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讲(zhǔjiǎng):张春凤中药(zhōngyào)药膳学
第一页,共七十一页。第二页,共七十一页。第三页,共七十一页。药膳药物(yàowù)食物(shíwù)配方烹制特殊(tèshū)食品〔色香味形效〕最终形式中医药学理论1.药膳的概念第四页,共七十一页。2.
药膳(yàoshàn)学食养食疗(shíliáo)中医理论管理(guǎnlǐ)经营烹制方法适应范围开展史配伍理论药性分类第五页,共七十一页。3.药膳与药物的区别A.在保健、康复和预防(yùfáng)等方面起主要作用B.充分表达“不治已病治未病〞“预防为主〞“未雨绸缪〞的思想C.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起到的是辅助、促进作用。第六页,共七十一页。第一节药膳(yàoshàn)学开展简史一、药膳的起源1.与人类的觅食活动有关,药食同源(tónɡyuán)2.火的利用与发现是药膳的开端3.酒的创造与药膳有密切的关系
第七页,共七十一页。二、药膳(yàoshàn)的理论形成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fēngqǐ),百家争鸣〞秦始皇、汉武帝?神农本草经?:最早本草学专著,365种;?内经?:13首方剂,药膳6种,如乌贼骨丸?伤寒杂病论?:大量药膳方,如猪肤汤、百合鸡子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第八页,共七十一页。专论食养食治专著:?神农食经?,失传(shīchuán)。东汉:王充对食养有研究,写有?养性书?16篇,最早养生学专书之一第九页,共七十一页。三、药膳(yàoshàn)学开展阶段两晋至金元——蓬勃开展重要阶段。专著、专论大量问世,药膳不局限于上流社会。?食经?论述药膳食疗保健,“使万物→维护人体健康方面转化〞。唐代——文化繁荣兴盛时期。?新修本草?:增加较高价值的食物。孙思邈?千金方?设有食治篇。宋元时期——专著纷纷面市。唐慎微?证类本草?:谷、肉、果、菜之类,并辑录(jílù)?食疗本草?、?食性本草?、?食医心境?中相关内容。另外?寿亲养老新书?、?日用本草?、?饮食须知?、?饮膳正要?等。?饮膳正要?——现存第一部完整药膳食疗专著,载药膳配方及烹饪工艺,如“椒羹面〞、“良姜粥〞、“葵叶羹〞、“鹿踢汤〞等。第十页,共七十一页。四、药膳学的成熟(chéngshú)阶段明清——药膳(yàoshàn)学根本成熟,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文学作品中有反映,如?三国演义?等中有所涉及。?救荒本草?:成熟的表达,专论药食兼用植物,其科学性、实用性、普及性俱佳。?本草纲目?:载518种药食兼用品,并附大量药膳配方。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费伯雄?食鉴本草?、黄云皓?粥谱?等专著面市。如今,生活水平提高,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第十一页,共七十一页。第二节药膳(yàoshàn)学的研究内容1.药膳开展史:起源、形成以及开展的过程。药膳史→继承→开展提高。2.药膳药性、配伍及机理研究:药膳药性、配伍理论以中药药性及配伍理论为根底,有特殊性,特别是中药与食物如何配伍发挥最正确作用;药膳配伍禁忌,药膳作用机理,可揭示药膳的作用机制,指导药膳临床(línchuánɡ)。3.药膳分类方法:分类较多,以功能、烹调方法、原材料属性、适应范围。统一、标准方法科学分类。第十二页,共七十一页。4.适应范围:药膳是特殊食品,有适应范围。研究适应范围,有助于发挥药膳作用。5.烹调方法:其首先(shǒuxiān)是食品,除药物调养作用外,必须具色、香、味、形,好药膳是美食,寓治疗、调养于享受之中。烹调方法研究重要。6.经营管理:药膳餐厅、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和特点,经营管理原那么和方法。