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土地的水平范围包括(A)A.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B.陆地,内陆水域,滩涂和海洋C.陆地和内陆水域 D.地球表层所有陆地部分TOC\o"1-5"\h\z2、合理利用土地的首要问题是 (D)A.提高全民族素质,人人懂得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B.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C.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D.加强土地管理,包括地权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3、某乡土地总面积1000公顷淇中未利用土地100公顷,林地200公顷,有林地100公顷.该乡土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是 (D)A.90%和20%B.90%和30% C.70%和10%D.90%和10%4、土地利用规划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 (B)A.农业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B.土地利用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C.各用地部门之间的矛盾 D.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5、土地人口承载量是指(C)A.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最多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B.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至少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C.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和生活水平上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D.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6、在土地利用分区中,用地区之间(A)A.可以重合,还可以有复区B.不可以重合,也不可以有复区C.可以重合,不可以有复区D.不可以重合,可以有复区7、从土地管理角度,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是(C)A.土地利用的全部问题 B.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问题C.如何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问题 D.土地利用方式的问题8、农业生产用地结构的确定必须根据 (C)A.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C.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D.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有关部门审批实施 ,就具有(D)A.控制土地利用效应B.行政效应C.监督土地利用效应D.法律效应10、不宜作为水库库址的是 (C)A.”肚大口小底平"地形的地区B.集水面积大的地区C.喀斯特地貌地区 D.占用部分农田地区11、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反映(A)A.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B.耕地利用程度C.耕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D.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益12、不是土地利用分区基本依据的是 (D)A.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B.土地评价C.自然社会经济资料D.单位和个人用地需求13、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手段分(B)A.行政,技术和经济手段 B.行政,技术,经济和法律手段C.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 D.行政,技术和法律手段14、不属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土地利用评述内容的是 (D)A.土地利用成绩B.土地利用问题C.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意见 D.土地利用分区15、不属于土地利用规划范畴的是 (B)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B.土地估价C.土地利用规划设计D.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6、在进行工业用地选址时,农产品的初步加工工业(如轧花厂、榨油厂)应布局在:(A)A、接近原料产地B、接近成品的消费地C、布局时没有限制D、位于原料产地与成品消费地的中间位置17、(C)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A、土地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 B、土地质量的保护与提高C、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 D、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协调18、居民点布局的形式有(B)、带状式、多边形式、自由式。A、块状式B、卫星式C、条状式D、散点式19、人口规模为85万的城市是(D)。A、中等城市B、小城市C、特大城市D、大城市20、“土地利用率”是指:(D)A.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B.耕地面积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C.农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D.已利用的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21、采用劳动力平衡法进行人口预测时, “基本人口”是指:(A)A.直接参加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人数 B.拥有工作,能自给自足的人口数C.已成年的人口数D.从事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总数22、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对象是(A)A.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的矛盾B.各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其在土地上的落实C.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各类土地的合理布局D.如何从宏观角度对全国或地区的土地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23、根据兽医防疫要求,畜牧场应距最近的公路最好在(D)米以上。A、50B、80 C、30D、10024、采用“年平均增长率法”进行作物产量预测时,下列所列参数中对预测结果不产生影响的是(C)A、预测基期作物单产水平 B、预测的年期C、复种指数D、作物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25、建筑密度指(A)的百分比。A、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B、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C、居民点用地总面积/土地总面积D、建设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26、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D)人民政府批准。A、国务院B、县级C、地(市)级D、省级27、在公路选线时,两条公路相交的交角不应小于(B)A、30度B、45度C、60度D、90度28、土地利用规划按照(A)划分,可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A、规划性质B、规划目的C、规划任务D、规划范围29、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 (C )的关系A、点与面B、局部与整体C、点与面、局部与整体 D、近期与远期30、某市以2000年为基期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规划期限的一般要求,其目标年应为(B )年。A、2005B、2015C、2020D、20253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须经(A )批准。A、原批准机关B、原批准机关的上级机关 C、地方人民政府D、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其他部门32、从系统论观点看,土地利用的实质是(C)。A、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B、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C、组成不同状态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D、不断扩大土地利用面积33、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规划的的关系可概括为 (B)。