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22历年广东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县级)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2_第1页
2009-2022历年广东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县级)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2_第2页
2009-2022历年广东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县级)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2_第3页
2009-2022历年广东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县级)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2_第4页
2009-2022历年广东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县级)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住在富人区的她2009-2022历年广东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县级)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卷一.历年真题荟萃(共30题)1.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________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穿插

B.落实

C.贯穿

D.贯彻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语境。根据“把改革创新……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可知,“改革创新”要体现在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发展过程中。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穿插”意为交叉,也指小说戏曲中,为了衬托主题而安排一些次要的情节,不符合文意,排除A项。B项“落实”指(计划、政策、措施等)具体明确,能够实现;D项“贯彻”指彻底实现或体现(方针、政策、精神、方法等),二者均侧重结果,且后面一般接具体的行动和方案,不符合文意,排除B项和D项。C项“贯穿”指贯通,侧重过程,照应文中“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词辨析。题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说明是在所有领域和环节中普遍存在,且相互结合。A项“穿插”指互相错开、交叉,也指在小说或戏曲中,为了增加情节曲折性和衬托主题而加上的一些次要内容,不符合文意,排除;B项“落实”和D项“贯彻”经常连用且意思相近,均表示完全地、饱满地将某理论、某计划付诸于实实在在的有效行动,这两个动词在搭配“各个环节”时,后面通常不接“于”,而接“到”,排除;C项“贯穿”表示穿过、连通,与文中各环节的相互连通、结合相符,最为恰当,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所填词语的含义。第二步,结合选项中四个词语的含义以及此处的句意,选择与语境最相符的一项即可。文段表达的是把“改革创新”这一理念渗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穿插”表示插入,“贯彻”表示彻底实现或体现,“落实”表示使计划、措施、政策等得以实现,这三个词语都没有把“改革创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的意思,排除。C项“贯穿”表示贯通、贯串的意思,与句意相契合。2.水面∶镜子

A.毛笔∶钢笔

B.藤条∶绳子

C.图画∶照片

D.火把∶电灯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水面”与“镜子”都有反射光线的功能,二者属于对应关系,且“水面”属于天然物,“镜子”属于人造物。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毛笔”与“钢笔”都有写字的功能,但二者均为人造物,排除;

B项:“藤条”与“绳子”都有捆绑的功能,二者属于对应关系,且“藤条”属于天然物,“绳子”属于人造物,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项:“图画”与“照片”都有记录的功能,但二者均为人造物,排除;

D项:“火把”与“电灯”都有照明的功能,但二者均为人造物,排除。

因此,选择B选项。3.大数据给人类呈现的是一幅既美好又可怕的未来图景:美好之处在于,它将给我们带来更大的视野和更新的发现,进而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可怕之处在于,它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风险和更大的挑战,除了数据本身的安全之外,它更多地关乎人们的隐私。与此同时,在研究和制定大数据发展的政策中,需要打破思想上的束缚,做到与时俱进,与网俱进;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集中统一指挥与协调机制;需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需要主动平衡全球治理的责任权利。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A.大数据的政策选择要考虑发展与安全

B.安全问题将成为大数据应用的瓶颈

C.大数据应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利大于弊

D.大数据的安全风险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讲了大数据既有美好之处又有可怕之处,在阐述现状的同时也提出了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问题。然后给出了在研究和制定大数据发展政策时应做到的事情,即应对大数据风险的办法。文段结构为“分—总”结构,文段主旨句为第二句,主要讲大数据政策的制定要注意多方面因素——既要有发展又要有安全。文段的主体词为“大数据政策”。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为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文段首句介绍大数据既有美好之处也有可怕之处,然后以“需要”引导对策,即在制定大数据政策时,需要注意很多方面。两句对比,显然后者对策更为重要。分析选项可知,B项为问题性表述,排除;C项属于无中生有,没有强调利大于弊,排除。而A、D两项虽均为对策,但A项是围绕大数据政策这一主题词展开,表述更为准确,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A。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主旨的提炼和把握。解答这类题目,需要首先分析文段结构,提炼文段关键信息,从而得出文段的主旨。阅读可知,“与此同时”之后的内容为文段主旨所在,因此正确答案应是对此的准确概括。

文段先说了大数据“既美好又可怕”的两方面的表现,然后针对这两方面的表现,提出“与此同时,在研究和制定大数据发展的政策中,需要……”。由此可以看出,文段意在说明的是,基于大数据的两方面表现,大数据政策的选择既要考虑发展,又要考虑安全。故本题选A。4.从所给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规律性:

A.如上图所示

B.如上图所示

C.如上图所示

D.如上图所示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每个图形均由小黑点、小白圈、斜线、“十”字组成,考虑元素的个数和种类。

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

题干前四幅图形中小黑点和小白圈个数均依次为0、1、2、3,呈等差数列。斜线数量(注意,不数十字,只数斜线)为12、10、8、6,呈等差数列,所以问号处图形也应有4个小黑点、4个小白圈、4条斜线,只有C项符合。

因此,选择C选项。5.某市环保部门的监测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市的空气质量整体处于优良水平,严重污染天数不足15天,污染天数比去年同期少了4天。由此可知,今年的空气质量好于去年。

最能质疑上述结论的一项是:

A.该市去年关停了几家重污染企业

B.该市今年开展了植树造林活动

C.该市的严重污染时段一般在下半年

D.该市环保部门今年更新了空气检测设备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质疑”,确定为削弱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今年的空气质量好于去年。

论据:今年上半年严重污染天数减少。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无关选项。“去年关停重污染企业”与论题“今年空气质量”没有必然的联系,论题不一致,排除。

B项:增加论据。“植树造林”有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具有加强作用。

C项:增加反向论据。该项说明严重污染天数集中在下半年,所以仅从上半年污染天数少不能推出全年的空气质量好,具有削弱作用。

D项:无关选项。“空气检测设备的更新”与论题中“空气质量”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

论点:今年的空气质量好于去年。

论据:上半年的空气质量良好,污染天数较去年同期减少了。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去年关停了几家重污染企业,只说到了去年,但是今年的空气质量到底是否比去年好,无从得知,为无关选项,排除;

B项:今年开展了植树造林活动,只提到了今年,无法得出今年的空气质量是否比去年好,为无关选项,排除;

C项:补充了下半年的反面论据,说明不能仅通过上半年的空气质量推出全年的空气质量,为拆桥项,当选;

D项:更新空气检测设备与空气质量无关,为无关选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题干根据今年上半年严重污染天数减少推出今年的空气质量好于去年。需要选择最能质疑题干观点的一项,可以从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入手考虑。题干根据今年上半年严重污染天数减少,推出今年的空气质量好于去年。

A项,关停重污染企业,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加强了结论。

B项,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加强了结论。

C项,严重污染天数更多集中在下半年,则仅从上半年的数据不能推出全年的空气质量情况,削弱了题干结论。

D项,说明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不能质疑题干结论。

故本题选C。6.4,6,10,18,34,66,(

A.82

B.98

C.114

D.130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

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平缓,优先考虑做差。

第二步,做差如图所示:

差数列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下一项为32×2=64,所求项为66+64=130。

因此,选择D选项。

解法二:观察数列发现6=4×2-2,10=6×2-2,18=10×2-2,34=18×2-2,66=34×2-2,规律为第二项=第一项×2-2,则所求项为66×2-2=130。

因此,选择D选项。7.天边曾经很遥远,现在忽然近了,正所谓咫尺天涯。天边发生的事情,诸如哪里又罢工了,哪里又骚乱了,哪里又政变了,只要上个网,转眼之间,我们就能了如指掌。人们义愤填膺,群情激奋,忧心如焚,比自己吃了苍蝇还窝心,恨不得插上翅膀,去帮忙开飞机、驾驶轮船。而身边发生的事情,诸如哪天是母亲的生日,亲戚家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妻子的发型是什么时候换了,我们一概浑然不知。甚至身边的老人在路边倒地不起,从他身边走过的人匆匆瞥一眼,就加快脚步赶紧逃离,没有一个人愿意或敢于将跌到的老人搀扶起来。

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

A.说明人们通过网络开拓了视野

B.批评人们过多关注“天边”的事

C.倡导人们要胸怀天下、志向远大

D.提醒人们要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说了“天边”现在近了,举了一些例子说明人们很关心“天边”的事情。通过转折关联词“而”把视角转到身边,举了一些例子说明人们不太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文段重点在转折之后,主要讲的是人们对身边的人和事关心不够。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文段首先讲述了我们关心天边的事情,随后以转折词“而”强调说明我们对身边的事和人缺乏注意和关心,对应D项。

A项强调了网络的重要性,不是文段的重点,排除。B项为转折词前面的部分,并非文段重点,排除。C项是对我们要胸怀天下的倡导,与文段主题偏离,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思路:本题问的是“作者的意图”,实则需要我们提炼文段的主旨。阅读可知,文段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了人们对天边事和身边事的不同态度,提醒我们要关注身边人和事,由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文段对比了人们对“天边”发生的事情和身边发生的事情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其意在提醒人们要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即D。8.甲、乙两份报纸的编辑部,都有专门校对文稿的工作人员。去年,甲报纸出现了一些文字错误,而乙报纸没有文字错误。因此,在去年的校对工作中,乙报纸的校稿员比甲报纸的校稿员的工作更有成效。

