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乳制品行业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一、我国乳业即将进入较长稳步增长期
1、我国供给:原奶产量增长稳中趋紧
从1950s到1978年,受历史原因的限制,我国奶牛存栏数量极少,奶牛产出转化率及生鲜乳的产量低。自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奶牛存栏数量大幅攀升,从1979年的47万头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1108万头,与此同时奶牛养殖技术也不断更新换代,2005之后,我国奶牛存栏数量增长速度减缓,并于2016年出现拐点,奶牛存栏数量出现下降趋势,美国农业部统计2018年我国奶牛存栏量约为1400万头。生鲜乳产量看,随着奶牛存栏数量增长,我国生鲜乳产量也从1978年110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3556万吨,复合增速为31.19%。2008年后行业波动加剧,奶价大幅波动导致奶农利益受损,加之近几年环保政策趋严,大量散户奶农退出,存栏量也出现下降,但单产提升一定程度弥补了奶牛存栏量下降的缺口,2008年至今我国生鲜乳年产量维持在3500万吨左右,预计未来几年原奶供应量将有偏紧趋势。我国奶牛存栏数量及其增长率
我国生鲜乳生产量及其增长率
我国液态乳的产量随生鲜乳产量的走势而变动。自1964年到1996年,虽前期受历史事件些许影响,液态乳产量复合增速达到3.2%。随后自1996年到2008年,技术进步行业快速发展,液态乳产量增长4倍,自736万吨增长到3545万吨,复合增速达到14%。后期液态奶产量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行业出现剧烈波动,液态乳复合增速下降至3.38%,2011年后产量保持稳定,维持3100到3400万吨范围内,2018年年液态乳产量为3110万吨。中国液态乳产量
2、我国液态乳消费:常温奶为主,酸奶增长快
从主要乳制品消费量来看,1990年以来中国乳品行业总体实现快速增长。1990年主要乳制品消费量507.6万吨,到2017年3979.2万吨,复合增速达7.92%。其中,液态乳一直占据核心地位,但乳粉尤其是全脂乳粉增长较为明显,消费占比持续扩大。这主要是由于全脂乳粉是许多乳制品的生产原料,随着乳业市场规模扩大,工业消费用量持续增加。中国主要乳品消费量
从液态乳消费量来看,自1980年以来消费量实现约27倍提升,由1980年的136.7万吨大幅增长至2018年的3943万吨,复合增速9.25%。结合经济增长情况来看,人均GDP由1990年317.88美元持续高速提升至8123.18美元,是液态乳消费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具体看,1996年之前,由于原奶产量低,且受制于运输技术等市场较为局限,液态乳消费缓慢攀升,与人均GDP增长基本保持一致。1996年,利乐包的引入和杀菌技术的升级开启全国性牛奶市场,此前未开发的市场需求得到释放,2007年液体乳消费达3629.2万吨。1996-2007年人均GDP由709.4美元增长至2695.36美元,复合增速高达12.90%,液态乳也呈现高速增长,消费量增加2894.3万吨,复合增速达15.63%。然而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2009年液态乳消费直降至2961.8万吨,与2007年相比下跌9.66%,中国乳业遭受重创。不过随着一系列增强消费者信心的措施落地,且人均GDP以12.09%超高速强劲推动,2010年开始,乳业重回发展快车道,到2015年消费量达3948.5万吨,2010-2015液体乳消费复合增速5.28%。2015年-2018年,人均GDP增速放缓,液态乳消费量下行55吨至3943万吨,主要与当前消费升级背景下产品结构升级调整有关。中国液态乳消费量及增速
液态乳结构方面,自2000年酸奶进入中国市场,消费量增长亮眼,人均消费量由2012年3.17kg大幅上升至2017年3.43kg,复合增速达1.59%。伴随高增长,酸奶在液态乳消费量中所占比重也持续提升,2017年已超35%,并且有进一步取代牛奶份额的趋势。同期白奶业表现较强势,1996-2008年黄金十年内,由包装技术革新带来的高速增长红利以基础白奶的快速放量为主。伴随消费升级,高端白奶如有机奶自上市以来逐渐发力,销售规模由2011年26.67亿元升至2016年117.26亿元,复合增速达34.47%。受益于消费升级的还有巴氏鲜奶,消费量由2012年177.68万吨升至2017年229.76万吨,复合增速达5.27%。中国主要液态乳消费结构
