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CAAMTBXX—20XX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旅居车辆设计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旅居车辆。2规范性引用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495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GB1589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T2423.1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J及导则:长霉GB/T4606道路车辆半挂车牵引座50号牵引销的基本尺寸和安装、互换性尺寸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12676商用车辆和挂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T13880道路车辆牵引座互换性GB/T15088道路车辆牵引销强度试验GB/T17219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18384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20070道路车辆牵引车与半挂车之间机械连接互换性GB/T22550旅居车辆术语及其定义GB/T23336半挂车通用技术条件GB/T25980道路车辆旅居挂车和轻型挂车的连接球尺寸GB/T25988道路车辆牵引旅居挂车或轻型挂车的牵引连接装置机械强度试验GB/T36121旅居挂车技术要求GA802机动车类型术语和定义JB/T8127-2011内燃机燃油加热器QC/T476客车防雨密封性限值及试验方法QC/T757乘用车列车通用技术条件QC/T776旅居车T/CAAMTB5-20XX旅居车辆标志和安全要求1T/CAAMTBXX—20XXT/CAAMTB7-20XX旅居车辆改装基本要求T/CAAMTB8-20XX旅居车辆内饰材料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3.2旅居车辆leisureaccommodationvehicle用于短暂或季节性居住并可以满足道路车辆结构和使用要求的单元。[来源:GB/T22550-2008,2.1.1,有修改]旅居车motorcaravan装备有睡具(可由桌椅转换而来)及其他必要的生活设施,用于旅行宿营的汽车。——座椅和桌子;——睡具,可由座椅转换而来;——炊事设施;——储藏设施。[来源:GB7258-2017,3.2.1.2,有修改]3.3旅居挂车caravan装备有睡具(可由桌椅转换而来)及其他必要的生活设施、用于旅行宿营的挂车,包括中置轴旅居挂车和旅居半挂车、旅居全挂车。是满足道路车辆结构和使用要求的挂车类旅居车辆。[来源:GB7258-2017,3.3.4,有修改]3.4宿营挂车caravanholidayhome用于短暂或季节性居住并保留可运输机动性的旅居挂车,用作宿营地的永久性住所,不满足道路车辆结构和使用要求。3.5B级电压电路voltageclassBelectriccircuits2T/CAAMTBXX—20XX根据最大工作电压,B级电压电路见表1。表1B级电压电路电压等级直流B级60V<U≤1500V30V<U≤1000V对于相互传导连接的电路,当电路中直流带电部件的一极与电平台相连,且其它任一带电部分与这一极的最大电压值不大于30V(a.c)(rms)且不大于60V(d.c),则该传导连接电路不完全属于B级电压电路,只有以B级电压运行的部分才被认定为B级电压电路。[来源:GB18384-2020,4,有修改]3.6基础车型basisvehiclemodel改装之前的整车或定型底盘。3.7高位通风系统highlevelsafetyventilation通风时,通风开口距离车内地板高不低于1750mm,同时比最高位置的卧铺未压陷床垫上表面高不少于300mm。3.8低位通风系统lowlevelsafetyventilation通风时,通风开口距离车内地板高不大于100mm。4分类4.1旅居车辆按结构功能分为:旅居车、旅居挂车、宿营挂车。4.2旅居车按道路行驶状态下长度分类,按照QC/T776分类见表2。