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朝问疾与疗法创新——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教学理念:在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及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推动学生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理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材内容分析:(1)纵向:本课所指向的春秋战国上承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深受夏商周文化的影响;下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为其奠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基础。(2)横向:东西方并存着几个文明古国,这一历史阶段正是它们形成发展起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时期;而春秋战国则是华夏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时期。学情分析:本课内容的施教对象是高一学生,是他们高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二节课,基本学情如下:(1)知识水平:学生在初中对这一部分知识已有初步了解,较为熟悉本课涉及到的主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但是,对于历史对象之间的联系缺乏理解,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2)思维能力: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能够对历史概念做出简要阐述,对因果关系做出初步分析;但是,成长于网络时代的学生更擅长和趋向对图像信息的接受与理解,对文字资料尤其是抽象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无法提起兴趣,也较难建立起认知。教学目标:【唯物史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世界观。通过对商鞅变法原因及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认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动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通过百家争鸣的背景分析,培养学生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时空观念】理清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脉络,特别是时间的分期,认识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时代特征。【史料实证】通过阅读相关的材料,地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历史解释】通过教材中文献资料的有效信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家国情怀】通过华夏认同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诸子思想的学习,能够从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中,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教学重点:(1)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教学难点:如何整合大容量的教材知识,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学过程:导入环节中国自古以来有一句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似乎是一种周期。历史学家眼中也有一种周期,他们认为朝代由盛转衰是一定的,开国时必定兴盛太平,而这个朝代将要结束时,一定是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这两个观念中所说的“周期”,并不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规律,却正好描述了一个政治共同体,将其当做一个复杂系统来看,它是如何逐渐失去自己的调节能力,以至于不能面对困难的。——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王朝在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看看这个王朝怎么了?面对内忧外患,它是否被所谓的“历史周期”所吞噬?【设计意图】通过许倬云在《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一书中提出的“历史周期”,串联第一课的西周灭亡与周平王东迁的历史。一方面为引出课题做铺垫。另一方面,通过复习旧知识,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从而缩短学生理解历史的心理距离。新课讲授一、总体认知【教师提问与讲解】出示图片:图一图二同学们能够分辨出上面的两张地图分别是哪一时期的形势图吗?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课堂预设】分别是“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地图,周王朝的王畿变化。【教师讲解】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孔子所著《春秋》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在时间轴上呈现相关时间。)【设计意图】通过该环节,学生能够了解所学内容的历史分期方式,理解重大历史事件在划分历史阶段中的重要意义;王朝问疾【教师提问与讲解】材料1: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材料2: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祝聃请从之。——《左传.恒公五年》材料3: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於燕。”於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诸侯闻之,皆从齐。——《史记.齐太史公世家》问题1: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在治国上遇到什么困难,统治遇到了什么变化?【课堂预设】山戎入侵;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出现。【教师讲解】春秋时代,持有政治抱负的强国国君积极参与诸侯国之间的称霸纷争,产生了著名的春秋五霸。强势诸侯的政治诉求是称霸,而不是称王、称帝,这是因为他们受到来自一个叫“周礼”的社会道德体系的束缚。《周礼》相传是西周初年由周公旦创制的,周公本人就是一个绝佳的道德楷模,他以周朝的分封制为基础,通过制定《周礼》,将从周天子开始自上而下的社会等级、政权结构,宗法制度、礼仪典章甚至日常生活标准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详尽的条律化规定。作为一部成文归类的完整道德体系,《周礼》要比道、儒、法、黄老等都要早,统治华夏民族的精神世界长达六百年之久。春秋五霸从齐桓公开始,依次有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以及楚庄王,他们都拥有周天子基于《周礼》授予的贵族头衔。诸侯成为霸主的道德前提是敬重周室,遵守《周礼》;对“不义”和“兴义”的判定标准是,对方是否做到了尊奉周天子。霸主在自己主导的诸侯会盟中,把自己打扮成尊重天子的典型,同时指责被讨伐对象犯有怵逆《周礼》的言行。病情分析1:春秋时,王室衰微,但周天子威严尚存,政治秩序依然受《周礼》的制约。疗法1:争霸战争,尊王攘夷,维护《周礼》。【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三则材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识别有效信息的能力。意图通过齐桓公伐戎救燕的史实,说明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出现和周王朝阶级关系的变化。