A、并列B、局部与整体C、长远与现在D、整体与局部34、(C)提出了农业区位论。A、韦伯B、克里斯塔勒C、杜能D、廖什35、某市1998年人口为449030人,1990—1998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假定迁入迁出人口相等,按照人口自然增长法,预计该市 20XX年为(B)万人。A、49.6B.50.0C.49.1D.以上都不是36、将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著名报告是(D)。A、《人类环境宣言》 B、《内罗毕宣言》 C、《21世纪议程》D、《我们共同的未来》37、以下指标与城市化水平成反比的是 (D)。A、规划区城市人口与总人口比例 B、人口密度C、城市大小D、城市之间的平均距离38、我国按行政区域范围通常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 (D)。A、全国一县(市)级一乡(镇)级三个层次B、全国一省级一县(市)级一乡(镇)级四个层次C、全国一省级一县(市)级三个层次D、全国一省级一地市级一县(市)级一乡(镇)级五个层次39、关于土地利用规划和国土规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国土规划都是宏观规划,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可相互取代B、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最高层次的空间规划C、国土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一项专项规划D、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规划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4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2),土地利用详细规划(3),这三个概念的包含关系应该是(A )。A、(1)包含(2) , ( 2)包含(3) B、(1)包含(3), (3)包含(2)C、(2)包含(1) , (1)包含(3) D、(2)包含(3), (3)包含(1)4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B)审批制度。A、定额B、分级C、差别D、统一42、省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保本行政区域内的 (A)总量不减少。A、耕地B、农用地C、建设用地D、未利用地43、以下关于规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A、规划是一个综合协调过程 B、规划是一个辩护的过程C、规划不是一个政策实施过程 D、规划是一个建议未来方向的过程44、(C )决定了工业区位论中的区位。A、原材料B、原材料和运费C、运费和劳动费D、劳动费和原材料费45、采用劳动力平衡法进行人口预测时, “基本人口”是指(B)。A、已成年的人口数B、直接参加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人数C、拥有工作,能自给自足的人口数 D、从事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总数46、(C)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A、土地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 B、土地质量的保护与提高C、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 D、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协调47、以下不属于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的是 (D )。A、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B、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 C、多指标综合预测法 D、趋势外推法48、以下不属于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的是 (A)。A、趋势外推法B、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 C、多指标综合预测法 D、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49、一般以林带透风系数作为鉴别林带结构的指标。林带透风系数 0.35以下为(C)。A、透风结构B、疏透结构C、紧密结构D、疏松结构50、(B)是丘陵地区的取水枢纽。A、排灌站B、塘坝工程C、水电站D、抽水站TOC\o"1-5"\h\z51、水库库址的地形要求(D )。A、口大肚小B、山高峡深C、两岸高耸,谷底宽广 D、肚大口小52、为了满足防风要求,耕作田块的宽度一般 (B )。A、500-800米或更长B、200-400米C、300-600米D、200米53、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原材料系数指 (A )。A、局部性原材料总重/制成品总重B、局部性原材料总重/全部原材料总重C、原材料费用/制成品生产总费用 D、原材料费用/劳动力费用54、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采用综合平衡法(综合法)时,要求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A)与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 (B)(B)。A、不相等B、相等C、A<BD、A>B55、公路选线时,主干道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 (C )。A、6% B、5% C、8% D、10%56、下列关于公路平曲线半径和公路选线关于平曲线半径选择说法不正确的是 (A)。A、在公路的纵坡交点通过削(或填)所成圆弧的半径B、公路在平面拐弯地形成的圆弧的半径C、各级公路的设计应尽量采用大于或等于最小平曲线半径D、在地形条件或其他条件限制时,方可采用极限最小半径57、下列(D )不是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区管制的规则。A、除与保护需要直接相关的建筑外,禁止各类建设,未经批准不得改变用途B、禁止在本区内开山炸石、取土制砖、修墓、乱砍滥伐、倾倒废物污水等破坏景观资源的行为C、严禁盲目开荒和破坏自然植被的活动D、本区内影响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的其他用地,不可调整到其他用地区58、居民点用地需求量预测可用(B)累加。A、居住建筑区和公共建筑区 B、生产区和生活区 C、城市区和农村区D、建成区和规划59、一般用林带透风系数作为鉴别林带结构的指标。 林带透风系数0.6以上(A)为。A、透风结构B、疏透结构C、紧密结构D、疏松结构60、(C)是通过修建蓄水、引水、提水工程,为农作物提供必要的水量。A、输水工程B、治涝工程C、灌溉工程D、防洪工程61、水库库容由(C)两部分组成。A、设计调洪库容、兴利库容 B、校核调洪库容、死库容C、有效库容、死库容D、兴利库容、校核调洪库容62、为了满足机械化作业的要求,耕作田块的长度一般( A)。A、500-800米或更长B、200-400米C、300-600米D、200米63、在进行工业用地选址时,农产品的初步加工工业(如轧花厂、榨油厂)应布局在:(A)。A、接近原料产地B、接近成品的消费地C、布局时没有限制D、位于原料产地与成品消费地的中间位置64、在运用线形规划模型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时,各类用地面积之和应等于土地总面积,这一关系通常作为(D)。A、目标函数表达式B、控制变量的非负要求C、控制变量的协调约束D、土地总面积的约束方程65、公路选线时,最小平曲线半径在山岭、重山区不应小于( D)。A、50米B、30米C、20米D、15米66、下列关于公路在平原、微丘陵地区选线,表述不正确的是( C)。A、对于小桥涵的位置,原则应服从路线走向B、斜交过大或河沟过于弯曲时,采取改河(沟)措施或适当改移路线,调整斜交角度C、路线应尽可能靠近居民点,可以穿越居民点D、路线与铁路或其他公路相交时,尽可能采用正交或不小于 45o的斜角67、依照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下列不属于建设用地的土地是( D)。A、城市建设区用地B、旅游用地C、工矿用地D、非永久性沟渠农田水利用地二、多项选择1、土地具有养育、(ACD)等功能。A、承载B、资产C、仓储D、景观2、在进行居民点用地选址时,在建筑方面要考虑下列要求:(ABCD)A、地形朝向B、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B、土质条件D、安全条件及节约用地条件3、土地需求量预测包括(BC)等方面。A、耕地需求量B、农业用地需求量C、建设用地需求量D、城镇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具有整体性、 (ACD)。A、长期性B、科学性C、战略性D、控制性5、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由(ABD)等指标组成。A、土地开发利用程度B、土地集约经营程度C、土地生产力水平D、土地利用综合效果6、土地的特性有: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ABCD)、土地属性的两重性。A、土地数量的有限性B、土地沃度的差异性C、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D、土地位置的空间性7、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是(ABCD)。A、因地制宜原则B、持续利用原则C、综合效益原则D、针对性原则8、用两步法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时,土地总适宜性等级的判定方法有( BCD)。A、评价系数法B、主观综合法C、极限条件法D、算术方法9、土地需求量预测时,常采用趋势预测法,其主要预测模型有(ACD)。A、直线模型B、二元线性回归模型C、指数曲线模型D、二次抛物线曲线模型10、规划期内总人口的预测,可通过将预测期内(BC)相加,确定预测期末的总人口数。