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组织管理学定义_第1页
商务组织管理学定义_第2页
商务组织管理学定义_第3页
商务组织管理学定义_第4页
商务组织管理学定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华大学《商务管理学》第1章商务治理概论商务活动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差不多活动。如亲身经历的购买和出售活动,耳濡目染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销售(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知识)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用于补偿自己所费并获得盈余。这种猎取物质、能量和信息,转让产品或服务的交换活动,就称之为商务活动。那么,什么叫商务?有没有规律可循?如何进行工作,展开活动?应由哪些部分构成?今后又是如何进展变化的呢?这是本课程首先要解决的差不多问题。为此,本章要阐述的是商务及其治理的差不多问题。1.1商务概述商务治理,商务是前提、是对治理的限定,而要准确地把握商务治理的实质和意义,首先有必要弄清并掌握商务的概念。1.1.1商务的概念1.商务的由来商务实践活动先于商业,早在我国远古时代的四、五万年前就存在。只是,“商务”一词在我国相当长时期里没有得到广泛使用,其由来和广泛同意,不仅与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直接相关,而且与我国对外开放后大量引进西方经济治理学方面的著作有直接关系。但释义存在多种语义上的差不。在国内权威性的辞书中,“商务”一词比较少见。在众多的辞书中,唯有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了“商务”一词。①1983年1月第2版第1000页解释为“商业上的事务”。同时把“商业”定义为“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以来,“商务”一词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开始广泛使用。为与生产活动相对应,人们开始把生产企业直接从事的商业活动称为“商务活动”。在国内的经济治理学著作中,“商务”一词出现的频率也明显增多。但对“商务”如何定义则有专门大分歧。在国内翻译的大量西方经济治理学著作中,人们通常将“Business”译为“商务”(而将“Marketing”译为“营销”)。“Business”在英文中是一个多义词,与商务相关的解释就有三种:①买卖、商业、贸易;②商店、工商企业;③营销性的事业。其中,第一种解释,能够理解为“商业”或“贸易”,即买卖商品;第二种解释,能够理解为“以交换方式实现生产经营目的的厂商行为①1983年1月第2版第1000页解释为“商业上的事务”。同时把“商业”定义为“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2.商务的定义商务,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微观经济主体出售和购买经济资源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国内经济治理学论著和译著以及实际工作中,对“商务”概念的理解大体有四种。(1) 商务确实是买卖商品的事务。他们认为,一切买卖商品和直接为买卖商品服务的活动差不多上商务;一切旨在达成商品交易的行为差不多上商务行为。(2) 商务即市场营销。他们认为,一切买卖商品的活动差不多上市场活动,都要以销售为中心。市场销售活动确实是以销售为中心的市场活动,也确实是商务活动营销与商务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表述。(3) 商务指各种经济资源有偿转让的活动(包括物质产品、劳动、土地、资本、信息等的有偿转让)。他们认为,只要这种资源通过交换方式实现所有权的转移,那么,这种所有权转移的活动确实是商务活动。(4) 商务泛指一切盈利性的事业。他们认为,只要人们从事的活动是以盈利为目的,那这种活动确实是商务活动,它包括了商业活动、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上述四种定义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不,要紧分歧在于其定义的边界有宽窄之分。但各自都有其自身的缺陷。第一种定义,尽管抓住了商务的核心内容,是一个简洁而有用的定义,具有专门高的理论抽象,但存在两个缺陷:一是买卖对象不具体,二是买卖主体不明确。第二种定义,尽管有利于我们明确商务主体,将消费主体明确地排斥在商务主体之外,但把商务与营销混为一谈。英文中的“Business”和“Marketing”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三种定义,尽管表述得较全面、具体,但同样没有明确界定商务的主体。企业在市场上购买用于进一步转售的商品才是商务行为。第四种定义,尽管抓住了商务的直接目的是盈利,但将商务的外延扩大到一切营利性行为,把生产和全部服务行为都纳入其定义之中,范围过于宽泛。因此,“商务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微观经济主体出售和购买经济资源的各种活动的总称”的表述有利于我们明确商务活动的主体、客体、本质和范围,是一个概括性较强的定义。(1) 商务的主体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微观经济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行为主体被排斥在商务概念之外,如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自己消费,不是商务主体;政府是行政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其行为也不是商务行为。(2) 商务的客体是可供买卖的所有经济资源,不仅包括有形商品和资产,而且包括无形商品和资产,如商品、服务性劳务、知识产权等。(3) 商务的实质是通过买卖方式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它反映微观经济主体为获得收效力的各种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行为。一切不通过买卖方式而实现商品所有权转移的行为都不是商务行为。如国家征税、企业捐赠现金和实物等。(4) 商务的范围包括直接买卖经济资源和为买卖经济资源服务的全部活动。如查找货源与市场、筹集资金与人才、交易磋商、购销运存、风险防范、对外投资等。3.商务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对商务概念的界定,能够使我们完整地把握商务的定义。但在使用这一术语时,常会与一些相关术语发生碰撞,如商业、贸易、服务、营销、经营、商事、国际商务等。弄清商务与这些概念的联系与区不,有利于我们准确使用商务这一术语。1) 商务与商业、贸易、服务(1) 商业,通常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独立的经济部门。它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从生产部门中分离出来专门充当商品交换中介的流通行业,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这一概念范畴表示:第一,商业是一种商品交换行为,其职能是“专门对商品交换起中介作用”;①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63页我国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商业分为国内商业(即通常所讲的商业)和对外商业(即通常所讲的贸易)。国内商业活动又分为生活资料交换活动(即为商业)和生产资料交换活动(即为物资)。如此,商业仅剩下国内生活资料交换活动了,使商业的概念范畴窄了又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化,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交换的界限打破,对内对外商品交换的界限模糊,人们对商业概念的认识也开始深化。为了区不于传统商业的概念,还产生了“社会商业”②这一概念范围包括从事生活资料交换的国有商业、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形式,从事生产资料交换活动的商业形式,生产部门自销形式,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业形式,还包括从事图书文化交换的商业形式。②这一概念范围包括从事生活资料交换的国有商业、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形式,从事生产资料交换活动的商业形式,生产部门自销形式,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业形式,还包括从事图书文化交换的商业形式。(2) 贸易,泛指一切商品买卖活动,是各种商品买卖行为的总称。分物资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对外贸易);专业商业部门组织的贸易和生产企业组织的贸易等。可见,贸易与商务是一个相近的概念。然而,贸易通常指各种买卖行为,而商务不仅包括组织商品买卖活动的直接事务,还包括为商品买卖活动服务的相关活动。如市场的调查研究,商业机会的查找和制造,交易活动的磋商,商务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商务冲突的调解与仲裁,外部关系的协调与优化,市场的开拓与选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商务战略的制订与实施,经营风险的防范等。因此讲,商务是以贸易为中心的各种相关活动的总和,其涵盖的范围比贸易要宽泛。(3) 服务与商务是紧密相关的概念范畴。但从经济学范畴看服务,通常指以提供劳务来满足人们某种专门需要的经济行为。马克思指出:“服务那个词,一般地讲只是是指这种劳动所提供的专门的使用价值,就像其他一切商品也提供自己的专门使用价值一样。然而,这种劳动的专门使用价值在那个地点取得了‘服务’那个专门名称,是因为劳动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的”。①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6卷,第435页西方经济学则认为,服务是能够用于出售或连同产品一起出售的具有无形特征的活动。也确实是讲,服务是一种无形商品,能够用于出售,具有价值(耗费了人类劳动)和使用价值(能为消费或用户提供满足感)。事实上,服务和产品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制造服务的劳动是一种生产性劳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的特定概念是指能够用来交换的无形商品,包括了一切以非物质形态体现出来的、能够满足消费需要的有偿劳动。