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如何阅读一本书《以儒林外史》为例_第1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如何阅读一本书《以儒林外史》为例_第2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如何阅读一本书《以儒林外史》为例_第3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如何阅读一本书《以儒林外史》为例_第4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如何阅读一本书《以儒林外史》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课时)——以《儒林外史》为例教学目标:以《儒林外史》为例,具体谈谈阅读一本书的基本方法和应有姿态,以帮助学生学会整本书阅读。第一课时围绕“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作品内容,多维度思考作品主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部书是挖苦小说,颇带一点写实主义的技术,既没有神怪的话,又很少英雄儿女的话;况且书里的人物乂都是“儒林”中人,谈什么“举业”“选政”。都不是普通一般人能了解的,因此,第一流小说之中,《儒林外史》的流行最不广。(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川■紫作〈丰收〉序》)思考:鲁迅和胡适观点有哪西异同?对我们阅读本书有什么提醒?二、介绍艾德勒在《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中提出的四步读书法:第一步: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第二步: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第三步: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局部有道理?第四步: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三、具体讲解(第一课重点讲解第一步):(-)关于“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的思考。如何读懂“整本书在谈些什么”的问题,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回答的,它需要综合的、立体的思考。在认真读完整本书的前提下,还可借助以下方法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认知。下面我们就以《儒林外史》来具体谈谈。.了解作者,求本溯源。吴敬梓("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安徽滁州市全椒县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而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外表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挖苦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家世简介高度纯熟的白话,单纯明净,清新洗练,同时也吸收了文言语体的艺术传统,实现了白话语体的雅洁化和韵味化。家世:家.科举从来美(《乳屐飞》)(**■*)(**■*)(**■*)攵森胆—k瑞霞丽雯垄•5^3表)(**■*)攵森胆—k瑞霞丽雯垄•5^3表)鲁(0土)■进士整举人■秀才23岁考取秀才.疾病缠身。客死扬州。14岁前,乡居读书期:研读经史,沉溺诗词。14-22岁,赣榆生涯期:随父出任,往来江淮,23-33岁,返乡持家期:父亡妻继,争夺遗产,33-5423岁考取秀才.疾病缠身。客死扬州。《文木山房集》十二卷,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年左右。《儒林外史》始于乾隆元年(1736)左右,乾隆十三(1748)至十五年(1750).内容归类,条分缕析。年左右。(1)三类否认性的人物形象第一类:儒生:腐儒一一周进、范进迂儒一一马二先生、王玉辉陋儒一一匡超人、牛浦郎第二类:官员:王惠、汤奉第三类:乡绅:严贡生、张静斋(在讲述过程中适当穿插讲解典型事件,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譬如:(王玉辉)看见女婿果然病重,医生在那里看,用着药总不见效。一连过了几天,女婿竟不在了。