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的道士形象研究_第1页
《阅微草堂笔记》的道士形象研究_第2页
《阅微草堂笔记》的道士形象研究_第3页
《阅微草堂笔记》的道士形象研究_第4页
《阅微草堂笔记》的道士形象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阅微草堂笔记》的道士形象研究

中文摘要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学者纪昀创作的笔记小说。它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久负盛名。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塑造了不少形形色色的道士形象,对此虽有探讨与研究,但大多零星地散见于文章中,缺少专门针对《阅微草堂笔记》中道士形象的研究,而其中的道士形象又是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意义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此对《阅微草堂笔记》中的道士形象研究是必要的。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是对《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研究,首先根据纪昀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研究他创作《阅微草堂笔记》的多重动机;其次,分析了纂修《四库全书》对创作《阅微草堂笔记》的重要影响;最后,根据明清时期道教世俗化和三教融合的背景,研究道教的发展对纪昀宗教观的影响,这种影响就体现在《阅微草堂笔记》塑造的道士形象中。第二章具体研究《阅微草堂笔记》中道士形象的分类,根据这些道士在作品中的主要活动,将其划分为仙道、妖道、凡道,分别研究三类道士的形象特点,第三章论述了《阅微草堂笔记》的道士形象研究的意义,即道士形象所蕴含的宗教意义与社会意义,宗教意义包括纪昀所倡导的“劝人为善”、“济世度人”的道教修行观念,社会意义主要是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阅微草堂笔记》,道士,类型,意义

StudyonTaoistimageofthe“YueWeiCaoTangNotes”

Abstract

“YueWeiCaoTangNotes”isanovelwrittenbyJiYun,ascholaroftheqingdynasty,whohaslongbeenknowninthehistoryofChineseclassicalnovels.JiXiaolanformedvariousTaoistimages.AlthoughIthasbeenstudiedanddiscussedbefore,mostlypiecemealreferringtothearticle.LackofspecialresearchonTaoistimage,buttheuniqueartisticvalueandthesignificanceoftheTaoistimageisbeyonddoubt,sofor“YueWeiCaoTangNotes”intheTaoistimageresearchisnecessary.

Thisarticleisdividedintothreeparts.Thefirstchapterisresearchonthecreationofthe“YueWeiCaoTangNotes”,firstofall,withtheprincipleofknowingboththeauthorandhistime,itanalyzesthehistoricalbackgroundandcomplexlifeofJiYun,graspinghis“YueWeiCaoTangNotes”multiplemotives;Secondly,thepaperanalyzestheimportantinfluenceofthecompilationoftheSikuQuanshuonthecreationofthe“YueWeiCaoTangNotes”.Finally,accordingtotheMingandQingDynastiesTaoismsecularizationandthecombinationofthreereligion,studytheinfluenceofthedevelopmentofJiYunreligionofTaoism,thisinfluenceisreflectedinthe“YueWeiCaoTangNotes”ofTaoistintheimage.Thesecondchapteristhespecificstudies“YueWeiCaoTangNotes”inTaoistimageclassification,accordingtothemainactivitiesofthemonksinwork,canbedividedintoimmortal,theTaoistpriest,diabolismthreecategories,studytheimagecharacteristicsofthreekindsofTaoistrespectively.ThethirdchapterdiscussesthesignificanceofTaoistimageinthe“YueWeiCaoTangNotes”,namelytheTaoistimagebyreligiousmeaningandsocialmeaning,religioussignificanceincludingJiYunadvocatedby"advisingpeopletodogood","saving"conceptofTaoistpractice,socialsignificanceismainlyreflectthesocialreality.