A、出生人数B、人口机械增长数C、人口自然增长数D、死亡人数1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包括以下内容:(ABCD)A、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分析 B、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C、土地利用结构分析D、土地利用效益分析12、进行城市化水平预测时,常采用的方法有:(ABCD)A、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B、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C、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D、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预测法13、土地具有(ABCD)功能。A、养育功能B、承载功能C、仓储功能D、景观功能E、生态功能14、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应对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有(BC)等。A、土地利用水平评价B、土地生产潜力评价C、土地适宜性评价D、土地经济评价E、土地的生产效率评价15、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有(ABCDE )。A、地租和地价理论B、区位理论C、持续利用理论D、生态经济理论E、系统工程理论1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主要有 (CDE)。A、制定土地利用计划B、控制建设用地C、土地利用宏观调控D、合理组织土地利用E、土地利用监督17、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 (ABCDE)。A、土地资源数量分析B、土地资源质量分析C、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 D、土地利用结构分析E、土地利用效益分析18、居民点用地需求量预测常常采用 (CD)等方法。A、趋势外推法B、回归预测法C、指标概算法D、需求推算法E、数学模型法19、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可采用 (BCD)方法。A、参数法B、综合法C、模型法D、土宜法E、供需平衡法20、土地利用分区一般分为(BD)。A、土地利用结构分区B、土地利用地域分区C、土地利用类型分区D、土地利用用地分区E、土地利用综合分区21、在居民点用地选址时,对于建筑要求应主要考虑 (ACDE)。A、地形朝向B、水量充足、水质良好的水源 C、土质条件D、水文地质条件E、节约用地22、门槛理论指出在居民点发展中,有(BCD)限制条件,即门槛。A、城市规模限制B、地理环境条件C、基本工程管网状况与铺设的技术限制D、居民点结构改建上的限制 E、自然资源限制23、土地具有(ABCE)等特性。A、面积有限性B、沃度差异性C、土地属性的两重性D、土地资源的储备性E、土地利用可持续性24、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的特点与问题有 (ABCDE)。A、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B、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平衡C、森林面积少,森林覆盖率低D、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E、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5、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包括(ABDE)等。A、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 B、因地制宜C、分工协作D、综合效益E、动态平衡2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包括(BCD)。A、土地利用规划监督 B、土地利用供需预测C、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D、土地利用现状分析E、土地利用宏观调控27、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 (ACE )方面。A、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B、土地利用质量分析指标C、土地利用综合效果 D、土地利用数量分析指标E、土地集约经营程度28、在居民点用地需求量预测时,通常将(AD )的占地面积累加。A、生活区B、城市区C、农村区D、生产区E、居住建筑29、采用多目标规划模型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时常用 (ABCE)。A、综合效用值法B、主目标优化法C、目标规划法D、线性规划模型法E、层次分析法30、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有 (AD )。A、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B、土地布局环状模式C、土地布局带状模式D、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E、土地利用比例模式31、居民点用地选址时应考虑(ABCDE)。A、组织生产的要求B、建筑的要求C、卫生保健的要求D、兽医防疫要求E、生活要求32、(ABC )属于在国外比较适用的城镇布局理论。A、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B、门槛理论C、带形城市理论D、卫星城市理论E、多边形城市理论33、在居民点用地选址时,对于建筑要求应主要考虑 (ACDE)。A、地形朝向B、水量充足、水质良好的水源 C、土质条件D、水文地质条件E、节约用地34、(BCD )是衡量土地合理利用的标准。A、是否最大限度的满足生产和建设的需要B、是否在土地利用中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C、是否在土地利用中取得最佳的生态效益D、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E、是否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土地资源35、下列(ACE)属于土地利用专项规划。A、土地复垦规划B、农场土地利用规划C、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D、城市土地利用规划E、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36、下列(ABCDE )是农地整理的主要内容。A、农地改造B、农田整治C、地块调整D、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E、农村建设用地整理37、以下关于耕作田块规划的说法正确的有 (BE )。A、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光照条件,所以冬半年以东西行种植作物较好B、有利于机械作业和水土保持的要求,因此长边应沿等高线方向配置C、有利于降低地下水的要求,因此田块的长边应与地下水流向一致D、有利于防风要求,一般使主林带与主害风方向一致E、耕作田块的方向与居民点的位置保持最短的距离38、农业用地规划中农业用地包括(ABCD)等。A、水产用地B、耕地C、园地D、林地及牧草地E、废弃地39、一般来讲,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的类型主要有 (BCE)。A、大气水B、地表水C、地下水D、土壤水E、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40、决定城市规模的重要经济原因是 (DE)。A、经济实力B、产业特点C、地理位置D、规模经济效益E、聚集经济效益41、主渠道规划布置时,下列(ABCE )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A、灌溉干渠应尽可能布置在灌区的最高地带或沿着分水岭B、应保证工程费用少,渠道输水损失少C、少占或不占耕地D、上、下级渠道最好平行布置 E、结合地区特点因地制宜42、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包括(BCE)。A、村庄用地B、水利工程用地C、公路工程用地D、城市用地E、居民点用地43、工业用地选址考虑的一般要求包括( BCDE)。A、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B、厂址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C、因地制宜、发挥优势D、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E、维护生态平衡的要求44、依据《土地管理法》,下列(ABCE)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A、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B、提高土地利用效率C、统筹安排各类用地D、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E、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45、(ACD )是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特性。A、针对性B、灵活性C、局部性D、实用性E、超前性46、依据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 土地利用规划和实际状况,将土地分为(BCEA、耕地B、农用地C、建设用地D、城镇用地E、未利用地47、以下关于耕作田块外形配置说法正确的有( ACE)。A、田块可以是梯形和平行四边形B、梯形的平行四边形的短边设计应该尽量的倾斜C、田块的两个长边要呈平行和直线D、可以把田块设计成形状不太规整的三角形和多边形E、不能把田块设计成形状不太规整的三角形和多边形48、目前我国耕地利用组织形式主要有( CE)。