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的轨迹_第1页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的轨迹_第2页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的轨迹_第3页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的轨迹_第4页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的轨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的轨迹作者:摘要: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影响很大。陶渊明、谢灵运等诗人形成东晋、南朝山水田园诗派,奠定了我国山水田园诗发展的基础。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发展到新的高峰。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宋代以后,山水田园诗趋于衰落,但仍有一些传世的佳作。关键词: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轨迹社会与自然是人类审美的两大客体,诗歌不仅要表现人对社会的审美关系,也应该表现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可是,由于受到社会实践条件和文化价值取向的制约,把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的诗篇,没能在诗歌发展的最初阶段产生,而是在诗歌经历了长期发展才出现。本文着重从中国古代以描写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以及山水之景、游涉之情的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作一点肤浅的探讨。一、小菏才露尖尖角——秦汉诗歌《诗经》和《楚辞》作为秦汉前诗歌的两座高峰,虽有大量自然景象描写,但它们或者是作为比兴之媒介,或者是作为比德之物,本身并不具审美的价值。诸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1]《诗经.采薇》。[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2][1]《诗经.采薇》。[2]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只是汉末建安时期,曹操写了一首《观沧海》,这才算是曲终奏雅,为汉以前诗坛献上了唯一的一首完整山水乐章。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胸怀一统天下伟大气魄,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兴之所至,作《观沧海》。自此,沧海,作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铭刻在文学史册上。鲜明逼真的描写,构勒出沧海吞吐日月、囊括星汉的壮阔画面。自然环境作为审美客体,作为诗歌摹写的对象,这是一个大胆的开创。全诗不加作者主观抒情,只作客观描写,在魏晋之前绝无仅有。魏晋之前,诗歌的内容都是与人本身有关的生存、欲望、政治、战争等等,自然风光还是未被人识的一块天然璞玉。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晋宋山水田园诗的兴起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诗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则始于魏晋六朝,这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魏晋六朝既是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的时代,又是经学衰落,玄学盛行,思想开放,人性觉醒的时代,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和杀夺,人命危浅、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许多具有觉醒意识的诗人,包括公卿身份的诗人,他们为了全身远祸,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间希企逸隐之风一时大炽。这样特殊的社会条件和风气,将诗人带到一个新的天地,看到了远离嚣闹的都市和政治风波的自然山水之美,并有了“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3]左思《招隐诗》。[3][3]左思《招隐诗》。魏末晋初诗坛,山水诗已逐渐增多,在嵇康、张华、左思、郭璞等人的诗篇中,便出现了“白云停阴冈,丹葩曜眼阳林。石泉淑琼瑶,纤鳞亦浮沉。”[4]左思《招隐诗》。[4]寄言之德,托意玄珠的玄言诗,其触发媒介也都是山水景物,以自然风物为阐发玄理的契机。左思的诗歌以其苍凉浑厚、不事雕琢的艺术风格,在“或折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5]《文心雕龙.明诗》。[5]的西晋文坛上独树一帜,被后人誉为“左思风力”。“左思风力”与“[4]左思《招隐诗》。[5]《文心雕龙.明诗》。陶谢作为山水田园派开宗立派的诗人,他们都明显地受到了玄学思潮的影响,但由于地位及生活道路的不同,玄学在他们诗中又有不同的印迹。陶诗中的玄旨和理趣,不只表现在诗中,多有饱含人生经验的理悟,更重要的是那种玄旨就渗透在诗中“此中有意”的田园画面上。而谢诗主要是通过那些“空翠难强名,渔钩易为曲”[6]谢灵运《过白岸亭》。[6]之类的玄言理悟来表达,“玄旨”并未完全化入到他的诗中。陶诗虽然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并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灵之趣。他的诗是写意,而不是摹象。陶渊明(公元365—427)原本是飞翔于田园的慧鸟,至情至性,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因性真直率,故做不了污浊事态下的好官,一旦脱离樊笼,复返自然,喜庆之情,不能自已。《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活脱脱勾勒出一个超然物外,悠闲、适性的伟大诗人,透过晨雾暮霭,他葛衣芒鞋,荷锄走来。简朴的居处,平常的村落,作者却以十分欣赏的口吻一一道来,甘于淡泊、守拙成真。钟嵘在《诗品》中说:陶渊明“风华清靡,岂真为田家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认为他不止是“田园诗人”,而是“隐逸诗人之宗”。诗人率真的心性和卓迩的气节,犹如芰荷滚露,月白风清。他的田园诗,是他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对农民,对田园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同情,有欣羡,也有怜悯。