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山川记游_第1页
初中语文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山川记游_第2页
初中语文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山川记游_第3页
初中语文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山川记游_第4页
初中语文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山川记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山川记游1.反复诵读四篇文言文游记,理清文章脉络。2.背诵五首古诗词并赏析相关名句。3.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游记散文的特点。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地背诵相关篇目,将文章译成现代文。5.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了解一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6.把握诗文主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7.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品味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1.诵读法:注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情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2.自读自译法: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3.阅读欣赏法:通过阅读欣赏,将自我与课文中的情感与思想相融合,走进人物心灵,在碰撞中获得自己的感悟和思考。4.吟哦品味法:学会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要融入自己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5.积累法: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特殊句式。1.把握诗文主旨,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热爱祖国悠久的文化。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古代诗文,除最后一课是五首古诗词外,其余四课是文言文游记,都出自名家之手,摹景真切,情感真挚。《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全集》,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阅读时注意体会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的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以饱含情感的语言再现自然胜景,渗透着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生命喜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的语言干净利落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满井游记》是一篇文字清新的游记小品。作者袁宏道轻视世俗名利,生性酷爱自然,热衷游山玩水。这篇游记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景物描写之生动,内心感受之细腻,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读来令人亦心旷神怡。《诗词五首》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博大情怀。《过故人庄》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游山西村》写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农村明媚绚丽的自然风光及古朴的风俗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渔家傲》通过写塞外秋天特异的风景,渲染了边塞悲壮的气氛,抒写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略、巩固边防的意志。《浣溪沙》上阕写景,下阕抒怀,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的情怀,表达了作者达观、进取的精神。本单元的语文活动主要有“口语交际、写作、写字”。“口语交际”是“古诗漫谈”,我们可自由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或几首古诗。“写作”的内容是“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读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之后的感想表达出来。“写字”是让学生养成正确、流畅、快速书写汉字的习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地背诵相关篇目,将文章译成现代文。2.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了解一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诵读古诗词并赏析相关名句。4.理解文言文内容,把握诗文主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5.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品味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6.把握诗文主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注重比较阅读,在比较阅读中增强对各篇课文的理解;注重课堂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互相启发,纠正偏颇,弥补缺漏;注重读写结合,在阅读中有了感悟随时记下,为深入研讨打下基础。《小石潭记》一文描写景物特征异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教师应予注意。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岩。”还通过“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讲清这一问题对指导写作有一定意义。《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教学中要重点品味其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的意境,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小品文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所以教学时应继续引导学生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在诵读中体会情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满井游记》是一篇自读篇目,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诵读教学法,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听朗读,让学生自己想象文章画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学重点;通过与其他同类篇目的比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在学法上,力求让学生掌握通过画面想象,再现艺术形象,赏析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诗词五首》中的这五首诗词,都有各自的创作背景,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做比较阅读。比较时,要找好对比点,从大的方面入手;也可以就某一问题做深入的探讨,避免面面俱到的泛泛而论。口语交际要注重交际指导,可以采取全班分组的方法让每个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写作时可以先让同学们进行片段仿写,要重点写出自己的感想看法,培养学生联系自身或社会实际表达思维的能力。21课小石潭记2课时22课答谢中书书2课时23课记承天寺夜游1课时24课满井游记2课时25课诗词五首2课时口语交际·写字·写作2课时第21课小石潭记1.易错字篁竹(huánɡ)清冽(liè)为坻(chí)为屿(yǔ)佁然(yǐ)俶尔(chù)为嵁(kān)翕忽(xī)幽邃(suì)差互(cī)摇缀(zhuì)寂寥(jìliáo)悄怆(chuànɡ)龚古(gōng)2.通假字下见小潭(“见”通“现”,出现)日光下澈(“澈”通“彻”,穿过,透)3.古今异义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今义:表示应允、认可)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居住)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此处到彼处)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一词多义以全石以为底(介词,把,用)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然佁然不动(……的样子)清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之心乐之(助词,补足音节)为全石以为底(作为)而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由)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5.