A、灌水地段组织形式 B、机耕地段组织形式C、轮作田区组织形式D、混合组织形式E、耕作田块组织形式49、水利工程用地的类型主要有(ABCDE)。A、防洪工程 B、灌溉工程 C、治涝工程 D、水电工程 E、输水工程50、居民点辐射规模系指居民点的影响范围或吸引范围, 取决于(ABCDE)等因素。A、经济实力 B、产业特点 C、政治实力 D、文化实力 E、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51、水库库址选择是供水工程规划的首要问题,在选择库址时应注意( ACDE)。A、地形要肚大口小B、地形要肚小口大C、最好选择在常年流水的泉溪地方D、库址河段应有适当的落差 E、筑坝地点地质条件好,基础稳固不沉陷、不漏水52、(ABE)属于耕地需求量的内容。A、大田作物用地需求 B、人工饲料地需求C、果园用地需求D、渔业用地需求E、蔬菜用地需求三、判断题.基本农田不单指"高产稳产"农田,还包括必须保留的中低产田.(V)TOC\o"1-5"\h\z.土地利用预测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起点 .(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具体确定各单位或个人使用土地的范围和每个地块的用途 .(x).在土地利用分区中,某一用地区内不允许其他用地类型存在 .(x).非农业建设用地预测一般可用定额指标法 .(V).交通用地规划,城市规划等部门规划不属于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V).土地开发专指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 .(x).一般水库工程占地面积概算是对库区的淹没面积进行估算 .(V).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必须先编制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项用地指标一经确定 ,必须严格执行,任何情况不得改变.(x)11、土地利用规划着重研究土地资源的开发、 利用、保护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 ()X改为:土地利用规划着重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12、土地利用规划所追求的综合效益是融各种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 )2X改为:土地利用规划所追求的综合效益是融各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13、土地垦殖率即是指已经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的比值。 ()x改为:土地垦殖率即耕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的比值。14、土地利用分区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的类型分区和用地分区。 (,)15、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为高价用地。(V)16、土地利用不仅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 并且不应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V).17、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 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用做高价用地。(V)18、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 ()X,改为: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要经过预测、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X,改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20、 “比较利益”原则指一地区以自行生产那些凡低于其他地区生产成本的所有产品而无须调入为有利。 ()X,改为:“绝对利益”原则指一地区以自行生产那些凡低于其他地区生产成本的所有产品而无须调入为有利。21、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22、土地垦殖率即是指已经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的比值。( )改为:土地垦殖率即是指规划地区耕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的比值。 或土地利用率即是指已经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的比值。23、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 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用做低价用地。()改为: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用做高价用地。24、“比较利益”原则指一地区以自行生产那些凡低于其他地区生产成本的所有产品而无须调入为有利。()改为:“绝对利益”原则指一地区以自行生产那些凡低于其他地区生产成本的所有产品而无须调入为有利。 或“比较利益”原则是指一地区集中生产那些在该地区生产成本最低的产品来运出,以换取那些虽比其他地区生产成本为低但在该地区内并非成本最低的产品调入则更有利。25、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的土宜法是建立在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改为: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的土宜法是建立在土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之上的。26、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是协调土地数量的供需平衡。 ()改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是协调土地数量的供需平衡的同时应使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27、土地利用规划着重研究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 )改为:土地利用规划着重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28、耕地复种指数属于土地集约经营程度指标。( )改为:耕地复种指数是描述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指标。29、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 应将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V)TOC\o"1-5"\h\z30、“绝对利益”原则是指一地区集中生产那些在该地区生产成本最低的产品来运出, 以换取那些虽比其他地区生产成本为低但在该地区内并非成本最低的产品调入则更有利。 ()改为:“比较利益”原则是指一地区集中生产那些在该地区生产成本最低的产品来运出,以换取那些虽比其他地区生产成本为低但在该地区内并非成本最低的产品调入则更有利。 或“绝对利益”原则指一地区以自行生产那些凡低于其他地区生产成本的所有产品而无须调入为有利。31、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的综合法是建立在土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之上的土地面积数量平衡。()改为: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的综合法是在单项用地计算的基础上采取逐项逼近,借以达到土地面积数量平衡和空间布局平衡。32、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是寻求各类用地数量平衡的过程。( )改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是寻求各类用地数量平衡和利用效率最大化过程。33、昼夜交通量指每昼夜通过该公路的车辆数,是确定公路等级的重要指标。( )改为:昼夜交通量指每昼夜通过该公路的标准车辆数,是确定公路等级的重要指标。34、由于飞机要求逆风起飞或降落,跑道应与当地的主导风向垂直。( )改为:由于飞机要求逆风起飞或降落,跑道应顺着当地的主导风向。35、当水土平衡计算的结果表明水量供不应求, 如无条件进行调水,在制定水利设施规划时,应以总需水量为依据,进行水利规划。( )改为:当水土平衡计算的结果表明水量供不应求,如无条件进行调水,在制定水 利设施规划时,应以可利用的来水量为依据,进行水利规划。36、紧密结构是农田防护林适宜采用的林带结构。( )改为:紧密结构不是农田防护林适宜采用的林带结构。37、茶树建园应注意选在亚热带和热带的地区,选择温度高、湿度大、土壤为碱性、有遮荫条件的地方。()改为:茶树建园应注意选在亚热带和热带的地区,选择温度高、湿度大、土壤为酸性、有遮荫条件的地方。38、计算行车速度是指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公路所能允许汽车达到的最大行车速度。()改为:计算行车速度是指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公路受限制部分(如弯道)所能允许汽车达到的最大行车速度。39、民用机场与城镇距离以小于10公里较为适宜,便于旅客来往和货物装运。( )改为:民用机场与城镇距离以10——20公里较为适宜,最好不超过40公里,便于旅客来往和货物装运40、当水土平衡计算的结果表明水量供过与求,在这种情况下,一切水利设施的规划方案,应以可利用来水量为准,规划水利工程设施。( )改为:当水土平衡计算的结果表明水量供过与求,在这种情况下,一切水利设施的规划方案,应以总需水量为准, 规划水利工程设施。41、布置农田防护林时,应使副林带与主害风方向垂直,以保证防风效果。( )改为:布置农田防护林时,应使主林带与主害风方向垂直,以保证防风效果。42、牧草可利用率是指在适度放牧条件下,牲畜采食的牧草量占总牧草产量的百分率。 ()改为:牧草可利用率是指在适度放牧条件下, 允许牲畜采食的牧草量占总牧草产量的百分率。四、名词解释题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2、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状况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 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配置上合理与不合理的关系,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与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4、土地人口承载力: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5、居民点:是人们聚居场所的总称,是由建筑群、道路网、绿化系统、公用设施、对外交通联系设施等物质要素组成的综合体。6、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7、城市化: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世界居住在大小城市中的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 二是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市”的居民点的数目日益增加;单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大。8、土地利用分区: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是指在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结构时,通过对土地利用差异性的调查研究, 认识和揭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 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划区,为宏观控制和微观指导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9、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10、人口密度:单位土地面积的人口数。11、农业地域分异规律:农业地域分异规律指农业生产在地域之间形成差异的规律,其根源在于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 在我国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与太阳位置不同而形成的纬度地带性差异,反映为热量条件的差异;与海洋距离不同而形成的经度地带性差异,反映为水分条件的差异; 因海拔高度不同而形成的垂直地带性差异, 反映为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差异。12、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目的在于具有持续性特点的利用。 是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等一系列行为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造成危害,实现人地关系乃至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13、土地受容力: 指在资源最佳配合条件下土地所能受容其他变量资源的数量。14、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15、土地利用潜力:指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针对某种用途,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或使用能力。土地利用潜力大小既与一定的土地用途相联系, 也与土地投入成正相关。16、土地利用:可定义为土地质量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也可说是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使用土地满足自身的需要的过程。17、土地集约度:指人类利用土地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入的劳资数量。18、水土资源平衡:水土资源平衡是综合考虑地区内水资源的供应能力和需求状况, 分析本地区水资源的余缺情况,合理协调水资源的供求关系,以寻求水土资源的平衡。19、耕作田块:耕作田块是最基本的耕作和管理单位,是人、 畜力和农机具作业的基本耕作单位,是以田间耕作、生产管理、轮作倒茬和平整土地的基本单位,也是种植区的基本种植单位。20、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21、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即投资返本年限, 是以规划项目的净收益低偿全部投资所需时间来反映项目财务上投资回收能力的重要指标。22、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制度。23、容泄区:即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出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 容泄区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塘堰或水库等。24、林带透风系数:指林带背风面林缘1米处的带高范围内平均风速与旷野的相应高度范围内平均风速之比。25、基本农田: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26、投资效果系数:又称投资收益率,是规划项目实施后每年获得的纯收入与其所需总投资额之比。27、土地利用计划:指国家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作出部署和安排的中期和年度计划。五、简答题(要点)1、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包括:控制土地利用 .包括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协调土地利用.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组织土地利用 .包括宏观组织和微观组织、为土地利用监督服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土地利用基本情况描述:自然、经济、社会情况;土地利用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 土地利用率分析;土地产出率分析;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分析。土地利用评述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做出结论。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总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从规划对象看 ,是区域内所有土地资源;从规划任务看,要协调解决所有用地部门的用地需求; 从规划内容看,不单是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同时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综合利用土地;从规划效果看,要同时取得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最优。4、简述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土地资源适宜性原则;供需平衡原则;差异性原则;一致性原则;集中连片原则;行政界线相对完整性原则。5、为什么说农业用地预测是土地预测的核心内容 如何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农业用地是用于农业生产的用地,它直接向人类提供第一性产品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是土地预测的核心内容。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 ,首先要预测各类种植产品的耕地单产水平;然后预测各类种植产品的需求量;最后进行总供给量和总需求量的协调平衡 ,便可求出耕地需求量。6、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7、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理论基础:地租和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持续利用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人地协调理论;系统工程理论。8、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供给量预测;土地需求量预测;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土地利用分区;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9、简述预测的程序:确定预测目的;制定预测计划;收集基础资料;检验现有资料;实施预测过程;分析预测误差。10、如何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 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主要内容如下: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11、简述居民点用地选择的要求:组织生产与生活的要求;建筑要求;卫生保健要求;兽医防疫要求;节约用地的要求。