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学年秋学期高一语文精选试题解析(03)目录积累应用(10分)阅读(70分)写作(70分)叁壹贰壹
积累应用(10分)壹1.名句默写。(1)人生在世不称意,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2)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其一》)(3)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____________,飘渺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5)倩何人唤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金陵建康亭》)(6)___________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7)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一联化用了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句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杜甫《登高》一诗中点明题旨的一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点明“士伎同悲”的主题的一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来告诫南宋朝廷吸取刘宋北伐失败的历史教训的一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累应用壹(1)人生在世不称意,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2)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其一》)(3)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____________,飘渺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5)倩何人唤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金陵建康亭》)(6)___________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7)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一联化用了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句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杜甫《登高》一诗中点明题旨的一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点明“士伎同悲”的主题的一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来告诫南宋朝廷吸取刘宋北伐失败的历史教训的一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句默写【参考答案】
①明朝散发弄扁舟
②白帝城高急暮砧
③乱花渐欲迷人眼
④谁见幽人独往来
⑤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⑥花自飘零水自流⑦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⑧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⑨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⑩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贰(一)阅读现代文《一个比世界更大的村庄(节选)》
阎连科,1958年8月出生于河南洛阳嵩县田湖瑶沟,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年,发表长篇小说《受活》;同年,获第三届老舍文学奖。2013年,出版长篇小说《炸裂志》。2014年,获得卡夫卡文学奖。2016年,出版长篇小说《日熄》。2018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0年,获得第七届纽曼华语文学奖。2021年3月,发表长篇小说《中原》;11月,获得皇家文学学会国际作家终身荣誉奖。
阎连科也是继莫言、韩少功、王安忆之后第四位问鼎纽曼文学奖的中国大陆作家。阎连科以《一个比世界更大的村庄》为题发表了获奖感言。他坚信“文学必有故乡样”,也坚持“故乡创作”。于他而言作品即故乡,作品是对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缩影,人类人性中的善和恶,都鲜明地刻写在这个村落每个人的脸上、内心。
作者简介
一个比世界更大的村庄(节选)⑴如同树必有根、文学必有故乡样,语言与作家,是有独属于他的母地故乡的。在全世界的文学创作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失去语言故乡的“故乡创作”[3A],如上世纪生活在美国的纳博科夫和如今还生活在法国的昆德拉等。比起他们言,我的写作是异常幸运的。因为我不仅拥有语言之故乡,还拥有更为实在的母地之故乡——即便世界上有成千上万拥有这双重拥有的作家们[2],然除却大家都必有的语言外,在论及彼此更具体、切近的母地故乡时,世界上再也难有哪个作家的故乡,可与我的故乡相提并论了。⑵因为那是一个大于世界的故乡和村庄。⑶在那个村庄里,中国的过去和今天,所有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的一切,那个村庄都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4][6⑶]帝王、战争、灾难、贫穷、革命、饥饿、富有和人性源远流长的丰沛和复杂,在那个村庄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发生和存在。[6⑴]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个村庄就等同于是中国的现实、历史和“中国人”在今天最生动的存在和发生。2.分析理解[2]处可知语言故乡是指能自在地使用母语言说,母地故乡指故乡在地理上的实际存在。故“双重拥有”指作家能用母语创造的同时,又拥有实存的地理故乡。3A.“全都必有”错误,文中有“我们看到了许多失去语言故乡的‘故乡创作’,如上世纪生活在美国的纳博科夫和如今还生活在法国的昆德拉等”,可知选项曲解文意。6③这个村庄所含纳的不仅是当下这个正在发生和思想着的世界,也包括这个世界的过去;壹⑷中国人自古认为中国是世界之中心,中原是中国之中心,而我说的那个母地和村庄,又是中原之中心。那时候,因为我年少无知,不相信中国就是世界之中心,中原就是中国之中心,而我的家乡,又是中原之中心,甚至看到范仲淹的墓,就在那个村落不远处,中国的理学大师程颢和程颐,就是我家的邻居之邻居。我觉得这些太不可思议了。是一种不可能和不真实。是一个村庄的虚构和传说。而今天,作为一个小说家,我相信这些了,坚信这些了。因为我相信并坚信,真正伟大的文学,是不需要虚构的,甚至连假设也不允许其存在。因为在所有伟大的写作中,虚构都是对生活中那部分看不见的真实之发现。[3B]我不在文学中虚构任何的假设之存在,我只在生活中尽力发现所有看不见的存在和真实。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发现、确认了我母地上的那个小村庄,它确实是中国的中原之心,而中原又是中国之中心,中国又确实是世界之中心。于是我全部的生活和写作,便都是在有意、无意地觉悟和发现这一点,不断地证明这一点。