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22历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县级以上)含答案带详解2022-2023上岸资料汇编5_第1页
2009-2022历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县级以上)含答案带详解2022-2023上岸资料汇编5_第2页
2009-2022历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县级以上)含答案带详解2022-2023上岸资料汇编5_第3页
2009-2022历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县级以上)含答案带详解2022-2023上岸资料汇编5_第4页
2009-2022历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县级以上)含答案带详解2022-2023上岸资料汇编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住在富人区的她2009-2022历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县级以上)含答案带详解[2022-2023上岸资料](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套一.历年真题荟萃(共30题)1.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职业会不断出现。下列选项中,按照职业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大学教师,火车司机,汽车修理工,软件工程师

B.大学教师,汽车修理工,火车司机,软件工程师

C.汽车修理工,火车司机,软件工程师,大学教师

D.汽车修理工,软件工程师,大学教师,火车司机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作答,软件工程师是从事软件职业的人员。根据时间来推断,显然要比大学教师、火车司机和汽车修理工出现时间要晚。排除C、D。A、B中,只要考生对火车和汽车出现时间有一定了解即可作出选择。本题考查对三次科技革命新发明的认识,三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依次是,第一次:蒸汽机,火车,汽船。第二次:内燃机,汽车,电灯,飞机。第三次: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所以火车司机早于汽车修理工。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科技简史。

第二步,本题适用排除法。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的产物,汽车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故火车司机出现的时间早于汽车修理工,排除B项、C项和D项。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火车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汽车发明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计算机、网络等信息科学技术则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而大学早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就存在。由此可推断,选项所涉及的四个职业,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大学教师、火车司机、汽车修理工和软件工程师。

故正确答案为A。2.我国古代有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这种做法意在表达:

A.敬老爱老之情

B.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C.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

D.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在古人看来,疾病与邪气密不可分,茱萸因为浓烈的气味和驱寒祛湿的药用价值,被认为具有辟邪祛疾的特殊功效。此题出题人根据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将答案选项设置为C项。

故正确答案为C。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2010—2013年,批发业每年年末从业人数均多于零售业

B.2010—2014年,零售业出口额逐年上升

C.相比2010年,2013年的零售业进口额翻了一番

D.2011—2014年,批发业期末商品库存额增幅逐年收窄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此题为综合分析题,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这种类型题目应该遵循“避繁就简”的原则。

A项,即批发业年末从业人数×2>批发和零售业年末从业人数。根据“年末从业人数”定位到表格,可知2010—2013年批发业、批发和零售业的年末从业人数,代入公式判断是否都符合。

B项,零售业出口额=批发和零售业出口额-批发业出口额。定位到表格中数据,可知2010—2014年批发业、批发和零售业的出口额,套用公式计算出零售业出口额。判断是否有同比下降的年份即可。

C项,“一番”即2倍。零售业进口额=批发和零售业进口额-批发业进口额。定位到表格中数据,可知2010和2013年的批发业、批发和零售业的进口额,套用公式计算出2013年和2010年的零售业出口额。两者做除法求倍数,判断是否为2倍即可。

D项,“增幅逐年收窄”即增速逐年变小,判断考查同比增速。根据题干关键词“期末商品库存额”定位到表格,可知2010—2014年的批发业期末商品库存额。根据“同比增速=-1”,代入已知数据,可计算出每年的同比增速,判断是否有同比增速大于上年同比增速的即可。A项,题干可转化为判断批发业年末从业人数的2倍是否均大于批发和零售业的,由表格数据大致估算,批发业的2倍均小于批发和零售业的,故批发业每年年末从业人数均少于零售业,错误。

B项,2012年零售业出口额为20004.8-19939.8=65,2013年的为22452.6-22402.8=4X.X,小于2012年的,故不是逐年上升的,错误。

C项,由表格可知,2013年零售业进口额为37358.7-34812.9,2010年的为19604.7-18463,前者是后者的(37358.7-34812.9)÷(19604.7-18463)≈25÷11=2.X,翻了一番,正确。直接选C。

验证D项,2014年批发业期末商品库存额增幅为-1>10%,2013年为-1<10%,错误。4.日常生活中的污染现象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下列污染不属于物理性污染的是:

