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的地名文化解放大道全长23公里,西起汉水上游北岸额头湾,东北过丹水池到新马路,横贯整个汉口中心城区,沿途与条道路相交。武汉市文史专家皮明麻称,解放大道及其周边建筑的发展,是武汉5年来发生沧桑巨变的最好印证。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条道路周边多为湖塘荒野,平时人迹罕至。从0年代开始,武汉剧院、武汉展览馆、武汉饭店、中山公园相继在道路两侧建成,后来又有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武汉体育馆、武汉商场、武汉广场等陆续耸立扎堆”出汉口最为繁华的一条街道。解放大道当初仅有江汉路至航空路1800米的土路,建于上世纪初,1929年,汉口市工务局招标建成碎石路,并将江汉路至中山公园路段命名为“中正路”。1949年5月,武汉解放,随即改名“解放大道”'放大道真正成为“大道”是在L951年以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此路又经过了多次拓宽改造。从去年6月起,武汉市投入32亿,解放大道再次为畅通而改造:管线入地、绿化改造、道路由六车道拓宽成八车道,铺上沥青……目前,循礼门地下汽车通道已建成通车,香港路高架桥5座过街天桥和通道正在兴建中。凡有城市便有地名,地名产生于人类文明的曙光时期。它连接着城市的文化源头,是城市从孕育到生长全过程的历史见证。地名不但记录着城市山川地理等自然元素的历史变迁,也反映城市功能的变化轨迹。它记录城市风物,也反映乡风民情。地名既是城市的标识,她也能向你诉说这座城的沧桑之变。地名也是城市的档案馆,地名越多越复杂,说明城市规模越大;地名变更越快,说明城市发展的节奏越快。武汉城区现实地名66条,历史地名3596条,共提供地名信息12262条。而在这以后大约每年以几十上百条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着新地名,可见这座城市的规模。1在0年的现实地名中,自然实体地名有山、峰、河、湖、港、海、矶、口、汊、塘及其它期类255条;聚落地名有城、道、路、街、里、巷、村、湾、墩、嘴、坊、岭、台、桥、山、口、湖、店、区、宿舍、杂等1类4905条。另外就是一些文史地名和经济地名。你会发现武汉地名中的许多聚落地都是由自然地名演变而来的,像山、洲、岭等,而且它们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路、街、巷这些人文地名。这就说明了自然因素在地名中占有重要成分。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首先勾勒了武汉三镇的基本面貌,而古往今来的武汉人在其中开山筑路,修堤建桥,盖屋建房,才密密匝匝地织出了五彩四溢的街道蛛网,于是才有了一张密集的城市交通图和地名图,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家园。武汉三镇鼎立的大体格局,便是由长江、汉水所定。公元4世纪60年代以前,汉口都是一片芦洲,与汉阳相连,那时以前的武汉都是双城并立之形。直到明代成化年间,汉水忽从今郭茨口冲出一道,从原由龟山南麓入江改为由龟山北麓入江,将汉阳一分为二,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以后才有了汉口的迅速发展。地名是城市的纪念册,一个地名,或许附载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或许镌刻着一件不凡的历史,或许彪举着一个杰出人物,或许蕴含着某种意义。因而,地名成为反映城市品格的特殊信息系统,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武汉存在不少因特征事物命名的地名,它最能表现武汉地形、地貌和街区的特征,如三眼桥、姑嫂树、双洞门、鼓楼洞、月亮湾、三层楼、六角亭、铜人像、笼灯堤等。它们形象生动,上口易记,富于独创性和乡土特色,因知名度较高而往往成为区片名称,如六渡桥、司门口、堤角、单洞门……。武汉有大量地名是富含时代特征的,它们传达出武汉城市功能的历史变化轨迹。