王玉辉恸哭了一场。见女儿哭的天愁地惨,候着丈夫入过殓,出来拜公婆,和父亲道:“父亲在上,我一个大姐姐死了丈夫,在家累着父亲养活。而今我又死了丈夫,难道又要父亲养活不成?父亲是寒士,也养活不来这许多女儿。”王玉辉道:“你如今要怎样?”三姑娘道:“我而今辞别公婆、父亲,也便寻一条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了!”公婆两个听见这句话,惊得泪如雨下,说道:“我儿,你气疯了!自古蟋蚁尚且贪生,你怎么讲出这样话来?你生是我家人,死是我家鬼。我做公婆的,怎的不养活你,要你父亲养活?快不要如此!”三姑娘道:“爹妈也老了,我做媳妇的,不能孝顺爹妈,反累爹妈,我心里不安。只是由着我到这条路上去罢。只是我死,还有几天工夫,要求父亲到家替母亲说了,请母亲到这里来,我当面别一别。这是要紧的。”王玉辉道:“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自古'心去意难留因向女儿道:“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亲来和你作别。"(第四十八回《徽州府烈妇殉夫泰伯祠遗贤感旧》)(2)三类肯定性的人物形象。第一类:叛逆者:杜少卿、沈琼枝等第二类:真儒名贤:王冕迟衡山、虞育德、庄绍光等第三类:市井奇人: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在讲述过程中适当穿插讲解典型事件,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譬如:话说杜少卿别了迟衡山出来,问小厮道:“那差人他说甚么?”小厮道:“他说,少爷的文书已经到了。李大老爷吩咐县里邓老爷,请少爷到京里去做官。邓老爷现住在承恩寺。差人说,请少爷在家里,邓老爷自己上门来请。”杜少卿道:“既如此说,我不走前门家去了,你快叫一只船,我从河房栏杆上上去。”当下,小厮在下浮桥展了一只凉蓬,杜少卿坐了来家。忙取一件旧衣服、一顶旧帽子,穿戴起来,拿手帕包了头,睡在床上。叫小厮:“你向那差人说,我得了暴病,请邓老爷不用来。我病好了,慢慢来谢邓老爷。“小厮打发差人去了。娘子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甚么妆病不去?”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还是不去的妥当。”(3)四幅封建末世的社会风情画①朝政混乱,吏治不清②城市繁荣,商业兴盛③歌妓星相,腐集谋生④劳苦群众,挣扎对抗.人物小传、读透读深。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把王冕放在最前面写?如果把周进放在开篇呢?(2)书中的王冕与历史上的王冕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作者要改编王冕的故事?(3)作者想借王冕的这几句话表达什么意思?附1:《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土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王冕指与秦老看道:”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王冕左手持杯,右手指著天上的星,向秦老道:“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话犹未了,忽然起一阵怪风,刮得树木都飕飕的响;水面上的禽鸟,格格惊起了许多。王冕同秦老吓的将衣袖蒙了脸。少顷,风声略定,睁眼看时,只见天上纷纷有百十个小星,都坠向东南角上去了。王冕道:“天可怜见,降下.这一伙星君去维持文运,我们是不及见了!”附2:历史中的王冕王冕(1287—1359),元诸暨(今浙江)人,字元章,号会稽外史、梅花屋主。屡试科举,不中。奔波于大都、上都等地,谋官不成。元末投入朱元璋军,不久病死。以画梅、竹著称,传世作品以墨梅居多。他从小就好学如痴,读书不倦。因家里无钱供他读书,父亲只好让他去放牛。他白天放牛,晚上就到附近庙里,坐在菩萨的膝上读书认字。有时跑到私塾里去听教师讲解和村童读书。他的好学精神感动了当时会稽的一个读书人韩性,韩收他为学生,教他读书、画画。课堂实践:为王冕写小传。“人物小传”撰目说明女生名填写姓名或绰号等身份可填“花生”“秀■才”“华人”“进土”等,也可填他的身份变化情况,如“范进”可填“秀■才一举人一进士”人物轶事分条帐括或慨述此人的主要故事“朋友圈”填写此人的来往对朱,包括朋友或不吐者。可以画人物关系出,也可以用文字表述人物印象用几个词语低括他的性格或者你对他的评价小传例如:

《1需林夕卜史》中的“义片”小传姓名然特C字有注.#四经东人近生)秀份彳毅川力等叫得人胸轶本一名弟隹看生回,坦V、和受星角队於苏,又理为原拉加月然.宜是J也但切流.他臼白单核•,王河县人国不见洋S田县对丹木梦sa多象区,求阮坤衣心1盛夫炎琢何.存假设春皂后_M沃银浊三丝理•后因察中WF玲坨万琴,到奇271I#巩龙理我逐博野咫)舔银星存W.21面,包材工少可行通,安比廷以二国修、决为7^珏区1光异存砰心晶后I无病妻.江乜运各国生女为听3杀秋包两/质寸网至鬲女dja需来卮我网a。卷在圣»二。到用号,射牝,启用她到名样弃学4遗._嘛。鼠-森依多以女心闰四封左赫比仃》叁弃正回砧与彳学鬲扬等“朋友当。系、虐案4公在4^,田k军方"六七八点.夜聂逐处才无三工会/淳传.君狂空密4£,包拉*^^垂由幺步星把/两班,矛H丹■后与三g由向生,不方帚W臣已融密加6池及,容L、彭咏.31曲篌,祥的人.■东-商二色够亡人物印赦差喙一造盘省更一居凌枭捻一潴密也无E:,上卒,.3~2/总结交流:懂事孝顺,勤奋好学(1)体谅母亲的苦衷,顺从母亲的决定,辍学给人放牛;(2)把好吃的拿荷叶包了带给母亲吃;(3)把每口的点心钱攒下来买书看,买颜料画荷花;(4)用卖画得来的钱买好东西孝敬母亲;(5)不满二十岁,就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贯通;(6)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性情孤傲,蔑视权贵(1)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口闭户读书;(2)模仿屈原衣冠,带着母亲到处玩耍,对别人的取笑不以为意;(3)京官危素想约会王冕,翟买办请不动,时知县亲自来拜,王冕离乡躲避;(4)朱元璋慕名拜访,王冕讲以仁义服人的道理。后来朝廷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早早地逃到会稽山,隐居终老;(5)指出八股取土之法会让读书人看轻文行出处,预言一代文人有厄。王冕之所以能放在第一回,是因为他不但有才,而且品性很好。王冕身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这一回开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王冕却不是这样,他看得很透,像他母亲所说的那样不去做官,而是继续当平民。在谈论科举制时,王冕也有不同的见地。古人以孔孟之道为范本,在汉朝大一统后的数千年里,基本上只有阐述、论证、解释这些观点的,很少出现跳出来批驳的人。因为在古代,这些是正统思想,但凡怀疑的人都会有惩戒发生。王冕对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的看法是“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这在当时是很叛逆的说法,很多人甚至会觉得很惊讶,而王冕能够站出来说,显示了他独到、独立的见解。王冕是一个“嵌崎磊落”的人,他有卓越的才华,而且格调高卓,磊落洒脱。他自幼就很有才,自习能力超强,而且十分洒脱,不拘于时,不慕名利。这与后面出来的人物形成鲜明的比照。王冕还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在一开始放牛时,他就经常把好东西包好,带回家给母亲吃。后来也屡次提到他赡养母亲。在山东时,他看到难民,就想到了母亲,于是立即回家了。母亲临终前和他说的不去做官,他也严格遵守。这些都是符合孝道的要求的。从占至今,孝顺都是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这里放在王冕身上,也是对其品格的一种补充,是作者为了完善其人物形象而注意放进去的,只有这样,王冕的德行才能算高尚。王冕的作用既能在书里发挥,也能在书外发挥。在书里,他形成标杆,对文人气节进行确立;再书外,他也是一个标杆,宣扬正确的人生与价值观。作者塑造这样的形象,对阐述自己的观念是很有帮助的。.由点到面、思考主题。通过三类否认性的人物形象,全面批判了科举制度弊端和功名富贵观念。通过三类肯定性的人物形象,来寄托作者的理想,反映他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通过四幅封建末世的社会风情画,真实勾勒清中期的社会图景。关于《儒林外史》主题:“功名富贵”说“公心讽世”说“文人厄运”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清中叶知识分子生活面貌的长篇小说。作者通过对当时各种类型士人的描绘,从而揭露和抨击了封建末世的黑暗和弊端,并提出自己的理想,以及自己的理想在现实生活的冲击下,不断幻灭、不断开展的过程。Z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讽世)思想内容主要反映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劝世)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二课时)——以《儒林外史》为例教学目标:以《儒林外史》为例,具体谈谈阅读一本书的基本方法和应有姿态,以帮助学生学会整本书阅读。