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0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0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0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0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考向解读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侧重核心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影响。考点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历史时空·标经定位———————————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1.公车上书(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2)经过: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________”。(3)意义: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2.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________”诏书。(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3)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戊戌六君子”被杀。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________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3.历史意义:对于推动中国________''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4.失败原因(1)客观:守旧势力仍很强大。(2)主观:维新派缺乏可靠的________,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温馨提示]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典相融合,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知识点二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1.原因:西方列强掀起了________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兴起:以“________”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3.失败: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运动失败。4.评价(1)具有强烈的________,也存在明显的________。(2)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构图解史]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温馨提示]“扶清灭洋”的口号(1)进步意义: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得到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也广泛动员了民众参加。(2)局限性:“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灭洋”,又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反映了农民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知识点三八国联军侵华1.八国联军侵华(1)战争开始:1900年,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2)抗击侵略:在廊坊附近和天津遭到________和清军的阻击。7月,天津陷落。8月,北京失陷。(3)侵华罪行: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2.东南互保:当时,南方________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概念阐释]“东南互保”当清政府颁布对外“宣战”上谕时,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各省地方督抚,却与列强联手发起了所谓的“东南互保”,订立《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知识点四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1)签订: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2)内容①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②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________亿两。③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________,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④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________。⑤禁止华北________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3)影响:标志着中国________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温馨提示]《辛丑条约》的影响《辛丑条约》尽管没有割地、开辟通商口岸的规定,但它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加强了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特别是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规定,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知识点一1.(2)公车上书2.(1)明定国是(3)京师大学堂3.民族资本主义4.(2)社会基础知识点二1.瓜分中国2.扶清灭洋4.(1)反帝爱国倾向盲目排外行为知识点三(2)义和团2.各省督抚知识点四(2)9.8使馆区驻扎军队科举考试(3)完全————————小题精练————————1.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出版了许多研究甲午中日战争的书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大力推动这类书籍在中国的发行。康、梁等人的主要意图在于 ()A.唤醒民众的危机意识B.反思军事战略的失误C.学习日本的建军策略D.构建维新变法的理论【解析】选A。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在救亡图存这一主题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大力推动日本研究甲午中日战争的书籍在中国发行,其主要意图是唤醒民众的危机意识,以实现救亡图存,A正确;反思军事战略的失误、学习日本的建军策略并非康、梁等人的主要意图,排除B、C;维新变法的理论应该体现在维新人士的著作中,而题干中涉及的著作是日本出版,显然不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所著,排除D。2.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导致慈禧太后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威B.戊戌变法冲击了旧式的官僚体制C.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D.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解析】选B。戊戌变法触及封建专制制度,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损害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所以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故B正确;戊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A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C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排除。3.