表2旅居车按长度分类系列小型<6m大型≥6m车辆长4.3旅居车按基础车型分类,分为A、B、C类:3T/CAAMTBXX—20XXa)A类:在大型载客汽车或三类底盘基础上加装生活设施等专用设施而成的旅居车辆;b)B类:在中小型载客汽车或轻型封闭式货车基础上加装生活设施等专用设施而成的旅居车辆;c)C类:在二类底盘或多用途货车基础上加装厢体、生活设施等专用设施而成的旅居车辆。注:大型、中型、小型载客汽车和轻型载货汽车的定义见GA802,封闭式货车的定义见GB7258。4.4旅居车辆按采暖等级分类,分为1级旅居车辆、2级旅居车辆、3级旅居车辆:a)1级旅居车辆:此级别无采暖要求;b)2级旅居车辆:当外部气温为0℃时,应实现内外平均气温差至少为20K;c)3级旅居车辆:当外部气温为-15℃时,应实现内外平均气温差至少为35K。4.5旅居挂车按车厢长度及总质量分类,按GB/T36121分为微型、小型、中型、大型,见表3。表3旅居挂车按车厢长度及总质量分类系列微型≤3.5≤750小型中型大型>8车厢长度/m总质量/kg>3.5,且≤6>6,且≤8>750,且≤2000>2000,且≤3500>35004.6旅居挂车按结构及牵引方式分为旅居中置轴挂车、旅居半挂车、旅居全挂车。5通用要求5.1旅居车辆设计应秉承通用设计原则,坚持安全、健康、节能、环保理念,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应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各项性能、成本,应贯彻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5.2旅居车在道路行驶状态时的外形尺寸、总质量、轴荷应符合GB1589的规定。左右轮荷差应满足T/CAAMTB7-20XX的要求。5.3旅居车辆设计时,在道路行驶状态时的安全技术条件应满足GB7258的要求。5.4旅居车辆设计时,应满足T/CAAMTB5-20XX的要求。5.5其它法规校核:其它各项技术条件应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旅居车和旅居挂车设计时还应符合国家有关道路行驶的相关规定。5.6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5.6.1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整车主要参数的确定,应考虑以下方面:a)后悬参数;4T/CAAMTBXX—20XXb)整车长度确定;c)整车宽度的确定:车辆在道路行驶时,应满足GB1589和GB15084的要求,在专项作业或宿营时,可不满足GB1589和GB15084的要求。d)整车高度的确定:在符合GB1589和GB7258的规定下,对整车高度进行确定,设计时需将通风装置、车顶布置等专用装置计算在内,在专项作业或宿营时,可不满足GB1589和GB7258的要求。5.6.2整车质量参数的确定整车轴荷应符合GB1589的轴荷规定,轮胎承载力应满足标准承载。5.6.3驾驶区及居住休闲区人机工程总布置5.6.3.1驾驶区人机工程布置驾驶区座椅、方向盘、仪表、组合开关、操纵杆或旋转(按)钮、脚踏板等的布置,需要按照平头、长头、短头等不同类型车型的特点,以人机工程控制尺寸来布置驾驶区,控制以下参数:a)R点至顶棚的距离;b)R点至地板的距离;c)R点至仪表板的水平距离;d)R点至离合器和制动踏板中心在座椅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e)背角;f)足角;g)转向盘外缘至侧面障碍物的距离;h)转向盘中心对座椅中心面的偏移量;i)转向盘平面与汽车对称平面间夹角;j)转向盘外缘至前面及下面障碍物的距离;k)转向盘下缘至离合和制动踏板中心在转向柱纵向中心面上的距离;l)转向盘后缘至靠背距离;m)转向盘下缘至座垫上表面距离;n)离合、制动踏板行程;o)离合踏板中心至侧壁的距离;p)离合踏板中心至制动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q)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至通过加速踏板中心的纵向中心面的距离;r)制动踏板纵向中心面距转向管柱纵向中心面的距离;s)加速踏板纵向中心面至最近障碍物的距离;t)变速杆和手制动手柄在任意位置时,距驾驶室内其他零件或操纵杆的距离。5.6.3.2居住休闲区人机工程布置5T/CAAMTBXX—20XX在满足法规的前提下,以人机工程控制尺寸来布置座椅空间、床铺空间等。床铺尺寸应大于或等于1750mm×500mm(长×宽)。下铺上表面到上铺底面最小净高为500mm,上铺到天花板的最小净高度为550mm,检查净高时应在床垫上放置均匀分布75kg的载荷。当地板到天花板的高度小于1900mm时,最多只能安装一个上铺。