第二课时围绕“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作品内容,多维度思考作品主题。教学过程:一、回顾入课艾德勒在《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中提出的四步读书法:第一步: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第二步: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第三步: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局部有道理?第四步: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二、具体讲解(第二课重点讲解第二步):《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挖苦小说的杰作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然此类小说,大抵设i庸人,极形其陋劣之态,借以衬托俊士,显其才华,故往往大不近情,其用才比于“打评”。……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挖苦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章)(1)秉持公心:秉持公心:对不同的对象掌握不同的分寸杜少卿一一极力赞扬,但美中有缺乏马纯上一一挖苦中有同情范进一一挖苦中有厌恶、叹息严贡生一一无情的鞭挞举例:杜少卿淡薄功名,傲视权贵;对妇女尊重,反对歧视和摧残;注重孝道,乐于助人;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美中缺乏的是他不善识人,也不会持家。他慷慨仗义,但凡有人求于他,他都倾囊相助,这样也给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机。他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挥霍,最后背井离乡,靠卖文墨为生。(2)如实描写(婉而多讽):挖苦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鲁迅《什么是“挖苦”?一一答文学社问》)不作主观的说明,以人物的言行矛盾,到达挖苦的效果。片段例证:如第五回,严监生的小舅王德、王仁,都是“铮铮有名”的秀才。严监生因正妻王氏病危,想把侍妾赵氏扶正,特请两位舅爷到家商量。这两位秀才先是“把脸本丧着,不那么一声”,须臾,“让到书房里用饭,彼此不提这话。”再过一会请进了密室,每人得了一百两银子,便立即改变了态度,”二位身爷哭得眼红红的“,责怪严监生没有及早把赵氏扶正。“王仁拍着桌子道: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功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说话,也不是这个理;你假设不依,我们就不上门了!”说着,二位又“义形于色”地向严监生要了五十两银子,催他在王氏死前就将赵氏立为正室,而且还替他做了一道“甚是肯切”的“告祖先的文”。后来,他们的亲妹妹,就死在他们筹划的扶正大典中。可见“金钱”的能量有多大,不仅使王家弟兄迅速改变态度,而且连亲妹妹都不顾了,作者借这安排在小故事里的比照,不仅挖苦了八股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秀才们灵魂之卑劣,而且大家习以为常,对自己的堕落无耻亳无愧报,反而沾沾自喜。“这些极平常,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语言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却多”。(3)感而能谐:开掘喜剧情节背后的悲剧性内蕴(如“范进中举”)(4)适度夸张:在艺术真实的基础上,加强挖苦效果。举例印证:范进中举后发疯、范母喜极而死、严监生临死因点两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等等(5)运用比照:明比(近比)。写周进、范进发迹的前前后后,就是用的明比。围绕这两人命运的比照,含有两层意思。对世人,是态度的变化;前倨后恭、先冷后热,真实地描绘了病态社会里庸俗、势利的人生画卷,满怀痛惜之情挖苦了可怜的同胞在封建重压下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奴性。对二进,是像苏秦一样的地位变化:穷那么人尽弃之,达那么人皆趋之;转眼之间,从受人白眼、生活无着变为受人尊崇、锦衣玉食。真是“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这就点穿了土子们醉心举业的原因。