12、简述拟定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原则: 切实保护耕地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三效益(经济、社会、生态)统一原则;公众参与原则。13、简述公路选线的原则:应贯彻工程经济与运营经济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及其各种附属建筑物;道路与林带结合布置时,应注意保证路面的干燥;主干道路最大纵坡和最小平曲线半径符合有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主干道路应远离人口密集的居民点和大型畜牧场。14、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中动态平衡原则的主要内容: 动态平衡原则要求规划时在分析过去摸清现状的基础上,估算规划期内可能新增加的土地资源数量和土地需求量, 从供需双方进行反复平衡。一方面应根据计划安排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来估算所需土地数量;另一方面从土地开发和节约以及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提高其生产力来估算土地资源的可能供给的数量,直至两方面平衡为止。 制定规划需要反复平衡, 实施规划仍然需要不断进行反复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综合平衡是动态平衡,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如此循环,以至无穷。15、简述综合法(综合平衡法)确定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的基本原理:( 1)各类土地面积在数量上和空间上具有平衡关系。 土地面积的总体性表现为其内部构成的各类用地之间的此长彼消。土地内部构成的平衡关系如下: A=B式中:A----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B----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各类用地面积变动情况可以用下式表示: Bt=B0+C-D式中:Bt-——期末用地面积;B0--——期初用地面积;C----期内用地增加量;D----—期内用地减少量。(2)具体操作:应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即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依据土地需求量预测资料,对照土地利用现状图,具体研究土地用途变更计划,注意各个图斑逐个研究,这样的过程反复进行,直至土地用途变更计划满足土地供需平衡为止, 在此基础上编制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最终将土地利用结构填入土地利用规划结构表。16、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任务和原则: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任务:( 1)在现状基础上作出适宜性评价,即对现有耕地作宜农评价,对现有林地作宜林评价,对现有牧草地作宜牧评价(2)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各类用地后备资源的适宜性评价,即宜耕荒地,宜林荒山荒地,宜建筑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1)针对性原则:即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或利用方式进行的土地适宜性评价。(2)持续利用原则:土地对某种用途或利用方式的适宜性,是指该土地在长期持续利用条件下的适宜性。(3)因地制宜原则:因为评价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因此评价时应根据当地的情况,针对不同用途,确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4)综合性原则:由于土地适宜性涉及到农、林、牧、建等各行业对土地的不同要求,以及土壤、气候、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全面的综合分析全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影响土地适宜性多种因素,才能客观地作出评价。17、简述人地协调理论的中心思想:( 1)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2)人地协调论者与以往的环境决定论和征服自然论不同,它以对立统一规律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作为坚实的哲学基础;( 3)地球上生物与环境之间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尽管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范围已扩大化、 作用的形式复杂化,但人类活动同环境是息息相关,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维持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 4)对人类来说,地球是一个负担能力有限的相对封闭系统, 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生存空间有限,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量是有限的, 因此,人类不能盲目地、无限制地增加人口,不能超过限度地向自然界摄取资源和排放废弃物,更不能去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18、简述拟定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原则和依据:拟定供选方案的原则:( 1)切实保护耕地原则(2)统筹兼顾原则(3)因地制宜原则(4)三效益统一原则,即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统一(5)公众参与原则。拟定供选方案的主要依据: (1)政策法律依据:国家有关土地利用宏观决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法律规定和政策要求( 2)计划规划依据:国民经济计划、土地利用计划、上级或上轮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 (3)土地供需依据: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土地供需分析研究的成果。19、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应掌握规划地区的哪些情况: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分析,通过分析掌握以下情况:(1)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 (2)土地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3)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布局特点;(4)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5)土地利用的效果;(6)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0、简述水土资源平衡的重要作用:(1)水土资源平衡是进行水资源的区域再分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主要依据,如:南水北调( 2)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水量调节措施,建设水利工程措施基本依据(3)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依据。21、简述平原、微丘陵地区公路选线的特点:( 1)在平原地区,线形应力求顺直短捷,一般允许设置几公里以上的长直线; 为确保汽车安全,在长直线尽头不应设置小半经的平曲线(2)在微丘陵地区耕地连续集中,选线时必须注意少占耕地不占耕地等节约土地的原则 (3)路线应尽可能避免穿越城镇, 工矿区及较集中的居民点,必要时可修建支线联系,保证既方便运输又保障安全(4)公路与铁路和其他公路相交时,尽可能正交或不小于 45°,避免电力,电讯设施交叉(5)合理处理路桥关系小桥涵洞的位置,原则上应服务路线走向,但当斜交过大(一般在桥轴线与洪水流向的交角小于 450时)或河沟过于弯曲时,采取改河(沟)措施或适当改移路线,调整斜交角度以免增加施工困难和加大工程费用。22、简述县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1)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2)确定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和任务(3)土地开发整理分区(4)拟定实施规划的措施。23、简述公路选线方案评述的主要指标: (1)道路工程造价;(2)年度运营费用,包括货运费,道路及其工程物的折旧费和养路管理费等;( 3)占地面积损失。24、简述骨干渠道输水工程用地要求:( 1)在水源和容泄区水位既定的条件,灌溉渠道尽量布置在灌溉区的最高地带,排水渠道应尽可能选在较低位置( 2)渠道选线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尽量利用和改造原有水利设施( 3)在地形上应使渠道纵坡比降适中,不致造成渠道的冲刷或泥沙淤积(4)渠道应尽可能短顺平直,沿线地质坚固稳定,透水性弱( 5)渠道布置应保证工程费用少,渠道输小损失小,工程效益大,满足经济合理要求( 6)上级渠道的布置应为下级渠道合理规划和土地规划其他项目合理规划创造良好条件。25、简述山岭、重丘陵地区公路跨河选线的形式及优缺点:跨河主要有下列三种形式: (1)在支河(沟)口直跨,这种形式路线短、线形好、标准高,但桥梁跨径较大, 基础较难处理(2)向支河(沟)上游绕进一定距离后跨越,这种形式使路线增长,线形较差, 往往采用较小半径的平曲线,土石方数量增大,但桥梁的基础较好,孔径也较小( 3)在s形河弯跨河时,桥位应设在S形河弯的腰部,因此处河床较稳定,线形比较顺直,一般不需设平曲线。