中国酸奶消费量及增速
3、乳制品价格不断攀升
我国生鲜乳价格整体呈现震荡上行趋势。1991-2007年是乳制品行业高速发展时期,随着乳品行业的发展,对生鲜乳需求不断提升,生鲜乳价格也波动增长。2008年由于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乳制品行业受到重创,生鲜乳价格大跌。毒奶粉事件后,随着相关政策出台,同时供给端结构性改革,散养户退出市场,养殖转向规模化规范化,乳制品行业整顿复苏,消费者信心逐渐回升,2008年后生鲜乳价格开始新一轮增长,2018年生鲜乳价格约为3461.15元/吨,相较于2010年2890.58元/吨,复合增长率为2.28%。乳制品价格方面也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但增速有所趋缓。以酸奶价格为例,2009年酸奶价格约为9.79元/公斤,2018年酸奶价格约为14.38元/公斤,复合增长率为4.36%,价格增速上2009-2011年酸奶价格大幅攀升,随后增速有所下降,2018年酸奶价格环比增长0.49%。我国生鲜乳价格及价格波动
中国酸奶价格变动趋势
二、我国乳业当前格局
我国乳制品行业规模不断扩大,1980年以来乳制品消费量提升了约27倍,由1980年的136.7万吨大幅增长至2018年的3943万吨,复合增长率达9.25%。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方面,相较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2017年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仅为20.7kg,不及美国人均数据一半,因此未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科学营养食饮的不断追求,我国乳制品市场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从竞争格局上看,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使乳业跌入低谷,大型乳企因抗风险能力较强,恢复增长较快,此后3年中小企业不堪压力不断退出,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到2016年国内规模乳企数量也从2008年的815家直降到623家,前三大乳企总市场份额陡升至峰值46.6%。2011年后,乳企数量基本稳定,尽管随乳业行业竞争升温,行业集中情况趋缓。2018年top3乳企市场份额稳步攀升至50.2%,伊利、蒙牛和光明三家公司分别以23.6%、22.4%和4.2%位列市场份额前三,紧随其后的养元份额5.5%,旺仔4.3%,雀巢、娃哈哈、三元以及椰树也有一席之地,但都远不能与两大龙头相提并论。综合看,行业双龙头模式趋于稳定。我国奶类行业数量和市场集中度
2018年我国奶类品牌份额
三、行业机会明显
1、高端白奶持续高增长,两大龙头占据主要市场
市场中的高端奶一般指蛋白质含量大于3.2g/100ml、价格高于12元/L的UHT奶。目前高端白奶的企业品牌主要有全国乳企龙头(伊利、蒙牛)、大规模牧场自有品牌奶(现代牧业、圣牧等)以及进口液态奶(欧德堡、安佳等)。伊利和蒙牛两大龙头凭借自身品牌力、渠道力强且高费用投入,推动金典、特仑苏为消费者普遍认知。2017年上半年,特仑苏销售额市占率48.2%,而金典占据37.4%市场份额,并且增速在25%以上,超过蒙牛特仑苏,预计伊利在营销上的大力投入还将继续推动金典维持较高增速。截至2017年年底,蒙牛特仑苏销售额突破120亿元,较上年相比取得11%的增速。数据显示,2018年特仑苏的终端销售规模有望达到163.65亿元,相比于2009年的24.31亿元复合增速为23.6%;而伊利金典也将实现139.70亿元的销售规模,复合增速高达33.43%。高端白奶市场各品牌份额
自2005年高端白奶“特仑苏”上市以来,高端白奶的消费规模稳定增长,有机奶作为高端白奶最具代表性的品类,总体市场规模由2011年不足30亿元高速增长至2017年的近140亿元,年复合增速达31.48%。有机奶市场规模
2、低温条件成熟推动低温巴氏奶