周进曾因百考不中悲哀欲绝而头撞号板;范进却是一朝侥幸便大喜过望痰迷心窍。这也是一种鲜明的比照。他挖苦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是土子们利欲熏心、丧魂失魄,既无是非观念,也无理想抱负,人人变得堕落无耻,糊涂愚妄而不自知。第四回,严贡生正在张静斋和范进面前恬不知耻的标榜自己:“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直,在乡里之间,从不小得占人寸丝半栗的廉价……”话未落音,一个小厮气喘吁吁的跑来找他道:“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一下兜出老底。真是言如珠玉,形假设狗彘!强烈的比照,把这个土豪刁滑虚伪的面目刻画得入木三分。而这个家伙,竟是清朝的“贡生”(按当时的规定,有“优行”才能成为“贡生”)!作者似乎是漫不经心的道出,而其挖苦该是多么深沉有力!明比手法并不是吴敬梓的创造,但他运用起来,却有自己的特色。与清楚的爱憎感情于平静、严肃的表达之中,情节的开展像生活本身一样生动自然,亳无油滑或娇柔造作之弊。近比大多是明比,短小集中,两者之间不夹杂别的情节。近比简捷明快,使用很方便,所以《儒林外史》用得很多。总的特点是,能摄取现实生活中极普遍又典型的现象,十分妥贴的寄寓着作者的爱憎;笔墨简练,看是轻描淡写,实那么犀利精切,含义幽深。暗比(远比)。第一回,一处写知县时仁“酷虐小民,无所不为,”一处写“时知县也升任去了”。第四回,又写高要县知县汤奉,一年就搜刮了八千两银子。为了要向上司表示自己“清廉”,“出个大名”,求得指日“升迁”,听信恶棍张静斋的教唆,应将一个回民老师傅活活枷死。群众“鸣锣罢市”,上司不仅不惩办汤知县,反而“把五个为头的回民问成奸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第八回还写南昌太守王惠,刚到任就问:“地方人情,可还有什么出产?词讼里可也略有什么通融?”从此,衙门里一片“算盘声、板子声”,“这些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匕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爷得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这种贪官,“各上司访闻,都道是江西第一个能员,做了两年多些,各处荐了”,“朝廷就把他推升了南赣道二三十四回,就借官运亨通的高翰林之口说杜少卿的父亲:……已经是个呆子了。做官的时候,全部晓得敬重上司,只是•味希图着百姓说好:又逐日讲那些呆话。这些话是教养文章里的词藻,他竟拿着当了真,惹得上司不喜欢,把个官弄掉了。在那个时候,根本就不能认真替百姓办事,官做得如何,取决于讨好上司的程度。四十四问,着力表达了肖云仙在边疆进兢兢业业,取得了战功和生聚教训的劳绩之后,不但没有得到朝廷半点奖励,反而被工部斥为“任意浮开”工费,“应行文该地方官了限严比归款”。结果他垂头丧气打点回家,把父亲的家产赔光了还欠三百两,人被地方官苦苦追了。十七回,体恤下情的乐清县知县李瑛,突然被革职拿问,老百姓不服,鸣锣罢市,“安民的官”还要捉拿为头的人。《儒林外史》外表上是在不同的章节里表达着不同人物的命运,我们却不要孤立的看这些故事。我们如果把两种官吏的遭遇比照起来看,就会发现,那个社会黑白是何其不分!赏罚是何其不明!整个吏治的混乱真是无以复加了!这样的社会怎么还能继续下去?通过暗比(远比),大大地加强了挖苦的力量与深度。要寻找真挚笃厚的人情,《儒林外史》更多地把希望寄托于下层人民之中,跟功名富贵中人的卑.污习性和险恶官场环境构成了一连串的远比。第一回里,王冕和秦老;二十一回牛老爹和仆老爹;二十四问鲍文卿和倪老爹。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那样的真诚、淳朴。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愉快,连空气也似乎新鲜多了。在看看第四、五两回里,严贡生与严监生弟兄之间;严监生与王德、王仁两秀才郎舅之间,其关系是多么虚伪庸俗!在朝廷做官,更是朝不保夕,人人自危,不是这个突然“拿问”就是那个霎时“摘印”,亳无是非标准,只有利害关系。把这些比照综合起来看,作者爱什么,恨什么,赞扬谁,挖苦谁,是在清楚不过了。三、课堂实践:思考:在朋友交情方面,鲍文卿和向鼎跟匡超人和潘三是如何形成比照的?讲解:十九回,经潘保证书面介绍,秀才匡超人与衙役潘三在文瀚楼相见,是交道的开端。这是统治阶级里的两个下层人物。潘三作奸犯科,“把持官府、包揽词讼、广放私债,毒害良民,无所不为”,而“读圣贤书”的匡超人那么心甘情愿的当了他的帮手,以求分的一些昧心钱。在潘三的关照下,两年之后,匡秀才身上光鲜起来。可是,一得知潘三出事,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