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学基础》题库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 ,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 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 16世纪末17世纪初。()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腌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腌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TOC\o"1-5"\h\z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 )二、单项选择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B。《难经》C.《针灸甲乙经》D。《针灸大成》E。《足臂H^一脉灸经》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A.皇甫谧B.孙思邈C.王惟一D.王素E.杨继洲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A.孙思邈B.杨继洲Co王执中D。王惟一E。滑伯仁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腌穴 ()A.345B.453C。354D.361E。349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B.《针灸甲乙经》C.《针灸大成》D。《铜人腌穴针灸图经》E。《针灸逢源》TOC\o"1-5"\h\z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B。《黄帝内经》C.《针灸甲乙经》D。《铜人腌穴针灸图经》E。《针灸逢源》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o《黄帝内经》B.《难经》C。《帛书》Do《灵枢》E.《甲乙经》三、双项选择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足臂H^一脉灸经》B。《灵枢》C.《素问》D。《难经》E.《阴阳H^一脉灸经》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Ao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Co编著《铜人腌穴针灸图经》Do著《十四经发挥》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四、多项选择1、针灸疗法的优点主要是()A.疗效明显B.操作方便C.经济安全D.易于接受E.适应证广TOC\o"1-5"\h\z2、在针具发展变化过程中曾使用过( )A。骨针B。石针C。铁针D。金银针E.青铜针3、孙思邈对针灸学的贡献主要有( )Ao绘制“明堂三人图” B.设计制作针灸铜人C.提出阿是穴D。创用指寸法E。提出十四经概念4、皇甫谧著《甲乙经》主要参考了下列哪些书籍( )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论》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5、明代主要针灸著作有()A。《针灸大全》B.《针灸问对》C.《针灸聚英》D。《针灸逢源》E。《神应经》6、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针灸医学专业,其中有:()A.针博士一人B.针助教一人C.针讲师十人D。针工二十人E.针生二十人五、简述1、针灸治病的特点是什么?2、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是什么?3、我国现存最早的经脉专著是什么?4、简述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的三次大总结 .六、论述1、试述针灸的起源。2、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针灸著作有哪些 ?第二章经络胸穴学总论第1~2节经络系统概论一、名词解释1、经络2、经络学说3、正经4、奇经八脉5、十四经6、十五络脉7、十二经别8、一源三歧9、六合10、十二经筋11、十二皮部12、经隧13、经脉14、经气15、经穴16、气功17、脑髓18、经络之气19、孙脉20、孙络21、标本根结22、气街23、四海二、判断题(对者打“ ”,错者打“”)TOC\o"1-5"\h\z1、经络系统中主干是经脉,分支是络脉,小分支是孙脉。 ()2、主治范围相似的腌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路上。 ( )3、某一脏器发生病变,在体表相应部位可有压痛、结节、皮疹、灼热等反应。 ( )4、十四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 )5、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及足部,其排列顺序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 )6、手三阳经的循行走向是从头走手。 ( )7、足三阳经的循行走向是从足走腹(胸) 。( )8、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 ,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9、手足阳经在头面部相接,手足阴经在胸腹部相联结。( )10、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 )11、冲脉与诸阳经有联系,又称为“阳脉之海”或“血海”。( )12、十五络脉的命名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经脉名称命名。 ( )13、十二经脉的别络从其表里经的络穴分出。 ( )14、阴经穴位能治头面、五官疾病与经络联系有关。 ( )15、由于十二皮部属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 )16、“标本”强调经脉分布于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 ,而“根结”理论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 )17、十二经脉的“四根三结”指的是四肢为“根” ,头、胸、腹三部为“结”。( )18、《灵枢卫气》指出头、胸、腹、胫部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即“气街” .()19、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 ( )20、肺经表示该经脉属肺腑,胃经表示该经脉属胃脏。( )21、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 )22、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少阳 ,再次为太阳.( )23、其“有穴通路"是经脉的主要循行路线,一般经穴图和经穴模型都表示这些内容 .( )24、四肢部:四肢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 ( )25、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太阳在中(侧,少阴、少阳在后.( )26、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大致是手三阴联系胸;足三阴联系腹及胸。 ( )27、十二经脉在头部的分布,手足三阳联系头,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 )28、手足三阳经在头和躯干部的分布较广泛,大致情况是阳明行于身前,太阳行于身侧 ,少阳行于身后,在头部也是如此。( )29、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即指其内行部分。( )30、脏腑中,脏为阴,腑为阳.( )31、手三阴联系于胸部,其肺、心包、心;足三阴联系于腹部,其内属于脾、肝、肾,这就是所谓的“阴脉营其府".( )32、阳经属于腑,足三阳内属于胃、胆、膀胱;手三阳内属于大肠、三焦、小肠,这就是所谓的“阳脉营其藏”.( )33、脏腑有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亦有相应的表里相合关系.( )34、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 )35、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阴经属腑络脏,阳经属脏络腑。 ( )36、手三阴经脉循行走向规律是从胸走手。 ( )37、手三阳经脉循行走向规律是从手走头。 ( )38、足三阳经脉循行走向规律是从足走腹(胸) .( )39、足三阴经脉循行走向规律是从头走足 .