在他的笔下,傲霜盛开的菊花、“含熏待清风”的幽兰、“卓然见高枝”的青松、“暖暖空中灭”的孤云、“日暮犹独飞”的归鸟,都是他孤高傲世、守正不阿的人格情操的象征。因此梁代的钟嵘在《诗品》中对陶的诗评论道:“文体省静,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也叹其质直。”[7]转引自施蛰存古典文学研究篇.第一卷《唐诗百话》第35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7]所以,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着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写诗,对他来说只是那种“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其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8]张炯著《中华文学发展史.上世史》第294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8],元好问说:“此翁芑作诗,直写胸中天。”[9]转引自张炯著《中华文学发展史.上世史》第294[6]谢灵运《过白岸亭》。[7]转引自施蛰存古典文学研究篇.第一卷《唐诗百话》第35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8]张炯著《中华文学发展史.上世史》第294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9]转引自张炯著《中华文学发展史.上世史》第294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10]张炯著《中华文学发展史.上世史》第294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如果说陶渊明开寄意田园山水之先河,与陶同一时代而稍后的谢灵运(公元385—433年)则开摸山范水、雕缕字句的先河。山水诗的兴起是刘宋诗坛上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山水自然景物成为诗歌创作的对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诗经》、《楚辞》中已出现片断的景物描写,在建安、太康诗人的笔下景物描写逐渐增多,甚至出现了像曹操的《观沧海》、左思的《招隐诗》这样的篇什。自东晋以来,由于社会动乱,隐逸之风愈加盛行,企图逃避现实的士大夫沉溺于山水之间,把玩赏山水当作主要的精神消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山水诗应运而生。文学史上出现了第一个以山水诗为题材的进行大量诗歌创作的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山水诗句秀辞巧,如善于调度语言的匠师,往往一字而传山水情态,在提炼诗意,感悟语言方面有过人的才气,这一点连李白也佩服之至。如“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乱流趋正绝,孤屿嵋中川。”(《登江山孤屿》)“池溏生春草,柳园变鸣禽。”(《登池上楼》)“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对山姿水态、昏晓阴晴的变化穷貌极形精雕细刻,细微独到描摹,再现了一种自然美的艺术境界。从这一点上看,谢灵运绝对的灵慧,观察事物十分精微,驾驭语言的能力十分高超,山水风光,经他妙手剪辑,即刻制成了流光溢彩的清丽画面,因而在魏晋诗歌中独树一帜,令后人有“谢诗如新发芙蓉、自然可爱”之说。沈德潜《说诗啐语》:“性情渐隐,声色大开。”[11]转引自莫林虎著《中国诗歌源流史》第72[11]转引自莫林虎著《中国诗歌源流史》第7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谢灵运的山水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一统天下,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那“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努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12]转引自张炯著《中华文学发展史.上世史》第302[12]转引自张炯著《中华文学发展史.上世史》第302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在南朝四代,把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推进了一大步的是齐的谢朓(字玄晖,464—499。)谢朓史称小谢,他继承了大谢{谢灵运}写景清新细腻的特长,在较大程度上克服了谢灵运的理、情、景分离,语言“酷不入情”的毛病,努力将三者融为一体,使山水诗更加灵动、轻盈、优美。沈德潜认为:“{谢眺诗}能清不能厚”[13]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二。[13],“我们认为这是谢灵运开创的‘声色’一派倾向发展的必然结果”。[14]莫林虎著《中国诗歌源流史》第7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3]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二。[14]莫林虎著《中国诗歌源流史》第7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谢朓创造性的具有启后作用的方面在于诗中的格调。严羽认为:“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15]严羽:《沧浪诗话》。[15]谢朓之诗似唐人者,是其在感情、格调上的青春、欢快、轻盈、优美,确实很有唐风:其诗里的山水已不再像大谢诗中那样仅是被观赏的对象了,而是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都充满了人间的欢乐、青春的活力。“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谢朓《和徐都曹出新亭渚》),很难说这里是景还是人的愉悦在流走。谢朓的山水诗写景佳句很多,大多像一幅幅清雅淡远的水墨画,与谢灵运诗歌的富丽精工很不相同。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等都非常重视谢对山水诗艺术的贡献,李白更是在诗中屡次称引他的佳句,称赞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城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如果说大谢的作品是“声色”[15]严羽:《沧浪诗话》。山水诗形成以后,虽然它在不断寻求外部空间的开拓和内部体制的完善,从而在各个不同时代,而有了新的风貌和姿态,但是,道释玄禅的人生情趣和艺术精神,却始终贯穿于山水诗的发展中。