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主要说明 ()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B.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C.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D.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解析】选B。题干材料中“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直接说明老百姓并不认同维新派的民主宪政思想,故选B。4.有学者认为,“东南互保”局面的出现实则是那些曾在清廷与太平天国之间选择了前者的疆臣这次却在清廷与列强之间选择了中立所致。“中立”表明 ()A.外来侵略威胁清朝统治B.清朝君主专制面临着危机C.清政府统治力严重下降D.地方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解析】选C。东南地方大员在中央和列强之间保持中立,说明清朝中央权威下降,C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地方和中央的关系不属于君主专制范畴,排除B;“中立”不等于“对立”,排除D。5.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和北京后,以一批江南绅商为主体的社会力量组织和动员社会资源,在战争状态尚未结束的时候,就自行设法深入华北战区,以救助战争难民,特别是流落在当地的南方人士。这表明 ()A.清政府注重难民救助问题 B.跨区域救济具有自发性的特点C.清末的社会救济趋于完善 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日益发展【解析】选B。根据材料“以一批江南绅商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就自行设法深入华北战区,以救助战争难民”体现的是地方精英跨区域救济的自发性,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间自发救助,而非政府行为,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救济制度,C排除;D与题目无关,排除。————————————高考真题—————————1.(2021·全国·高考真题)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答案】C【解析】1898年是戊戌变法之时,此时维新派宣扬维新思想,主张废除传统的科举考试,所以书上慨叹废除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但戊戌变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败,维新思想受到打击,所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又面临亏损。因此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当时政局的迅速变化,故选C;清末儒学的地位尚未被颠覆,排除A;根据该书商的经历并不足以说明列强的侵略加剧,排除B;清末西学尚未深入人心,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2.(2020.7·浙江卷·9)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统治者认为治外法权条款是权宜之策,既能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又能减轻官员管辖外国人的负担,并未意识到这一条款对中国司法主权的危害,故选D项;治外法权属于司法领域,与朝贡贸易体制无关,排除A项;据材料“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可知,清政府仍然坚持闭关锁国观念,排除B项;清政府将签署治外法权作为一种对外国人的恩赐看待,充分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C项。3.(2021·全国·高考真题)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答案】C【解析】1898年是戊戌变法之时,此时维新派宣扬维新思想,主张废除传统的科举考试,所以书上慨叹废除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但戊戌变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败,维新思想受到打击,所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又面临亏损。因此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当时政局的迅速变化,故选C;清末儒学的地位尚未被颠覆,排除A;根据该书商的经历并不足以说明列强的侵略加剧,排除B;清末西学尚未深入人心,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4.(2013·上海·高考真题)①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②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③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④(朝鲜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嗣后全行废绝。以上条款引自中国近代四个不平等条约,按签订时间先后排序为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①出自1901年的《辛丑条约》;②出自1842年的《南京条约》;③出自1860年的《北京条约》;④出自1895年的《马关条约》,故选C。5.(2016·海南·高考真题)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说明戊戌变法为了变革坚持“圣贤义理之学”为其根本,这就减少了变革的阻力,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戊戌变法是改良,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宗旨有根本不同,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本题以《明定国是诏》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说明类”的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是把握“现象——本质”的逻辑关系,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圣贤义理之学”是根本,“博采西学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实质上说明维新派为了推行变法采用了妥协的手段。“说明”类的选择题在新课标高考中比例比较高,老师一定指导学生多做训练。6.(2016·江苏·高考真题)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答案】B【解析】材料没涉及国内报刊的有无,不选A。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的态度,不选C。D中“仅仅限于”表达错误。从材料看,《国闻报》的稿件来源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说明维新派项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故选B。————————重点拓展·素养升华————————1、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认识(1)特点:把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2)利弊①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②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2、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地位(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这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关头,资产阶级维新派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3)戊戌维新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综合能力·快速提升——————————一、单选题1.(2022·四川绵阳·三模)戊戌政变后,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计划废黜光绪,这一计划遭到列强反对而未能实现。守旧派本就坚决反对“西学”,现在更加痛恨“洋人”,大清王朝的政治走向“维新变法的反动时期”。据此可知当时A.西方列强支持中国自强 B.反帝思潮与政局变动交织C.慈禧太后坚决捍卫主权 D.