从总体上看,服务能够分为直接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服务性劳动(如保姆劳动、演员劳动、提供信息等)和与有形商品交易结合在一起的服务性劳动(如产品或商品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售后服务等)。商务活动确实是媒介产品(有形产品)和服务(无形商品)交易的服务性劳动。如下图所示:产品(有形产品)商务活动服务(无形商品)从那个意义上看,商务是服务概念范畴的组成部分,服务活动包含了商务活动。只是,我们在讨论有形商品的交易时,商务表示为有形商品交易服务的活动;在讨论无形商品的交易(包括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时,商务则表示为服务品交易服务的活动。2) 商务与营销、经营②②缪兴锋等.现代商务治理与实务.中山大学出版社,P4~5营销是市场营销的简称,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个术语,英文为“Marketing”,是指供给主体实现市场销售的各种活动,包括需求市场分析、以扩大销售为目的的产品、价格、分销渠道策略与促销手段的选择、售后服务、满足消费需求程度评价等。简单地讲,营销确实是整体销售活动,它是以市场(需求市场)为中心,以实现销售目标为任务的综合销售活动。营销与商务有许多共同点:二者差不多上面向市场的活动;都要从企业整体动身考虑问题;都面临市场风险;都要重视消费者需要的满足等。不同之处在于:商务活动面对的是双向市场;扮演的是双重角色;决策面临双重环境。它把再生产的起点和终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而是个比营销更能综合反映企业经营特征的概念。经营与商务是一个紧密相关的概念。经营的本意是筹划和组织某项事务,如经营农业、经营商业、经营银行、经营慈善事业等。这是一个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得到广泛使用的概念范畴。经营作为特定的经济范畴,在我国是1979年由第一机械工业部首先提出的,他们要求企业领导干部要树立市场观点、竞争观点和经营观点。所谓经营观点确实是企业要在国家打算的指导下,面向市场和用户,充分挖掘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要求和消费者的需要。提出这一概念范畴是与改革开放紧密相随的。在传统打算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存在经营问题,因为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活动差不多上由国家打算统一安排的,也能够讲是由政府统一经营的,企业只要按打算要求完成生产和配送任务就实现了其使命。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引入,企业的利益机制开始形成,市场的竞争机制开始建立,企业单纯按打算组织生产和配送产品差不多不能实现其经济价值,企业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呼声日益提高,经营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3) 商务与商事商务与商事是两个紧密相关的概念,但商务与商事又是两个区不的概念。商事是指一切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即通常指自然人和法人所从事的全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包括以盈利为目的的一切生产、服务和交易活动。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生产、服务活动差不多上面对市场的活动,都需要通过买卖方式才能实现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从而体现经济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确实是讲,一切生产和服务活动都离不开“商”,都要依靠交换媒介实现其经济使命。因此,一切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服务和交易活动差不多上商事活动。其活动的主体包括工厂、矿山、企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建筑施工公司、交通运输公司、商店、旅店、酒店、服务公司等各种营利性组织。商务是指以交换为中心的全部活动。其活动的主体包括商事组织中从事交易活动的一个职能部门和专门媒介商品交换的营利性商业组织。如企业经营公司、商场、旅店、外贸公司、新华书店、物资供应公司、咨询公司等。由于商品生产必定导致商品交换,因此,人们通常将商事和商务两个概念混淆使用,甚至相互替代,这是不可取的,应予澄清。

4) 国内商务与国际商务①①王建华.国际商务理论与实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P4~5国际商务与国内商务有许多共同点和联系。首先,两种商务活动的最终目的一致。以企业为例,企业从事国际商务与从事国内商务的最终目的差不多上为了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或股东权益的最大化。其次,两种商务活动所遵循的差不多原则一致,即企业在国际商务经营过程中和国内商务经营过程中都遵循一些共同的差不多原则,如质量治理、成本操纵、市场开拓和人力资本治理等。第三,国内商务活动往往是企业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基础,同时多数企业同时经营着这两类业务。但与国内商务相比,国际商务也有一些明显的特点。(1) 国际商务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国际商务活动跨越不同的主权国家,这就决定了它要面临着比国内商务活动更为复杂的商务环境,如由于各国政体和国体的差异而使企业可能面临着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税收制度及货币汇率制度等与国内不同的政治环境;由于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经济进展程度、基础设施水平等不同而使企业面临着与国内不同的经济环境;由于语言、文化传统、价值观、消费适应等不同使企业面临着与国内不同的文化环境;由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不同使企业面临着与国内不同的地理环境等。(2) 国际商务面临着更大的风险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国际商务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这就意味着它将面临着较大的风险。要紧包括以下内容。① 政治风险。指由于政治制度不同和冲突带来的风险,如来自东道国的国有化政策、外汇管制、进口限制及政治制裁、来自东道国与母国的政治冲突、关系恶化等。② 法律风险。指各国由于工商业法律、治理制度、贸易条规等不同带来的风险,诸如成文法和判例法关于一些具体商务活动的不同规定、各国对产品责任法的不同理解等。③ 外汇风险。指由于两国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如在以外币计价交易中,由于该种外币与本币汇率发生变动而可能引起亏损的交易风险、由于意料不到的汇率变动使公司以后收益可能发生减少的经济风险等。④ 税收风险。指由于财政政策意料之外的变化及有关税收政策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如关税政策的调整、各国国内所得税政策的调整等。⑤ 其他。诸如由于文化冲突带来的风险,由于种族、信仰不同带来的风险等。(3) 国际商务决策的难度更大与国内商务决策相比,国际商务决策具有一定的专门性。首先,在阻碍决策的因素上,国际商务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比国内商务决策更多、更复杂。这就要求决策者在决策时要综合考虑阻碍决策的各种因素,不但要考虑企业自身因素,还要考虑其他竞争者因素;不但要考虑东道国因素,还要考虑本国因素;不但要考虑经济方面的因素,还要考虑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其次,国际商务决策的重点和决策方法与国内商务有所不同。在国际商务决策上,企业依照不同的进入战略,在决策时重点有所不同。如出口,企业更多的是考虑本企业产品在东道国是否有质量和价格优势。而直接投资的决策则比较复杂,企业决策的重点在于分析自身在东道国经营活动中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机遇与挑战。在分析方法上,国际商务决策关于法律、金融、地理知识及东道国文化因素的要求更高,关于分析的准确性要求更高。第三,国际商务决策的难度和风险要比国内商务决策大。由于国际商务决策所涉及的不确定性因素多,企业自身不可操纵的因素多,这就决定了国际商务决策的难度和风险比国内商务决策大。1.1.2商务活动的内容与范围①①廖进球.商务治理学.高等院校工商治理教材.P23~P2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微观经济主体角度考察其再生产过程来看,商务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①为保证生产活动正常运行所进行的采购、销售、储存、运输等活动,这是微观经济主体最差不多的商务活动;②为稳定微观经济主体与外部的经济联系及有效开展购销活动所进行的商情调研、商业机会选择、商务洽谈、合同签订与履行、商务纠纷(冲突)处理等活动,这是为生产和购销服务的商务活动;③为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和长期稳定进展所进行的塑造组织形象、制订和实施竞争战略、扩张经营资本、开拓新市场、防范经营风险等活动,这是战略性的商务活动。上述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阻碍,构成一个完整的商务体系。从上述商务活动三个层次的分析可知,商务活动的内容特不丰富,其范围包括了营利性组织和个人除生产活动外的全部对外经济活动。以现代商务组织——企业为例,商务活动的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商情调研与发觉商业机会首先必须对其目标市场、服务对象和经营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企业商务决策做好充分的预备。2.供给分析与选择商业机会在现实生活中,商业机会随时随地都存在,通过商情调研能够发觉一系列的商业机会,但并不是每个商业机会企业都能抓住,都能使其转化为盈利机会。一个盈利性组织要使某个商业机会转化为盈利机会,不仅要从市场中找到满足消费需要的商业机会点,而且要认真分析供给状况和自身条件。把商业机会点与供给及自身条件有机结合起来。供给状况包括:①生产资料的供给状况,即是否具有生产和组织某种产品或服务供给的经济资源,获得这些资源需要花费多大的代价;②产品或服务的供给状况,即社会现存的产品或服务的供给能力,供给竞争的强度。自身条件包括生产能力、技术能力、开发和经营能力,也能够讲确实是企业自身的供给能力,假如商业机会与企业的自身条件和供给状况相适应,就能够迅速将商业机会转化为盈利机会;反之,就不能使商业机会转化为盈利机会。3.商务磋商与签订商务合同现代商务活动是有组织的活动,除了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的零售业务活动外,大多数商务活动差不多上以合同为纽带的。