A.遗弃的废旧荧光灯管

B.夜间刺眼的汽车灯光

C.歌厅震耳欲聋的音乐

D.变压器的电磁波辐射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需了解物理污染和化学污染的相关知识。可采用联想法来区分二者,即联想到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B、C、D三项显然都属于物理性的,不会发生化学变化和反应。物理性污染是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如放射性辐射、电磁辐射、噪声、光污染等。化学性污染主要是指农用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容器和工业废弃物的污染,汞、镉、铅、氰化物、有机磷及其他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等所造成的污染。废旧荧光灯管属于化学污染。

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生活污染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物理性污染是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如:放射性辐射、电磁辐射、噪声、光污染等。遗弃的废旧荧光灯管里面含有汞,释出的汞化合物会严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属于化学性污染(由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后造成的污染),并不是物理性污染。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物理性污染是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如放射性辐射、电磁辐射、噪声、光污染等,显然B、C、D项都属于物理性污染。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5.空气:空调:冷气

A.信号:电视:图像

B.食材:烹饪:美食

C.面粉:烤箱:面包

D.石油:提炼:汽油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空调可以把空气转换成冷气。

A项,电视可以把信号转换成图像,与题干关系一致。

B项,食材经过烹饪后变成美食,烹饪是动词,而题干中的空调是名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烤箱并不是直接把面粉变成面包,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石油经过提炼后变成汽油,提炼是动词,而题干中的空调是名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A。6.在众多色彩中,人们往往对红色“情有独钟”,常采用红灯做指示,比如指挥交通的红灯,汽车尾部的红灯,公共场所安全门的红灯。这是因为,红色光在可见光中:

A.波长最长,且不容易被散射

B.波长最短,且不容易被散射

C.波长最长,且容易被散射

D.波长最短,且容易被散射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可用联想法解答。根据生活常识,在雾天人们也能够看到远处的红色交通指挥灯,以及前方汽车的尾灯,从而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因此可以推断红色光的穿透力很强,不容易被散射。中学物理知识告诉我们,可见光中红色光波长最长。A项正确。在所有的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是最长的,因此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大气对光的散射有一个特点,即波长较短的光容易被散射,波长较长的光不容易被散射,因此红光不易被散射。所以,汽车尾灯和交通紧急提示灯等都用红光。

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的是可见光相关常识。

第二步,红色是可见光光谱中波长最长的,故其穿透能力最强。而在大气环境中,波长较长的光不容易被散射,所以生活中许多警告标记都用红色的文字或图像来表示,如交通紧急提示灯、汽车尾灯等都用红色光。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红色,可见光谱中长波末端的颜色,波长大约为620-760纳米,类似新鲜血液的颜色,是三原色和心理原色之一。在所有的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是最长的,因此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大气对光的散射有一个特点:波长较短的光容易被散射,波长较长的光不容易被散射;因此红光不易被散射,它可以传得较远。所以,汽车尾灯和交通紧急提示灯都用红光,A项当选,其他选项说法本身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A。7.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A.A

B.B

C.C

D.D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元素组成相似,但不完全相同,最中间图形比较特殊,一般考查两种:米字型规律或O字型规律,在这两种思路中首先考虑米字形。观察发现,米字型两端图形去异存同叠加运算均可得到最中间图形。

故正确答案为D。8.如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幸福满意度已经逐渐成为国家立法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以下行为不违反《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是:

A.子女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分开居住

B.子女阻止老年人再婚

C.子女长时间不回家探望老人

D.子女干涉老年人处置个人财产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的生活。赡养人的赡养义务不因老年人的婚姻关系变化而消除。”故B项违反规定。2012年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于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这就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意味着子女不常回家看望老人会违法。故C项违反规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老年人对个人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不得以窃取、骗取、强行索取等方式侵犯老年人的财产权益。”故D项违反规定。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5条规定,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赡养人应当承担照料责任;不能亲自照料的,可以按照老年人的意愿委托他人或者养老机构等照料。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子女一定要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一起居住,可以分开居住,只要委托他人或机构照料即可。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可以采用常理法和排除法。结合常理来看,每家情况不同,一律要求子女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同住并不现实。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干涉了老人的权利或者忽视了对老人的关照,违反法律规定。A项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五条规定,“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赡养人应当承担照料责任;不能亲自照料的,可以按照老年人的意愿委托他人或者养老机构等照料”。因此,子女可以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分开居住。

B项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的生活”。

C项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D项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二条规定,“老年人对个人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不得以窃取、骗取、强行索取等方式侵犯老年人的财产权益”。

