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论文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论文论文关键词:辅导员就业指导不利因素优势论文摘要: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在扰业指导工作中有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若一些问盈。研究这些优势和问题,对于充分发挥栩寻员在魏业指寻工作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念义。“大学生就业难”不单是“扩招”惹得祸,除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因素外,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滞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辅导员作为一支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了解学生特点和情况的教师队伍,始终处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着实影响着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1影响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利因素(1)高校就业指导方式容易忽视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采用三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的就业指导课;二是由专业课老师结合专业知识将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三是邀请企业相关人士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这3种做法在实际的就业指导中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忽视了辅导员的作用,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最有可能了解到学生就业、择业的真实情况和想法。据了解,相当一部分高校仅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才开展上述形式的就业指导,加之忽视了辅导员的特殊优势,浪费了这一宝贵的资源,致使学生临近毕业时就业率还是不容乐观。(2)辅导员的工作模式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辅导员除了要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党团、行政、心理辅导等其它事务性工作,操作性和常规性的工作较多,且辅导员队伍建设缓慢,辅导员和学生人数的比例远达不到1;200,同时学生欠费、心理和就业问题等日益突出,这更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和压力。这些因素都使得辅导员不知不觉放松了理论学习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造成了辅导员不能有效地利用科学的就业指导知识指导学生就业,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也只能“临阵磨枪”,不可能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3)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工作一直未得到重视,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而大多高校辅导员一般是由刚毕业的年轻人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和就业指导相关知识。与此同时,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工作一直未得到重视。年轻的辅导员在未经过任何专业培养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往往停留在召开“就业动员大会”或“就业形式报告会”,讲解就业政策等方面,不能很好发挥其特定的优势,更不能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个性化的指导,致使就业指导工作随意性大,不够系统,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需求。(4)辅导员的作用和地位一直未得到有效的关注和重视,这给其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地发挥作用带来了困难。虽然关于提高辅导员待遇和地位的文件和措施很多,但高校辅导员的地位依然不高。所有课堂教学以外的工作都交由辅导员处理,甚至有些专业课教师课堂秩序出现问题也将责任推给辅导员,这样的工作模式致使辅导员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研究的基本条件,更直接影响到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给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就业指导工作时带来了困难。(1)辅导员的角色优势,为就业指导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辅导员大多很年轻,他们的年龄和生活阅历等和大学生比较接近。辅导员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经常深人学生中间,使师生之间更多地以朋友身份展开交流,容易赢得学生的信任。这大大增加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可信度,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辅导员的信息获取优势,有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辅导员处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工作直接面对学生,工作范围涉及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且辅导员的配备也具有相对固定性,经常从学生入学带到学生毕业,与学生相处时间相对较长,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便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有利于增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3)将就业指导与常规工作相结合,有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就业的压力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各高校工作重点之一,也是大学生及家长重点关注的问题。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将就业指导工作融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之中,与学生日常管理、学风建设、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相结合,这既能提高常规工作的效率,也有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在学生一人校时便帮助学生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阶段,既有长期目标,有短期目标,在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目标的同时,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风校风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工作的开展,更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就业竟争力。(1)健全培训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健全培训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可以充分有效地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比如邀请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就业指导知识的专题辅导;分批选送辅导员参加就业指导培训,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要求辅导员多做调查研究,了解就业市场,掌握市场信息。主观上辅导员还应不断加强学习,认真研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知识储备,从而避免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空洞说教或专业水准不够等情况的发生。(2)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意识,加强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就业指导。