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及道家思想课件_第1页
老子及道家思想课件_第2页
老子及道家思想课件_第3页
老子及道家思想课件_第4页
老子及道家思想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及道家思想

老子及道家思想1本讲重点:1、老庄简介2、道家思想体系及核心——“道”、朴素辨证法3、道家价值观4、道家审美特质5、天人合一、中和之美本讲重点:1、老庄简介2一、老庄简介:1、老子:(前571—?)李耳,字聃,世称老聃,楚国(安徽涡阳县)人,与孔子同时略早。孔子曾问礼于他。做过周朝的“收藏室之史”,约50岁左右离开东周去秦国,过函谷关写下《道德经》。我国哲学史、思想史的大家巨匠,道家始祖宗师。一、老庄简介:1、老子:(前571—?)3老子《道德经》:

五千言韵文,八十一章,文约义丰。语录体,文字工整,被誉为一部哲学诗。

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包罗万象,涉及宇宙本体、天地演化、万物生育、人生修养、治国用兵各个领域,但皆有一条主线贯通其中,这就是自然无为的法则。

充满思辨,是一部训练思维的奇书。老子《道德经》:4社会理想:

小国寡民政治主张: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忘情寡欲、绝学无忧、见素抱朴、无为而治社会理想:5

2、庄子:

(前360?——前280?)

名周,宋之蒙(河南商丘)人,尝为蒙之漆园吏。《庄子》共33篇,具有宏大之美。

道家学派的继承者,认为现实社会:“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敝屣富贵,淡泊名利,清静无为,追求遗世独立、追求绝对的自由((6二、道家思想核心(一)核心:“道”

1、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

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第二章)

二、道家思想核心(一)核心:“道”73、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4、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十章)3、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8关于“道”的内涵:

道是世界的本原。②

“道”是作用于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客观规律。

“道”是一种神秘的境界。伟大、渊深,玄妙,朦胧恍惚。

关于“道”的内涵:①道是世界的本原。9(二)朴素的辩证法: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第五章)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五十七章)

(二)朴素的辩证法:10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对立的双方,即对立统一。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老子认为转化是循环的,不懂得对立转化有条件。老子及道家思想课件11

庄子的主要观点:

1、追求“自然”、“本真”的存在状态。2、“齐物论”

“齐万物”、“同是非”、“一死生”3、追求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

“无待”、“无己”庄子追求精神和人格的独立和自由。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使自己处于很高的层次。

庄子的主要观点:

1、追求“自然”、“本真”的存在状态。12注重天道、自然,轻视人事。追求出世,独善其身,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命。三、道家价值观三、道家价值观13(一)处世哲学

1、身重于外物,少私寡欲。2、明哲保身,不敢为天下先。3、以柔克刚,上德若水。4、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一)处世哲学14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志,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第五章)

无为:“不妄为”还是“不作为”?

15(二)生态哲学

1、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2、天人合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二)生态哲学16四、道家审美特质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了补充和对立面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四、道家审美特质171、形式上追求素朴之美

——即朴素清新、自然天成的美学倾向,提倡文学、音乐表现形式的简洁与朴实。反对精巧与华美。

1、形式上追求素朴之美18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十五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192、追求意境的含蓄、朦胧、飘渺

中国艺术举凡绘画、诗词、音乐、讲究的是一种"意境",并以此为最高的审美准则。2、追求意境的含蓄、朦胧、飘渺20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

(1)大音希声:

最完美的音乐,是作为‘道’的音乐,是音乐的自身。这种音乐,我们是听不到的。

追求所谓“道的境界”的音乐。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21(2)得意忘言:

①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忘言。

——庄子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陶渊明(2)得意忘言:22赠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赠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23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24五、天人合一与中和之美

天人合一与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特质,它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

这两大文化特质,渗透于中国古代各种文化形式之中,对人的道德修养、伦理关系、社会组织形式、政治管理制度及艺术审美体系等均发生深刻影响。五、天人合一与中和之美

天人合一与中和之25

(一)天人合一

天:天道,天地自然界运行的规律。人:人道,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

“天”包含着“地”,“人”和与人相对应的“天地”是统一的一体。

(一)天人合一

天:天道,天地自然界运行的规律。26“天人合一”思想演化的过程1、《易传·文言》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

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2、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3、儒学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天人相副”“天人感应”的神学理论。

“天人合一”思想演化的过程1、《易传·文言》提出了著名的“与274、北宋的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

(1)肯定人是自然的一部分。(2)人和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3)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协调。4、北宋的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28(二)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形态,古代中国人思考社会人生问题都以中和之美为最高理想。

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二)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形态,古代29

1、中

“中”者,正也,中正、适度、准确、得当。

“尚中”:对正确的崇尚追求。

(1)《荀子·宥yòu坐》载孔子观宥坐之器得出的结论——不偏不倚

1、中

“中”者,正也,中正、适度、准确、得当。

30

(2)孔子进一步提出获取“中”的一整套原则——中庸

中:正确、适度、中正。庸:用。中庸:用中

“执两用中”,在事物的两端、两极、两面之间求“中”,使事物保持持中不偏、均衡统一的势态,如此事物才发展、才平衡、才和谐有序。

(2)孔子进一步提出获取“中”的一整套原则31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礼记·中庸》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yì》

