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_第1页
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_第2页
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_第3页
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_第4页
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观课议课的

理念与实践策略晋江市平山中学明廷海观课议课的

理念与实践策略晋江市平山中学明

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所在;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萌发的园地。上课和听课——自己讲课和听别人讲课,是最富有生气、最具有成效的科研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所在;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

上课是过程性质量监控中(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师对课的感受力与判断力既是观课评课的基础,又是自己上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多听多积累。上课是过程性质量监控中(备课、上课、作业、辅导、一、观课议课的基本理念二、观课议课的操作流程三、观课议课的实践方法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观课议课的基本理念观课议课的两组比较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一、“观”?“听”?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有这样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课堂上的主要活动是师生、生生间的对话,对话中不仅有文字,还有感情。很显然,仅仅关注声音,我们不能全面地了解交流的效果。

“观”是观察,不排除“听”。“观课”与“听课”都是收集课堂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尽管在听课实践中,“听”并不仅仅指向声音,但“听”本意指向的是声音。一、“观”?“听”?二、“议”?“评”?“议”不是下结论、做判断,而是在“观”所得到的信息基础上参与者展开对话、讨论和反思的过程。如果说“评”的过程是写句号的过程,“议”的过程则是更多地运用问号质疑、探寻和发现的过程,强调在课堂面前应该保持一种“我们未必了解别人”、“我们未必正确”、“即使我们正确,正确的方法也未必只有一种”的谦恭和尊重。二、“议”?“评”?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各有各的表现力,各有各的使用场所。与“听课评课”比较,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性、普遍性、一线老师参与,这既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三视”理念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一、仰视学生

观课议课以学论教采取反向的路线,主要从学的效果和学的行为分析和理解入手,讨论什么样的教的行为才是有效的,并通过对话和反思理解原有的设计和背后的观念,根据效果和他人的经验改造原有经验。在教师完成经验改造以后,重新设计,以新的教学行为追求和实现新的教学效果。

一、仰视学生

在观课议课中,观察的对象主要是课堂上的学生。以学论教是观课议课的一个重要思想。观是议的基础,如何议?以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而议。没有对学生的观,也就难以有效地议,这样,对学生学习进行观察就成了观课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二、平视教师

参与议课的成员特别是献课教师,彼此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彼此之间真正的改进和影响是在对话和讨论的交往中实现的。议课需要民主和平等,需要接纳多样性、鼓励多样性、探讨多样性。即便是给别人以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只能采用非独断性、非强制性的指示和指引。要容许参与者的置疑,鼓励参与者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帕尔默认为:“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二、平视教师三、俯视课堂1、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流淌的过程。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包含着多重丰富的涵义。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做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三、俯视课堂2、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

课堂是激情与思想的聚集地,激情为动力,思想定方向。

教师需要“悟”而少“忙”。

鲍勃和托德在同一家公司上班,他们年龄相当,参加工作的时间也差不多,他们工作起来也都很卖力气。但是,托德参加工作不久就得到总经理的赏识,一再被提拔,从领班到部门经理。鲍勃像被人遗忘了一样,一直在基层。鲍勃实在忍无可忍,有一天他向总经理提出了辞职,并大胆指出总经理太没有眼光了,辛勤工作的人得不到提拔,总偏爱那些热衷于吹牛拍马的人。2、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总经理一言不发地听鲍勃讲完,他知道鲍勃工作很吃苦,但他身上缺少一些东西,如果对他直说他肯定不服。于是总经理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说:“好吧,也许我的眼睛真的有点浑了,不过,我想证实一下,你现在到集市上去,看看有什么卖的。”鲍勃很快从集市上回来了,说刚才集市上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在卖。“一车大约有多少斤?”总经理问。鲍勃立刻又返回去,过了一会儿回来说车上有40多袋土豆,每袋约20斤。“多少钱一斤呢?”总经理又问。鲍勃又要跑回去,但被总经理一把拉住了:“鲍勃先生,请休息一会儿吧。看看托德是怎么做的。”总经理一言不发地听鲍勃讲完,他知道鲍勃工作很他派人把托德叫来,对他说:“托德先生,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不一会儿,托德回来了,他向总经理汇报说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40多袋,共800多斤,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已经带了几个让总经理过目。这位农民今天下午还要拉一车西红柿上市,据说价格还可以,他准备再和这位农民联系一下。鲍勃一直在一旁看着,他的脸渐渐地红了,他请求总经理把辞职报告还给他,现在他终于知道自己和托德之间的差距了。他派人把托德叫来,对他说:“托德先生,你马上到

教师需要在思想中形成伟大,赢得尊严。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的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思想-----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教师需要在思想中形成伟大,赢得尊严。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经验和反思

对波斯纳的“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进行解析,我们认为,促进教师成长的思想(动词)有两个层次,一是“获得经验之思”,二是“反思经验之思”。

获得经验之思:(杜威)“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到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这才是经验。从此以后,他知道手指伸进火焰意味着烫伤。”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经验和反思

反思经验之思:青蛙博士研究跳蚤,他喊一、二、三,发现跳蚤在跳,接着他把跳蚤的腿折断,再喊一、二、三,跳蚤不跳了,再喊,还是不跳。于是,青蛙博士书写研究报告:当把跳蚤的腿折断以后,跳蚤就成为聋子了。这是一个错误的经验。

如何进行反思之思呢?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过来,落在井沿上。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丕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反思经验之思:青蛙博士研究跳蚤,他喊一、二、三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是青蛙原有的经验。现在有了改造这个错误经验的机会——一只小鸟飞过来了,并传递了“天无边无际”的信息。试想,如果这只青蛙遇到的同样是“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经验的青蛙,大家彼此之间也有交流,但这种交流只是同质的内容,它就永远不可能实现经验的改造和提升。这样看来,有效地反思首先需要足够的相关问题的不同信息。他人、书本犹如“一只小鸟”,我们都是在通过“一只小鸟”,来发现“天比井大”的另外信息,利用这些信息来建构、反思和改造自己的经验。“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是青蛙原有的经验。现在有在观课议课中,我们鼓励直面问题,鼓励以相异的信息对话和交流,鼓励质疑,在质疑中引出批评和讨论,目的在于创造有效反思的基础条件——请“一只小鸟飞过来”!