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特点,所以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即应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辅导员要根据各个年级和专业学生的特点,明确目标,各有侧重地分步实施。从大学生踏进大学校园起,就开始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性格、兴趣、特长等,建立个人职业生涯档案,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性地实施这个目标,并在以后四年实施目标过程中给予监督和指导,并根据情况不断作适当的调整。《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引起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本文首先现简要说明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然后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目前的就业难提出了几条解决对策。关键词:现状;就业难;对策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从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而来。对此,不少人将就业难归咎于扩招政策,认为是扩招导致大学生贬值缩水,供过于求。OECD公布的《2012年教育展望》显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美国达42%,韩国达40%,加拿大位居全球之首,高达51%。而我国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还不到5%,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目标,即使到2020年,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才达20%,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很低的。事实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当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单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社会体制深层矛盾的具体体现,涉及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思想观念的深层问题,关系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因此,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加强通盘考虑,加强统筹管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二、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2.高校盲目扩招。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连年大幅度扩大,虽然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同时也带来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硬件不足,图书、教学设备、师资力量跟不上;学生实验条件简陋;教学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直接导致提高自身能力、科研时间不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得不到及时改善。特别是有些地方性大学和民办高校,办学条件差,教师数量不足且教学水平较低,学科及专业结构矛盾突出,管理混乱,最终导致了大学生教育质量下降,学生素质达不到社会认可。3.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4.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5.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6.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7.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变为买方市场。然而,对于这一变化,大学生并没有做出及时反应和调整。一方面是就业期望依旧,大多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不予考虑;另一方面要求离家近、薪水高、工作轻松。过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资,而忽略了自身和职业生涯规范与发展。三、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一)就业指导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方向应该从基本的就业理论教学转向更加基础的就业实用性教学,对于学生的就业观念,工作观念进行改变。我国现在就业指导课程包括就业的概念,就业的重要性等等,但是对于实际的就业技巧,就业方式,自身定位,就业情况等等对于大学生就业重要的课程和信息都没有涉及,所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改革应该更加彻底,课程安排上不能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来教学,更应该向着实践看齐。(二)社会就业环境社会就业环境来讲,有必要增加我国的就业岗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增加我国就业缺口中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这样才能将企业从对于一般人才的需求转回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上,同样也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再有需要社会进行支持的是,将大学生实习工作落到实处,尽量动员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习机会。(三)政府政策刺激政府的政策刺激在改革中有相当的重要性。首先政府要做好大学生的分流工作,在考研、出国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分流方式。将创业进行到底,国家再有能力的情况下,要更加鼓励大学生创业工作,而且我国可以设立一些的国家性质的大学生二次培养机构或者可以鼓励民办专业技能学校对于大学生进行二次教育。这样就可以使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接收到更多专业性的教育。事实上我国已经存在一定的民办职业教育学校,这些学校与传统的技校,专科不同,都是针对于大学生这一人群,为特定的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员工,而且这些学校的教学内容也更加接近实际工作,这些学校已经想很多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这些学校的覆盖程度,专业能力不足,也不够正规,所以国家应该进行扶持一些更加正规规范的民办职业学校,为大学生提供转行的机会,想冷门行业提供更多的员工,减少大学生待业情况。(四)高校体制改革高校体制改革可以说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最重要的环节。首先,大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必须有一个巨大的变化,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发展教育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放一定的大学进行实践型技术教育,理论教育放轻。虽然这样的改革必然会减少我国理论研究人才的数量,但是这样的体制改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且也可以满足社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减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再有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实际的社会需求接轨。学校不能再盲目的设定专业,而是应该随时对就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合理的设置学校的专业情况。只有这样大学教育才能降低培养人才的结构失衡问题,减少因为专业过于集中导致的大学生竞争激烈,大量同岗位人员没有工作的机会。最后,我国大学应当注意的是,盲目扩招问题,的确大学扩招使得我国的人口平均素质有了明显地提升,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但是如果继续大学扩招历程导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不能够有效缓解,依然会造成社会的严重不稳定,这不是提高素质能够解决得了的。所以大学扩招工作应该更加谨慎,在衡量实际的高考人数的情况下和国家适龄学生数量的前提之下,合理的决定大学应当招录的学生数量,这样的才能够有效控制,进入就业阶段的大学生的数量,减轻就业压力。(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参考文献:[1]姚佩玲.浅析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J].商,2014[2]张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阚甜.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
