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K公司新产品开发流程再造的研究摘要
本论文首先从现代企业经营治理模式与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之间存在的要紧矛盾和现今知识经济时代的要紧特征动身,描述了从60年代到90年代与企业流程再造理论相关的思想和观点,论述了企业流程再造的起源及其内涵。
其次,本论文在研究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实施企业流程再造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企业进行再造时,需要一个系统的企业流程再造的理论框架,这一再造框架包括:一系列的指导原则;企业流程再造的过程;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在那个框架的指导下,流程再造才能顺利地完成。企业流程再造框架促进了企业流程再造由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转变,增加了流程再造的可操作性,减少了流程再造的失误。
最后,将企业流程再造框架具体应用到了k公司新产品开发流程再造的研究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通过分析现有新产品开发流程,得出了开发流程的描述,并建立了流程的IDEF模型;使用ASME方法,定量分析了各个活动消耗的时刻,发觉了流程中的非增值活动;使用作业成本法,计罢了流程的实际费用,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新的流程。新流程实现了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和减少开发费用的预定目标。
实践证明,这一理论框架对企业流程再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够减少实施过程中的失误,节约再造耗用的资源,确保企业流程再造能够顺利完成。另外,企业流程再造不是一朝一夕的情况,流程的再造应该是连续不断的过程。
关键词:企业流程再造(BPR)IDEF方法ASME方法作业成本法(ABC)
第一章引言
1.1企业流程再造的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中国加入WTO,我国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的挑战面前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最低的成本、最优的服务及最清洁的环境来满足不同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和企业可持续进展的要求是企业所面临的难题,企业要生存和进展,必须时刻审视自己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不断的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变化。许多企业纷纷采纳企业流程再造解决所面临的难题,希望通过企业流程再造增强企业竞争力,使企业的治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教授迈克尔.哈默(Hammer)于1990年用Reengineering表达对企业的全面改造。1993年,哈默(Hammer)和CSC顾问公司的杰姆斯.钞票皮(JamesChampy)联名出版了<<企业流程再造工商治理革命宣言>>。定义企业流程再造为"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全然性的重新考虑和完全的重新设计,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企业流程再造包括四个含义:全然性、完全性、显著性、业务流程。
全然性:对长期以来在企业经营中所遵循的差不多信念,如分工思想、等级制度、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官僚体制等进行重新考虑,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进行制造性思维。
完全性:企业流程再造不是对企业的肤浅的调整修补,而是要进行完全的改造。抛弃现有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
显著性:企业流程再造追求"飞跃"式的进步,如大幅度降低成本、缩减时刻、提高质量。
业务流程:企业流程再造从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开始,因为业务流程决定着组织的运行效率,是企业的生命线。
因此,所谓流程再造,是指从顾客的需求动身,以企业流程为改造对象,对企业流程进行全然性的考虑和分析,通过对流程的构成要素重新组合,产生出更为有价值的结果,实现企业流程完全的重新设计,从而获得企业绩效的巨大改善。
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关于企业而言,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存在于组织之外,是阻碍企业经营活动及其进展的各种客观因素的总和。企业的内部环境存在于企业的内部。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不可回避的,企业只有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和进展。成功的企业是能够同意不断变化的企业。最理想的企业目标是使企业的生产、流程、内部结构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化。如何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成为摆在每个企业面前的课题。
如何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现在存在专门多治理理论和方法,例如:全面质量治理(TQM)、目标治理((MBO)、准时制(JIT)。任何治理理论和方法的产生、存在、进展差不多上和企业的内外环境息息相关的。环境的适应性是衡量治理理论有效性的差不多尺度。实践证明上述的理论不能完全的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困难。
现行的治理模式来源于18世纪的亚当.史密斯的劳动分工理论和19世纪的弗雷德里克.泰勒的"制度化治理理论"。福特公司的亨利.福特应用这两种理论,组织大批量的汽车生产,建立了汽车流水作业线,提高了生产率。通用公司的阿尔弗雷德.斯隆应用这两种理论治理通用公司,强化了部门治理。这些治理理论适应了企业当时的内外部环境。
进入80年代以来基于这两种理论所倡导的经营治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经营治理模式与内外部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要紧表现在下列方面:
(1)分工过细导致一个经营过程有专门多部门完成,运作的时刻长,成本高,信息在各部门流通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刻和精力进行交流、沟通。各个部门对需要处理的事件又有不同的优先顺序,差不多上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件优先处理,因此专门难保证一个经营过程按照顾客所希望的时刻完成。