一只小鸟飞过来,说自己飞了一百多里。对小鸟的看法,青蛙是如何看待的呢——“朋友,别说大话了!”“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有了外来信息怎么办?如果一直坚持自己原有的经验,拒绝外面的经验,青蛙还是无法实现经验的改造。这样,有效反思有了第二个必须的条件:对自身经验保持开放,采取批判性审视的态度。显然,固执己见难以完成对经验的批判和改造。在观课议课中,我们鼓励直面问题,鼓励以相异的信3、课堂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场“和”而“不同”:和谐和睦合作互助氛围

力量境界理解尊重保护

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尊重差异万紫千红才是春“思”而求“诗”:多用问号获得经验反思经验

当下处境的顿悟自由创造

超越世俗审美生活

3、课堂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场

在观课议课文化中,“和”是前提和基础,“和”了大家才愿意坐在一起。“不同”是策略和手段,“不同”为“诗”的创新和超越创造条件。“思”是核心和关键,是有效改变的前提。“诗”是生活的终极目标和结果。

观课议课的收获源于相异的信息刺激,和由此激荡的讨论和反思。相异性带来创造性。鼓励“不同”的声音尊重“不同”的方式理解“不同”的表达接受“不同”的结果观课议课的收获源于相异的信息刺激相互滋养的生态观

教育:育学生、育同事、育自己成长:学生成长、自我成长、同事成长学校:学习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成长共同体相互滋养的生态观“四一”策略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一个目标:幸福——“教师幸福生活,学生幸福成长”“教学改进是生活改善的问题,而不仅仅是认识提高和技术改进的问题。”认识问题是“对”与“不对”的问题技术问题是“有效”与“无效”的问题生活问题在“对”与“不对”、“该”与“不该”的基础上,还有“愿”与“不愿”、“能”与“不能”等等问题

关注教师生活:关注意愿,关注认识,关注技术(教师发展的三维目标)一个目标:幸福——“教师幸福生活,学生幸福成长”

“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取决于生活能力的发挥,而不取决于生物需要的满足”成长带来幸福,创造带来幸福教师的幸福:对进教室满怀期盼,进教室后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且富有创造性,出教室回望教学能享受愉悦的审美体验

一个核心:思想——促进思想、改进思想

1.教师的工作要求:思想+行动2.让思想成为行动:“人因思而变”,培养思想的嗜好者3.促进思想:尊重思想的权利,在彼此理性争辩中思考和谋求更加合理而有效的教学,培养思想的责任,促进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一个核心:思想——促进思想、改进思想4.改进思想的方法,提高思想的质量用问号和对话引起思想:“评”和“议”的比较思想内容和思想方法:A.获得经验之思B.反思经验之思C.生活之思D.教育哲学之思4.改进思想的方法,提高思想的质量议出联系教育假设学的效果教的行为教学设计学的行为对话中实现在以学论教中追求仅仅关注教的行为一张联系图:议出教育假设学的效果教的行为教学学的对话中实现在以学论教教育假设教育假设新假设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学的效果学的行为教的行为教学设计新的效果新的学新的教新设计做课:教师的基于原有假设的教学观议课:以学论教,同伴互助,反思经验改进和超越:新假设,新行动,新效果教育假设教育假设新假设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学的效一个寓言: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过来,落在井沿上。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一个寓言:问题:A.青蛙和它的“井”

B.小鸟的角色和意义C.如何对待“小鸟”的意见D.如何看待“青蛙”的经验E.小鸟只是帮助者吗?……问题:A.青蛙和它的“井”B.小鸟的角色观课议课的操作流程观课议课的一、议课主题

主题来源有两种:课前预先确定;课堂观察发现。二者需要兼顾。1、从问题中确定主题。

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一、议课主题2、针对创新确定主题。教育需要创造,生命需要创新。议课主题也可以来源于教学实践中可能的突破和创新。当在教学中有了新的思考以后,我们就想试一试。有没有变化,效果如何,这时就可以采用观课议课的方法大家一起观察观察,研究研究。观课议课是有了教学设计以后,对原有设计的检查、反思和改进,是为了再教学。最好的观课议课效果是参与者在观课议课以后,都有“我想上一上这一课”的冲动,这种冲动是进行新一轮创造性观课议课活动的基础。2、针对创新确定主题。3、从共同关注点确定主题

观课议课并不仅仅是对授课教师的关心和帮助,而是参与者共同的思考和提高,这样就需要调查研究,需要征求参与者的意见,尽可能集中大家的意见和问题,以提高参与者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3、从共同关注点确定主题4、以小见大确定主题观课议课中的“观”是“观察”的简称。“观”是什么?龚鹏程认为:“观如鹤鸟飞在天上,足见天地之大,品汇之众。”一方面,观察要与观察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有了距离,学会脱身才可能观察,“身在庐山”很难认识“庐山真面目”。另一方面,“观”的任务是广泛占有观察对象的信息。再者,“观”需要从大处着眼,不要盯住偶然的失误和缺陷不放。4、以小见大确定主题“察”是什么?孔夫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大家都讨厌的,我要详察,大家都夸奖的,我也要详察。这种详察是透过表面现象的仔细考察。“察”一方面需要仔细看;另一方面“察”字以“示”为底,“示”通神灵,需要心灵感悟和体察。“观”“察”合用,一从宏观着眼,一从微观人手。这样,好的议课主题首先有利于“察”,从细节、从故事入手,同时又要有利于“观”,能够从大处着眼,生发出走出这一课的有讨论意义和价值,能促进人积极主动思考的问题来。“察”是什么?孔夫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5、主题分解方法

