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及分析报告TOC\o"1-3"\h\u29642引言 117895一、幼儿“告状”的含义及种类 16317(一)幼儿“告状”的含义 112919(二)幼儿“告状”的种类及分析 198511.求助型“告状” 1243772.检举型“告状” 1112143.辩解型“告状” 2533二、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调查 210713(一)调查对象 222198(二)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2142971.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发生频率 283692.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类型分析 3140983.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524608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 617304(一)幼儿自身的原因 6214311.幼儿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 6124052.幼儿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与承认 731966(二)教师评价标准的影响 74586四、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715712(一)教师方面的指导策略 7120011.了解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告状”行为 791202.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对待“告状”行为 8150533.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 824955(二)家长方面的指导 88941.家长的表率作用 828822.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823229五、总结 926476参考文献 10引言在幼儿园,幼儿“告状”行为十分常见,是师幼互动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行为,但也是最复杂的行为,也是幼儿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幼儿的“告状”都是有其原因的,对于不同的动机,我们应该给予不同的应对措施,对症下药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幼儿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幼儿之间的关系,还会影响幼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因此正确的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十分必要的。一、幼儿“告状”的含义及种类(一)幼儿“告状”的含义幼儿园出现的最多的一种现象就是“告状”。“告状”行为是儿童特有的一种社会行为,在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中很常见,但这种行为也很复杂。“告状”行为其实也是师幼互动的一种。(二)幼儿“告状”的种类及分析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的年龄特征是密不可分的,这个时期的孩子天真无邪,生活地自由自在。对于他们来说,和自己玩的小朋友就是好的,不和自己玩,甚至抢自己玩具,东西的小朋友就是大坏蛋,让大坏蛋受到惩罚的最好方法就是“告状”。幼儿常常会因为一点点小小的事情引起彼此之间的不满,从而会引发争吵,或者更严重的行为,比如说打架等行为。在幼儿自己解决不了事情的时候,他们就会转向老师,向老师寻求帮助,所以“告状”的行为也就越来越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心理,社会性方面也随之增长。幼儿由原来的不辨是非的“告状”逐渐转变为有一定是非辨别的“告状”[1]。幼儿的“告状”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点:1.求助型“告状”“求助”型“告状”是指当幼儿受到同伴的伤害时向成人“告状”的行为,比如在玩游戏过程中产生无法解决的纠纷,他们就会求助老师,想得到老师的帮助,在老师的帮助之下慢慢地学会解决与小伙伴之间的纠纷。2.检举型“告状”“检举”型“告状”是指幼儿为了维护规则而采取的检举他人不良行为的“告状”行为[2]。该年龄阶段的幼儿,他们对事物的是非观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只有通过向老师检举其他的幼儿,看老师是怎么样判断这件事情,从而知道,这件事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3.辩解型“告状”幼儿意识到自己犯错误后,想要逃避自己的责任,同时也是想免于老师的批评。该阶段的幼儿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不懂得谦让,认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正确的,想法设法为自己辩解。二、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调查(一)调查对象选取了A幼儿园为研究对象,该园有三个大班,每个班配有两位老师和一位保育员。