上铺应沿床铺外侧头部位置安装长度(以床头为基准)为600mm的护栏,防止跌落。且应提供通向上铺的阶梯。5.6.4底盘总布置5.6.4.1底盘总布置以满足整车性能为主,并为旅居环境布置提供位置和空间,对特殊布置提供部件的质心左右对称布置,载荷均匀布置。5.6.4.2车架宽度的确定5.6.4.2.1发动机安装部位的车架外宽的确定发动机安装部位的车架外宽的应考虑以下几方面:a)发动机宽度尺寸,特别是在车架纵梁附近的发动机宽度;d)发动机与车架纵梁的最小间隙,发动机在工作中与车架纵梁不干涉,且留有足够的间隙,应考虑操纵机构的布置,发动机维修接近性;e)车架外宽,应分析发动机前悬置结构设计的可行性,发动机的维修性。5.6.4.2.2后部车架外宽的确定后部车架外宽的应考虑以下几方面:a)左右后轮胎外宽:通常应小于车厢地板外宽;b)双胎中心距:不得小于标准规定值,且要考虑加大轮胎的可能性;注:采用后双胎可增加不足转向趋势。c)后轮胎与板簧的最小间隙:按不同车型经验值选取;注:与国内同类车型比照验证其合理性。d)后板簧断面宽度尺寸:由悬架设计人员确定;e)后板簧中心距:由上述结构参数限制确定,通常尽量加大该尺寸来有效地提高后悬架的侧倾刚度,控制转弯时车厢侧倾角不致过大,一般要求在0.4g侧向加速度时车厢侧倾角不大于4°,但另一方面将减小不足转向趋势;注:验算横向稳定性,对转向性能的影响分析。f)后板簧、后骑马螺栓与车架间隙:静态间隙一般为30mm左右,动态校核不能有干涉;g)车架外宽(后部):后部车架外宽尺寸大一些,以提高车架的扭转刚度,降低车架复合应力,同时可增大发动机的维修空间。但要兼顾车架中部外宽尺寸,尽量改善纵梁工艺性。5.6.4.3前悬架布置6T/CAAMTBXX—20XX5.6.4.3.1在空载、最大装载状态下,验算前轮中心线处车架离地高以下参数:a)前轴下沉量;f)前板簧与骑马螺栓总高度;=(0.7-1.0)f;g)前悬架动挠度参考范围:fdc表示动扰度,f表示静扰度。注fdc注铁碰铁、缓冲块压缩2/3或1/2,根据缓冲块结构定,缓冲块刚度小者取上限,反之取下限;悬架静挠度的参考范围:c=50mm~110mm。h)前轮中心线处车架纵梁断面高度(验算或比照同类车型进行验证)。5.6.4.3.2前簧参数确定前簧参数应考虑以下几方面:a)前钢板弹簧伸直长:要与悬架设计人员协商确定;注:从悬架本身设计、整车行驶稳定性方面要求长一些有利,但要受安装空间限制,故要综合考虑。i)前钢板弹簧后倾角:1)主销后倾的需要;注:参考范围:平头车1°以上,带助力转向的可1.5°以上,板簧压平状态。2)改善转向特性的需要;3)前悬架与转向协调工作。j)前簧后吊耳长度:长一些对行驶稳定性有利,但对其本身受力状况不利;k)前簧支架高度:在保证前悬架的动行程及卷耳安装空间要求前提下尽量降低支架高度。5.6.4.3.3前减振器行程根据车辆实际情况,宜选择合适阻尼的减振器,并校核减振器行程,保证板簧在下跳和上跳到极限状态时,仍有足够的行程。5.6.4.4车架与地面夹角车架与地面夹角应满足以下要求:a)空载:不宜超过2°;b)设计满载:推荐1°-1.5°;c)超载:可有小的负夹角。5.6.4.5后悬架布置5.6.4.5.1后轮中心线处车架离地高应考虑以下几方面:a)后桥板簧托至后轴中心高度差;b)后钢板弹簧与骑马螺栓总高度;=(0.7-1.0)f,不平路面取上限;c)后悬架动挠度参考范围:fdc7T/CAAMTBXX—20XX注:2/3或1/2fc=50mm-110mm;、fc时,推荐fc=(0.7-0.9)fc,设计载质量偏大者取上限。在选取前、后悬架的静挠度fc1221d)车厢地板离地高;e)原则上尽量降低,以利于布置乘员及专用装置,提高整车稳定性;f)保证车轮的跳动空间。注:对于长途运输或北方山区使用的旅居车还需要留出装防滑链的空间。5.6.4.5.2后悬架参数确定应考虑以下几方面:a)后钢板弹簧伸直长;b)后钢板弹簧前倾角:改善转向特性的需要,根据具体车型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后单胎车型要大于后双胎车型;微型车要大于轻型车;c)后簧后吊耳长度(满载状态下吊耳夹角参考范围:5°左右)。5.6.4.5.3NVH(噪声、振动及平顺性)设计旅居车的平顺性应符合QC/T776的规定。振动及平顺性)系统优化设计相关参数,提高NVH品质。5.6.4.6发动机及动力线的布置5.6.4.6.1发动机的后倾角:一般不大于4°,也可根据发动机厂家提供的倾角数值。5.6.4.6.2发动机与水箱的前后距离:发动机风扇前端与水箱散热芯距离大于50mm。5.6.4.6.3发动机与水箱的上下距离:最理想的是将风扇的中心与散热器芯部中心相重合或偏上20mm~30mm。5.6.4.6.4发动机油底壳或曲轴带轮与前轴或横拉杆的间隙:在前悬架铁碰铁状态时,之间的最小间隙应大于15mm,并且发动机油底壳不能比前轴低。