第一篇:关于就业问题的论文: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1)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我国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高校学生人数不断攀升,2000年到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0万、495万、559万、611万,2010年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女大学生由于自身生理、心理原因,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整个社会观念的影响,就业难问题就更加突出了。一女大学生就业难1就业机会难获得。由于女生受生理等条件限制,工作存在诸多不便。许多地方不如男生,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明确提出“不要女生”或“男生优先”,许多女生因此失去就业机会。2,就业质量相对低(1)待遇低。据北京大学课题组对我国东、中、西部16个省份34所高校200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表明:“毕业生的起薪性别差异显著。男性平均起薪为1631元,女性平均为1507元。两者相差124元。与2003年相比,男性的起薪上升,而女性的起薪下降。”(2)工作满意度低。对就业单位的满意度女生低于男生。虽然女生也能找到工作,但较“好”的工作还往往是男生捷足先登。一方面,用人单位的种种条件限制,使许多女大学生得不到理想的工作,只能先就业再择业,导致其工作满意度不高。另一方面,部分女生尤其是学理工类专业的女生,不得不面临毕业就改行,从事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工作,这也会导致工作满意度低。3,就业空间局限性大。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相对比较狭小,女大学生就业还是比较明显地集中在传统的女性职业上(如文秘、营销、公关等),许多理工科专业的女毕业生由于找不到专业对口工作,也会从事上述工作。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一)主观因素1就业观念有偏差(1)就业地区倾向于大城市。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而不愿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就业,错失了许多就业机会。(2)工薪要求高。在目前,毕业生越来越多,岗位供应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毕业生整体工资水平在下降,但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薪水要求过高。学生对自己定位不准,工资要求过高,阻碍了其就业的进程。2个人综合素质不高(1)依赖心理强。与男生相比,大多数女生的依赖心理更强,求职择业主动性差,往往会期待家长、老师、学校为其承担,存有等、靠的心理,就业准备不充分。(2)能力相对差。虽然女生在校期间一般都比较刻苦,成绩也较为突出。但在想象力、创造力、开拓力以及知识的灵活运用等方面逊于男生,与男生相比往往知识面窄,实际操作能力、心理素质较差,而用人单位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青睐复合型人才。(二)客观原因1,社会方面的原因供求矛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群体已从稀缺资源变成供大少求的资源,甚至还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另外,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求矛盾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继续加大。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因素之一。2,学校方面的原因(1)专业设置不合理。一方面,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不能与市场需求接轨,整体就业困难,女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另一方面不少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操作课程所占比例较少,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使得原本动手能力就不强的女大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2)对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到位。针对目前就业难的现实,为了保证就业率,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就业中心在大学生就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人员数量等方面原因,就业指导中心通常只是为女大学生提供信息,对女大学生就业进行技巧、心理素质上的培养不够,没有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3,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投入大量的教育成本,家长希望孩子大学毕业后能够得到体面的工作,期望较高,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女孩子应该从事一些文秘、办公室等之类的工作,因此会对大学生就业提供参考意见。4,女大学生自身特点。男女两性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大多数女性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性,这是众所周知且无法选择的。男女两性生命周期的显著差异就是女性承担着生育孩子和哺乳的任务,由此必然造成女性职业生涯的中断。这种生理上的差异及由此导致的生命周期的不同,与传统的家庭角色观念相结合,造成了女生在就业中的不利地位。三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一)主观方面在校期间,每个女大学生都要注重全面发展,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在学好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地动手实践;在现有的专业知识基础上,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做到“博学多才”;多参加社团活动,以多种方式与社会接触,拓宽视野,锻炼自己的胆识和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二)客观方面1,政府行政部门。制定各项政策规范。禁止带有性别歧视的招聘广告。制定薪金方面相关政策,现在不少城市对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限定,但对大学生却没有相关规定。制定各种鼓励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其提供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2,学校方面(1)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高等院校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做好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学校要加快构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成立专门的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对其就业就行全过程指导、帮助与管理,使她们在进入市场前就了解有关政策,熟悉行情,从容应对。女大学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要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女大学生自身、社会、学校、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第二篇: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随着多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接受教育的女性大幅增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女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然而,社会各界对高校女生就业歧视却日趋严重,“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日益成为政府、社会、家庭和女大学生个人密切关注的问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不仅给女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心理压力,还可能助长部分女大学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女大学生就业难还直接导致女大学生考研率高,然而,即便是拥有了研究生学历,她们也得不到应有的公平的待遇,女大学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就业歧视在我国呈现出日益普遍化的趋势,所谓的就业歧视是特定的经济关系在人们理论思维中的再现,它深刻、完整地反映了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其中最严重的是性别歧视,即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所谓的女大学生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的各个环节中,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生或提高对女大生的录用标准从而导致女大生平等择业机会的丧失及其他损害的情况。