( )40、十二经脉主运行气血,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 ( )41、营气运行顺序也就是十二经脉的顺序 ,而且与前后正中的督脉和任脉也相通 .( )42、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手足部衔接。 ( )43、手太阴肺经在无名指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 ( )44、手厥阴心包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 ( )45、手少阴心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衔接。 ( )46、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内侧)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 )47、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经相连。 ( )48、足少阳胆经大趾次趾外侧与足厥阴肝经连接 .( )49、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衔接。 ( )50、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在鼻旁连接。 ( )51、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目外眦交接。 ( )52、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在目内眦衔接 .( )53、阴经与阴经(手足三阴经)在胸部衔接。( )54、足太阴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心中。 ( )55、足少阴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与胸中 .( )56、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胸中。 ( )57、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和阴跷脉、阳维脉和阴维脉。 ( )58、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 ,同出于会阴而异行,称为“一源三歧”。( )59、十二经别,十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 不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 又称“别行之正经”。( )60、十二经别一般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 ,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入、出”的分布特点.( )61、从十二经脉分出的称“离”。( )62、十二经别,进入胸腹腔称“入” 。( )63、与表里经别同行称“合”。( )64、在头顶部出来的经别称“出” .( )65、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 ,再加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 )66、“浮络”为浮行于深沉部位的络脉。 ( )67、“孙络”是络脉中最大的分支。 ( )68、“血络”是指细小的血管。 ( )69、十二经筋,是指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 .( )70、经筋的作用是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的体位姿势。( )71、十二皮部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步部位。 ( )72、经络的作用是:沟通上下,网络全身;运行阴阳,协调气血 ;抗御病邪,反映症候;传导作用,调整感应。( )73、《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可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74、《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关节” 。( )75、《灵枢刺节真邪》所言:“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76、《四总穴歌》所说的:“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是典型的循经取穴方法的具体应用。 ( )三、单项选择1、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是结合了( )Ao阴阳,五行,脏腑三方面的内容Bo阴阳,五行,手足三方面的内容C.阴阳,脏腑,手足三方面的内容D.五行,脏腑,手足三方面的内容E。阴阳,五行,手足三方面的内容2、手足三阳经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一般是( )A.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Bo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Co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E。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3、足三阴经在下肢的分布皆是( )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Bo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C.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D.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E.以上都不是TOC\o"1-5"\h\z4、足三阳经行走方向的规律是( )A.从手走头Bo从胸走手C.从足走腹D.从头走足E。从足走胸5、十二经脉中的阳经与阳经的交接在 ()Ao额头部Bo面部C.上肢部 D.胸腹部 E。下肢部6、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不同之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不直属月^腑 B.无表里配合 C.没有十二正经那样的循环流注关系 D.没有专属的腌穴E。除带脉外都自下而上走行7、督脉的生理作用是()A.调节冲任督带 B。总督奇经八脉 C.调节阳经经气 D。调节阴经经气E。调节十二经气血8、经络学说中的“血海”指的是()A.足阳明胃经B.督脉Co任脉 D.冲脉E.足太阴脾经TOC\o"1-5"\h\z9、具有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 ()Ao督脉 B.足太阳膀胱经 C.阴阳跷脉 D.阴阳维脉E.足少阳胆经10、督脉别络散布于()A.腹部Bo胸胁部C.头部D.腰舐部E。以上都不是11、脾之大络分出的部位的穴位是( )Ao丰隆Bo内关C.大包D.公孙E.支正12、十二经络脉的走向规律是( )A.阴经会合于阴经,阴经归并与阳经 Bo呈网状扩散Co与十二经脉共同传注 D。阴经络脉走向阳经,阳经络脉走向阴经E。以上都不是13、在经络系统中具有离入出合循行特点的是 ()A.奇经八脉 Bo十五络脉 Co十二经别 D.十二经脉E。十二皮部14、经络系统中能加强经脉之间浅表联系的主要是( )A.十二皮部B.十二经别C.十二经筋D.十五络脉E。奇经八脉15、下列除•-外,其循行走向均是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 )Ao十二经别Bo十二经筋 C.手三阴经 D.足三阴经 E。十二经络脉16、寸口之中太渊穴处为何经“本"()A.手少阴经 B.手太阳经 C.手太阴经D。手阳明经 E。手厥阴经四、双项选择1、关于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哪些是错误的( )A.阴经络脉别络于相表里的阳经Bo阳经络脉别络于相表里的阴经Co督脉别络散于头Do任脉别络散布于胸胁E.脾之大络散于腹部TOC\o"1-5"\h\z2、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的奇经是( )A.督脉Bo阴维脉C.阴跷脉D。阴维脉E。阴跷脉3、足太阳膀胱经的根结部位分别是( )Ao涌泉Bo至阴C.命门(目)D.大敦E.窗笼(耳)4、手少阴心经的标本部位相应腌穴是( )A。太渊Bo神门C.内关D。心俞E。天池五、多项选择1、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有()A.针灸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B.气功导引中体内气的流动Co腌穴主治功能的归纳D.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E。