5.6.4.6.5发动机与车身地板的间隙:应该保证车身地板与发动机最小间隙在30mm以上。水平方向的间隙要适当加大,保证发动机晃动时有20mm间隙。5.6.4.6.6发动机与车架纵梁及板簧的间隙:应保证最小间隙25mm以上。5.6.4.6.7发动机左右位置:a)一般情况下,发动机的中心线同汽车的纵向中心线一致;b)根据实际情况发动机可以左右偏置。5.6.4.6.8后桥主减速齿轮中心线倾角:一般与动力线平行,有利于传动轴等速传动。5.6.4.6.9传动轴夹角:其最大夹角不大于6°,一般推荐不大于3°。5.6.4.7转向器8T/CAAMTBXX—20XX5.6.4.7.1转向器在车架上的安装位置应考虑以下方面:a)前悬架与转向协调工作;b)前轮转向角与纵拉杆间隙;c)转向器与车身地板的接口。5.6.4.7.2转向管柱与车架上平面夹角:应满足人机工程的要求。5.6.4.7.3转向盘直径:应满足转向操纵力和人机工程的要求。5.6.4.7.4转向摇臂布置角及最大有效转角:由底盘设计人员确定。5.6.4.7.5前轮最大转向角:保证最小转弯直径要求。5.6.4.7.6转向梯形底角:与底盘设计人员共同确定。5.6.4.7.7转向摇臂、转向纵拉杆、转向梯形臂与周边零件最小运动间隙:一般不小于10mm~15mm。5.6.4.8发动机附件布置5.6.4.8.1空滤器:尽量布置在发动机进气一侧,便于管路最少,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布置在另一侧。5.6.4.8.2油箱:尽量布置与发动机输油泵同侧并靠近发动机,便于输油管路走向。5.6.4.8.3蓄电池:尽量靠近发动机启动机,电源线尽量最短。5.6.4.9主要间隙控制主要间隙控制汇总见表4,应按经验值进行控制。表4主要间隙控制汇总散热器与车身地板或发动机盖板之间间隙发动机最高点与车身地板或发动机盖板之间间隙发动机风扇与散热器风罩周边间隙发动机曲轴皮带轮与散热器风罩间隙发动机风扇与散热器水室、散热芯前后间隙前悬架铁碰铁状态时,发动机下部与前桥横拉杆间隙左前轮右转最大角度时,直拉杆与轮胎间隙前轮左右转动过程中,直拉杆与板簧、板簧支架等最小间隙直拉杆在运动过程中与前减振器间最小间隙轮胎与骑马螺栓的间隙1011121314轮胎最大断面骑马螺栓与车架纵梁间隙轮胎在上跳或斜跳时与车厢地板、横梁或边板间隙前轮在左右转向过程中且上跳或斜跳时与车身轮罩间隙发动机档泥板与前减振器支架间隙9T/CAAMTBXX—20XX1516171819202122232425排气管与车架纵梁内侧间隙排气管与液压油管间隙变速操纵拉杆与排气管间隙车厢地板或横梁与底盘相关运动零部件间隙三角臂最低点时与车架横梁间隙备胎与气刹后桥气管间隙里程表软轴与消声器间隙5.6.5整车受力分析、计算5.6.5.1计算整车的最大承载能力应考虑以下几方面:a)该车的主要用途和同类车型用户的经常载质量,可参考项目建议书确定;b)应重点校核加装的旅居部分布置的尺寸、质量,校核其质心的左右对称性,质心高度;c)90%-100%之间,后轮胎最大负荷率一般不得大于120%;d)前桥的最大负荷能力(根据其总成检测报告,考虑3-5的动载系数、安全系数,进行经验计算和类比分析);e)后桥的最大负荷能力(初步经验计算和类比分析);f)车架强度、刚度计算(初步经验计算和类比分析);g)悬架的承载能力计算。注:为确保超载后整车系统的安全性,应使悬架设计承载能力适当小于车架和车桥的设计承载能力。5.6.5.2传动系统的受力分析应包含以下几方面:a)发动机的最大扭矩;b)离合器的后备系数;c)变速器的最大允许输入扭距;d)传动轴的扭转强度校核;e)后桥最大允许输入扭距。5.6.5.3转向系统的强度校核,如转向球销、转向节臂、转向臂等。a)转向器强度校核;b)转向操纵力计算,结果应符合GB7258要求的不大于245N的切向力。5.6.6整车主要性能计算、分析5.6.6.1提出动力系统选型意见,进行整车动力和经济性能计算:10T/CAAMTBXX—20XXa)最高车速计算(绘制功率平衡图及按传动比计算);b)最大爬坡度;c)动力因数计算;d)限定工况百公里油耗计算;e)经济车速分析、计算:(可根据发动机万有特性曲线进行计算)。5.6.6.2依据整车质心高度等尺寸参数,进行整车纵向、横向稳定性计算分析(应符合GB7258对侧倾稳定角的规定)。5.6.6.3最小转弯半径计算。5.6.6.4制动系统初步分析计算(行车和驻车制动器型式、制动力矩、制动器容量、制动踏板或手制动手柄操纵力、是否需要真空助力等)。5.6.7运动校核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以下运动校核:a)转向系与前悬架的运动协调性分析;b)传动轴跳动分析;c)减震器行程校核分析;d)转向横拉杆、前轴、后桥的跳动空间校核;e)前轮与轮罩间的跳动空间校核;f)后轮与车厢地板间的跳动空间校核;g)转向器行程及最大转向角校核。