1虽然我国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都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但是,关于何谓歧视以及法律要反对怎样的歧视,我国法律并无任何明确界定。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开宗明义反对就业歧视,在总则的第三条明确写到:“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但也没有就就业歧视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现实生活中就业歧视依然存在。在现实择业过程中,男女存在着极大的不平等,目前社会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就业过程中,“女硕士=男本科、女本科=男专科”,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男生一般投2到3份简历即可得到一次面试的机会,而女生要得到一次面试机会,要投8到10份简历。女大学生就业歧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每年女大学生考研比例高于男生,考研也成为女生逃避就业的一种方式,可是就算一路考到博士,仍然对就业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甚至造成女大学生“赢在考试输在就业”的现状。女大学生就业前途惨淡。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用人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资源条件下追逐个人效用最大化。对用人单位而言,即利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组合追逐利润最大化。总之,用人单位要全面衡量使用某种劳动力的“性价比”。由于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等等,使得“女牌”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牌”劳动力,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2、女大学生对工作期望、要求较高。女大学生一般都会认为自己经过多年的苦读,且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对未来的工作都有一个过高的期望:不希望工作流动性太大、对工作稳定性的要求高、对劳动环境的要求也较高、不能从事劳动强度高的工作、有些工种也不适合女性、还有人身安全问题,这些都需要用人单位给予额外的关怀和照顾,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这些要求无疑也限制了女大学生的择业范围。3、女性家庭角色的局限。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对某一事件做怎样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该事件的态度。调查表明,大多数女性认为女人应把妻子的角色放在第一位,其次是母亲,第三位才是工作,因此,婚后的女大学毕业生家务劳动仍是其主要职责,这必然会导致她们工作时精力分散,从而降低劳动生产率。此外,女性较重家庭的观念也会使用人单位不好安排工作,而男员工却可以随时待命、随时出发。4、女大学生自身特点。男女两性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大多数女性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性,这是众所周知且无法选择的。男女两性生命周期的显著差异就是女性承担着生育孩子和哺乳的任务,由此必然造成女性职业生涯的中断。三、解决女大学就业难问题的相关对策现如今,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要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需政府出台相应政策以支持,还需女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一)女大学生自身应如何应对1、女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端正择业态度。女大学生首先应正确的认识自己,不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其次应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努力发展自我、提高自我,以自己的实力、能力赢得社会的认可,从容应对社会的不公正待遇。2、女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我价值。女性心思细腻、有耐心、忍耐力强,这些性格优势使她们能够从事一些枯燥单调的工作。女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更能接受新事物,更好地适应新工作。此外,女性天生的亲和力、善解人意和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在社交和人际协调方面显示出极大地优势。3、树立维权意识和敏锐的社会认知。女大学生要树立维权意识,树立敏锐的社会性别意识和权力认知,善于发现和抵制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维护自己的合法劳动权益。同时树立良好的心态,正确的面对就业中的不公正待遇,并积极、从容应对。(二)政府的应对策略生育行为是人类繁衍和文明延续的基石,是事关民族、国家的大事,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女性肩负这一神圣职责,却因此在就业中遭到歧视,所以,政府应采得力、务实的措施将这一成本社会化,而不应由女性这一弱势群体承担,也不应完全由用人单位承担,应多方共担。1、给企业以一定的税收优惠,从而弥补其“性别亏损”,鼓励企业雇佣女大学生。2、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家务劳动市场化,使女大学生从家务中脱出身来,从而专注于工作,提高工作效率。3、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反歧视立法,把对女大学就业的保障提升到法律层面,并严格执行。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把就业歧视真正落到实处。此外,学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的就业指导,特别开设女大学生求职技能培训和心理辅导班,培养她们的求职能力、化解就业焦虑;帮助女大学生尽可能多地搜集就业信息,降低女大学生的求职风险和求职成本。总之,在劳动力市场上以及工作环境中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它们对女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而克服这种不平等则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由于,女性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减少这种不平等,将有助于女性和整个社会的发展。