解剖和生理现象的观察2、经脉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A.手足三阴经三阳经 B.奇经八脉 Co十二经筋 D。十五别络 E.十二经别3、起于胞中的奇经有()A.冲脉B.带脉C.任脉D。督脉E。阴维脉4、根据《灵枢•卫气》篇的论述 ,人体的气彳t部位在:()Ao胫Bo胸Co肾D。腹E.头六、简述TOC\o"1-5"\h\z1、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部分 ?2、简述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3、写出十二经脉逐经相传的传注次序。4、十二经脉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5、奇经八脉有何生理特点及功用 ?七、论述1、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及主要作用是什么?2、标本^结,气街理论对针灸临床有何指导意义?3、试述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第3〜6节胸穴概论一、名词解释1、腌穴2、经穴3、奇穴4、阿是穴5、特定穴6、五腌穴7、原穴8、络穴9、郑穴10、下合穴11、背俞穴12、募穴13、八会穴14、八脉交会穴15、交会穴16、自然标志定位法17、骨度分寸定位法18、指寸定位法19、中指同身寸20、拇指同身寸21、一夫法22、活动标志二、填空1、针灸起源于时代。2、针灸疗法具有、、、等优点.3、据鉴定认为针法的原始工具是。4、后世称为针经的书是。5、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由代编著。6、—代著名医家在其著作中绘制了“名堂三人图”,还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7、北宋著名的针灸学家于1026年撰成,并刻于石碑上供人们参抄拓印。8、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是由时期的医家设计铸造的.9、灸法最早盛行的时期是。10、 代 于公元1341年著 ,将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11、加而灸家的代表作是,由 编撰。12、我国针灸史上载至清末有过三次较大的总结,其代表著作分别是、和。13、经络是,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系统.14、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 ,有两种古代经脉的文献 ,即 、 。15、《论语・季氏》篇将人的一生分成三个阶段,少年时是“",壮年时是“”,老年时是“"说明那时已把“”变化看成是生命的主要特征。16、《管子・水地》篇还说:“水者地之 , 如筋脉之者也”。17、《灵枢・经脉》:“人始先成 精成而脑髓 骨为脉为筋为,肉为,皮肤坚而毛发,谷(饮食)入于一脉道以,血气乃18、《灵枢•脉度》:“经脉为—,支而横者为,络之别者为一”19、经络系统包括、、、、和十二皮部。20、《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外络于支”.21、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被称为“ ”。22、十二经脉的名称原则是由、和三部分组成。23、四肢部:四肢内侧面为,外侧面为—手足阴经分布于四肢的,手足阳经分布于四肢的。24、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太阴、阳明在,厥阴、少阳在,少阴、太阳在c25、脏腑有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 ,亦有相应的相合关系。阴经为—,属于阳经为,属于26、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关系,阴经属络,阳经属络。27、《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藏走,手之三阳从手走,足之三阳从头走,足之三阴从足走—。28、《灵枢》中有“脉行之逆顺”,后来称为“有了逆顺,十二经脉之间就可连贯起来,构成“”的气血关系。29、十二经脉主运行气血,营气行于脉,卫气行于脉—。30、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部衔接.31、手太阴肺经在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32、手少阴心经在与手太阳小肠经连接。33、手厥阴心包经在与手少阳三焦经衔接.34、足阳明胃经在与足太阴脾经相连.35、足太阳膀胱经在与足少阴肾经相连。36、足少阳胆经在(外侧)与足厥阴肝经连接.37、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在部衔接.38、手阳明大肠经合足阳明胃经在连接。39、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交接.40、手少阳三焦经合足少阳胆经在衔接。41、阴经与阴经(手足三阴经)在衔接。42、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O43、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O44、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OTOC\o"1-5"\h\z45、《灵枢•营卫生会》:“阴阳相,如环无 "。46、奇经八脉,包括、、、、和、和阴维脉。47、督脉行于正中线,任脉行于正中线,任、督二脉各有本经所属,故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为“ " 。48、任、督、冲三脉皆起于同出于而异行,称为“ " 。49、十二经别十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以加强相合关系的支脉,又“别行之50、十二经别一般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的分布特点。从十二经脉分出称“ ”,进入胸腹腔称“”,在头项部出来称“”,与表里经别同行称“51、手足三阴三阳经别,阴阳关系组成六对,称为“52、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的络、躯干后的络及躯干侧的络,共十五条,称“ " 。53、络脉按其形状、大小、深浅等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 ,“”为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是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 则指细小的血管。54、十二经筋是指十二经脉相应的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55、经筋各起于四肢,结聚于和部,有的进入腔,但不像经脉那样脏腑。56、经筋的作用是骨骼,活动, 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人体正常的体位姿势。57、十二皮部,是指与十二经脉的皮肤部分,属及其络脉的部位.58、由于皮部位于人体最层,所以是的卫外屏障。59、《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布也,邪客于皮则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络脉注于经脉,经脉入舍于府藏也”。60、经各的作用主要包括、、61、《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决,处,调不可不通."62、《灵枢•脉度》:“内脏腑,外媵理。"63、《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秘,精神治”。64、经络的作用:沟通,网络。65、经络的作用:运行 , 协调。66、经络的作用:抗御,反映^67、经络的作用:传导,调整。68、《素问•缪制论》说:“夫邪之客于也,必先舍于,留而不去,入舍于, 留而不去,入舍于,留而不去,入舍于,内连,散于^ ”69、《灵枢•官能》说:“串于气,明于隧。"70、《灵枢•九年十原》说: “刺之,气而有效。”71、《灵枢•刺节真邪》:“泻其有 ,补其不,阴阳复”。72、《灵枢•经水》说:“审、、、、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73、《素问•三部九候论》说: “视其经络,以上下逆从之"。74、在足阳明胃经上,具有强壮作用的腌穴是穴。75、《素问•皮部论》说:“皮有,脉有,筋有,骨有,其所生病 ”.76、《灵枢•九针十二厚》:“神气之所游行入也”。77、腌穴是脏腑经络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和针灸等治法的。78、《灵枢•九针十二厚》说: “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睹其应,而知之害矣”.79、《内经》记载穴有穴名者约穴左右。80、明代《针灸大成》记载腌穴有穴。81、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经穴总数穴。