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聚碳酸酯行业洞察报告PPT_第1页
2022-2023年聚碳酸酯行业洞察报告PPT_第2页
2022-2023年聚碳酸酯行业洞察报告PPT_第3页
2022-2023年聚碳酸酯行业洞察报告PPT_第4页
2022-2023年聚碳酸酯行业洞察报告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10-1720XX年汇报人:王俊纶2022-2023年聚碳酸酯行业洞察报告目录contens01行业发展概述02行业环境分析03行业现状分析04行业格局及发展趋势(1)2019年,发改委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中,6万吨及以上的非光气法聚碳酸酯项目已经被调整出鼓励类项目,“十三五”新材料发展规划中的提升自给率,目前中国聚碳酸酯自给率达到46%附近;(2)随着产能的快速增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尽管2018年中国提高聚碳酸酯的出口退税率,但从2019年出口量来看,出口市场仍在开拓之中,出口还未呈现明显的增长;(3)2020年中国聚碳酸酯市场仍重点关注市场行业、消费政策、供需及成本面进一步发展趋势。需求量增长逐步稳定从行业长期来看,近几年我国聚碳酸酯需求量增长逐步稳定,国内企业需求空间主要来源于进口替代,但相对于全球五大主要生产企业而言,国内的企业无论是在生产规模,产品成本,产品质量都存在较为显著的差距,随着下游行业产业结构升级,对高品质的聚碳酸酯需求增加,未来进口替代实现需要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平均成本,提升技术水平,研发高性能高品质的PC上投入更大。摘要页交通运输中国制造改变原材料供给格局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飞速发展将利好中国本土聚碳酸酯等基础化工原料供应商。聚碳酸酯得益于优良韧性和优美外观,可用于制造传动装置零部件及外饰壳体部分,大幅降低机体重量。聚碳酸酯轻便、抗冲击和绝缘等优良特性,将在未来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清洁化、轻型化升级方面取得广泛的应用。中国本土与海外轨道车辆需求强劲,刺激聚碳酸酯材料“以塑代钢”的替代需求提升。近10年来,由于中国本土原材料商产品供应数量、品种较为有限,多用于板材、光盘等低端产品制造。第一章行业发展概述01行业定义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是分子链中含碳酸酯基(-聚碳酸酯行业定义1959年,沈阳化工研究院对聚碳酸酯生产工艺进行研究开发2000年前后,中国聚碳酸酯生产企业仅3家,且体量较小,均为千吨级别,总产能约5,600吨近40年来,中国先后近20余家生产企业采用本土技术生产,装置规模小且地域分布较为分散,后陆续停产1999-2002年间,中国聚碳酸酯年产量维持在1,000万吨左右,开工率较低此阶段,受生产工艺研发实力不足以及跨国企业技术垄断限制,中国聚碳酸酯行业发展缓慢行业发展历程探索发展阶段(1959-2004年)2005年以来,科思创、帝人、三菱等大型跨国化工企业陆续在中国投资建厂,拉开中国聚碳酸酯行业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序幕截至2013年底,中国聚碳酸酯生产企业仅有4家,分别为科思创(20万吨)、帝人(17万吨)、中石化三菱(6万吨)和菱优塑料(8万吨)此阶段,中国聚碳酸酯行业呈现较高的进口依赖度,一度超过80%。中国国内聚碳酸酯供应完全集中于4家外资和合资工厂技术引进阶段(2005-2013年)自2014年起,中国国内聚碳酸酯产能逐步释放,累计新增产能已达49.5万吨/年。然而,中国聚碳酸酯进口依赖度仍高达50%2018年,在中国聚碳酸酯扩能潮下,烟台万华一期、利华益维远化工项目相继投产,且有海南华盛、平煤神马等大项目的继续签订2019年,中国产能达到166万吨。2015-2019年实现增产105万吨,产能年均增长率达到28.4%。中国国内聚碳酸酯市场供需矛盾明显。此阶段,中国聚碳酸酯投资热度高亢,产能逐年呈现爆发式增长,聚碳酸酯进口依赖度逐步降低产能爆发阶段(2014年至今)产业链上游聚碳酸酯行业上游龙头企业已开始对产业链进行延伸,逐渐进军原材料生产领域,以规避高额进口原料的成本支出,攫取上游毛利。此外,伴随着上游原料生产企业的重组进程加快以及中国市场参与者技术水平的提高,聚碳酸酯行业上游原材料供应有望朝着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方向继续发展,逐渐抢夺外资企业在行业内的话语权。产业链上游聚碳酸酯行业中游企业原材料大部分依靠进口,主要原因是下游消费终端为保障科研成果,对行业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要求较高,因此,中游科研用制备厂商更倾向于选择仪器先进、供应链稳定的进口原材料供应商。