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繁盛随着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山水诗出现了丽日经天的壮观,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王维与孟浩然继承和发扬了陶、谢山水田园诗传统,将祖国大自然的美之精华、神韵在诗中展示出来,为唐诗又增添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不过,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不是这个时候才有的。初唐有“斗酒学士”雅号的王绩,晚年隐居东皋,在乘月夜歌、对云弹弦的日子里,以山水田园为伍,初步摆脱了齐梁宫体的浮靡之弊,以朴素淡远独树一帜,开创了初唐率真淳朴的健康诗风,成为初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有才貌双绝之誉,所作四言、五言、七山水诗,数量不多却清丽可喜;朝廷的大手笔张说所写的山水诗深沉而有气势。诗僧王梵志则好以朴素的田园诗来说佛理,它们在客观上都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先驱。可以说唐代诗人中,没有哪一个人没有写出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篇。如:王绩《野望》;王勃《山中》;陈子昂《度荆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王之焕《登鹳雀楼》;李白《峨眉山月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杜甫《望岳》、《江村》、《登高》;韦应物《滁州西涧》;顾况《过山农家》;张继《枫桥夜泊》;戴叔沦《苏溪亭》;储光羲《钓鱼湾》;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孟郊《游石龙涡》;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大林寺桃花》、《杭州春望》;刘禹锡《巫山神女庙》;柳宗元《渔翁》、《江雪》;李贺《巫山高》;杜牧《山行》;李商隐《乐游原》;温庭筠《商山早行》……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闻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诗成熟真正把山水诗推到新的艺术高峰的是孟浩然、王维、李白。幽居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公元689—740),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时代少有的流名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李白有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乃真隐者。古代士人“达别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16]《孟子.尽心上》。[16]。他选择了第二条路,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地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诗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他的诗近于陶诗,而又自有风格。“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这类气象雄浑的诗并不多见。有代表性的还是那些呈现着清寂、冷峭意境,深印着隐者情调的诗作。他诗写隐者的情怀:“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秋登兰山寄张王》)他诗写田家的欢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林边合,[16]《孟子.尽心上》。孟浩然的许多描写山水和田园景色的诗善于营造清淡清幽清旷的兴象境界,如“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秋登兰山寄张五》),“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宿夜师山房待丁大不至》)等。他的山水诗也有雄浑、壮逸之作。总的看,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中叙事抒情之句甚多,写景常以简淡疏朗的笔墨略微点染,意在表现自己强烈的感情或感受。正如闻一多所指出:“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17]闻一多:《唐诗杂论.孟浩然》第34页[17]闻一多:《唐诗杂论.孟浩然》第34页中华书局2003年6月北京新1版。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他的诗艺术造诣很高,一向受到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的推崇。他对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成熟,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王维(公元701—761)写过政治诗、边塞诗,但能反映他独特成就、奠定他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他那别有盛景的山水田园诗。他目睹了官场倾轧,世情翻覆,并自身也体验到了仕途的沉浮不定后,功业心和热情迅速冷却下来。中年以后,内隐外仕,选择了一条亦官亦隐的生活道路。他的山水田园诗,既是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王维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更多见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如:《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楼,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再如,《终南山》“太乙还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入处宿,隔水问樵夫。”前一首诗,写江汉风光,运用了水墨山水的造境和运笔,大处落墨,勾勒出江汉雄浑壮阔,水天一起浮动,山色若有若无的景色。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18]转引自韩兆琦编著《唐诗选注集评》第98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6月第1版。[18]后一首诗,写终南山的盛境,意象朦胧,含蓄极富,山中的青岚叠翠,千岩万壑尽都笼罩于茫茫“白云”[18]转引自韩兆琦编著《唐诗选注集评》第98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6月第1版。