药膳餐厅不同于一般药店和餐厅,具行业的特殊性,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等均要研究,有一系列措施方法。第十三页,共七十一页。第三节药膳(yàoshàn)的特点1.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行之有效、流传较广:药膳是特殊食品,几千年历史,经验丰富,如“大黄酒〞、“杜松子酒〞2.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阴阳五行、脏腑、中药药性及配伍等理论为指导配膳。遵循中药药性的归经理论;注重五味与五脏关系,以脏补赃;提倡辨证用药,因人、因时施膳。3.中药与饮食的有机结合,良药可口(kěkǒu):药膳有鲜明中医特色外,强调色、香、味、形,注重营养。好药膳,既养生防病,还有营养,又激起食欲。4.独特的制作方法:药膳是特殊食品,在烹制上有特点。除一般的食品烹制方法,还根据中药炮制理论原料处理,如附片入膳。再如“天麻鱼头〞膳的制作,先炮制天麻。5.整体辩证:注重整体,辩证施食。第十四页,共七十一页。?食医心鉴?:按病分为15类,每类食疗方中均有粥羹、菜肴(càiyáo)、酒等类型。?太平圣惠方?:食治论按病分28类,每类中有粥羹、饼、酒等。?遵生八笺?:按加工工艺特点:花泉、汤品、熟水、果实粉面、粥糜等共10类。?饮食辩录?:按食品原料属性:谷、类、果实。第四节药膳(yàoshàn)的分类第十五页,共七十一页。一、按药膳原料属性(shǔxìng)分类1.禽肉类:肉类、水产品为原料,配药物烹调而成,如山楂肉干、虫草鸭子、天麻鱼头。2.蔬菜类:蔬菜为原料,加药物(或药汁)烹调而成,如香椿菜苔。3.米面类:稻米、糯米、面粉等为原料,参加药物,经煮、蒸等制成,如八宝粥、人参汤圆等。4.果实类:植物果实为原料,经一定加工并参加药物制成,如梨膏糖、桂花核桃冻等。第十六页,共七十一页。二、按药膳工艺(gōngyì)特点分类1.菜肴类:肉、蛋、水产、蔬菜为原料,以煨、炖、炒、蒸为根本方法,具色、香、味、形、效菜肴,如黄芪鸡、紫苏鳝鱼、香椿鸡蛋。2.粥食类:大米、小米、糯米、大麦、小麦等富有淀粉性的原料,参加中药,经煮熬而成半液体状食品,如山楂粥、人参粥等。3.糖果类:以糖为原料,加熬制成的固态(gùtài)或半固态(gùtài)食品,制作中多以药料粗粉、药汁等掺入熬炼好的糖料中。如丁香姜糖、糖渍陈皮。4.饮料类:将原料经浸泡、压榨、煎煮或蒸馏等处理后成液体。包括鲜汁;茶饮;露汁;药酒;浓缩精汁等。5.其他类:如藕粉、杏仁粉、芝麻、盐粉、淮药泥、桃杞鸡卷、虫草鸭子罐头、雪花鸡罐头等。第十七页,共七十一页。三、按药膳(yàoshàn)作用分类1.滋补强身类:滋补类组成、具调养气血(qìxuè)、补阴补阳作用,用于体弱或病后体虚的食用,如十全大补汤、茯苓包子等。2.抗衰老类:选性味平和,作用缓慢、调理性药物配制,具延年益寿、抗衰防老,适于中、老年抗衰老,如参麦团鱼、仙人粥。3.健美类:减肥类,如参芪鸡丝蒸冬瓜、盐渍二皮;美容类,如笋汤海参、佛手笋尖;美发类,如三豆乌发美发糕、首乌胡萝卜4.益智明日固齿类:调养肝肾、滋补精血药物为主,适小孩或老人记忆低下,或视物昏花、夜盲,或牙齿发育缓慢、动摇不固定,如山药乌龟卷、菖蒲鹿角菜、菜花羊肝、滋肾固齿八宝鸭。第十八页,共七十一页。5.治疗疾病类:(1)解表类:发汗解表,如葱豉黄酒汤、姜糖饮(2)止咳化痰平喘类:降气化痰、止咳作用,如止咳梨膏糖、瓜蒌饼。(3)健脾开胃、消导化食类:健脾开胃、消积化滞作用,如山楂肉干。
