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必修《涉江采芙蓉》教案_第1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涉江采芙蓉》教案_第2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涉江采芙蓉》教案_第3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涉江采芙蓉》教案_第4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涉江采芙蓉》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人教版高一必修《涉江采芙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②、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③、掌控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提高想象思维技能;

②、通过诵读感知诗歌并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

①、品尝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②、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重点〕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育诗歌鉴赏技能〔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日,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古诗十九首》

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伙伴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识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进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

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

2、五言诗

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进展起来的。

3、萧统与《文选》

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二、朗读课文〔生朗读,师略予指引〕

三、分析鉴赏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详细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①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方成高洁的品质,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净和美妙,也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②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涌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那么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伙伴的思念和祝愿。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的心情涌现了改变。由欢欣转为失落。

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心情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假如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假如诗首就直截了当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进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进展临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进展作一伏线,所以按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③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楚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楚的心情可是,并没有径直点明主人公的痛楚,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④同心而离居,悲伤以终老。这两句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明确:最末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楚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悲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别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假设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别,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⑤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本文用了哪些主要的表达手法?

明确:艺术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表达手法: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那么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