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下见小潭(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近岸(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日光下澈(名词作状语,向下)6.文言句式(1)倒装句宾语前置全石以为底(宾语“全石”提到介词“以”的前面,以示强调)主谓倒装如鸣佩环(谓语“鸣”提到了主语“佩环”的前面,应为“如佩环鸣”)卷石底以出(谓语“卷”提到了主语“石底”的前面,应为“石底卷以出”)(2)省略句日光下澈(潭水)(省略宾语)(溪水)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坐(于)潭上(省略介词)(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省略主语)影布(于)石上(省略介词)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韩愈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绝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他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传世,代表作有《江雪》《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等。【文题解说】《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小石潭”点明地点,也是“记”的对象。“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创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此间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本文便是其中之一。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寂寥,着意渲染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气氛,抒发了作者遭贬后的孤凄之情。小石潭记乐之。坻,为屿,为嵁,为岩。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忽,似与游者相乐。敏捷,好像和游人互相逗乐。下澈:直照射到水底。澈,穿过、透。佁(而:连词,不译。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幽邃。久居,乃记之而去。己,曰奉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教学这篇美文,应注重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发展语感,结合亲身体验加深对写景抒情类文章的体会和理解。既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要帮助学生体会柳宗元游记散文的凄美特色,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本课为2课时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3.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1.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3.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重点】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做到文从字顺,乃至背诵。2.能疏通文意,记住一些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品味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4.通过精彩语段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文的鉴赏能力。【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第课时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2.能熟练地朗读课文,做到文从字顺。3.能疏通文意,记住一些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和组内交流信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重点】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做到文从字顺,乃至背诵。2.能疏通文意,记住一些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难点】能疏通文意,记住一些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导入⇒诵读、基础⇒诵读、译文⇒整体掌握⇒课堂小结导入一:情境型[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美丽的自然风光,让学生感知美,并对其产生兴趣,意在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播放自然风光视频,创设情境)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导入二:设疑型[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起好奇心,开启学习的思维。让同学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同学们能说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吗?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说: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他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这里他寄情山水,写下了一系列山水游记文章,叫《永州八记》,其中最精彩的就是《小石潭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小石潭记》,来进一步了解他孤寂的性格。一、速读课文,掌握基础[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听读——仿读——比读——齐读”等环节,帮学生熟练阅读全文,在读中逐步了解文意,大致明确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准确的语感。1.听读。听课文录音,标记不熟悉的字的读音和长句的断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juǎ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怆(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2.仿读。仿读课文,模仿录音来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子的停顿、作者的感情。教师指导读出语气、感情的方法:课文的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卷石带来的冲击,游鱼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凄冷的氛围,应读得低沉些、伤感些。3.分小组比赛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4.学生齐读,教师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二、诵读课文,翻译全文[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试着翻译课文。2.小组展示,全文分为五段,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解,并点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水尤清冽:清凉。卷石底以出:翻卷。日光下澈:穿过,透。这个意义后写作“彻”。影布石上:散布,铺开。佁然不动:愣住的样子。俶尔远逝: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其岸势犬牙差互:其,代指溪流;势,形状;差互:互相交错。寂寥:寂静,空旷。悄怆幽邃: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幽邃,幽静深远。以其境过清:以,因为;境,环境;过,过于,太;清,凄清,冷清。隶而从者:随从。3.教师讲解疑难语句的翻译。(课件出示,生自读自学。)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西”,方位词作状语,译时要补出省略了的介词“向”,讲作向西。“步”,古时是量地单位,一步合当时六尺。《史记·秦始皇本纪》:“舆六尺,六尺为步。”要注意的是,古时举足两次为一步,今天举足一次为一步。也就是说,古时的一步,等于今天的两步;今天的一步,等于古时的半步,又叫作“跬”。《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里的“跬”就是古时的半步,今天的一步。“百二十步”,作行的宾语。“篁”,读huáng,竹林。“如鸣佩环”有两种分析法,一种是作补语,摹拟水声;一种是作分句,主语“声”承前省略。