(4)壮阳散寒类:振奋阳气、温散寒邪作用,如当归生姜羊肉汤。(5)理气止痛类:行气、理气、止痛作用,陈皮鸡、丁香(dīngxiāng)鸡、佛手酒。(6)养心安神类:养心安神、镇静作用,如枣仁粥(7)熄风止痉类:养肝熄风镇惊,平肝潜阳,如菊花肉片、天麻鱼头。(8)清热生津类:清热解毒、止渴生津如银花露、五汁饮、七鲜汤。第十九页,共七十一页。第五节药膳(yàoshàn)的开展方向一、药膳作用机理的研究1.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对药膳的作用机理进行描述;2.对药膳有效的机制深层次探索,发挥药膳养生、防病治病的作用。如张仲景的“当归生姜(shēnɡjiānɡ)羊肉汤〞,温中补血、散寒止痛的显著作用。第二十页,共七十一页。二、药膳加工技术的开展食品加工技术日新月异(rìxīnyuèyì),如保鲜、膨化、精炼等开展非常快,药膳如何引入这些方法,使传统的药膳更具有现代色彩,亦是药膳的重要研究内容和开展方向。第二十一页,共七十一页。三、药膳名方开掘与整理药膳古籍,有大量药膳名方,具开发(kāifā)价值;民间:许多有效的药膳方剂。第二十二页,共七十一页。四、药膳(yàoshàn)餐馆和药膳(yàoshàn)研究专门机构的建立目前:药膳餐馆多,一些城市,药膳餐馆尚属空白。开办药膳餐馆有前景(qiánjǐng):医院、疗养院、度假村开办药膳餐厅或药膳食堂药膳研究专门机构:1995年药膳研究会五、加强药膳管理,促进药膳科学开展1.加强药膳组织管理,凝聚药膳行业2.加强药膳标准化建设,标准药膳行业第二十三页,共七十一页。第二章药膳(yàoshàn)根本理论和技能第一节中医药膳理论药膳:在配伍组方、临床施膳,以中医根本理论为指导,尤其辩证施膳的应用(yìngyòng)。中医学:认识疾病、解除病痛过程,讲究理、法、方、药,治病要求:“组药有力,方必依法,定法有理,理必有据〞。药物和食物的选择上亦如此。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第二十四页,共七十一页。一、以五脏(wǔzàng)为中心的整体观整体观:始终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养生之中。〔1〕在结构上不可分割,〔2〕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3〕在病理上相互影响;〔4〕机体内在生理、病理变化与外在自然环境(zìránhuánjìnɡ)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药膳学:将其融合到自身的理论体系,认为膳食既可影响整个机体的生理、病理,又可协调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并以这种观念来认识病证、组方施膳。第二十五页,共七十一页。二、以辨证论治(biànzhènglùnzhì)为施膳原那么辨证论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tōngguò)四诊获取患者各种病症和体征,然后对其复杂的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就是辨证;进而根据中医的治疗原那么,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就是论治。辩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着眼于证的分辨→正确的施治。例如感冒第二十六页,共七十一页。辨证施膳是辨证论治在药膳中的具体应用。疾病证候诊断明确后,确定治疗原那么,选选择药膳食品,针对性治疗。辨证施膳是中医理论和药膳实践相结合的表达,是药膳普遍应用的施膳标准。辩证(biànzhèng)施膳的过程,就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是药膳治病、健身、抗老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二十七页,共七十一页。三、阴阳五行学说(xuéshuō)为理论根底(一)以阴阳平衡为中心的生理观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充满着阴阳对立、依存的关系。(二)以阴阳失衡为核心的病理观人体病理变化:人体生理状态的阴阳动态相对平衡被打破。