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学生学习的影响_第1页
网络对学生学习的影响_第2页
网络对学生学习的影响_第3页
网络对学生学习的影响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作为声音和图像的信息传播媒介,其传输信息的方法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强、时空宽广等特点。毫无疑问,健康而科学的网络有利于推进和加速少年儿童道德品质的改善、愉悦少年儿童的身心、缓解紧张的学习情绪、扩展学生的信息来源,弥补校内教育的不足,但它的负面影响却不容乐观。目前,网络传播媒介中一些对现实的歪曲、简化、模式化的描述容易误导分辨力不强的少年儿童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导致价值观的迷失或混乱,甚至引起行为上的巨大偏差,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网络对少年儿童的左右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其直接与间接后果不容忽视。一、 网络中的暴力场面误导少年儿童以暴力行为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网络作品中的血腥、刺激,使暴力虚拟化,让人产生了再暴力的东西都与人类感受无关的错觉;譬如电子游戏中可以尽情使用暴力,这些都很容易使人格尚未健全的孩子们错把“现实”当“虚拟”,会直接导致他们以错误的观念来判断是非,最终对少年儿童人格、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要么粗暴、强横、乖戾,要么对暴力行为恐惧、害怕,严重的会发展成为少年儿童自闭症和抑郁症,这种反向的人格特征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极其有害:(1) 、少年儿童观看虚拟暴力场面与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残酷性成正比;(2) 、如果家长也津津乐道于暴力场面,那么很可能使少年儿童误认为成人默许、认可、赞赏暴力行为,于是,行暴心理得到鼓舞,行暴意识得到加强;(3) 、网络暴力场面也教给少年儿童各种各样的暴力技术,使他们在生活中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少年儿童在接受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场面后,就可能学习了整个暴力行为的发生过程,并在大脑留下痕迹,而且这种影响会长期存在,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一定条件的催化下,这种潜伏的暴力思想会转化为暴力行为。就说曾经流行的“CS”吧,中文名叫做“反恐精英”。游戏以第一人称进行警察和土匪双方疯狂模拟实战对击,最终被击毙的一方“战败”,另一方“成功获胜”。我不止一次地看到家长玩得忘乎所以,而自己的孩子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还有《Quake3》,借助虚拟实境的高科技手段宣扬血腥暴力,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是巨大的。比如,过去几岁的孩子斗嘴时最爱说“我打你”,现在的口头禅变成了“我杀了你”。这一切的变化,都是摆在教育工作者包括每一个家长面前的崭新的课题。二、 网络中太多的性信息有碍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有些少年儿童对成人行为举止的模仿能力简直令人瞠目结舌。有一次自由活动时,王茜小朋友突然大叫一声“老师!”并大哭起来。我赶过去,问她怎么啦,她边哭边说:“李皓要紧紧抱住我,不让我走!”李皓是班里一个表现不错的男孩子,怎么会这样呢?我转过身一看,只见他低下了头。我温和地问他:“李皓,可以跟老师讲一讲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候,旁边的几个小朋友抢着说:“李皓说要吻王茜!”“他还说王茜真漂亮,他爱王茜。”听了小朋友的话,李皓的头垂得更低了。我又问:“是这样吗?”李皓点了点头。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当天晚上,我同李皓的父母进行了交流,共同找到了根源。原来,这几天,李皓正在恋爱的舅舅同女友醉心于网络视频聊天,缠绵的话语给竟然给小李皓学了个正着,唉,谁之过呢?我们知道,少年儿童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他们对于事物的是非区别并无多少独立的辨别分析能力,他们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的认知手段来实现社会化的,无疑,少年儿童模仿成人的有关的行为,必然不利于儿童成长。更重要的是,在儿童心理发展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成熟、社会知识相对贫乏的时候,儿童对来自成人社会的信息的理解是表面化的或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因此,儿童会依此建立错误的有关性的信息系统,并作为日后判断有关信息的依据,它有可能影响儿童的一生幸福。据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互联网上一年有45万个色情图片和文件。少年儿童如果没有健康的思想情操和自觉抵制黄色诱惑的坚强毅力,一旦堕入“黄潮”之中,其后果可想而知。三、 网络中的时尚文化影响着少年儿童正确的价值取向。从普遍意义上来看,网络对少年儿童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有一点还是需要我们非常地清楚,因为少年儿童的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易于把虚幻缥缈的想象当作现实。所以不能无限度地夸大网络的教育性,如果少年儿童不能解读网络经过精心包装的内容的话,那么通过网络制造出来的第二手信息,真的就会超越现实而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真理”了。某些网络的节目中,经常向大家散布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得少年儿童信以为真,把少年儿童引入误区,逐渐失去了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追求,特别是其中的好逸恶劳等不良行为将直接影响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的少年儿童常常不切实际地要求父母满足他们的各种愿望,甚至不达目的不罢休。所以,从深层次而言,优化社会育人环境,不仅是教师,同时也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四、 网络中的外来文化消蚀了少年儿童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网络无国界。”这是网络的优越性所在,对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反过来看,“网络无国界。”代表着精华和糟粕的并存,如果我们不加选择地接受,将毒害我们的少年儿童,这已经超出了正常的文化交流的范围。