5.7制造工艺、材料的分析确认6特殊要求6.1安全要求6.1.1旅居车应满足GB7258相关要求,应符合QC/T776、T/CAAMTB5-20XX的规定。6.1.2制动性能应满足GB12676的要求。6.1.3旅居车辆的B级电压电路的人员触电防护特性应满足GB18384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的相关要求。6.1.4车内改装材料的防火性能应符合T/CAAMTB8-20XX对燃烧特性的规定。6.1.5旅居车辆结构强度应符合T/CAAMTB5-20XX的规定。6.2健康环保要求11T/CAAMTBXX—20XX6.2.1车内改装材料的选用应符合T/CAAMTB7-20XX的规定,车内空气质量应符合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规定。6.2.2宿营挂车和长期在营地使用的旅居挂车车内应有抗霉菌能力并能有效抑制霉菌生长,按GB/T2423.16规定的方法试验,其长霉程度应为0~2b级。6.2.3车内日常通风换气能力应满足居住人员要求,引入新风,保证车内空气含氧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并能带走污浊空气、气味及不需要的气体,防止汽车前窗结霜凝雾。6.2.3.1车内可设置氧传感器对车内空气含氧量进行监控,含氧量低于19.5%时应报警。6.2.3.2旅居车、旅居挂车和宿营挂车的通风换气性能应符合国家相关的规定。6.2.3.3旅居车的低位的通风系统出风口调整装置在车辆静止发动机熄火时应自动切换到全部打开位置。6.2.3.4旅居车的低位的通风系统应设置在能避免发动机排气吸入的位置,冰箱的通风口与旅居车的加油口的距离应大于500mm。6.2.3.5对于宿营挂车,其顶盖与绝热层的空隙应与外部空气形成通风,空间许可时应在垂直高度上设置高位和低位通风系统。6.2.3.6储藏易腐食物的橱柜和冷藏间宜与车外空气连通,每个橱柜或冷藏间的最小通风自由面积为200mm,车内每个密闭空间(折叠床折叠时形成的密闭空间,衣柜,床下面的小柜)均应与车内空气连通,每个密闭空间的最小通风自由面积为200mm,但不能与外部空气直接连通。26.2.3.7宿营状态下旅居车辆的卧室、起居室、厨房应有自然通风,窗户的可开面积应不小于地板面积的5%。6.2.4在满足通风换气能力要求的前提下,车厢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在车厢内、外压差为100Pa时,各类车车厢的单位容积泄风量应不大于表5的规定值,测试时使通风系统处于内循环状态,将门、窗、按照附录A的规定进行测试。表5车厢单位容积泄风量单位容积泄风量(m3/(3))361级旅居车辆6.2.5设计采光区布置及面积时,宿营状态下(车窗可完全打开)旅居车辆的卧室、起居室、厨房区域应有直接天然采光,宿营状态下(车窗可完全打开)卧室、起居室区域的室内天然光照度标准值不应低于150lx,下沿离地板0.50m以上的门、窗的透明区面积应不小于整车地板面积的10%,按附录B测12T/CAAMTBXX—20XX试室内天然光照度标准值。除固定使用于严寒地区的宿营挂车、旅居挂车外,其余旅居车辆若两侧开窗则应至少在车身一侧侧窗设置外遮阳措施,对天窗应采取活动遮阳措施。6.2.6加速行驶车外噪声应满足GB1495的要求。6.2.7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规定。6.2.8排污系统应可靠密封,不允许撒漏、滴漏,对阀门处于关闭状态的排污管道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得小于0.6MPa。检验方法:金属及复合管管道系统在试验压力下观测10min,压力降不应大于0.02MPa,然后降到工作压力进行检查,应不渗不漏;塑料管系统应在试验压力下稳压1h,压力降不得超过0.05MPa,然后在工作压力的1.15倍状态下稳压2h,压力降不得超过0.03MPa,同时检查各连接处不得渗漏。6.3节能要求车厢应具有一定的隔热保温性,各类车车厢的传热系数值应不大于表6的规定。表6车厢传热系数限定值旅居车及旅居挂车6.4配套通用性要求1.420~25℃C进行测试6.4.1旅居车辆的各种插头插座和给排水管应符合T/CAAMTB7-20XX的规定,各类给排水管按排污系统的水压试验方法进行水压试验,应满足其要求。6.4.2防翻倒系固点:为便于运输固定及在营地固定,宿营挂车应提供合适的防翻倒系固点,每个系固点应能承受10kN的力。系固点应位于距宿营挂车四角的纵梁端头(1000±200)mm处,制造企业应在用户手册里说明其具体位置。