阴阳任何一方偏盛偏衰都导致机体发生病变。(三)以调整阴阳为根本的药膳观生理状态:阴阳变化动态相对平衡来维持。病理变化:阴阳失衡,即物质与功能间的动态失衡,人体对营养物质吸收与消耗之间的动态失衡。中医药膳学:以调整阴阳,使其变化趋于动态平衡为根本目的(mùdì)。对阴阳偏盛表现为实证,泻其有余;对阴阳偏衰表现为虚证,补其缺乏。第二十八页,共七十一页。〔四〕以五行学说(xuéshuō)为指导的施膳观1.五行的概念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2.五行学说(xuéshuō)根本内容〔1〕五行相生〔2〕五行相克木肝水肾肺金脾土
心火相生相克五行生克(wǔxínɡshēnɡkè)规律第二十九页,共七十一页。五行学说指导药膳学:如酸入肝属木等五脏在生理上既相互资生又相互抑制,方能生化无穷;病理上太过与不及,均可为害(wéihài)。五脏相互补充,可祛疾延年。施膳原那么,以五行学说为指导,如木克土,肝有病易伤及脾胃,凡见肝病患者,常宜治肝兼以补脾健胃的药膳,以防传变,旨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第三十页,共七十一页。四、气血津液学说(xuéshuō)与药膳气: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根本物质源:父母精气;水谷精微之气、自然界清气。气的生成,与先天之精气、饮食营养、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有密切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特别是饮食伤人,脾胃先受其害,在临床施膳中,特别强调调补脾胃的重要性。脾胃健旺,那么元气充足(chōngzú)而病不生;脾胃受损,那么元气缺乏,易生疾患。第三十一页,共七十一页。血和津液均是人体的精微物质,提供营养物质,是脾胃受纳水谷而化生的精微。血、津液属阴,主濡润;气属阳,主温煦(wēnxù)。气与血、津液之间又可以相互滋生,功能上亦相互协调。施膳原那么,“补气生血,气血双补〞。第三十二页,共七十一页。第二节药膳应用(yìngyòng)原那么辨证施膳、三因制宜、以脏补脏、应用药食性能等。一、辨证施膳: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zhǐdǎo),根据不同人体质、病症情况的差异,对药膳的具体施法方面应有所区别(一)根据疾病的性质施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第三十三页,共七十一页。(二)根据所病脏腑、部位施膳饮食:酸、辛、甘、苦、咸五味。五味入胃后,各归所喜脏腑和部位,滋养脏腑之气不同部位和脏腑之病,要根据脏腑和部位所喜所克的规律调节饮食。病在筋,无食酸不同的病证,所食药膳本着彼此相资生,相制约(zhìyuē),补偏救弊的原那么.第三十四页,共七十一页。(三)根据正气损耗情况施膳病证:正邪相争。正气会遭到不同程度(chéngdù)损耗。需要本着“虚那么补之〞的原那么,用药膳调补法。(四)病后饮食调剂恢复期,〔1〕顾护正气外,〔2〕疾病可因饮食不当而复犯,或数犯并发,或留下后遗症。既考虑饮食或药膳的营养价值,又须顾及已衰的脾胃功能,给予有营养易消化药膳,并少吃多餐,避“百日成效,毁于一餐〞。第三十五页,共七十一页。二、三因制宜(zhìy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一)因时施膳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特点(tèdiǎn)以减少对人体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方法和药膳。如:长夏易感受湿邪,要注意“春夏养阳〞,药膳用解暑汤为宜。冬天易感受寒邪,药膳那么宜遵“寒那么温之〞的治疗原那么。第三十六页,共七十一页。