[3C]⑸你要想认识中国,去认识那个村庄就够了。⑹你认识了那个村庄,也就真正懂得中国了。[4]3C“这一点”不是单指“证明中国是世界之中心”。故选D。3B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大胆的虚构和假设。“离不开……”错误,与原文矛盾⑺倘若你想更深层、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人,那么你就跟随华语到那个村庄走一走,住下来,和他们同吃、同住、谋事、计生,乃至于同恶与同善,如此你就更深层、更深刻地了解、把握了中国和中国人。[4]⑻当然间,在我母地的那个村庄内,当你相信整个的中国就等同于那个村庄时,你却又同时会发现,那个村庄不仅是中国的,是华语世界的,也是今天整个人类世界的。[4]它是人类世界的一部分。是这个世界最有活力的细胞和心脏。它的每一次脉冲和跳动,每一缕生活纹理的来去和延展,都和这个世界的脉冲、跳动相联系,慢一步或者早一步,但从来没有脱离开这世界的脉冲、跳动而独立存在过。在这个村庄里,天空、气候、环境、善爱、良知和恨恶,还有人们的思维和价值观,人的心性和德性,人们对宗教的认知、尊崇和漠然,无不和人类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任何民族、任何人群相联系,它们既有高度的相似性与趋同性,又有令人惊异的隔膜和反动性。[6⑵]人类的所有奥秘和常识,都遍布在这个村落里;人类所有的无知和迷茫,也都遍布在这个村落的大街小巷上。人类人性中的最幽暗和最良善,都鲜明地刻写在这个村落每个人的脸上、内心和行为中。6②作者故乡的面貌和村民的思维和价值观其实是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意识与思维的缩影;⑼二年前,我又回到那个村庄时,有个给我叫哥的邻居,专门到我家闷头坐了大半天,等到家里没有他人安静时,他很郑重地轻声问我道:“哥,你说一个核弹头丢下去,能真的让一个国家消失吗?”在我朝他点头并做了解释后,他又非常不解地大声质问我说:“既然核弹头这么厉害,那么中国为什么不趁全世界都毫无防备时,朝所有的国家都丢一个、几个核弹头,然后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别的国家只有我们中国了。”[5]⑽我为我邻居的思考惊慌并愕然。⑾那时候我呆在他面前,哑口无言到天长与地久。现在我在这儿说这些,并不是为了讨论人和那个村庄里的善与恶,而是说世界上所有的虚妄都在那个村人的内心里;人类世界上所有发生的事,即便在那个村庄没有发生过,也都在那个村庄识字、不识字的人的内心存在、思虑过。[5]当然不能说,那个村庄一定就等于全世界。但至今,世界上很少有什么事情在那个村庄没有被思想,能和那个村庄无联系。[6⑴]5.采用举例论证的方式,具体列举了村中邻居对用核弹头让中国在全球一家独大的荒唐想法这一实例,由此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即无论是世界上发生的事还是这个世界上所存在的虚妄与荒唐,很少不在这个村子里的人心中存有影响,用一个具体实例论证这一观点,显得清晰明确、具体可感。6①这个世界所发生事很少与这个村庄、村中的人发生联系,世界曾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一切在那个村庄里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发生与存在;⑿爱,是可以化解一切的。人类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的价值都不会超过爱。当我们在那个村庄看到有人渴望中国用核武毁掉人类时,也看到那个村庄最柔软、博大的内心在爱着人类和世界,希望这个世界的角角落落都充满爱。我庆幸我出生在那个村庄里;庆幸至今我几乎所有的至亲都还生活在那个村庄里;庆幸我不仅拥有那片村庄和土地,而且我还是那个村庄不可分的一部分。我的本身就是那个村庄之本身。我今天所有的努力和写作,都不是为了给那个村庄积累和增添,而是为了发现那个村庄本身就有的它与人类世界共有、共存的互生、互动之关系。[6⑷]⒀实在说,那儿确确实实就是一个村,人口只有数千人,然而那儿又确确实实是完完整整的中国和世界,且许多时候还是大于中国和世界的浓缩和存在。实在说,我一生的写作都将立足在那个村庄里,也只能立足在那个村庄里,然那立足之目的,却不单单是为了文学的创造和发明,而更多是为了对那个村庄的发现和证明。[3D][6⑷]——本文选自2021年3月阎连科在第七届纽曼华语文学奖上的获奖感言,有删节3D作者一生的写作都是为了发现和证明他的村庄。6④另外,这些记忆中的和正在发生着的世界的投影不仅表现在能被大众看见的村庄的表象中,同时也表现在一些村庄之下看不见的真实存在中,等待着被世人发现在这个意义上,作者的故乡是一个大于世界的故乡和存在,它不仅包含世界的现在,也包含世界的过去,不仅包含我们已经发现的,也包含无数尚未被发现、等待被发现的村庄和世界的图景。2.在第⑴段中,加点字“双重拥有”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分析理解原文“我不仅拥有语言之故乡,还拥有更为实在的母地之故乡——即便世界上有成千上万拥有这双重拥有的作家们”,可知语言故乡是指能自在地使用母语言说,母地故乡指故乡在地理上的实际存在。
【参考答案】指作家能用母语创造的,同时,又拥有实存的地理故乡。3.根据文意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与作家,全都必有独属于他们的母地故乡。B.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大胆的虚构和假设。C.作者全部的写作都是在证明中国是世界之中心。D.作者一生的写作都是为了发现和证明他的村庄。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全都必有”错误,文中有“我们看到了许多失去语言故乡的‘故乡创作’,如上世纪生活在美国的纳博科夫和如今还生活在法国的昆德拉等”,可知选项曲解文意。B.“离不开……”错误,原文有“真正伟大的文学,是不需要虚构的,甚至连假设也不允许其存在”,选项和原文矛盾。C.“证明中国是世界之中心”错误,原文为“我发现、确认了我母地上的那个小村庄,它确实是中国的中原之心,而中原又是中国之中心,中国又确实是世界之中心。于是我全部的生活和写作,便都是在有意、无意地觉悟和发现这一点,不断地证明这一点”,“这一点”不是单指“证明中国是世界之中心”。故选D。4.第⑸和⑹段,在文中皆为单句独立成段,这样分段有何表达作用?
⑸你要想认识中国,去认识那个村庄就够了。
⑹你认识了那个村庄,也就真正懂得中国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段落作用的能力。
内容上,“你认识了那个村庄,也就真正懂得中国了。”文章下一段内容“倘若你想更深层、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人,那么你就跟随华语到那个村庄走一走,住下来,和他们同吃、同住、谋事、计生,乃至于同恶与同善,如此你就更深层、更深刻地了解、把握了中国和中国人”即是对这两句话的进一步解释,这两段话语序相反而含义相近,单独成段,首先是起到强调的作用,强调中国人的思维、良知和价值观无不在作者的那个村庄的人身上得到体现,写出了“我”的村庄与整个中国之间的内在相关性。
结构上,承上启下,这两段单独成段与上文“中国的过去和今天,所有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的一切,那个村庄都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内容相呼应,那个村庄就等同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最生动的发生,并下启下文“世界上所有的虚妄都在那个村人的内心里;人类世界上所有发生的事,即便在那个村庄没有发生过,也都在那个村庄识字、不识字的人的内心存在、思虑过”,即关于中国乃至世界发生的事无不在“我”的村庄里有其投射;同时,“你要想认识中国,去认识那个村庄就够了。你认识了那个村庄,也就真正懂得中国了”这两句话照应了本文的标题和主题——“一个比世界更大的村庄”。4.第⑸和⑹段,在文中皆为单句独立成段,这样分段有何表达作用?