排外意识弥漫于社会各界【答案】B【解析】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在戊戌政变之后计划废黜光绪,但遭遇挫折,使得保守势力更加仇视西学进而痛恨洋人,这说明当时反帝思潮和政局变动交织,B项正确;列强想要灭亡中国,而非希望中国自强,排除A项;慈禧是为了牢牢掌握政权,而非维护主权,排除C项;D项错在“社会各界”,排除D项。故选B项。2.(2022·安徽淮南·模拟预测)戊戌变法前后,裘廷梁创《白话报》,提出“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梁启超把俚语、韵语、外国语融为一体,不受古来章法的限制;黄遵宪的诗则以反映社会而明显地区别于传统的旧诗;汉字的改革也成为这一时期的一种主张。据此可知,当时A.崇尚西学成为主流思潮B.西学传播适应了清政府的需求C.戊戌变法新思潮逐渐深入到文化领域D.传统文化不适应近代化的需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戊戌变法前后,部分知识分子在白话文、诗风、汉字等方面做出了变化,由此可以推断,戊戌变法新思潮逐渐深入到文化领域,C项正确;崇尚西学成为“主流思潮”由材料无法得出,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部分知识分子的认识,未体现政府的需求,排除B项;D项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戊戌变法期间,依张之洞建议,光绪帝下诏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这表明A.废除科举制度成为社会共识 B.西方近代学说深入人心C.时局变化影响企业经营策略 D.企业发展引导社会变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科举考试内容涉及“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书商则是“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以获取利润,体现了时局变化影响企业经营策略,C项正确;材料的信息不是废除科举,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西方近代学说深入人心,且该说法夸大西学的影响,排除B项;企业发展引导社会变革的说法夸大了企业的作用,且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4.(2022·辽宁·模拟预测)有学者提出;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从正反两方面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但这一发展主要不是来自义和团运动的成功,而恰是由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对此观点理解准确的是,义和团运动A.沉重打击了晚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为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奠定阶级基础C.被镇压暴露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D.暴力革命方式被革命派继承并发展【答案】C【解析】由材料“但主要的不是来自义和团运动的成功,而恰是由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对辛亥革命影响更大,这是因为义和团运动被镇压暴露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使广大群众看清了清政府的反动面目,进而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C项正确;沉重打击了晚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资产阶级活动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不是农民阶级,排除B项;暴力革命方式被革命派继承并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5.(2022·青海·西宁市海湖中学高一开学考试)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是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抵御外侮的强烈愿望是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间连在一起的。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内容。材料评论的运动A.提出了平分土地的革命纲领 B.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C.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使得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深沉的爱国主义是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抵御外侮的强烈愿望是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间连在一起的”“显示了一场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内容”可知,材料评论的运动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指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它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未提出土地纲领,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排斥外来事物,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排除C项;鸦片战争使得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6.(2022·河北·武安市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义和团运动期间,《清议报》发表了一系列的专文∶"……有志者乘其(义和团运动)机而导之以国民之义务……那么可望20世纪之中国将'张自由之旗鼓''夺回自由之民权''扫专制之颓风''开共和之善政'。"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A.改良了中国政治体制 B.有利于民主思想发展C.提倡民主与自由思想 D.挽救了清王朝的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那么可望20世纪之中国将'张自由之旗鼓''夺回自由之民权''扫专制之颓风''开共和之善政'”可得以看出,其强调进步人士可以借用义和团运动来宣扬国民义务,宣扬民主思想,因此反映出义和团运动有利于民主思想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宣传思想,并没有强调真正改良政治体制,排除A;材料中提倡民主与自由思想的并不是义和团,排除C;材料的主旨是借义和团反对清王朝,排除D。7.(2022·河南驻马店·高一期末)王尔敏在《拳变时期的南省自保》中写道:“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这说明(

)A.清中央政府对东南互保运动的认可 B.中央集权在晚清时期遭到严重削弱C.清政府采取正确措施应对当时困局 D.义和团运动兴起直接促成东南互保【答案】B【解析】根据“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南方各省与英美等国确立“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B项正确;东南互保运动并没有得到清中央政府的认可,排除A项;“东南互保”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这并非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东南互保是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的背景下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8.(2022·云南·昆明一中模拟预测)1906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在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备忘录中提出:“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这打动并促使罗斯福实施庚子赔款的退款计划。据此可知,该计划A.说明列强在华矛盾冲突尖锐 B.反映美国对中国持同情态度C.是美国施行文化侵略的手段 D.