Keywords:YueWeiCaoTangNotes;Taoist;Type;Significance

目录

15689_WPSOffice_Level1

第一章《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研究 4

31522_WPSOffice_Level2

第一节纪昀的生平遭遇与《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背景 4

2296_WPSOffice_Level2

第二节纂修《四库全书》对《阅微草堂笔记》创作的影响 5

26645_WPSOffice_Level2

第三节道教发展与《阅微草堂笔记》的渊源 7

31522_WPSOffice_Level1

第二章《阅微草堂笔记》道士形象的分类及意义 10

3793_WPSOffice_Level2

第一节《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仙道形象 10

29843_WPSOffice_Level2

第二节《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妖道形象 11

734_WPSOffice_Level2

第三节《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凡道形象 12

9503_WPSOffice_Level1

第三章道士形象的意义 15

9503_WPSOffice_Level2

第一节道士形象的宗教意义 15

20160_WPSOffice_Level2

第二节道士形象的社会意义 16

20160_WPSOffice_Level1

结语 18

17941_WPSOffice_Level1

参考文献 19

14107_WPSOffice_Level1

致谢 20

《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研究

我国古代笔记小说源起于先秦,始于魏晋,魏晋六朝和唐代是古代笔记小说发展长河中的两个高峰,发展到清代,笔记小说的创作进入了鼎盛之期。清代笔记小说种类繁杂,涉及内容广泛而深刻。其中《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前者所代表的笔记小说以传奇法志怪,情节曲折,文辞华丽,造奇设幻;后者《阅微草堂笔记》所代表的笔记小说融志怪与考辩为一体,文体简约,语言质朴淡雅。所以,《阅微草堂笔记》代表了清代笔记小说创作的一大风格。《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学者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分为《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和《滦阳续录》五个部分[[]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

作家创作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的因素影响,生平遭遇、社会风气、宗教、文学思潮等都会对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小说创作产生影响。《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主要受到作者纪昀的生平遭遇和所处时代背景、作为总纂官纂修《四库全书》的经历以及明清时期道教发展等因素影响,这种影响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塑造的道士形象上反映出来。所以要研究其中的道士形象,就必须研究《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在创作研究中体会纪昀的宗教观。

纪昀的生平遭遇与《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背景

《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始于乾隆五十四年终于嘉庆三年(1789-1798),历时十年,约在纪昀66到76岁之间。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河北献县人乾隆年间进士,入翰林院,又外放为福建学政一年,后复入京,任侍读、试讲等,升至侍读学士。乾隆三十三年(1748年),因其姻亲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盐务案泄密事获罪,革职充军乌鲁木齐。在乌鲁木齐不足四年召还,先授修编,受命纂修《四库全书》,任总纂。在纂修期间,纪昀先后升任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等职。《四库全书》告竣后,又升任礼部尚书。嘉庆十年(1805年),拜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兼国子监事,官位达到从一品[[]王颖.乾隆文治与纪晓岚志怪创作[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第89页。

]。【2】

《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小序中,纪昀称此书是“昼长无事,追录见闻,忆及其书,都无体例”。在《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滦阳续录一》中自言“景薄桑榆,精神日减,无复著书之志,惟时作杂记,聊以消闲,《滦阳消夏录》等四种,皆弄笔遣日者也。”[[]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第1479页。

]其实不然,所谓“消闲”只是表面的托词。晚年身居高位的纪昀难免会卷入权利斗争的漩涡中去,他需要处处谨慎,在黑暗的官场上要洁身自好、明哲保身,使得纪昀身心疲惫、心力交瘁。在这样的情境和心境中,创作篇什短小、可以随手记录的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是很自然之事。

纪昀生活在中央集权高度强化的时代,虽然是“康乾盛世”,但在盛世背后,却存在种种时弊。宦海沉浮多年的纪昀深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所以在古稀之年还耗费十年之久写作《阅微草堂笔记》。在纪昀六十岁之后的晚年的大部分时间对应乾隆帝统治的末期。乾隆帝统治的前期兢兢业业,能做到知人善任,勤勉于政。乾隆长纪昀十三岁,到了纪昀晚年,乾隆帝早已年逾古稀,此时的他年老体渐衰,已远非从前那位勤勉、睿智的君王了。此时的乾隆帝刚愎自用,听不进揭露社会弊端的逆耳忠言,更喜欢听歌功颂德之言。他任用和珅、福长安等阿谀奉承的奸佞之人,使得贪污腐败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不断有贪污大案发生。而且天灾人祸导致乾隆四十年(1775)以后,连年旱涝灾害不断,田地荒芜,物价高涨,民不聊生。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对当时的社会风俗进行了真实的、全景式的深刻描述。他身处贪污之风弥漫的官场,面对日益显露的社会弊端以及越来越尖锐的社会矛盾,极其反感,同时也极其担忧,所以他一方面洁身自好,另一方面又积极为扭转世风尽力,所以他创作《阅微草堂笔记》,并用相当可观的篇幅去揭露贪腐行为,以期对世人进行教化。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指出了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对社会的这些“不情之论”“习而不察者”的揭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302页。