要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和合同的有效履行,商务主体之间首先要进行交易磋商,就交易的标的、价格、品质、数量等交易条件进行谈判,达到双方一致的进行交易的意思表示并通过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约束双方交易行为的依据。即通过签订合同来明确商务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商务行为。4.商品购销与履行商务合同传统的商务活动是从采购开始的,即以购买生产所需的经济资源为起点,通过生产过程制造出产品或服务后,再把产品或服务推销出去,最终实现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也确实是讲,传统的商务活动是围绕着生产进行的,以生产定采购,以生产定销售,生产是中心,商务为生产服务。现代商务活动是围绕着市场进行的,生产和商务活动都要以市场为中心,因此,现代商务活动以发觉商业机会为起点,以商务合同为纽带,生产围绕着商务合同展开,购销运存活动的过程直接体现为履行商务合同的过程。当商务合同签订以后,商务活动的中心任务确实是按合同要求组织好购销运存活动,保证合同的有效履行。5.对外关系与塑造企业形象商务活动总是面对市场,面向外部的活动,企业与外部的各种经济联系,要紧是通过商务活动实现的,由于商务活动面临的外部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商务活动必须经常保持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理顺企业与外部的关系,包括供应商、经销商、顾客、股东、竞争者、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传播媒体、政府部门、社区及社会团体等的关系。商务活动在理顺对外关系中的重要职能是:妥善处理商务冲突、讲求诚信交易、扩大对外宣传、塑造良好形象。6.制订实施竞争战略与保持企业长期进展现代商务活动是有组织的整体活动,不能捞一把算一把,急功近利,只重视短期利益。有效的商务活动必须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动身,注重长期进展,从战略高度规划商务活动。为此,现代商务活动要把制订和实施竞争战略作为重点,从企业的长期进展来确定商务竞争的目标、手段和方式,并始终围绕着企业的进展目标来展开商务竞争,把长远利益与短期效益有机统一起来。7.稳定市场份额与开拓新市场领域商务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企业要实现一定的盈利目标,必须保持与自身生产技术和经营能力相适应的市场份额,即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价值能够有效转移至消费者和用户,市场份额相对稳定。因为产品或服务能否最终出售是实现企业利润的关键,只有稳定的市场份额,才能有稳定的利润来源。同时,还必须不断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包括:扩大原有产品或服务的市场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开发相关或连带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领域;开发新产品,拓展新的产品和服务市场领域;等等。这是企业拓宽利润来源,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商务活动。8.资本营运与商务风险操纵形形色色的交易活动,归根结底是产权交易活动,商务的实质在于实现商品(包括各种经济来源)所有权的有偿转让。因此,企业商务活动的集中体现确实是科学营运资本,有效达成产权交易。也确实是讲,如何有效营运资本是企业商务活动的最高形式。不管是资本营运依旧商品交易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由交易而产生的风险是商务风险,商务活动面临大的风险,可能带来大的收益,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可见,如何有效操纵商务风险,是企业商务活动的重要内容。1.1.3商务活动的重要性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和商务是一对孪生兄弟,构成人类的差不多活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不能分离,甚至更加突出。上述分析表明,商务包括了营利性组织的全部对外经济活动及其长期进展战略性问题。因此,做好商务工作,关于人类生活的丰富,企业的进展,社会的进步极其重要。1.商务活动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差不多活动人类社会在生产实践中先后制造了三种差不多生产方式:一是以自给为目的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二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打算经济生产方式;三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市场经济生产方式。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打算经济生产方式均不需要交换中介,不需要也不存在商务活动。市场经济生产方式是一种以交换为纽带的社会化生产方式,由分散性的个体和独立的微观经济组织自主决策,依照市场或他人的消费需要自由组织生产和供给。生产和供给的目的是通过满足他人消费需要来实现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的交换价值,补偿其生产所耗并获得盈利(价值增值)。可见,这种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离不开商务活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务活动具有普遍性,一切以盈利为目的的活动都离不开商务活动。如制造价值的生产性活动,首先要通过商务活动获得生产必需的各种经济资源,然后组织生产,制造出可供他人消费的产品或服务,再通过商务活动将产品或服务转移到消费领域,最终实现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在那个生产过程中,商务活动既是起点,又是终点。没有商务,就没有制造价值的活动;也不可能实现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形成循环再生产过程。2.商务活动是面向市场的活动商务活动与市场紧密相连,离开了市场就没有商务活动;市场作用越明显,商务活动就越重要。从商务组织活动的内容可知,各种商务活动都与市场紧密相关。商情调研是了解和分析需求市场,从中发觉商机;分析供给及自身条件是为了掌握供给市场,选择商机;为生产制造良好条件;交易磋商,商品物流差不多上直接的市场行为;签订与履行商务合同是为了确立供给主体或需求市场的经济法律关系;商务组织与外界的冲突集中表现为市场冲突,其形象也集中体现为市场形象;商务组织与外部的经济联系是以市场为纽带形成的;营运资本必定要围绕着商战进行;制订与实施竞争战略是直接面对市场的商务行为;经营风险直接表现为市场风险等。总之,一切商务行为差不多上市场行为,商务组织适应市场的能力集中体现为其商务能力,增强其商务能力将使其保持与市场的适应性,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求得生存和进展空间。3.商务活动是塑造商务组织和市场形象的活动商务与市场总是结合在一起的,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互相阻碍。商务组织是市场的重要成员,市场需要有商务组织的参与和支持。商务能力不仅表现为适应市场的一种能力,而且表现为一种制造力,即能够营造一种和谐的市场环境,在顾客和社会公众中塑造一种良好的社会形象。繁荣有序的市场需要众多商务组织的积极参与和维护。从企业商务活动看,保持企业与市场的适应是商务活动的重要任务。因为企业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才能求得生存和进展,但被动地适应市场的活动不是有效的商务活动。有效商务活动是一种能动地适应市场的活动。一方面,要依照变化了的市场情况适时调整企业的竞争战略和经营方式,恰当地采纳营销手段,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能够适应变化了的市场要求;另一方面,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氛围,妥善处理各种商务冲突,协调好与顾客(用户)、供应者、股东、政府、新闻媒体、竞争者、社区及社会公众的关系,把扩大销售、增加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有机地统一起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良好的形象是商务组织和市场无形的资产,对企业和市场的长期进展产生深远的阻碍。因此,做好商务工作是商务组织长期进展的客观要求。

4.商务活动是决定营利性组织命运的活动一个营利性组织能否长期生存和进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其盈利能力。盈利表明制造的产品或服务价值差不多实现,不仅能够补偿其生产经营活动所费,而且产生了价值增值,能够用于进一步扩大再生产;亏损则意味着其制造的产品或服务价值不能实现或没有完全实现,无法补偿其生产经营活动所费,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在市场竞争中将被淘汰。一个营利性组织盈利能力的强弱受到多种因素的阻碍。如资本实力、职员素养、治理水平、产品开发能力、商务能力等。这些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商务能力。因为商机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只要能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商机开展生产经济活动,就能够实现盈利目标。企业的商务能力差,就不可能选择到最有利可图的商机点,从而严峻阻碍企业的盈利水平;企业的商务能力差,将直接制约着采购质量和销售质量,增加采购和销售成本,从而阻碍产品成本、降低经营利润;企业的商务能力差,就专门难协调好企业与外部的经济关系,直接阻碍到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企业的商务能力差,就不可能提高驾驭市场风险的能力,最终阻碍到企业的获利能力。总之,商务活动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引导着社会经济的进展;商务能力是商务组织生存和进展的重要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务能力的大小直接阻碍到商务组织经营的成败,决定着企业的命运。1.1.4商务活动的进展趋势①①陈文玲.当代流通进展的若干趋势.商业时代,2001.7商业、流通、商务同属一个范畴。但商务受商业、流通的支配,商务阻碍和制约商业流通。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21世纪的经济将是以商业为主导、以商务为主体的经济。