教材、教法和效果的框架。课前围绕特定主题对教材进行研究:教材能给什么?学生能理解和接受什么?可以落实在那些内容上?课中观察和研究特点目标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安排了那些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活动、表现了那些行为?观察和研究教学效果,重点观察和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的过程、状态和收获。5、主题分解方法

目标、手段和效果的框架。比如一节“找规律”的数学观课议课活动,可以一下结构进行观课议课:本课应该让学生认识和体会的规律是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基本路线是什么?促进学生发现规律,执教者的主要思路是什么?主要采取了那些有意识的教的行为?学生找规律、发现规律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效果如何?目标、手段和效果的框架。比如一节“找规律”的数学

原有基础、学习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框架。比如:这一课应该基于什么样的基础发展?这一节课最佳的发展目标应该如何设置?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现发展?学生在本课中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是什么?

理论思考、实践活动、实践效果的框架。比如语文阅读课教学:指导学生阅读的策略有哪些?各有什么样的适宜对象?在具体操作中,有什么样的程序和方法?教师采取了那些策略?采用这些策略和方法的依据是什么?这些策略是否有效?学生阅读的过程和效果如何?对学生阅读有效指导还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原有基础、学习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框架。比如二、观课说明

观课议课需要认识授课教师,需要认识和理解授课教师的课堂追求和教学设计,这种认识不能先入为主,主观臆断,而是先接纳、先倾听。促进接纳和倾听的一种方式就是放弃成见地听授课教师做观课说明。观课说明属于说课范畴,但它又与平常意义的说课相区别:平常的说课需要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说明,而且需要论证;观课说明不必面面俱到,从节约时间的角度也不需要论证。观课说明的说可以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二、观课说明一是介绍教学背景(包括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学生、目标任务与分解等)以增进观课者对课堂情况的了解,增进对本课教学基础和后续发展的理解,这样可以避免参与者在不知道教学背景和全局的情况下信口开河。二是在议课主题下介绍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的教学活动,提示重点观察的现象和时机。三是要介绍自己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以避免参与者带着约定俗成的观念和想法来观察和研究课堂。在授课教师做观课说明时,我们主张在学生不在场的时候进行,不主张用过多的不同意见干扰授课老师的设计和信心,。一是介绍教学背景(包括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三、走进教室

人员构成:老师、学生、专家、领导、家长

记录工具:录音、录像、照片、纸笔

提前入室:尊重课堂、尊重学生、尊重教师

选择座位:根据目的需要、不干扰和影响

走近学生:直接了解学生活动、做好沟通三、走进教室四、有效观课1、重点观察学生的学。教是外在条件,学是内在根本。不仅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从学生学的角度理解教学、反思教学和改进教学。2、主动思考。观课不是千方百计地发现和批评别人的优点和问题,而是把自己投放进去,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有价值有帮助的思路和做法,先自助,后帮助,积极而有效地思考,关联思考,发散思考,换位思考,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

四、有效观课3、构造议课案例。好的观课者善于发现教学事件和现象中的问题和困惑,并能围绕问题和困惑重组教学故事,同时能恰当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以引起参与者的讨论兴趣和热情,引发共同参与的思考和讨论。4、促进课堂教学。不过多干扰学生,适当帮助与鼓励学生,参与和支持教师要求的学习活动。一边观察教学,一边支持教学,做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做授课教师欢迎和喜爱的伙伴与战友。3、构造议课案例。好的观课者善于发现教学事件和五、有效议课1、在平等对话的关系中议课。一次观课议课活动,教学内容是《秋天的雨》。观议主题是“如何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献课完毕,诸教师齐聚一堂。主持人宣布开始。授课教师作观议说明,之后,议课开始。第一个教师提问:“你的主题是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但你的课件中,那幅图画和品词析句并没有直接关系,请问,你设计这幅画用意何在?”言辞甚是激烈,隐隐夹有风雷之声。授课教师当时显然缺少心理准备,脸上有些挂不住,但还是强忍着回答。有了第一个提问者的风向标,其他议课老师就顺着这种趋势,从课堂结构、课堂组织等诸多方面提出问题,劈头盖脸,泰山压顶般砸向授课者。此时的授课者方寸大乱,像一位孤独的斗士疲于应付。五、有效议课

那么,如何在议课过程中让授课者、议课者达到一种和谐呢?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改进的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发展可能。因此,遇到和授课者不同的观点时,不妨想想:你做的是煮鸡蛋,而别人做的是煎鸡蛋,原料相同,做法不同而已。有了这种心态,那么议课者也是参与者。在双方共同的智力参与中获得解决课堂的有效方法,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议课时,议课者抱着诚恳态度,提出问题时,语气委婉些,方式巧妙些,使议课者与授课者之间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这样的效率会更高些。。我们认为:需要下结论的课堂上可能需要权威,而在议课活动中则不需要权威,它更需要的是能引领大家深入解析课堂上的现象和事件背后的意义,并对未来教学改进具有真知灼见的专业引领者。权威的角色可能通过权力而存在,专业引领者的角色只能在平等交流中产生。专业引领者的主要任务不是提供思想和答案,而是促进思想,促进议论和交流。那么,如何在议课过程中让授课者、议课者达到一2、议课从倾听开始