故本题选A。9.解释:理解

A.分析:结论

B.奉献:赞许

C.拼搏:成功

D.分享:满足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个词属于因果关系,解释之后得到他人理解,二者主体不同。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分析之后获得结论,但是二者主体是同一个人,排除。

B项,奉献之后获得赞许,二者主体不同,符合题意,当选。

C项,拼搏之后获得成功,但是二者主体是同一个人,排除。

D项,分享之后获得满足,但是二者主体是同一个人,排除。

第三步:再次标注答案。

故正确答案为B。10.珠江水系2014年货运量比2013年多多少亿吨:

A.0.5

B.0.9

C.1.2

D.1.7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查阅表格第二行、第三行。货运量差额亿吨。

故正确答案是B。11.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A.A

B.B

C.C

D.D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题干图形组成元素相似,小黑点的位置和数量不同,可考虑叠加规律。从每行来看,前两个图形叠加,黑点去异存同,并在前两个图都没有黑点的区域加上一个白圈,由此得到第三个图形。故本题选D。12.春耕前,农民向田里施用草木灰主要是为了给农作物补充(

)元素。

A.钾

B.氮

C.磷

D.碳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草木灰肥料因草木灰为植物燃烧后的灰烬,所以凡是植物所含的矿质元素,草木灰中几乎都含有。其中含量最多的是钾元素,一般含钾6—12%,其中90%以上是水溶性,以碳酸盐形式存在;其次是磷,一般含1.5—3%;还含有钙、镁、硅、硫和铁、锰、铜、锌、硼、钼等微量营养元素。A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A。13.艳羡:嫉妒(

)。

A.崇拜:迷信

B.增长:衰退

C.淡漠:热心

D.排放:污染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艳羡可能会导致嫉妒,二者是因果对应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崇拜可能会导致迷信,二者是因果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保留;

B项:增长和衰退是反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淡漠和热心是反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排放可能会导致污染,二者是因果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保留。

对比A、D两项,考虑纵向对比,题干中“艳羡”是中性词,有时用作褒义,“嫉妒”是贬义词;A项“崇拜”是中性词,有时用作褒义,“迷信”是贬义词,D项“排放”是中性词,“污染”是贬义词,因此A项与题干的逻辑关系更贴近,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A。14.________改革开放大业是一座正在建设中的大厦,________老百姓身边细微之处的需求,就是建成这座大厦的一块砖、一片瓦,________给这座大厦添砖加瓦,则是每个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那么而

B.尽管但是也

C.因为所以则

D.假设那么且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所填词语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二步,从第一空入手分析,句子为比喻句是一种假设,排除不符合句子逻辑关系的B、C。第三步,A、D两项第二空相同,继续分析第三空,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除D。第一空,把改革开放大业比作建设中的大厦,是做出的一种假设,排除表转折和因果的关联词B、C。

第二空,“那么”填入也符合题意。

第三空,题意为老百姓的需求是大厦的砖瓦,每个党员干部要努力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为大厦添砖加瓦。此处词语应表承接关系。“且”表并列或递进,排除D。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和第二空。根据三个分句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反推,寻找能使语义顺畅的关联词。第一句话把“改革开放大业”比喻成“大厦”,第二句把“群众的需求”比喻成“砖瓦”,两句之间应该是假设关系。B项表转折关系,不符合文意,排除B项。C项表因果关系,不符合文意,排除C项。

第二步,分析第三空。第三句从内容上把“大厦”与“砖瓦”整合在一起,引出真正要强调的主体“党员干部”,有转折的意味,A项“而”可连接转折关系的句子,符合文意。D项“且”只表递进和并列关系,不符合文意,排除D项。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虚词,即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改革开放是正在建设中的大厦与老百姓的需求是大厦的砖瓦之间并无B项的转折关系,亦非C项中的因果关系。故排除B、C两项。

A、D两项均为假设,均可填入。

需求是砖瓦,与每个党员干部必须给大厦添砖加瓦之间并非D项中“且”表达的并列关系,而是A项中“而”所表达的顺承关系,故排除D项。

故正确答案为A。15.从高层决心和公众自觉方面看,大气污染治理的步伐不断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政府更有所作为,这是无可争议的重头。同时,作为每位公民却可做到少些抱怨,多些从自身做起,比如不放鞭炮、多乘坐公共交通等等。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达的是:

A.每位公民在大气污染治理中都应承担相应责任

B.大气污染治理需要政府与每位公民的共同努力

C.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应承担起最主要的责任

D.政府与公民都已经开始积极投身于大气污染治理中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为中心理解题。文段首句提出大气污染治理这一话题,后两句通过“同时”连接,为并列结构,强调政府与公民都需要发挥作用,故B项当选。

A、C两项:分别侧重于公民和政府,表述片面,排除。

D项:偷换时态,文段中“需要”引导对策,表示呼吁,为对未来的倡导,而该项中的“已经”为对现状的描述,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提出了“大气污染治理加快”这一信息,然后通过并列关联词“同时”分别对“政府”和“每位公民”提出要求来进行这种治理,且在讲述“每位公民”怎么做时通过“比如”列举了具体能做的小事解释说明。文段是“分—分”结构,概括后可知强调“政府”“每位公民”的具体做法。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的行文结构。本题围绕“大气污染治理”展开论述,没有明确的主旨句,为并列结构,需要对每句话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总结出文段主旨。文段首句指出“从高层决心和公众自觉方面看,大气污染治理的步伐不断加快”,接着分别指出在大气污染治理时政府和公民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综合可知,文段意在强调,大气污染治理需要政府和公民共同努力。B项表述正确。A、C两项均只论及其一,不够全面,排除。D项“都已经”表示已然,与文段中“需要”“可做到”表达的倡议未来如何做的时态不符,排除。故本题选B。16.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2007年至2010年,每年比上年增加的人口数量一直递减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并趋于平缓

C.人口自然增长率越来越少,相比2010年,2011年的人口增长几乎停滞

D.2009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得最快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此题为综合分析题,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这种类型题目应该遵循“避繁就简”的原则。

A项,考查同比增长量。根据题干关键词“人口数量”定位到图1,可知2006—2011年的总人口。根据“同比增量=现期量-基期量”,分别计算出2007年—2011年总人口的同比增长量,判断是否为逐年递减。

B项,根据选项关键词“自然增长率”定位到折线图,判断它的变化趋势是否与选项中描述的相符。

C项,分析选项关键词“人口增长几乎停滞”即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定位到图1,可知2011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判断它是否接近于0。

D项,根据选项关键词“自然增长率”定位到图1中折线,可知2006年—2011年的自然增长率,根据“同比增量=现期量-基期量”,代入已知数据,可计算出2007年—2011年的同比增量,判断同比增量最小的是否为2009年即可。A项,2007年人口增长量为132129-131448=681万人,2008年人口增长量为132802-132129=673万人,2009年人口增长量为133450-132802=648万人,2010年人口增长量为134091-133450=641万人,故人口增长量一直递减,正确。

B项,根据图1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折线图可知,正确。

C项,2011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大于0,故人口继续增长,并没有停滞,错误。故本题选C。

验证D项,根据人口增长率折线图可知,2009年人口增长率下降0.2‰,其余各年下降0.1‰,或者持平,正确。17.发展没有局外人,谁也不能________,各级领导干部更是要身先士卒、做出表率。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置之度外

B.置身事外

C.置之不理

D.置若罔闻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所缺词语的语义。第二步,辨析四个成语的语义,排除与题意不符的A及未体现参与之意的C、D。题意为发展没有局外人,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其中。“置之度外”指放在考虑之外,毫不放在心上。常用来形容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与句意不符,排除A。“置之不理”指放在一旁,不加理睬。“置若罔闻”指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形容不加理睬。两者均强调对事情不理睬,未体现参与之意,不符题意,排除C、D。“置身事外”指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表示对事情不参与,不关心。填入符合题意,且与“没有局外人”对应。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语境。根据“没有……也不能”的并列关系和“更……”的递进关系,该空要表达的含义是“都要参与到发展中来”,可知需要在空缺处填入一个与“局外人”意思相近,还要比“要身先士卒、做出表率”语义程度稍浅的成语。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置之度外”指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放在考虑之外,与“局外人”的意思无关,不符合文意,排除A项。B项“置身事外”表示对某事不参与、不过问或毫不关心,与“局外人”相照应,同时“不能置身事外”与“要身先士卒”又构成递进关系,符合文意。C项“置之不理”指放在一边,不去理睬它,强调理睬之意;D项“置若罔闻”指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两项都不含“参与”的意思,排除C项与D项。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成语含义及重点字词对应。由前文中“发展没有局外人”以及后文中“身先士卒”均可知,文段要强调对发展的积极参与。