“佩环”,古人系在腰带上的玉制装饰品,行则有声。“鸣”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发出响声。“乐”,动词,喜爱。“之”指代这个地方,但不是小石潭,因为小石潭是在伐竹取道之后才见到的。全句的意思是: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心里很喜欢这个地方。②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全石以为底”,就是“以全石为底”,意思是拿整块石头作为底。“以”和它所介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一般是作状语和补语。“以”所介的词语,为了强调它,有时可以提到“以”字的前面,如成语“夜以继日”“一言以蔽之”中还保留着这种句法。“卷石底以出”中“卷石底”就是卷起石底,也就是石底卷起。汉语中有一类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方向很难说是从主语到宾语,例如“他流泪了”,是泪自己流下来,还是被人流下,就说不清。这类动词,词义不变,主语和宾语可以互调,而动词并不转为被动。“卷石底”,既是“卷起石底”,也是“石底卷起”,意思一样。“以”相当于“而”,可以不译,连接两个动词。“为”是一个意义很广泛的动词,有“做”“当作”“成为”“是”等意义,随上下文而定。“为坻”,成为坻。“坻”读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屿”,小岛。“嵁”,读kān,指不平的岩石。“岩”,指峭壁。这句话的意思是:小石潭拿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是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可”本是能愿动词,用在数词前面,词义由可能引申为约计,属副词;“可百许头”,大约一百来头。“许”用在数字后面,也是表示约计的,相当于现在的“光景”“左右”等。“空”是名词,作“游”的状语,意思是在空中。“空游”就是无所依,“空游无所依”是联合结构的复杂谓语,前后互相补充。犹如“裹足不前”,把脚裹住,就是停止不前。“所依”是所字结构,在句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实际上是“所依之物”的省略。“无所依”,没有可以依托的东西。“若”用在动词前是副词,好像、仿佛的意思。“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天空中游,没有什么依托的东西。这是形容潭水的清澈见底。“空”只是“游”的状语,“若”作状语,修饰“空游无所依”,“皆”作状语,修饰“空游无所依”。这句的意思是:潭中的鱼大约一百来头,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托的东西。④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西南望”的“西南”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潭”是“西南”的定语,“而”连接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实际上省略了一个介词“向”。“斗折蛇行”的“斗”和“蛇”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山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斗折”和“蛇行”,结构并列,意思相同。名词作状语,既保有名词本身的意义,还要从它作状语的用法上,加上有关的词来理解,如这里的“斗”和“蛇”是表示比喻的,所以它的前面隐含了一个“像”。“明灭可见”的前面隐含了一个“其”字。站在高处看,曲曲折折的泉流,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看得见的为“明”,看不见的为“灭”;因为泉水弯弯曲曲,所以一段明,一段灭,明而又灭,灭而又明,其明灭隐显皆可见。这句的意思是:向小潭的西南望去,只见那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4.教师点拨特殊句式的翻译。(课件出示,组内合作完成。)①全石以为底。(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②如鸣佩环(倒装句。主谓倒装,应为“如佩环鸣”。)③卷石底以出(倒装句。主谓倒装,应为“石底卷以出”。)④日光下澈[省略句。应为“日光下澈(潭水)”。]⑤斗折蛇行[省略句。应为“(溪水)斗折蛇行”。]⑥坐潭上[省略句。应为“坐(于)潭上”。]⑦以其境过清[省略句。应为“(余)以其境过清”。]⑧影布石上[省略句。应为“影布(于)石上”。]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设计意图]所谓“整体感知”,就是从大体方面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感知、梳理,而不做细节方面的探究,教师要做好该方面的引导工作。整体感知有利于学生从“大”的方面把握课文内容,从而为下面进行“小”范围的重点探究打好基础。再读后思考:1.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2.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3.说说文中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4.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可先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再小组讨论探究,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评价。)〔明确〕1.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2.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3.本文写了“小石潭”周围“竹树环合”“青树翠蔓”的环境,“卷石底以出”的特点,写了水清鱼欢、源流曲折、岸势差互;水声,游鱼。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熟读了课文,理顺了文意并积累了相关文言词汇,研读了重点问题。请同学们回家整理好本课的学习笔记,可将重要的内容做成知识卡片,以便长期保存。1.熟读并背诵全文。2.翻译课文,用现代汉语写一篇介绍小石潭景色的文章。小石潭记发现小潭第课时1.在熟读课文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2.学习本文对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的能力。3.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品味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4.通过品读精彩语段,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文的鉴赏能力。5.激发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陶冶自身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重点】1.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品味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2.通过精彩语段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文的鉴赏能力。【难点】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品味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复习导入⇒研读赏析⇒写法探究⇒拓展延伸导入:提问型[设计意图]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新内容,利于知识的衔接,便于学习。此环节通过检查上堂课所学,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也引领学生回顾了课文知识,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重点做好铺垫。(多媒体以课件形式展示)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如鸣佩环,心乐之。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请翻译下列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先简要总结学生对上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好,这几个同学掌握得相当不错,可见课下下了一番功夫,真正掌握了知识。这堂课,让我们和作者一同走进小石潭,去赏析小石潭的美景,同时感受作者当时是一个怎样的心情。一、精读研讨,品味赏析。[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逐段引导学生赏读课文,帮学生梳理每段的写景内容和写景特点,培养学生寻读课文和梳理文本的能力。(一)研读品味第一段。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的段意。〔明确〕写发现小潭的经过,描绘潭的概貌。2.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文中语句回答。〔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明确〕(全石以为底……参差披拂。)潭由整块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4.作者为什么给这潭取名为“小石潭”?本段围绕小潭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可以从文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句话看出取名缘由。)