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学习心得体会三篇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学习心得体会三篇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学习心得体会三篇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学习心得体会三篇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学习心得体会三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学习心得体会一篇

[摘要]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一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整合在一起的全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它更加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与内在逻辑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整体性矛盾实效性

[作者简介]葛英杰(1977-),女,黑龙江双城人,渤海大学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人学。(辽宁锦州121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以人为本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5W01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2-0123-02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中的四门必修课之一。本次课程改革是继1998年两课改革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调整,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项重要举措。整合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更加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与内在逻辑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当前正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第二轮教学开展之际,结合半年多的教学实践,笔者将主要从新课程的特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矛盾以及如何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特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的附件二中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界定时给予了明确的回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分门别类的研究不同,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从整体上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给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概念,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认识问题和科学发展中的问题。由此可见,突显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特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首先,新课程的整体性再现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必须确保和再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点,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重构理论魅力的过程,以此达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主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核心、出发点和总结论。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无从表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只有从整体上,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果对三部分进行片面、孤立的学习和研究,就会影响其科学性、系统性。新方案实行以前,这三个部分一直作为三门课程分别开设,三部分之间的天然逻辑性被割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这三个部分的理论有机地联系到一起,从而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本质特征的深刻理解。因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以往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反思和改进,不难看到,整体性是新课程的根本特质和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体系完整性和科学性的必然要求,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原理课的教学既要着眼于三个组成部分,又要不局限于三个组成部分,而是体现和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内在关联。

其次,新课程的整体性遵循着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逻辑轨迹。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课程不仅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而且蕴涵着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是它们之间的有机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性和与时俱进性。因此,只有以发展的眼光,从整体性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主义,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具体到教学当中,就必须贯通经典马克思主义与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体现和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轨迹,通过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来体现理论的真理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教学内容含量大与教学时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在笔者半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感觉课时有限,难以讲完全部内容。这其中有个人因素,但其他同事也有类似的反映,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由于增加课时是教师无法左右的,因此要克服这一矛盾,就需要任课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整体性与重点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包括马克思主义各个发展阶段的理论成果,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的完整性决定了不能任意裁减教学内容,因为只有保证理论的完整性才能确保理论的彻底性,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要对所有内容进行面面俱到的讲解只会导致肤浅和缺乏吸引力,因为平均用力,肯定是蜻蜓点水,缺乏深度,不大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从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再现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其次,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化与教学内容整合性之间的矛盾。新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般来说并不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者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的系科、专业毕业的,而是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者科学社会主义等专业毕业的,存在一个知识结构转换的问题。整合后的新课程需要任课教师有着广博的知识底蕴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仅要精通哲学,还要熟练掌握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科学地驾驭整个课程体系,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但以前的学科结构基本上按照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划分,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大致与此相对应,这就造成了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化与教学内容整合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学或进修等方式来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增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游刃有余,论证充分,以理服人。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化特征与学生接受意愿偏感性化之间的矛盾。在新课程方案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一门理论性最强的必修课,教材内容丰富,逻辑性强,涉及很多的概念、范畴以及原理,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理论化、抽象化的特征。而作为教学对象的当代大学生,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对信息的选择和接受更倾向于感性和直观,缺乏对理论化知识深入学习的兴趣与耐心。这一矛盾是当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有些同学没有学习之前就有天然的排斥倾向。我们知道,接受某一种观念,是以认可某一种观念为前提的,而目前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重大意义。要解决这一矛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论证,把大道理通过生动形象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此外,课下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实际,缩短与他们之间的心灵距离,尽可能地使抽象化的理论性知识以大学生更愿意接受的语言和形式加以讲解和阐释。三、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效性的建议第一,教师应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意识。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教师要搞好教学必须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素质。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具有思想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的特殊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的真理,因为只有信仰,才有热爱,只有热爱,才有真情的投入,进而感染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果教师本人对此不可置信或半信半疑,势必会减弱理论的说服力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信任度。在这一点上,大连舰艇学院的方永钢教授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他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当做生命的全部意义和最高追求,这种执著和坚定赢得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爱戴和好评。其次,要不断增强理论素养。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①在教学中做到理论准确,观点正确,思想深刻,就要对教学理论的内容深入研究,只有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以理服人,对此我们部门通过鼓励教师进修、考研、考博或听课互评的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修养和讲课水平。再次,要提高科研能力。以科研辅助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把教学内容和理论研究有机统一起来,以获得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最后,要增强创新意识。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智慧之学,因而它教给学生的不应该是现成的结论和僵死的教条,而是获得无穷智慧、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勇敢创新,有了创新的意识才会有创新的行动,在实践中使课堂教学由知识化真正转向智慧化。