]【3】,并进行劝惩,这种劝惩教化的功能常常通过佛道鬼神等传达出来。

纂修《四库全书》对《阅微草堂笔记》创作的影响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帝的主持下,由以纪昀为首三百六十多位官员、学者编撰,三千八百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参与了整个纂修过程并且担任总纂官的纪昀在即将结束《四库全书》纂修工作的时候创作了他的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无论是从创作时间还是从两书与纪昀的关系上来看,纂修《四库全书》与创作《阅微草堂笔记》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纪昀创作《阅微草堂笔记》时,他已担任《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十余年。从乾隆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馆,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第一部《四库全书》告成,这段时期内的经历对纪昀的心境态度、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后来他所创作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留下了痕迹。因此,要研究《阅微草堂笔记》,就不能忽略纪昀纂修《四库全书》的经历,而是要研究这段经历对创作《阅微草堂笔记》的影响。

首先要从创作时间上来说纂修《四库全书》对创作《阅微草堂笔记》的影响。《阅微草堂笔记》的第一部分《滦阳消夏录》正写于乾隆五十四年,序言中说:“乾隆己酉夏,以编排秘籍,于役滦阳。时校理久竟,特督视官吏题签庋架而已。昼长无事,追录见闻,忆及其书,都无体例。”[[]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第10页。

]【1】其中提到了乾隆五十三年(1788)秋季与乾隆五十四年(1789)夏季,纪昀先后赴避暑山庄校对《四库全书》,此时正为纪昀创作《阅微草堂笔记》提供了最佳的创作时间。在此之前,纪昀4岁开始读书,24岁中举,后为母守孝,闭门广读群书,攻考据之学。31岁中进士,才真正踏入仕途,后又丁父忧,谪戍乌鲁木齐,赐还后便一直参与《四库全书》的编纂、修订工作。《四库全书》初稿完成后的校对期间,为《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同时纪昀也有了丰富的阅历,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足够深刻了。因此,《四库全书》纂修基本完成为纪昀创作《阅微草堂笔记》奠定了基础,不仅是提供了充足的创作时间,并且此时的纪昀也有了充足的知识积累与丰富的人生阅历。【4】

《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的献书、采书时期是文字狱的高发期,是“全国性的思想大清查运动”。乾隆帝寓禁于征,在为《四库全书》征收图书的同时也掀起了文字狱的高潮,作为《四库全书》总纂官的纪昀目睹了这一过程,亲眼见证了文字狱的残酷。纪昀为人谨慎,所以他会在危险性低的有利的环境中进行小说创作。而修书工作的基本完成带来的便是文网的宽松,因为此时文字狱的高压有所减轻,这时开始创作能有效降低乾隆文治的危险。纪昀作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见证了乾隆帝文治的严厉到纂修后期文字狱高压的减轻,他于乾隆五十四年开始创作《阅微草堂笔记》,避免了文网的迫害。

除此之外,《四库全书》编纂期间乾隆帝所发的谕旨对《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起到了导向作用。晚年的纪昀身居高位,但此时的政治局面已不如乾隆帝统治前期般清明,皇帝刚愎自用,官员勾结贪腐,这样的境遇下,纪昀不得不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在《四库全书》的纂修期间,乾隆帝下达了不少谕旨,仅《四库全书总目·卷首》中收录的乾隆上谕就有25道。这些谕旨提出过比较明确的采书、收书标准,都反映出了乾隆帝当时的好恶倾向。作为《四库全书》总纂官的纪昀从中能基本把握住皇帝的好恶,从而在自己的创作中避免了触及乾隆帝的底线。所以编纂《四库全书》期间,乾隆对这项工程所下发的谕旨能对《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首先是纪昀的小说观中的寓劝诫、资考证和广见闻等正体现了乾隆帝意志中的“有益世道人心”、“广益多闻”【5】等。其次,《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关于因果报应、神道设教的故事来传达劝惩的功用,与《四库全书》纂修期间乾隆所下的谕旨思想不谋而合。所以纂修《四库全书》期间,纪昀受到乾隆帝谕旨即文治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对《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综上,《四库全书》的纂修,在为纪昀创作《阅微草堂笔记》提供时间契机的同时,更为他提供了创作准绳。