〔明确〕围绕着“石”的特点来写潭的。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冽;正由于它是个“石”潭所以从正面落墨,写出石潭中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然后又就树的长势从旁描绘“石”,树的种种姿态正说明它是长在石头上的。5.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景物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6.选择第一段中自己最欣赏的两句话,从语言运用或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明确〕示例:“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两句运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表达了作者欣赏景色时愉悦的心情,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二)赏读第二段。【点拨】生齐读课文第二段,然后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在回答问题时,要先找到文中的原句,然后围绕着具体语句分析其描写的特点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1.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请结合课文简析。〔明确〕清澈。作者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写,整段无“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游,“空游”突出水清澈的程度;接着写鱼的影,借日光来显示,太阳照下来连鱼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都看得清清楚楚,可见水的清澈。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三)赏读第三段。【点拨】生齐读课文第三段,然后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在回答问题时,要先找到文中的原句,然后围绕着具体语句分析其描写的特点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1.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四)赏读第四段。教师范读第四段,并提出问题: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凄清寂静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在寂寞的处境中的忧伤感情。二、品读课文,美点寻踪[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具体的写景文段,然后从中分析出本文的写作特点。帮助学生理顺本文的写作手法,同时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1.文章在写景中用了什么写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作者好奇,于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发现了小石潭。明白了这点,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2.潭水和游鱼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可以先把描写潭水和游鱼的句子找出来,再细细品味作者的写法特点。)〔明确〕潭水之清和游鱼之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做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澄清,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天空的时候,着一鸟而让观者感知天空的辽阔高远,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烘托。3.文章后部分的凄寒感受与上文中的“乐”,对比鲜明,你是怎样体会这种情感变化的?(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矛盾中发现人物的内心情感,领会文章感情所在。)〔明确〕这种情感变化足以说明,作者被贬谪的悲凉是他心中的主调,寄情山水的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便显露出来。三、拓展延伸[设计意图]此活动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及时排解人生中的不利情绪。教师可要求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本文作者想通过游玩来排解自己的苦闷,结果事与愿违。辛弃疾的作品《鹧鸪天》中有名句“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形象地表现了愁绪难以排解。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帮作者一下?〔明确〕示例:一是要善于开释,心中有郁闷的事情,便寻找合适的方法或渠道,宣泄出来,譬如倾诉,该哭就哭,该笑就笑等;二是要善于自制,形成乐观的心态。这真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在文章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作者写景的方法(移步换景、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运用修辞、寓情于景),更让我们看到了《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水彩画(寓情于景的写法);也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乐曲(抑郁寡欢的情感);更是一篇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优美篇章(山水游记的名篇)。1.背诵全文。2.积累文中写景的名句。3.读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其他篇章。小石潭记潭石——异石纷呈潭水——声悦水澈一、名家评价《小石潭记》沈德潜:记潭中鱼数语,动定俱妙。后全在不尽,故意境弥深。——(《唐宋八大家文读本》)陈衍:《小石潭记》极短篇,不过百许字,亦无特别风景可以出色,始终写水竹凄清之景而已。而前言“心乐”,中言潭中鱼与游者相乐,后“凄神寒骨”,理似相反,然乐而生悲,游者常情。大而汾水,小而兰亭,此物此志也。其写鱼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工于写鱼,工于写水之情也。——(《石遗室论文》)孙琮: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中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笔墨悠长,情兴无极。——(《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二、《小石潭记》教学反思《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作者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石潭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除了让学生读懂文章本身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从这些名篇名家名作中,学到写景状物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思路,使自身作文得以改进。于是我在疏通文意后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领略小石潭的山水美,体会作者抓住特征细致描摹景物、有顺序地写景,并能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上。这节课我就试图进行这方面的引导,灌输学生“学习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作文服务”的观念。带领学生对文章的段落、词句进行解读欣赏,让学生充分感受小石潭清幽的环境、清澈的潭水、形态各异的石头及充满蓬勃生机之美。在作为旁观者欣赏小石潭的美丽之后,请学生以思考者的角度来想想作者是如何将小石潭描绘得如此美丽的。就此归纳总结出作者写景的特色、方法,适时地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尝试。虽说我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在实践操作中我却碰壁了:学生较为被动,课堂氛围较为沉闷。课后反思,老师规规矩矩地提问引导,学生自然正正经经地小心答题。这种一问一答缺乏创新的形式,怎么能激发学生活跃课堂呢?事后,我不禁问自己,这个教学目标难道没有其他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主动学习吗?回答当然是否,只要我多花点时间去“备学生”,这种局面应该可以改变。比如说,在带领学生透过字词理解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美景之后,完全可以给学生多点时间让他们去“画一画”,画出他们眼中的小石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再给点时间让学生展示,并让他们简单说说原因。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想想作者的写作技巧并加以学习练习。我想如果加入这一环节,课堂氛围会活跃不少。