第三篇: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7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因此了解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深入分析这一社会问题的成因,从而提出解决这一难题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一)总体就业形势严峻首先,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工作岗位的缺口在1300万至1400万左右,而“十一五”时期,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其次,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速度,高校毕业生供求矛盾突出。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然而根据全国的调查,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有限,仅占新增岗位的22%。最后,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剧,目前就业压力集中体现在地域和行业上的不均衡。(二)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我国的封建社会有几千年的历史,“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等男权主义思想在社会的两性观念中根深蒂固。尽管女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历与文化水平,而且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总体学习成绩往往优于男生,但在就业中却因为用人单位的传统观念,常常处于劣势。(三)法律法规不完善,国家劳动与保障政策的操作性差对于保障女性的就业权利,我国的《宪法》、《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都有明文规定。《就业促进法》第三章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保障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女子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妇女的录用标准。用人单位录用女职工,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在《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章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七条也有类似的规定。可在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却经常遭遇性别歧视。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6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规定女性在聘用期间不得怀孕生育。其原因在于这些法律条文原则性太强,在实践中可操作性较低,对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无法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一)生理特点影响女大学生就业一般来说,多数女性在体力和精力上不如男性。传统的社会分工机制决定了带有浓重体力色彩的工作一般由男性承担,因此造成了女性在选择职业时处于这种性别分工的边缘地带。另外,女性承担着生育后代的重任,女职工在孕产期不但要中断正常的工作,单位还得根据国家福利制度担负补偿费用较高的成本,加上女性比男性要早退休5-10年,女性雇员就要比男性领取更多的退休金。这些都不符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要求。(二)错误的就业观念影响女大学生就业女大学生常有不同程度的自卑,自信心不足,表现为畏首畏尾、缺少自我推销的勇气,求职时要有同伴相陪,做决定时优柔寡断,难以让用人单位信任。还有的择业期望值过高,向往大城市和高薪水,愿作“白领”而不屑于作“蓝领”,好高骛远。农村生源的女生则普遍存有跳出“农门”改变身份的想法,毕业后宁愿漂泊于城市也不愿回到自己落后的家乡,从人为上窄化了就业空间。有的女大学生求职择业缺少主动性,对家庭对社会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依赖性,存在等、靠、要心理,从而耽误了如期就业;还有部分女大学生认为“学的好不如嫁的好”,把人生未来寄托在婚姻而非事业上。(三)就业能力不足女生在校期间一般学习都比较刻苦,成绩也较好。但过于看重学习成绩,不愿参加更多的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忽略了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了女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造能力等等落后于男生。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与市场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事业心、吃苦耐劳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更加青睐复合型人才。还有的女大学生过于注重在外表上包装自己,期望以青春和外貌做筹码,却忽略了自身修养和内在素质的加强,这种不良意识同样影响就业。三、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扩大劳动力需求,从总量上缓解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为女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经济学界的统计分析表明,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社会就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采取有效措施,挖掘就业潜力,扩大有效岗位供给,以便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二)优化社会环境,完善保障制度首先,要提倡民主、文明、公正的性别文化,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形成有利于女性充分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特别是用人单位应当认识到女性的生育也属于社会责任,应该得到关怀和支持,而不应该成为就业的障碍。其次,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还应充分认识到女大学生的优势:女大学生往往具有更强的形象思维,记忆力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做事细致认真。另外,她们的责任心、事业心、吃苦精神也不亚于男性。用人单位应根据岗位的特点给予适当的考虑,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而全盘否定。再次,在政策法规上,国家应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保障制度,例如,通过国家给企业减免税收或由企业、保险业和国家共同负担女性生育保险等办法,建立起女性生育保障制度,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使女大学生就业难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三)高校在学科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应以市场为导向目前高校中依然存在着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盲目开办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失衡;另一方面对一些冷门专业没有及时根据市场调整招生人数,没有及时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导致了学生未毕业先失业。因此,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高校可以尝试增加选修课比重,因材施教,使开设的课程更有弹性,方便女大学生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此外,从每年各省、市举行的大型招聘会来看,大部分企业只招聘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或专业骨干,其理由是若招聘应届毕业生,至少要培训半年以上。这给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一定困难,对于应届女大学毕业生来说,难度就更大。所以,学校应增加社会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措施。(四)转变女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1.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目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对女性的就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女大学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摒弃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讲实惠、图安逸的功利化的择业价值取向,鼓励和提倡女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古人说得好“,猛将必拔于卒伍,贤相必起于郡县。”到基层工作并不意味着将来没有大的成就。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开拓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和途径。女大学生应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人生的价值。2.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思想素质。