A选项“置之度外”指(把生死、利害)放在考虑的范围之外(度:指个人考虑所及的范围),与文意显然不符,排除;

B选项“置身事外”一词中的“事”恰好对应了发展这件大事,当选;

C选项“置之不理”指放在一边不予理睬,多搭配他人的言行,而非文段中的发展,排除;

D选项“置若罔闻”指放到一边,好像没听见一样,显然重在以听不见表达漠不关心之意,亦无法与发展搭配,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干部是干出来的》18.一个木制正方体在表面涂上颜色,将它的每条棱三等分,然后从等分点将正方体展开,得到27个小正方体,将这些小正方体充分混合后,装入一个口袋,从这个口袋中随机取出两个小正方体,其中一个正方体只有一个面涂有颜色,另一个至少有2个面涂有颜色的概率约为(

)。

A.0.05

B.0.17

C.0.34

D.0.67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按照题干情况分成27个小正方体,其中只有一个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每个面有一个,共有6个;有两个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每条棱有1个,共有12个;有3个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每个顶点有1个,共有8个。则至少有2个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一共有20个。根据概率公式:

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概率问题,属于基本概率。

第二步,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①一个面涂色:原大正方体中每个面正中的小正方体,6个面共6个;②两个面涂色:每条棱上中间的小正方体,12条棱共12个;③三个面涂色:每个顶点处的小正方体,8个顶点共8个。

第三步,至少2个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共12+8=20(个),故所求概率为。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概率问题。分析可知,该题为古典型概率,古典型概率的计算公式为:。对于该题,所有情况总数为从27个小正方形中随机取出2个小正方形,目标事件情况总数为从27个小正方形中取出1个1面染色的正方体和1个2面或3面染色的正方体。对于27个小正方体的染色情况可根据正方体染色问题得到。

棱长为n的大正方体,将其表面全部染色,均分成棱长为的小正方体,共有n3个。小正方体每个面的染色情况如表所示:

27个小正方体中,1面染色的有6个,2面染色的有12个,3面染色的有8个,则至少有2个面染色的有12+8=20个。故所求为=≈0.34,故本题选C。19.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A.A

B.B

C.C

D.D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图形组成相似,考虑样式规律。第一组图形中,图一与图二简单叠加得到图三,第二组图形中符合此规律的只有C项。

故正确答案为C。

20.干旱:沙漠()

A.笔直:树干

B.坚硬:水泥

C.寒冷:南极

D.多雨:赤道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干旱是沙漠的必然属性。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树干不一定笔直,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水泥不一定坚硬(比如还没凝固的状态),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南极一定是寒冷的,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D项:赤道不一定是多雨的,赤道穿过不同气候类型的地区,不是所有地区都多雨,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21.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将明礼知耻(

)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同时,应(

)古今中外礼仪礼教之精华,把明礼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新水平。

依次填入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贯彻融合

B.落实吸取

C.贯穿融汇

D.实行继承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空,文段意为应该把明礼知耻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D项“实行”不能与介词“于”搭配,排除。其余三项均可搭配,但“贯穿”指穿过、连通,相对于“贯彻”“落实”而言,更能够体现出明礼知耻从头至尾都体现在核心价值观实践全过程中的含义,故基本锁定C项。

第二空验证,“融汇精华”搭配合理,体现出我们不断吸纳汲取众多礼仪礼教精华的特点,符合文意。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培育明礼知耻的社会新风尚》

解题思路: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根据“把明礼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新水平”可知,该空应体现体现对“精华”的整理加工,进行升华。C项“吸取”和D项“继承”只是简单的吸收或接受,并没有对其进行加工,这样“就不能达到‘明礼新高度、新水平’的结果”,排除C项和D项。A项“融汇”和B项“融合”则体现了“这种加工过程”,符合文意。

第二步,再看第一空。A项“贯穿”侧重“从头到尾的贯串”;B项“贯彻”侧重理论付诸行动。根据题意,“明礼知耻不是短期的理念,而是应该从始至终地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故“贯穿”比“贯彻”更能体现“从始至终”的意思。另外,“贯穿于”“贯彻到”是习惯性搭配方式,排除B项。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所缺词语的语义。第二步,从第一空入手分析,观察四个选项,首先排除与“明礼知耻”搭配不当的B、C。第三步,继续分析第二空,辨析“融汇”“继承”语义的不同,选出与句意最契合的一项。第一空,“贯彻”指彻底实现或体现;“落实”指落到实处,能够实现。两者搭配对象一般是方针、政策等,而“明礼知耻”是一种观念,搭配不当,排除B、C。