笔者对该园三个大班的90名幼儿和其中13名教师及保育员进行观察记录,将他们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分析研究。(二)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1.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发生频率为了初步了解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笔者于实习第一周在该园三个大班教师的帮助下连续三天对90位幼儿进行了观察记录,统计出大班幼儿三天告状行为日发生率(即每天发生告状行为幼儿数占受观察幼儿总数的百分比),以及一天内发生告状行为次数较多的幼儿人数,下面是这两项数据的统计表:表1幼儿告状行为日发生率统计表日期(单位:星期)二三四人数(单位:人)575953日发生率63.3%65.6%58.9%表2高频告状行为幼儿人数统计表日告状数(单位:次)765432幼儿人数(单位:人)3410132231占总人数百分比3.3%4.4%11.1%14.424.4%34.4%从表1可以看出,幼儿告状行为日发生率很高,每天都有超过一半的幼儿会向教师告状。根据表2,幼儿存在高频告状行为,结合实习期间的记录发现,每个班都会有2—3个告状频率极高的幼儿,且每天告状两次的幼儿占总人数的34.4%,告状三次的幼儿占24.4%,人数较多。由表1和表2可以得出结论,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比较严重,且有部分幼儿每日存在多次告状行为,问题比较突出。2.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类型分析两周的观察记录搜集到大班幼儿告状行为事件136例,通过分析案例,发现幼儿存在多种告状动机,笔者将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出七种告状动机:1.寻求帮助大班幼儿具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还是会遇到许多自身不能解决的冲突,当与同伴发生言语上的冲突,行为上的冲突,以及现实与自身思想上产生冲突时,便会用告状的方式向教师寻求帮助[3]。鹏鹏和小志是好朋友,他们经常一起看书、玩耍。有一天鹏鹏过来找到老师说:“老师你来看,这块积木不应该放在这里,小志非要这样放,这样搭下去就错了,你赶紧告诉他,让他停止!”小志和鹏鹏这么要好的两个小朋友,在游戏中发生分歧而得不到解决时,也会向教师寻求帮助,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有较为坚定的信念,各执己见时,就容易产生言语冲突。2.说明情况这一动机在大班幼儿身上表现比较突出,言语的发展、判断能力增强、具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使得大班幼儿能够较好地表达自己,评价他人,在许多时候会用告状的方式向教师陈述他观察到的同伴的情况。小敏不喜欢吃香蕉,只要幼儿园准备的水果是香蕉,她都不会去领。这一次也一样,于是笔者走到她身边试图和她交谈,一旁的月月说道:“老师,小敏不喜欢香蕉,每次幼儿园发的香蕉她都不会吃,但我奶奶说了,香蕉对身体好,是要吃的,而且我觉得香蕉也好吃。”月月这是在向笔者陈述小敏不喜欢吃香蕉的事实,同时也发表了她自己的看法,说了她的感受,属于陈述性告状。3.表现自我幼儿到了大班自我意识增强,更关注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想要在老师心中建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因此幼儿会极力表现自己,以获得教师的青睐[4]。只是幼儿往往采用状告别人的方式来进行自我表现。一次室外活动结束后,明明和晓东先回到教室,看到保育员正在分区摆放桌子和凳子。明明喝完水就过来帮忙,而晓东则坐到了椅子上,开始把玩自己昨天做的模型车,明明就对老师说:“老师,只有我在帮忙搬椅子,晓东都不来,他就知道玩。”4.检举同伴5-6岁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发,对事物有了比较稳定的态度,爱憎分明,看问题开始有自己的见解[5]。在调查中有很多这种情况的案例:当幼儿发现同伴的言行不符合教师要求或者道德规范,以及同伴有侵犯他人的言行时,会向教师发起告状。幼儿的目的是要维护教师的规则和已知的道德标准。有时,幼儿也企图通过检举同伴展示自己。5.嫉妒同伴这是引发笔者思考的一种特殊动机,幼儿发现自身某些方面不如同伴,渴望自己也能拥有时,便会产生这一告状动机,企图破坏同伴在教师心中的形象,同时让自己能够拥有一定人际地位。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幼儿这一动机,不难理解,幼儿其实是在寻求关注和赞赏,想要得到教师的关爱。笔者在幼儿园观察到许多幼儿存在这一动机的告状行为。在一次体育活动课上,小姜表现特别好,学习投篮技能很认真而且学得很快,教师便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他,并且请他做小老师。当小姜教壮壮投篮时,壮壮一直不太配合,老师便走过去想要介入指导,这时壮壮赶紧把篮球给老师,并且说:“老师,我不要他教我,他打得才不好,你没有看到他刚才都没有投进。”壮壮这个孩子平时很想得到教师的关注,篮球技能学得不好,他以为老师会因此不喜欢他,又很嫉妒小姜总能得到老师赞扬,所以抓住机会就向师告状,让老师降低对小姜的好感。6.报复同伴笔者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大班幼儿报复同伴这一动机行为,比小中班明显要多,幼儿被同伴检举之后,心里会生出厌恶和嫉妒感,进而产生报复心理。在一次健康活动课上,笔者让孩子们先欣赏橘子的外观,不要剥皮,晶晶却悄悄把皮剥开,还在几个孩子中炫耀,小兰看到了就向笔者检举晶晶。接下来进入到尝橘子的环节,笔者让孩子们不要把橘络扔地上了,可是小兰不小心就把橘络碰到了地上,晶晶看到了赶紧告状:“老师你看,小兰她故意把橘络扔地上!”