82、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的腌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 ,总称“经穴”。83、凡末归入范围,而有具体的和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84、足三阴经在以下的排列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 ,少阴在后。85、十二经脉流注次序为:肺 大肠一► 胃一►脾一 f、-►肾—、――k肝.86、任脉的别络从四尾分出以后散布于;督脉的别络从分出后散布于头,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以后散布于。87、《四总穴歌》所说的“肚腹留,腰背求,头项寻,面口收”.是典型的循经取穴方法的具体应用.88、《医学入门》说:“医而不明,犹入夜行,业者不可 ! ”89、晋代《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经穴共穴。90、阿是穴,又称穴、穴等,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穴,又不是91、“阿是穴”之名见于唐代《〉〉。92、《灵枢•五邪》说:“以手疾之,快然乃之"。9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穴所,各有处”.94、腌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 其作用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和两方面。95、腌穴的治疗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96、腌穴的主治规律:、。97、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归类的腌穴,称为穴。98、特定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 ; 在四肢躯干的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99、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的五个腌穴,合称“”。100、《灵枢•九针十二厚》:“所出为,所溜为,所注为 ,所行为,所入为 101、《灵枢•本输》指出阴经井穴属,阳经井穴属。102、《难经•六十四难》:“阴井,阳井,阴荥,阳荥;阴俞,阳俞;阴经,阳经;阴合,阳合。”103、《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的“病在藏者取之;病变于色者取之;病时间时甚者取之;病变于音者取之 ; 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104、《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荥主,俞主,经主,合主" 。105、《难经•七十四难》指出:“春刺,夏刺,季夏刺,秋刺,冬刺”。106、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腌穴 ,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合称“'107、《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提出了五脏原:肺原出于 , 心原出于 ,肝原出于 脾原出于— ,肾原出于 《灵枢•本输》补充J六腑原人:大肠原过于,胃原过于,小肠原过于,膀胱原过于 ,三焦原过于 :, 胆原过于O108、《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109、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行络穴,加上躯干前的络穴,躯干后的 络穴和躯干侧的,合称.110、原穴和络穴在临床上既可单独使用, 也可相互配合使用,原络合用称“111、郑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的部位,郑与“隙”通,是的意思.112、“临床上郑穴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病症.阴经郑穴多治,阳经郑穴多治113、背俞穴,是脏腑之气于背腰部的腌穴.114、背俞穴位于背腰部经的第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 .115、募穴是脏腑之气于胸腹部的腌穴称募穴。116、《难经•六十七难》说:“阳病行阳,故气募在"。117、八会穴,是指脏、、、、、、、、所会聚的八个腌穴。118、《难经•四十五难》:“腑会,脏会,筋会,髓会,血会,骨会,脉会,气会“。119、八脉交会穴,原称“―”和“120、八脉交会穴:公孙从足太阴脾经入腹,与脉相通.121、八脉交会穴:内关从手厥阴心包经,于胸中与脉相通.122、八脉交会穴:外关从手少阳三焦经上肩,与脉相通。123、八脉交会穴:足临泣从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脉相通。124、八脉交会穴:申脉从足太阳膀胱经,与脉相通。125、八脉交会穴:后溪从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脉相通。126、八脉交会穴:照海从足少阴肾经,与相通.127、八脉交会穴:列缺从手太阴肺经循喉咙 ,与脉相通。128、《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出了“合治内府”理论,说明六腑病应取用其下合穴: “胃合于,大肠合于,小肠合入于,三焦合入于,膀胱合入于,胆合入于 "。129、《素问・咳论》说:“治府者,治其”。130、腌穴定位法包括: 、 、 . 131、体表标志,主要指分布于全身体表的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可启和两类。132、骨度分寸中前发际至后发际 寸。133、骨度分寸中前额两发角之间 寸。134、骨度分寸中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 寸。135、骨度分寸中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 ) 寸。136、骨度分寸中:歧骨至脐中 寸。137、骨度分寸中: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 寸。138、骨度分寸中两乳头之间 寸。139、骨度分寸中大椎以卜至尾舐 寸。140、骨度分寸中腋以卜至季胁 寸。141、骨度分寸中:季胁以卜至髀枢 寸。142、骨度分寸中腋前纹头(腋前皱裘)至肘横纹 寸。143、骨度分寸中肘横纹至腕横纹 寸。144、骨度分、」,中横骨上廉至内轴骨上廉 寸.145、骨度分、」,中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尖 寸。146、骨度分寸中髀枢至膝中 寸。147、骨度分寸中膝中至外踝尖 寸。148、骨度分寸中外踝尖至足底 寸。149、骨度分寸中:手指比量,原是指以患者的手指为取穴,称为“ " 。150、《针灸大成》:“大指中指相屈如环,取中指中节横纹相去长短为寸”。151、《千金方》:“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节上横过为152、人体腌穴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类。153、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 ,归纳起来大致是:本经腌穴能治病,表里经腌穴能治,邻近经穴能配合治疗病.154、经之原穴又为五输穴中的输穴.155、在体表标志取穴法中,肩胛骨下角相当于第椎,骼崎相当于第椎。三、判断题(对者打“ ”,错者打“")TOC\o"1-5"\h\z1、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载定经穴名 361个.( )2、人体的腌穴很多,大体上可归纳为十二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 )3、阿是穴是以患部的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述部位的一类穴位。 ( )4、腌穴的名称是以其所居部位和作用为基础而确定的。 ( )5、近治作用是一切腌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 )6、针刺天枢既能止泻,又能通便.( )7、所有的特定穴都是经穴。 ( )8、《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经,所注为输,所行为荥,所入为合”。()9、阴经之原穴又为五输穴中的输穴。 ( )