企业产品价格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由于聚碳酸酯企业的产品毛利较高,原材料价格波动不会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产业链上游聚碳酸酯行业下游企业市场空间广阔、销售范围广、用户分散、单批数量少、销售单价高等特点。随着全球范围内生物医药行业研究的深入及产业化程度的提升,中国行业产品种类进一步丰富,应用领域持续增加,个性化、高端化的产品将逐渐获得更广阔的应用空间。第二章行业环境分析02010203行业政策环境1《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要求经营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应当依照本办法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未取得经营许可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提出调整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进一步优化煤炭使用方式,推广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减少煤炭生产、使用、转化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实施分类管理,开工建设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需依法经审批部门查及批准安监总局全国人大全国人大要求推进能源资源优化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推进有利于节能的行业结构调整,优化用能结构和企业布局行业政治环境要求原油、天然气(含煤层气)开发项目由具有开采权的企业自行决定,并报国务院行业管理部门备案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大幅提高绿色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占比,降低重点区域和重点流域重化工业比重,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从“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四方面,推动汽车、家电、消费电子产品更新升级,促进旧产品循环利用《坚决打好工业和通信业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关于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聚碳酸酯行业政策支持十四五规划政府报告国家政策领导讲话国务院发布政策、十四五规划、政府报告、领导讲话等都有对聚碳酸酯行业做了一些纲领性的指导,合理的解读能够为聚碳酸酯行业做了好的发展指引。行业政策支持聚碳酸酯行业社会环境同时行业也面临着产能过剩的竞争压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未来三年聚碳酸酯规划产能在240万吨左右,平均每年增长80万吨,产能增长极快,考虑到产能释放节奏与产品结构问题,未来几年中国的聚碳酸酯进口量仍将保持较高的水平,但总体将呈现出明显的下降态势,行业的自给率也将持续提升。随着显示和照明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老龄人口对医疗设施的需求,新型光学材料、LED照明材料以及医疗器械也将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PC也将在这些领域展现出发展潜力,光电领域使用的PC薄膜、用于LED照明的光扩散PC、医疗器械中的耐辐射PC等均是未来潜在的需求热点。总的来看,未来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行业需求量仍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行业社会环境行业社会环境中国双酚A行业呈现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共计8家生产企业,主要集中于2014-2015年间建设投产,产能共计增加135万吨。其中,上海地区的拜耳聚氨酯、中石化三井,天津地区的中沙天津和山东地区的利华益维远拥有配套的聚碳酸酯生产装置,原料供给较为稳定。从整体来看,纯苯价格波动对产业链整体价格波动及利润分配影响较大。2017-2018年,聚碳酸酯价格上涨主要由纯苯价格大幅上涨作支撑。由于原油是关乎国家经济状况与整体发展的命脉,中国纯苯市场呈现较高的集中度,约70%的市场由国营企业主导。