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画圆_第1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画圆_第2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画圆_第3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画圆_第4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画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画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画圆》P4-6页例3及“试一试”与“练一练”的相关习题。

教材分析

圆是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的唯一一个曲线平面图形。教材介绍了四种画圆的方法,重点让学生学习圆规画圆法。学生通过学习用圆规画圆,不仅能提高学生画圆的技巧,还让学生对圆的特征有更深层次的体验。通过画圆,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能够判断出哪些物体是圆形的,本节课的教学在了解圆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画圆,通过用实物描圆、直尺画圆、系绳画圆、圆规画圆等方法,让学生借助直观比较,感知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进一步理解圆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画圆,能用圆规按要求画圆,知道圆的大小与半径有关系。

2能积极参与动手画圆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能按要求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教学方法

讲授法动手操作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播放视频《圆的欣赏》

一、谈话引入

1、师: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你学会了什么?学生回答圆的各部分和特征。

2、师:你有办法画出圆吗?真不错,到底有哪些画圆的方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画圆。(板书课题:画圆)

【设计意图】师生交谈上节课有关圆的话题,引出课题并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究、思考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的投入到画圆的学习中。

二、画法荟萃

1课件出示活动要求:①请拿出准备好的工具在白纸上尝试画圆;

②画圆时可以选择同桌合作或者独立完成。

2学生尝试画圆,教师巡视指导并拍摄学生活动的视频或图片。

3汇报交流方法。

预设:

方法一:实物描圆法:

学生边示范画圆边讲解画法:把物体上圆形的面按在纸上,然后描出一个圆。

方法二:直尺画圆法

(教师出示学生画圆的视频)学生上台讲解方法:一支笔固定在一点,另一支笔旋转一周画圆。师:那支不动的笔固定的是圆的什么圆心画圆时要固定圆的圆心。(教师板书:圆心)方法三:绑笔画圆法:

学生现场画圆并讲解方法:将两支铅笔用胶带固定住,一支铅笔固定不动,另一支铅笔旋转一周画圆。

方法四:系绳画圆法

教师上传学生系绳画圆法的视频,学生上台讲解。

师:用这种方法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生:一支铅笔一定要固定在一点不要动;另一支铅笔要拉紧线绳旋转一周再画圆)

你发现了圆的哪部分?(固定不动的笔所在的位置是圆心,两支笔尖之间的距离是圆的半径。)猜一猜:可以用橡皮筋代替绳子吗?学生同桌合作用橡皮筋画圆

师问:没有画出圆的同学请举手?为什么用橡皮筋画不出圆?(生:皮筋一拉就长了,圆的半径发生了变化)

师生归纳:画圆时必须要固定半径。(教师板书:半径)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自主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画圆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讨论汇报画圆的问题中一方面学会画圆的方法,另一方面体会画圆时要固定圆心和半径,为圆规画圆法做好铺垫。

方法五:圆规画圆法

过渡:不少的学生运用了一种新的工具并且成功的画出了圆,是什么工具呢?(生齐答:圆规)这么多的同学知道圆规呀,那谁来带领大家认识一下圆规呢?

(1)认识圆规

学生介绍圆规的结构:手柄、带针尖的脚和带笔尖的脚。

(2)上传学生运用圆规画圆的视频,学生上台讲解画法。

(3)尝试圆规画圆

试一试:自己确定半径的长度,用圆规画一个圆。(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用圆规画圆,其余学生在白纸上独立画。)

学生说圆规画圆的步骤,总结画法:

第一步“定长”:把圆规带有针尖的一端对准直尺的零刻度,一端对准的刻度就是两脚间的距离(即定半径)。

第二步定点: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即定圆心。

第三步旋转一周: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

教师板书:定长

定点

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后必须标注圆的圆心位置和半径或者直径的长度。学生完善圆或用圆规重画圆。

想一想: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什么?(师板书: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4)出示学生画的大小不同的两个圆,教师提问:这两个圆哪个比较大?(生答)

议一议: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同桌讨论分析得出:半径越大,圆就越大;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师板书:

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4方法辩论

教师提问:同学们,除了实物描圆、系绳画圆、直尺画圆、圆规画圆、绑绳画圆以外,还有其他的画圆方法吗?如果让你选择方法画圆,你会选择什么方法?为什么?

预设:圆规画圆的优点:画出来的圆规范、准确;操作方便……

追问:是不是生活中的圆都能用圆规画?(出示操场系绳画圆的视频)

教师小结:每种画圆的方法都有它的优点及应用的领域,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有几个层次:①圆规画圆法经过学生尝试画圆—师生规范画法—纠错与重画的全过程,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提炼出圆规画圆的方法;②通过教师的“故意失手”移动圆心给学生画圆造成困难,从而加深学生对“圆心决定圆的位置”的理解;③方法辩论起到择优与归纳总结的目的。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2在边长为4厘米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

3欣赏与设计。

播放《圆的美丽图案》微课,展示学生设计的作品。

【设计意图】设计有层次的练习,一方面考察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进一步熟练运用圆规画圆;另一方面欣赏与设计圆的图案,使学生加深理解画圆的意义,拓展引导学生走向更关阔的圆的运用和思考空间。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和其他同学分享一下!

出示画圆儿歌:确定中心定半径,圆规尖脚固圆心,另一只脚转一圈,一个圆圈即画成。【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画圆方法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在反

思中积累活动经验,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和适用性。

五、播放微课、拓展视野

除了这五种方法,古代的劳动人民也有一种画圆的方法,请同学们仔细观看(播放微课《规矩》)。板书设计:

画圆

画圆四步法:

定长

定点

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旋转一周

标出圆心、半径或直径

《画圆》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与掌握圆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能按要求熟练运用圆规画圆。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实现本课教学目标,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设计的多种画圆方法使本课非常充实,本课设计了实物描圆、绑笔画圆、直尺画圆、系绳画圆、圆规画圆五种画圆方法,并且做到各种画法在处理上有轻有重、辩证统一。

2.把动手操作贯彻在画圆方法探究的全过程之中。本课安排了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画圆(或同桌合作画圆)、用橡皮筋画圆、用圆规尝试画圆、用圆“设计图案”的活动,以动手操作为基础,在操作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画圆方法及技能。此外,充分给予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画圆方法的机会,培养学生直观观察学习的机会。

3.先进多媒体技术的充分运用,如:采用希沃白板课件;自录微课;希沃助手中的“拍照上传”“视频上传”抓住了课堂学生的生成,使课堂活了起来,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4.练习题设计凸显层次性、目的性、发展性,紧扣本课重难点。“用圆规画已知半径或直径的圆”做到了对“圆规画圆四步法”的训练;“在正方形中画最大的圆”除了练习圆规画圆、加强学生对“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理解与应用外,意在为将来学习“外方内圆外圆内方”作铺垫;圆图案的欣赏与创作目的在于:不局限学生思维,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5.灵活设计与使用教具。由于教师圆规使用的是带粉笔的脚,在白色黑板上没办法画出圆来,教师想了很多的办法,如在白板上贴上黑色的纸、在圆规上绑一支白板笔等,最后决定,用软纸包裹、胶带缠绕住白板笔芯,将粉笔芯更改成了白板笔芯。

6.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在课的结尾处,以微课《规矩》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测量工具“规”和“矩”,既拓展了视野又让学生感受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反思全课的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1.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处理得有欠缺。比如:课堂上学生出现了一种“新”方法:两支铅笔固定在透明胶带两个小洞内,一支笔固定于一点,另一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