(2)各部门按职能划分,职员只对自己的上级主管负责。部门所追求的是部门的最优,各个部门都尽可能地占有企业资源以及获得最大利益,专门难达到整个经营过程的整体最优。但企业的生存取决于对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顾客并不关注企业中的某个部门业绩,而是整个企业的经营行为。
(3)现在的企业层次过多,机构臃肿,为了衔接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企业需要设置许多治理人员,这些治理人员对经营过程进行协调,操纵,监督,审查。
现在,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在专门多方面差不多发生了全然的变化。人类差不多从工业经济时代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要紧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20世纪初到60年代,消费需求一直停留在量的满足基础上,企业的经营重点是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在短缺经济中,供求之间的巨大缺口使企业能够较容易的通过市场的扩张,增加收入,带动经济增长。进入70年代,生产量的增长超过了需求量,消费者注重"质"上的满足,企业关注的重点是质量和性能。进入80年代,消费者需求转变为多样化、个性化。企业从生产型、经营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满足顾客需求成为企业经营的核心内容。从80年代开始,供给过剩开始在发达国家出现,进入90年代,生产力过剩差不多从某个国家的能力过剩演变成全球性的过剩。
(2)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在日益加剧。世界范围的经济一体化加速了竞争的格局,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差不多不局限于本国企业,在一个特定的市场,世界排名前几位的企业进行角逐。各个企业不断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都试图在资金、设备、人力、机制上超过对手,企业的生存每时每刻都受到竞争对手的威胁,竞争失败的企业面临着倒闭破产的结局。
(3)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速度加快,各个企业意识到依靠规模和低成本的经营方式差不多专门难满足飞速变化的顾客需求,也专门难赚取最大利润,市场机遇不断涌现,又迅速消逝,产品寿命周期缩短,品种增加和新品换代的速度加快。企业需要特不迅速地抓住市场机遇,推出相应产品,另外,假如市场机会消逝,又能将企业的能力转到新的领域,为企业赚到可观的利润。企业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4)企业职员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条件有了专门大的改善,职员的素养和技能有了显著的提高。职员差不多不满足每天只做机械的简单劳动,职员希望掌握复杂的劳动技能,不断地同意培训,自主治理,希望拥有决策的权力。
(5)信息技术不断进展,互联网的兴起,使得知识、技术、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和共享成为可能。这些都促进了企业经营的全球化。为职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一般职员在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能够承担专家水平的工作。
在哈默和钞票皮提出企业流程再造的理论之前,差不多具备了企业流程再造的理论雏形。任何一种治理理论差不多上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逐步进展起来的,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促使治理理论产生、进展的缘故,治理理论也需要和经济的进展水平保持一致。从二十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许多治理学家提出了精辟的思想和观点,如针对新环境下的治理理念、组织体制、经营模式、激励机制等方面应作的变革,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1975年,行为科学家麦格雷戈(D.M.McGregor)发表了《企业的人性面》。麦格雷戈提出了Y理论"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融合",尊重职员的人格当作企业治理目标的本身,以人为本是企业流程再造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1961年,行为科学家利克特(R.Likert)在《治理的新模式》提出了"支持性关系理论",领导者必须使每一个成员确信该组织中的一切交往与活动对他差不多上有支持性的。如此能够使他们建立并保持一种高度的自我价值感,体验到自己对组织的重要性。同时还强调工作群体的核心作用。以工作群体取代单个的个人,作为组织构成的差不多单元。利克特的群体模式与企业流程再造理论所强调的以流程小组来构造新型组织的观点是一致的。
1965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弗雷斯特(J.Forrester)发表了《新型企业的设计》。提出了在电脑技术条件下,新型企业的构想。他认为电脑将会在打碎金字塔似的官僚结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的这些预言在今天的企业流程再造中成为现实。
1985年奈斯比特和阿布尔丹(P.Aburdene)出版了《再造企业》他认为企业创新是最重要的问题。公司经理的新职责是辅导、教育和培养下属。集权式的治理方式让位于网络式、工作群体式。现在,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已见雏形。
1988年,组织学家戴维斯(S.M.Davis)在《2001年的治理:现在治理今后》对企业在信息社会的治理理念和经营策略进行了考虑。能够用信息技术来重新构造企业的价值增值链。他强调了学习在信息社会的重要性。学习是无限的,是最全然的可再生资源。戴维斯的研究对企业流程再造理论的进展具有重大贡献。
1990年,圣吉(P.Senge)博士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艺术与务实》。圣吉认为企业组织持续进展的全然是持续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进心智模型、建立共同远景、团体学习和系统考虑。进而形成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化的组织,即学习型组织。这些理论差不多上企业流程再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企业流程再造和相关技术差不多发表了许多文献,企业流程再造的科学方法和原理差不多在企业的再造中得到了广泛的证明。许多企业实施企业流程再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2企业流程再造的应用现状