未来3年,随着民营企业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投产,这一格局将改变。行业社会环境目前,亚洲需求增长带动了世界聚碳酸酯生产能力的迅速增长,生产重心已向亚洲,尤其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2020年我国聚碳酸酯产能达到了180万吨,较上年增长37万吨。与世界总产能的工艺结构相似,我国光气法聚碳酸酯产能约占全国总产能的八成。第三章行业发展现状03行业现状电子电器、汽车、板材是聚碳酸酯主要消费领域。电子电器包含子行业众多,家电、厨房小家电、个人护理用品、低压电器、办公电器、手机等行业均包括在内。2019年中国聚碳酸酯总消费量预期在225万吨,同比上涨5.0%。随着产能的快速增长,中国聚碳酸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低端产品由原本的供不应求转而变为供过于求,向周边国家及地区出口。2019年1-9月,中国聚碳酸酯出口目的地主要集中于中国香港、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和越南等周边国家及地区为主。主要需求源于来料加工,因需求地聚碳酸酯产能布局不足导致。2018年中国提高聚碳酸酯的出口退税率,然而从2019年1-9月同期出口量估算,出口市场仍在开拓,出口仍未呈现明显的增长。行业现状得益于电子电器、汽车、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中国本土生产项目陆续投产,中国聚碳酸酯行业市场规模(按产量计)在过去五年间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态势。2014-2018年间,中国聚碳酸酯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发展,由40万吨上升至75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15.3%。聚碳酸酯行业市场规模将在2019年至2023年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于2023年达到257.6万吨,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8.9%。行业现状2015-2019年中国聚碳酸酯进口市场呈现跌后回涨趋势。受2015-2017年中国装置陆续投产影响,聚碳酸酯产品自给率呈现缓慢提升态势,在2017年开始的中国禁止进口“洋垃圾”政策的影响下,中国聚碳酸酯进口再生粒子增多,进口总量同比呈现陆续上涨的态势,涨跌幅度逐步减缓。居首,韩国和泰国进口量位居二、三位。2019年沙特进口量呈现明显增长态势,主要基于装置运行稳定性增强,目前位列进口第四位。尽管中美贸易摩擦,但美国货源进口量比例变化有限,基本整体维持在8%-9%之间。由此可见,中国聚碳酸酯市场仍维持着较大的进口量,一方面中国需求仍旧存在缺口,另一方面全球供应体系转变仍需时间,加之中国再生聚碳酸酯粒子仍占据一定比例的进口量。01020304行业现状市场供需矛盾明显目前中国仍有聚碳酸酯项目规划中,包括部分在产及在建项目的二期工程。在目前中国产能增速较快的态势下,2018年引发了产能预警。随着2019-2020年项目的投产及计划投产,中国聚碳酸酯供应缺口逐渐缩小,市场竞争压力明显增大,这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在建项目的审批或建设进程。新增产能计划2020年,中国聚碳酸酯新增产能将面临产能大爆发,为近5年来增长率之最。未来3年,市场供需缺口逐渐减小,市场竞争将明显增大。2019年,中国聚碳酸酯产能达到166万吨,2015-2019年实现增产105万吨,期间复合增长率达到28.4%。2019年中国聚碳酸酯产能进一步增长,增产达40万吨,同比增幅3热点三行业产品质量整体提高热点二科研服务市场持续增长热点一聚碳酸酯应用领域广泛聚碳酸酯行业具有市场空间广阔、销售范围广、用户分散、单批数量少、销售单价高等特点。聚碳酸酯行业技术提升,多元化科研服务平台持续扩张,促进高价值服务企业品牌形成。行业产品化发展,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服务企业逐渐增多。聚碳酸酯行业产品质量有待提升制约聚碳酸酯行业发展。行业内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研究结果可靠性难以保证,产品丧失市场竞争力。聚碳酸酯行业难形成统一的监督管理规范,产品质量主要靠企业自主检测保障,监管难度大。中国聚碳酸酯行业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高端领域被外资企业垄断,产品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行业热点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加之先前新增生产项目正常开工,整体开工率大幅上升,推动市场供给持续增长。