总而言之,上课之前不仅要备课充分,还要在教学形式上适当创新,对学生的反应也要有充分的准备,营造出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点拨〕本题是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所描写的顺序。〔参考答案〕本文写了“小石潭”周围“竹树环合”“青树翠蔓”的环境,“卷石底以出”的特点,写了水清鱼欢、源流曲折、岸势差互。二、细读课文,说说作者笔下的小石潭有哪些特点,并用原文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点拨〕本题侧重考查本文的写作特色,答题时可以联系文中相关的句子进行解答。〔参考答案〕本文写景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小石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不仅写出了水的特点,而且写出了石底翻卷出水面的种种形态。文中写“水尤清冽”是通过写潭中的鱼来侧面表现的。“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都是水清所致,写鱼就是在写水。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水尤清冽。2.皆若空游无所依。3.斗折蛇行。4.岸势犬牙差互。5.四面竹树环合。〔点拨〕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需要同学们认真积累。〔参考答案〕1.寒冷。2.依托,依傍。3.斗:像北斗星一样(曲折);蛇:像蛇(爬行)一样(弯曲)。4.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5.在周围包围着。四、背诵课文。〔点拨〕可以利用“减法”法则,背诵全文,要尽可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为坻(dǐ)参差(cēn)隔篁竹(huáng)B.佁然(yǐ)俶尔(chù)卷石底以出(juǎn)C.翕忽(xī)悄怆(chuàng)青树翠蔓(màn)D.差互(cī)寂寥(liào)斗折蛇行(dǒu)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B.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C.为坻,为屿为嵁,为岩D.心乐之乃记之而去3.选出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皆若空游无所依。C.日光下澈。D.潭中鱼可百许头。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如鸣佩环,心乐之。译文: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很高兴。B.皆若空游无所依。译文: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C.其岸势犬牙差互。译文:溪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相互交错。D.以其境过清。译文: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清静了。5.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A.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B.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6.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的环境的清幽。B.文章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高兴愉悦的心情。二、课内语段阅读小石潭记(2023·恩施中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心乐之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以其境过清

(4)乃记之而去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9.第二段写游鱼和潭水。描写游鱼,除了正面描写,还采用了的手法,写出了游鱼的自由快乐,表现了作者快乐的心情。描写潭水,抓住了潭水的特点。

10.作者游览小石潭过程中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原因。三、课文类文阅读【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注】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庥(xiū):树荫。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民桥其上()(2)逾石而往有石泓()(2)北堕小谭()(4)卷石底以出()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有泉幽幽然然胡不已乎B.其侧皆诡石怪木安陵君其许寡人C.然卒入于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其长可十许步。(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1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答案与解析】ǐ—chí;ǎn—quán;ào—liáo。)(两个“为”都是成为的意思。)(A项“西”名词作状语,向西;B项“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C项“下”名词作状语,向下;D项“鱼”没有活用,指鱼儿。)(“清”是凄清、冷清的意思,不是清静。)(B项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其他三项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D项对文章的主旨理解错误,文章在写景中传达出的是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7.(1)以……为乐(感到快乐)(2)像狗牙齿那样(3)凄清,清冷(4)离开8.(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这样的环境)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9.定点特写或动静结合清澈10.心情变化:由游览之初的“乐”到离去之时的“忧”或“悲”。变化原因:当时的柳宗元遭到贬谪,心情是悲苦的。游览山水本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抑郁之情,但这种山水之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11.(1)搭桥,架桥(2)越过,经过(3)落入(4)弯曲,翻卷13.(1)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2)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14.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乙文:潭水清冽,水声悦耳。附译文: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宽,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地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第22课答谢中书书1.易错字陶弘景(hóng)丹阳秣陵(mò)将歇(xiē)猿鸟(yuán)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与其奇者(yù)2.古今异义晓雾将歇(古义:散尽;今义:停止,休息)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3.一词多义共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副词,共同)为字共三十有四(副词,一共)时欲夕日欲颓(副词,将要)4.词类活用夕日欲颓(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徒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曲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梁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文题解说】《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从“答”可以看出,本文是作者写给谢徵的回信。【创作背景】汉魏时,极盛于汉代的辞赋,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逐渐产生变化,最后在南北朝时期形成新的赋体——骈文。骈文注重形式整齐、藻饰华美,是南北朝常用的文体,成为这时期的代表文学。在这段时期,骈文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是由南朝入北朝的庾信。作品中,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都是传诵千古的山水名篇,风格雅淡,文字清丽,可以和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比美。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徵﹚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清流见底。色界、无色界。欲界以贪欲炽盛为其特征,后用来指尘者。《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是我国古代歌咏山水的名篇。