市场的激烈竞争迫切要求人们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作为新时期的当代女大学生,必须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独特的创新精神,才能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学校和社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往往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很多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态度冷淡,主要是因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工作与生活经验,角色转变慢,需要培养的成本太高。女大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对来说更少,因此在社会经验上更处于劣势。教育部、人事部和劳动保障部已经对大学生的见习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会各界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女大学生应该借助社会实践平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切身的感受和体验,尽可能全面了解社会,正确评价自我,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征、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最佳职业。4.鼓励高校女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强调,要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狠抓政策落实,努力营造“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制度化环境。各高校应继续组织实施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及时总结经验,使现有项目可持续发展。要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力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要持续开展主题突出、生动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推广“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各高校也要将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工作纳入就业培训总体规划,开展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实训,推动高校毕业生创业基地建设。总之,女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各方要多管齐下,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参考文献:[1]敬海波.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透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6).[2]叶文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商业时代,2006,(17).[3]段玉强.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4]游钧.2006-2007年:中国就业报告—探索素质就业[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5]陈昊、郑伟.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7(31).招生与就业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0395
第四篇: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4女大学生就业难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李瑾,彭建章(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处,河北保定071000)摘要: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女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满意度都低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难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备受关注。结合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分析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积极促进女大学生成功就业。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难;影响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13X(2011)02-0104-05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和大学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受当前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受到一定性别歧视,这一群体逐渐成为一个日渐边缘化的就业人群,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笔者以抽样调查和统计资料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华北电力大学2010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6份,回收率为95.2%,其中有效问卷466份,其中男生266人,女生200人,有效率为93.4%。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理论内涵(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内涵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与人口、劳动者受教育水平、经济结构以及经济体制等因素有关[1]。所谓的“女大学生就业难”,不是说女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指与同班或同届的男生相比,女生择业时间相对较长、工作单位相对较差[2]。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女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低于男大学生;二是指女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低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呈现边缘化的趋势,就业领域的范围和机会大大减少,并且就业的福利待遇等条件明显低于男大学生。(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理论注解1.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3]。加里·贝克尔(GaryBecker)在《人力资本》一书中认为:唯一决定人力资本投资量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这种投资的有利性或是收益率[4]。即在人力资本的投资过程中,成本和收益是决定人们投资意向的最主要因素。只有良好的收益,才能促进人们对成本投入的积极性,反之则会影响人们对成本的投入。2.女大学生就业难反作用于人力资本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女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她们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学习,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本的价值不断提升,成为女性中的优秀群体。根据数据统计,女大学生在大学环境中的个人素质不亚于男大学生。四年的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升值,女大学生强烈希望能够通过就业将人力资本转化成产品或劳务,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女大学生投入了与男大学生相同甚至更多的成本,却出现了因性别问题而不能就业或不能就好业,这就影响了人力资本合理转化成收益回报,进而影响社会、家庭、个人对女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导致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一)国外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显现在发达国家中,“女大学生就业难”也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美国女大学生协会在2003年的一项调查结果发现:美国女性在接受大学教育方面已经获得了和男性相同的地位,而且在过去的20年间,女性从事管理和专业工作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加,但女大学生能够充分地进入那些待遇好、地位高的行业的几率依然很小。