26、简述农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农用地整理的内容: (1)农用地面积、位置的变动、性质的置换(2)低效农用地的改造(应和农业部门结合进行) (3)地块规整重划(4)水、电、路等小型基础设施配套(5)零星农宅的迁出或合并。农用地整理的要求:(1)满足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要求,利于田间机械作业,排灌工程和设施的配套,以及田间防护林网的建设( 2)适应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避免湿地开发、毁林开荒、滥垦草地和围湖造田,因地制宜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3)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充分应用生物、工程、农艺等方面的先进科学技术,改良土壤,提高农用地的质量。( 4)与农业经营制度的改革完善结合,逐步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27、简述耕地内部规划评述的出发点:( 1)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措施创造良好条件,不断提高土壤肥力,保证作物稳产高产角度评价。 (可列举具体指标)(2)从为合理组织劳力,有效使用农业机械创造条件, 保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成本角度评价。(可列举具体指标)六、论述题1、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什么要贯彻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并要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保生态环境”的用地方针?答案要点: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贯彻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是由土地的自然特性,土地的功能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1、土地具有自然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们不能创造土地,也不能使土地消灭,只能改良土地,影响土地利用.这决定了要遵循客观规律,合理利用土地2、土地具有面积有限性.特别是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耕地资源十分短缺更应倡导“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3、土地具有位置的固定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土地 4、土地具有永续利用性.只要人们合理利用土地,土地的生产性功能,承载性功能,提供生产资料功能和提供景观功能就具有无限性和可塑性,所以要合理利用土地5、土地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地利用要符合生态经济原则,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土地利用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要遵循"一要口^饭,二要建设,三保生态环境”的用地方针,是因为:1、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情,要求我们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优先保证农业用地需求2、社会发展,不可避免要进行非农业建设,特别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交通,居民点与工矿等非农业建设用地需求量更大,在确保农业用地的同时,也要合理安排建设用地,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就是要使土地利用的生态 ,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达到最佳,在合理满足各业用地需求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2、试论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我国保护耕地的意义和途径?保护耕地的意义:1)保护耕地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2)一定数量的耕地存在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支撑和保障3)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必须与耕地产出水平的提高相适应,必须以耕地产出的增加为前提。我国保护耕地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控制耕地的非农化( 2分)2)实行占一补一制度,达到占补平衡 3)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4)鼓励土地整理、土地开发与复垦增加耕地5)制止和查处非法占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 6)通过保护耕作层、生态环境建设等保护耕地的耕作条件 7)防治耕地污染3、试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促进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意义与途径?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促进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意义: 1)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城市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000美圆),已具备了集约利用土地的条件 2)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城市的发展与土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条件相适应,我国人地矛盾的状况,要求我们城市发展走集约利用的路子。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途径: 1)现有城市人均占地超标,可通过控制城市规模的扩张减少2)调整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土地产值率 3)提高城市用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4)重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5)推广使用生态建筑,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和生态资源 6)通过村庄、旧城改造等土地整理节约居民点用地7)发挥地价杠杆的作用,促进土地利用者集约利用土地 8)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征地成本,促使城市用地的内部挖潜。4、试论在城市化过程中,实现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对策?城市化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城市化在一定范围内较大地改变了土地资源的供需状况, 影响了城市土地扩展与耕地保护的协调。一方面,城市规模的扩大, 城市数量的增加,需要扩大土地资源的供给量,带来了土地整体效益的提高,加快了城市周围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和耕地及农用地的减少;另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紧张状况十分突出,耕地生产出来的粮食和农副产品, 不仅是工业发展基础,也是城市发展和生存的基础,因此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从这种意义上讲,城市土地资源具有较大的供给刚性。要求城市发展应节约土地和集约利用土地。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对策 :1)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对策:(1)选择正确的城市发展方向(2)农村城镇发展应与农村村庄改造相结合 (3)稳定现有耕地面积是国家制定政策的唯一选择2)城市土地空间开发利用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2)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充分利用目前城市闲置土地,加快旧城改造( 3)按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研究城市土地空间利用的客观规律,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 4)提出和重视土地“空间权”估价,激励土地空间开发( 5)城市土地空间拓展需要系统的规划和系统的建设,科学调控城市土地的扩展。5、试论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我国保护耕地的意义与途径?1)保护耕地的意义:(1)保护耕地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2)一定数量的耕地存在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支撑和保障(3)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必须与耕地产出水平的提高相适应,必须以耕地产出的增加为前提2)我国保护耕地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控制耕地的非农化(2)实行占一补一制度,达到占补平衡(3)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4)鼓励土地整理、土地开发与复垦增加耕地(5)制止和查处非法占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 6)通过保护耕作层、生态环境建设等保护耕地的耕作条件(7)防治耕地污染。