[19]转引自韩兆琦编著《唐诗选注集评》第104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6月第1版。但是,王维诗中更多是那些带有几分禅思玄意的清逸雅致的画面,他是一位悟性极高的人,超人的才气不仅在诗、书、画多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在参禅悟道方面,也有大彻大悟的智慧。画家的眼光,音乐家的听觉,诗人的感觉,佛家的心态,赋予他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力量,他几乎把每一项景物都注入特有的灵魂和感觉,又把自我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庄禅境界。王维的山水诗,以景写心,了无痕迹,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韵外有致,有一种悠远的意境。如《鹿柴》、《竹里馆》、《鸟鸣涧》、《辛夷坞》等。空山、翠竹、溪水、明月、花鸟……这里是一个多么清静幽美,纯洁无暇的天地,又是一个多么独立而封闭的世界。这种静谧、空灵的无人之境,正是诗化了的物我两忘的庄禅境界!《辋川集》及晚年那些山水作品都闪耀着一种仍有的禅意玄思,显现出一种物我冥一,思索境谐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把自然吸入自我之中,又把自己的生命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无人之境”:那青苔上的阳光、林中的明月、月下的山鸟、自开自落的辛荑花……,它们既是外在的物象,又是诗人寂静内心的幻化。王维这类思与境谐的山水诗,不仅内涵了一种静态之美,而且显示出澄澹精致、深厚闲雅的艺术特色。继王、孟之后,李白(公元701—762)又为山水诗开拓新境界。李白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山水诗本来就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对象化,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山水诗必然要体现诗人自我。但是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那里,自然山水画主要是他们寄托精神,消融苦闷之处所,因而,“自我”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而在李白,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还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强烈的主体意识,使诗人“自我”不是消融隐没在自然山水画中,而是使自然积极地表现着诗人自我。他那些最个性的诗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表现了诗人不拘捡,肆性情的诗人自我,这里自无而落的黄河,依傍星斗的庐山、飞流千仞的瀑布,都已融入了诗人狂放不羁、傲岸不群的鲜明个性。李白诗中自然山水,多带有流动飞扬、奔放不羁的特点,显示了一种动态美,与王维形成对照。如果说,王维在静态的山水中隐没了自我的话,那么,李白则常常借助动态的自然山水而浮现出诗人自我。以道教、道家的那种“道”的宇宙观来看待自然,自然万物不只是动态的,而且,正是这种动态显示着万物乃是有“生命”的存在。于是,诗人便能够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20](庄子语)是一种道家哲学思想。[20]的体验中,与那些动态的,有生命的自然万物融通相与,亲密往来了:“肠断枝上猿,泪添山下樽。白云见我去,亦为好我飞翻。”(《题情深树寄象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白云、明月、山花、清风……[20](庄子语)是一种道家哲学思想。物我合一的艺术思维,产生了移情作用,诗人独坐敬亭山时,留下了“众鸟高飞去,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这样的诗篇。李白的山水诗,还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如《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谈,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山,何时复更还。”这里与其说是诗人在写山水,不如说是借山水而游仙。实际上李白把陶谢山水与郭璞游仙诗熔于一炉,自成风貌。四、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宋代以后山水田园诗的衰退山水田园诗到了宋代以后,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山水诗的境界上已远远比不上唐代。宋初山林隐士林逋、魏野、潘阆、诗僧九僧等多用五言近体发长林幽壑之思,孤高野逸之趣,写过一些脍炙人口的律联佳对。梅尧臣、苏东坡、王安石、陆游等大诗人在山水诗方面都多有造诣,而真正在山水诗方面开拓新路的是杨万里和范成大。杨万里(公元1124—1206)从“师法古人”迈进到“师法自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时“诗歌转变的主要枢纽,开创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衬得陆(游)范(成大)都保守或者稳健”[21]钱钟书选注《宋诗选注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北京第1版。[21]了。评论家称其为“生擒活捉”法,具体说,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当万象毕来时,用新鲜的语言把亲身的观察生动形象而巧妙地描绘出来。如:“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过松原晨炊漆公庄》)极常见的事,写得活而且新,情趣盎然,并透出某种哲理。杨万里对自然景物有着特别的敏感,独具眼光和心胸,观察细致,领会深刻,描写别有生趣,往往在平凡中捕捉到不平凡的情趣,如:“新秧乱插成井字,却道农夫不解书。”(《暮行田间》)他还善于捕捉自己刹那的感受,用白描的手法或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凸现出来,如:“好山才皱无人见,却斜阳拈出来。”(《舟过谢潭》)流云是“一峰忽被云偷走”[21]钱钟书选注《宋诗选注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北京第1版。范成大(公元1126—1193)以中国古代田园诗集大成之作——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进入两宋优秀诗人行列。这一组诗是个多侧面的立体,是风俗画和风情画的结合,现实感强,散发出强烈的泥土气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