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情地质心_第1页
地质情地质心_第2页
地质情地质心_第3页
地质情地质心_第4页
地质情地质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质情地质心 —访1961届毕业生、老物探工作者钱宗良、梁志朴夫妇钱宗良,1961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物探系,长期工作于四川石油管理局。1973—1997年于成都理工大学物探系任副教授。梁质朴,1961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物探系,长期任教于成都理工大学物探系。经过几个小时的火车车程,我实践团一行人终于到达了终点,也就是钱宗良和梁质朴这两位老校友的家乡。到达落脚地之后,便迫不及待地拜访了这两位老校友。两位老人的热情让离家千里的我们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爷爷奶奶。在访谈之初,我们便将为两位老人准备的“寸草心”——关于地大现貌的视频播放给了两位老人。看过这段视频,两位老人都感言到,现在的母校完全改变了模样。昔日的游泳池,溜冰场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宏伟的体育馆和宽阔的操场。如今的学校林立着现代化髙建筑物,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两位老人的言语中流露出对母校的眷恋和自豪之情。尽管两位老人已离校多年,但是他们对学校的现状仍然十分关心,尤其是对现在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十分挂念。当得知现在大多数同学选择继续读研深造是,钱爷爷赞许地说道,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太多了,通过考研从而减轻社会就业的压力,这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一种选择。从某种角度来看,学历变高了后,个人的发展平台也就更广阔了。钱爷爷语重心长地说,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学生们应当早点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集中力量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以避免得过且过的大学生活。这时,梁奶奶也跟我们聊起了她的大学生活。梁奶奶那个年代的女大学生都怀揣着一生献给国家献给党的热情。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是响应党的号召,跟随党的需要。梁奶奶大学时期经历了“大跃进”,“大炼钢铁”等运动。因此她坦白地说,五年大学生活并没能真正地踏踏实实学习。这一点对于梁奶奶来说一直是令她惋惜的事情。在那个年代中,梁奶奶和她的同学并不计较个人利益,也没想过去待遇好的单位。他们始终将国家的需要视为自己的需要。大学时梁奶奶一直担任班长,那时学校让学生自己报口粮,梁奶奶觉得那么多男同学人高马大,口粮根本不够吃,所有尽管身患胃病、肾病,她放弃了学校给予病号的补助,每次报的都是最少的,希望同学们能相互照顾到。直到现在退休了,梁奶奶还在从事公益事业。随即梁奶奶嘱咐我们说,一定把身体搞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注意饮食,注意营养的均衡。两位老人于1963年成婚,而直到1973年钱爷爷才从外地调回来,因此两位老人结婚后十年分居。而这十年中,梁奶奶自己拉扯大两个孩子,也十分不易。但直到现在,两位老人依旧齐眉举案,感情从容而甜蜜。因此两位老人认为,对于爱情,年轻人要沉得住气。对于生活,两位老人也是勤俭节约。梁奶奶认为,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是也不能铺张浪费。梁奶奶还是学生时,她的三个月的生活费总共只有50元,而且这些钱只用于买生活必需品和文具,可以说五年间梁奶奶都不知道什么叫下馆子。两位老人已经年过花甲,并曾经历了风风雨雨。当年野外环境很恶劣,装备也不充足。但正是这样,当年的他们对野外生活也更是了解。虽然如此,从事地质行业的人们,不管是搞科研还是从事教学工作,很少有转行的。近年来,政府对于地质科学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加大。基于社会对于不同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两位老人不约而同的认为,学生们要学好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努力学习其他各方面的知识;知识面广了思维深度也会增加,其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就更强。只要是金子就总是会发光的。梁奶奶虽然退休了,她仍积极地参与到很多社区活动中,还练气功,因而两位老人的生活充实而丰富。有句俗话说,曾是地质人,终是地质人。虽然老人们没有办法亲自参加一系列校庆活动,但是他们对母校的祝福却不比任何一个人少。老人们对母校的眷恋和热爱,燃亮了他们的人生,同时也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梅花桩亲传弟子探国宝文武功臣—访1956届毕业生、我国著名地质学专家李培基校友李佩基,于195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1946年考入北京志成中学(现北京三十五中),师从于梅拳宗师韩其昌。1953年在第一届北京地质学院运动会中,组织了中国第一支武术队,并任队长。1982年任区调大队总工兼队长,并于1984年调回国土资源部工作。同年成立北京梅花桩研究会,并多届出任该协会副会长。七月三日下午,作为中国地质大学实践团的一员,我们在地大国际会议中心会客大厅见到了我校著名老校友李佩基先生,并和李佩基老师进行了亲切的谈话。众所周知,李老师不仅是我国著名地质学专家、教授,同时也是蜚声我国武林的无数专家。李佩基老师出生于1933年,按中国传统算虚岁的习俗,今年老人家已是八十高龄了。初见李老师不禁为其举止谈吐间的浩然正气所折服:多年的习武生涯造就了他魁梧健硕的身材;习武人所特有的整齐银发和四方正脸散发着一股正气;而他古铜色的皮肤映衬着慈祥和蔼的面容。老人家身体健朗,精神矍铄,丝毫看不出经耄耋之年。