例如在汉末三国两晋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城垒、军港和与军事人物有关的地名:偃月垒、夏口城、诸葛城、梁废城、锁穴、铁门关。与关羽有关的卓刀泉、洗马长街、藏马洞、关帝街、磨刀石;与鲁肃有关的鲁山、鲁山城、白马洲、鲁肃湾等;与黄盖有关的黄军浦等。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武汉具有军事城堡的重要功能。明末清初以后,武汉出现了不少因行业命名的地名,如筷子街、玻璃街、板厂街、打扣巷……说明了当时的城市手工业已经兴起发展。清末民初产生的一些地名还体现了武汉是万商云集之地,如药帮巷河南药材行)、万寿宫(江西馆)、福建街:福建公所)、宝庆码头(湖南宝庆会馆)、广东巷(广东公所)、安徽街(安徽会馆)等。由此可见当时武汉商业经济生长以及海纳百川、容纳四方的开放性。产生于大革命时代、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许多地名,如中山大道、黄兴路、民主路,起义门、首义路、彭刘杨路,张自忠路、陈怀民路、郝梦龄路,有力地证明了武汉在近代以来各个革命时期所起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地名是无形的历史文物,许多地名证实着武汉的地理变迁。如“汉阳”证明了汉水曾经改道,“新河”分明是一条人工河,“辛安渡”说明这里曾是古渡口,“口”印证着这里有一座特殊的桥,它处在河的入江口处','黄孝河路”证明了有一条消失的河……这些地名告诉了我们,什么叫沧桑之变。至于那些富含故事、名人轶事、风物传说的地名就更是宝贵的地方文化遗产了,如鹦鹉洲、知音路、舵落口、骡走庙等。还有一些因谐音和雅化而变化多端的地名,如八吉街、谋知巷、半市街、时人馆等,它们深藏的内涵往往变成了一些“地名之谜这就更会引发人们考究的兴趣了。蛇山为脊三镇之一的武昌有过许多称谓。早在西汉它称沙羡县,到三国叫夏口城,东晋以后又称汝南县这个名称透露了武昌有大量的河南移民的信息直到隋朝开始称江夏县。江夏这个名称使用时间最长。民间根据所修城垣也把武昌叫郢城、鄂州城。可见,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武昌这个名字却并不属于武昌,而是属于湖北的鄂城。三国时,吴主孙权曾取“因武而昌”的意思,将鄂城取名为武昌,并且还将都城也移到这里。直到民国四年(1913年),国民政府才将武昌县就是现在的鄂州市改名为寿昌县;而将江夏县改名为武昌县。可见江夏才是武昌最著名的古称。相对于水文化色彩相当突出的汉口而言,武昌可以说得益于山了。对武昌旧城区,民间用“九湖十三山,外加一个黄河湾”的说法来概括它的地形地貌。其中仅仅自然实体类的山名就郁9处,几乎每一所大学都依傍着一座山,例如武汉大学建在珞珈山,华中理工大学背靠喻家山,华中师范大学修在桂子山,而武汉工业大学位于马房山……。在众多的山中,惟有蛇山是众山之首。蛇山不但在地理上是武昌的脊梁,在城市发展史上它也是武昌城的历史起点,是武汉的人文发祥地,因此,可以说蛇山是武汉的祖山。公元223年,濒临长江天堑的黄鹄山被一位军事家看中,认为它是“上控蜀川,下视吴起”的要地。于是他便命令在山上修筑了一座坚固难摧的城堡,在城头的黄鹄矶修了一座军事盯望台,以观烽火狼烟。这位军事家就是三国吴主孙权,这个盯望台日后就演变为声震中外的黄鹤楼。这个城堡非常小,周围不过二三里,只开有二个城门,因而它只产生了一个地名夏口城。到了南朝,它就扩展为“郢城以后又经过了两次大的扩建,唐代改名为鄂州城,明代改名为武昌城。由此观之,武昌共有700年的建城史了。夏口城的建立成为了武汉城市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自古以来,武昌城是以蛇山为原点辐射开来。蛇山横亘城中,将城分为南北两块,历代军、州、府、县四级衙门密密匝匝地环布蛇山四周。城内街道大体顺着山势横平竖直地发展,山南为商业闹市,而街道多由湖堤变成,有些是明代楚王府的宫殿楼阁。山北是密集的万家民房,街道多依山傍湖。清末洋务运动中大兴土木,建厂修路,使城市发生较大变化。而在本世纪以来它的变化就更大了,所以新地名产生的节奏也不断加快。从武昌的古今地名可以看出武昌的特点。它城门地名多,小东门、大东门、汉阳门还是唐代的地名,它们使用了00年。