道教发展与《阅微草堂笔记》的渊源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原始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在中国古代巫术和神仙方术的基础上衍化而来的。道教注重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对自身的不断改造,从民间宗教、墨家、阴阳家、儒家甚至佛教中汲取有益成分。在这种广采博纳的情况下不断发展自身,追求延年益寿、得道成仙,满足社会各阶层的精神需求,又在道教徒的大力宣扬下,道教信仰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开来。从汉朝后期,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道教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同时又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种双向运动中,道教本身实际已经融进了传统文化之中。卿希泰先生曾说:“道教从创立开始,便同文学结下不解之缘。”《阅微草堂笔记》诞生于这样的文化环境之中,并以此为文化背景以及表现对象,自然不可能摆脱与道教的关系。

清代道教信仰在民间虽然仍然有一定的需求,但是比不上明朝的盛况。首先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开始兴起,随着西方的科学技术传入,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一些转变,道教信仰自然而然受到了一些冲击。而且不同于明朝诸帝都对道教采取尊崇的态度,清朝统一全国后放弃了对道教的推崇,更为重视佛教。顺治、康熙、雍正等出于笼络汉人的需求,对道教的抑制程度比较宽松。而乾隆帝宣布藏传佛教为国教,对道教的正一派限制不断加强。纪昀的宗教倾向也受此影响。除此之外,纪昀的家世也对他对待道教的态度以及宗教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纪昀是河北献县人,纪氏在献县是大族。纪昀的高祖纪坤著有诗集《花王阁誊稿》,其父纪容舒是康熙年间举人,长于考据和韵律之学,著有《唐韵考》《杜律疏》《玉台新咏考异》等书。纪氏家族是书香门第、诗礼簪缨之族。纪昀成长在这样的儒士之家,熟知“子不语怪力乱神”,对于道教及佛教都不笃信。尤其对于成仙和道士的神异之术表示怀疑,他也不相信道教服食丹药修习的方法,甚至把服食丹药求仙看作是邪道。《阅微草堂笔记》卷八《如是我闻》中冯巨源去见一位相传是元代人的老翁,借老翁之口指出服食丹药求仙“此邪道也,不得法者,祸不旋踵”。这种观念与纪容舒的教育直接相关。纪容舒经常教导纪昀,不要陷于对仙佛的崇拜中:“士大夫好奇,往往为此辈所累。即真仙真佛,吾宁交臂失之。”[[]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第146页。

](《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

佛道儒三教互融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在此之后三教不断发展,在各自发展中也慢慢互相融合。而“三教合一”的观念正式提出则是要到明朝。此后历代统治者基本上接受了“儒以治国,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傅勤家.中国道教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的观念,佛道儒三教各有其社会作用,它们的互相融合也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所以得到了统治阶层的支持,儒道佛“三教合一”也逐渐深入人心【6】。所以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昀坚持以儒为本三教调和、假佛道以惩戒的宗教态度。因此,即便纪昀在家族的影响下对道教并不笃信,甚至对道教的某些说法和做法持否定态度,他仍然十分热衷于对鬼神的记载,对一些奇异的术法非常感兴趣。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昀不仅记述了他的从伯私自练习道教法术五雷法,受到惩罚的故事,也记载了自己遇鬼的故事,例如《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中描述的在嘉庆丙辰年冬,他以兵部尚书的身份主持科举,住在前明的古庙什刹海时遇鬼。从自号“观奕道人”来看纪昀对道士并不反感,他认为鬼神能够对人类监察、警戒,他利用鬼神来实现儒家的传统道德:“此事何巧相牵引,一至于斯!殆有鬼神颠倒其间也。夫鬼神之颠倒,岂徒博人一快哉!”[[]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第138页。