6.5底盘选用原则底盘选用考虑要素包括载质量(优选载质量高的,后期改装余量大),质心(优选质心位置低的)、轴距(根据要求合理选取)、悬架(选用合适的悬架型式及刚度)、底盘规整性(底盘附带东西越少越好)。6.6旅居挂车牵引装置的选用及主挂连接互换匹配性要求6.6.1旅居挂车应符合GB/T36121的规定。旅居半挂车应符合GB/T23336相应规定。旅居中置轴挂车与乘用车构成的乘用车列车应符合QC/T757的规定,应在设计时考虑准许牵引总质量。6.6.2中置轴旅居挂车的连接球尺寸及强度应符合GB/T25980和GB/T25988的规定。13T/CAAMTBXX—20XX6.6.3旅居半挂车的牵引销采用50号牵引销,其尺寸应符合GB/T4606的规定,其强度应符合GB/T1508850号牵引销相匹配的牵引座的互换性应符合GB/T13880GB/T4606规定的50号牵引销的旅居半挂汽车列车允许二轴或三轴牵引车使用相同的旅居半挂车时,其牵引车与旅居半挂车之间的机械连接互换性应符合GB/T20070的规定。6.6.4带有连接板的货车和旅居半挂车组合成的铰接列车(半挂汽车列车)应符合GB7258的规定。6.7零部件设计基本要求6.7.1水箱净水箱及连接管路应符合GB/T17219的规定。各类液体容器(包括水箱)容积超过30升时,其内部宜设置防浪板或其它防浪措施。6.7.2采暖系统采暖系统宜设置室内气温自动调控装置。为防止起火或发生窒息,除非直接辐射型电热采暖装置以外,车内不得采用移动式或非密封式采暖系统。燃油采暖系统的燃油加热器应符合JB/T8127-2011的规定,燃油采暖系统宜使用水循环加热系统。6.7.2.1旅居车采暖系统6.7.2.1.1旅居车的采暖装置的要求旅居车的采暖装置分为以下3级:a)1级:此级别无采暖要求;b)2级:当外部气温为0℃,应实现内外平均气温差至少为20K,试验方法见附录D;c)3级:当外部气温为-15℃,应实现内外平均气温差至少为35K,试验方法见附录D。旅居车的采暖装置试验方法见附录D。应预先采取措施,以保证在附录D所示试验中一小时的稳定时间末新鲜水供应装置被充满,然后新鲜水装置应在外部气温为–15℃时运行。6.7.2.1.2采暖测试车型要求为保证符合上述条款要求,可在一系列类似的旅居车中选择具有最大计划面积的一款车型做测试。该车型满足以下条件:a)侧墙、地板、顶盖和车窗的类似位置的车身,使用材料和横截面尺寸相同(颜色除外);b)测试的旅居车应具有最大的车窗面积;c)空间采暖器应具有最小的输出功率;d)所有旅居车应具有相同的空间采暖系统(吹风,热水等);e)测试的旅居车应具有最少的最小尺寸的加热出口(空气出口,热交换器,散热器等);f)所有旅居车应具有相同的热水和冷水供应系统且所有水箱都应具有相同的防止结冰的措施。6.7.2.2旅居挂车采暖系统旅居挂车采暖系统分级及视同判定条件同旅居车。试验方法参照附录D进行测试。14T/CAAMTBXX—20XX6.7.2.3宿营挂车采暖系统宿营挂车采暖系统分级同旅居挂车。试验方法参照附录D进行测试。6.7.2.4内部设施及内部结构T/CAAMTB5-20XX的规定。在设计床铺、座椅空间时还要考虑人机工程进行优化设计。6.8可维修性的要求使拆装和维修方便,进而缩短维修时间。易损件应便于维修和更换。6.9防水要求防雨性能应满足QC/T476的要求。7设计输出文件设计输出文件应包含以下文件:设计任务书、设计计算书、产品说明书、安全提示性要求、整车技术条件等。15T/CAAMTBXX—20XX附录A(规范性附录)泄风量测量方法A.1试验条件A.1.1泄风量测量宜在防雨密封性能试验完成后、传热系数测试试验之前进行。A.1.2车厢内、外部温度保持在288K~298K之间。A.1.3流量计里的空气温度保持在288K~298K之间。A.1.4车厢内、外温度差≤3K。A.1.5旅居车辆空载,地板排水孔、蒸发器排水孔预先堵塞,门和通风装置关闭,供气管安装处密封。A.1.6车厢内外试验压力差为100Pa±5Pa。A.2试验方法A.2.1利用气源使用增压法对车厢内部加压。A.2.2用气密接头把带计量装置的气源供气管和压力计接到车厢上。A.2.3调节空气供给装置,使车厢内外压力差稳定,压力差稳定后保持≥3min,记录保持此压力差的泄风量。A.3数据处理A.3.1所测泄风量应换算成标准状况(273K1.013×10Pa)下泄风量,按式(1)加以修正。将测量结果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泄风量。pVV0......................................