由官署衙门而得的地名多:察院坡、巡道岭、都司湖、抚院街、都府堤、粮道街、学道村、司门口……可见武昌在历史上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以文化设施命名的地名多:读书院、御书楼、学府街、崇文坊、文昌阁、方言街……;以王府旧宅命名的地名也多:王府口、后宰门、楚望台、梳妆台……;特别是三国遗址地名多:曹操庙、刘备郊天台、吴主庙、白马洲、关公桥……。这说明三国英雄人物曾将武昌作为他们施展才华的政治舞台。可见武昌是一座文化植被十分丰厚的古城。近现代以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都集中在武昌,而且长久以来都保持着浓郁的文化氛围,不是没有历史渊源的。山水变奏汉阳是一个真正的古名,它使用了1300年。从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将汉津县改名为汉阳县以后,一直使用到现在。因汉津古城位于汉水之北,根据我国自古以来地名的命名原则“山南水北为阳”而改名为汉阳的。在这以前,汉阳也叫过石阳、曲阳、沌阳、汉津。汉阳的建城史还要早于武昌。它最早的城叫谷口月城,是东汉一位姓戴的监军御史所修,由刘表手下的江夏太守黄祖所守。它的位置在龟山以北靠近月湖的汉水入江口的河床处,大约就在现在的江汉一桥之下的河道中。它是武汉地区最早的一座城。在公元6年,吮凰锶U亍贫羡萘恕?三国以后,汉阳还建过9座古城,这些城中,仅有唐代所建的汉阳城保留下来了,直到928年拆除。汉阳城先后开过8个和3个城门,因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城门地名。从以上建而又废,废而又建城堡可以看出汉阳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它就是所谓兵家必争之地。汉阳在武汉三镇之中,是古今变化最大的地区。这主要决定于大自然在这里使用了许多“大手笔'而这都能从地名中体现出来。例如,汉阳本应处在汉水以北,才叫汉阳,现在却处在汉水的南面,这分明是汉水曾经改道。而汉水果然是改道过,其结果是使汉阳的版土几乎失去了一半。学术界认为,汉水改道是在明成化年间,它从原龟山以南入江,改为从今龟山以北入江,这就将原来汉阳、汉口连成一片的版图一分为二了。汉水的这一“大手笔”虽然使汉阳失去了大片疆土,但却使汉口脱颖而出,飞速发展,一跃而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又如,偌大一个鹦鹉洲,能藏兵数万,能宴会宾客,却忽然就湮没在水中,身消形隐,不见踪迹。而在江边又淤起一块巨型沙洲,使汉阳的面积陡增了20km2。那么还是叫鹦鹉洲吧,以表示对古鹦鹉洲的纪念和怀念。不过,此鹦鹉洲并非彼鹦鹉洲,武汉人就应该具备这些地名常识了。汉阳的确是座山水变奏的城。它的老城区有大量从堤湖演变过来的地名,如三槐岭、甲岭、月湖堤、笼灯堤……汉阳作为武汉地区建城最早的文化古城,在地名中可以找到许多见证。一是古城地名多,因而城门地名不少,南纪门、朝宗门、凤山门……;二是老街地名多,高公街、西大街、显正街、洗马长街……;三是文化古迹多,如晴川阁、归元寺分别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和宗教丛林,而钟家村、琴台路、知音路……蕴含着美丽的传说故事;禹功矶、鹦鹉洲、郎官湖……这些地名中有道不尽的文化内涵。与水争地过去,汉口也叫“汉镇。民国初年,称为“夏口县。旧时的文人喜欢称它“汉皋、“汉上”。远在春秋时期,这里称为“夏”《左传》中解释说,夏,就是夏水(古屎核酉?弯弯曲曲地流入大江的地方。比起有1700多年的建城史的武昌和汉阳来,只有00多年历史的汉口就算个小兄弟了,但它却是三镇之中的后起之秀。可以说你想象不到它是在多么狭小的地盘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它的形状象一条卧倒在地的长长的扫帚。老武汉人大都知道,汉口街市起源于汉水入江口上下的沿河、沿江一带,这条依水的街道是汉口经济的发祥地,曾经店铺密集,竹楼林立,也是汉口的第一干道。长堤街原来是一条长长的大堤,长堤街以北,包括现在的中山大道是百里平湖一片。长堤一修,正街中街、夹街才在它的保护下兴盛起来,这狭长的一带,便是“扫帚”的“柄”建堤取土,在长堤以外竟挖出了一条人工河,上自石乔口将河水灌入,下到现在的东堤彳水又环流入河,因此命名为玉带河。玉带河上有3座桥,这便是汉口地名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桥的历史原因。