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实词部分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1.安(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6.当(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7.方(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⑶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4)将要。例:方欲行(《狼》)(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8.国(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9.会(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10.见(1)看见。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2)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6)xi&n,引见。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将(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2)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3)带兵的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7)和,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尽(1)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2)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3)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5)完,没有了。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文(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知(1)知道。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2)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5)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二、常用虚词知识点总结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常用虚词例释.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D.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耳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何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乎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或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乃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其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且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虽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遂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也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已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以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②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矣语气词:A.表示已然,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B.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C.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于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到时等。例: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B.表示三、多音字知识点总结.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对这类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读音加以辨析、记忆。如将:ji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带领解,副词可作将要解jiM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ing(动词),作愿请求讲,如将子无怒(请你别生气)。.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如薄:b^o,不厚的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6,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b,薄荷(专有名词)。.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如给:口语读gi;书面语读j,给予、给养。.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区。如忒:南差忒(差错之意);tu(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此部分详见第二节异读字。)常见多音字例释行xing行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hang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难nan困难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nan患难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数sh①动词,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②数落,列举罪状晏子请数其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shu作数词用,译为几骑千余,卒数万(《陈涉世家》)shub副词,屡次,多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Wei①制,造,做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②充当,当作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③担任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④是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⑤称为,叫做号为张楚(《陈涉世家》)⑥著,写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⑦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⑧焉与为合用,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Wei①介词,为,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②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③为此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④连词,因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骑仇动词,骑马其子好骑(《塞翁失马》)ji名词,一人一马叫一骑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少sho①名词,少数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②不多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③稍微宾客意少舒(《口技》)④少时,一会儿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sh沁①年轻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②小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好ho①容貌美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②相善,交好外结好孙权(《隆中对》)hao爱好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舍sh舍弃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she房屋又渐如高舍(《山市》)号hao大声喊叫八月秋高风怒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声哭号呼而转徙(《捕蛇者说》)hao①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②称号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③命令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间jin①中间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②表房屋的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jian①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②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③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④离间赵王信秦之间(《廉颇蔺相如列传》)四、异读字知识点总结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b,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的区别。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e),而不能再读sh音了。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ehan,而不能读为han。异读字例释信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in.例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n.例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房古同旁,读pang,用于阿房宫。例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王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ang.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Mg.例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度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讥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6。例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臭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bu^J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乱》)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适。例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乘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ch6ng.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在表示车辆或作四的代称时,读sheng.例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读表示诵读等意时,读d6。例: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的意思时,读dbu.例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泛在表示漂浮广泛浮行等意思时,读自n.例: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时,读fng.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创当表示始造首创的意思时,读作chu&ng.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在表示创伤的意思时,读chung.例: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罢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例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当表示疲劳困乏之意时,同疲,读作p,例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出师表》)(注:教材中罢敝写作疲弊)女表示女性女儿的意思时,读n。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例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降动词,在表示降落降临降给下达等意时,读jiMg^J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表示欢悦平和的意思时,读xiang.例: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五、通假字知识点总结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1)通假字的形式①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2)通假字的种类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一座)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庭一廷)③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例:无陇断焉。(《愚公移山》)(陇一垄)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一慧)常见通假字例释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说悦愉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女汝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知智智慧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还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汤烫用热水焐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剂汤药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止只仅仅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阴荫树荫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屏摒舍去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帖贴粘对镜帖花黄(《木兰诗》)火伙同伴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竦耸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争怎怎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见现出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要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指直一直指通豫南(《愚公移山》)七、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4)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5)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8)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9)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常见词类活用例释(一)名词活用为动词.但微颔之(《卖油翁》)颔转化为动词点头。.每至晴初霜旦(《三峡》)霜转化为动词下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妇抚儿乳(《口技》)乳转化为动词喂乳。.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转化为动词说出。.其夫呓语(《口技》)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会宾客大宴(《口技》)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满井游记》)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转化为动词保佑。.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转化为动词击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转化为动词打洞。.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输》)寇转化为动词入侵。.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腊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毒转化为动词怨恨。.黄梅时节家家雨(《约客》)雨转化为动词下雨。.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转化为动词腰佩。(二)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是天天。.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是用船的意思。.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是向西的意思。.下见小溪(《小石潭记》)下是向下的意思。.斗折蛇行(《小石潭记》)斗蛇是像北斗星像蛇的意思。.犬牙差互(《小石潭记》)犬牙是像狗的牙齿一样。.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山是沿着山路的意思。.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翼是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是用箕畚的意思。.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南北是向南向北的意思。(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互用攘除奸凶(《出师表》)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凶之人。.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实的人。.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奔,动词转化为名词,飞奔的马。.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入,动词转化为名词,产出收入。.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故新,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旧知识新收获。(四)意动用法.父异之(《伤仲永》)异是以之为异。.邑人奇之(《伤仲永》)奇是以之为奇。.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以其利,译为认为那样有利可图。.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是以我美。.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是以之为异。.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耻是以为耻辱。(五)使动用法.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乱劳是使耳乱使形劳。.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劳饿空乏等都是使动用法。.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生,使之生。.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息,使心息。5.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迷,使人眼迷。八、一词多义知识点总结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常见多义词例释按照多义词、义项、例句及篇目顺序整理从①跟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②顺从,听从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曹刿论战》)③顺着,随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④依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⑤介词,由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⑥介词,向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策①名词,泛指马鞭子执策而临之(《马说》)②动词,用鞭子打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③记载(名词用作动词)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故①旧的,原来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②原因,缘故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③特意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④所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具①详细,详尽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②具有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③工具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伤仲永》)④备,置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⑤同俱,全,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九、古今异义字知识点总结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A.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B.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常见古今异义词例释以下内容按字词、例句及所选篇目、古义、今义顺序整理穷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始得西山宴游记》)穷尽贫穷丝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醉翁亭记》)弦乐器蚕丝委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放弃委托去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离开至U,往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表示判断举傅说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区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0
- 深圳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 钢筋后台下料协议书
- 遗体接运冷藏协议书
- ufc格斗伤亡协议书
- 车间住宿管理协议书
- 金融投资咨询协议书
- 项目收益兜底协议书
- 银行特约存款协议书
- 长久发展入股协议书
- 租地解除合同协议书
- 2025智能矿山暨无人驾驶行业蓝皮书-亿欧智库
- 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技术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社区工作者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离婚协议范文下载8篇
- 金融投资公司商业计划书模板范文
- 2025怎样正确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答案3份)
- 建筑工程设备及人力资源配置计划
- 国家级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队建设规范
- 《2024 3575-T-424 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规范 第 1 部分:总则》知识培训
- 2025至2030年中国聚四氟乙烯弯头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