国王爱女莉诺尔得了重病。“如果我能得到月亮,”她告诉国王,“我就会康复。”不幸的是,不论宫内大臣,还是皇家男巫或皇家数学家都不能帮助国王实现莉诺尔公主的请求。国王陷入了失望的深渊。这时,只有宫廷小丑想到去问问公主想要的月亮有多大、多高:“您想要的月亮有多大?”“它比我大拇指稍微小一些,”她说,“因为当我对着月亮,竖起大拇指时,它刚好遮住月亮。”“那月亮有多高?”宫廷小丑问道。“它不比我窗外的树高,”公主说,“因为有时候,我能在最高的树枝中间找到它。”

听了公主的话,宫廷小丑就让皇家金匠铸成一个小而圆的金月亮,仅比莉诺尔公主的大拇指小一点点,同时将它系在一条金锁链上,送给了公主。很快,公主康复了。2、议课从倾听开始

在困境面前,只有宫廷小丑想到了倾听,在倾听中,我们才知道公主心中的月亮和我们自己心中的月亮多么不一致。其实,很多时候,误会源于缺乏沟通的渠道,而冲突则源于彼此缺乏理解。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相互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在观课议课中,我们主张多用问号。问号是什么?一方面,问号是探索和发现,是促进思想,是展开对话,是彼此启发。另一方面,问号表达了愿意倾听的态度,同时也传递着关爱和理解。在困境面前,只有宫廷小丑想到了倾听,在倾听中,3、基于发现而议课。

在议课中认识教学实践的不合理性,在议课中认识教学为何不流畅,在议课中发现联系和可能,在最近可能区建议。将“最近发展区”概念运用于观课议课活动,需要采用“最近可能区建议”的策略。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工作实际,。比如有的是新教师,教学常规还很不熟悉,课堂纪律可能是有效教学的最大拦路虎:有的老师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在于师生关系处理方面;有的教师则可能在教材分析和处理方面;另外的教师的主要目标又是教学创新和特色形成。显然,针对现有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使建议既立足实际,又使建议走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前面,这就是“最近可能区”建议的策略。“最近可能区”不仅指教师水平和能力的“最近可能区”,也指其他外在条件的“最近可能区”。3、基于发现而议课。4、议课的常用话语和追求

你确定的观课议课主题对你和其他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什么意义?就相关主题,你有什么特别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有什么问题和困惑需要大家共同讨论?大家就相关主题,观察到什么现象?有什么故事?有什么需要讨论的困惑?(选取一个最重要的)请大家对故事和故事中的困惑发表看法。还有没有其他需要共同关心的问题讨论?对讨论的问题和观点进行梳理。4、议课的常用话语和追求六、实践改进教师研究课堂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认识课堂,而是为了改进课堂,为了实现更高的课堂效益。因此,议课本身不是终点,我们不能为了议课而议课。观课议课提倡“把看到的故事讲出来,把想到的东西说出来,把改变的过程记下来,把有效的方法用起来、做出来”。“讲出来”“说出来”是一种基于合作的案例研究,“记下来”是一种促进反思的叙事研究,而“用起来”“做出来”则是一种立足根本的行动研究。六、实践改进这样,议课结束不是为议课活动画了句号,它最多只能是一个逗号,继续写下去就是将议课的收获转化为未来课堂教学实践的行为指南,用于未来的实践。“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复杂而流变的课堂教学面前,我们的认识能力终究有限,我们并不能完整地认识和理解课堂。可以说,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永无终止,教学改进也就永无终点。从这种意义上,我们无法对课堂教学研究写上句号,也无法对课堂教学改进定义完满。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对课堂教学充满敬畏,课堂教学研究和改进才充满魅力,值得不懈追求。这样,议课结束不是为议课活动画了句号,它最多观课议课的实践方法观课议课的一、形式分析法(就事论事)

教学现象分析、教的水平分析——以个人感觉为准。1、教学现象分析:情景、问题、活动、事例、题目、教学形式、实验、教学具、多媒体课件、板书

讲演、情绪……2、教的水平分析:学生调控、师生互动、教材解读、课堂评价……一、形式分析法(就事论事)二、意义分析法(透过现象看本质):1、教学技术分析:导入(预设与生成统一)、传授(教材、学习、技术三者协调)、强化(教材内容提炼浓缩)。以个人感觉为准。

2、教学质量分析:目标(适切)、内容(恰当)、过程(合理)、结果(有效)。3、教学价值观分析:课程观(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教学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并重)、质量观(有效性、主动性第一)、学生观(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二、意义分析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三、一字评课法

从更一般的角度判断课的整体状态和教学境界:

上对?上好?上全?上活?上实?三、一字评课法

“上对”指教师能按照课标、教材和教案,准确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知识性、方法性、过程性错误。(举例证明)这一点对新教师来说非常关键。要“上对”课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而且要善于表达,能把想要讲的东西讲清楚讲明白讲准确,学生能听懂、接受。“上对”指教师能按照课标、教

“上好”指教师在把握教材与教参的基础上能对学生不熟悉、不适应、不了解、不喜欢的内容或活动作二次开发,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这里的“好”是一个相对概念,指相对于教材与教参中原有的内容来说加一点、改一点,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学科原创力和经验积累。“上好”指教师在把握教材与教参的基础上能对学生不

“上全”指教师在课上能兼顾“三维一体”教学目标,不仅有知识与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目前在实施新课改新教材中令教师很难把握的问题。一节课能否照顾到方方面面,评课标准是否必须是全面的,要实事求是。“上全”指教师在课上能兼顾“三维一体”教学目标

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全部,由不同的学科组成,课只是学科教学的一个单位生的全面发展是同质课叠加的结果还是异质课组合的结果?