据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欧美的600多家大型企业中,有七成企业正在推行企业流程再造打算,在未进行企业流程再造的企业中,也有一半企业正在着手考虑有关事项。闻名的IBM公司再造了IBM信用公司的贷款流程,在再造前,整个贷款流程需要16个经办员,流程平均需时6个工作日,假如遇到某些障碍,贷款流程甚至会需要两个星期。IBM公司发觉了问题所在,精简机构,再造流程,使用通才。从此,顾客贷款的申请表不再需要在各部门之间传阅,整个流程的耗时只需要一个半小时。通用汽车公司北美应付账款部有500名职员,通用汽车公司对比同行业的日本马自达公司的相同部门,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再造后的流程完全改变了应付账款部的工作流程,现在的应付账款部只有125人,仅为原来的25%。柯达公司对新产品开发流程再造后,35mm焦距照相机从产品概念到产品生产的开发时刻缩短了50%,从原来的38周降低到19周。与上述三家公司相同,许多欧美企业也通过企业流程再造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例如Ford汽车公司、AT&T、意大利的BAT、德国西门子公司的NixdorfService等等。
亚洲国家的一些公司也开始重新审视企业的流程,台湾宏基公司成功地进行了流程的再造。采纳“主从架构”(clientservice)进行组织结构再造;倡导新的经营哲学“全球品牌,结合地缘”,进行经营理念的再造。亚洲的其它公司纷纷同意这一思想,其中涌现了一些像泰国的泰华农民银行、台湾的永大机电工业公司等等成功之例。
在国内联想、用友等公司每年都要调整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以期保持领先地位,获得持续进展。海尔集团在99年实施了业务流程再造,把原来直线职能式的治理变为对市场负责的机制。海尔实行了内部“市场链”制度,把外部市场竞争效应内部化,即每个人都有一个市场,下道工序的职员确实是自己的用户。原来每个部门都有一个上级,现在所有部门的上级差不多上市场。所有人都从对上级负责转变为对市场负责。
依照我国国情,决定了企业流程再造在我国将大有用武之地。如何将企业流程再造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讨附合我国国情的企业流程再造,在学术上也尚属空白。我们应该意识到,只有将企业流程再造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认识和操作,才有可能增强其适应力和竞争力,解决企业自身进展战略与治理模式问题,解决企业的可持续进展问题。
1.3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回忆近年来企业流程再造的历程,一方面,从一开始企业流程再造就以其思想的先进性和变革的完全性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关注,成为欧美乃至世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另一方面,也存在企业流程再造失败的实例,有一些企业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如何在企业中实施流程再造?如何确保企业流程再造的成功?如何使企业投入最少的资源,达到流程再造的预期目的?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并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也是本篇论文的动身点。
本课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有企业过程重构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合同号:No.79770063)的子课题,课题的重点是研究企业流程再造的框架,并在K公司的新产品开发流程的再造过程中,具体应用了那个框架。关于企业流程再造的理论,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国内的学者也发表了一些介绍性或论述性的文章。但还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企业再造框架,它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进展和完善。本文提出了在企业实施流程再造时,需要把企业流程再造作为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来对待,以企业流程再造的框架作为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和行为纲领,企业按照那个框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执行各个步骤,合理配置相关的资源,不能忽略流程再造的某一方面,或者过分强调了某一环节,如此才能使流程再造成功。
框架确立了企业实施再造时的指导思想,同时为企业提供实施方案,把复杂的企业流程再造分解成清晰明了的具体步骤。使企业流程再造便于理解、认可和具体实施。减少实施过程中的失误,确保企业流程再造给企业带来真正的飞跃。企业流程再造的框架不仅进一步完善企业流程再造的理论体系,而且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希望那个框架能够为企业实施流程再造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4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本论文针对目前企业流程再造的现状,结合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企业流程再造的框架,同时应用那个框架,对K公司的新产品开发流程进行再造,重新设计新产品开发流程,应用新的产品开发流程,使企业缩短了新品开发的周期,减少了开发费用,新产品及时满足顾客的需求,企业也取得了良好的绩效。如图11本论文的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企业流程再造的理论框架
2.1企业流程再造框架的构成
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企业流程再造的理论框架,研究企业流程再造的实施策略,包括开发流程分析模型及规范化程序,构造企业流程再造组织体系与治理结构等,这是指导企业流程再造项目成功实施的基础,也是理论走向成熟的需要。
企业流程再造框架包括了再造过程中的各个部分,要紧包含以下几方面:一系列的指导原则;企业流程再造的过程(一系列的活动和它们的内部关系);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以及这些方法和工具在支持企业流程再造过程中的作用。企业流程再造框架涵盖了再造的重要环节,企业自己能够按照框架的内容顺利地完成企业流程再造过程。
在图2-1描绘了企业流程再造框架,图的上半部分讲明了框架的差不多结构。企业流程再造过程是框架的核心内容,包括组成过程的各个活动,以及活动之间的关系。企业流程再造原则是进行企业流程再造的指导思想,涵盖了治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各个实施企业流程再造厂家的实践经验。企业流程再造的方法和工具促进了企业流程再造的实践,为企业流程再造提供了具体的分析、设计和实施技术,确保企业流程再造的顺利进行。
2.2企业流程再造原则
以下是企业流程再造的原则,尽管这些治理思想早就提出过,但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这些思想又有了新的含义,这些原则是至关重要的,决定着企业流程再造的成败。
(1)组织领导能力
企业流程再造过程关于企业来讲是一个困难而又痛苦的过程,有效的领导是企业流程再造成败的关键,领导者需要有坚决的信念,确信企业流程再造会给企业带来飞跃,领导者要信任和激励它的下属,特不是在再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他们信心。清晰的认识客观现实,包括机会和约束条件。与下属反复沟通,达成一致。在企业面临危机时,挺身而出,勇于承担责任。企业流程再造需要强有力的领导。