虽然说在文化交流方面,交流和学习才能带来进步,封闭和狭隘只能导致倒退,但我们要知道,文化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文化传递有一个选择、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及其精粹知之甚少,民族文化远未在其思想上扎根,因而对国外的一些网络项目,尤其对外来网络信息流难以产生免疫力和识别力,思想活跃、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成熟而可塑性又极强的少年儿童将面临严峻的文化考验。研究表明:不良的网络影响并不都是直接的,譬如,并不是儿童只要看了暴力场面,就必然发生暴力犯罪行为。事实上儿童的不同年龄、性别、家庭、住宿状况、家庭关系、家长文化程度、家长网络接触行为、伙伴关系、社会关系等因素,都会作用于儿童从网络中受到的影响。所以如果说网络对儿童有影响,这个影响是网络内容与上述各种儿童生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家庭教育要减少并消灭网络对少年儿童的不良影响,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在指导思想上,注重“同步合力教育型”的实际效果。家庭教育一定要与学校教育同步协调,通过家长对孩子的适时引导,以及教师与家长的及时配合,在统一思想、目标的前提下,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采取不同的方式途径,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培养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反省能力和科学分析的头脑,让少年儿童经受信息大潮的冲击和“洗礼”,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只有重践行而达知行统一,才能让少年儿童远离不良信息,培养独立的批判精神,构筑一道信息“防火墙”,把发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二、 在教育模式上,要宜疏不宜堵,坚持和完善“参与导向式”的教育。1、 引导少年儿童正确对待网络。网络是一柄双刃剑,教师与家长都要“择其不善者而弃之,择其善者而用之”。不能采取“一棒子打死”的简单粗暴的方式禁止少年儿童合理使用。反之,为了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作为教育者和父母又应该善于发现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中、交往中遇到的障碍,帮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功和快乐,建立平等的家庭文化,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譬如与孩子共同商定上网时间,让孩子向家长作出必要的承诺,不在网上使用污秽语言等等,帮助孩子提高自制能力。另外,也可以借助网络解决某些孩子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争取防患于未然,把网络对少年儿童的负面影响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帮助自己的孩子健康地成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2、 限制或者杜绝孩子接触含有暴力内容的网络。虽然我国法律严禁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但是目前在实际操作方面与理论法规的制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此,要坚持与孩子一起游戏,在与孩子一起游戏的过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与孩子一起观看并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解释,由此可以调节或减缓不利影响。3、 要善于沟通,尽量拉开少年儿童“想”与“做”的距离。在某种角度上,家长与孩子应该是朋友间的关系。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父母更要特别了解和研究自己孩子,经常利用网络节目来展开讨论,鼓励孩子就节目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还能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缩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要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切合实际的,什么是脱离现实的,什么是可以学习和模仿的,什么是需要批判和远离的,帮助孩子学会分析,不迷信网络,更不盲目模仿,真正拉大“想”和“做”的距离,从而增强孩子的行为免疫力,从“被动看管型”转变为“主动自理型”。三、 优化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当前,随着网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用不当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业余文化生活的固定节目,成人如此,少年儿童也一样。特别是人与机器的过度亲密,有时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甚至会发生心灵的扭曲。对此,家长要配合学校组织少年儿童参加有意义、积极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少年儿童广泛的兴趣,,提倡让孩子到实践中去体验感受自然和社会,让少年儿童在和谐欢畅的自然环境中,在多姿多彩的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中真正形成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助人为乐的品质,养成互相协作,彼此谦让的良好行为规范,以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四、 通过社会舆论和法律手段,加强对网络的监督功能。限制网络的负面影响应首先着眼于推进网络经营者自律、加强传播监管和完善法律规范。要彻底解决某些网络对少年儿童的负面影响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行动起来,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共同把好“制度关”和“检查关”。管理机构应当利用现有政策杠杆“将管理政策法制化,将政策管理法制化”。既要把原则、精神、意见等“软要求”在尽可能之下转化成“硬法律”,又要把问题、争议、分歧的“行政性处理”转换成“法制化管辖”,早日建立起在政府主导下的法律法规和行政干预机制、网络经营者自律机制以及社会的系统教化机制,充分协调网络经营者与少年儿童之间的关系。此外,必要的时候,要启动法律程序,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我国1999年颁布的《预防少年儿童犯罪法》第31条、第32条和第33条都明确指出,为保护少年儿童,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