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联的三个话题_第1页
有关春联的三个话题_第2页
有关春联的三个话题_第3页
有关春联的三个话题_第4页
有关春联的三个话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有关春联的三个话题刘启世

春联的起源、发展和推广

无须我们花费太大的精力讲求求证,有关这个话题,古今多著名家著书论说,现成资料好多。读古文耗时吃力,我们就把当代联家任喜民等人的著作读上几行,就可知道个大约。

春联又叫春帖。是对联中产生最早,最贴近人们生活,最受人们爱好,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类型。

古代挂桃符的习俗,直接产生了春联。《淮南子》、东汉应邵的《风俗演义》、唐代肖德言等人著的《括地志》都有这方面的记载。我国古代人,用他们认为能驱鬼避邪的桃木,制成两块长方形的小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的名字,或画上想象中的他们的图像,这叫桃符。在辞旧迎新之际,挂在门的两边,以镇鬼驱邪,消灾祈福。到春秋战国时,已有好多人应用。到后来,有人在桃符板上写除祸祈福的话,进而又发展为在上面写两句对偶的诗句,就是所谓的桃符诗,也叫楹帖,这就是春联的雏形。又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到五代时公元九六四年,后蜀国君“孟昶命学士(辛寅逊,笔者注)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首尾二字连起来是“新春〞二字,就目前来讲,被公认为我国的第一副春聯。

到宋代,对联创作已蔚然成风,种类已不限于春联。像苏轼、朱熹、黄庭坚等名流大家,都有不少对联作品传世。

推广春联,则是在孟昶四百多年后的明太祖朱元璋。据清人陈云澹《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列朝诗集》和周晖的《金陵琐事》等明代笔记小说,不但作了类似上面的记述,而且写道,朱元璋以自己的名义赐给文武大臣和其他人对联。如赐给魏国公徐达、驸马梅殷的对联分别为: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无双。

人间俗尘不四处;

阙下恩荣第一家。

朱元璋还微服出行欣赏春联。当他发现一劁猪人的家门上未贴春联时,便亲笔赐他一副: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自明太祖朱元璋始,春联被广泛应用,不几年,由都城推行到全国。到今天,不说华夏大地,就连海外的唐人街,每到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也是联墨飘香。

春联的选择或编撰

现代人各有所忙,讲快节奏,多数人没有时间和心思去编选书写春联。而是到了年关,匆促到市场上买那颜色字体内容千篇一律的印刷品,图个红火,贴上了事。所以当今说这个话题,听的人也不多。但总还有些人对春联很考究,略谈一下,至少无害。

贴春联,说毕竟是一种生活。所以选择或编撰春联,一定要贴近我们的生活。立意、题材、文字(其他艺术要求且不说)要有特性,有韵味,优雅含蓄。不能年年就是春光紫气,燕鹊梅竹,发财走运这些陈词;也不该就那么几句直白的、干巴巴的、没有雅气韵味的、人们早已背熟了的时话。题材文字要与环境对象贴切。机关企业,要考虑职责行业的特点;个人要考虑身份情操等因素。

譬如有的理发店贴了这样一副春联:

虽然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这副春联,文字诙谐通俗,语意双关,把所从事的行业和高明的技艺都示意出来了,还是一则绝妙的广告词。的文学艺术水平自不待言。

还有个农民贴的春联是:

春种满田皆希望;

秋收遍野尽黄金。

联语写出了农民的辛勤与期盼,更有丰收的喜悦。这年自然也好过了。细细品味,也不只是说种田,干哪个行业都是这个理。

还有位老人,淡泊世事,喜欢清静。一则钱少,再则不愿到饭店吃那加了厚味重色的年饭,也不愿买那千篇一律的印刷春联。他自撰自书了两副,并加了横额,分别贴在堂门和街门上:

适性为乐

幽巷嚣声远;

小庐酣梦甜。

乐在其中

春联手书街巷飘韵味;

年饭亲煮院堂满馐香。

你看这老头儿,动静食住都是乐。虽在人间,却近仙境。这其次幅对联,曾拿去加入“第三届适用春联百花奖〞大赛。那是中国楹联协会的会刊,《对联》杂志社主办的联坛盛会。高手云集,获奖自然不易。但也入围了。可见其题材立意,词句韵律,也还雅切合辙。