10、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任、督、冲、带脉各有一个郊穴。 ()11、脏腑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相接近.( )12、八脉交会穴能主治奇经病证,均位于腕踝部上下。 ( )13、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 ,按之凹陷处取颊车穴属固定标志取穴法14、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据医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腌穴的定位方法。 ( )15、拇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 )16、根据骨度分寸法,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 7椎棘突下(大椎)为16寸。(17、根据骨度分寸法18、根据骨度分寸法17、根据骨度分寸法18、根据骨度分寸法19、根据骨度分寸法腋窝顶点至第 11肋端(章门)为12寸.肩峰缘至后正中线为 9寸。( )20、根据骨度分寸法: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为9寸。(21、《内经》多处提到“三百六十五穴”之数 ,但实际其载有穴名者约160穴左右。( )22、晋代《针灸甲乙经》与《千金翼方》所载穴名数 339穴。()23、宋代《铜人腌穴针灸图经》与元代《十四经发挥》所载穴数 354穴。()24、明代《针灸大成》载有349穴。( )25、清代《针灸逢源》经穴总数共361穴。( )26、“以痛为腌”最早出自《针灸甲乙经》.()27《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 )28、腌穴的治疗作用有:邻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 .()29、腌穴的主治规律包括分经主治规律 ,分部主治规律。( )30、十二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腌穴称为特定穴 .( )31、十四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 荥、输、经、合的五个腌穴合称“五腌穴”。( )32、《灵枢本输》指出阴经井穴属木,阳经井穴属金。 ( )33、《难经七十四难》指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 ,冬刺合”.( )34、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腌穴 ,是脏腑原气通行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 )35、《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 )36、十二络穴能沟通表里两经,故有“一络通两经”之说。( )37、郑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 ()38、十六个邦穴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 )39、临床上郑穴常用来治疗表里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阴经郑穴多治急性痛症阳经郑穴多治血症。( )40、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腌穴。 ()41、临床上背俞穴可治疗六腑病症 .()42、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的腌穴称为募穴。 ( )43、临床上募穴多治疗五脏病症。 ( )44、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腌穴。 ( )45、《难经四十五难》:“脏会中院,腑会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膻中"。( )四、单项选择1、《内经》一书论及穴名约为: ()Ao160Bo140C.180Do200E。以上均不是
2、现有的经穴数目:A.360B.361 C.362D.364E。3653、郑穴的数目是:A。12个B。8个C.15个D.16个E。以上均不是4、骨度分寸法最早见于:()Ao《内经》 Bo《难经》 Co《甲乙经》D.《千金方》 E.《帛书》TOC\o"1-5"\h\z5、根据骨度分寸法除…外两者间距离均为 9寸:()A.两完骨之间 B.腋前纹头至肘横纹 C.天突至岐骨 D。两额角发际间 E。岐骨至脐中6、“一夫法”是指:()A.手指同身寸B.中指同身寸C.姆指同身寸 D.横指同身寸 E.以上都不是7、取列缺以何种取穴法比较正确: ()A.骨性标志 B.折量法C.肌性标志法D.指量法 E.动态标志法8、募穴的正确附加名称是: ()E。以上通用A.胃经募穴 B.足阳明经募穴C。足阳明胃经募穴D.胃募穴9E。以上通用Co骨度折量取穴法D.骨性标志取穴法 E.简Co骨度折量取穴法D.骨性标志取穴法 E.简便取穴法10、阳白采用何种取穴法?( )A.骨度折量取穴法五、双项选择1、颊车的取穴法是:A.固定标志取穴法2、三阴交的取穴法是:A.固定标志取穴法B.肌性标志取穴法Co骨性标志取穴法D.指量法 E。简便取穴法BoBo)活动标志取穴法A.骨度折量取穴法五、双项选择1、颊车的取穴法是:A.固定标志取穴法2、三阴交的取穴法是:A.固定标志取穴法B.肌性标志取穴法Co骨性标志取穴法D.指量法 E。简便取穴法BoBo)活动标志取穴法)活动标志取穴法C.指量法DoCo姆指同身寸骨度分寸法 E.简便取穴法D.骨度分寸法 E.简便取穴法3、下列可用简便取穴法的穴位有: ()Ao足三里Bo三阴交Co风市Do血海E。肾俞4、头维的取穴方法为:()A.骨度折量取穴法 Bo手指比量法Co固定标志取穴法Do肌性标志取穴法 E.简便取穴法六、多项选择1、采用骨性标志取穴法的穴位有:Ao阳陵泉 B.下关 C.廉泉D.内关 E。攒竹2、采用活动标志取穴法的穴位有:Ao劳宫B.少府 Co听宫D.曲池 E.环跳3、折量法与骨性标志取穴法结合应用的穴位有 :()Ao膏肓俞Bo中府C.支沟D.肩井E.悬钟七、简述简述腌穴的分类特点。特定穴包括哪些主要内容?腌穴部位的标定方法有哪几种?试写出头面部,上肢部,下肢部的骨度分寸.八、论述1、什么叫五输穴?试述其含义。2、试述腌穴的治疗作用。参考答案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一、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二、单项选择1、C 2、B3、D4、E 5、C 6、A 7、C三、双选题1、AE2、BC四、多选题1、ABCE2、ABCDE3、ACD4、ABE5、ABCE6、ABDE五、简述题1、针灸治病的特点是什么?针灸治病是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2、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是什么?晋代针灸学家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将《灵枢》 、《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著作的针灸内容合二为一,去其重复,择其精要,内容广泛,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3、我国现存最早的经脉专著是什么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了我国早期经络学说的面貌,为现存最早的经脉专著。4、简述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的三次大总结 .第一次总结的标志是《灵枢》的问世,较系统的针灸医学做出了首次总结, 反映了战国时期以前的针灸学术成就;第二次总结的标志是《针灸甲乙经》的问世,其反映了晋代以前的学术成就,而且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第三次总结的标志是《针灸大成》的问世,其对明代以前的针灸学进行了完整、系统地总结。六、论述1、试述针灸的起源。针灸起源于我国的远古时代,与原始社会人类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密不可分。 古代原始社会人类穴居的山洞,地处阴暗潮湿之所,加上与野兽搏斗,故多发风湿和创伤痛 ,当身体某处有痛楚之时彳艮自然地会用手去揉按,捶击以减轻痛苦,或用一种楔状石块叩击身体某部 ,或放出一些血液使疗效更为显著, 从而创用以巨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 这就是针刺的萌芽,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 1根磨削的石针,据鉴定为针刺的原始工具,《山海经》:“高石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这些文物和记载均是针刺起源与古代巨石的有力证明,灸法当起源于火的应用之后,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痛时,无意间认识到受烈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和缓解,进而发展到有意识地主动地把灸熨用于治疗。材料也从各种树枝发展到艾。《素问・异法方宜论》说: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地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 "同样充分说明了灸法的起源与古代人类所处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2、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针灸著作有哪些?