(二)因地施膳东南潮湿炎热,多湿热-——清化之品;西北地高气寒,多燥寒——宜辛润。温里回阳药膳,西北严寒地区,药量宜重,东南温热地区,药量宜轻。(三)因人施膳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不同,在组方施膳时,就有区别。胖人多痰湿,宜清淡(qīngdàn)化痰,忌肥甘滋腻;瘦人多阴亏津少,应滋阴生津,忌辛温燥热。妇女有经期、怀孕、产后等,常用八珍汤、四物汤等,组方配膳;老人血衰气少,生理机能减退,多患虚证,宜平补,十全大补汤;小儿生机旺盛,脏腑娇嫩,气血未充,脾常缺乏,调养后天,八仙糕第三十七页,共七十一页。三、以脏补脏1.概念:以脏(形〕补〔治〕脏〔形〕:动物脏器补养或治疗(zhìliáo)。2.以脏补脏理论:〔1〕前人认为:外部形状、解剖结构上、功能上与人脏器近〔2〕近代研究:生化特性、成分构成上与人体相似之处第三十八页,共七十一页。四、应用药食性能(一)药物、食物的四气、五味四气(性〕:寒、热、温、凉。寒凉和温热:从药或食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响,并经过(jīngguò)反复验证后归纳起来的,是与人体或疾病寒热相对而言寒凉药或食:纠正热性体质,主用热性体质和热性病证;温热药或食:纠正寒性体质,主用寒性体质和寒性病证。平性:介于寒凉与温热之间,寒热之性不明显。平性药或食性平和、养生多用,药膳上广泛应用或配伍使用,仍归属于四性。第三十九页,共七十一页。五味:药或食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它是药或食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响并经反复验证后归纳出来的。辛味药或食——发散、行气、行血、健胃,多用于表证,如生姜;甘味药或食——滋养、补脾、缓急、润燥,多用于机体虚弱或虚证,酸味药或食——收敛、固涩、止泻,多用于虚汗、久泻、遗精等精不内藏的病证,如乌梅酸敛固涩以涩肠止泻。苦味(kǔwèi)药或食——清热、泄降、燥湿、健胃,多用于热性体质或热性病证,如苦瓜——壅塞气逆病证,黄芩——湿热病证。咸味药或食——软坚、润下、补肾、养血,多用于廮疠、痰核、痞块等病证,如海带;淡和涩,淡味药或食——渗湿、利尿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病证,如茯苓、薏苡仁、冬瓜等;涩味药或食——收敛固涩,与酸味药或食作用相同。药膳中以甘昧药物或食物最多第四十页,共七十一页。(二)药物或食物的升降浮沉1.人体升降、浮沉协调平衡→生理(shēnglǐ)过程,反之→病理变化。当升不升——泻痢、脱肛与下陷;当降不降——呕吐、喘咳之证;当沉不沉——多汗等向外病证;当浮不浮——肌闭无汗等向内病证。2.改善、消除升降浮沉失调病证药或食,具升降浮沉3.药或食升降浮沉作用与其本身性和味有着密切的关系。升浮药或食——性属温热,味属辛甘;沉降药或食——性属寒凉,味属涩或酸苦。李时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第四十一页,共七十一页。4.药或食升降浮沉是相对的两种作用:升:上升或升提,上升→病邪在上病,如涌吐以祛邪外出;升提→病势下陷病,如补气升阳止泻止痢,补气升提治内脏(nèizàng)下垂等。降:下降或降逆→病势向上逆病,如降逆以止呕。浮:外浮或发散→外闭在表病,如发汗以解表。沉:指收敛或泻痢,收敛→外脱病,如补气固表止虚汗;泻痢→内积不泄病,如泻痢以去里邪。5.升降浮沉的作用并非所有药或食都有的。多数药或食具双向作用,如生姜既发汗解表,又降逆止呕。6.药或食的升降浮沉与炮制和烹调有关,如酒炒升,姜汁炒散,醋炒收敛,盐炙下行等。药或食升降浮沉可转变第四十二页,共七十一页。(三)药物或食物的归经1.归经:药或食对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归经是根据药物或食物作用于机体脏腑经络的反响而总结出来(chūlái)的。如梨能止咳——肺;山药能止泻——脾。