6、试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和应注意的问题?1)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适应新时期党和国家战略目标和要求: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可持续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2)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等方面要求: 如:规划民主决策、规划科学决策的强化;巩固开发区清理整顿的成果,规范园区建设等( 3)适应国家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要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 需要规划做出针对性的调整(4)加强规划协调衔接的客观要求: 一些地方已经或正在编制2020年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等相关规划,需要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用地总量进行控制( 5)上轮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不够,维护规划权威的现实需要修编。2)新形势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定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3)规划修编应注意下列问题:规划修编前期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注意:①加强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研究, ②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研究, ③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政策研究,④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政策研究, ⑤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政策研究,⑥强化规划管理保障措施研究等六方面的研究。 规划的修编中应注意:规划理念的创新,更新规划模式,完善规划体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布局,创新土地利用分区类型等。在技术手段上,注重采用 3s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实施制度上应注重规划实施评估、规划修改的规范化、规划实施动态监测,政策激励等。7、试论国办32文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研究工作的要求?关于开展修编前期工作的意义和指导方针:1、开展修编前期工作的意义第一,做好前期工作,才能突破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第二,做好前期工作,保障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的用地需求,第三,做好前期工作,保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土地供给。2、明确修编工作的指导方针,即以节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为根本指导方针,坚决防止借规划修编名义随意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关于前期工作的重大问题研究:1、加强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研究: 围绕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 质量不降低的要求,研究提出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目标及政策措施。2、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研究: 按照以内涵挖潜为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原则,围绕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从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等方面,研究提出节约与集约用地的目标和措施建议。3、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政策研究:从统筹城乡发展出发,围绕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布局的目标,研究提出调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调整城乡用地布局结构的目标和政策建议。4、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政策研究:按照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的原则,围绕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协作和协调发展的目标, 与区域经济、产业和人口发展战略相适应, 研究提出分类指导的规划调控指标及政策建议。5、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政策研究: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研究提出统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政策建议。6、强化规划管理保障措施研究:按照加强和改进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研究进一步发挥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对用地规模、 结构、布局和时序的调控的引导作用, 提出确保规划有效实施的政策、机制和措施。关于做好修编前提工作的具体措施:1、做好现行规划实施评价工作:做好“四查清、四对照”。2、改进工作方式:贯彻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3、规范工作程序:分两大步骤,规划实施评价和基础研究工作报告,审批认定后方可开展规划修编工作;规划大纲通过评审后,才能进行规划成果编制。4、落实保障措施:规划队伍建设、规划专业人员的素质的提高、经费的落实等。5、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加强部门衔接、相关规划衔接等。七、计算题1、某市1998年人口为449030人,1990—1998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9%°。按照该市农业发展规划人均粮食为 500公斤,亩产800公斤,耕地的利用结构是:粮食作物占88.2%,经济作物占9.2%,菜地占2.6%,试问t^市20XX年耕地需求量是多少?(假定迁入迁出人口相等)。1)计算20XX年人口数:449030(1+9%o)12=50万人2)计算粮食总需求量: 50万人X500=25000万公斤3)计算粮食用地面积: 25000/800=31.25万亩4)计算耕地需求量: 31.25/88.2%=35.43万亩2、某郊区小镇,以生产蔬菜为主,蔬菜商品率为85%,全镇人口3000人,每人每年平均需要蔬菜150公斤,复种指数为200%,轮作种植,共分五区,其中一区养地,试计算出该镇需要的蔬菜用地面积?(蔬菜加权平均单产 Fy=2.5千公斤/亩)。1)计算全镇蔬菜需求量: 3000X150=45万公斤2)计算蔬菜总需求量: 45/(1-85%)=300万公斤3)计算蔬菜种植面积: 3000000/2500X200%=600亩4)计算蔬菜用地面积: 600X5/4=750亩3.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 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kg,蔬菜占有量140kg,预测到20XX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 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 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巴音郭楞年货运从业资格证
- 2025年池州货车上岗证理论模拟考试题库
- 2024年度医院陪护人员雇佣合同3篇
- 2025废料买卖交易合同
- 2024年信用卡借款条款3篇
- 2024年度金融投资生意合作合同协议3篇
- 2025建设工程施工承包合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施工承包合同
- 2024年二次抵押借款房产合同3篇
- 2024年标准型吊车买卖合同
- 烟草企业烟草浸泡液水质维护条例
- 建筑工程挂靠协议书范本3篇
- NJR2-D系列软起动器出厂参数设置表
- 中药合理应用
- 服务礼仪考核标准
- 光缆分光分纤盒施工及验收方案
-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讲述
- 五年级上学期开学家长会(课堂PPT)
- 病理报告模版
- 职业规划职业生涯人物访谈PPT教学模板
- 宁波市地面沉降基础资料
- 臀疗话术63089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