商务活动充斥着人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大分工及社会进展,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迎来了人人都参与交换的商业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一体化的进程,商业竞争将逐步取代政治纷争,国际交往要紧表现为商业交往,通过广泛的商业交往、交流和交易,实现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达到优势互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商业原则将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差不多准则。随着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进展和完善,商品服务贸易的国际化,商业综合能力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差不多标志。随着商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的逐步提高与突出,这种存在的形式也由生存形式进入进展模式,将转移到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现代商业也就形成为大商品、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表现为商业与服务的统一、传统商品与经济资源的统一、传统商业与现代商业的统一、数量商业与素养商业的统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统一、国内商业与国际贸易的统一,其行为演绎成不只是商业企业和自然人的个体行为,而是所有商业主体组织经济资源流通的全过程,是社会整体商业的组织和协调,不仅仅是部门经济行业性的经济行为,而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有机整体,是社会生产要素所有者全部关系的总和,关系到每一个部门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不仅是发达的交换形式,是资源买卖的全体,也是对整个资源流通的组织和决策;它在国际经济中是处于中介和先导地位,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而成为世界各国存在的共同现象,利他行为,它在国民经济进展中的作用,取决于社会对商业尊重的程度,开拓的深度和广度。①①黄国雄.21世纪是商业世纪.商业时代,2001年第1期商业概念、内涵、地位、职能的这些革命性变化必定使商务出现前所未有的进展趋势。我们将其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1.商务要素细分化过去,商务中的要素以有形的、刚性的形态为主,如有形商品、有形货币、有形资产等,现在更多无形的、柔性的、更高级形式的要素进入了商务,如无形商品、无形货币、无形资产等;原来以实物流转为主的商流,分流为商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等,分为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原来固定不变的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资产,分流为以实物形态存在的有形资产和可分割、可交易、可流淌的以无形形态存在的无形资产;原来以产业资本为差不多形态的资本循环与周转,分流为产业资本的流通、货币资本的流通、金融资本的流通、无形资本的流通或分流为有形资本的流通、无形资本的流通或虚拟资本的流通;原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媒介——货币,分流为与金银保持一定比例的有形货币和代表信用关系的无形货币。原来能够度量的劳动力价值和使用价值,分流为能够度量的和难以度量的,在被使用过程中劳动力的体力支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脑力和智能的支付所发挥的效力则越来越大。2.商务地域扩大化当代商务差不多跨越了国界,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假如讲过去商务受容量和密度、规模和速度的限制,不能达到真正的国际化,那么当代商务则用高科技、高智能和现代化的商务手段,把几乎所有国家都纳入国际大流通的轨道。生产的社会化、需求与消费的社会化、服务的社会化、资本的社会化、住处的社会化,能够讲进入流通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载体,都变得越来越社会化了,商务的社会化是所有进入流通的流通物质共同作用的必定结果。3.商务手段信息化信息进入流通成为最活跃的因素,信息化差不多超出单一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黏合剂,这是当代商务最显著的特征。流通的本质是开放,是运动,是不断地在流通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商务也就不可能是封闭、静止、局部的,它必须借助于信息的传递、沟通、中介、裂变功能,把商务主体间、商务要素间、商务环节间、商务时空间的隔阂消除,达到畅通无阻,效率提高。4.商务体系多维化在当代商务中,既有实物形态的物质替换和流淌,又有以无形为特征的能量释放和组合,还有信息的生产与传输。信息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使商务成了一个开放的非线性、非单一性、非均衡性的多维化体系。在那个体系中,既有组织体系的复合性,又有行为体系的复合性;既有活动区域的国内性更有地区范围的全球化;既有经营要素的传统性更有要素禀赋的现代性;既有经营眼光的近视性更有经营观念的战略性;既有经营工具的单一性更有方法手段的网络化。5.商务边界模糊化社会生产力的加速进展,科技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使一切能够用于交换的要素纳入了流通的范畴,工业经济时代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相对独立的形态逐渐隐退,社会的分工和交易都融进了流通,体现了“生产中生产着流通,流通中流通着生产”。即生产流通中以生产,而更多的产品无法在一个国度、一个地区、一个工厂、一条生产线或一个工序完成;分工是流通中的分工,社会化的流通把各个“部件”配置在最能发挥效用的地点;交易是流通中的交易,所有进入流通的要素的交换价值的实现必定伴随着自身的流淌;消费是流通中的消费,消费的主体确实是流通中的劳动力所有者、资本所有者或企业家等以人的形态存在于社会的有生命、有思想的生灵。在这种情况下,流通成了所有要素集合的集合,商务活动过程中售卖经济资源的活动边界就难以准确划定。6.商务组织新式化流通革命使过去生产领域的利润向流通中的分销领域转移,以市场消费需求为起点,围绕满足即期消费需求、开发潜在消费需求、制造崭新需求将形成新的流通组织形式,一是形成社会化的物流配置体系,以第三方物流为纽带组成供应链、销售链,重建新型分销体系;二是形成一批超大型的跨国流通企业集团,以正规连锁、自愿连锁、特许连锁等形式,通过现代化的治理手段,使企业的组织成本微小化,从而使企业的边际极大化;三是形成各种有不于传统的经营业态: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便利店、无店铺销售等新型业态,并雨后春笋般地进展起来。为使全球化的大流通顺畅无阻,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更新的流通组织形式。一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协调和平衡全球贸易、投资和金融运作的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世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二是形成了若干流通圈(俗称商业圈),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三是形成了适应新经济要求的新型市场,特不是无形市场,如电子商务、网上商店、无纸贸易等。1.2商务理论为使商务活动由自发变为自觉,必须以商务理论为支撑和指导。商务理论要紧包括商品流通规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竞争理论等五个部分组成。1.2.1商品流通的规律商业、流通、商务几乎是涵义相同的概念。商务活动是组织商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所应遵循的规律是共同的。在流通中,有许多经济规律在发挥作用。有些规律是贯穿于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但在流通过程中又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另外一些规律则差不多是流通过程所特有的,或者要紧是在流通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因此,流通规律也确实是商务活动所应遵循的规律。这些规律要紧包括竞争规律、平均利润率规律、供求规律、商品自愿让渡规律等。①①1.竞争规律此处的竞争,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不同经济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经营中采取的争夺市场或客户的活动,它通常会导致此消彼长的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经济组织是否被淘汰,是否能维持生存及是否能求得进展,完全取决于它的经营活动是否较之于其他经营者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因而更能为社会所同意,此外不取决于其他任何因素。因此,竞争规律是调节各经济组织之间的利益、决定各经济组织之间及各经济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进展的差不多规律。按照参加者的身份不同,竞争能够分为三类:①卖方之间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而进行的竞争;②买方之间为争取卖方而进行的竞争;③卖方与买方之间为压价或抬高价格而进行的竞争。能够看出,尽管各经济组织在其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都会考虑竞争问题并总是尽力争取有利的竞争结果,尽管竞争的形式多样,手段各异,但只有在市场上,在他们所生产或经营的商品的实际流通中竞争才能现实地表现出来。在那个意义上能够认为,竞争是流通领域特有的规律。这三类竞争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在市场经济的发达时期上,第一类竞争即卖方之间的竞争将最具决定意义。流通的差不多职能是将商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这一差不多职能决定了竞争流淌与商品及提供商品的活动紧密相关。