山水本是无情物,因为融入了作者细腻的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本文作者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富有生机的江南山水图,传达了自己与自然融合的愉悦,表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人生志趣。本文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学好本文,对学习本单元的其他诗文能起到借鉴作用。本课为2课时1.准确理解课文注释中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2.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把握作者的心境。3.品味语言,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1.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2.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3.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4.品味语言,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难点】1.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第课时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2.准确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3.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重点】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做到文从字顺,乃至背诵默写。2.能疏通文意,记住一些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难点】能疏通文意,记住一些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导入⇒诵读、基础⇒诵读、译文⇒整体掌握⇒课堂小结导入一:情境型[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语言叙述创设情境,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并对其产生兴趣,意在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导入二:设疑型[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起好奇心,开启学习的思维。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你注意过身边的风景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一、速读课文,掌握基础[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听读——个读——比读——齐读”等环节,帮助学生熟练阅读全文,在读中逐步了解文意,大致明确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准确的语感。1.听读。听课文录音,标记不熟悉的字的读音和长句的断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yuán)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2.个读。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3.分小组比赛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4.学生齐读,教师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二、诵读课文,翻译全文[设计意图]根据注释和课件提示,翻译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用法,理解课文大意。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试着翻译课文。2.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解,并点出本文中的重点字词。答谢中书书:书,书信。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全部。晓雾将歇:歇,休息,这里指散尽。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坠落;沉鳞,潜游水中的鱼。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奇,奇异、奇妙。3.教师讲解疑难语句的翻译。【课件出示,生自读自学。】①答谢中书书“答”,回复。“谢中书”,指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文题的意思是:回复谢中书的书信。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就是翠绿的竹子。“四时”,四季。“俱”,都。这句话的意思是: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③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复”,又。“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这句的意思是: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设计意图]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为第二课时进一步赏析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再读后思考: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整体感知。)〔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2.背诵课文。(1)自由竞背。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2)教师抽查背诵。(可以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这节课,我们熟读并背诵了课文,理顺了文意并积累了相关文言词汇,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这为下节课进一步理解赏析文章做好了充分准备。1.背诵并默写全文。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第课时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2.品味语言,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1.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复习导入⇒研读赏析⇒写法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导入:提问型[设计意图]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新内容,利于知识的衔接,便于学习。此环节通过检查上堂课所学,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情,也引领学生回顾了课文知识,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重点做好铺垫。(多媒体以课件形式展示,复习字词,是重点内容)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山川之美②五色交辉③四时俱备④晓雾将歇⑤夕日欲颓⑥沉鳞竞跃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请翻译下列句子。①青林翠竹,四时俱备。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③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简要总结学生对上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好,这几个同学掌握得相当不错,可见课下下了一番功夫,真正掌握了知识。这堂课,让我们走进这篇山水小品,与作者一起共赏祖国山川之美吧!一、精读研讨,品味赏析[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读课文,找出总领写景的字“美”,然后再分析它的作用。)〔明确〕美。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统领全文。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结合具体的句子感受本文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先让小组讨论,然后找小组代表回答。)〔明确〕极写山之高,水之清。3.本文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结合全文感受作品优美的景物描写,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明确〕本文以写景为主,通过对“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说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具体含义。4.请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可以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象;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5.