针灸学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各种针灸专著亦是历代有加,汗牛充栋 .在各个时期具有其代表性著作.春秋战国时期,《内经》从整体上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要领和防治原则。重点论述了经络、腌穴、针法、灸法,特别是又•其中的《灵枢》又称《针经》 ,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腌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 ,对刺灸医学作出了比较系统地总结,其后的《难经》以阐发《内经》为要旨,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晋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 ,全面论述了脏月^经络学说,发展和确定了354个腌穴主治、操作,介绍了刺灸方法、宜忌和常见病的治疗 ,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隋唐时期,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绘制了“明堂三人图"。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法王素著《外台秘要》,崔知悌著《骨蒸病灸方》倡用灸法。宋、金、元时期,王惟一著《铜人腌穴针灸图经》重新考订了明堂孔穴 ,王执中著《针灸资生经》,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 ,有助于研究经络。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昌盛的时代,杨继洲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编著《针灸大成》,是对针灸学术的又一次总结, 此外,还有徐凤《针灸大全》、汪机《针灸问对》、陈会《神应经》、高武《针灸聚英》等。清初至民国,针灸医学走向衰退,吴谦撰《医宗金鉴》歌图并茂,便于学习,李学川《针灸逢源》强调针药并用,列出经穴 361个.建国以来,运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针灸对针灸学术有新的阐发,针灸著作或专著已有数百种之多,就举不胜举了。第二章、经络胸穴学总论第1~2节经络系统概论一、名词解释1、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经路.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之分支。2、络学说一一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3、正经一一指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它们构成经络系统的主体.4、奇经八脉一-指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5、十四经一一十二经脉加上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和称 “十四经脉",它们均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腌穴,是经络系统的主体部分。6、十五络脉-一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十五条, 称为十五络脉.7、十二经别-一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合出入的别行部分, 十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8、一源三歧一一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 ,同出于会阴,故称为“一源三歧”.9、六合-一十二经别浅出于头项部,在此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由此将十二经脉汇合成6组,称为“六合” 。10、十二经筋一一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十附属于十二经的筋膜系统。11、十二皮部一一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之所在 .12、经隧一一即静脉循行的道路。13、经脉—一是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主要有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此外,还有行于身体深部的经别和行于经脉循行外部相联系的经筋。14、经气-一运行于经脉中之气,也称脉气。是后天精气的结合物。它运行输布全身,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15、经穴一-(1)五腌穴的一种,“所行为经;经穴就是十二经脉流行经过的穴,大多在腕、踝关节附近。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经穴 .(2)循行体表十四经脉上的穴称为经穴。16、气功一一是一种养生学,是通过自我锻炼达到健身、祛病、延年的方法.所谓“气”,包括呼吸的气和人体内的先天真气。气功是人体养生固本的功夫。 《素问・遗篇刺法论》上提到的“神守天息,返元归宗”的修养理论,当是气功的最早记载。17、脑髓一-脑与脊髓的合称。18、经络之气——即经气。19、孙脉--即孙络。20、孙络一一指络脉之细小者,又名孙脉.《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孙”c21、标本根结一一“标本”主要指经脉腌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标”原意是树梢,在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对应; “本”是树根,在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根结”指经气的所起所归,“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 ;“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标幽赋》谓之“四根三结” .22、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头、胸、腹(背) 、胫等处,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即“气街”。23、四海一-是指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 “海”有百川归聚之意。经络学中认为十二经脉内流行的气血象大地上的水流一样 ,如百川归海,故《灵枢・海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判断题1、 2、3、4、5、6、7、8、9、 10、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32、33、 34、35、36、37、38、39、40、41、 42、43、44、45、46、47、48、49、 50、51、52、53、54、55、56、57、 58、59、60、61、62、63、64、65、 66、67、68、69、70、71、72、73、 74、75、76、三、单选题1、C2、D3、E4、D5、B6、D7、C8、D9、C10、C11、C12、D13、C14、D15、C16、C四、双选题1、DE2、CE3、BC4、BD五、多选题1、ABCDE2、ABCE3、ACD4、ABDE六、简述1、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2、简述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其交接规律是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3、写出十二经脉逐经相传的传注次序。十二经脉的传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注到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系统。4、十二经脉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十二经脉中六阴经在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 ,下肢内侧位足三阴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均分为手足前、中、后 3个区域,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为: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5、奇经八脉有何生理特点及功用?