燕山桥、广益桥、多福桥、九如桥……都曾是玉带河上的桥,著名的六渡桥就是其中的一座。以前,黄陂、孝感的农户到汉口来进行农产品交易,就可以从黄孝河一直把船摇到六渡桥来。于是有人考证,六渡桥原来是“绿豆桥”它是农户交易绿豆的专用码头。这一说也不无道理。“狭长的扫帚”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了,拓展势在必行。汉口的第二次拓展是城墙的修建。这1条里长的半月形城墙建于1864年。它上自石乔口,下达沙包现在的一元路江边)。这城开了8座城门,由西向东依次叫玉带门、便门、居仁门、由义门、循礼门、大智门、通济门、便门。这道城墙与汉水和长江终于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保护体系,因此,汉口也有了“汉口堡”的称谓了,以后也有了不少的城门地名了。比起有10座城的汉阳和3座城的武昌来说,汉口只能说有半个城墙,人们把这弯弯的半个城叫做“月城1907年,既挡水患,又挡来犯的城墙完成了历史使命被拆除后,就改为后城马路了。它就是现在的中山大道,它是汉口的第二干道,也是汉口的“脊梁”真正让汉口定型的是张之洞于1904年的一次大刀阔斧的壮举。他在汉口的西北角到东北角主持修筑了一30余里长的大堤。这不但使堤内大片沼泽地变为万顷良田,而且使汉口城区大体定型,大堤当然应该命名为张公堤。直到如今,三干道一一解放大道、四干道一一建设大道、五干道——发展大道都在它的庇护下兴建起来的。汉口是在与水争地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城市。这印证了《汉口丛谈》的作者范锴所说的“汉镇之发展,长堤是赖也”。从中也可以得见张之洞这个人物在武汉城市发展上的重要地位也难怪武汉三镇中与他有关的地名竟不用0个:张公堤、张之洞路、抱冰堂、奥略楼、警钟楼、方言街……。汉口的发展史就是人进水退的历史,所以汉口地名中“水文化”色彩特别浓重也就不奇怪了。堤、桥、湖、海类的地名很多,其中有两个特殊的通名就是“墩”和“台。它们原是水中的高地,可以供人居住生息,就成为聚落地名了。全市有撤4处,汉口就占了一大半。汉口的历史地名中有许多洋名称:梅神父路、霞飞将军路、巴黎路、洋园……它揭示了这座城市有着曾经辟为租界的伤痛。如今看来,蛇行环曲的汉口街道似乎杂杂无章,其实不然,它的命名是很有规律的。凡是与汉水长江平行的街道称为“大道”或“,街而街是汉口最古老的通名,如汉正街、黄陂街、花楼街、大夹街等,它们往往可以追溯到明清之季;凡与汉水长江垂直的街道则称为路如江汉路、南京路、天津路等。从大兴路到堤角,共有21条路与大江垂直,它们大多处在原租界内,其中的建筑有异国情调,而“里”巷”散落在它们中间。因此可以说,汉口的街道是由长江和汉水共同谱成的城市旋律。■工匠“拓展”了武昌城站在汉阳门,临江大道阔且长,车水马龙。这里原是武昌城外的一片荒芜地,也是江西工匠们的聚集之所。明代末年,为躲避长期的战乱和灾荒,江西吉水县一批制作筷子的工匠们,相约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去寻找他们的栖息之地。最终,他们来到武昌城外,选择了依靠大江和湖泊的地方定居下来,重操旧业。当时的筷子以竹子作原料,制作工艺中有两道非常重要的工序:浸泡筷子和晾晒筷子。为了制作的需要,工匠们在一个小湖堤旁搭棚居住。这个无名小湖因为长年浸泡大量的筷子,被称为筷子湖,而晾晒筷子的堤防则被称为筷子堤。随着岁月的流逝,筷子生意越来越红火,棚屋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一条街巷,遂被称为筷子街。这里生产的筷子质量好,经久耐用,所以特别受消费者的欢迎。筷子生意最红火的时候,作坊达到0多家。每年从阴历八月十五起,筷子就开始俏销,订单似雪片般飞来,工匠们须忙过了小年,才有空走亲访友。有意思的是,筷子街的工匠们流行着不成文的规矩:手艺传媳妇,不传女儿。大概是因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落后观念,匠人们害怕手艺外传,削弱了筷子街的名头吧。民国以后,筷子街逐渐萧条冷落,但地名一直保留到解放后,后来随着临江大道的扩建而消失。所以,如今的汉阳门怎么也不会和筷子扯上关系了,可毕竟,这里曾是筷子工匠们的聚集之地。正是他们的勤劳,让这片原本一片荒芜的地方,成了工商业聚集之地。如此看来,说江西工匠们“拓展”了武昌城,似乎一点也不为过。