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霉素的发酵工艺概况青霉素的发酵工艺概况青霉素的发酵工艺概况V:1.0精细整理,仅供参考青霉素的发酵工艺概况日期:20xx年X月青霉素的发酵工艺概况摘要:自工业生产青霉素(penicillins)以来,青霉素以其毒性低、药效可靠等优点被广泛应用。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中国的抗生素生产企业,凭借较低的生产成本、丰富的原料资源和宽松的经营环境,使我国青霉素类药物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在这个大背景下,本文试图大致地介绍青霉素的生产研究进程。关键词:青霉素,发酵,菌种,代谢调控。引文青霉素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等。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在过去的近60年里,青霉素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一直长盛不衰,主要原因不仅在于青霉素具有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谱广、活性强、低毒性等优点,更重要的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药学家成功地改造出6-APA、7-ADCA和GCLE三大母核,用三大母核和不同的原料可以合成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氨氯西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匹罗、头孢吡肟等多种半合成抗生素。目前,以青霉素为原料的半合抗产品发展到70多种,四分之三的青霉素原粉被深加工成半合成抗生素,半合抗的快速发展又反过来拉动了青霉素原粉产量的快速增加,预计2002年全球产量将达到万吨,2003年将达到万吨以上[3]。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企业迫于利润和环保的压力,逐步停止了青霉素的生产,使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抗生素生产企业,凭借较低的生产成本、丰富的原料资源和宽松的经营环境,迅速提高了青霉素的产量和市场份额,从而使我国青霉素类药物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2002年,我国生产的青霉素原粉不仅产量超过2万吨,接近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青霉素生产国,而且还可以生产大多数的半合成抗生素品种,并且相当多的品种形成了出口能力。1菌种选育稳定、高产菌株的筛选在青霉素生产过程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所以选育一株优良的抗生素产生菌以提高青霉素的发酵效价和提高产量,是抗生素制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自然选育是一种纯种选育的方法,它利用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自发变异的原理,通过分离,达到纯化、复壮菌种,稳定生产的目的。自然选育也可用来选育高产量突变株以提高生产,不过正突变的机率很低。所以我们经常把紫外线诱变育种方法与其结合使用,经过初筛、复筛等一系列工作,便最终能筛选得到一株高产菌株。张春雷等人[1]的研究工作采用985#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诱变,初筛复筛后获得一高产菌株985π。989#菌株发酵单位比原出发菌株985π提高了10.03%,是一个高产菌株,效价对比见表1,稳定性考查见表2。表1摇瓶效价对比考察结果另一事例:韩斌等人的研究[7]以青霉索生产菌株20#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照射诱变处理,再分别用含有缬氨酸、6一氨基青霉烷酸、苯乙酸的培养基定向筛选,得到高产突变菌株431#。该菌株遗传特性稳定,代谢特性优于出发菌株,经生产验证,其发酵效价和总产量分别比对照菌株提高7%和7.6%。李涛等人的研究[9]提出了一种方法:以青霉茵产生茵原生质体来代替青霉素产生茵袍子作为诱变育种的材料进行紫外光处理。结果表明其诱发率突变频率和诱变育种的效率均得以大幅度的提高,原生质体诱变后所获得新菌种,具有单位高,发酵总价高,糖耗低等优良特性。2培养基优化青霉素生长需要碳,氮,无机盐等,所以培养基中需要包含这些成分。青霉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如乳糖、蔗糖、葡萄糖等。目前采用淀粉水解糖,糖化液进行流加。氮源可采用玉米浆、花生饼粉、精制棉籽饼粉或麸皮粉等有机氮源,及氯化氨、硫酸氨、硝酸氨等无机氮源。前体为生物合成含有苄基基团的青霉素G,需要在发酵中加入前体如苯乙酸或苯乙酰胺。由于它们对青霉素有一定毒性,故一次加入量不能大于%,并采用多次加入方式。无机盐包括硫、磷、钙、镁、钾等盐类。铁离子对青霉素有毒害作用,应严格控制发酵液中铁含量在30ug/mL以下。培养基优化的原理一个批发酵(流加发酵)可分为生长期和产物形成期两个阶段。在生长期要控制菌体的生长,使长好的菌体能够处于最佳的产物合成状态,即如何控制有利于微生物催化产物合成所需酶系的形成。产物形成期要控制产物的合成,找出影响反应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并加以控制使产物的形成速度处于最佳或底物的消耗最经济。用正交实验确定最优培养基一、根据问题的要求确定因子和水平,列出因子水平表,如碳源,氮源,无机盐为因子,各种因子的不同浓度为水平。二、根据因子和水平数选用合适的正交表,设计表头,安排实验。三、根据正交表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即按正交表的实验因素和水平配制培养基并接种同一菌种,其他条件保持一致。四、对实验结果(青霉素效价)进行分析,选出较优的实验条件以及对结果有显著影响的因子。3、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与代谢调控