⑸你要想认识中国,去认识那个村庄就够了。
⑹你认识了那个村庄,也就真正懂得中国了。【参考答案】
内容上,这两段话语序相反而含义相近,单独成段,起到强调的作用,强调中国人的思维、良知和价值观无不在作者的那个村庄的人身上得到体现,写出了“我”的村庄与整个中国之间的内在相关性。
结构上,这两段单独成段也呼应了上文中那个村庄就等同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最生动的发生的论断,并下启下文关于中国乃至世界发生的事无不在“我”的村庄里有其投射,承上启下的同时,照应了本文的标题和主题——“一个比世界更大的村庄”。5.在第⑼段中,作者引述邻居的思考内容,有何论证效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作者引述邻居的思考内容之后说,“现在我在这儿说这些,并不是为了讨论人和那个村庄里的善与恶,而是说世界上所有的虚妄都在那个村人的内心里;人类世界上所有发生的事,即便在那个村庄没有发生过,也都在那个村庄识字、不识字的人的内心存在、思虑过”,可见作者举例是为论证自己的观点,“中国为什么不趁全世界都毫无防备时,朝所有的国家都丢一个、几个核弹头,然后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别的国家只有我们中国了”,村中邻居想用核弹头让中国在全球一家独大的荒唐想法是事实,来证明“世界上所有的虚妄都在那个村人的内心里;人类世界上所有发生的事,即便在那个村庄没有发生过,也都在那个村庄识字、不识字的人的内心存在、思虑过”,即无论是世界上发生的事还是这个世界上所存在的虚妄与荒唐,很少不在这个村子里的人心中存有影响,用一个具体实例论证这一观点,显得清晰明确、具体可感。【参考答案】采用举例论证的方式,具体列举了村中邻居对用核弹头让中国在全球一家独大的荒唐想法这一实例,由此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即无论是世界上发生的事还是这个世界上所存在的虚妄与荒唐,很少不在这个村子里的人心中存有影响,用一个具体实例论证这一观点,显得清晰明确、具体可感。论证方法+内容分析+论证观点+效果6.通观全文,分条概括作者认为他的故乡是一个大于世界的故乡和村庄的主要理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参考答案】这里“大于世界”的所指与常识层面的空间大小不同,其实是指:①这个世界所发生事很少与这个村庄、村中的人发生联系,世界曾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一切在那个村庄里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发生与存在;②作者故乡的面貌和村民的思维和价值观其实是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意识与思维的缩影;③这个村庄所含纳的不仅是当下这个正在发生和思想着的世界,也包括这个世界的过去;④另外,这些记忆中的和正在发生着的世界的投影不仅表现在能被大众看见的村庄的表象中,同时也表现在一些村庄之下看不见的真实存在中,等待着被世人发现在这个意义上,作者的故乡是一个大于世界的故乡和存在,它不仅包含世界的现在,也包含世界的过去,不仅包含我们已经发现的,也包含无数尚未被发现、等待被发现的村庄和世界的图景。贰(二)阅读现代文
《盖房(节选)》壹
阎连科《我与父辈》从自己的童年开始写起,把人们带回到上世纪那个充满贫穷和饥饿的年代,讲述了生活在偏僻农村里的父亲、大伯、四叔坎坷而平淡的一生,以及自己艰辛的成长经历。当然,除了对那段沉重历史的回忆之外,阎连科用更多的笔墨讲述了父辈对子女浓浓的亲情,讲述了自己在温暖的亲情之下获得的滋养,以及对这种亲情的真诚感恩。经历过的人读这长文会有一种共鸣;而没经历过的人,却有一种警醒与启迪。
乡村人把“生活”叫“日子”。这似乎是对同一人生状态的不同说法,但其本质的差别,却有着天壤的不同。“日子”更多的含意是,“一天加一天,天天都是那样儿”。它单调、乏味,无奈,消耗人的生命,而你又无力去改变。阎连科让我们如此真切地看到“那个时代”的农民为了不受冻挨饿,为了让儿女们成家,要拼尽全家人所有的气力,付出全部生命能量。阎连科从灰暗的日子中寻找人性的光辉固然是一种美的追求。但农民失去选择权利的时代,只能拼尽全力地在吃、住的困境中挣扎,看不到“日子”中还会有别的“生活”,人的尊严,其实已经谈不上了。作品解读
盖房(节选)⑴没有谁能想到父亲会下世得那么急快,母亲、姐姐、哥哥及左邻右舍,谁都觉得他走得早了,早得多了,让他的子女们无法接受。但是父亲,他似乎自得了那病的第一天起,就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对于正常的人,死亡是站在你人生的前方某处,在等着你一日日、一步步向它走近,待你到了它的面前,它能够伸手及你,它才会伸手携你而去。⑵那么,一个身为农民的父亲,他活在世上到底应该做完一些什么事情呢?尽到一些什么职责呢?这一点,父亲和所有北方的农民一样,和所有北方的男人一样,和他周围所有做了父亲却最远的行程是到几十里外的县城、倘若能到百里之外的洛阳就是人生大事、就是生命的一次远足的农民一样,他们自做了父亲那一日、一时的开始,就刻骨铭心地懂得,他们最大、最庄严的职责,就是要给儿子盖几间房子,要给女儿准备一套陪嫁,要目睹着儿女们婚配成家,有志立业。这几乎是所有农民父亲的人生目的,甚或是唯一的目的。⑶现在,我已经记不得我家那最早竖起在村落的三间土房瓦屋是如何盖将起来的,只记得,那三间瓦房的四面都是土墙,然在临靠路边的一面山墙上,却砌了从山坡田野一日一日挑回来的黄色的礓石,其余三面墙壁,都泥了一层由麦糠掺和的黄泥。春天来时,那三面墙上长有许多瘦弱的麦芽;记得那半圆的小瓦,在房坡上一行一行,你在任何角度去看,都会发现一个个瓦楞组成的一排排的人字儿,像无数队凝在天空不动的雁阵。记得所有路过我家门前的行人,无论男女老幼,都要立下脚步,端详一阵那三间瓦屋,像懂行的庄稼把式在几年前路过我父亲翻捡、扩大过的自留地一样,他们的脸上,都一律挂着惊羡的神色和默语的称颂。我还记得,搬进那瓦屋之后,母亲不止一次地面带笑容给我们姐弟们叙说,盖房前父亲和她如何到二百里外的深山老林,去把那一根根杂木椽子从有着野狼出没的山沟扛到路边;记得母亲至今还不断地挂在嘴上,说盖起房子那一年春节,家里没有一粒小麦,没有半把面粉,是借了人家一碗乌麦面粉让我们兄弟姐妹四个每人吃了半碗饺子,而父亲和她,则一个饺子都没吃。还说那一年她试着把白面包在红薯面的上边,希望这样擀成饺子叶儿,能让她的子女们都多吃几个白菜饺子,但试了几次,皆因为红薯面过分缺少黏性而没有成功——而没有做成饺子叶儿的,包了一层白面的红薯面块,就是父亲那年过节所吃的大年饭。答案:
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瘦弱形容墙上抽出的麦芽,是将麦芽拟人化,生动地展现了麦芽的形态;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房顶上一排排的人字形瓦楞比作在空中不动的雁阵,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房屋瓦楞的面貌,也使得房屋瓦楞的整齐特征跃然纸上。融入了喜爱之情。⑷这就是房子留给我的最初记忆,之后所记得的,就是我所看到的,就是那新盖的三间瓦房,因为过度简陋而不断漏雨,每年雨季,屋里的各处都要摆满盆盆罐罐。为了翻盖这漏雨的房子,父亲又蓄了几年气力,最后不仅使那瓦房不再漏雨,而且使那四面土墙的四个房角,有了四个青砖立柱,门和窗子的边沿,也都用青砖镶砌了边儿,且临了路边的一面山墙和三间瓦房的正面前墙,全都用长条儿礓石砌表了一层,而礓石墙面每一平方米的四围边儿,也都有单立的青砖竖起隔断,这就仿佛把土瓦房穿了一件黄底绿格的洋布衬衫,不仅能使土墙防雨,而且使这瓦房一下美观起来、漂亮起来,它也因此更为引人注目,更为众多乡人惊惊羡羡。⑸这就是父亲的事业。⑹事实上,那所宅院和宅院中的日子,的确在那片村落和方圆多少里的村落中,都有着被夸大的影响和声誉,对许多农民的日子起着一种引导的督促。可是,只有为数不多的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们,方才知道父亲为了这些,付出了他的健康,也付出了他许多的生寿。记得最后盖我家东边那两间厢厦时,父亲领着我们,破冰过河去山沟里拉做地基的石头,因为车子装得太满,返回时车子陷在伊河当中,我们姐弟全都高卷起裤腿,站在冰河中用力猛推,不仅没能把车子推动半步,反而每个人的手脸都冻得乌青,腿和脚在水中哆嗦得不能自已。这时候,父亲回过身子,从车辕间出来,把我们姐弟从水中扶到岸上,用棉衣包着我们各自的腿脚,他自己又返回水中,同哥哥一道,从车上卸着一二百斤重的石头,一块块用肩膀扛到岸边,直到车子上的石头还剩一半之多,才又独自从冰河中把车子拉上岸来。父亲从水中出来的时候,他脖子里青筋勃露,满头大汗,手上、肩上、腿上和几乎所有衣服的每个部位,却都挂着水和冰凌。我们慌忙去岸边接着父亲和那车石头,待他把车子拉到岸上的一块干处,我们才都发现,父亲因为哮喘,呼吸困难,脸被憋成了青色,额门上的汗都是憋出来的。见父亲脸色青胀,咳嗽不止,姐姐赶忙不停地去父亲的后背上捶着,过了很久,捶了很久,待父亲缓过那艰难的呼吸,哥哥也抱着一块水淋淋的石头最后从冰河里出来,他把那石头放在车上,望着父亲的脸色说:“不一定非要盖这两间房子,不能为了房子不要命啊。”答案:细致地展现了父亲在拉石头之后青筋暴突的神情,和由于下冰河导致父亲的衣服和身上的每个部位都挂满冰凌的情形,以及由于呼吸困难而憋青了脸、满头大汗的神态,生动而有力地表现了父亲为了盖房付出的辛劳与汗水,和乡土社会中的作者的父辈生活的艰苦和不易,由此更凸显了父亲在艰难的岁月里为子女付出其全部生命的无私形象。⑺父亲没有马上说话,他瞟了一眼哥哥,又望望我们,最后把目光投向荒凉空无的远处,好像想了一会儿,悟透并拿定了什么主意,才扭回头来对着他的子女们说:⑻“得趁着我这哮喘不算太重,还能干动活儿就把房子盖起来,要不,过几年我病重了,干不动了,没把房子给你们盖起来,没有在我活着时看着你们一个个成家立业,那我死了就对不起你们,也有愧了我这一世人生。”⑼其实,父亲的病是在他年轻时的劳累中得下的,而扎根难愈,却是他在为子女成家立业的盖房中开始的。在我们兄弟姐妹中,我排行最小,一九八四年十月完婚在那最后盖起的两间瓦屋之后,也便了却了父亲的最后一桩夙愿。于是,没过多久,他便离开我们独自去了,去另外一番界地,寻找着另外一种安宁和清静了。——本文选自阎连科《我与父辈》,原文较长,有删节答案:这段话是通过语言描写来直接呈现父亲的心意,其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哮喘”表明父亲当时堪忧的身体状况,但对此父亲考虑的并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考虑要趁着自己尚未病重赶紧为子女将房子盖起来,看着子女成家立业,这才是父亲心中自己一生操劳的意义所在,这段话展现了父亲面对生活的坚韧和为子孙后代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的朴实而深厚的父爱,这样的意思经由父亲的对话直接表现,更显得真实而令人动容7.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⑶段中的画线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划线句子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春天来时,那三面墙上长有许多瘦弱的变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原本用来形容人的形容词“瘦弱”拿来形容墙上新抽出的麦芽,这样便将麦芽写活了,生动地展现了麦芽的形状、样态,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富有感染力;“你在任何角度去看,都会发现一个个瓦楞组成的一排排的人字儿,像无数队凝在天空不动的雁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组成人字儿的瓦楞,喻体为雁阵,相似点为“空中”“不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房屋瓦楞的面貌,突出了房屋瓦楞的特征,让读者能够想见整齐的样子,鲜活可感。字里行间融入了喜爱之情。修辞手法+内容分析+效果+情感【参考答案】: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瘦弱形容墙上抽出的麦芽,是将麦芽拟人化,生动地展现了麦芽的形态;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房顶上一排排的人字形瓦楞比作在空中不动的雁阵,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房屋瓦楞的面貌,也使得房屋瓦楞的整齐特征跃然纸上,融入了喜爱之情。8.第⑹段的画线句中,作者对父亲的神态描写,对于塑造父亲的形象有何表达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方法的能力。
第六段“他脖子里青筋勃露,……,却都挂着水和冰凌”属于外貌或肖像以及神态等细节描写,对父亲的神态描写,细致地展现了父亲在拉石头之后的过度疲劳,父亲为了家庭付出了全部心血,不遗余力竭尽所能,甚至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从青筋暴突的神情,和由于下冰河导致父亲的衣服和身上的每个部位都挂满冰凌的情形,以及“父亲因为哮喘,呼吸困难,脸被憋成了青色,额门上的汗都是憋出来的”,由于呼吸困难而憋青了脸、满头大汗的神态中可见作为贫苦的劳动农民的父亲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生动而有力地表现了父亲为了家庭的无私奉献和不怕牺牲,为了盖房付出了太多,不仅是辛劳与汗水,更有身体健康,揭示了乡土社会中的作者的父辈生活的艰苦和不易,由此更凸显了父亲在艰难的岁月里为子女付出其全部生命的大爱无私形象,令人动容。分析神态描写+父亲形象效果【参考答案】细致地展现了父亲在拉石头之后青筋暴突的神情,和由于下冰河导致父亲的衣服和身上的每个部位都挂满冰凌的情形,以及由于呼吸困难而憋青了脸、满头大汗的神态,生动而有力地表现了父亲为了盖房付出的辛劳与汗水,和乡土社会中的作者的父辈生活的艰苦和不易,由此更凸显了父亲在艰难的岁月里为子女付出其全部生命的无私形象。9.第⑻段中,作者详细记述了父亲对子女们说的这段话,有何表达作用?