(2)顾客至上
企业要准确地把握顾客的需求,包括顾客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具体内容和优先程度。企业流程再造的过程需要围绕着提高顾客中意度进行的,而不是按取悦于领导的思路办事。把顾客作为“人力资源”,关心企业设计产品和服务方式。
(3)面向流程
企业的使命确实是为顾客制造价值,价值的实质是解决顾客问题的方法,措施和手段。能为顾客提供价值的是公司内的各种流程,业务流程决定着组织的运行效率。业务流程是企业流程再造的核心领域,企业流程再造的关键技术确实是重整业务流程。流程再造的全然设想确实是以首尾相接的完整过程取代以往的各部门分割,难于治理的过程。流程是以企业输入各种原料或顾客需求为起点,到企业制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终点的一系列活动。流程的使用者参与流程的再设计,同时任命流程的所有者,使他们对流程的结果负责。在流程再设计时,非增值的流程被识不出来,以便随时删除,确保企业的流程集中于保证顾客的中意,因为“价值”的真正含义是向顾客提供能够看得见的利益。
(4)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职员的人格,组织和职员要共同成长,共同进展,达到职员和组织目标的一致。组织应满足下属情感需要、受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为职员提供接着教育的机会,授予职员决策权利,鼓舞职员自己决策。
2.3企业流程再造过程
这一节集中讲述企业流程再造的具体步骤,这些具体的实施步骤确保了再造过程的顺利进行。在再造差不多原则的指导下,企业实施这些步骤。企业流程再造是完全的改造,而不是渐进式的变革,完全的再造不是改变现有的东西,而是制造没有的东西。
2.3.1确立企业流程再造的目标和组建流程再造团队
企业在预备进行企业流程再造前,需要为流程再造配置人员和相应的组织,如图22流程再造组织。那个组织必须是强有力的,参加人员必须掌握企业真实信息和相关技术,拥有良好的个人声誉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关人员一般包括领导者,流程再造总监,流程负责人,流程再造团体,指导委员会。他们在流程的再设计过程中担负不同的职责。
规划企业流程的再造领导者,一般由总经理担任。负责确认企业流程再造的使命和目标;制造企业再造的环境,用事实和示例讲服职员,鼓舞变革,勇于承担失败的后果;任命流程负责人,监督他们的工作,让公司最有前途的人在那个团体中出现。加强企业再造的信心;建立评价体系,确立鼓舞和惩处的制度,奖励有良好创意的人。
流程再造总监一般由副总经理担任,流程再造总监直接领导流程负责人和流程再造团体,关心流程负责人组建队伍;对跨部门的再造活动进行协调;为再造活动预备各种基础设施,例如:信息基础、人力资源的配置。
流程负责人从某一流程相关的部门中选定,他们需要熟悉特定流程的相关知识,与他人容易合作。流程负责人负责组建再造队伍;为再造队伍配置各种资源;与其它团队进行信息沟通,交流成果;拟定流程再造团体的工作日程,调解团队内部的分歧;在流程再造实施后对新的流程进行维护。
再造团队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当前正在再造流程中工作的人员,他们了解现有的流程,同时清晰现有流程的利与弊。熟悉流程中的专业知识;第二部分是没有在再造流程中工作的人员,他们能够从外部的视角观看现有的流程。再造团队分析现有的流程,发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拟定新的流程;对再造后的流程进行维护。
指导委员会由公司内各职能部门的主管组成,指导委员会负责解决跨越再造项目和过程的全局问题,协调再造过程的优先次序,分配总体资源。在再造过程中,为了公司的整体利益,有时会使部门的利益受到侵害,现在就需要部门的主管进行沟通、协调。
在建立流程再造团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确认企业流程再造的使命和目标。首先需要用具体的实例描述企业的现状,包括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变化,竞争对手的领先优势,公司的要紧差距和缺陷。那种渐进的改善不能解决企业的全然问题,只有对企业的流程进行完全的再造,才能从全然上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
现在企业最需要的是健康的自我批判氛围,而不是自高自大,特不是高层治理者更需要大胆地进行自我质疑,他们支配着关键的企业资源,处于正式和非正式团体的核心。但按照一般规律,高层治理者更倾向于选择渐进的变革之路,回避企业面临的实际冲突。因此不仅要在形式上组建流程再造团体,而且要向全体职员宣传企业流程再造的必要性,对高层治理者提出严格的要求,这是对治理者的行为方式和决策基础提出质疑的过程,对自己的完全再造需要勇气和决心。
在充分认识企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流程再造的使命和目标。这些目标能够是成本降低的目标、或者是对质量和顾客中意度的目标,这些目标必须以可衡量的定性和定量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些目标代表了企业竞争力的实质性飞跃。使命和目标时刻提醒职员哪些流程需要改造,使流程再造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例如:一个企业流程再造项目的使命和目标是“在以后的两年里,XYZ公司将减少某个产品单位成本50%。”。流程再造的使命和目标一般涵盖专门长一段时刻。
2.3.2获得企业流程的系统描述
哈默把流程定义为一系列业务活动,是把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为对顾客有用的输出的活动。
流程的差不多属性:
(1)流程的属性:流程的名称,输入输出,参加者,相关的文件,使用的资源,使用的时刻。
(2)活动的属性:活动的名称,工作的内容,参加者,使用的工具,活动的前后状态,使用的时刻。
(3)参加者的属性:描述流程的参与部门和参加者,部门的名称,人员姓名,具备的能力。
(4)相关次序信息:描述活动被执行的前后顺序。
分析企业流程现状是企业流程再造的重要部分,首先对现有流程进行描述,描述是用来反映企业中流程的现有状态,在详细描述基础上建立模型。模型能够预测一些我们不能直接观看和测量的特性。有时,直接获得数据是代价昂贵或不可能的,模型恰恰解决了那个问题。通过模型,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活动之间的关系,流程和流程之间的关系。详细的描述和模型为进一步的分析流程提供了依据,能使我们方便地识不关键所在。
针对流程建立模型能够使用IDEF方法,那个方法是美国国防部在70年代制定的。在开始时期,IDEF方法要紧应用于软件开发,现在差不多被广泛的作为一般流程图制作工具所使用。
2.3.3识不再造的机会
在获得企业流程的描述和模型以后,下一步是识不流程中的再造机会,对企业的现有流程进行诊断,以便开发和设计更合理的流程。
(1)首先把获得的流程进行分类,分类能够使后面的企业流程再造项目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分类的依据按照下列标准:
差不多的活动和对象分类方法
·增值和非增值活动:给顾客带来价值的活动是增值活动,否则是非增值活动。价值是直接增加的组织的利润、能力。
·要紧和次要活动:要紧活动是直接支持系统的要紧目标的活动,次要活动支持要紧活动。