广利巷、太平路、歆生路一地名演变再现江汉路沧桑作为国内闻名的步行街,江汉路两旁店铺林立,以其大量独特的历史建筑,吸引着国内外大批的游人。可行走在江汉路,你是否想到,这条路曾先后有4个名称?这些地名带着一个个故事,讲述着江汉路的百年沧桑。据《武汉地名志》记载,100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小段狭窄的人行土路。先民们为这段土路起了个吉祥的名字一一广利巷。公元61年,英国在汉口强辟租界后,将广利巷拓宽,改建成了碎石路,长度从武汉关大楼至鄱阳街口因这条路紧靠英国租界,人们取“对外忍让,唯求太平”的含义,改名“太平路'。此时,鄱阳街口至解放大道一段,还是沙滩洼地。1906年起,武汉“地皮大王”刘歆生组织填土公司,取后湖之土填基垫高,在此建房筑路,始成街道。为迎合英殖民主义者的需要,刘歆生一边让基建路抬高地价,一边将花楼街口以北至中山大道地段,纳入英租界,以换取英帝国主义的庇护。为表彰刘歆生,英租界当局特呈准英皇,将这段新马路命名为“歆生路”1927年,太平路南端的武汉关前,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一•三惨案”声势浩大的反帝运动随之而起。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中国政府最终收回了英租界,并将太平路和歆生路合二为一,取其南端耸立的江汉关海关大楼特有建筑物为名,命名为江汉路,并沿用至今。历史上,江汉路曾是华人与洋人的分界线。江汉路西面的花楼街、黄陂街以及毗邻的大兴路一带,是民族工商业者开设的店铺、作坊、前店后厂型的食品店等。而其临街则基本上是帝国主义国家和官僚、民族资本家开设的银行、公司和商店,加上江汉关轮渡码头迎送客源,营造了江汉路的商业氛围。如今,江汉路上仍遗留有13栋近代优秀历史建筑。从华景街到华清街——近代武汉史的风情画卷在江岸区三阳路和公安路之间,原是武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华清街。华清街早先并不叫华清街,叫华景街。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汉口开埠以前,这里曾是黄陂、孝感两地农民进入汉口的必经之路。汉口开埠后i,国租界逐渐开辟,这条路毗邻德租界。1898年5月开始,德租界动了坏心思,想把这块地划入德租界。为了保护这块地盘,湖广总督派人在这里修了一条灰石马路,设立了警察分所。同时,由华商陈景堂出资,在马路北边建起成片房屋,形成街道。为了强调建立街道的目的,给街道命名时,便特别强调要带上一个“华”字,但出资修建这条街道的人也功不可没,便又从陈景堂的名字中取出一个“景”字,合二为一,定名华景街。华景街并不宽大,长仅250多米,宽4米。由于最初的房屋多是板壁房,1916年7月30日这里发生火灾。火灾并不大,却给了德国当局一个很好的借口。德国驻汉领事借保安全为由,向湖北督军王占元提出照会,要求将华景街划入德租界,并要求在这一带设立巡捕,维持治安。消息传出,舆论哗然。华景街1300多人联名上书,要求收回主权。在民众压力下,大总统黎元洪要王占元保住华景街。经过多次交锋,德国领事被迫同意华景街之事缓议917年3月14日,随着中国和德国宣布断绝外交关系,德国租界被正式收回,那些曾企图把华景街划入德租界的德国人,不得不在小时内离开汉口。后来,华景街改名为华清街。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韩永清取代了陈景堂。韩永清是民国时期商界中的传奇人物。他家境很贫寒,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是靠母亲出苦力养大的。在贫困中成长的韩永清非常用心读书,尤其对英语感兴趣。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边读书,边打工,为自己的未来做着积极的准备。他的机遇来自张之洞。韩永清9岁时,在一次商务活动中,被张之洞相中,推荐到巡警道署做翻译。他和外商接触的机会多了起来,不久就被同乡杨坤山推荐到英商和记洋行,被任命为长沙收购庄经理。从此,他开始在商界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国内颇有实力的实业家。