【解析】
这段话是通过语言描写来直接呈现父亲的心意,其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哮喘”表明父亲的身体原本就不好,“不算太重”表明父亲没把生病太当回事儿,毫不考虑自己当时令人担忧的身体状况,“还能干动活儿就把房子盖起来,要不,过几年我病重了,干不动了,没把房子给你们盖起来,没有在我活着时看着你们一个个成家立业”,父亲从不考虑自己,全部心思在于家庭和子女,可见父亲的责任感和有担当,老人一生操劳累坏了身体,但心心念念的总是挚爱的家人,这段话展现了父亲面对生活的无比坚韧和顽强,为子孙后代无悔付出,不求感恩回报,只求问心无愧,朴实的话语背后是一颗慈祥深爱的心,对话描写生动亲切,真实可信,正面直接描写父亲,启发读者思考,这是多么伟大而无私的父亲呀,不忍卒读。话语内涵+人物形象+主旨情感【参考答案】这段话是通过语言描写来直接呈现父亲的心意,其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哮喘”表明父亲当时堪忧的身体状况,但对此父亲考虑的并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考虑要趁着自己尚未病重赶紧为子女将房子盖起来,看着子女成家立业,这才是父亲心中自己一生操劳的意义所在,这段话展现了父亲面对生活的坚韧和为子孙后代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的朴实而深厚的父爱,这样的意思经由父亲的对话直接表现,更显得真实而令人动容。10.试结合本文的主要内容,阐释作者在《一个比世界更大的村庄》一文中所提出的“那个村庄本身就有的它与人类世界共有、共存的互生、互动之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理解作者观点态度并进行个性化思考创新性解读的能力。
在中国的每个村庄里,都是中国的缩影和写照,过去和今天,所有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的一切,没个村庄都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比如贫穷,“现在,我已经记不得我家那最早竖起在村落的三间土房瓦屋是如何盖将起来的,只记得,那三间瓦房的四面都是土墙,然在临靠路边的一面山墙上,却砌了从山坡田野一日一日挑回来的黄色的礓石,其余三面墙壁,都泥了一层由麦糠掺和的黄泥”,在那个村庄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发生和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村庄就等同于是中国的过去和今天。是过去和今天,中国全部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的一个浓缩版。是中国的现实、历史和“中国人”在今天最生动的存在和发生。
比如父爱,“那么,一个身为农民的父亲,他活在世上到底应该做完一些什么事情呢?尽到一些什么职责呢?这一点,父亲和所有北方的农民一样,和所有北方的男人一样,和他周围所有做了父亲却最远的行程是到几十里外的县城、倘若能到百里之外的洛阳就是人生大事、就是生命的一次远足的农民一样,他们自做了父亲那一日、一时的开始,就刻骨铭心地懂得,他们最大、最庄严的职责,就是要给儿子盖几间房子,要给女儿准备一套陪嫁,要目睹着儿女们婚配成家,有志立业。这几乎是所有农民父亲的人生目的,甚或是唯一的目的”,都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可见本文正是由在村庄中的作者的父亲盖房的事例而表现了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情感与话题。10.试结合本文的主要内容,阐释作者在《一个比世界更大的村庄》一文中所提出的“那个村庄本身就有的它与人类世界共有、共存的互生、互动之关系”。【参考答案】本文所讲的“盖房”故事虽然发生在作者的村庄,但却呈现了一些人类世界共有的情愫和命题:⑴文中的父亲,脚步最远只到县城,而能去洛阳就是人生大事,这其实展现了世界区域发展不平衡背景下,边缘、乡村地区居民与中心、都市的隔膜和对城市的崇拜这一普遍命题;⑵文中的父亲,将自己的生命和人生的意义维系在为后代盖房、准备陪嫁、看后代成家立业上,以及文中提到的父母和村民们对房屋的重视甚至崇拜,这些其实都是乡土社会中居民的某种共有的情结;⑶最终父亲为了盖房、为了子女的未来付出了他的全部心血乃至生命,这种为子女献出自己全部所有的父爱也是全人类共有的感情。可见本文正是由在村庄中的作者的父亲盖房的事例而表现了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情感与话题。贰(三)阅读古代诗歌《感兴》壹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感兴
[宋]杨万里去国还家一岁阴,凤山锦水更登临。别来蛮触①几百战,险尽山川多少心。何似闲人无藉在②,不妨冷眼看升沉。荷花正闹莲蓬嫩,月下松醪③且满斟。[注释]①蛮触:《庄子》一书中记载有建立在蜗牛角上的国家,右角上的叫蛮氏,左角上的叫触氏,双方常为争地而战,伏尸数万。后以“蛮触”比喻因小事争吵的双方。②无藉在:犹言无聊赖或无顾忌。③松醪[láo]:用松肪或松花酿制的酒。11.从题材上来判断,本诗最接近以下哪种类型的诗歌()A.山水田园诗 B.登临咏怀诗 C.政治讽喻诗 D.闲情适志诗12.以下各项对诗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作者远离祖国回到家乡已经一年有余。B.作者身经百战,历经战火沧桑的洗礼。C.作者顺适所遇,安于百无聊赖的生活。D.作者心怀怨诽,冷眼旁观现实的政治。13.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表达作用。壹做到“五看”,准确把握诗歌内容一看标题。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本诗标题为“感兴”,即感物寄兴,抒发感情。二看作者。杨万里,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忧国忧民。三看情语。“险尽山川多少心”“不妨冷眼看升沉”“月下松醪且满斟”等诗句,都很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四看注释。很多的时候,注释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它交待写作背景,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住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只解释词语,这样也降低了我们解读诗歌的难度,如“蛮触”“无藉在”“松醪”的解释。五看题干。很多的时候客观题是选不正确的一项,也就意味着其它三项都正确的,它们都是对诗句的准确概括与分析。即使是不正确的一项,也只是其中的某一点解说错了,大部分表述还是正确的。有些主观题在题干表述时,很多的时候也概括了诗歌的内容与特点。诗歌“五看”壹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卒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他一生作诗20000多首,只有4200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称为“诚斋体”。代表作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新柳》、《舟过安仁》等。作者简介壹感兴
[宋]杨万里去国还家一岁阴,凤山锦水更登临。别来蛮触几百战,险尽山川多少心。何似闲人无藉在,不妨冷眼看升沉。荷花正闹莲蓬嫩,月下松醪且满斟。译文离京回家一年光阴,再次登临锦水凤山。告别小事不断争吵,远离险恶似山人心。多像闲人百无聊赖,不妨冷观政治沉浮。荷花繁盛莲蓬粉嫩,月下姑且斟满松酒。
简析:诗人宦海多次沉浮。本诗作于赋闲家乡之时。面对眼前的山河,诗人联想到官场、朝廷和世俗,感慨万千。感慨人心的险恶,感慨政治的沉浮,感慨世俗的纷争。于是诗人只能做一个超脱名利、醉心田园的隐者。诗歌译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题材的能力。杨万里无力改变南宋政坛的风气,对外妥协,内部权贵把持朝政,乌烟瘴气。所以,他忍无可忍,告老还乡。回到家乡之后,站在家乡的山水间,去反思时代和自己。“凤山锦水更登临”写了诗人在故乡的山水登临,平复心中的郁气。所以此诗应该是“登临咏怀诗”。故选B。感兴
[宋]杨万里去国还家一岁阴,凤山锦水更登临。别来蛮触几百战,险尽山川多少心。何似闲人无藉在,不妨冷眼看升沉。荷花正闹莲蓬嫩,月下松醪且满斟。【答案】B11.从题材上来判断,本诗最接近以下哪种类型的诗歌(
)A.山水田园诗 B.登临咏怀诗 C.政治讽喻诗 D.闲情适志诗壹感兴