(1)p00式中:——标准状态下的泄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V——流量计所测的泄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30——标准状态下绝对温度,273单位为开尔文(K);θ——流量测量处每次测量的空气的绝对温度单位为开尔文(K);0——标准大气压力,1.013×10,单位为帕斯卡(Pa);516T/CAAMTBXX—20XXp——流量测量处测量的空气的绝对压力,单位为帕斯卡(Pa)。0A.3.2试验时车厢内外试验压力差<100Pa,应按式(2)加以修正,将标准状态下的泄风量换算成试验压力差为100Pa时标准状态下的泄风量。VV.....................................(2)pt式中:V——试验压差为100Pa时,标准状态下的泄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3t——标准状态下的泄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3——试验时车厢内外实际压力差,单位为帕斯卡(Pa)。A.3.3车厢单位容积泄漏量按式(3)计算:VL........................................(3)tVx式中:——单位容积泄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立方米)[(3/(h.m3)];V——试验压差为100Pa时,标准状态下的泄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3tVx——车厢的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317T/CAAMTBXX—20XX室内天然光照度标准值测试方法B.1试验条件B.1.1照度计精度要求不低于一级。B.1.2照度计的量程应包含0.1lx~1.0×105lx。B.1.3测量的天空条件应选择标准全阴天空,此时天空全部为云所遮盖,看不见太阳,室外天然光全部为扩散光,物体后面没有阴影。天空亮度分布应符合下式的规定:12sinLLz.....................................(4)3式中:L——天空某点的亮度,单位为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θ——天空某点的高度角,单位为度(°);Lz——天顶亮度,单位为坎德拉每平方米(2)。B.1.4测量时间应选取当地时间上午10时至下午14时。B.1.5测量时接收器应水平放置并应避免对光接收器造成遮挡。B.1.6使用光电式照度计时,测量前应使接收器稳定后,方可开始测量。B.1.7测试车辆处于宿营状态下,四周无遮挡,所有车窗可完全打开,车内可移动、可折叠的设备或家具等应处于不遮挡光线的位置。B.1.8测试人员应着深色衣服,并远离接收器,以防止对接收器产生遮挡和反射。B.1.9测量时应熄灭人工照明。B.2室内照度测量B.2.1测量点布置测量应选择卧室、起居室整个区域或有代表性的区域,可采用矩形网格等间距布点。对于非矩形场地,可在场地内均匀布点,如图B.1所示:18T/CAAMTBXX—20XX说明:长度;宽度;网格间距;d——测点与车内壁或柱的距离。q图B.1B.2.2测量点间距应符合表B.1的规定。表B.1室内照度测量布点图测量点间距20.5或11或220<S≤501≤d<2qB.2.3测量应取距地板0.75m高的水平面为参考平面。B.2.4室内天然光标准值为参考平面上各个测量点测量值的平均值。19T/CAAMTBXX—20XX附录C(规范性附录)传热系数测试方法C.1试验条件C.1.1传热系数测试试验采用车厢内部加热法。C.1.1.1旅居车辆应放置在环境控制室中试验,环境控制室平均温度的变化值应保持在±0.5K内部和环境控制室的平均温度差为25K±2K,车厢壁的平均温度保持在293K±0.5K。C.1.1.2车厢壁的平均温度按式(5)计算:ab..........................................(5)2式中:——车厢壁的平均温度,单位为开尔文(K);θ——在试验过程中,车厢内部各温度测量点测量温度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开尔文(K);aθ——在试验过程中,车厢外部各温度测量点测量温度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开尔文(K)。bC.1.1.3在试验过程中,应保持环境控制室内的空气连续流通,旅居车辆车厢外部10cm处的空气流动速度保持在1m/s~2m/s。C.1.1.4在试验过程中,车厢内部温度测量点的任两点的最大温度差≤2K,车厢外部温度测量点的任两点的最大温度差≤2K。C.1.1.5车厢空载,内部清洁、干燥,地板排水孔、蒸发器排水孔处于正常使用状态,门和通风装置按正常方式关闭。