]【1】(《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滦阳消夏录二》)纪昀吸收了儒家看重鬼神的道德教化功能的观念,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表明要利用宗教文化内容来教化百姓,为儒家的伦理纲常服务。

道教的经典著作《太上感应篇》旨在劝善,而且道教有“善书三圣经”,所以纪昀受道教的一些思想影响又利用道教的劝善功能来完成劝惩教化的创作目的,《阅微草堂笔记》就是在这种创作环境和创作思想影响下完成的。

第二章《阅微草堂笔记》道士形象的分类及意义

《阅微草堂笔记》中描绘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道士,有的斩妖除祟、除暴安良;有的庸俗势利、利欲熏心;有的妄用法术、蛊惑人心。形形色色的道士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仙道、妖道和凡道三种类型,其中描写最多的是凡道,他们实实在在地生活在人间,为了种种欲望奔波。

第一节《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仙道形象

仙道是指通过修炼超脱了世俗,并且道行高深,能够救危扶困、度人入道的一类道士形象。道教信仰神仙方术,在道教中仙人是能超脱生死、不为物累、超脱自在的神人。道教《太平经》中对于“仙”的定义是介于人、神之间能长生、善变化的的人。凡人主要是贤者可以通过潜心修道和行善积德的方式修行自身来成仙[[]傅勤家.中国道教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6】

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描写了一些这样的道士形象。在《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中制府李公在渡江时遇到了一个道士,不仅知晓天机,还能诵咒停风。道士劝诫这位还未显达的总督李公:“天地之生才,朝廷之设官,所以补救气数也。身握事权,束手而委命,天地何必生此才,朝廷何必设此官乎?”并且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及诸葛亮的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1】来劝诫李公,并说明这是圣贤安身立命的学问。故事中的道士法术高深,在救人性命、劝人为善后翳然灭迹。《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姑妄听之三》中有位“虽敝衣破笠,而神意落落,如独鹤孤松”的道士,道法高深至呼风唤雨,他点明了某些蛊惑人心的法术,劝方士们迷途知返,指明“仙骨非药物所能换,缘亦非情如所能结”,成仙的必经途径是积累功德。道士留下十六个大字:“内绝世缘,外积阴鸷;无怪无奇,是真秘密。”【1】写完投笔于案,发出霹雳一样的响声,霎时间便消失了。

另外,《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滦阳续录二》中描写了房山的一个道士,“拾山果为粮,掬泉而饮”,日夜诵经,不理俗人,别人布施财物他拒不收取,但是有人在深山中遇到猛虎时,他却以身相挡。这样的道士也已超脱世俗,进入仙道的范围了。在这个故事的结尾,纪昀写道:“此或似仙欤?”他罕见地表示承认神仙的存在,那些无欲无求,能舍身救人的道士是仙道,他认为这种境界是那些江湖术士永远无法达到的。

《阅微草堂笔记》中刻画了不少的仙道形象,他们道法高深,不但能治病救人、去疫救命,还能利用法术化解困局来救人性命,他们匡扶正义,化解社会灾难。最重要的是,为纪昀所肯定的道教教义和劝人为善、劝人和平处事的道理由这类道士出面申说。纪昀把这些符合儒家处事标准的道士看作是真正的仙人,这类道士在社会教化中起到了正面的宣扬作用。

第二节《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妖道形象

妖道是指那些经过道教修炼,专门运用妖法妖术作恶的道士。这些善用幻术的道士,采用种种妖术,蛊惑人心、残害百姓。

《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四》中的道士四处搜捕狐精,为的是自己的修炼。道士抓住了狐精,就念咒语来控制它们,这些狐精会像木偶一样被他控制,任他作为。抓到道力浅的狐精,道士就吸走精气,要是抓到道行高深的,道士就将其蒸成肉脯吃掉。这个道士虽然没有残害百姓,但他为了一己私利,不管狐精是否无辜,一概吃掉肉体、吸走精气。