在日本,尽管女大学生的比率逐年增加,但各企业在招聘时对女大学生敬而远之,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每况愈下。从求职、录用人数和供需比率看,女生是1∶0.61,而男生为1∶1.43,有差不多40%的女大学生找不到工作[5]。在韩国,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少,而且结婚后大多数被迫辞职;女大学毕业生大多数从事秘书、服务员和一般办事员等工作,很难进入管理阶层。在金融危机下,韩国经济不景气的现象日渐明显,韩国校园出现了“结婚热潮”,用结婚来替代就业。(二)国内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1.女大学生的就业数量、就业率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见图1),1998年女大学毕业生占总毕业生的比重为36.64%,2003年增加到44.29%,2005年又增加到45.17%。2004年,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分别为139.7万和116.2万,男生的比例比女生高9个百分点;到2008年男女生数量分别增加到281.9万和277.5万,两者在比例上的差距不到1%[6]。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是指大学毕业生在离校时,已经确定就业去向的毕业生人数占全体毕业生总数的比例。根据调查统计,女大学生投递简历的份数多于男生,获得面试机会却少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的求职成本高于男大学生,找到第一份工作花费的时间也比男大学生长。根据厦门大学叶文振教授对2002年1068名本科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在同等条件下,女生一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性别减少了女生落实就业单位的概率,降低了签约单位拟付的工资水平。根据数据统计,最近几年的女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也低于男大学生(见图2)。女大学生的毕业人数持续不断增加,与男大学生比例相差不大,然而女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却远低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成为就业的弱势群体,必须引起高度关注。2.女大学生就业的满意度大学生就业问题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是就业的“量”,即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另一个就涉及到就业的“质”,表现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满意度,通常是指某个人在组织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本身及其有关方面(包括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工作方式、工作压力、挑战性、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等)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5]。根据调研数据得知,女大学毕业生中有49.5%的同学想要到大中型城市及沿海地区发展,有35.5%的同学会选择自己的家乡及附近地区就业,只有4.5%的同学选择到西部及城镇或农村发展,说明女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地区的期望值较高。此外,根据调研数据得知,65.5%的女大学毕业生想要到党政机关或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仅有11%的女大学毕业生会选择外企或乡镇企业,说明女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期望值比较高(见表1)。表1男女大学生对工作去向满意度对比图%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男生13.441.621.83.5女生4.535.017.03.0在调查数据中,三成以上的女大学毕业生把薪资水平、职业稳定度、工作所在地、工作环境、公司职业及个人的发展空间作为择业时看中的因素。女大学毕业生对薪资水平的期望值和实际所获工资直接的差距也是比较明显的,对择业时看中的因素的满意度与男生相比也普遍不高(见图4,表2)。表2男女大学生对各项指标的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薪资感觉女4.025.522.56.5男11.140.123.75.4对单位的发展前景女3.537.014.54.0男13.448.516.81.9对单位的工作环境女4.035.017.03.0男10.343.121.85.4总体满意度女5.037.514.52.0男11.847.718.32.3三、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法律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还包括女大学生自身不足的影响。(一)传统性别歧视观点的延续中国是从几千年封建社会中走来的,必然会带有某些历史性的痕迹。在封建社会留给我们诸多的、传统的价值观中就有一个在今天仍然有一定市场的、灰色的价值理念:男尊女卑。斯坦福大学理姬薇(CeciliaRidgeway)教授在其“互动理论”中指出:人们对不同的性别具有不同的行为期望,从而造成了制度化的不平等,形成了两性间显著的差异,造成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地位[8]。所谓“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就是指用人单位在招录高校毕业生的过程中,对女大学生采取了或明或隐的手段排斥雇佣女大学生或者对女生提高准入门槛,附加相应不合理或者男生没有的条件,使她们在就业过程中没有和男生享有同等就业机会[9]。传统的观念不仅束缚着女性而且还影响着男性,男性的这种观念又反作用于女性的价值取向。目前许多女大学生也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的性别观点,并且产生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认识。2008年,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共同完成的一份“女大学生就业调查”显示,三成女生表示愿做“全职太太”,问及原因,选择最多的答案是“找工作太难”[10]。(二)社会法律缺陷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法律法规是保障社会公平和公民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必要保障。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各项保障措施,但是立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保障制度方面也存在一些空白。1.法律、法规的缺陷在保障女性就业的法律条款中,我国的《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都有明确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虽然上述法律规定了男女平等的就业权,即男女在就业机会的获得方面一律平等,对性别歧视问题起到了积极的矫正作用。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原则性较强,对性别歧视的内涵和范围界定不清,缺乏操作性及具体的法律责任规定,严重损害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权威性。在实际的求职中,用人单位无视法律法规的约束,或明或暗地限制女大学生的就业,而女大学生也无法运用法律法规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2.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国家强制性政策保护的减弱与国家劳动保障政策的不完善,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性原因。女大学生毕业时,大都到了结婚生育的年龄,毕业后工作没多长时间,就会出现休婚假、休产假的情况。目前我国没有建立女职工生育基金补偿制度,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必须由用人单位承担,这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经营成本。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再实行强制分配就业,用人单位有了选择的自由,为了节省经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录用女大学生时再三权衡,甚至提出苛刻要求,也是无可厚非的。(三)女大学生自然附着成本的存在自然附着成本,一般是指由于自然和社会传统的原因,横在女大学生求职路上的与生俱来的生育、抚养小孩、操持家务等问题。首先,女大学生婚育会耽误很长的工作时间。在产假期间,用人单位不仅要支付女大学生休假期间的工资,还需要承担期间岗位空缺带来的额外的成本,以及女大学生重返岗位后的再培训支出。其次,由于女大学生生理原因导致的劳动效率的降低。女性在每个生理周期和怀孕前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疲劳及情绪波动,导致工作状态和工作效率比平常都要低,严重者甚至不能参加工作。