青霉素生产工艺流程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7e;C,z$M7l%h2h;U
冷冻管(25°C,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25°C,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C,种子培养56h,1:)——一级种子培养液(27°C,种子培养,24h,1:)——二级种子培养液(27~
球状菌二级发酵工艺流程
冷冻管(25°C,孢子培养,6~8天)——亲米(25°C,孢子培养,8~10天)——生产米(28°C,孢子培养,56~60h,1:)——种子培养液(26~25-24°C,发酵,7天,1:)——发酵液。
青霉素合成过程青霉素结构:
青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影响青霉素发酵产率的因素与代谢调控
基质浓度在分批发酵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抑制)或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如葡萄糖和钱的阻遏或抑制,苯乙酸的生长抑制),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即对容易产生阻遏、抑制和限制作用的基质进行缓慢流加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这里必须特别注意的是葡萄糖的流加,因为即使是超出最适浓度范围较小的波动,都将引起严重的阻遏或限制,使生物合成速度减慢或停止。目前,糖浓度的检测尚难在线进行,故葡萄糖的流加不是依据糖浓度控制,而是间接根据pH值、溶氧或C02释放率予以调节。中国植物提取物论坛0\0T7~%A)C&m3e:}/l温度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随所用菌株的不同可能稍有差别,但一般认为应在25°C左右。温度过高将明显降低发酵产率,同时增加葡萄糖的维持消耗,降低葡萄糖至青霉素的转化率。对菌丝生长和青霉素合成来说,最适温度不是一样的,一般前者略高于后者,故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段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到达生产阶段后便适当降低温度,以利于青霉素的合成。'A$_9I6L*H4|3gk
pH值青霉素发酵的最适pH值一般认为在6.5左右,有时也可以略高或略低一些,但应尽量避免pH值超过,因为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容易加速其水解。在缓冲能力较弱的培养基中,pH值的变化是葡萄糖流加速度高低的反映。过高的流加速率造成酸性中间产物的积累使pH值降低;过低的加糖速率不足以中和蛋白质代谢产生的氨或其他生理碱性物质代谢产生的碱性化合物而引起pH值上升。溶氧对于好氧的青霉素发酵来说,溶氧浓度是影响发酵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溶氧浓度降到30%饱和度以下时,青霉素产率急剧下降,低于10%饱和度时,则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溶氧浓度过高,说明菌丝生长不良或加糖率过低,造成呼吸强度下降,同样影响生产能力的发挥。溶氧浓度是氧传递和氧消耗的一个动态平衡点,而氧消耗与碳能源消耗成正比,故溶氧浓度也可作为葡萄糖流加控制的一个参考指标。菌丝浓度发酵过程中必须控制菌丝浓度不超过临界菌体浓度,从而使氧传递速率与氧消耗速率在某一溶氧水平上达到平衡。青霉素发酵的临界菌体浓度随菌株的呼吸强度(取决于维持因数的大小,维持因数越大,呼吸强度越高)、发酵通气与搅拌能力及发酵的流变学性质而异。呼吸强度低的菌株降低发酵中氧的消耗速率,而通气与搅拌能力强的发酵罐及黏低的发酵液使发酵中的传氧速率上升,从而提高临界菌体浓度。中国植提论坛|植提网4V/y'B8o:w9f*u6q菌丝生长速度用恒化器进行的发酵试验证明,在葡萄糖限制生长的条件下,青霉素比生产速率与产生菌菌丝的比生长速率之间呈一定关系。当比生长速率低于时,比生产速率与比生长速率成正比,当比生长速率高于O.015h-1时,比生产速率与比生长速率无关D因此,要在发酵过程中达到并维持最大比生产速率,必须使比生长速率不低。这一比生长速率称为临界比生长速率。对于分批补料发酵的生产阶段来说,维持斗的临界比生长速率意味着每46h就要使菌丝浓度或发酵液体积加倍,这在实际工业生产中是很难实现的。事实上,青霉素工业发酵生产阶段控制的比生长速率要比这一理论临界值低得多,却仍然能达到很高的比生产速率。这是由于工业上采用的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不断有部分菌丝自溶,抵消了一部分生长,故虽然表观比生长速率低,但真比生长速率却要高一些。中国植提论坛|植提网0j)`-e)\1|-@-I9h,G菌丝形态在长期的菌株改良中,青霉素产生菌在沉没培养中分化为主要呈丝状生长和结球生长两种形态。前者由于所有菌丝体都能充分和发酵液中的基质及氧接触,故一般比生产速率较高;后者则由于发酵液黏度显著降低,使气-液两相间氧的传递速率大大提高,从而允许更多的菌丝生长(即临界菌体浓度较高),发酵罐体积产率甚至高于前者。