2.药或食的归经与其五味理论有关。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如生姜、芫荽等食物治疗肺气不宣的咳喘,苦瓜、绿茶等食物治疗心火上炎或移热小肠证。第四十三页,共七十一页。第三节药膳(yàoshàn)炮制一、炮制的目的1.除去杂质和异物,保证药膳食品纯洁。药和食带泥沙杂质和皮筋、毛等非食用局部。在烹时有利于工业化生产。2.去除药或食的毒性或刺激性和涩味,减少其副作用3.转变其性能,便于二次炮制或烹调4.增强药效:川芎用酒炙5.利于工业化生产:十全大补汤中当归、白术、肉桂用蒸溜法制成芳香水,银花制取银花露、冬虫夏草(dōngchóng-xiàcǎo)提汁、鸡提取成鸡精等。第四十四页,共七十一页。二、炮制的方法炮制方法有:净选、浸润、切制、炮制(一)净选1.挑选或筛选:泥沙、杂质,除去虫蛀、霉变。2.刮:刮去药物和食物上面的附着物和粗皮。如杜仲、肉桂刮去粗皮,虎骨刮去筋肉,鱼刮去鱼鳞等。3.火燎:将药或食在火焰上短时烧燎,使药、食外表绒毛迅速受热焦化,而药物内部不受影响,再刮除焦化的绒毛或须根。如狗脊、鹿茸火燎后刮去绒毛,鸡鸭禽体烧掉细毛等。4.去壳:去壳确保(quèbǎo)药物、食物用量准确,常在临用时砸破去壳,以净仁投料。如白果等去壳取仁,乌梅去核取肉,动物去蹄壳爪掌等。5.碾:是碾去药物外表非药用局部,如刺蒺藜碾去刺第四十五页,共七十一页。(二)浸润洗、泡、润、漂、禅1.洗:除去泥土或其他不洁物。2.泡:将质地较坚硬的食物或药物在水中浸泡一定时间,使其吸入适量水分(shuǐfèn),到达软化的目的。第四十六页,共七十一页。3.润:指不宜水泡的药物、食物采用水润使之软化种方法,(1)水润:清水润燕窝(yànwō)、贝母、虫草,温水润发蘑姑、银耳。(2)奶汁浸润:牛奶、羊奶等奶汁浸润药或食。如用牛奶润茯苓、人参等。(3)米泔水浸润:米泔水浸润药、食去燥性。如米泔水润苍术、天麻等。(4)米汤浸润:米汤浸润药、食。如米汤润天冬、茯苓等。(5)药汁浸润:是药和食结合制膳的方法。如山楂汁浸牛肉成山楂牛肉干,吴萸汁浸黄连等(6)碱水浸润:用5%碳酸钠溶液或石灰水浸泡。如碱水润发鱿鱼、鹿筋、鹿鞭等。第四十七页,共七十一页。4.漂:减低毒性和异昧,水漂使在水中停留时间较长或加其他辅料。如漂半夏。漂的时间和换水次数据药、食性质(xìngzhì)及季节气候不同而定,冬春:1次/日,夏秋:2—3次/日,一般漂3-10天即可。第四十八页,共七十一页。
5.燀:1.去药、食的种皮的方法:杏仁等。2.去血水,使食品味鲜汤白:去鸡鸭、肉类血水等;熊掌、鹿筋、牛鞭等用葱叶、酒料、生姜同煮,可除腥、臭味;用柏木块、蛋壳(dànké)或麦草适量,同牛肉、羊肉煮沸,除去腥膻臭味等。第四十九页,共七十一页。(三)切制:净选软化后药、食,据其性质,切成一定规格的片、块、丁、节、丝等。切制要求:(1)刀工技巧,适合烹调(pēngtiáo)需要(2)块、片、丁、丝整齐划一,粗细均匀厚薄一致,长短相等,以致菜肴有好的造型。第五十页,共七十一页。(四)炮制炒制、煮制、熬制和炙制等。1.炒制:(1)清炒法:不加任何辅料,将药、食炒黄的一种方法(fāngfǎ)a.炒黄:外表淡黄色、体松脆.利粉碎,并矫味。如炒鸡内金b.炒焦:外焦褐色。如焦山楂等。c.炒香:有爆裂声和香气。如炒芝麻、花生、黄豆等。(2)麸炒法:炒至外表微黄色或较原色稍深为度。健脾益胃,降低药物、食物中油脂。如炒白术等。(3)米炒法:炒至米炒黄色为度,增强健脾和胃。如米炒党参等。(4)砂炒:使骨质、甲壳、蹄筋、干肉或质地坚硬药或食经过砂或盐炒,除去腥气或使药物、食物酥松,如砂酥鱼皮等。第五十一页,共七十一页。2.煮制:去除药或食毒性、刺激性和涩味,减少副作用.据其性质,与辅料放锅中加水共煮,煮至水尽透心或反复煮制等。煮制时间:一般至内无白色,刚透心为度。加辅料目的:转变性能,便于二次炮制或烹调。如鱼翅、鱼唇、龟皮,在锅内煮沸约10分钟后,改用焖的方法,保持一定水温继续(jìxù)焖3—4h,体质柔软时,捞出。如远志同甘草水同煮,水以淹过药物为度,煮至水干,拣出甘草,取出远志,枯燥即可。第五十二页,共七十一页。