【过渡】当时异民族杂居内地的颇多,也有相当强盛的,同族中的小国,颇受其压迫。到这时候,文化相同之国,被文化不同之国所压迫,而互相救援,那更有些甫有萌芽的微茫的民族主义在内了。所以攘夷狄一举,颇为当时之人所称道。尊王攘夷的局面能保持多久?《周礼》能挽救周王室的衰微吗?【教师提问与讲解】材料4:(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材料5: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基础上,“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的七国争雄以秦统一中国告终,中国形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沈长云《先秦史》问题2:观察材料4的两张形势图,结合课本第10页“史料阅读”,说说战国形势图相比春秋有什么不同,说明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课本第10页“历史纵横”和材料5说说华夏族的形成与发展。【课堂预设】分组讨论:许多中小诸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华夏族在西周时形成,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相邻的戎狄蛮夷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病情分析2:“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说明战国时已礼崩乐坏,进入“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的时期。秦、楚居于边地之国,因为和异族接近,以竞争磨砺而强,而其疆域亦易于拓展。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疗法2:兼并战争,变则存,不变则亡。【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形势图突出春秋与战国的变化,通过史料说明战国边地之国的崛起与民族交融的发展。【过渡】学到这里,我们认识到了周王朝的命运最终没有走出所谓的“历史周期”。周王朝由太平到衰微,病因由何而起?病根溯源材料6: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师提问与讲解】马克思提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思考:西周的经济基础是什么?【课堂预设】农业(1)基本土地制度:井田制(2)农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教师提问与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请各位同学结合课本归纳总结。【课堂预设】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兴建水利工程。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教师讲解】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周王朝的衰微,究其根本,是经济基础的发展带来了上层建筑的变化。由同学们所概括的经济发展表现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和私有制的诞生。井田制的瓦解导致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史料呈现与解析】材料7: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图通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探究战国变法的必要性。【过渡】随着周室无可挽回的衰微,越来越多的诸侯都表现出对天子不逊、对《周礼》不遵的言行。他们同时意识到:要想给自己愈加猖狂的僭越言行进行美化粉饰,最彻底的办法,就是建立一套新的治世理论来取代旧制。强势诸侯和世卿们希望看到符合自身政治需求的新社会价值理论被提出和完善,并让这套凌驾于周礼之上的新道德标准为自己贬抑周天子、实现帝业的雄心提供理论依据。哪种价值理论会得到追捧,更符合各国的生存之需?百家疗政【教师讲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贵族衰落,士民崛起。学在官府被打破。顺应各国变法图存的需要,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士阶层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战国时期人才辈出,并发展出许多流派。这一时期并存的学术流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兵家等。请同学们尝试以表格形式归类图中主要人物,并指出他们的主要思想。(因为初中已有涉及,所以学生能够较准确地指出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的流派及其思想。)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儒道墨法【课堂预设】通过梳理不同流派的思想,我们既能看到统一流派内的传承与发展,也能看到不同流派之见的差异,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教师可引导学生指出: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而荀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在坚持礼的基础上,十分强调法的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孔子与老子相见的情境,发现儒、道的不同;也可对比儒家与墨家在义利观方面也不同,使学生了解到:儒家重义轻利,而墨家则主张“交相利”。)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差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各流派所代表的阶层利益角度回答。)认识百家争鸣的内涵。思考其意义。(学生能较准确地指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在教师引导下,能简要阐述百家争鸣的意义:它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贡献了精彩的内容,对后世影响深远。)【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应,从而初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中的重要理论。【教师提问与讲解】材料8: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马克思【过渡】同学们,在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战国乱世,哪家思想最有可能被统治者采纳?(学生毫不迟疑地答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白鹅听评课记录及评课
- 培训过程控制培训课件
- 山西省晋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选科调研暨12月月考政治试卷(含答案)
- 《消息鉴别》课件
- 《个人仪容仪表礼仪》课件
- 《温度采集系统》课件
- 杨桥扩构架吊装方案
- 2024年社会工作者工作计划参考
- 固原不发火地坪施工方案
- 企业工作计划集合
- 202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笔试真题
- 工程造价预算书
- 劳动教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宁波大学
- 《陆上风电场工程概算定额》NBT 31010-2019
-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 四年级家长会 课件
-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设计
- 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本) 终结性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高一完型填空
- (完整版)小学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记录
- 学生军训十天训练安排
- 古代二十八宿对照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