学校开设分科课程从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成长元素。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建立在学校全部学习生活基础上,而不是某一门学科或一节课上。具体的一门学科或一节课只是全部学习活动的一部分,不应该也不可能都是周全的。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全部,由不同的学

“三维一体”目标落实在课堂上是要求教师上课关注学生的情、知、能。这里的“情”指情绪。学生上课是否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积极主动参与,对课的有效性关系极大。教师上课必须注重学生的情绪调节,让学生兴奋起来。情感是人对某一事物多次情绪体验后产生的一种倾向性情绪。人的情感发展从情绪——情感——情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课堂操作点是学生的情绪调控,有了一定的情绪体验积累才能形成情感价值观。“三维一体”目标落实在课堂上是要求教师上课关注学

“能”是指让学生在课上有高阶思维活动参与。假如上课只是教师讲知识,没有学生高阶思维参与,会把知识形成过程简单化为记忆与再现的过程,很难形成能力。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成六个等级:

高阶创新:创思、创意、创造心智活动评价:讲自己的观点分析:辨析、判断、推论应用:直接套用低阶理解:用自己的话解释心智活动识记:背诵、默写“能”是指让学生在课上有高阶思维活动参与。假如上课只

中国老师“先教后学”。“先教”在课堂里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讲给学生听,学生以听、识记、理解、应用等思维方式学习,能力成分很少。“后学”则以完成作业、自己复习为主,更难有高阶思维活动参与。西方老师“先学后教”。“先学”先让学生运用“预学习”方案,在系列挑战问题的思考中学习,形成观点。“后教”在课堂里通过讲述观点、同伴评价、教师点拨,开展辨析、判断、推论、评价、建构等高阶思维活动,对学生的认知与学习过程进行修补与完善,从中提升认知能力。中国老师“先教后学”。“先教”在课堂里教师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先教后学看书预习,形成问题。听教师讲,弄懂问题。作业复习,巩固知识。先学后教明确预习要求,形成观点。交流点拨,完善认知,修补思维,总结思路,形成经验。

在现行体制中如何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是关键。能否在平时的新课教学中以“先教后学”为主,每单元或章节安排一次学生自己对单元知识的建构性学习过程,实现完善认知、修补思维。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先教后学看书预习,听教师

对教师来说大多数课的教学目标还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这些是短周期目标,在教学结束时可以检查其达成度;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长周期目标,需要由课堂的“情绪体验”、“高阶思维活动”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滴水石穿),所以要在课堂里伴随教学内容体现与关注,但要有明显效果是一段时间体验、积累的结果。对教师来说大多数课的教学目标还是

“上活”指教师不拘泥于教案,能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活用教案。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面临的一对矛盾,教师上课不能没有预设,没有准备。但预设与实际之间肯定会有不一致,需要教师在课堂里随时作出调整。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上活”指教师不拘泥于教案,能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贴近

因学定教——原创教案

因学施教——原创教学1、根据学生学的过程设计教的过程。2、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活用教案,体现出教学活动的生成性。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

“上实”是指课必须上出实际效果。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不是简单的形式改革,要关注实际效果:1、学生主动学习的程度2、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度可以对课堂教学特征变量采用时间序列观察、记录,再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价。“上实”是指课必须上出实际效果。例:课堂教学观察评价微格记录表(有效性)班级内容执教教师定性分析:连续五角星—控班能力、失控点、控制点>98%

☆定量分析:

20≈90%

10×0.9≈80%△10×0.8≈70%?37/40=0.925=92.5%<60%×123456789……40Σ例:课堂教学观察评价微格记录表(有效性)定性分析:连续五角星例:课堂教学观察评价微格记录表(主动性)班级内容执教教师123456789……40Σ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板演问答讨论自学练习……例:课堂教学观察评价微格记录表(主动性)123456789…不同类型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关系:讲授--------------100%传授式教学讲、练------------80%(运动员、观众)讲讲、练练-------65%讲练式教学精讲多练----------60%(示范、模仿者)

试、讲、练-------40%导学式教学学、试、讲、练---30%(教练、运动员)教师主导(形式),学生主体(状态)。教与学的三种情况:游离?模仿?共振?不同类型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关系:结语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你的教师走上从中研究的这条幸福之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把研究作为生存的方式,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把反思作为常用的方法,把重建作为改进的途径!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祝老师们都拥有美好的教育人生!祝老师们都拥有美好的教育人生!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善待自己和他人。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感谢您对文章的阅读跟下载,希望本篇文章能帮助到您,建议您下载后自己先查看一遍,把用不上的部分页面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您生活愉快!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观课议课的

理念与实践策略晋江市平山中学明廷海观课议课的

理念与实践策略晋江市平山中学明

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所在;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萌发的园地。上课和听课——自己讲课和听别人讲课,是最富有生气、最具有成效的科研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所在;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

上课是过程性质量监控中(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师对课的感受力与判断力既是观课评课的基础,又是自己上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多听多积累。上课是过程性质量监控中(备课、上课、作业、辅导、一、观课议课的基本理念二、观课议课的操作流程三、观课议课的实践方法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观课议课的基本理念观课议课的两组比较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一、“观”?“听”?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有这样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课堂上的主要活动是师生、生生间的对话,对话中不仅有文字,还有感情。很显然,仅仅关注声音,我们不能全面地了解交流的效果。

“观”是观察,不排除“听”。“观课”与“听课”都是收集课堂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尽管在听课实践中,“听”并不仅仅指向声音,但“听”本意指向的是声音。一、“观”?“听”?二、“议”?“评”?“议”不是下结论、做判断,而是在“观”所得到的信息基础上参与者展开对话、讨论和反思的过程。如果说“评”的过程是写句号的过程,“议”的过程则是更多地运用问号质疑、探寻和发现的过程,强调在课堂面前应该保持一种“我们未必了解别人”、“我们未必正确”、“即使我们正确,正确的方法也未必只有一种”的谦恭和尊重。二、“议”?“评”?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各有各的表现力,各有各的使用场所。与“听课评课”比较,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性、普遍性、一线老师参与,这既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三视”理念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一、仰视学生