民营炼化项目和大型一体化项目陆续投产行业驱动因素1政策利好(1)2019年,发改委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中,6万吨及以上的非光气法聚碳酸酯项目已经被调整出鼓励类项目,“十三五”新材料发展规划中的提升自给率,目前中国聚碳酸酯自给率达到46%附近;(2)随着产能的快速增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尽管2018年中国提高聚碳酸酯的出口退税率,但从2019年出口量来看,出口市场仍在开拓之中,出口还未呈现明显的增长;(3)2020年中国聚碳酸酯市场仍重点关注市场行业、消费政策、供需及成本面进一步发展趋势。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并转向马来西亚、越南、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周边国家及地区出口。医用、光学用途的等高端产品线布局将成为未来行业利润流向。中低端产品进口依赖度大幅降低行业驱动因素2新兴消费增长和进口替代加速得益于电子电器、汽车、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中国本土生产项目陆续投产,中国聚碳酸酯行业市场规模(按产量计)在过去五年间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态势。第四章行业前景趋势04ABC我国聚碳酸酯产业虽已取得较快发展,但总体仍处于培育阶段,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与不足。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产品同质化——一边是低端产品产能释放呈现的过剩局面;另一边则是高端产品依然依靠进口。高端产品缺乏行业发展问题未来几年,中国聚碳酸酯产能呈现井喷式增长,将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重复建设虽然可以满足中低端产品大宗商品化的市场需求,但也很可能导致行业整体产能过剩。此外,随着塑料循环经济的不断推进,“禁塑令”的呼声不断高涨,聚碳酸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亟待规范引导从国际上看,世界聚碳酸酯生产能力发展迅速,2020年达到约600万吨。目前来看,以科思创、盛禧奥为代表的老牌欧美企业和以三菱、帝人、出光为首的日本企业,还有乐天、LG等韩国企业,占据着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自2010年开始,聚碳酸酯产能大量向东北亚转移,亚洲已经成为聚碳酸酯重要的生产基地。今后几年全球聚碳酸酯产能依然处于上升通道。从后期来看,国内聚碳酸酯产能将呈现井喷式增长,虽然可满足中低端产品的市场需求,但也很可能导致行业整体产能过剩产能增势过猛聚碳酸酯行业发展建议发展建议1发展建议2发展建议3提升产品质量(1)政府方面:政府应当制定行业生产标准,规范聚碳酸酯行业生产流程,并成立相关部门,对科研用聚碳酸酯行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形成统一的监督管理体系,完善试剂流通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冷链运输环节的基础设施升级,保证聚碳酸酯行业产品的质量,促进行业长期稳定的发展;(2)生产企业方面:聚碳酸酯行业生产企业应严格遵守行业生产规范,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目前市场上已有多个本土聚碳酸酯行业企业加强生产质量的把控,对标优质、高端的进口产品,并凭借价格优势逐步替代进口。此外,聚碳酸酯行业企业紧跟行业研发潮流,加大创新研发力度,不断推出新产品,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全面增值服务单一的资金提供方角色仅能为聚碳酸酯行业企业提供“净利差”的盈利模式,聚碳酸酯行业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企业业务收入因此受影响,商业模式亟待转型除传统的聚碳酸酯行业需求外,设备管理、服务解决方案、贷款解决方案、结构化融资方案、专业咨询服务等方面多方位综合性的增值服务需求也逐步增强。中国本土聚碳酸酯行业龙头企业开始在定制型服务领域发力,巩固行业地位多元化融资渠道可持续公司债等创新产品,扩大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PPN)、公司债等额度获取,形成了公司债、PPN、中期票据、短融、超短融资等多产品、多市场交替发行的新局面;企业获取各业态银行如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其他中资行的授信额度,确保了银行贷款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聚碳酸酯行业企业在保证间接融资渠道通畅的同时,能够综合运用发债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促进自身融资渠道的多元化,降低对单一产品和市场的依赖程度,实现融资地域的分散化,从而降低资金成本,提升企业负债端的市场竞争力。