在进行增值和非增值活动的分析中能够使用ASME标准,即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mericanSocietyofMechanicalEngineers)标准。那个方法最独特的优点是能够评价各个环节是否有增值。能够清晰的推断出增值活动和非增值活动。
(2)在分析现有流程时,需要认真研究其他公司的成功案例。特不要重点分析下列流程、资源、现象:
a耗时过长的流程。
b与多个流程相关的,被多个流程使用的共享资源。
c与公司曾经发生的重大失误和事故有关的流程。
d对自然过程的人为分离,过多的信息交流,资料冗长和重复传送。
e为了对应以后的不确定因素而过多地备份,例如:库存以及缓冲资源,缓冲资源不仅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信息、现金或者多余的工人。
f过多的监察和操纵带来过高的治理费用,由于治理者对职员不信任,设置了专门多的审核和监控流程;另一方面,许多监控流程是沿袭过去的老规矩,没有人真正地考虑监控流程的合理性。
g企业经常出现返工和重复劳动,在问题出现的早期不能及时发觉问题和更正问题,在问题爆发出来时不得不返工。
(3)对现有的流程进行定量分析,专门多的定量分析的方法差不多特不成熟,在企业流程再造理论诞生之前差不多被大量的采纳。例如:运筹学中的排队论、系统模拟、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网络技术,近年来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也被大量的使用。作业成本法为流程再造提供了成本信息,关心职员更好的理解成本,增强成本意识,确认需要改造的流程。
能够从以下量化的绩效指标,对流程进行分析:
表2-1可量化的绩效指标
序号
可量化的指标1盈利能力利润,投资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每股平均收益,资本构成,资本占用,现金流量2市场和销售市场占有率,销售量,销售额3生产生产率4产品每个产品的销售量和盈利能力,新品开发周期,新品开发费用和效果5人力资源培训人数,培训费用,离职人数6顾客服务紧急事故处理时刻,交货期,顾客中意度7社会责任支持公益事业的费用,产品的环保指标
(4)发觉限制组织目标完成的约束,这些约束是限制组织得到较高绩效的活动。约束是在企业的流程中没有必要存在的、运行不良的、有所欠缺的活动。把发觉的所有约束汇合、整理、归类。通过流程的再设计来消除这些约束。约束分析是弄清不同系统因素和它们存在的整体之间关系的关键,明确了企业为了进一步提高绩效必须要再造的部分,提出了必须解决的问题。例如:开发部门在开发新产品时,新产品的功能不能满足客户的实际需要。客户的实际要求只有销售部门同意,不能传递到产品的设计部门。一个约束对不同的绩效阻碍程度不同,对组织目标的阻碍程度不同。
2.3.4设计企业流程
流程再设计的核心是设计流程的输入和输出、以及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过程。在流程分析和识不再造机会的基础上,围绕着企业流程再造的目标和使命,系统的清除存在的约束,提高企业运行的绩效指标。那个过程需要开放的思维方式,不是使原有的流程变得更好,而是重新设计流程。在分析和设计开始时,专门难确认新流程是否有效,因此尽可能多地预备备选方案,再通过一系列的确认评估,最终形成完善的设计。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循环过程。
流程设计原则
原则1:工作的合并
在流程再造中,将过去不同的任务合并为一个任务,但不是所有的工作由一个人来完成,能够依照实际组建“流程小组”完成整个流程,减少交接手续,共享信息,并能对顾客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原则2:增加职员的决策权
在流程中,执行流程的职员和流程小组既有责任,也有对该项目的决策权力,决策应成为工作的一部分。如此会节约时刻,降低治理成本,加快对客户的反应速度,垂直的等级制度也相应被压缩。特不是在决策支持技术的关心下,决策活动变得更加容易。
原则3:采纳同步流程
在现有流程中,大多数流程是连续流程和平行流程,连续流程是指某一工序只有在上一道工序完成以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它是按照先后顺序依次进行。平行流程是指所有流程分开,同时单独进行,最后将各流程的输出进行汇总。连续流程和平行流程的共同缺点是周期长,同时平行流程只有到了最后时期,问题才能发觉和暴露出来,延误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而同步流程是指多道工序在互动的情况下同时进行,各个工序之间随时能够交流,及时更新共享数据,及时发觉和处理问题。同步流程减少了整个流程实际运行时刻。
原则4:减少不必要的审核和监督
许多审核和监督的环节是为了保证质量,操纵生产率和财务状况。这些流程有的是沿袭旧的规则,流程存在的条件早差不多发生变化;有些只是基于形式,是没有实质内容的检查;有些是重复性的检查;另外由于被分离的流程较多,也需要用“审核和监督”连接这些流程。这些审核和监督过程消耗了企业大量的资源。
原则5:建立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在源头猎取信息
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实现公司内的信息共享。任何信息只需在企业中的一点输入,其他数据要素出现后,能够追加在已存在的信息上,消除不必要的数据重复输入,同时也消除了两次和多次输入时数据的误差和不匹配。幸免信息格式的重排和转换。幸免数据从一种格式转换到另一种格式,或者从一个计算机系统打印出来,再用手工输入到另一个计算机系统。在信息的源头对信息进行一次性收集和猎取,幸免了错误信息和信息重新猎取费用。
原则6:清除非增值活动
非增值活动要紧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1)过量的生产/过度的供应
超过需要的生产会造成白费,过量生产会导致增加库存,占压资金和掩盖问题。
(2)等待时刻
原材料、文件和人员的等待都会有成本,等待延长了流程的运行时刻,使追踪和监视变得复杂。
(3)运输、转移、移动
原材料、文件和人员的流淌需要消耗人力和设施,因此需要减少不必要的流淌。
(4)库存和文牍
过量的库存,泛滥的公文都会消耗资源。
(5)缺陷、故障与返工
应该把所有的情况一次做好,排除故障和解决遗留问题会消耗额外的人工、材料和时刻,同时也会丧失市场机遇。用户使用不合格产品,就会产生抱怨,假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失去用户的信任,丧失市场。
原则7:增加增值流程
企业的流程尽可能的增加增值流程,把客户的实际需要作为流程设计的依据,同时还要研究顾客的需求。因为顾客的需求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切入点。
原则8:为流程安排有效的资源
必须对子流程进行讲明,如此才能够在运行环境中安排有效的资源。流程再设计的缘故是为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往常流程曾经能够被同意,这是因为流程使资源发挥了效用。假如流程导致了资源的流失,那么该流程就不能被同意。流程设计需要精简子过程,直到为流程配置有效的资源。在流程的执行中,同时会有多种活动进行,一般情况下,完成子过程的资源是有限的,从而导致资源的竞争,因此必须为流程合理设置相关资源。
原则9:预测可能的失败方式
必须预测各种可能出现的失败(或者失败组合),及其产生的阻碍。针对各种可能的失败,设想预防的措施和应急方案。
2.3.5实行模拟分析
企业的新流程设计以后,在现实环境中模拟新的流程,同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集中检验新流程的性能。定量和定性分析是从部分再设计的流程开始,得到的结果用于流程的进一步的优化和作为备选方案的筛选依据。差不多步骤如下:
(1)按照新的流程画出流程图。
(2)给出衡量输出的绩效指标,同时确认绩效指标的水平。
在现实中,评价一个流程的可行性的标准往往具有多重性,有时标准中也还包含着相互矛盾的成分。现在就需要平衡系统的各个部分,比如一个系统的有效性将导致流程对突发事件适应性差的结果,假如提高流程的适应性就会限制流程的效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依照企业实际情况,弄清下游流程的实际需求。
(3)选择部分流程进行试点,从中积存经验,及时总结失败的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关于其他部分的流程再造都能够借鉴。
2.3.6制定新流程的实施打算
在完成流程的模拟分析以后,就需要为新设计流程制定实施打算。确保新设计流程正常运行,包括下列内容:
(1)在组织中建立流程治理系统
以各种流程为差不多操纵单元,对流程规划、设计、构造和调控等所有环节实行系统治理,全面协调各种流程的匹配关系。
(2)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
必须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才能保障流程的治理工作的连续性和长期性。制定各种流程之间的动态关系。
(3)规划新流程实施的时刻表
排定切换新旧流程的顺序和时刻,这需要考虑风险和受益之间的平衡。
2.3.7实施新设计流程
按照转变打算,在组织中实施新设计流程,同时还需要为新流程购买技术,培训职员。对企业资源进行再分配。编写新流程的相关文件。
另外为新流程设置考核体系
(1)考核的目标
依照流程输出的内容,在质量和数量两个维度上设置考核的目标。要求目标清晰明确,尽可能使用量化指标,使输出的结果便于评估。个人目标需要和流程目标保持一致,流程目标相容于整个组织的目标。目标的设置特不要反映出对顾客要求的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
(2)分配制度
明确奖惩制度,在行为方式和奖酬之间建立对应关系。
2.3.8流程的维护
因为内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对系统的要求也是随时刻而改变的。系统适应这些要求是专门重要的,因此再设计流程必须不断地进行,以适应以后环境的变化。
同时,为了巩固企业流程再造项目的成果,还需要把适应环境变化,采取变革的行为融入企业文化之中,使职员具有变革意识。另外,在选拔新的高层领导人的时候,候选人要具有这种变革的意识,这是选拔企业领导者的必要条件之一,否则,多年的努力会付诸东流。如图2-3流程的维护。
第三章企业流程再造的相关方法
在进行企业流程再造的过程中我们能够采纳科学的方法,这些方法来源于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差不多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这些方法确保了企业流程再造的成功。
方法一般由下列三部分内容组成
(1)方法的定义,相关概念和支持理论。
(2)方法的具体内容,包括专用语言和图形。专用语言和图形能够明确地表达和描述关键信息,把复杂的客观现实,通过形象的语言和图形表达出来。方便人们的理解和交流。语言和图形的应用能够保留有价值的信息,剔除不真实信息。
(3)方法的适用范围
在不同的时期能够使用不同的方法,依照各时期要完成的任务,精心配置方法。确保流程再造的顺利进行。
方法促进了企业流程再造,提高了从组织成员中得到知识和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便于组织成员有效地交流信息。
3.1作业成本法
80年代末,由RobinCooper与RobertKaplan提出了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法,按照各项作业消耗资源的多少把成本费用分摊到作业,再按照各产品发生的作业多少把成本分摊到产品。作业会造成资源的消耗,产品的形成又会“消耗”一系列的作业。作业成本计算在成本核算上突破产品那个界限,使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它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并把“作业”或“作业成本库”的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产品。
作业成本法在成本核算和成本操纵等方面都与传统成本法有全然的不同,对促进和提高企业的治理水平也是传统的成本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作业成本法提供了充分、准确、及时和相关性的信息,以优先考虑顾客的中意程度为目标,以顾客所关怀的成本、质量、时刻和创新为着眼点,通过对产品形成过程的价值链的分析,尽量消除非增值的作业,降低白费。其要紧的分析手段是重点分析实际成本与理想成本的差额。
作业成本计算涉及的概念:
其内在联系如图3-1所示:
资源(Resources)
资源是成本的源泉,一个企业的资源包括有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生产维持成本(如采购人员的工资成本)、间接制造费用、以及生产过程以外的成本(如广告费用)。
作业(Activity)
作业是工作的各个单位,资源按照一定的相关性进入作业,例如,在一个顾客服务部门,作业包括处理顾客定单、解决产品问题以及提供顾客报告三项作业。
作业中心(ActivityCenter)
相关的作业归入一个作业中心。它提供有关每项作业的成本信息,每项作业所耗资源的信息以及作业执行情况的信息。
资源动因(ResourcesDriver)
资源动因是分配作业所耗资源的依据。分配到作业的每一种资源就成为该作业成本库的一项成本要素。成本要素的知识有助于治理资源。成本要素的价值在于它们清晰地揭露了哪些资源需要重新配置和利用。
作业成本库(ActivityCostPool)
作业成本库是与一项作业有关的所有成本要素的总和。作业成本库的总成本反映出作业消耗的资源,因而有助于选择成本治理中的优选项目。
作业动因(ActivityDriver)
作业动因反映了成本对象对作业消耗的逻辑关系,每一个作业成本库都要通过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CostObjects)、成本要素(CostElement)
成本对象是成本分配的终点,它能够是产品也能够是服务。分配到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反映了成本对象消耗的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运作程序
在实际运用中,作业成本法的差不多程序如下:
(1)确认要紧作业,确认作业中心。确认和计量各种资源耗费。
一个作业中心即是生产程序的一部分。如检验中心确实是一个作业中心。按照作业中心披露成本信息,便于治理层操纵作业,评估业绩。如图3-2作业成本法的运作程序。
价值链的分析是作业成本法的基础,通过对价值链的分析,能够判定哪些是增值性的作业,哪些是非增值性的作业,从而在建立之初便着手优化工序流程,减少非增值性作业使流程趋于合理。在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以能够识不单位产品、产品明细、产品批次为标准,以设备为差不多单位,组合相关联的作业,组成一个作业中心。
作业成本法的首要工作确实是作业的认定。作业(Activity)是工作的各个单位(UnitsOfWork)。作业的类型和数量会随着企业的不同而不同。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将作业按作业水平的不同,分为单位水平作业、批水平作业、产品水平作业及设备水平作业四类。