3.蒸制:将药、食置适当容器中蒸至全透心或规定的要求,如熊掌刮去绒毛洗净后,入容器中加适量酒、葱、姜蒸2h取出,再洗净除去骨和脚底(jiǎodǐ)毛皮,洗净备用。第五十三页,共七十一页。4.炙制:蜜炙:润肺,如炙甘草、炙黄芪,炒至不粘手,呈深黄色光泽为度。酒炙:黄酒与药、食同炒,炒至变色,如酒炒白芍。盐炙:药与食同盐水拌,待盐水被吸尽,晾至微干,炒至微黑为度,如盐炒杜仲,有入肾、补肾作用。油炙:植物油和药、食同炒,炒至酥脆,易打碎和烹调增强其功能。醋炙:加强(jiāqiáng)活血、理气镇痛的作用,如醋炙元胡第五十四页,共七十一页。三、药液的制备(zhìbèi)(一)药液制备原那么(1)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成分;(2)良好的稳定性,不与药物的成分起化学变化,无毒副作用。(二)提取方法煎煮法:用水作溶剂,将药物或食物适当粉碎或切片(qiēpiàn),加水煮,提出有效成份的方法。蒸馏法:挥发油的提取第五十五页,共七十一页。第四节药膳(yàoshàn)配伍一、药膳配伍原那么1.药膳配伍:中医根底、药膳学理论指导下,两种以上的药膳物料配合应用,相互协同。2.按一定原那么配方:主(君)、辅(臣)、佐、使。3.药膳配伍有定法,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阴阳偏胜、病情变化、体质强弱、年龄大小(dàxiǎo)以及方土习惯不同,可灵活加减。第五十六页,共七十一页。二、药膳(yàoshàn)配伍的具体方法(一)“七情〞学说单行:单一物料的独立使用。如独参汤。相须:相似功能物料的联合使用,以互相增强作用。相使:两种以上的物料同用,以一种物料为主,其余的为辅。相畏(相杀):两种物科配伍时,一种物料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物料的副作用。如螃蟹配生姜(shēnɡjiānɡ)。相恶:两种物料配伍时,一种物料能降低另一种的作用,甚者相互抵消。如人参恶萝卜。相反:指两种物料相配伍时,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相须、相使、相畏(相杀)是在配膳时应加以利用的,相恶、相反配伍禁忌。第五十七页,共七十一页。(二)配伍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发物禁忌、疾病(jíbìng)禁忌配伍禁忌:两种药或食在配伍,可降低药或食治病效果,甚至产生有害的影响。主要相恶和相反。“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萎贝敛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黎芦。〞“十九畏〞:“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膝,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假设逢石脂便相欺。〞第五十八页,共七十一页。第五节药膳(yàoshàn)烹调药和食经药膳炮制、配方制成具药效的药膳全过程。一、药膳烹调的特点〔1〕形式:以“汤〞为主,占总药膳50%,如十全大补汤、八宝鸡汤等。〔2〕加工方法:以炖、煮、煎为主〔3〕药膳的调味:保持本身鲜美味道(wèidao),不用调味品改变或降低原来的鲜味,有的必须调味才为人们乐于食用,如盐。〔4〕药膳烹调总的特点:保持药物和食物的原汁、原味为主。适当佐以辅料调色、香、味、形,做到既有效用,又有色、香、味、形。第五十九页,共七十一页。二、药膳烹调的要求1.人员:药膳调制人员精于烹调技术,而且要具有中医药理论知识2.制作:药膳的烹调制作,须配制合格的药、食根底上,按制作工艺烹调制作,保证药膳制成之后质量符合标准,色、香、味、形并茂。3.卫生:药膳烹调制作必须注意清洁卫生工作。4.原那么(yuánzé):综合利用、提倡节约,保证药膳的质量,充分利用原材料,尽量降低本钱。第六十页,共七十一页。