第二,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工具。邓小平曾经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②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也要大胆创新,实行多样化教法。首先,采用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法。满堂灌式的单向教学极易使学生疲倦、厌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不失时机地启发、诱导学生思考,及时热情地肯定其优点,指出其缺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认真思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定期组织课堂讨论和演讲。对于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演讲。为保证讨论和演讲效果,教师预先安排,学生做好发言准备。由于公共课班级、人数较多,可以先组织分班讨论,然后推选代表进行发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辩论中获得启发和教育。再次,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可将活泼、形象的图文、数表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当然,教师要妥善处理好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讲授的关系,既不冲淡理论教学,也不弱化多媒体的功用。最后,适当进行专题讲座。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要原理和主要问题,可以适时进行专题讲座,以丰富和深化教学。还可以展示教师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在最近的一次学生问卷调查中,喜欢用多媒体看专题片的有45%,喜欢讨论和讲演的有32%,喜欢专题讲座的有18%,还有部分同学喜欢案例教学。

第三,积极创建实践教育基地。针对部分学生中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的论调,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创建实践教育基地,它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手段。正如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时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③因此,由任课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走出校园,以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考察、岗位实习等形式,深入社会实际,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而在社会实践中读懂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实践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哲学方法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就是使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分析现实问题,有利于学生对一系列社会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我们基本原理教研室曾在葫芦岛四家村和市内东电三公司创立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使同学们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体悟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第四,构建科学的考评标准。由于传统标准的文本考核模式,无法衡量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因此构建科学全面的考评标准势在必行。可以将课堂提问、讨论、发言、单元测验等平时表现按一定比例记入总成绩;对于平时成绩优秀者,可以尝试采用免去期末考试的奖励措施,以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平时学习,有利于提高课程的实效性。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开卷、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试题应有一定灵活性,并加大材料分析题和理论联系实际题的分量,以此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实践永无止境,理论需要创新。只要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采取适当的教学实践方法,就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和培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注释]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②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2,38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学习心得体会二篇――――――学习心得

通过这一段时间对于马克思原理的学习,我明白了许多,领会了许多,收获了许多,改变了许多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老师给我们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前四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现先将我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内容简单介绍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它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内容。

1.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通过方法论表现出来。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表现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即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的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一个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因为:(1)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2)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3)它是划分哲学中基本问题的依据。(4)它也是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两者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1)唯物辩证法主张普遍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或只承认事物的外部联系而否认其内部联系。(2)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形

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至多承认事物的量变。(3)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去研究、观察和解决问题,而形而上学则片面地去观察、研究问题。(4)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别。

5.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6.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

7.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机械运动中特定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静止是相对的,但并非单纯消极保守的,它也有积极的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8.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因此,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9.实践――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实践、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活动。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10.联系――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意思是说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首先,一个事物内部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着的;其次,事物和外部其他事物是联系着的;再次,由于以上两点,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着的,世界是一张联系之网。(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11.发展――是指客观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所以二者不可分割,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以上是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些理解,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道得明的,现在虽然结束了对这门课的学习,但我仍会在课下抽出时间继续深入学习。因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确令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让从昏昏噩噩的大学生活中重新振作起来,从今以后我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

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处理事情的时候。就有助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信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矛盾,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发展相结合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及国际现状,而且为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上提供更好的方针和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学习心得体会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随着学期的结束即将画上句号,回顾一学期的学习经历,发现自己在本学期从这门课程中收获颇多,无论是对于马克思原理的概念以及思想的理解上,还是自己的言行举止、思想与信仰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就自己的学习体验与收获做如下的总结。

马克思原理的基本内容包含了大量的科学理论与经验,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包含了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共性个性、资本发展、矛盾、唯物主义等等主题。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自己构造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我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在丰富我的知识面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的思想、行动。

通过学习我学会了如何认识自我、认清自己。也许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时期,由于社会压力的增大、竞争意识愈演愈烈、来自社会、家庭、同伴带来的压力会使我们身心疲惫对前途感到困惑、迷茫、不知所措,甚至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我认为产生矛盾的原因大部分来自于自身的定位不够明确、目标意识不够清晰。

在大学期间我们要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与理想,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的反映,对我们的行为有导向作用,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中的精华作为我们行为的指引,那么我们才不会每天过的碌碌无为,如果自我认识偏高,那么自己的实际能力与理想存在差异,目标难以达到,这样不仅会增加我们的挫败感同时还会打击我们的信心。所以,认清自己,在合理的情况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参照,那么一定会逐步改善消极的情绪。

其次,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