[宋]杨万里去国还家一岁阴,凤山锦水更登临。别来蛮触几百战,险尽山川多少心。何似闲人无藉在,不妨冷眼看升沉。荷花正闹莲蓬嫩,月下松醪且满斟。12.以下各项对诗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远离祖国回到家乡已经一年有余。B.作者身经百战,历经战火沧桑的洗礼。C.作者顺适所遇,安于百无聊赖的生活。D.作者心怀怨诽,冷眼旁观现实的政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去国还家一岁阴”的意思是“离开朝堂,辞官回家已经一年有余”,并不是“作者远离祖国”。B.结合注释①可知,“蛮触”比喻因小事争吵的双方,所以此处是指世人为了蜗角蝇头的小利而彼此争斗,而并非是真正的身经百战。C.“何似”是“看似”的意思,并不是诗人顺适所遇,安于百无聊赖的生活,其实诗人还是心系国家安危。故选D
【
答案】D。
壹感兴
[宋]杨万里去国还家一岁阴,凤山锦水更登临。别来蛮触几百战,险尽山川多少心。何似闲人无藉在,不妨冷眼看升沉。荷花正闹莲蓬嫩,月下松醪且满斟。13.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表达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作用的能力。作用题常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答题。
在内容上,准确理解诗歌内容,那荷花正是盛开热闹的季节,无数的荷花,无数的小嫩莲蓬,摇曳在自然的山水间,那是真正生命的元气。诗人站在月下荷塘边,就着月光下酒,喝着山野美酒,去感受荷花的蓬勃之美,看无尽的小莲蓬摇曳。
在结构上,前文写到“别来蛮触几百战,险尽山川多少心”的社会状态,世人为了蜗角蝇头的小利而彼此争斗,尾联以作者站在月下荷塘边喝着美酒,感受自然的之美与之形成对比,凸显了作者厌倦勾心斗角、不愿参与世俗纷争的清高情怀,和冷眼看尽世事纷扰后,对超脱名利的闲适平和的生活状态的追慕和肯定。
承接了颈联,颈联“何似闲人无藉在,不妨冷眼看升沉”写了与现实的政治浮沉保持疏离、冷眼旁观,作者此时心怀怨诽,冷眼旁观现实的政治。以一个归隐田园之后的具体的生活场景作为全诗收尾,含义隽永,余味悠长。壹感兴
[宋]杨万里去国还家一岁阴,凤山锦水更登临。别来蛮触几百战,险尽山川多少心。何似闲人无藉在,不妨冷眼看升沉。荷花正闹莲蓬嫩,月下松醪且满斟。13.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①尾联通过描写了荷花盛开、莲蓬正嫩时分,主人公月下独酌的闲适自得场景。②与前文中写世人为了蜗角蝇头的小利而彼此争斗形成对比,凸显了作者厌倦勾心斗角、不愿参与世俗纷争的清高情怀,和冷眼看尽世事纷扰后,对超脱名利的闲适平和的生活状态的追慕和肯定,③又承接了颈联与现实的政治浮沉保持疏离、冷眼旁观的意旨,而以一个归隐田园之后的具体的生活场景作为全诗收尾,含义隽永,余味悠长。贰(四)阅读文言文《杨万里传(节选)》《杨万里传》节选自《宋史·儒林传》
知识链接:《宋史》是“二十四史”中卷数最多的一部史书。全书四百九十六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记载了自北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至南宋赵禺祥兴二年(1279年)的史事。
有元一代,曾四次诏今修撰《宋史》,因主张不一,直至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始决定宋史与辽史、金史各自独立修史,并以丞相脱脱为都总我,铁木儿塔识、贺唯一和欧阳玄等为总裁官,主持修史。
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雕版印刷的广泛应用,使修史拥有相当丰富的史料,在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沦亡后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还有大量的宋人文集、笔记。因元末政治局面极不稳定,不允许长时间编撰,因此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问就完成了。《宋史》成书仓促,对史料的运用、剪裁等都有不恰当之处,记事也详略不一,议论之间也有抵牾。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考中进士,任赣州司户,之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这时张浚被贬永州,闭门谢绝客人,杨万里多次前往都不得见。杨万里(给他)写信恳请见面,才见到他。张浚勉励他致力于正心诚意的学问,杨万里终身信服其教导,并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诚斋”。中……进士第:考中进士,“第”是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级,考中为“及第”没考中称“落第”“下第”。杜门:关闭门户谢客:谢绝客人书:书信力请:努力恳请勉:勉励、鼓励名:取名、命名
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①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
张浚入相,将杨万里推荐给朝廷。杨万里被授予临安府教授,他还没有赴任,便遭遇父亲丧事。后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他不准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老百姓有逃避赋税的只把他的名字张贴在集市中,老百姓都高兴地前往官府缴税。不扰民赋税就交清了,县里因而大治。时值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交相推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除:被授予丁忧:遭父母之丧逋赋:拖欠税赋大治:政治修明会:时值、正赶上、恰逢交:交相
侍讲张栻以论张说②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③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④,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出守:被派到外地谪守抗疏:上疏,直言进谏规:规劝伟:形容词用作动词,称赞潮、惠:名词用作状语,在潮州、在惠州
翰林侍讲学士张栻因论说唐朝宰相张说被谪守袁州,杨万里上疏进言,要求留张栻在朝,又写信给宰相虞允文,用和同之说加以劝说,张栻虽然没有留住,但大家公认杨万里人格高尚。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宋高宗称他为“仁者之勇”,遂有重用他的意思,于是提升为提点刑狱。杨万里请求在潮、惠二州的外围修筑寨堡,在潮州用来镇慑盗贼的巢穴,在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壹
十四年⑤夏旱,万里复应诏,言:“旱及两月,然后求言,不曰迟乎?上自侍从,下止馆职,不曰隘乎?旱者以上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故天地之气隔绝而不通。”因疏四事以献,言皆恳切。迁秘书少监。
淳熙十四年(1187)夏天发生旱灾,杨万里又应皇帝诏令上书,说:“旱灾已经两个月,然后才让大家进言,这难道不太迟了吗?进言的范围,又只上自侍从官,下止馆职官吏,这难道不太狭隘了吗?今天之所以发生旱灾,是由于上面朝廷的恩泽不能施及下面,下面老百姓的苦情不能上达朝廷,天地之间的气隔绝而不能畅通。”于是疏列四件事情上奏,言词都很恳切。改任秘书少监。隘:狭隘者: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因:于是疏:名词用作动词,用疏列举迁:改任
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
赶上高宗驾崩,孝宗想要执行三年守丧的制度,创建议事堂,命令皇太子参与决定各种政务。杨万里上奏章极力劝谏,又上书太子,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要是遇到危机,懊悔怎么来得及?与其懊悔来不及,何如辞谢而不居位。愿殿下三番五次推辞,而不要居这个位。”太子为之恐惧。参决:参与决定一履:一旦遭遇孰若:何如,两者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悚然:恐惧、害怕
高宗未葬,翰林学士洪迈不俟集议,配飨独以吕颐浩等姓名上。万里上疏诋之,力言张浚当预,且谓迈无异指鹿为马。孝宗览疏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
高宗没有安葬,翰林学士洪迈不等集体商议,就独自把配享高宗的已逝大臣吕颐浩等的姓名奏上。杨万里上疏指责他,极力说张浚应当配享,并且说洪迈这样做无异于指鹿为马。孝宗看了他的奏疏很不高兴,说:“杨万里把朕看成了什么样的皇帝!”因此杨万里以直秘阁的馆职调出任筠州知州。俟:等待配飨:即“配享”“配饗”,指功臣祔祀于帝王宗庙上:奏上诋:指责预:参加,此处指前文“配飨”出知:外调担任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