《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二《滦阳续录四》中的道士“持金管如箸,寻视脉穴,刺入两臂两股肉内,吮吸其血,颇为酷毒”。妖道将妇女捉去,只为喝人血,既狠毒又残酷。不仅如此,妖道在遭到天谴时“呼二十余女,并裸露环抱其身,如肉屏风”,他竟然将无辜妇女作为屏障,其道术之可怕、品德之卑下实在是令人发指。纵使他道法高强,“俄一龙爪大如箕,于人丛中攫祖师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第1635页。

],最后还是遭受了天谴,体现了正邪对立、邪不压正的思想意蕴。

妖道将妇女抓去喝血的故事虽然是道术妖魔化的极端例子,但不是纪昀的臆造,而是有原型的。不同于在清朝受到的冷遇,道教在明朝时备受推崇,明朝诸帝都对道教推崇备至。故事中的道士身上颇有明世宗荒唐的影子,明世宗奉道为首务,宠信道士,热衷方术,用道教房中术作为房中密戏之用,并且曾两次选处女进京供其习闺丹做外鼎和炼制红铅用。明代人就已经对此十分不齿,纪昀在此更是对这种妖道极尽讽刺。

《阅微草堂笔记》中还多次出现道士对未成年人诵咒,使其惘惘不知所之,这是当时拐卖儿童和妇女的反映。对这类妖道,纪昀常借异类之口对他们的卑劣行径进行辛辣的讽刺。

第三节《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凡道形象

不同于超凡脱俗的仙道与借妖法为非作歹的妖道,凡道是指主要活动没有脱离世俗的那些人间道士。《阅微草堂笔记》中神仙、道士形象的描写很少有浪漫的描写,也鲜少有丰富的想象,其中描绘的道士所占数量最多的便是凡道。他们似乎没有白日飞升、遨游仙界的梦想,只是生活在人间,为着种种欲望奔波,他们身上有着所有人性的特点。

这类凡道形象展示的是平民道士的真实生活,他们都是普通人,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阅微草堂笔记》中对这类道士形象的描写让人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当时道士的生活状况。那些在道观中辛苦地讨生活的凡道,把一生虚掷在道观里,在清贫、枯燥的道观生活中固守自己仅有的“爱好”。例如《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四《滦阳续录六》中棋道士痴迷于象棋,终日沉迷于下棋且十分好胜,为了留住对局者不惜长跪。还有一些道士死后尚不能忘记钱财,这些道士与普通人无异,如《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中描写的乌鲁木齐八蜡祠道士。深入研究书中的这类凡道形象,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当时道教存在的真实状态。

《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部分凡道不是故事的主人公,只是借他们之口来转述这个故事。这类道士是故事的知情人,也是故事的叙述者。虽然这类道士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艺术特点,人物性格也不够饱满,但他们常常见证了故事的发生。作者借他们之口将故事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不仅把作者的所思所感同道士的视角展现出来,反映了道士的思想,也使得故事更为真实可感。《阅微草堂笔记》卷八《如是我闻二》中的道士王昆霞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个。王昆霞在第一个故事中讲述了自己在梦境中遇鬼,鬼本是耒阳县的张湜,通过王昆霞与张湜的问答将张湜的人生态度、独特见解充分表达出来,在这里道士王昆霞不仅充当了叙述者的角色,还是提问者,通过他的提问将张湜,也可以说是纪昀的观点表达了出来。纪昀借此来劝诫那些怕死乐生之人,不要因为嗜好欲望而乱了心神,并赞扬放弃追名逐利而遁隐山林的安适恬淡的隐士。在第二个故事中,道士王昆霞也是故事的知情人和叙述者,讲述了他的师父知晓先机,安排他用《晋书·王祥传》来适时化解了一对兄弟的斗争的故事。

除了道士王昆霞,《阅微草堂笔记》中还有不少不知姓名的道士,充当着知情人和叙述者的角色,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甚至一则故事的前因后果都由此类道士来讲述出来,使故事显得更真实,增强了小说的叙事艺术。