观课议课以学论教采取反向的路线,主要从学的效果和学的行为分析和理解入手,讨论什么样的教的行为才是有效的,并通过对话和反思理解原有的设计和背后的观念,根据效果和他人的经验改造原有经验。在教师完成经验改造以后,重新设计,以新的教学行为追求和实现新的教学效果。

一、仰视学生

在观课议课中,观察的对象主要是课堂上的学生。以学论教是观课议课的一个重要思想。观是议的基础,如何议?以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而议。没有对学生的观,也就难以有效地议,这样,对学生学习进行观察就成了观课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二、平视教师

参与议课的成员特别是献课教师,彼此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彼此之间真正的改进和影响是在对话和讨论的交往中实现的。议课需要民主和平等,需要接纳多样性、鼓励多样性、探讨多样性。即便是给别人以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只能采用非独断性、非强制性的指示和指引。要容许参与者的置疑,鼓励参与者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帕尔默认为:“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二、平视教师三、俯视课堂1、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流淌的过程。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包含着多重丰富的涵义。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做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三、俯视课堂2、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

课堂是激情与思想的聚集地,激情为动力,思想定方向。

教师需要“悟”而少“忙”。

鲍勃和托德在同一家公司上班,他们年龄相当,参加工作的时间也差不多,他们工作起来也都很卖力气。但是,托德参加工作不久就得到总经理的赏识,一再被提拔,从领班到部门经理。鲍勃像被人遗忘了一样,一直在基层。鲍勃实在忍无可忍,有一天他向总经理提出了辞职,并大胆指出总经理太没有眼光了,辛勤工作的人得不到提拔,总偏爱那些热衷于吹牛拍马的人。2、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总经理一言不发地听鲍勃讲完,他知道鲍勃工作很吃苦,但他身上缺少一些东西,如果对他直说他肯定不服。于是总经理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说:“好吧,也许我的眼睛真的有点浑了,不过,我想证实一下,你现在到集市上去,看看有什么卖的。”鲍勃很快从集市上回来了,说刚才集市上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在卖。“一车大约有多少斤?”总经理问。鲍勃立刻又返回去,过了一会儿回来说车上有40多袋土豆,每袋约20斤。“多少钱一斤呢?”总经理又问。鲍勃又要跑回去,但被总经理一把拉住了:“鲍勃先生,请休息一会儿吧。看看托德是怎么做的。”总经理一言不发地听鲍勃讲完,他知道鲍勃工作很他派人把托德叫来,对他说:“托德先生,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不一会儿,托德回来了,他向总经理汇报说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40多袋,共800多斤,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已经带了几个让总经理过目。这位农民今天下午还要拉一车西红柿上市,据说价格还可以,他准备再和这位农民联系一下。鲍勃一直在一旁看着,他的脸渐渐地红了,他请求总经理把辞职报告还给他,现在他终于知道自己和托德之间的差距了。他派人把托德叫来,对他说:“托德先生,你马上到

教师需要在思想中形成伟大,赢得尊严。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的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思想-----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教师需要在思想中形成伟大,赢得尊严。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经验和反思

对波斯纳的“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进行解析,我们认为,促进教师成长的思想(动词)有两个层次,一是“获得经验之思”,二是“反思经验之思”。

获得经验之思:(杜威)“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到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这才是经验。从此以后,他知道手指伸进火焰意味着烫伤。”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经验和反思

反思经验之思:青蛙博士研究跳蚤,他喊一、二、三,发现跳蚤在跳,接着他把跳蚤的腿折断,再喊一、二、三,跳蚤不跳了,再喊,还是不跳。于是,青蛙博士书写研究报告:当把跳蚤的腿折断以后,跳蚤就成为聋子了。这是一个错误的经验。

如何进行反思之思呢?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过来,落在井沿上。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丕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反思经验之思:青蛙博士研究跳蚤,他喊一、二、三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是青蛙原有的经验。现在有了改造这个错误经验的机会——一只小鸟飞过来了,并传递了“天无边无际”的信息。试想,如果这只青蛙遇到的同样是“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经验的青蛙,大家彼此之间也有交流,但这种交流只是同质的内容,它就永远不可能实现经验的改造和提升。这样看来,有效地反思首先需要足够的相关问题的不同信息。他人、书本犹如“一只小鸟”,我们都是在通过“一只小鸟”,来发现“天比井大”的另外信息,利用这些信息来建构、反思和改造自己的经验。“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是青蛙原有的经验。现在有在观课议课中,我们鼓励直面问题,鼓励以相异的信息对话和交流,鼓励质疑,在质疑中引出批评和讨论,目的在于创造有效反思的基础条件——请“一只小鸟飞过来”!