单位水平作业(Unit-LevelActivities)是生产单位产品时所从事的作业,例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等,这种作业的成本与产量成比例变动,假如产量增加一倍时,则直接人工成本也会增加一倍。
批水平作业(Batch-LevelActivities)是生产每批产品而从事的作业,例如对每批产品的机器预备、订单处理、原料处理、检验及生产规划等。这种作业的成本与产品批数成比例变动,是该批产品所有单位产品的固定(或共同)成本。例如机器从生产某批产品,转向生产另一批产品时,就需要对机器进行预备。当生产批数愈多时,机器预备成本就愈多,但与产量多少无关。
产品水平作业(Product-LevelActivities)是为支援各种产品的生产而从事的作业,这种作业的目的是服务于各项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例如对一种产品编制材料清单(BillsOfMaterials)、数控规划、处理工程变更、测试线路等。这种作业的成本与单位数和批数无关,但与生产产品的品种成比例变动。
维持水平作业(Facility-LevelActivities)是为维持工厂生产而从事的作业,例如工厂治理、暖气及照明及厂房折旧等。这种作业的成本,为全部生产产品的共同成本。
作业水平的分类能为作业成本信息的使用者和设计者提供关心,因为作业水平与作业动因的选择有着内在关系。从这我们也能够看出,传统成本法只考虑了单位水平作业,因此其制造费用的分配要紧采纳与单位有关动因的概念。
资源是企业生产耗费的最原始形态。假如把整个企业看成是一个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投入产出系统,则所有进入该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属于资源范畴。因此,资源能够简单地区分为:(1)货币资源(2)材料资源(3)人力资源(4)动力资源等几类。有关各类资源耗费的信息可从企业的总分类账得到。值得一提的是,作业成本计算法并不改变企业所耗资源的总额;作业成本计算法改变的只是资源总额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额以及资源总额在存货和销售成本之间的分配额。
(2)确立各类资源的资源动因(ResourceDriver),将资源分配到各受益对象(作业),据此计算出作业中该成本要素的成本额。
按照作业成本计算的规则:作业决定着资源的耗用量,资源耗用量的高低与最终产品没有直接关系。专家们将这种资源消耗量与作业间的关系称作资源动因,资源动因联系着资源和作业,它把总分类账上的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
(3)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出(产品、劳务或顾客)。立即成本库中的费用分配到各产品中去。其差不多规则是:产出量的多少决定着作业的耗用量。
传统的成本系统通过假定数量是唯一的动因,因而过分简化了成本的产生过程和核算过程。在过去高度人工密集型的企业里,对动因所作的这种简单假定可不能严峻地歪曲产品的成本。因为生产中涉及的要紧成本是材料和人工,二者均可直接追溯至生产的单位数,而制造费用作为生产成本中的“杂项集合体”(Catchall)则并不重要(仅有少量的机器需要折旧和较低的服务成本)。然而,在今天高度自动化的工厂环境里,情况则是大大的不同了。由于自动化意味着更高的折旧费用、动力和其他同机器相关的费用,大多数制造成本均落入制造费用范畴。显然,这种情况下假定人工“驱动”制造费用将导致不准确的产品成本计算。而将数量动因扩展到一系列更为复杂的非数量动因,使得产品成本各组成项目“各得其所”地适用不同的动因,这无疑会改善制造费用分配,同时产生更为准确的产品成本计算。
作业动因是分配作业成本到产品或劳务的标准。它们计量了每类产品消耗作业的频率,反映了产品对作业消耗的逻辑关系。作业动因与前述的作业分类有关。如是单位水平作业,则作业动因是产量;如是批不水平作业,则作业动因是产品的批量。当作业动因计量的耗费等于或接近于产品对作业的实际耗费时,则产品成本就能得到准确的核算。作业动因是产品和作业的联系,代表了产品或工艺的设计的改善机会。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公式
首先依据每个作业所消耗的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照产品所对应作业、作业动因计算产品的成本。
在企业流程再造时应用ABC方法,对重点的流程进行分析,能够量化流程实际消耗的资源,发觉消耗大量资源的活动,为再设计流程提供依据,在新设计流程完成以后,对新流程进行评估。3.2IDEF方法模型
IDEF方法(IntegratedDefinitionFunctionModeling整合性定义方法论)最早源自美国空军的整合式电脑辅助制造打算(Integrated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ICAM),要紧用于改善制造作业流程。要紧技术取自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StructuredAnalysisandDesignTechnique,SADT)。用以充分掌握并描述企业流程及各种活动。
IDEF方法是由一系列的方法组成,是一种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借助图形,清晰而严谨的描述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差不多被列入美国联邦咨询处理标准(FederationInformationProcessing,FIP183,FIP184)。在进行企业流程再造项目时采纳IDEF方法,能够对系统厐大的组织进行快速有效的描述、分析、更改。
IDEF方法群包括:
IDEF0建立功能模型的建模方法和过程
IDEF1建立信息模型的建模方法和过程
IDEF3猎取过程描述的具体方法
3.2.1IDEF0建立功能模型的建模方法
IDEF方法用于组织和系统的决策、行动和活动的建模。IDEF0使用一种容易理解的图形语言,代表一个真实系统,有效的IDEF0模型有助于组织系统分析,便于模型的构造者和流程的执行者交流。另外IDEF0建模方法确立了分析的范围,流程的设计者使用IDEF0方法,提高了认识和决策的一致性。IDEF0模型的建立是企业流程再造的首要任务。
图3-3是差不多的IDEF0模型图。框图表示一种活动,是IDEF0最差不多的元件,通常使用动词描述活动特性。箭头表示输入(INPUT),操纵(CONTROL),输出(OUTPUT),机制(MECHANISMS),箭头用以连接系统中各活动,箭头通常是由名词描述。
输入(Input):实行或完成特定活动所需的资源,置于框图的左侧。
输出(Output):经由活动处理或修正后的产出,置于框图的右侧。
操纵(Control):活动所需的条件限制,置于框图的上方。
机制(Mechanisms):完成活动所需的工具,包括人员、设施及装备,置于框图的下方。
IDEF0方法不仅能够描述独立的活动,而且能够显示出由几个活动组成的连续流程,同时显示了各个活动的相互关系。例如图3-4描述了产品A,B,C的生产过程,差不多活动是建立机制、制造产品、检查产品。建立机制的输出文档作为制造产品活动的机制,制造产品活动的产品A、B、C输出作为检查产品活动的输入。
建立IDEF0模型是自上而下的分解活动。首先依据活动的边界划定IDEF0中的框图。在顶层框图完成以后,依照实际流程,能够把活动分解成下一层更小的活动。这种阶梯结构有利于确定模型的范围。通过观看图形,得到更深入的理解,防止系统描述中不必要的繁琐和疏漏。
IDEF0的建模步骤:
(1)定义范围:流程分析要紧集中在关键性流程。
(2)资料的收集:了解流程的相关背景,包括相关人员、事物及制度。建模需要与专家和流程的实际操作者广泛讨论。对收集到的信息分类加工整理。