1952年,我校中国地质大学的原型北京地质学院建校,李佩基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我校,并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2012年是母校建校的60周年,同时也是李佩基老师入校的60个年头。当谈及其报考地大的原因时,李老回忆说,当时《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李四光的讲话,李四光先生说国家需要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对建设国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而找矿乃为报效国家之举,当时那篇文章激荡了李老的爱国热情,便约同几名同学一起报考了地院。他被录取的专业是普查。当时整个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包括物探、水文、矿藏、煤田以及普查找矿。李佩基老师自幼爱好武术。1946年,他考入北京志成中学(现北京三十五中),深得一代梅拳宗师——韩其昌大师的赏识,从此踏上了习武之路。三年后,李佩基和其他几位品学兼优的学子一起正式递贴拜师,成为韩其昌大师的入室弟子。同时还得到了韩其昌大师的挚友,并称“风尘三侠”的八卦掌名师刘志刚、形意拳名师李剑秋两位师爷的传授,系统地学习了戳脚、梅花桩、形意、太极、八卦等门派的套路、散手。器械及理论,再加之其自身勤学苦练、功夫日益渐进。1953年北京地质学院举办了第一届运动会。李老组织了第一支武术队,并出任队长。在此运动会上,李佩基老师进行了双刀、补叉刀等武术表演,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深受好评。谈到大学期间自己组建的武术队,李老满心欢喜的笑了,他告诉我们说,当时学院办公室以及苏联专家教授都有武术队的照片。因而他时时在想说不定高等院校组织武术队并将其发扬光大传统就是从他们的武术队开始的呢。李老师对我们说,地质学子的身体素质应该是极好的。当时李老师所在的武术队、足球队、篮球队在首都高校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在武术队里,指导老师们也同同学们一起爬山练功。此外,平日的训练中还包括肩背沙子跑1500米和3000米。而在所有训练中,最为特别的还要属源于苏联的“苏卫制”训练。源于多年来的学习经验,李老师告诫我们决不能死读书,要“玩”和“学”相得益彰。但“玩”就要玩有意义的东西,而不是沉迷于电子游戏等诸类没有价值的事物上,要通过“玩”来强健自己的体魄,增进自己的智慧,比如通过练武和运动,就能提升人的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在李老的眼中,一个人的素质体现在他的精气神,而精气神的外在展现便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如果一个人整天迷迷糊糊,晕头转向,那么便纵有再大的学问,那也是发挥不出作用的。所以锻炼身体和业务学习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因而李老劝解我们说,一定要把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关系处理好。李老基于在地学和武学方面的颇深造诣,他将中国古典哲学和现代科学相结合,从一个辩证的角度总结道,人的五脏六渡应与外界相协调。所谓天地人,也就是说人最重要,因为人能够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所以人的饮食起居也要顺应四季变迁的规律。就像习武一样,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就是和外界交流的过程,从而探寻出人的承受潜力。虽然李老已入耄耋之年,但是他仍然坚持习武。每周二、和周四晚上都能在体育馆前看到他指导学生练习的场景。李老师还邀请我们今后有空去学习他的梅拳。而且他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的第一线,上个月他还去了秦岭,上矿上下矿坑。李老回忆起自己的学习生涯说,当时条件十分艰苦,矿物实习时看矿物用的都是偏光显微镜,而且一个礼拜只有两次机会。那时候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求学热情十分高涨:往往在寝室熄了灯之后还在走廊里看书;同学们之间组成互帮互助小组,共同进步。那时李老品学兼优,是好几门课程的课代表。在所有学科中,他最喜欢的是岩石,并一直和自己的恩师王教授保持着联系。工作之后的重点也是在岩石方面。而本科生涯的结尾同本科期间的实习一样精彩,令李老难以忘怀。那是在1956年2月,李老的毕业典礼在北京地质学院小礼堂里进行,何长工部长为毕业学子们送行并讲道:有志青年应到祖国四面八方去找矿立功,人民是不会忘记这些土地爷爷、土地奶奶的。在学校是学习,而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仍然是新的学习开始。时至今日,这些鞭策之语仍在李老的耳边,激励他不断进取。李老农业后便去了条件艰苦的新疆工作,参与了156项苏联援建新疆找矿的项目。当时前苏联专家在新疆成立了地质部第十三航空测量大队,是中国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和普查找矿第一个队。李老放弃了到地质局工作的优渥条件,而是毅然地直接编入到十三大队从事第一线工作。此后,他跋涉于阿尔泰山,阿尔金山,天山,昆仑山等地,从事地质找矿这一艰苦而又神圣的工作长达27年,几经艰险,却不曾退却。一次是在阿尔金山口,汽车正行驶在山道与河谷之间,突然间雷声阵阵,电光打得石头直冒火花,石头乱飞,而山道下面洪水滔滔,不断上涌,大有天崩地裂之势。突然,凶猛洪水冲上了汽车挡风玻璃,一道红光闪过之后,汽车便熄火了,李老和同事们眼前一片漆黑,双腿已浸入冰冷的河水中。这时身担总共职责的李老不忘保持头脑清醒,带领大家下车逃生,为防止洪水将同志们冲走,李老让大家手挽手向一个小山坡爬去。那时候,残积物被大雨浸泡已成泥浆,山坡被爬滚出条条沟痕。死里逃生之后紧张的肌肉还松弛不下来,雷雨不停的下,寒风带雨打在每个人的脸上,泥水在流,全身在抖,都止不住的哆嗦,只凭着一股子韧劲停在那里等待洪水的退去。在新疆的那片天地上,李老也经历过和战友的生离死别。他的三位战友在运输物资的途中迷失方向,最终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其中最小的何凤泽只有19岁。1982年,李老成为区调大队的总工兼队长,并于1984年调回国土资源部工作。同年他成立了北京梅花桩研究会,出任副会长,知道上次换届,才因年事已高而退居二线了。在访谈最后,李老师在校友寄语卡上写了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