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不同,其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属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有密切联系,故称“奇经”.其作用特点: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溢和渗灌的作用,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犹如江、河之水。七、论述1、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及主要作用是什么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 ,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 (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顶部(出),在头顶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由此将十二经汇合成6组,称为“六合"。例如:足太阳、足少阴肾经别从帼部分出,入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顶,合于足太阳膀胱经。由于十二经别有离入出合于表里之间的特点 ,不仅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关系, 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 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 由于十二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头部发生了联系,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故而突出了头面部经脉和穴位的重要性及其主治作用。2、标本根结,气街理论对针灸临床有何指导意义?十二经脉中的标本、根结、气街的理论,在经络的分布和气血运行的基础上 ,进一步阐述了经络腌穴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关系 ,指出四肢末端的一些腌穴与头、胸、腹、背俞穴的关系,对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标本”主要指经脉腌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标”原意指树梢,在上肢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指树根,在下部与人体的四肢下端相应,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 「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标幽赋》指出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 ,以头胸腹三部为结,称“四本三结二由此可见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但“标本”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和扩散,而“根结"更强调了经气两极间的关系。“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灵枢•卫气》指出:“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说明了头、胸、腹、胫是经气聚集循行的部位。但“四街”的位置即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又是标本根结中“标”与"结”的所在部位。由以上可见,标本根结和气街的理论补充了经气运行情况 ,即经气循行的多样性和弥散作用,强调了人体头身与四肢的密切关系,为针灸临床中四肢肘膝以下的腌穴治疗远离腌穴部位的疾病,头面五官疾病,头身穴位治疗四肢疾病,以及“上病下取” 、“下病上取”等治则提供了理论依据.3、试述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联络脏腑,沟通肢窍。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 ,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正是依靠复杂的经络系统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保证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进行。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组织器官,保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经络能“行气血而营阴阳”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全身,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由表及里,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由于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其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阐明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能通达内外的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调时 ,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故临床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 常常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的变化。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可推测疾病的病理变化;二、指导辩证归经。鉴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及所属络的脏腑,故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可以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 .如头痛一证,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在两侧多与少阳有关… ;临床上亦可根据所出现的症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辩证归经。如咳嗽鼻流清涕 ,胸闷.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三、指导针灸治疗。临床上可根据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进行循经取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体现;由于脏腑、经络与皮部关系密切,故当脏腑有疾时可用皮部穴位贴敷或皮肤针治疗。 经筋疾患,多因病在筋膜肌肉,表现为拘挛,强直,弛缓,可以以痛为输,取其局部痛点或穴位进行治疗。第3~6节胸穴概论一、名词解释1、—穴一一腌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它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2、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腌穴 ,有固定的名称、位置和归经,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腌穴的主要部分。3、奇穴一一又名“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 ,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腌穴(包括近代发现认可的新穴) .此类穴位主治作用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4、阿是穴-—即“天应穴”、“压痛点”,这类腌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5、特定穴一一指十四经穴中的一部分腌穴,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主治作用,并有特定的称号。6、五腌穴-一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腌穴 ".