(3)针对收集到的资料绘图,依照IDEF0的绘制原则与符号设计原则。
(4)展示:针对每个阶层撰写辅助讲明文字,并与父阶层共同构成完整模型。
(5)确认:模型建构者把初步的IDEF0图形和相关文件再次和相关人员进行讨论,确认最终结果。
IDEF0在企业流程再造中的使用方法
(1)获得现有流程的系统描述
使用IDEF0模型,获得现有流程的系统描述。这些模型关心流程设计者认识企业的现有流程和存在的缘故,通过层层分解模型,流程的模型变得更加详细,同时包括时刻和序列信息。假如依据某个现有流程建立IDEF0模型是困难的,这也能讲明那个流程是不必要的,或者是需要进行再造。由此,确认企业流程再造的候选领域。
(2)识不再造的机会
在识不再造机会时,IDEF0模型能够突出存在的问题,确认非增值的活动,同时剔除非增值活动。确定需要进一步详细分析的流程,重点是对高成本的活动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
(3)设计新流程系统
完成现有流程描述以后,评估现有的系统,发觉现有流程中存在的约束,确认参考技术和模型,在实施设计新流程时,接着使用IDEF0描绘新系统。
3.2.2IDEF3过程描述的获得方法
IDEF3直接获得系统、过程和组织的描述,同时包含状态、事件的优先程度和因果关系,表明一个专门的系统和组织是如何工作的。
IDEF3用两种差不多组织结构场景描述(Scenario)和对象(Object)来猎取对过程的描述。场景描述能够看作一个组织中,需要用文件记录下来的专门的重复出现的情景,以及过程赖以发生的背景。场景的要紧作用,确实是确认过程描述的前后关系。对象则是任何物理的或概念的事物,对象的识不和特征抽取有助于进行过程流描述和对象状态转换描述。每个IDEF3描述能够有多个场景和多个对象,它们组成了描述的各个部分。
IDEF3有两种建模模式:过程流描述和对象状态转移描述。过程流描述作为猎取、治理和显示过程的要紧工具,通过过程流程图反映了专家和分析员对事件与活动、参与这些事件的对象、以及驾驭事件行为的约束关系等的认识。对象状态转移描述是IDEF3中用以猎取、治理和显示对象的差不多工具,通过OSTN(对象状态转移网络)图来表示一个对象在多种状态间的演进过程。两者差不多上IDEF3描述方法的差不多组成形式,它们能够交叉参考互为补充。
IDEF3过程流程图形描述的差不多单元是行为单元(UOB,UnitofJob)由一个方块图表示。UOB能够代表功能、行为、活动、动作、过程、操作、事件、讲明书、决策、步骤,每个UOB代表了对现实的专门观看,表明了事件的开始状态和变化的状态。每个UOB能够被相关的UOB讲明,那个过程叫分解。UOB能够由一系列目标和关系加以讲明,被称为详细讲明。
行为单元(UnitofJob)通过接合(Junction)和连接(Link)与其它行为单元(UnitofJob)连接(图3-8)。接合使用方形图表示,接合可将一种流程分成数种流程,或是将一种流程合并成一种流程的表达方式。同时接合也能够表达在行为单元之间的结合是同步的,或是异步的。连接要紧用来指出行为单元之间彼此的限制条件。连接分为1)领先连接(PrecedenceLink):表示前一个行为单元结束后,下一个单元才能开始。2)关联连接(RelationalLink):代表两个行为单元有紧密的关联。
系统的开发者利用IDEF3过程描述方法,得到现存或被设计系统的运行过程。这一过程简单明了,包含了流程的先后次序和因果关系,显示了组织是如何处理特定的问题,明确了过程的重点和边界条件。流程设计者使用IDEF3方法描述现有的流程,这些流程差不多上他们所经历的或观看到的。不同的使用者能够得到相同的描述,便于进行分析考虑和相互交流。
IDEF3在模拟过程分析中发挥了专门大的作用,它能够针对微小的差不建立不同的模型。在再造新的流程时,模拟分析是特不必要的,分析的重点是流程的输入,共享资源和要素的敏感性。
流程输入的分析
建立分离的模拟模型,模拟所有可能存在的输入方式,在实际的流程中,当输入由几个要素组成时,每个要素所占的比例是随机变化的,依据要素的不同的比例,会产生不同的输出。这种输入的随机性会导致输出的随机性。因此需要一种动态的分析方法。通过模拟随机的行为,动态地设计和分析流程,能够保证新的流程与实际使用的环境符合。
共享资源的分析
一种资源由两个过程共享。当这种资源是短缺的资源时,将阻碍流程的实施。依靠IDEF3提供详细的信息,精确的分析共享信息对组织性能的阻碍。IDEF3模型能够迅速地产生分离事件的模拟模型。模拟数据的分析将关心合理的配置共享资源。
敏感性分析
流程设计者要可能改变某一要素时,对整个流程的阻碍,包括资源的使用和平均的流程处理成本。模拟的敏感性分析能够定性地可能要素的变化。IDEF3使某一要素的改变在模拟模型中直观地体现出来。
3.2.3IDEF1信息建模方法
IDEF1信息建模方法要紧用于对所建系统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和交流。通过信息分析,提高信息的价值和竞争力。要紧内容是确立在组织中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对现有流程分析过程中,确立哪些约束是由于缺乏合适的信息引起的;实施新流程所需要的信息。
IDEF1明确了现存的信息,以及在企业内部需要被治理的信息。IDEF1是一种组织方法,能够标定和分析信息。IDEF1是一种分析的工具,能够完成对以下问题的分析
1)企业中信息的收集、保存、治理。
2)操纵信息治理的规则。
3)企业中信息的逻辑关系。
4)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治理所导致的问题。
IDEF1使用简单的图形,有效的表达了信息规则,这些关心建模者区分下列目标
1)真实的目标。
2)在现实目标中,物理和抽象的数据维护。
3)现实目标的情报治理。
4)用于查询、应用和治理的情报的数据格式。
IDEF1提供了一套规则和过程,用于指导情报模型的开发。一个IDEF1方法提供了结构化的过程,用于组织的情报分析、结果的可能、过程的检验。
在建立信息模型时首先确认模型中有哪些实体(Entity),一个IDEF1的实体(Entity)代表了组织中真实和抽象的事物,一个IDEF1实体集(EntityClass)代表了实体的集合,区分实体的两个差不多原则:
1)它们是永久的,组织能够对实体进行观看、加密、记录、组织、储存。
2)它们能够被分离,能够从其它实体中区分出来。
实体具有特定的属性(Attribute),属性记录了现实事物的特征值,集聚所有相同属性名字或属性值就形成了属性集(AttributeClass)。属性值能够区分实体集。凭借一个或多个属性集,把实体从实体集中区分出来的属性集被称为关键集(KeyClass)。
关联是实体和实体之间的联系,关联的发觉和证实需要注意一个实体集的属性集是否含有所涉及的实体集的关键集。一个关联集能够被认为是实体集之间的存在关系。例如:一个的关联是“工作于”连接了实体集“雇员”和实体集“部门”。
IDEF1方法使用模型表达,由实体集,属性集和关联集组成。在IDEF1图中关联集由实体集之间的连接表示。在连接的端部的菱形和连接的中部的半菱形代表关系集的额外的信息(要紧的和附属的)。
IDEF1在企业流程再造情报需求分析中具有特不大的作用,IDEF1情报建模方法优化了情报需求的分析和确认。特不是在现有流程分析完成,新设计流程刚刚开始时。新设计流程情报模型将用于确认和结构化信息,关于建立和成功的完成新设计流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新设计流程情报模型比现有流程模型更合理和精确,不严格、冗余的、无用的信息不再需要被治理,同时保持组织竞争力的关键信息需要被治理。新设计流程的IDEF1模型将获得新发觉的信息。例如:差不多的执行信息和自动办公信息,这些信息必须被确认和分析。
3.3ASME方法
ASME标准,即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mericanSocietyofMechanicalEngineer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