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读情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而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二、品读课文,探究写法[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具体的写景句子,然后从中分析出本文的写作特点。帮学生理顺本文的写作手法,同时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1.作者是怎么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是通过什么角度描写这些景物的,有什么特点,明了这些内容,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明确〕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序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2.本文的结构精心布局,细腻缜密,试着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我们可以回顾第一课时理解的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再结合作者写景的特点加以分析。)〔明确〕本文虽属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结撰,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垫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序井然,结构得如此泾渭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3.请结合课文具体的句子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品味本文描写细致、表达精美的语言特点,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美的语句或词语,然后进行赏析,能分析出一两点即予以鼓励表扬。)〔明确〕首先描写细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作者描写自然景物时,扣住最能表现景色特征的时间——早、晚来描绘,在旭日东升、晨雾将散的一片寂静里,山林中呈现一片猿鸟争鸣的欢腾景象。“乱”字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使整个山林充满着勃勃生机。夕阳将要落山时分,余晖映照着水面,层层粼波之中,不断有鱼儿争相跃起。“竞”字写出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的场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立体流动画。其次是表达精美。文中展现了多种“美”。其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俊俏,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做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是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三、拓展延伸[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写作能力,表达心中之美。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学生欣赏图片,用心感受画面之美;老师举例,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学生自己捕捉景物的特点,练习描写;学生回答,表达心中之美。)〔明确〕示例:雾气渐渐地消散,猿猴的长鸣、鸟雀欢愉的歌声回荡在山林间。傍晚的夕阳即将沉入水底,淡红的余晖映照在水面,鱼儿仿佛想饱览夕阳的风采,竞相跃出水面,却不知夕阳的余晖给它们镀上了闪亮亮的光彩。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徵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这是一篇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内容美的文章,读完让我们齿间留香,这是一篇深情满满的文章,读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1.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诗词、对联、歌词等。2.完成课后练习。一、《答谢中书书》赏析《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二、文言文断句方法文言文的朗读停顿这一考点在全国各地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一考点的价值。停顿是理解翻译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题,主要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题型。选择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选择正确的,一类是选择错误(或不正确)的。主观题类型主要是用“/”直接划分节奏。那么应该如何断句呢?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应考虑在这些字的后面断开。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例句:自/康乐以来。“自”是放在句首的介词,应在这个字后面断开。注意借助自己掌握的古汉语语法知识来断句。如名词、代词经常作主语或者宾语,遇到名词、代词作主语了,就在它的前面断开。例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予”是代词,作主语,独立停顿。古人写文章,讲究对仗工整,讲究互相照应,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往往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例句: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几句是对偶句,“晓雾”对应“猿鸟”,“将歇”对应“乱鸣”;“夕日”对“沉鳞”,“欲颓”对“竞跃”。一、课文描述“山川之美”,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也反映了作者归隐山林、欣然自得的心境。诵读课文,说说哪些句子传达出了这种心境。〔点拨〕本题意在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末尾两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在上文写景的基础上,以感慨收尾,展开议论,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到这种奇妙的景色,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突出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怡然自得的心境。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点拨〕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需要同学们认真积累。〔参考答案〕1.共:副词,共同。2.歇:休息,文中指散尽。乱:此起彼伏。3.竞跃:争相跳出(水面)。三、背诵课文。〔点拨〕可以结合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思路,背诵全文,要尽可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晓雾将歇()(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四时俱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字共三十有四D.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3.选出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A.晓雾将歇。B.四时俱备。C.山川之美。D.古来共谈。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译文: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C.实是欲界之仙都。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D.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5.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6.《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写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二、课内语段阅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题目第二个“书”的意思是,“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四时俱备

(2)五色交辉

(3)沉鳞竞跃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10.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三、课文类文阅读(2023·德州中考)【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