还有一部分道士参与在故事中,不仅作为故事的参与者和叙述者,对故事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他们揭露了故事中展现出来的人性的弱点,是人性弱点的揭露者。如《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姑妄听之一》中赵公宠爱狐女,被狐精偷了至宝金丹,道士以术法揭露狐女紫桃的阴谋,救了赵公。道士放走了狐女,因为他认为这件事的根源在于人性的弱点,而不在于狐女。赵公是君子,但仍被狐女钻了空子,“小人献媚旅进,君子弗受也。一小人伺君子之隙,投其所尚,众小人从而阴佐之,则君子弗觉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第1198页。

],君子也避免不了人性的弱点,从而被小人利用。作为人性弱点揭露者的道士还利用术法小小的惩处了一些有着贪财、吝啬、虚荣等小毛病的人。

凡道中还有一部分是除暴安良、降妖除魔的伸张正义者。这类道士通过道教修炼,用习得的法术降妖除魔,扶贫济弱,是《阅微草堂笔记》中为数不多的正面人物形象。例如《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中的道士想方设法要除掉一只迷杀了一百多人的精魅。同样是《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中的吕道士也是这样一位除暴安良的伸张正义者。由此可见,小说中有利用妖法为非作歹的妖道,但也有不少习得道法,以一己之身降妖除魔的道士。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凡道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其中有不少前面所说的正面形象,但更多的是身在俗世,沾染恶习的负面形象。这些道士五花八门,举止怪异,有的奴颜婢膝、庸俗势力;有的求仙妄为、愚昧麻木;有的利欲熏心、阴险毒辣。纪昀对他们极尽讽刺。因贪财、贪婪而骗人在这些代表负面形象的凡道身上司空见惯,如《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中,一个道士声称供奉王灵官,去他那祈祷的人很多,而他却被一个恶少设局自己说出了骗人赚钱的真相。《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槐西杂志一》中自称张紫阳的道士趋炎附势,勾结恶少,藏了仆人的妻子并将责任推到仆人身上。《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槐西杂志一》中描写了一个不学无术、吹牛骗人的道士。《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姑妄听之四》有人患狐祟,请道士来治狐,没想到道士贪得无厌,恶劣行径比狐还甚,“狐去而术士需索无厌”“其祟更甚于狐”[[]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第1389页。

],拿道士的品格与狐作对比,其中自寓褒贬。这些道士则是人性弱点的暴露者,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性的贪婪等。

总结来说,《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凡道的主要活动没有脱离世俗,这类道士形象反映了当时道教存在的真实状态。其中一部分凡道不参与故事的发展,只是作为故事的知情人和叙述者出现。还有一部分参与了故事,他们是人性弱点的揭露者,这部分多是正面形象。另外还有的道士是人性弱点的暴露者,这类道士形象大多是负面形象。

第三章道士形象的意义

《阅微草堂笔记》中刻画了形形色色的道士,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特殊的身份加之当时的文化背景,使得纪昀所塑造的这些道士形象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意义与社会意义。

道士形象的宗教意义

在宗教意义方面,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能很好的融入民间,并且通过明代统治者的推崇,道教在明清时期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纪昀借道教某些教义来表现自己作品的意旨,塑造了许多蕴含着宗教意蕴的道士形象,从而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教化效果。《阅微草堂笔记》中正面的道士形象体现了道教“济世度人”的宗教修行观念。“济世度人”是道教教义中的重要内容,《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明确指出了道教的这一教义:“道性本来清,救护一切人,普济于众生,太上布大慈。”[[]傅勤家.中国道教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第93页。