第二空,“继承”适用于后人对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的接受。对“古今中外”中“今人”的精华不能用“继承”,排除D。“融汇”指融合汇聚,且“融汇古今”为常见搭配。

故本题选A。22.中国的科技进步举世瞩目。2010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位,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三位……但调查显示,我国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低于西方国家,而关键技术的对外依存度明显高于西方国家。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的支持已成为科技发展的瓶颈

B.中国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究基础薄弱

C.中国的科技实力发展迅猛,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

D.中国已成为科技大国,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的行文结构。由转折词“但”可知,文段为转折结构,转折前论述成绩,转折后论述问题,正确答案应着重体现问题。文段首先指出我国的科技进步举世瞩目,并列举了一系列科技指标的世界排名来进行说明,接着以“但”来转折,指出我国在人才资本贡献率以及关键技术应用上均落后于发达国家。由此可知,我国虽然已经成为科技大国,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D项为文段主旨的同义转述。A项未体现“中国”,且“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的支持”只涉及问题的一方面,排除。B项,“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究基础薄弱”文段未提及,排除。C项为转折前内容,非重点,排除。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选论述中国科技进步很快,接着列举几项反应科技实力的排名来论证,最后通过转折词“但”指出“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及西方国家”,“关键技术的对外依存度”也明显高于西方国家。文段结构为“分—总”,主旨句在转折后,主要论述中国科技在经济贡献和关键技术方面还远不及西方国家。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文段首先指出我国的科技进步举世瞩目,并列举了一系列科技指标的世界排名,随后以“但”表转折,指出我国在人才资本贡献率低,关键技术的对外依存度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由转折后是重点可知,我国虽然已经成为科技大国,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对应D项。

A项,未包含“中国”这一主题词,且未提及“人才资本贡献率低于西方国家”,表述片面,排除。

B项,文中没有提及自主创新与研究基础,无中生有,排除。

C项,为转折之前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23.某羽毛球赛共有23支队伍报名参赛,赛事安排23支队伍抽签两两争夺下一轮的出线权,没有抽到对手的队伍轮空,直接进入下一轮。那么,本次羽毛球赛一共会出现(

)次轮空的情况。

A.2

B.3

C.4

D.5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轮23支队伍需要轮空1次;第二轮12支队伍,不需要轮空;第三轮6支队伍,不需要轮空;第四轮3支队伍,需要轮空1次;最后是冠军争夺,不需要轮空。

故正确答案为A。

相关知识点:

淘汰赛的思想,只有奇数个队伍的时候,才需要轮空,所以一共两次奇数次队伍,所以为2。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比赛问题,用枚举法解题。

第二步,两两争夺出线权即为淘汰赛模式。

第1轮:23÷2=11组……1支,第一次轮空;

第2轮:(11+1)÷2=6组,无轮空;

第3轮:

6÷2=3组,无轮空;

第4轮:3÷2=1组……1支,第二次轮空;

第5轮:(1+1)÷2=1组,结束。

故一共轮空2次。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分析可知,比赛规则为:若参赛队伍为偶数,正好两两一组比赛,胜者进入下一轮,输者淘汰;若参赛队伍为奇数,因有一组队伍没有对手,可直接进入下一轮,即轮空。据此,找出参赛队伍为奇数时的情况即可。当参赛队伍为奇数时会有队伍轮空,每一轮参赛队伍数依次是23、12、6、3、2,轮空2次。24.公众人物需要担当更多的道德责任,因为权力和责任是相等的,既然拥有常人不具备的优势地位,那么就应该比一般人承担更高的道德要求。因此,承受更多的舆论批评甚至人身攻击,哪怕是一定程度的失真,也是不得不付出的必要代价。

最能质疑上述观点的一项是:

A.普通人和公众人物应该具有同等的道德责任

B.失真评价会影响公众人物对道德义务的履行

C.更多的道德责任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承受舆论批评

D.公众人物正是因为没有尽到道德责任才会受到舆论批评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题干,找到论点和论据。

论点:公众人物应该承受更多舆论批评。

论据:公众人物需要担当更多的道德责任。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A项:在普通人与公众人物之间作比较,说明公众人物需要承担的道德责任和普通人一样,削弱论据,保留。