随着人们健康养生观念的深化,低温巴氏奶作为最为新鲜、保有牛奶原始价值的乳制品,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消费选择,近五年来销售规模以约8.94%的复合增速持续增加,由2012年181亿元增长至2017年277亿元,2017年销量也稳步攀升至约230吨。随着消费认知逐渐培育,低温巴氏奶将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
国内市场受制于冷链设备,目前巴氏奶消费仍集中于一二线城市和区域性市场。一二线城市中,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大量进口高端乳制品的涌入共同造就了价格敏感度较低的消费者,但同时也使得市场竞争趋于激烈、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也相对较低,未来如高端巴氏奶、低温酸奶等高阶产品的消费增加将是一二线市场的主要增量来源,但对乳企的产品创新也会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巴氏奶销量及增速
巴氏奶销售额及增速
3、常温酸奶呈现爆发式增长
常温酸奶是乳品行业中近几年增长最快的子品类,也是中国市场的创新品类。2009年,光明开发出第一款常温酸奶品牌莫斯利安,经在华东地区推广后广受市场好评;2013年下半年,伊利和蒙牛分别推出自己的常温酸奶品牌安慕希和纯甄。三大乳业巨头大力推进之下,常温酸奶从2012年起呈现爆发式增长:2013、2014年市场规模以翻倍速度快速打开市场,而后2015、2016年继续保持40%以上的增速持续高速扩张。2018年常温酸奶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相比2012年的15亿元增长20倍左右,复合增速达到65.75%。
常温酸奶之所以快速扩张市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三大巨头聚焦发力,一二线城市快速放量,消费市场迅速崛起;二是突破了冷链的限制,由于保质期更长、辐射半径更大,得以快速开拓全国市场。常温酸奶市场规模及增速
经过近6年的增长与市场扩张,常温酸奶市场正转向稳定发展阶段,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目前国内生产常温酸奶的企业有40~50家,品牌多达上百种,除伊利安慕希、蒙牛纯甄、光明莫斯利安外,还有皇氏摩拉菲尔、新希望里海和鲜花、卫岗弗瑞希、圣牧全程有机酸奶等,市场竞争异常激烈。2017年安慕希、纯甄和莫斯利安三大单品以超强的品牌认可度占据常温酸奶市场80%以上的份额。安慕希更是在2017年销售额达到了129亿多,以超过50%的增幅几乎占据常温酸奶市场的半壁江山。说明目前常温酸奶市场已陷入同质化、价格竞争白热化的阶段,对于乳品企业来说,面对增长放缓,寻找新的增长点、发力细分市场、打造产品多元化已经势在必行。常温酸奶销售份额
4、低温酸奶潜力巨大,更加顺应消费升级趋势
在常温酸奶的冲击之下,低温酸奶在酸奶大类中占比仍然在30%以上,远超常温酸奶。近年来低温酸奶以10%-20%的增速稳定增长,高于液态乳行业平均水平,增长表现仅次于常温酸奶,市场规模也由2015年的250亿元扩张至2017年的341亿元,复合增速16.79%,预计2018年将达到378亿元的销售规模,实现14.78%的复合增速。2017年,蒙牛凭借低温产品技术以及渠道优势,在低温酸奶品类占据32%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2018年上半年,蒙牛低温酸奶占比约为32.5%,伊利不足20%。总体上看,受冷链技术限制,低温酸奶暂未能实现突破性增长。低温酸奶市场规模及增速
5、乳饮料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更新定位与渠道布局可实现突破
乳饮料按蛋白含量和制作工艺不同分为三种类型:配制型含乳饮料、发酵型含乳饮料和乳酸菌饮料。以子板块乳酸菌来说,自2013年开始,该市场增长迅猛,从2013年的63.89亿以复合增速28.88%的速度增长到2017年的176.5亿,以此速度估计,5年内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而目前的销售市场份额来看,前三大公司占比总和46.3%%,行业集中度中等,市场竞争较为散乱。乳酸菌市场规模及增速
乳酸菌各企业销售份额
以常温乳酸菌的渠道分布来看,多分布在乡镇市场,一线及次一线城市分布仅占10.21%。渠道方面集中于传统渠道等线下方式,有“农村型产品”的特点。整体定位中低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