)(2)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
)遵从,听从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张浚勉励他致力于正心诚意的学问,杨万里终身信服其教导。服:遵从,听从。(2)句意: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帅:率领。率领
壹15.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
)A.健壮B.遭逢C.极少D.陷入(2)万里上疏诋之(
)
A.排挤B.诋毁C.指责D.抨击
C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杨万里被授予临安府教授,他还没有赴任,便遭遇父亲丧事。丁:遭逢。故选B。(2)句意:杨万里上疏指责他。诋:指责。故选C。B
壹16.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B.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C.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D.一履危机,悔之何及?【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句意:杨万里终身信服其教导,并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诚斋”。B.守:名词作动词,谪守,做太守。句意:翰林侍讲学士张栻因论说唐朝宰相张说被谪守袁州。C.伟:意动用法,认为高尚。句意:张栻虽然没有留住,但大家公认杨万里人格高尚。D.履:名词作动词,踏上、遇到。句意:要是遇到危机,懊悔怎么来得及?故选C。C壹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
翻译:这时张浚被贬永州,闭门谢绝客人,杨万里多次前往都不得见。杨万里(给他)写信恳请见面,才见到他。
【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谪”,贬谪;“杜门”,闭门;“三”,多次;“力请”,极力请求;“始”,才。18.请为第⑧段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
今之所以旱者以上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故天地之气隔绝而不通
今之所以旱者/以上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故天地之气隔绝而不通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今天之所以发生旱灾,是由于上面朝廷的恩泽不能施及下面,下面老百姓的苦情不能上达朝廷,天地之间的气隔绝而不能畅通。“者”一般用于上句末尾停顿,后面断开;“上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结构一致,“流”前断开;“以……故”,固定结构,“以”前“故”后断开。19.杨万里以“诚斋”二字命名书斋,分析“诚”在文中的具体表现。【参考答案】
杨万里做事出于本心,往往真诚劝谏、坚持正义,不顾个人得失。(1)张栻出守袁州,杨万里上书请求留下张栻,又致信虞允文规劝他,虽没能让张栻留下,但得到众人赞佩;(2)百姓遭遇旱灾两个月,才请他应诏进言,他痛批为时已晚,并指出上下官员从中阻隔导致恩泽流不到民间;(3)高宗去世,孝宗命令皇太子参与决策。杨万里上疏力谏,又给太子上书,以“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劝其反复推辞,使太子感到恐惧;(4)洪迈等人在高宗丧礼的配飨名单上报吕颐浩等人,杨万里上书斥责,力陈张浚应当列入,惹得孝宗不快,遭至贬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及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十四年夏旱,万里复应诏,言:‘旱及两月,然后求言,不曰迟乎?上自侍从,下止馆职,不曰隘乎?旱者以上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故天地之气隔绝而不通’”
“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太子悚然”
“高宗未葬,翰林学士洪迈不俟集议,配飨独以吕颐浩等姓名上。万里上疏诋之,力言张浚当预,且谓迈无异指鹿为马。孝宗览疏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贰(五)阅读文言文《庐山草堂记(节选)》壹材料节选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白氏长庆集》的《庐山草堂记》的一二三五段内容。考查点:文言实虚词、段意概括、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探究作者思想感情20.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也 B.矣 C.焉 D.与21.以下对本文各段文意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第①段交代了庐山草堂的由来及位置。B.第②段主要交代的是庐山草堂的设置。C.第③段叙写作者住进草堂之后的情景。D.第④段抒发作者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22.第③段画线句“不知其然而然”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23.通观全文,分析白居易在庐山作草堂的主要意图。出题素材及考查点《庐山草堂记》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从修建庐山草堂的缘起入手,首先具体介绍草堂的建筑情况及堂中因陋就简、朴素高雅的陈设;然后转入对草堂四周迷人景色的铺写,以空间方位的转换为序,细致地描写了方池平台、山竹野卉、飞泉悬瀑、杂木异草等;又从景物说到自己恬静安适的心情,表达自己乐天安命、归隐庐山的愿望。《庐山草堂记》全文语言清丽,作者以娴熟的文笔和技巧,充分表达了自己酷爱山水的癖好,并注入自己的身世感、沧桑感,使山水别具内涵与风韵。出题素材及考查点①匡庐①【庐山】奇秀,甲【居第一;冠于】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绝妙】,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顺承关系】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②【腋:引申为“傍”】寺,作为草堂。译文:①庐山非常秀丽,列天下众山之最。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寺,叫做遗爱寺。介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那地方最美,又是庐山之最。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他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第一段,描写了庐山景色秀美,故而恋恋不能去。庐山之景为众山之最,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是庐山美景之最,草堂正建立于此。初见则爱上此景,有游子回到家乡之感,恋恋不舍。优美的自然景色令作者身心舒适,获得精神自由。②明年【第二年】春,草堂成【建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窗户】,广袤丰杀③【增减】,一【完全】称心力。洞【名词作动词,打开】北户,来【使动用法,使...吹来】阴风,防徂暑④【盛夏】也;敞南甍【méng,房屋、屋脊】,纳【使...进入】阳日,虞【准备,防范。《孙子·谋攻》“虞待不虞者。”】祁寒⑤【严寒】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抹墙】而已,不加白。砌阶用石,幂⑥【覆盖】窗用纸,竹帘纻帏【纻:苎麻。也指用苎麻纤维织的布。帏:1.帐子;幔幕。2.古人佩带的香囊。此处,纻帏,就是帐幕】,率【全,都】称【相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两三卷。译文:②第二年春天,草堂落成了。三间屋子,两根楹柱;两个卧房,四扇窗子;屋子面积大小,完全与心意相合,与财力相称。打开北边的小门,使凉爽的风吹进来,避盛暑;把屋脊南面盖得高些,让阳光照射进来,防备严寒。建造房屋的木材只用斧子砍削,不用油漆彩绘;墙涂泥就可,不必用石灰白粉之类粉刷。砌台阶用石头;糊窗户用纸,竹子做的帘子,麻布做的帐幕,一切全都和草堂的简朴格局相称。屋子里设有木制椅榻四张,素色屏风两座,还有漆琴一张,和儒、释、道书籍各三两卷。