B项:失真评价对履行道德义务的影响与论点无关,结论强调的重点不是失不失真,而是应不应该承担更多的批评,因此,为无关选项,排除。

C项:说明了道德责任与舆论批评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在论点、论据之间进行拆桥,削弱论证,其削弱力度强于削弱论据,故C项的力度比A项强,C项当选。

D项:说明公众人物为什么受到舆论批评,论点说的是应承受更多的舆论批评,偷换概念,为无关选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质疑”,确定为削弱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公众人物应承受更多的舆论批评。

论据:公众人物需要担当更多的道德责任。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削弱论据。普通人和公众人物应该具有同等的道德责任,说明公众人物不需要承担更多的道德责任,具有削弱作用。

B项:无关选项。“失真评价对道德义务履行的影响”与论题“应该承受更多的舆论批评”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C项:切断联系。“更多道德责任”不必然得出“应承受更多的舆论批评”这一结论,切断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具有削弱作用。

D项:无关选项。公众人物为什么受批评,与论点“公众人物应承受更多的舆论批评”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第四步,强度比较。

C项是切断联系,A项是削弱论据,切断联系的削弱力度强于削弱论据。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首先确定题干的观点是最后一句,前面为论据,要求选择最能质疑题干观点的一项,即需能够说明公众人物不应该承受更多的舆论批评。题干由公众人物需承担更多的道德责任,得出他们承受更多的舆论批评甚至人身攻击也是应该的这一结论。

A项,普通人和公众人物具有同等的道德责任,削弱了题干论据。

B项,失真评价影响公众人物对道德义务的履行与题干无关,属于无关项。

C项,切断了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削弱了题干观点,与A项相比,削弱力度更强。

D项,选项说的是公众人物受到批评的原因,而题干说的是更多的舆论批评甚至人身攻击,属于无关项。

故本题选C。25.物质在发生能量转化时通常都存在一系列的物理或化学反应,下列能量转化的过程存在化学反应的是(

)。

A.风力发电

B.烧煤取暖

C.冰雪融化

D.酒精挥发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例如风力发电,酒精挥发,冰雪融化,灯泡发光等。化学变化是变化时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例如木条燃烧,铁生锈,食物腐烂等,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A、C、D均属于物理变化。

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本题可以用初中常识解题。初中的时候学习化学,首先举的例子就是燃烧现象,烧煤取暖就是典型的燃烧现象,是化学反应。A项错误。风力发电是机械能转化成电能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B项正确。煤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气体,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项错误。冰雪融化是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物理变化。

D项错误。酒精挥发只是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也是物理变化。

故本题选B。26.6,14,22,(

),38,46

A.30

B.32

C.34

D.36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数列各项依次递增,相邻两项差距不大,考虑作差寻找规律。

相邻两项之差均为8,原数列是公差为8的等差数列。所填应为22+8=30,故本题选A。27.24,35,55,57,(

A.64

B.68

C.75

D.79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数列各项依次递增,简单作差后无明显规律,整体较为接近不存在一致的倍数规律,可从数字本身入手,考虑每个数字之间的内在关系。

每项数字都是两位数,将各位数字相加得到:2+4=6,3+5=8,5+5=10,5+7=12,得到新的数列:6,8,10,12,最后一项为12+2=14,选择各位相加为14的,只有B项符合。故本题选B。28.宋、明、清三代,非进士出身者,基本上无法成为宰相,而许多炙手可热的官职,也规定不是进士出身者不许担任。能考上一个进士,已经殊为不易,更何况作为进士中第一名的状元了!状元一旦出笼,便立刻进入国家的储才机构——翰林院,被作为未来的宰相加以重点培养,各种别人削尖了脑袋也谋不到的美差也会扑面而来,挡都挡不住。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考取状元是成为宰相的必经之路

B.重要官职都由进士出身者担任

C.状元在仕途上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D.只有状元才能进入翰林院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细节信息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在文段中找到与各选项相关的表述,然后对比判断。由“非进士出身者,基本上无法成为宰相”可知,A项表述错误,进士不等同于状元,且“必经之路”过于绝对。B项“都”过于绝对,文段说的是“许多炙手可热的官职”,而非“所有重要官职”。D项无中生有,文段并没有说只有状元才能进入翰林院。C项可由“状元一旦出笼,……美差也会扑面而来,挡都挡不住”得出。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非进士出身者,基本上无法成为宰相”,“基本上”变成了“必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