①竞争必定围绕商品的使用价值进行,谁提供的商品在质量、品种、花色、式样等方面优于其他企业的同类产品,谁就能够博得顾客的好评,就能争取更多的顾客,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②在同商品同质量的情况下,竞争将要表现为价格竞争。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较低的价格关于顾客自然有着更大的吸引力,一个企业若能以较其他企业更低的价格出售商品,必定会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要求商品生产或经营者努力改善经营治理,降低成本,使自己生产经营的商品中所包含的个不劳动量低于社会平均的劳动量。③服务质量的竞争。在多个企业生产或经营同一种同质同价的商品情况下,谁能为顾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谁就更能博得顾客的认同,就能产生更大的亲热感和吸引力,就能在竞争中取胜。但这并不是讲服务质量方面的竞争只有在商品达到高质量、低价格的情况下才有效,实际上,服务质量的竞争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抵消因商品质量较低或价格较高这一不利条件所导致的竞争中的被动。2.平均利润率规律所谓平均利润率规律,是指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通过竞争而使资本利润率平均化。平均利润率规律是价值规律的真实体现。价值规律是全局性的规律。在现实的市场经济运行中,价值规律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当商品生产进展到资本主义时期后,由于资本成为再生产的决定力量,而无差不的资本有着追求无差不的剩余价值的权利,使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使价值规律只有通过平均利润率规律才得以间接地体现出来。由于利润率的平均化,价值相应地表现为生产价格,即各个生产部门的商品价格,等于部门的平均生产成本加社会平均利润。尽管这一转化并不改变商品价值是由劳动制造的这一本质,从而不改变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刻,但在流通中,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交换的尺度却由商品价值让位给了商品的生产价格,即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进行交换。在具体的交易场合,商品的市场价格或许与其生产价格发生背离,市场价格围绕着生产价格波动,但在长期里却趋近于生产价格。传统的观点认为,平均利润率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只有资本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平均利润率才会发生作用。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资本家追逐利润、进行竞争的必定结果,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内在趋势。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展,随着我国经济运行中企业日益成为以盈利为目的经济主体,随着竞争机制的产生和确立,我们能够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即使在公有经济部门之间,利润率也表现出平均化趋势。由此看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只要资本(资金)依旧生产的要素条件,只要经济组织还以盈利最大化为导向,只要各个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存在着竞争和资金的转移,那么,平均利润率规律仍然是客观的必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差不多规律是价值规律,它的要紧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刻所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商品的等价交换,也确实是要求价格符合价值。然而,这只是一个长期的平均趋势。事实上,价格围绕价值在竞争中依照供求变动上下波动。而只有一个较长的时刻内趋近于价值。这正是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社会借以发挥其作用的具体形式。“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化,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刻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①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15页3.供求规律供求规律,是指供给要通过商品需求来实现,需求又要由商品供给来满足。供求双方要求彼此互相适应。商品供给与社会需求必须互相平衡,这是供求双方矛盾运动的内在规律。然而,双方的相互适应和平衡是在周期性的波动中实现的。商品供求关系,是指一定时刻内商品供给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对比关系。流通是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运动,生产者表现为供应的一方,而消费者表现为需求一方。为使这种运动能够实现,商品的供应和需求客观上要相互适应和平衡。商品供给是处在市场上的商品,是向市场提供的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产品的总和。商品需求是指市场上出现的对商品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即对不同使用价值的社会需求。商品的市场价格由其本身的价值(生产价格)所决定,但商品的供求关系阻碍着价格对价值的背离程度,当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时,商品的价格就会低于价值(生产价格),同时其低于的程度与供大于求的程度相关。在价格较低的情况下,供应方所耗费的劳动难以得到充分的补偿,而需求一方则能够得到高额的利益,利益的驱动将促使生产能力向外转移,如此较低的价格有抑制供给、刺激需求的功效,使二者渐趋平衡,而当商品的供给小于需求时,商品的价格就会高于商品价值(生产价格),同时其高于的程度与低于需求的程度相关。在价格较高的情况下,供应方一般都能得到额外的利益,而需求一方则要付出较高的代价。现在,利益的驱动将使生产能力向内转移,如此较高的价格有刺激供给,抑制需求的功效,同样也能促使供求关系趋于平衡。4.商品自愿让渡规律商品自愿让渡规律,是指进行商品交换的双方,必须在同时自愿的条件下,才能达成交换。换句话讲,确实是在商品交换中,一方面是要按照等量原则实现商品的价值,另一方面是要取得与其消费需要相适应的使用价值。这两个差不多点是互为条件的。商品交换过程中的这种自愿让渡或自愿成交的规律,是由商品本身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以及交换双方具有平等的权利所决定的。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作为商品生产者,他不需要自己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需要商品的价值,然而商品本身是不能自己表现自身的价值的,它只能由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因此,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商品的购买者才能取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一般情况下,商品所有者只有在交换价格接近商品价值时才能出售商品,否则便不能充分地补偿其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假使如此轻则阻碍下一步的扩大生产经营,重则不能保障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简单再生产。在此情况下,他就不愿让渡自己的商品。然而,等价交换当然是自愿让渡的必要条件。因为在不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必定有一方承受价值的损失,因而便可不能自愿,但它怎么讲还不是自愿让渡的充分条件。那个条件之因此不充分,缘故在于它或多或少地忽略了不同商品所有者的自主选择权利。在商品交换中,互相对立的仅仅是权利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在市场上,不管是卖方依旧买方,都有着符合等价交换的选择机会,他们之因此作出一种选择而放弃另外的选择,是因为他们作为价值量相等的商品或货币所有者具有平等的权利,这种权利保障了他们的选择意愿使得他们的选择不受任何力量的干预或制约。假如站在卖方的角度看,它的目标确实是争取最大的市场占有率,因而只要能获得与自身所拥有的商品所包含价值量相等的货币就能够成交的话,那么,站在消费者角度看,则除了要有等价交换的条件外,还必须要有自愿让渡的选择机会来体现和保障他们作为货币所有者的权利。因此,商品自愿让渡的规律表现在商品交换中,一方面是要按照等量原则实现商品的价值,另一方面是要取得与其消费需要相适应的使用价值。这两个差不多点是互为条件的。1.2.2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要紧探讨国际贸易发生的内在缘故、贸易条件及其利益分配等问题。国际贸易理论要紧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1.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其1776年发表的名著《国民财宝的性质与缘故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中提出。在《国富论》中,斯密批驳了重商主义学讲的观点,认为一国的财宝应当是公民获得的物质与服务,因此财宝应以社会所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来衡量,而不能够用货币来衡量。斯密认为,假如一国一味地追求贸易顺差,只会导致国内货币数量增加,商品价格上涨,带来出口商品竞争力的下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并论证了自由贸易的有效性。亚当·斯密被认为是自由经济和自由贸易理论的先驱,《国富论》的发表也被认为是自由经济和自由贸易理论诞生的标志。亚当·斯密的要紧观点如下。1) 各国均有自己的绝对优势亚当·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可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拥有自己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从而在生产该产品上比不的国家更具有效率,即绝对优势。