]【6】纪昀借这一教义来劝人为善,进行教化,于是便塑造了一系列符合这一教义的道士形象。这些道士形象也很好地宣扬了道教救世济人的功能及教义。所以《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些道士形象,特别是仙道,例如为救人以身挡虎的房山道士,体现了道教的“济世度人”观念,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意义。另外仙道不仅有救人性命的,还有度脱凡人、引导凡人走上修道道路的,这种救济方式更能体现宗教性,因为这是道教认为的最根本的救济世人的方式。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道士形象描写还体现了道教的修炼途径和修炼方法。道士修道成仙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服食丹药和行善修道两种。纪昀对于前者颇多微词,在《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中详加解释,并且这种修炼方法常常是妖道通过为非作歹、捉妇女作为炉鼎来炼制丹药或是吸食他人精气。所以对于这种修炼方法,纪昀是批判的。他对于后者的修行方式才是赞同、推崇的。在道教的修行方法中,除了依据道教特殊的修炼方法,还需要修道者的行为和思想符合道教伦理。而这种道教伦理因为明清之际三教融合的不断深入,已经具有了一些符合儒家所倡导的理念,即“外积功德”。纪昀所倡导的就是这种外积功德的道教伦理。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昀通过塑造通过行善来修道的道士形象,结合了道教宗教意蕴中的“利他”的济世度人和“利己”的飞升成仙两个方面,同时也把儒家补偏救弊的积极入世思想融入到了道家自我修行的出世思想中去。体现了道教不断发展的宗教伦理意蕴。

道士形象的社会意义

在社会意义方面,《阅微草堂笔记》中的道士虽然有的能呼风唤雨、驱妖弄鬼,但是总体上道士形象仍然立足现实,指向人世间的社会现象。纪昀正是以这些故事映射世情,小说中的道士形象中蕴含着当时丰富的现实内容。

首先,《阅微草堂笔记》中的道士形象也反映了明清时期儒家与道教融合的文化思潮。《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槐西杂志》中说:“道家言祈禳,佛家言忏悔,儒家则言修德以胜妖:二氏治其末,儒家治其本也。”[[]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第760页。

]【1】道家主张以祈福消灾,佛家则主张以忏悔赎过,儒家则主张修养品德。纪昀明确表示了道德修养以儒家为本倡导,但同时道教的主张也是不可或缺的辅助,道教的劝善能帮助实现儒家的传统道德规范,可见明清时期道教与儒家思想融合已经高度融合的社会现实。《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滦阳消夏录二》中的小狐们修道成仙的基础就是要读圣贤书。小说中受到纪昀肯定的仙道是符合道教修道原则与道教伦理的,更是符合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处事标准的道士。而受到纪昀严厉批判的道士,他们有的在修道之路上使用一些损人利己的修炼手段;有的则根本不在意修道,只是用道士的身份招摇撞骗、为非作歹,他们的相同之处便在于不符合儒家倡导的处事原则。可见纪昀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坚持三教调和,利用道教的劝善惩恶功能来完成教化、劝惩的创作目的,更反映了当时儒家与道家的融合。

其次,通过道士形象的刻画,反映了当时天灾人祸频发的社会现实。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医学水平低下等原因,老百姓常常无力抵抗天灾人祸,而乾隆四十年(1775)以后,连年旱涝灾害不断,田地荒芜,物价高涨,民不聊生。同时,个体生命也十分脆弱,疾病无时不在威胁着人们。而宗教在建立之初,就常以解除人间的痛苦来当做重要的教义宣传。小说中塑造的正面的道士形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斩妖除魔。负面的道士形象,如妖道们,给社会带来了灾难和给百姓们带来了苦难。《阅微草堂笔记》中妖道抓妇女喝血的故事正是明代有些皇帝盲目崇道真实反映。故事中的法术似是房中术与内丹的结合,所以纪昀说这是“烧金御女之士”的行为,而烧金御女之术曾在明朝流行,故事中的道士颇有明朝世宗皇帝荒唐的影子。明世宗朱厚熜崇信道教,曾两次选处女进京,供其习闺丹做外鼎和炼制红铅用,这与故事中道士劫人妇女的根本性质是一样的,导致了社会风气的糜烂,所以故事中包含着纪昀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类妖道形象有时便是社会中人祸的反映,而正面的道士形象便是在社会现实的天灾人祸中,斩妖除魔、行善修行,所以道士形象的刻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最后,《阅微草堂笔记》的道士形象,特别是凡道形象,反映了明清时期道教的世俗化趋势。明清时期,统治者对道教的态度从支持、敬奉慢慢转变为限制和打压。在朝廷的宗教政策的影响下,道教在社会上层特别是统治阶级受到冷遇,因此道教在明清时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