919年,在汉口的实业界人士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景堂命中家要败,赌博输了一条街。”陈景堂输掉的就是华景街,而赢得这条街的正是从南京回到武汉的韩永清。韩永清在这里修建了武汉第一家菜市场,形成了汉口颇有名气的副食品商业市场。这时,一些人为讨好韩永清,便提议将华景街改名为华清街,这个市场也就此被称为华清市场。华清街是汉口近代史的一个见证,曾见证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爱国之举,也见证了一代商业奇才对城市建设的贡献。遗憾的是05年,华清街因为旧城改造被拆除。修建袁公堤顺便修石桥告诉你硚口的前世今现在,人们提到硚口,都觉得“硚”这个字很别扭,为什么不是“桥”呢?这要从早就消失的袁公堤说起。原来,硚口依汉水兴起,地域内多河流滩涂。河流多了,桥梁就多,就要修堤。最早修的堤是明代崇祯八年(公元635年)修的袁公堤。取名袁公堤,是因为此堤是当年的汉阳通判袁愕主持修建的。在修建该堤时,还顺便在玉带河和汉水之间修了一座石桥。如果把玉带河上的座老桥排个序,这座石桥是第一座。随后,在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人们在挖土修筑城堡后,又在城堡外的护城河上修了一座桥,这也是一座石桥。我们知道,硚口历来多桥,而最先修建的两座竟是石桥,是用石头砌成的,因此这里就成了“硚口沿用至今。据悉,在国内,用“硚”作地名的,除硚口外,只有四川自贡的“硚头”'因此,硚口在国内算是特有地名。袁公堤位于哪里?就是现在的长堤街。当年,袁愕主持修筑袁公堤,是非常有眼光的。该堤上起硚口,环绕镇北,呈半月形,东至堤口,直抵大江之滨,长约5公里。别看堤不长,在当时的作用却很大,堤外是湖汊,镇南滨临汉水,地当汉江之冲,沿河一带,回曲成港,非常有利于泊船,因此码头遍布,商贾云集。当年取土筑堤时,环绕堤北掘土成沟,沟宽两丈,西起硚口,连通汉水,东经江汉区近江地带,通往长江,以其回曲襟带市镇,取名为玉带河。后来,玉带河上修桥0多座,渐渐成了居民聚集之地,硚口雏形初见规模。在硚口的历史上,还有一件大事值得一提,那就是公元864年,环汉口市镇西北,修筑了半月形的城堡,城外开挖护城河,城堡则可代堤防,玉带河也因此逐渐消失。长堤内外却从此人烟稠密,成为街市。由此看来,硚口能成为今天的滨水商贸强区,袁公堤可谓功不可没。双街、来福巷、跨鹤街、米市巷……消失巷道记述曾经的繁华如今的汉阳南岸嘴绿树成荫,风景秀丽。上了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正规的私人借款合同样本
- 2024小区购销合同样本
- 吉林大学《内科学D》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创新教学法经验总结 教导主任发言稿
- 美学搭配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届高考英语二轮复习高频阅读词组+练习四十二含解析
- 2024-2025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一章动量守恒定律3动量守恒定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1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北师大版必修3
- 新教材高中政治12.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作业5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 2024年中小企业购销合同样本
- 国家开放大学《电气传动与调速系统》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须弥(短篇小说)
- 旋风除尘器设计与计算
- 《装配基础知识培训》
- 出口退税的具体计算方法及出口报价技巧
- PCB镀层与SMT焊接
- Unit 1 This is my new friend. Lesson 5 课件
- 2019年青年英才培养计划项目申报表
- 剪纸教学课件53489.ppt
- 芳香油的提取
- 企业人才测评发展中心建设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