再次,女性员工的福利成本比较高。女性的节假日比较多,比如说母亲节、妇女节等,公司企业在这些节日往往会给女性发放一些福利。女性退休早于男性,而寿命一般长于男性,也就是说女性工作时间远少于男性,却要比男性领取更长更多的退休金。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额外支出的自然附着成本,是用人单位拒招女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用人单位在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合理”成分。自然附着成本的存在以及雇主对当前成本节约的偏好,使得用人单位甚至宁愿雇佣能力较差的男生,也不愿雇佣较优秀的女生[11]。(四)女大学生体能弱、心理差男女两性平均智力、特殊能力各有千秋。女大学生在体力上处于弱势,有的还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致使许多属于重体力劳动的装卸、搬运、高空等行业都不适宜女大学生工作。在心理上,“跨文化研究表明,女孩子一般比男孩子更愿接近和寻求帮助,更具养育的天性和忍耐力,另一方面,男孩比女孩更愿吸引别人的注意,维护自己的统治,并采取具有侵犯性的行为”[12]。基于女性的生理特点而引申出来的一些消极的心理因素,不同程度的困扰着女大学生的就业。第一,自卑心理。独立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较弱,不愿意从事那些风险大、挑战性高的工作,成为成功就业的绊脚石。第二,攀比心理。很多女大学生习惯于和她人作比照,容易错失宝贵的就业机会。第三,孤傲心理。一些女大学生过分看重自己出众的外表、优异的学习成绩或响亮的学校牌子,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第四,依赖心理。女大学生缺乏积极竞争和主动参与的意识,一些女大学生过分依赖家庭或其他社会关系。四、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一把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而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性别歧视也是女性在社会中的一种地位的反应。要想消除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改变传统的性别歧视观念,重塑性别平等的新理念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sC.North)曾经说过要想彻底解决一个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阻断和这个问题相关联的所依赖途径和根源[13]。因此,首先要彻底改变传统观念中对男性和女性定义的差别观念,建立起以人为本,性别平等的新理念,这是从根本上消除性别歧视传统的影响。其次,要借助媒体等力量进行性别平等的宣传,增加社会对女性劳动价值的认可,大力宣扬女性的相对优势及对社会的贡献,使得女性能够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二)加快就业立法的步伐,完善就业保障制度国家和社会各界应该切实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以此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完善我国各项关于就业和反对性别歧视的立法,保护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应该享有的权益。在立法中要加大对用人单位歧视女性行为的惩罚力度,使得用人单位意识到性别歧视所要付出的成本代价,进而降低性别歧视行为的发生,切实保障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合法权益。针对女大学生“自然附着成本”的存在是用人单位拒绝女大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得女性生育成本社会化,降低用人单位雇佣女大学生的成本。例如,社会保障部门建立生育社会保障制度,给生育的女性提供社会补助,并改革女性员工生育及哺乳期间的工资支付方式。政府采取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基金支持等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女大学生。(三)女大学生发挥优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据。要想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外,更关键的是女大学生要做到“打铁还须自身硬”,认清自己的特长与不足,扬长避短,培养优秀的就业品质。与男性相比,女性虽有不足,但是也具有男性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第一,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研究表明,女性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女性驾驭语言和运用文字的能力会更强。女大学生可以在文献整理、文字编辑、翻译及教育等工作上发挥自己的特长。第二,缜密的思维能力。研究表明,女性在思考问题上更加的细致、周全,具有独特的感性认识能力。这样的优势有利于女大学生从事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工作。第三,亲和的交往能力。女性普遍温柔、和蔼、宽容、感情丰富且善于倾听,更容易与人相处,在社交场合或工作协调中能表现出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女大学生从事商品推销、签订合同、对外联络等工作具有较大的优势。此外女大学生还具有超强的忍耐能力和良好的管理能力。因此,女大学生在就业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才华,把握机会,成功就业。女大学生要克服各种消极的就业心理,既不能对自己评价过低,对竞争失去信心,也不能高估自己的能力,以至于错失良机。女大学生要相信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的,做好观念、教育、知识结构等各方面的准备,把握、捕捉新的机会,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需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女大学生们不但会有职业,会有事业,还会有成就,有一个充实而美好的生。注释:①图1的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②图2的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4-2008)》,表3—5,2004—2008年分性别初次就业率情况(%),86③图3、表1的数据来源于“大学生就业满意度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2010届200名女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地区的期望和实际工作地点的选择及工作去向满意度的评价。④图4、表2的数据来源于“大学生就业满意度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2010届200名女大学毕业生对薪资水平的期望和实际工资的选择及各项指标的满意度评价。参考文献:[1]苏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D].硕士论文,2002.[2]潘锦棠.北京女大学生就业供求意向的调查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4(3).[3]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跨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及其战略选择的人本视角与考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4][美]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5]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国外..[6]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大学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环境治理的科学技术研究计划
- 管理者的决策风格与团队影响计划
- 数学绘本共读第九期《大家来做乘法表》
-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和教学设计 (一)
- 幼儿数学活动总结汇报
- 幼儿园环境改造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第二阶段测试卷(附答案)
- 技术培训机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 高校“双减”工作总结与反思
- 企业培训新闻稿
- 银行副行长转正申请工作总结
- 98S205 消防增压稳压设备选用与安装(隔膜式气压罐)
- 改善人因绩效
- 炉头设备安全操作规定
- 隧道岩溶处治关键技术
- 关于生活中物理的课件
- 2023年口腔医学期末复习-牙周病学(口腔医学)考试历年真题集锦带答案
- 2023数据安全专项考核试题及答案
-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的推导与验证
- 互联网开放平台解决方案
- 洗衣房各种布草洗涤程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