推动了清末新政的顺利实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提出的利用“庚子退款”支持中国留学生的方案,其目的是要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这反映出西方的侵略方式逐渐趋于隐蔽多样,C项正确;A项“冲突尖锐”说法错误,排除;B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美国退款主要是为了扩大在华权益,并非清末新政得到国际认可,排除D项。故选C项。9.(2022·北京门头沟·一模)下表为晚清政府的海关情况。据此可知晚清时期时期清政府设立海关情况1854—1860年设置上海、广州、汕头3处海关1861—1895年增设福州、汉口、温州芜湖(安徽辖地)、蒙自(云南辖地)等12处海关1895年以后增设沙市(湖北辖地)、长沙、哈尔滨等15处海关A.中国贸易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洋务运动实现“富国”目标C.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不断深入 D.政府逐渐收回了关税自主权【答案】C【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设置的海关越来越深入内陆,说明列强的侵略在不断深入,C项正确;中国的贸易主权在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后就开始遭到破坏,排除A项;洋务运动没有能够实现“富国”目标,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政府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排除D项。故选C项。10.(2022·浙江·海盐第二高级中学高二阶段练习)据胡适(1891—1962)回忆,他在上海澄衷学堂读书时:“有一次的作文题目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试申其意’。这种题目自然不是我们十几岁小孩子能发挥的,但做‘物竞天择’的文章,都可以代表那个时代的风气”。这反映出“那个时代”A.维新变法运动正在兴起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C.救亡图存已成社会共识 D.开始对传统心态提出挑战【答案】C【解析】材料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进化论思想,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爱国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纷纷著书立说,积极宣传和介绍进化论思想,以唤醒国人。他们把进化论当作改造社会的利器,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与材料中“胡适(1891—1962)”“我们十几岁”(应在1901—1910年间)的时间不符,故排除A;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成书于1842年的《海国图志》,魏源在此书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D项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11.(2022·河南·南阳市第六完全学校高级中学高二阶段练习)1900年6月,上海道台与列强驻沪领事议定“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两湖督宪张允认切实保护,现已出示禁止谣言,严拿匪徒吴淞及长江各炮台,各国兵轮切不可近台停泊”。关于此约款认识不正确的是A.保全英美等国在中国南方的利益 B.刺激了清朝政府战后自我救赎C.有利于南方地区的反帝爱国运动 D.帝国官员显示出鲜明的独立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上海官员与列强驻沪领事协定保护东南地区不受战争影响,这是不利于南方地区反帝爱国运动的,与题意相符,C项正确;根据材料“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两湖督宪张允认切实保护”可知保护列强在中国南方的利益,A项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从对义和团的态度及签订的条款来看,刺激了清朝政府战后自我救赎,B项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上海官员单独与列强议定,显示出帝国官员的独立性,D项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2022·陕西榆林·一模)下表所示分别为1905年和1906年主要列强在天津开办洋行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当时1905年1906年洋行数(家)员工数(人)洋行数(家)员工数(人)美国22854390英国3250o6o1500德国2938752518法国1424221250俄国61246104日本601838721914A.中国金融体系开始建立 B.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恶化C.列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 D.买办阶层势力日益萎缩【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洋行是外国商人在中国设立的商行商号,因此西方列强在华设立大量的洋行,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说明列强加紧对华的经济侵略,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并不能说明中国金融体系开始建立和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恶化,更没有体现买办阶层的情况,排除ABD项。故选C项。13.(2021·宁夏·银川一中高三阶段练习)光绪二十二年正月十二日总理衙门议复奏折称:“该御史请将强学书局改归官办,自系为讲求实学,培养人才起见。”官办后,其报刊登内容均为官员升迁、钱粮水患等事务,至于广译西书,讲求维新一字全无。由此推断维新变法A.组织力量欠缺群众基础 B.没有反帝反封的斗争勇气C.推行过程太过仓促急迫 D.具体策略受制于政治格局【答案】D【解析】维新变法中强学书局改归官办后,变法效能减弱,体现出变法受到当时政治力量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反映A项内容,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出维新派缺乏勇气和斗志,排除B项;主要考查维新变法后的结果,而不是过程,排除C项。二、材料分析题14.(2022·广东·佛山一中高一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貫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摘编自张踢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材料二

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德贵曰新”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材料三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材料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街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3)材料三、四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4)从史料类型(即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官方正史、私人日记,或者一手材料、二手材料)角度评析材料三、四论点依据的价值。【答案】(1)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重视道德教化;强调民本,为民请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变化:挑战传统道德规范,提出重建新道德体系;重视借鉴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资源;国家和民族观念增强。(3)不同:材料三:康有为自述联名上书遭到清廷拒收。材料四:根据宫廷档案记载判断清廷没有收到康有为组织的联名上书。(4)价值:材料三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个人回忆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材料四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其有较高的史料价植。【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士人希望统治者貫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得出以儒家思想为主,重视道德教化;根据“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得出强调民本,为民请命;根据“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