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主要存在以上六种动机,每种动机所占比重有一定差距,以下是幼儿告状行为动机频次分布表:表3幼儿告状行为动机频次分布表告状动机寻求帮助说明情况表现自我检举同伴嫉妒同伴报复同伴次数(单位:次)342328171211百分比27.2%18.4%22.4%13.6%9.6%8.8%由表3可以看出,“寻求帮助”仍是幼儿告状行为动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占总数的27.2%,共计34例;其次是幼儿“表现自我”的动机,占比为22.4%,共计28例;第三是幼儿“说明情况”的动机,共计23例,占比18.4%;第四为“检举同伴”的动机;排在最后相差不大的是“试探教师”、“嫉妒同伴”、“报复同伴”这三种动机。对表3进行分析,大班幼儿仍会遇到许多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这是由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社会性发展现状所决定的;大班幼儿更乐于进行自我表达,希望得到认同,所以“说明情况”和“表现自我”动机出现频次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具有了自我价值观,这使得他们更趋向于理解规则、守护规则,也更加看重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幼儿一旦处于不利地位,便会产生“求罚型”告状行为,试图降低对方地位而使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得到提升,这便产生了检举同伴、嫉妒同伴、报复同伴这样的告状动机。3.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教师在面对幼儿种种告状行为时,也会有不同态度,产生不同的应对方式[6]。本研究运用自然观察法和结构式访谈法搜集到大班幼儿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方式的案例144例,笔者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出以下表格:表4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方式频次表应对方式公平裁决说理引导规则重述幼儿自行解决教师包办批评双方偏见裁决不处理次数(单位:次)713385207450百分比5%9.3%27%3.7%13.8%5.2%3.3%34.7%笔者将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方式归纳为八种,其中有积极的处理方式(公平裁决、说理引导),也有需要改进的方式(规则重述、幼儿自行解决),更有消极的应对方式(教师包办、批评双方、偏见裁决、不处理)。在这八种应对方式中,教师“不处理”方式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4.7%,这意味着有一大部分幼儿告状行为没有得到积极反馈;幼儿教师的另一常用应对方式为“规则重述”,一大部分原因是幼儿对规则理解不清楚或者未遵守规则导致告状行为产生;此外,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是幼儿教师倾向于对幼儿之间产生的问题进行包办处理,比较专制;教师在一些时间和情境允许的情况下,会对幼儿进行说理引导;在少数时候,教师会尽力做到公平裁决,有时会对双方都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偏见裁决。由此看来,幼儿教师在应对幼儿告状行为时有诸多不当之处,较少时候能正确应对幼儿告状行为。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一)幼儿自身的原因1.幼儿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幼儿期,幼儿的评价意识还处于萌芽阶段。他们对于是非、善恶的的判断与理解,常常依赖于成人[7]。根据成人的态度确定自己的判断。比如说“我”吃饭的时候把饭菜全部都吃光光了,老师摸摸“我”的头,夸我真棒,把饭菜吃光光的行为是很棒的,那么幼儿就会认为,那些在吃午饭的时候不把饭菜吃光,甚至把不吃的菜挑了出来,放在了盛垃圾的盘子里的幼儿的做法就是错误的,就会向老师“告状”:“老师,某某小朋友不吃菜,把菜偷偷的挑了出来放在了盘子里。”在幼儿园,老师的形象是十分高大的,幼儿以老师为中心,老师说的话就是对的,从而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评价,所以,一旦某某小朋友出现了一些与老师所说的规则不相符合的行为,就会向老师“告状”。2.幼儿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与承认这个时期的幼儿是以老师为中心的,相比父母,这个时期的幼儿还是更在意老师对自己的关注与评价[8]。幼儿又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望,希望老师注意到自己,希望自己受到表扬,希望老师承认自己的能力。所以有的幼儿经常会在老师的面前说:“老师老师,我昨天回到家里后自己脱的衣服,早上起来也是自己穿的衣服呢!”老师听了往往会给予口头上的奖励,夸一夸幼儿。因为幼儿在家能如此独立地自己脱穿衣服,也是很不错的行为。(二)教师评价标准的影响教师因为整天都要忙于教育教学任务以及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还有保证幼儿的安全,大部分老师管幼儿会管的很紧,不让幼儿做任何麻烦事情,几乎都是老师把所有的麻烦事情都做完了,因为在老师看来,自己做远比幼儿来做要快得多并且不会很乱,幼儿遇到麻烦的事情会束手无策,就会浪费大把的时间。虽说老师包办了绝大部分的事情,,让活动很有序的进行了下去,但幼儿却失去了很多独立动手操作的机会,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得及时的锻炼。