权;都维护奴隶主利益,维护奴隶制度;公民仅是少数;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没有资格参与政治
视角2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
史料一英国首相、议会与内阁的关系
史料二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到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应提名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而任命之……
——摘编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史料三总统在理论上享有一个国王所享有的权力,但是除非通过内阁的媒介,他不能行使任何权力,而且他是不向议会负责的。总统任期七年,这在一个共和制国家里是很特殊的,这个任期是共和党人要求的四年和保王党人提议的十年的折中办法。
——摘编自[法]瑟诺博斯著《法国史》
eq\a\vs4\al([思考])
(1)根据史料一归纳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的“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并说明其影响。
(3)史料三体现了法国政体的哪些特点?总统任期说明了什么?
eq\a\vs4\al([试答])
(1)责任内阁制下,由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组阁并任首相,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图示的权力结构中体现了权力制衡、人民主权、集体负责制、少数服从多数等政治原则。
(2)立法权: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国会立法须经总统批准,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最高法院可以以“违宪”的名义,废止已通过的立法。行政权:总统缔结条约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国会对总统有弹劾权;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司法权: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影响:可避免滥用职权(可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互相扯皮,甚至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
(3)特点:法国实行总统制和议会制,权力中心在议会。说明:法国共和制保留封建残余,是政治力量相互妥协的产物。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与作用
1.特点
(1)公民民主,实行普选制,人们对政府可以自由发表见解,主动参与意识较强,人权得到比较充分的尊重。
(2)实行政党政治,该制度的优势在于将竞争机制引进政治生活。
(3)健全议会民主制度,议会成为真正的立法机构。在自由竞选的原则下,各党派和个人充分表明见解,靠公民的选票来决定。
2.作用
(1)否定了专制制度,避免了少数人独裁,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利益,具有民主精神,对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2)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集团间的矛盾,有效防止封建势力复辟,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
(3)在这一制度下,无产阶级也可以利用它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合法斗争,有助于维护无产阶级合法权益,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例](2021·湖南选择性考试)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素养
立意
以唐代官员的俸禄的研究为学术情境,考查唐代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
点拨
由材料可知,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此时唐朝出现藩镇割据现象,地方拥有独立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这是“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
排除
干扰
题干中未提及对中央官吏的监察,排除B项;仅根据材料无法得出“中央财政紧张”,排除C项;D项中“贪腐”与题干中“合法收入”不符,排除
[答案]A
1.(2021·1月浙江选考科目)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艺术学院《外国民族音乐II》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剧情短片创作》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概念美术设计实践I》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师范大学《中学学科教育专题辅导》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科课程与教学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大厦装修出租合同范本
- 2024年大口茶加盟合同范本大全
- 会议室借用协议书范文模板
- 卖两轮车定金协议书范文
-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远程工作方案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儿童心理学》大作业网考形考任务1及4试题答案
- 儿童缺铁与缺铁性贫血教学课件
- 初中七年级语文复习-文言句中停顿-课件
- DIN30213德标法兰翻译
- 五代辽宋金元时期的美术6第五章第六节课件
- 急救药物应用以及护理要点
-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展53张幻灯片
- 防火墙通用技术规范
-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9章2PPT课件.ppt
- 钢栈桥设计与施工要点
- 前摄行为 (Rev)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