三、药膳烹调的原那么:〔一〕原那么:如何将药、食结合起来使药膳具有一定的性味、成效且色、香、味、形齐全。〔二〕形式:药食共烹和药食分制后再合成〔三〕药食共烹:分席上见药和不见药1.席上见药:名贵药材和气、色、形美的药材。如天麻鱼头、田七炖鸡、虫草鸭子等。2.席上不见药:药和食仅在烹调过程中相结合,在“膳借药力〞之后,就将药渣除去,仅以膳食供人们食用(shíyòng)。如十全大补汤、八宝鸡汤。第六十一页,共七十一页。〔四〕药食分制:先将药和食分别提取和烹制,再组合成药膳。〔1〕含药物太多,如妇科保健汤、十全大补汤、八宝鸡汤;〔2〕含不适气味、色泽或形态不佳的药,如川芎、乌梢蛇;〔3〕药膳中药和食不宜采用同一方法(fāngfǎ)进行烹调,如杜仲腰花中的杜仲、首乌肝片中的首乌、山楂核桃茶中的山楂等。第六十二页,共七十一页。四、药膳烹调的具体方法炖、焖、煨、蒸、煮、熬、炒、卤、烧、烤、粥、饮料。(一)炖:药、食加水同煮,入调料于武火上烧开去浮沫,后于文火上炖至熟烂的烹制方法。方法:1.食物先焯去血污、腥味,后入炖锅;2.将药包好,用水浸后入锅内;3.再加姜、葱、胡椒及水适量,武火煮沸,去浮抹,改文火至熟烂。时间:2—3h。特点:质地(zhìdì)软烂,原汁原味,如雪花鸡汤、十全大补汤等第六十三页,共七十一页。(二)焖:将药、食用油炝后、改文火添汁焖至酥烂的烹制方法;方法:1.将原料洗净,切块,热锅倒入油炼至油温适度;2.入食物油炝;3.入药物、调料、汤汁,盖紧锅盖,文火焖熟。特点:酥烂、汁浓、味厚。如枣杏焖鸡、参芪鸭条等(三)煨:用文火或余热对药和食进行长时间的烹制方法。方法:1.将药和食经炮制后,置容器;2.入调料和定量(dìngliàng)水慢慢地将其煨至软烂。特点:汤汁浓稠、口味肥厚。如川椒煨梨、萸精煨肘等。第六十四页,共七十一页。(四)蒸:用水蒸汽加热烹制的方法。方法:1.将药和食经炮制加工后置容器内;2.加调味品、汤汁或清水,待水沸时3.上笼蒸熟,火候视原料性质而定。特点:温度高,加热及时,利保持(bǎochí)形状的完整。(五)煮:将药和食放在多量的汤汁或清水中,武火煮沸,后文火煮熟。方法:1.将药和食经炮制加工后置锅中;2.加调料和适量水或汤,武火煮沸后,再文火煮熟。特点:口味清鲜,煮<炖的时间。第六十五页,共七十一页。(六)熬:将药和食炮制,入锅加清水,用武火烧沸改文火熬至汁稠熟烂的烹调方法。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木工装修合同
- 保健按摩店装修合同监管费
- 水利行业水资源管理与水生态修复方案
- 专利代理合同书年
- 三农村社会组织创新发展方案
- 留学服务合同
- 品牌营销策略及市场分析作业指导书
- 数字化工厂设计与实施作业指导书
- 旅游景点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计划书
- 三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
- 《中国香文化》课件
- 演出经纪人培训
- 盖房四邻签字协议书范文
-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第六章 几何图形初步 数学活动
-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全套教学课件
- 2024简易租房合同下载打印
- 码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TBSES 001-2024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指南 污染影响类
-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分橘子》说课稿及反思(共二篇)
- 新能源汽车:电动压缩机技术简介
- 2024年医美项目立项申请报告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