322、和

(1)“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

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国语·郑语》

又“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

※和:即“和谐”。是万物昌盛,生生不息的内在根据。是相异要素的统一。

“和而不同”

《左传·昭公二十年》

“美寓于杂多”黑格尔《美学》

2、和

(1)“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333、“中”与“和”兼容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从“中”的角度上,取文与质的两端的中间点,追

求适度;另从“和”的角度看,只有文与质两方面结合,

才能生出美来。“文质彬彬”,是两要素间的最佳关系形

态。3、“中”与“和”兼容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344、中和之美的常见表现形式

(1)A而不B式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季札语:

直而不倨,曲而不屈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亦A且B式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既刚且柔

亦阴亦阳4、中和之美的常见表现形式

(1)A而不B式

《左传35

老子及道家思想

老子及道家思想36本讲重点:1、老庄简介2、道家思想体系及核心——“道”、朴素辨证法3、道家价值观4、道家审美特质5、天人合一、中和之美本讲重点:1、老庄简介37一、老庄简介:1、老子:(前571—?)李耳,字聃,世称老聃,楚国(安徽涡阳县)人,与孔子同时略早。孔子曾问礼于他。做过周朝的“收藏室之史”,约50岁左右离开东周去秦国,过函谷关写下《道德经》。我国哲学史、思想史的大家巨匠,道家始祖宗师。一、老庄简介:1、老子:(前571—?)38老子《道德经》:

五千言韵文,八十一章,文约义丰。语录体,文字工整,被誉为一部哲学诗。

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包罗万象,涉及宇宙本体、天地演化、万物生育、人生修养、治国用兵各个领域,但皆有一条主线贯通其中,这就是自然无为的法则。

充满思辨,是一部训练思维的奇书。老子《道德经》:39社会理想:

小国寡民政治主张: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忘情寡欲、绝学无忧、见素抱朴、无为而治社会理想:40

2、庄子:

(前360?——前280?)

名周,宋之蒙(河南商丘)人,尝为蒙之漆园吏。《庄子》共33篇,具有宏大之美。

道家学派的继承者,认为现实社会:“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敝屣富贵,淡泊名利,清静无为,追求遗世独立、追求绝对的自由((41二、道家思想核心(一)核心:“道”

1、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

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第二章)

二、道家思想核心(一)核心:“道”423、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4、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十章)3、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43关于“道”的内涵:

道是世界的本原。②

“道”是作用于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客观规律。

“道”是一种神秘的境界。伟大、渊深,玄妙,朦胧恍惚。

关于“道”的内涵:①道是世界的本原。44(二)朴素的辩证法: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第五章)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五十七章)

(二)朴素的辩证法:45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对立的双方,即对立统一。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老子认为转化是循环的,不懂得对立转化有条件。老子及道家思想课件46

庄子的主要观点:

1、追求“自然”、“本真”的存在状态。2、“齐物论”

“齐万物”、“同是非”、“一死生”3、追求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

“无待”、“无己”庄子追求精神和人格的独立和自由。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使自己处于很高的层次。

庄子的主要观点:

1、追求“自然”、“本真”的存在状态。47注重天道、自然,轻视人事。追求出世,独善其身,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命。三、道家价值观三、道家价值观48(一)处世哲学

1、身重于外物,少私寡欲。2、明哲保身,不敢为天下先。3、以柔克刚,上德若水。4、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一)处世哲学49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志,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第五章)

无为:“不妄为”还是“不作为”?

50(二)生态哲学

1、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2、天人合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二)生态哲学51四、道家审美特质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了补充和对立面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四、道家审美特质521、形式上追求素朴之美

——即朴素清新、自然天成的美学倾向,提倡文学、音乐表现形式的简洁与朴实。反对精巧与华美。

1、形式上追求素朴之美53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十五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542、追求意境的含蓄、朦胧、飘渺

中国艺术举凡绘画、诗词、音乐、讲究的是一种"意境",并以此为最高的审美准则。2、追求意境的含蓄、朦胧、飘渺55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

(1)大音希声:

最完美的音乐,是作为‘道’的音乐,是音乐的自身。这种音乐,我们是听不到的。

追求所谓“道的境界”的音乐。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56(2)得意忘言:

①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忘言。

——庄子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陶渊明(2)得意忘言:57赠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赠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58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59五、天人合一与中和之美

天人合一与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特质,它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

这两大文化特质,渗透于中国古代各种文化形式之中,对人的道德修养、伦理关系、社会组织形式、政治管理制度及艺术审美体系等均发生深刻影响。五、天人合一与中和之美

天人合一与中和之60

(一)天人合一

天:天道,天地自然界运行的规律。人:人道,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

“天”包含着“地”,“人”和与人相对应的“天地”是统一的一体。

(一)天人合一

天:天道,天地自然界运行的规律。61“天人合一”思想演化的过程1、《易传·文言》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

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2、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3、儒学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天人相副”“天人感应”的神学理论。

“天人合一”思想演化的过程1、《易传·文言》提出了著名的“与624、北宋的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

(1)肯定人是自然的一部分。(2)人和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3)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协调。4、北宋的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63(二)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形态,古代中国人思考社会人生问题都以中和之美为最高理想。

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二)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形态,古代64

1、中

“中”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