第二段,草堂内的装修与设置。作者且草堂以山水灵胜与堂中装修与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抚慰了作者贬官时期的遇挫心情。③乐天既来为【成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斜着眼看】竹树云石,自辰至酉,应接不暇。俄而【不久,一会儿】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两夜】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⑦【身心俱遣,物我两忘。】,不知其然而然。译文:③乐天我已来到这里做了草堂的主人,仰观山色,俯听泉声,随意浏览旁边的竹树云石。从早到晚,美景很多,来不及一一观赏。看了一会儿,由于清幽景物的诱发,性情也随之变得恬淡;环境适宜,心情平和。只要住一宿,身体就十分安宁,住两夜更感到心情平静安适,住三个晚上以后,心旷神怡,物我两忘,也不知是如何进入这种状态的。第③段写住进草堂后的情景。作者仰观诸峰险峻,俯听泉水流响,还有竹树云石等点缀,令人从早到晚欣赏不尽。他身体舒适,精神和畅。“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只要住一宿,身体就十分安宁,住两夜更感到心情平静安适,住三个晚上以后,心旷神怡,物我两忘。④矧⑧【况且】予自思:从幼迨【及,到】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⑨【遭受挫折】,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指宽待,宽容;安闲自得貌】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宾语前置,“以何”】求□?尚以冗员【闲散的官职】所羁【束缚、羁绊】,余累【牵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安逸;安宁】处。待予异时【不同时候。往时;从前。以后;他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⑩【规定的任职年限】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牵、拉】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译文:④更何况我想,从小到老,不管住的是白色的茅屋或者红色的大厦,只要在居所住上一天两天,我总是要搬少许土做个台子,聚集一些卵石来筑座假山,再环绕个小小的水池,可见我对山水的癖好已经到了如此无可救药的地步。一旦命运不顺当,被贬来辅佐九江郡守,郡守以宽厚来安抚我,庐山以他神奇的美景对待我,这简直是上天赐给了我最好的时机、大地送给我最好的空间,我终于能得到自己的最爱,还有什么好苛求呢?只不过我为闲散的官职所束缚,未能完全摆脱牵累,时去时回,没有闲暇安宁地住下来。等到哪天弟妹各自成家了,官职任期满了,外出做官还是在家不仕,都能顺遂自己的心意,那么一定会左手牵着老伴和孩子,右手抱着古琴与书本,终老在此,以完成我一辈子的心愿。我发誓,清泉白石可以做我盟誓的证人。第4段,正面记叙对山水的爱好和希望终老草堂的心情。20.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也 B.矣
C.焉 D.与④矧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⑨,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又何以求□?”是反问句,需要一个表反问语气的词语。AB都表陈述或者判断语气;D表疑问或感叹语气。故选C。C21.以下对本文各段文意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第①段交代了庐山草堂的由来及位置。B.第②段主要交代的是庐山草堂的设置。C.第③段叙写作者住进草堂之后的情景。D.第④段抒发作者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抒发作者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错误。此段正面记叙对山水的爱好和希望终老草堂的心情。作者又为未来生活构思出一幅“出处行止,得以自遂”的美妙图景,宣称要“终老於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并非抒发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22.第③段画线句“不知其然而然”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③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至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第③段写住进草堂后的情景。作者仰观诸峰险峻,俯听泉水流响,还有竹树云石等点缀,令人从早到晚欣赏不尽。他身体舒适,精神和畅。“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只要住一宿,身体就十分安宁,住两夜更感到心情平静安适,住三个晚上以后,心旷神怡,物我两忘。虽然作者说“不知其然而然”,但实际上作者知道其中原因,那就是这里的环境和生活状态与作者的追求相合,作者追求的正是一种从身体舒适到精神解脱的自由境界,是庄子所推崇的身心俱遣、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22.第③段画线句“不知其然而然”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参考答案】在庐山草堂住一晚则身体安宁,两晚则心情恬适,多晚之后则身心舒畅、物我两忘,并不知为何如此。作者追求的正是一种从身体舒适到精神解脱的自由境界,是庄子所推崇的身心俱遣、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
③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至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文章第一段描写了庐山的秀美景色,“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因此作者“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庐山之景为众山之最,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是庐山美景之最,草堂正建立于此。优美的自然景色令作者身心舒适,获得精神自由。第一段作者还说到“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作者初见则爱上庐山此景,有游子回到家乡之感,恋恋不舍。且草堂以山水灵胜与堂中装修与设置抚慰了作者贬官时期的遇挫心情。第四段谈到自己的癖好,“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自己从小到大都喜欢在房屋中,建台子、做假山、围水池,终得以获得大地赠与的最好的处所。第四段末尾写“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珠海仪器设备租赁合同2篇
- 2024年建筑工程分包合同及管理协议
- 2024年度个人场地租赁甲方乙方的权利义务合同2篇
- 2024年员工工资委托发放协议3篇
- 二零二四年体育馆暖通设备安装合同2篇
- 设备检测委托合同三篇
- 2024年拆迁补偿安置协议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与运营承包合同3篇
- 2024年度巨星葡萄批发合同的运输规定3篇
- 2024年建筑安装工程标准协议模板
- 进出口贸易跟供应商签订合同模板
- 提高钻孔灌注桩成孔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
- 江苏省海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 路基试验段施工主要施工方法
- 2024年俄罗斯近视控制隐形眼镜行业应用与市场潜力评估
- 物业管理市场拓展与团队协作培训
- 名著鉴赏之《艾青诗选》《水浒传》(原卷版+解析)-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备考宝典(上海专用)(部编五四制)
- 医院人才梯队建设与培养方案(2篇)
-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水平测试语文测试试卷及答案B
- JT-T 1495-2024 公路水运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查规程
- 湖南省郴州市2024年高三第三次测评数学试卷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