一国有利的生产条件能够来自于自然优势,如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也能够来自于后天优势,如生产技术优势和加工技术优势等。2) 国际分工与绝对优势亚当·斯密首次提出了分工与专业化的思想,认为分工和专业化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各国能够依照自己拥有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专业化地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与其他国家相互交换而获得更多的利益。3) 自由贸易是有效的亚当·斯密认为各国按照绝对优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会促使世界各国生产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资源得到最有效地利用,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国际间自由贸易将会使各国的物质财宝和国民福利都得到增加。2.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在181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大卫·李嘉图以英国和葡萄牙进行贸易为例,认为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依据,即使那些不具备绝对优势的国家也能够进行国际贸易,并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在大卫·李嘉图的举例中,葡萄牙生产一个单位的酒需要80个工时,生产一个单位的毛呢需要90工时,英国生产同量的酒和毛呢分不需要的时刻为120工时和100工时。专门显然,葡萄牙在这两种产品的生产中均具有绝对优势,但在生产酒上的优势相对毛呢更大。因此,葡萄牙能够集中全部资源集中生产酒,然后用酒去交换英国生产的毛呢,而英国则相反,能够集中全部的资源生产毛呢,然后用毛呢去交换葡萄牙生产的酒,如此两国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均获得利益(在此例中,假定酒和毛呢的交换比率为1∶1,则葡萄牙用一单位的酒交换英国毛呢要比在本国生产毛呢节约10个工时;而英国用一单位的毛呢交换葡萄牙的酒要比在本国生产酒节约20个工时)。依照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即使是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地位,而另一个国家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时,只要绝对有利的程度或绝对不利的程度不同,两国之间就能够进行分工,前者专门生产自己最有利的产品,后者专门生产自己不利程度最小的产品,如此,双方都能够从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比较优势理论比绝对优势理论更能全面地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缘故,但该理论并未就国际贸易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各国产品成本差异的缘故和贸易利益分配等问题进行分析。

3.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伊利·赫克歇尔(E.Heckscher)和伯力迪·俄林(B.Ohlin)于20世纪初共同创立。要素禀赋理论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素的丰裕和稀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缘故,认为国家间商品价格的相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而价格的相对差异则是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即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同所决定的。因此,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生产和出口那些生产要素充裕的产品,即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本国生产要素稀缺的产品,即自己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俄林还提出,自由的国际贸易不仅能够弥补要素缺乏流淌性的不足,而且还能够通过商品价格的均等化,使同种要素的酬劳趋于均等。20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森(P.Samuelson)也论证了自由贸易将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进一步进展了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以与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完全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深层次缘故。该理论的差不多观点:即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产品价格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理论缘故。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进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与比较优势理论并列为国际贸易中的两大基石。但该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之上的,忽略了现实经济中的动态因素对国际贸易的阻碍,因而得出的结论与各国国际贸易的现实状况有一定的差距。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w.Leontief)对美国的进口产品和出口产品的结构进行了验证。美国作为一个世界上资本最充裕的国家,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的观点,其出口的应要紧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应要紧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列昂惕夫验证的结果却与要素禀赋理论的观点完全相反,即美国要紧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却要紧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验证结果被称之为“列昂惕夫悖论”或“列昂惕夫之谜”。列昂惕夫对此悖论的解释是:美国的劳动力与外国的劳动力相比较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在资本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美国成为一个劳动力充裕的国家,故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4.新贸易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诸如产业内贸易迅速进展、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重扩大、知识型产品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一般商品贸易的增长等。面对国际贸易这些新的情况,传统的以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已无法解释。在此背景下,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所谓“新贸易理论”。以下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进行简单介绍。包括如下。1)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提出,用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缘故和贸易模式的确定。舒尔茨将资本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资本(有形资本),要紧指厂房、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另一类资本是人力资本(无形资本),指寓于人体中的智能,要紧表现为企业职员的文化水平、生产技能、治理才能和健康状况等。物资资本是物质资料投资的结果,同样,人力资本也是对人力投资的结果。舒尔茨认为,各国人民的天赋是相近的,劳动力质量或企业人员智能的差不是后天人力投资,要紧是对教育投资的不同而形成的。在国际贸易中,美国等西方国家在高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中具有比较优势,是因为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本;而技术水平较低的进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是因为这些国家人力资本比较缺乏。2) 需求相似理论需求相似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B.Linder)于1961年提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解释工业化国家之间贸易的闻名理论之一。林德认为,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必须是一种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即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由于厂商不可能一开始就生产本国市场没有需求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所不熟悉的外国市场需求的产品,因此当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时,这两个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假如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完全一样,那么,一个国家所有可能进出口的产品也确实是另一个国家可能进出口的产品。林德还认为,各个国家人均收入水平是阻碍各国居民需求结构的最要紧因素。各个国家之间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其需求结构就越相似,相互之间的需求也就越大;各国之间人均收入水平差距越大,则需求结构的差异就越大,相互之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小。