C.1.1.6测量温度的传感器应设在距车厢内、外表面10cm处,在车厢8个内、外顶角和具有最大面积的四个内、外面的几何中心各1个。C.1.1.7由电阻式热风加热器散发的热量,其热流密度不应超过1W/cm,并且加热器应使用一个具有低辐射系数的箱体进行保护。加热器和风扇的热功率的测量精度应为±0.5%。C.2试验方法C.2.1试验条件达到7.2.1规定的要求后,应保持≥12h的稳定期。在稳定期之前6h内,车厢内、外部平均温度的变化值≤±1.0K。在稳定期内,开始6h,车厢内、外部平均温度的变化值≤±0.3K。20T/CAAMTBXX—20XXC.2.2在稳定期内,车厢的内、外部温度和总热功率的测量频次≥4次/h。C.2.3在稳定期开始3h和结束3h时间,中间应间隔≥6h,两时间段测量并计算的总热功率的算术平均值的差值应<3%。C.2.4在稳定期内,最后≥6h作为测量期,测量并计算车厢内、外温度的算术平均值和总热功率的算术平均值。C.2.5测量期开始及结束,车厢内、外部平均温度的变化值≤0.2K。C.2.6如果试验的数据采集和处理都不是自动进行并做记录的,则测量期试验时间应≥8h。C.2.7总热功率包括加热器的加热功率和风扇产生的热功率。C.3总传热系数的计算C.3.1总传热系数按式(6)计算:WK......................................(6)S式中:K——总传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开尔文)[W/(m·K)];2测量期内总热功率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瓦(W);厢体的传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θ——测量期内车厢内外温差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开尔文(K)。C.3.2厢体的传热面积按式(7)计算:SSS....................................(7)ie式中:——S车厢内表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i——S车厢外表面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海洋大学《电机学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高性能纤维防护制品研发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备案审批
- 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控制电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央财经大学《航空自动化控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学师生读书评价制度
- 昭通职业学院《临床药理学(医学检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云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大数据思维与决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企业市值管理中资本结构优化的研究
- 合规性旅游业务培训模板
- DB2201T 65.1-2024 肉牛饲养技术规范 第1部分:种牛
- 培训透平发电机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20.2电生磁同步练习(含答案)
-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图像变换训练-含答案
- 小收纳 大世界-整理与收纳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冷凝水的管理
- 让我们的家更美好教案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 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安装质量检查记录表
- 大宗商品交易管理办法
- 银行分管财务副行长个人述职报告4篇全文
- 年终颁奖PPT模板
- 7.6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