以远东宏信为例,公司依据自身战略发展需求,坚持“资源全球化”战略,结合实时国内外金融环境,有效调整公司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分布结构,在融资成本方面与同业相比优势突出。行业建议行业发展趋势1需求量增长逐步稳定从行业长期来看,近几年我国聚碳酸酯需求量增长逐步稳定,国内企业需求空间主要来源于进口替代,但相对于全球五大主要生产企业而言,国内的企业无论是在生产规模,产品成本,产品质量都存在较为显著的差距,随着下游行业产业结构升级,对高品质的聚碳酸酯需求增加,未来进口替代实现需要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平均成本,提升技术水平,研发高性能高品质的PC上投入更大。交通运输中国制造改变原材料供给格局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飞速发展将利好中国本土聚碳酸酯等基础化工原料供应商。聚碳酸酯得益于优良韧性和优美外观,可用于制造传动装置零部件及外饰壳体部分,大幅降低机体重量。聚碳酸酯轻便、抗冲击和绝缘等优良特性,将在未来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清洁化、轻型化升级方面取得广泛的应用。中国本土与海外轨道车辆需求强劲,刺激聚碳酸酯材料“以塑代钢”的替代需求提升。近10年来,由于中国本土原材料商产品供应数量、品种较为有限,多用于板材、光盘等低端产品制造。行业发展趋势2医疗消费刚性需求快速增长未来,医疗领域应用的快速增长是聚碳酸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2018年,中国医用级聚碳酸酯消费量约10万吨,未来每年将有10%的增长。聚碳酸酯透明、材料常用于制造医患日常用品、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及包装袋等,广泛应用于医疗过程中各场景,具体产品包括输血袋、各类医用软管,医用手套、医疗器材的一次性包装袋等。5G、智能化、可穿戴等消费新热点刺激产品更迭5G、智能家居和可穿戴等新兴消费热点刺激电子产品的升级与置换。随着科技进步与居民消费水平的稳步提升,人们对电子产品逐渐产生高端化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如外观时尚、屏幕清晰、弯曲表面、超薄体积、全面屏(窄边框)、便携式等。聚碳酸酯行业标准化与定制化界限被打破,未来趋于融合。标准化加微定制的产品战略,有效平衡企业操作层面与消费者需求层面的矛盾让消费者既拥有足够的确定性,也有足够的弹性。聚碳酸酯行业大数据应用使得实际操作和施工赋能方式深入介入,使得平台从简单的流量供给入口转变为工具供给、技术供给、工人供给的模式。中国消费升级倒逼聚碳酸酯行业提高服务质量,用户需求从获取公司信息并与公司对接畅通转变为更加注重体验注重实际的效果,满足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成为聚碳酸酯行业新的发展方向。行业面临洗牌标准化趋势融合行业平台职能转化注重用户体验由于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巨大冲击,各行各业都面临资源重新洗牌,因此聚碳酸酯行业也进入洗牌期。下游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投资融资主要集中于行业主流企业,对中小企业面临巨大挑战。聚碳酸酯行业发展前景趋势行业发展前景趋势聚碳酸酯行业投资风险服务更新速度不够,不能及时适应用户的需求。服务更新慢实体经济遭遇疫情“黑天鹅”疫情持续,对经济持续冲击。另一个是“灰犀牛”,债务衰退,在这次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各国都用了非常多的财政政策,发了很多国债,全球范围内国债水平相对于GDP上升了18%,而且以后的利率水平还会提升。黑天鹅/灰犀牛为用户提供专业的信息获取与共享服务不能满足信息化需求。信息不对称产品质量不够完善,有待提高,产量不达标产品质量25%85%8%75%行业投资风险2019年中国聚碳酸酯生产企业增长至11家,产能达到166万吨。从产能来看,中国聚碳酸酯生产企业可以分为以下3个梯队:(1)第一梯队:科思创、嘉兴帝人、鲁西化工、浙铁大风大型生产企业;(2)第二梯队:中蓝国塑、甘宁新材料、盛通聚源新材料等规模中等生产企业;(3)第三梯队: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