3) 动态周期理论西方经济学者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品的国际贸易时,依照国际间技术创新和扩散以及产品的更新和仿制对国际贸易的阻碍,提出了技术周期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两个动态的国际贸易理论。(1) 技术周期理论。技术周期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Posner)提出。波斯纳认为,技术变动是一个持续的进程,一种技术在某一个国家的一种现行产品或新产品中应用到该技术被其他国家采纳之间存在时刻上的滞后,这是模仿滞后;同时,技术在新产品上的开发和其他国家对该产品的需求出现之间也存在时刻上的滞后,这是需求滞后。技术周期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持续的制造发明进程会导致贸易的产生,即使是在那些要素禀赋相同的国家之间,技术进步也会导致国际贸易。(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解释工业品贸易的闻名理论之一,该理论由美国营销专家弗农(Vernon)和赫希(Hirsh)于1966年提出。该理论依照美国的情况,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4个时期。① 美国对某一种新产品的垄断时期。② 外国生产者仿制该种产品的时期。③ 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时期。④ 在美国市场开始竞争的时期。4) 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R.Krugman)于1979年提出。在该理论中,首次将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引入到国际贸易分析之中。克鲁格曼认为,规模收益递增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当某一产品的生产达到一定规模,收益开始递增时,生产成本随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递减,因而形成该产品生产的成本优势,最终形成专业分工并出口。规模收益递增的发生源自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内部规模经济收益,因为大规模的经营能够充分地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效能,更好地组织企业内部的专业化和分工;另一方面来自外部经济效益,即来自于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外部环境,诸如运输、通信、金融服务等。1.2.3国际贸易政策①①王建华.国际商务理论与实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P37~43国际物资贸易政策要紧是指一个国家阻碍其商品进出口规模、构成和方向的各种的具体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大致能够分为进出口的关税措施、非关税壁垒,以及鼓舞出口和限制进口的政策措施。1.关税措施关税是指进出口商品通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所征收的一种国家税收。关税的种类繁多,能够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1) 按照征税商品的流向分类(1) 进口税(ImportDuty)。(2) 出口税(ExportDuty)。(3) 过境税(TransitDuty)。2) 按照征税的目的分类(1) 财政关税(RevenueTariff)。(2) 爱护关税(ProtectiveTariff)。(3) 收入再分配关税(RedistributionTariff)。3) 按照征税的计算方法分类(1) 从量税(SpecificDuty)。(2) 从价税(AdvaloremDuty)。(3) 混合税(CompoundDuty)。(4) 选择税(AlternativeDuty)。4) 按照差不待遇和特定的情况分类(1) 进口附加税(ImportSurtax)。(2) 差价税(VariableDuty)。(3) 特惠税(PreferentialDuty)。(4) 普遍优惠制(GeneralizedSystemofPreference,GSP)。2.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Non-TariffBarrier)是指除关税以外的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非关税壁垒要紧包括以下几种措施。1) 进口配额进口配额(ImportQuota),也称进口限制,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对某些商品的进口规定数量或金额上的限制。在规定的期限内,配额以内的商品能够正常进口,超过配额的商品不准进口,或者尽管准许进口,但须征收较高的关税乃至罚金。进口配额有两种形式,即绝对配额和关税配额。2) 自愿出口限制自愿出口限制(VoluntaryExportQuota)又称自愿出口配额,是指出口国在因进口国的要求和压力下,单方面或经双方协商规定某种或某类商品在一定时期内对该进口国出口的最高数量限制。在此限额内,出口国自行安排出口,达到限额后即自愿限制不再出口,进口国通过海关统计进行核查。自愿出口限制有非协定的自愿出口限制和协定的自愿出口限制两种形式。3) 进口许可证制度进口许可证(ImportLicense)是由政府颁发的凭以进口的证书。进口许可证制度即为政府规定商品进口必须领取进口许可证,没有许可证,一律不准进口的制度。进口许可证制度通常与配额、外汇管制等结合起来运用。4) 外汇管制外汇管制(ForeignExchangeControl)是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限制以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币汇率稳定的一种制度。外汇管制的要紧做法有以下两种。(1) 行政管制。(2) 成本管制。5) 其他的限制进口的非关税壁垒措施。(1) 卑视性政府采购政策。(2) 最低限价和禁止出口。(3) 海关估价(CustomsValuation)。(4) 各种国内税(InternalTax)。(5) 产品的本地成分要求(LocalContentRequirements)。(6)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ologyTradeBarrier)。(7) 其他形式的非关税壁垒。3.鼓舞出口的措施许多国家在利用关税和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的同时,还采取了各种措施对本国商品的出口予以鼓舞和支持。其措施要紧有以下几种。1) 出口信贷出口信贷(ExportCredit)是指出口国银行为了鼓舞本国商品出口,加强本国商品的竞争能力,以优惠利率的形式向本国的出口企业、国外的进口企业或国外进口方银行提供的一种政策性贷款。要紧包括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两种形式。2) 出口补贴出口补贴(ExportSubsidies)是一国政府为了降低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对出口厂商出口商品时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出口补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补贴,另一种是间接补贴。3) 商品倾销商品倾销(Dumping)是指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甚至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在国外市场抛售商品的行为,其目的是打击同类商品生产者以占据市场。按照倾销的具体目的和时刻不同,商品倾销能够分为偶然性倾销、长期性倾销和间歇性倾销三种类型。4) 外汇倾销外汇倾销(ExchangeDumping)是指以降低本国货币汇率的方法来扩大商品的出口。5) 其他措施比如建立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等。1.2.4对外直接投资理论①①王建华.国际商务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P90~9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和进展,对外直接投资差不多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此背景下,西方的学者纷纷就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国际市场的进入方式及跨国经营的地位选择进行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

1.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也称特定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Hymer)于1960年最先提出,后经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Kindleberger)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补充。垄断优势理论被认为是西方跨国公司理论的基础和主流,也是对外直接投资最早和最有阻碍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和“垄断优势”。海默认为,传统的国际资本流淌理论认为海外市场是一种“完全竞争”的描述在现实中是不存在。事实上,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这要紧体现在四个方面。(1) 商品市场不完全,即商品的特质化、商标、专门的市场技能和价格联盟的存在使商品市场不完全。(2) 要素市场不完全,即技术水平的差异和获得资本难易程度的不同使要素市场不完全。(3) 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即不同规模的企业所获得规模收益不同所导致的市场不完全。(4) 政府干预形成的市场不完全,即由于政府税收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等因素所导致的市场不完全。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是造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垄断优势的构成,大致能够归纳为技术和知识优势、规模优势、资金优势、营销和组织治理能力优势等。这些优势后来被英国学者约翰·邓宁总结为“所有权优势”,并成为其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的渊源能够追溯到罗纳德·科斯(R.H.Coase)的产权经济学理论。