一只小鸟飞过来,说自己飞了一百多里。对小鸟的看法,青蛙是如何看待的呢——“朋友,别说大话了!”“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有了外来信息怎么办?如果一直坚持自己原有的经验,拒绝外面的经验,青蛙还是无法实现经验的改造。这样,有效反思有了第二个必须的条件:对自身经验保持开放,采取批判性审视的态度。显然,固执己见难以完成对经验的批判和改造。在观课议课中,我们鼓励直面问题,鼓励以相异的信3、课堂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场“和”而“不同”:和谐和睦合作互助氛围

力量境界理解尊重保护

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尊重差异万紫千红才是春“思”而求“诗”:多用问号获得经验反思经验

当下处境的顿悟自由创造

超越世俗审美生活

3、课堂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场

在观课议课文化中,“和”是前提和基础,“和”了大家才愿意坐在一起。“不同”是策略和手段,“不同”为“诗”的创新和超越创造条件。“思”是核心和关键,是有效改变的前提。“诗”是生活的终极目标和结果。

观课议课的收获源于相异的信息刺激,和由此激荡的讨论和反思。相异性带来创造性。鼓励“不同”的声音尊重“不同”的方式理解“不同”的表达接受“不同”的结果观课议课的收获源于相异的信息刺激相互滋养的生态观

教育:育学生、育同事、育自己成长:学生成长、自我成长、同事成长学校:学习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成长共同体相互滋养的生态观“四一”策略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课件一个目标:幸福——“教师幸福生活,学生幸福成长”“教学改进是生活改善的问题,而不仅仅是认识提高和技术改进的问题。”认识问题是“对”与“不对”的问题技术问题是“有效”与“无效”的问题生活问题在“对”与“不对”、“该”与“不该”的基础上,还有“愿”与“不愿”、“能”与“不能”等等问题

关注教师生活:关注意愿,关注认识,关注技术(教师发展的三维目标)一个目标:幸福——“教师幸福生活,学生幸福成长”

“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取决于生活能力的发挥,而不取决于生物需要的满足”成长带来幸福,创造带来幸福教师的幸福:对进教室满怀期盼,进教室后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且富有创造性,出教室回望教学能享受愉悦的审美体验

一个核心:思想——促进思想、改进思想

1.教师的工作要求:思想+行动2.让思想成为行动:“人因思而变”,培养思想的嗜好者3.促进思想:尊重思想的权利,在彼此理性争辩中思考和谋求更加合理而有效的教学,培养思想的责任,促进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一个核心:思想——促进思想、改进思想4.改进思想的方法,提高思想的质量用问号和对话引起思想:“评”和“议”的比较思想内容和思想方法:A.获得经验之思B.反思经验之思C.生活之思D.教育哲学之思4.改进思想的方法,提高思想的质量议出联系教育假设学的效果教的行为教学设计学的行为对话中实现在以学论教中追求仅仅关注教的行为一张联系图:议出教育假设学的效果教的行为教学学的对话中实现在以学论教教育假设教育假设新假设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学的效果学的行为教的行为教学设计新的效果新的学新的教新设计做课:教师的基于原有假设的教学观议课:以学论教,同伴互助,反思经验改进和超越:新假设,新行动,新效果教育假设教育假设新假设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学的效一个寓言: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过来,落在井沿上。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一个寓言:问题:A.青蛙和它的“井”

B.小鸟的角色和意义C.如何对待“小鸟”的意见D.如何看待“青蛙”的经验E.小鸟只是帮助者吗?……问题:A.青蛙和它的“井”B.小鸟的角色观课议课的操作流程观课议课的一、议课主题

主题来源有两种:课前预先确定;课堂观察发现。二者需要兼顾。1、从问题中确定主题。

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一、议课主题2、针对创新确定主题。教育需要创造,生命需要创新。议课主题也可以来源于教学实践中可能的突破和创新。当在教学中有了新的思考以后,我们就想试一试。有没有变化,效果如何,这时就可以采用观课议课的方法大家一起观察观察,研究研究。观课议课是有了教学设计以后,对原有设计的检查、反思和改进,是为了再教学。最好的观课议课效果是参与者在观课议课以后,都有“我想上一上这一课”的冲动,这种冲动是进行新一轮创造性观课议课活动的基础。2、针对创新确定主题。3、从共同关注点确定主题

观课议课并不仅仅是对授课教师的关心和帮助,而是参与者共同的思考和提高,这样就需要调查研究,需要征求参与者的意见,尽可能集中大家的意见和问题,以提高参与者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3、从共同关注点确定主题4、以小见大确定主题观课议课中的“观”是“观察”的简称。“观”是什么?龚鹏程认为:“观如鹤鸟飞在天上,足见天地之大,品汇之众。”一方面,观察要与观察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有了距离,学会脱身才可能观察,“身在庐山”很难认识“庐山真面目”。另一方面,“观”的任务是广泛占有观察对象的信息。再者,“观”需要从大处着眼,不要盯住偶然的失误和缺陷不放。4、以小见大确定主题“察”是什么?孔夫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大家都讨厌的,我要详察,大家都夸奖的,我也要详察。这种详察是透过表面现象的仔细考察。“察”一方面需要仔细看;另一方面“察”字以“示”为底,“示”通神灵,需要心灵感悟和体察。“观”“察”合用,一从宏观着眼,一从微观人手。这样,好的议课主题首先有利于“察”,从细节、从故事入手,同时又要有利于“观”,能够从大处着眼,生发出走出这一课的有讨论意义和价值,能促进人积极主动思考的问题来。“察”是什么?孔夫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5、主题分解方法

教材、教法和效果的框架。课前围绕特定主题对教材进行研究:教材能给什么?学生能理解和接受什么?可以落实在那些内容上?课中观察和研究特点目标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安排了那些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活动、表现了那些行为?观察和研究教学效果,重点观察和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的过程、状态和收获。5、主题分解方法

目标、手段和效果的框架。比如一节“找规律”的数学观课议课活动,可以一下结构进行观课议课:本课应该让学生认识和体会的规律是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基本路线是什么?促进学生发现规律,执教者的主要思路是什么?主要采取了那些有意识的教的行为?学生找规律、发现规律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效果如何?目标、手段和效果的框架。比如一节“找规律”的数学

原有基础、学习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框架。比如:这一课应该基于什么样的基础发展?这一节课最佳的发展目标应该如何设置?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现发展?学生在本课中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是什么?