在丝状菌发酵中,控制菌丝形态使其保持适当的分支和长度,并避免结球,是获得高产的关键要素之一。而在球状菌发酵中,使菌丝球保持适当大小和松紧,并尽量减少游离菌丝的含量,也是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的关键素之一。这种形态的控制与糖和氮源的流加状况及速率、搅拌的剪切强度及比生长速率密切相关。4、青霉素的提取对于青霉素提取工艺,许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研究,Sy|vester、Row|ey等对提取理论和工艺进行了讨论。Rusin、Souders等也分别从萃取设备和工艺条件方面对醋酸丁酯体系萃取青霉素进行大量研究。目前在提取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溶媒萃取法,大多采用醋酸丁酯为萃取剂,碳酸氢钠水溶液为反萃取剂。但该工艺存在明显的缺点:在低pH条件下萃取,青霉素降解损失严重;低温下操作,生产能耗大;醋酸丁醑水溶性大,溶剂回收困难等。近年来,由于青霉索生产量剧增,造成供过于求的状况,因此改革工艺降低成本,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许多研究者竞相开发新的工艺、方法和设备[2]。青霉素提纯流程见图一。现在较为热门的青霉素萃取体系为:胺类萃取体系中性膦类萃取体系亚砜类萃取体系除萃取获得青霉素外,还有其他的提取方法,如双水相萃取,反胶团萃取,支撑液膜萃取,膜分离等。5、青霉素生产工艺控制
5.1种子质量的控制丝状菌的生产种子是由保藏在低温的冷冻安瓿管经甘油、葡萄糖、蛋白胨斜面移植到小米固体上,25°C培养7天,真空干燥并以这种形式保存备用。生产时它按一定的接种量移种到含有葡萄糖、玉米浆、尿素为主的种子罐内,26°C培养56h左右,菌丝浓度达6%-8%,菌丝形态正常,按10%-15%的接种量移人含有花生饼粉、葡萄糖为主的二级种子罐内,27°C培养24h,菌丝体积10%-12%,形态正常,效价在700D/ml左右便可作为发酵种子。中国植物提取物论坛&X+z;q0m2球状菌的生产种子是由冷冻管子孢子经混有O.5%-1.0%玉米浆的三角瓶培养原始亲米孢子,然后再移人罗氏瓶培养生产大米抱子(又称生产米),亲米和生产米均为25°C静置培养,需经常观察生长发育情况在培养到3-4天,大米表面长出明显小集落时要振摇均匀,使菌丝在大米表面能均匀生长,待10天左右形成绿色孢子即可收获。亲米成熟接人生产米后也要经过激烈振荡才可放置恒温培养,生产米的孢子量要求每粒米300万只以上。亲米、生产米子孢子都需保存在5°C冰箱内。
工艺要求将新鲜的生产米(指收获后的孢瓶在10天以内使用)接人含有花生饼粉、玉米胚芽粉、葡萄糖、饴糖为主的种子罐内,28°C培养50-60h当pH值由6.0-6.5下降至.0,菌丝呈菊花团状,平均直径在100-130μm,每毫升的球数为6万-8万只,沉降率在85%以上,即可根据发酵罐球数控制在8000-11000只/ml范围的要求,计算移种体积,然后接入发酵罐,多余的种子液弃去。球状菌以新鲜孢子为佳,其生产水平优于真空干燥的孢子,能使青霉素发酵单位的罐批差异减少。培养基成分的控制
碳源产黄青霉菌可利用的碳源有乳糖、蕉糖、葡萄糖等。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是淀粉水解糖、糖化液(DE值50%以上)进行流加。氮源氮源常选用玉米浆、精制棉籽饼粉、麸皮,并补加无机氮源(硫酸氨、氨水或尿素)。中国植提论坛|植提网2X.|6H9{!H7C/Y前体生物合成含有苄基基团的青霉素G,需在发酵液中加人前体。前体可用苯乙酸、苯乙酰胺,一次加入量不大于%,并采用多次加入,以防止前体对青霉素的毒害。5.无机盐加入的无机盐包括硫、磷、钙、镁、钾等,且用量要适度。另外,由于铁离子对青霉菌有毒害作用,必须严格控制铁离子的浓度,一般控制在30μg/ml。3发酵培养的控制中国植物提取物论坛-D#
)\$c"w1m"t#^
加糖控制加糖量的控制是根据残糖量及发酵过程中的pH值确定,最好是根据排气中CO2量及O2量来控制,一般在残糖降至%左右,pH值上升时开始加糖。补氮及加前体补氮是指加硫酸铵、氨水或尿素,使发酵液氨氮控制在O.01%%,补前体以使发酵液中残存苯乙酰胺浓度为%%。5.pH值控制对pH值的要求视不同菌种而异,一般为pH可以补加葡萄糖来控制。目前一般采用加酸或加碱控制pH值。'D8}0k#i温度控制前期25-26°C,后期23°C,以减少后期发酵液中青霉素的降解破坏。5.溶解氧的控制一般要求发酵中溶解氧量不低于饱和溶解氧的30%。通风比一般为1:0.8L/(L•min),搅拌转速在发酵各阶段应根据需要而调整。.q8w"T(d$U-A9L5B-h泡沫的控制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泡沫,可以用天然油脂,如豆油、玉米油等或用化学合成消泡剂"泡敌"来消泡,应当控制其用量并要少量多次加入,尤其在发酵前期不宜多用,否则会影响菌体的呼吸代谢。8J;b1@3c$r#J发酵液质量控制生产上按规定时间从发酵罐中取样,用显微镜观察菌丝形态变化来控制发酵。生产上惯称"镜检",根据"镜检"中菌丝形变化和代谢变化的其他指标调节发酵温度,通过追加糖或补加前体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