顺便略说一下横额。横额也叫横批、横幅、横联等。于对联起着点睛、补充、解释、相成等作用。横额要与对联内容贴切,融为一体,不可脱节。也不可一额万用,年年四处都是“欢庆春节〞“人寿年丰〞“吉星高照〞等。

春联的正确贴法

这还用说吗?贴春联很简单,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是很简单。但就这么简单的事,弄错的人还真不少。春节期间,我们没事沿街赏春联,上下联贴反了的,少说也超过了四成。不说文化程度稍低的人,就连语文程度还算可以的人,也有弄错的。我们也无需举出具体的例子。还有些机关大门上的对联,甚至正月闹红火,县城四大街彩门上的对联,年年都有贴反了的。你若不信,到时去看看。

这样看来,这个话题,还是有说的必要。而且文字需比上两个话题的多,才能说得明白。

要改正这错误,须先弄清出错的原因。原因弄清了,才好说改正的方法。据我看来,原因有三。

其一,拿到一副写(印)好的对联,不知哪联是上联,哪联是下联。有两种分辩方法:

1、春联和其他类型的对联一样,上下联的意思,都有一定的规律关系,如并列、连贯(又叫顺承)、因果、递进、转折、假设等。只要我们认真地去读,去体会,一般都能看出该先读哪联,后读哪联。该先读的,就是上联。如下面两副咏竹言志联,其上下联的规律关系分别为连贯和假设,我们一读就能辨出其上下联:

未出土时先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2、我们贴的春联,并列关系的较多,还有的两联虽是其他关系的,但没有明显的关联词语为其关系类别的特征。上述两种状况,单从意思上看,单靠读,还是不易辨别其上下联。这时,就要看两联尾字(联脚)声调的平仄。我们知道,撰写春联或其他类型的对联的要求之一,一般来说,上下联位置相对应的字,声调平仄相对。其中要求更对比严格的是,上联尾字应是仄声,下联尾字应是平声。这样,读起来才节奏明显,抑扬有致、和谐上口。现代汉语分四声,平仄也很好把握,阴平阳平(一声二声)是平声;上声去声(三声四声)是仄声。譬如下面的两副对联,我们一看其尾字声调的平仄,就可以辨出其上下联。

春风放胆来梳柳(liǔ仄声)

夜雨瞒人去润花(huā平声)

世事洞明皆学问(wèn仄声)

人情练达即文章(zhāng平声)

有时,为表达一个特定的题材意境,遣词受限制,为避免因词害意,上下联尾字都是平声的(如前面举的咏竹聯),或都是仄声的都有,只是少见,特别是后者更是少见罢了。遇这种状况,还得靠我们认真地读,细心地体会,去确定上下联。

其二,不明确毕竟该把上联贴在哪边。这也不难。我们知道,对联的字是竖排的。那么读对联的顺序,自然和读竖排版的书籍一样,该从右到左读。我们还知道,对联是贴在门外的,读对联时,必需站在门外,面对门。这就明白了:要以人站在门外,面对门时人体的左右为准,把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

其三,有部分中青年人,不在意传统的正确的读法、贴法,而是自觉不自觉地以读横排版书籍的顺序,从左到右地读对联。在贴的时候自然会弄错了。

说到这里,还得赘言几句。现在春联的读写(印)方法,从民间应用,到一些书籍报刊日历等印刷品,已经出现了从左到右的倾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事的新老代谢,在若干年后,这种倾向可能由少到多,由趋势到主流,进而形成习惯。到时大家都这么做,也难说是错误的了。也正如横批的读写顺序的蜕变,横批原本也是从右向左读写,自从书藉采用横排,从左向右读写后,人们对横批的读写顺序也就逐步蜕变为从左向右了。这就形成了对联竖排,从右向左读写,横批横排,从左向右读写的格局。严格地说,这叫不伦不类,可是多数人这样做,已经形成习惯,也就认同了。人类有好多事情的做法,原本是错误的,但大家都那样去做,形成习惯,人们也就认同了。举个例子:我们常用的词语“恢复健康〞和“恢复体力〞,字面意思和我们要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用法自然是正确的了。而“恢复疲乏〞则不然,字面意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