科斯认为,由于市场失效及市场不完全将使企业的交易成本大大增加,如企业签订合同的费用、信息收集的费用及合同履行的费用等。企业为幸免这些额外费用的增加,便产生了“内部化”,即以企业内部市场取代不完全的外部市场的倾向和活动。1976年,英国学者巴克利(PeterJ.Buckley)和卡森(MarkC.Casson)运用交易成本和垄断优势理论,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从国外市场的不完全与企业内部配置资源的关系来讲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该理论的动身点是市场不完全,认为市场不完全不仅存在于最终产品市场,也同样存在于中间产品市场。那个地点所指的中间产品除了通常意义上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外,还包括专利和专有技术等知识型中间产品。由于知识型中间产品市场更加不完全,因此存在着定价困难和交易成本增加等问题。当交易成本过高时,企业就倾向于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使其市场内部化,如此就能够将原本通过外部市场进行的交易转化为内部所属企业间的交易,从而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该理论认为,阻碍中间产品内部化的因素要紧有四个。(1) 行业因素,要紧包括中间产品的特性、外部市场的结构、企业的规模经济特征和产业特点等。(2) 国不因素,指有关国家政治体制和法律框架、财政经济状况等。(3) 区位因素,指有关区域内社会文化差异、自然地理特征和综合投资环境等。(4) 企业因素,指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组织结构、治理水平及企业文化等。3.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由英国闻名跨国公司专家约翰·邓宁(J.H.Dunning)提出,邓宁认为,过去的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都只是从某一个角度进行分析,未能综合、全面地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因而需要用一种折中的理论将各有关理论综合起来。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核心是:企业跨国经营是该企业具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种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1) 所有权特定优势所有权特定优势又称垄断优势,是指企业所独有的优势。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1) 资产性所有权优势。(2) 交易性所有权优势。2) 内部化优势内部化优势是指具有所有权特定优势的企业,为幸免外部市场不完全性对企业的阻碍,而将企业优势保持在内部的能力。3) 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是指某一东道国市场相关于企业母国市场在市场环境方面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利程度。要紧包括:东道国市场的外资政策、市场规模、基础设施、资源禀赋等。4.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由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K.Jima)于1987年提出。该理论是小岛清依据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对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做出的新的解释。小岛清认为,具有垄断优势的美国公司在海外设立子公司并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的行为,会减少母公司的出口并对本国经济产生不利的阻碍,这种投资行为违背了比较优势的原理,因而属于“贸易替代型”海外直接投资。日本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领域多属于那些差不多失去或立即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工业部门,这些传统行业在国外专门容易找到生产要素、技术水平相适应的投资地点,获得比国内投资高的收益;同时东道国由于直接投资项目的收益增加也必定会形成对投资产品的需求。因此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直接投资属于“贸易制造型投资”。小岛清进一步分析了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海外直接投资的不同之处:即美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从本国具有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的行业开始,其目的是垄断东道国当地市场,其结果是对东道国进展经济不利;日本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是从不具有比较优势的所谓“边际产业”开始的,因而有利于东道国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促进当地经济的进展。1.2.5竞争理论①①王建华.国际商务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P154~1581.一般竞争理论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竞争战略》一书中把竞争战略描述为:采取进攻性或防守性行动,在产业中建立起进退有据的地位,成功地应付5种竞争作用力,从而为公司赢得超常的投资收益。为了应付这5种竞争作用力,不同的企业面临其独特的内外部环境,从而会采取不同的战略方法。波特教授提出了具有内部一致性的3种差不多竞争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Costleadershipstrategy)、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strategy)和集中战略(Focusstrategy)。1) 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在某一产业中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取得一个领先的地位,从而以较低的销售价格吸引市场上众多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或者在与竞争者销售价格相同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利润水平,其方法要紧是通过加强内部成本操纵,在研究与开发、生产运作、销售、服务和广告等领域把成本降到最低限度,成为产业中的成本领先者。企业能否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关键是产业内所提供的产品差异比较小,需求量专门大。价格是顾客购买最为敏感的因素,价格竞争是产业内要紧的竞争手段。2) 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在产品或服务方面有不于其他竞争对手,树立起在全产业范围内独具一格的特色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战略是利用购买者对产品或服务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对价格的敏感性下降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企业能否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关键是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所带来的溢出价格超过因为其独特性所增加的成本。3) 集中战略集中战略又称专一化战略,是指企业把经营范围集中在一个特点的目标市场上,为特定的地区或特定的购买群体提供特定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战略。由于企业的资源和实力有限,全线作战、整个产业全面铺开往往顾此失彼,专门难赢得竞争优势,因而寻求在某一特定的目标市场集中优势资源或专门能力寻求突破,以便能够比竞争对手更为有效地为特定的目标顾客群服务。当市场被细分,特定的目标市场和特定的顾客群体确定以后,接下来确实是通过成本领先战略或差异化战略来赢得竞争优势。波特认为,这三种差不多竞争战略差不多上每一个企业必须要明确的,因为徘徊在三种战略之间的企业战略确实是特不糟糕的中庸战略,如此的企业必定是市场占有率低、缺少资本投资、企业文化模糊、组织结构不合适等。波特认为,以投资收益率代表盈利性指标,企业盈利性与市场占有率之间存在U形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与企业所选择的竞争战略有关。波特教授认为,三种差不多竞争战略实施需要不同的资源和技术,同时在实施过程需要企业有相应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环境与之相匹配。2.国际竞争理论1) 国际化战略国际化战略是企业的产品和生产要素在流通过程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以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展趋势和尽快与国际接轨,在较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参与竞争,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国际化战略的特点是:面向国外市场,在海外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和服务网络,更好地开发国际市场;与外方在共赢的基础上共同开发国际战略资源。2) 全球化战略全球化战略是企业向全球市场销售其产品或服务,其核心是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基于全球市场来构思和设计企业的标准化产品或服务,并选择在低成本国家生产。全球化战略强调的是通过兼并实现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集中和操纵,从而增强其在全球垄断地位,通过对技术资源的操纵实现核心技术在全球范围的垄断。全球化战略实施的条件是:全球消费者的需求与喜好已趋一致;产品既要符合当地的消费者偏好,又要进行标准化生产;全球消费者情愿牺牲产品的性能、功用及设计以获得价廉质优的产品;企业通过面向全球市场能够达到可观的生产及销售规模。3) 本土化战略本土化战略是企业依照东道国的法律法规、政治制度、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