7-原穴一一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穴”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之根本 ^8-络穴一一“络”有联络和散布之意,络脉在其别出正经处各有以腌穴,称络穴。十二经脉各有一个络穴,再加上任脉络、督脉络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9-郑穴一一“郑”有空隙之意,郑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10、下合穴一一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腌穴,称为下合穴 ,又称六腑下合穴。11、背俞穴一一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腌穴 ,又称背腌穴。12、募穴一一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腌穴。13、八会穴一-是指脏、腑、气、血、筋、骨、脉、髓之气所聚会的八个腌穴。14、八脉交会穴一一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腌穴 .能主治奇经病症,均位于腕踝以下。15、交会穴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腌穴,多分布于头面部。16、自然标志定位法一-十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腌穴位置的方法 ,即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17、骨度分寸定位法一一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 定出分寸用于输血定位的方法,即骨度折量定位法。18、指寸定位法-一是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腌穴的定位方法。19、中指同身寸一-以患者中指中节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相屈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20、拇指同身寸一一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 1寸。21、一夫法一-令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一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 ,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22、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即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二、填空1、新石器2、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3、巨石4、《灵枢》5、《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6、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7、王惟一《铜人腌穴针灸图经》8、北宋王惟一9、隋唐10、元滑伯仁11、《针灸大成》杨继洲12 、《灵枢》《针灸大成》杨继洲12 、《灵枢》《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13、运行气血联系脏腑调控14、《足背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15、血气未定 血气方刚血气既衰血气16、血气通流17、生精生干营刚墙长胃通行18、里络孙19、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20、府藏节21、正经22 、手足 阴阳脏腑23、阴阳内侧外侧24、前中后25、表里里脏表腑26、属络脏腑腑脏27、手头足腹(胸) 28、流注 如环无端流注 29、中外30、手足31、食指 32 、小指33、无名指34、足大趾(内侧) 35、足小趾36、足大趾37 、头面38、鼻旁 39、目内眦 40、目外眦41 、胸部42、心中43、胸中44、肺中 45 、贯端46、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阴维脉47、后前穴位十四经48、胞中49、另行体腔表里正经50、离、合、出、入离入出合51、表里六合52 、任脉督脉脾之大十五络脉53、浮络孙络血络54、筋肉一致55、末端骨骼关节胸腹属络56、约束关节功能维持57、相应 十二经脉散布58、外机体59、媵理邪满则满则60、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抗御病邪、反映病候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61 、死生百病虚实62、溉濡63、阳乃64 、内外全身65 、气血阴阳66、病邪 病候67、感应虚实68 、形皮毛孙脉络脉经脉五脏肠胃69、调经70、要至71、余足平72、切循扪按73、浮
沉循74、足三里75 、分部经纪结络度量各异76、出77 、气血反应点刺激点78、十二原其原五芷79、16080、359 81 、36182、任、督脉83、十四经穴位置名称84 、内踝上8寸85、心小肠膀胱心包三焦胆86、腹部长强胸胁87心包三焦胆86、腹部长强胸胁87烛不熟89、34990、天应不定穴经三里委中列缺合谷88、经络奇91 、《备急千金要方》 92按刺93按刺93、发名94、诊断治疗分经主治规律 分部主治规律 97、称号脉交会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99、井经合101、木金102、木金火输经合 104、心下满身热体重节痛95、邻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96、特定98、五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木门订制品购销合同3篇
- 2024年房产买卖定金合同范本
- 托班小雏菊课程设计
- 2024债权转让与股权转让专项执行与风险评估合同3篇
- 水泥粉磨车间课程设计
- 2024年担保责任法律规定及合同签订法律风险规避策略3篇
- 有天窗厂房结构课程设计
- 电力电子课程设计书
- 现代调速技术课程设计
- 托班户外社会课程设计
- 读书分享《非暴力沟通》课件(图文)
- 医疗器械注册专员培训
- 《非洲民间故事》知识考试题库附答案(含各题型)
- 广东省广州市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英语期中试卷(含答案)
- DB11T 1282-2022 数据中心节能设计规范
- GB/T 44694-2024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安全评估工作指南
- 广州英语小学六年级英语六上册作文范文1-6单元
- 陶笛欣赏课件
- 中国戏曲 昆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工厂车间安全培训试题附参考答案(能力提升)
- 企业内部审计流程规范与操作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