理论思考、实践活动、实践效果的框架。比如语文阅读课教学:指导学生阅读的策略有哪些?各有什么样的适宜对象?在具体操作中,有什么样的程序和方法?教师采取了那些策略?采用这些策略和方法的依据是什么?这些策略是否有效?学生阅读的过程和效果如何?对学生阅读有效指导还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原有基础、学习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框架。比如二、观课说明

观课议课需要认识授课教师,需要认识和理解授课教师的课堂追求和教学设计,这种认识不能先入为主,主观臆断,而是先接纳、先倾听。促进接纳和倾听的一种方式就是放弃成见地听授课教师做观课说明。观课说明属于说课范畴,但它又与平常意义的说课相区别:平常的说课需要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说明,而且需要论证;观课说明不必面面俱到,从节约时间的角度也不需要论证。观课说明的说可以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二、观课说明一是介绍教学背景(包括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学生、目标任务与分解等)以增进观课者对课堂情况的了解,增进对本课教学基础和后续发展的理解,这样可以避免参与者在不知道教学背景和全局的情况下信口开河。二是在议课主题下介绍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的教学活动,提示重点观察的现象和时机。三是要介绍自己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以避免参与者带着约定俗成的观念和想法来观察和研究课堂。在授课教师做观课说明时,我们主张在学生不在场的时候进行,不主张用过多的不同意见干扰授课老师的设计和信心,。一是介绍教学背景(包括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三、走进教室

人员构成:老师、学生、专家、领导、家长

记录工具:录音、录像、照片、纸笔

提前入室:尊重课堂、尊重学生、尊重教师

选择座位:根据目的需要、不干扰和影响

走近学生:直接了解学生活动、做好沟通三、走进教室四、有效观课1、重点观察学生的学。教是外在条件,学是内在根本。不仅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从学生学的角度理解教学、反思教学和改进教学。2、主动思考。观课不是千方百计地发现和批评别人的优点和问题,而是把自己投放进去,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有价值有帮助的思路和做法,先自助,后帮助,积极而有效地思考,关联思考,发散思考,换位思考,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

四、有效观课3、构造议课案例。好的观课者善于发现教学事件和现象中的问题和困惑,并能围绕问题和困惑重组教学故事,同时能恰当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以引起参与者的讨论兴趣和热情,引发共同参与的思考和讨论。4、促进课堂教学。不过多干扰学生,适当帮助与鼓励学生,参与和支持教师要求的学习活动。一边观察教学,一边支持教学,做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做授课教师欢迎和喜爱的伙伴与战友。3、构造议课案例。好的观课者善于发现教学事件和五、有效议课1、在平等对话的关系中议课。一次观课议课活动,教学内容是《秋天的雨》。观议主题是“如何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献课完毕,诸教师齐聚一堂。主持人宣布开始。授课教师作观议说明,之后,议课开始。第一个教师提问:“你的主题是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但你的课件中,那幅图画和品词析句并没有直接关系,请问,你设计这幅画用意何在?”言辞甚是激烈,隐隐夹有风雷之声。授课教师当时显然缺少心理准备,脸上有些挂不住,但还是强忍着回答。有了第一个提问者的风向标,其他议课老师就顺着这种趋势,从课堂结构、课堂组织等诸多方面提出问题,劈头盖脸,泰山压顶般砸向授课者。此时的授课者方寸大乱,像一位孤独的斗士疲于应付。五、有效议课

那么,如何在议课过程中让授课者、议课者达到一种和谐呢?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改进的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发展可能。因此,遇到和授课者不同的观点时,不妨想想:你做的是煮鸡蛋,而别人做的是煎鸡蛋,原料相同,做法不同而已。有了这种心态,那么议课者也是参与者。在双方共同的智力参与中获得解决课堂的有效方法,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议课时,议课者抱着诚恳态度,提出问题时,语气委婉些,方式巧妙些,使议课者与授课者之间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这样的效率会更高些。。我们认为:需要下结论的课堂上可能需要权威,而在议课活动中则不需要权威,它更需要的是能引领大家深入解析课堂上的现象和事件背后的意义,并对未来教学改进具有真知灼见的专业引领者。权威的角色可能通过权力而存在,专业引领者的角色只能在平等交流中产生。专业引领者的主要任务不是提供思想和答案,而是促进思想,促进议论和交流。那么,如何在议课过程中让授课者、议课者达到一2、议课从倾听开始

国王爱女莉诺尔得了重病。“如果我能得到月亮,”她告诉国王,“我就会康复。”不幸的是,不论宫内大臣,还是皇家男巫或皇家数学家都不能帮助国王实现莉诺尔公主的请求。国王陷入了失望的深渊。这时,只有宫廷小丑想到去问问公主想要的月亮有多大、多高:“您想要的月亮有多大?”“它比我大拇指稍微小一些,”她说,“因为当我对着月亮,竖起大拇指时,它刚好遮住月亮。”“那月亮有多高?”宫廷小丑问道。“它不比我窗外的树高,”公主说,“因为有时候,我能在最高的树枝中间找到它。”

听了公主的话,宫廷小丑就让皇家金匠铸成一个小而圆的金月亮,仅比莉诺尔公主的大拇指小一点点,同时将它系在一条金锁链上,送给了公主。很快,公主康复了。2、议课从倾听开始

在困境面前,只有宫廷小丑想到了倾听,在倾听中,我们才知道公主心中的月亮和我们自己心中的月亮多么不一致。其实,很多时候,误会源于缺乏沟通的渠道,而冲突则源于彼此缺乏理解。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相互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在观课议课中,我们主张多用问号。问号是什么?一方面,问号是探索和发现,是促进思想,是展开对话,是彼此启发。另一方面,问号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