由于老师管得太紧太多,许多幼儿什么事情都不会做,只会听老师的话,做一个乖乖的宝宝。幼儿因为经常听见老师向他们提出要乖乖的听话,遵守班级的规矩,在他们的眼中,只有做到了老师要求的孩子是乖宝宝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而那些调皮捣蛋的小朋友老师是不喜欢的,所以一旦出现了调皮捣蛋的幼儿,这类幼儿就有可能会成为被“告状”的对象。四、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一)教师方面的指导策略1.了解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告状”行为如何解决幼儿的“告状”行为,首先我们要了解幼儿为什么要“告状”以及“告状”的动机是什么,区别对待不同动机的“告状”行为。对于“告状”,我们要仔细对于告状,我们要先了解情况,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可以通过向幼儿询问,了解事情的始终。如果是告状幼儿被欺负了,就要向当时在周围的幼儿询问了解分析到底是谁先动的手,谁被欺负了,你说的话要是正确的话,即你是真的受欺负的那一方,老师就要先及时的安慰被欺负的幼儿,找来欺负人的幼儿过来,向幼儿讲述老师叫你过来的原因,以及刚刚老师对这件事情的分析,老是觉得就是你的过错,是你先打人了,打人是不对的,要求打人的幼儿向被欺负的幼儿道歉,要让幼儿知道某些事情的是非善恶。如果老师分析下来觉得告状的小朋友是错的一方,那这个幼儿就是说谎了,想歪曲事实,逃避自己的过错,然而老师是不会轻易的相信片面之词的,老师会根据多方证明来解释过错,做错了事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做错了事还不承认自己的错,所以要告诉幼儿这一道理,第一次做错了没关系,老师不会责备,老师会帮助自己以后不再做错事。2.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对待“告状”行为幼儿“告状”,是因为他自己解决不了自己与其他幼儿的矛盾,通过向老师寻求帮助,通过老师对这件事情的判断,获得对是非善恶判断的一些标准[9]。幼儿最相信,最尊重的就是老师,这种崇拜甚至高过自己的爸爸妈妈,因此,遇到幼儿“告状”,教师要耐心地听幼儿讲完,保持欢迎的态度,让幼儿觉得自己受到了老师的重视,幼儿会更加自信、勇敢。老师不要对幼儿的“告状”表现出不耐烦,老师的不耐烦在幼儿心中可能会被理解成老师不喜欢自己。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3.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作为一名幼儿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看动画片来告诉幼儿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的,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当幼儿遇见类似的事情时,就可以自己解决问题,而不需要向老师求助,从而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家长方面的指导1.家长的表率作用孩子除了在幼儿园的时间,其他时间几乎全部和父母在一起,幼儿为什么喜欢告状,因为他们是为了看成人是如何解决事情的,成人要做正确的示范,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判断的标准[10]。同时,一个温馨的家庭也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能使用粗俗的语言甚至吵架打架,孩子容易受其影响,渐渐的孩子也会沾染上这些行为,所以家长要做一个好榜样。2.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对孩子不能过于宠溺,不能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用孩子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下18课知识课件
- 2024年度工程人才引进居间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广告代理合同服务内容拓展协议2篇
- 4.1科学探究力的合成课件高一上学期物理
- 二零二四年度福州市外贸公司业务员劳动合同2篇
- 2024版技术咨询合同条款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复习课件
- 二零二四年度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物业公司管理与服务质量保证3篇
- 诊所合同模板
- 2024版租赁合同:工业厂房租赁与运营
- 服务器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2020年EHS体系管理评审汇报
- 孔板流量计完整版本
- 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主题班会食刻牢记安全相伴课件
- 2024年消防安全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100题)
- 2024-2030年中国媒体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2024年高中学业水平考核美术试题
- 《互联网广告可识别性执法指南》解读与实操
- 中国法制史重点知识
- 血液透析中针头脱出致血液外渗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
- 新《烟草专卖法》应知应会考试题库400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