以上结论基于的假设是:

A.乙报纸校稿员的工作时间比甲报纸校稿员长

B.甲报纸收到的稿件存在文字错误的数量不比乙报纸少

C.甲报纸每期的版面数量比乙报纸少

D.文字错误出现的数量是评价校稿员工作成效的标准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假设”,确定为加强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乙报纸的校稿员比甲报纸的校稿员工作更有成效。

论据:甲报纸出现文字错误,乙报纸没有。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无关选项。“工作时间”与论题“工作成效”无必然联系,论题不一致,排除。

B项:不明确项。甲收到稿件的错误量不比乙少,即甲的错误量可能大于等于乙,不一定就说明乙的工作更有成效,不具有加强作用。

C项:无关选项。“版面数量”与“工作成效”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D项:建立联系。错字数量是工作成效的评价标准,在论据和论点间建立了联系,具有加强作用。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

论点:乙报纸的校稿员比甲报纸的校稿员的工作更有成效。

论据:甲报纸出现文字错误,乙报纸没有。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工作时间与成效之间无直接联系,为无关选项,排除;

B项:甲存在的文字错误数量不比乙少,存在两种情况:①甲、乙收到的稿件文字错误数量一致。此时,甲报有错,乙报没错,确实可以支持结论;②甲报收到的稿件文字错误数量比乙报多很多。其出版后的文字错误如果只比乙多一点点的话,那么不能证明乙报校稿员的工作更有成效,因此,B项属于不明确的选项,排除;

C项:版面数量与成效之间无直接联系,为无关选项,排除;

D项:在报纸出错和工作成效之间建立了联系,加强论证,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思路:首先分析题干的论证过程,即论点和论据各是什么,要选择论证的假设前提,即需能够将论据和论点联系起来。题干由甲报纸出现文字错误而乙报纸没有出现,得出乙报纸的校稿员比甲报纸的校稿员工作更有成效。

A项,工作时间长短与工作成效无直接联系,属于无关项。

B项,当甲报纸稿件文字错误比乙多时,削弱了题干结论,不是题干论证的必需假设。

C项,根据甲报纸版面数量少,无法判定甲报纸文字错误的多少,属于无关项。

D项,在“文字错误出现的数量”和“评价校稿员工作成效”之间建立了联系,是题干论证必需的假设。

故本题选D。9.在一条新修的道路两侧各安装了33座路灯,每侧相邻路灯之间的距离相同。为提高照明亮度,有关部门决定在该道路两侧共加装16座路灯,要使加路灯后相邻路灯之间的距离也相同,最多有(

)座原来的路灯不需要挪动。

A.9

B.10

C.18

D.20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解法一:

第一步,本题考查植树问题,采用赋值法。

第二步,33座路灯形成32个间隔,加装8座路灯后变为41座路灯,形成40个间隔。赋值道路长度为32、40的公倍数160,则两次间隔分别为、。而4、5的最小公倍数为20,即距离为20的倍数处的路灯不需要挪动。道路两侧不需要挪动的路灯最多有(座)。

因此,选择C选项。

解法二:

第一步,本题考查植树问题。

第二步,33座路灯形成32个间隔,41座路灯形成40个间隔,32、40的最大公约数为8。根据公式“单侧不需挪动的棵数=间隔数的最大公约数+1”,单侧不需要挪动的路灯数=8+1=9(座),两侧为9×2=18(座)。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由题干可知,加装路灯前,道路两侧各安装了33座路灯,则道路总长(为每侧相邻路灯之间的距离);加装路灯后,道路两侧共加装16座,即每侧各加装8座,每侧共计41座,则道路总长(为加装后每侧相邻路灯之间的距离)。取32和40的最小公倍数,设道路总长为160,则,。那么每一侧不需要挪动的路灯除每一侧的第一座外,其余不需挪动的路灯离起点的距离应为5与4的公倍数,分别为:20、40、60、80、100、120、140、160,每一侧共计9座,则两侧不需要挪动的路灯共计座。

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路灯数=路长÷间隔+1,原来每侧有33座路灯,则有路长=32×原间隔;后加装16座路灯,每侧加装8座,共有41座路灯,此时路长=40×现间隔。路长不变,有32×原间隔=40×现间隔。可取任一组满足比例的间隔数据带入求解,无需挪动的路灯为处于两次间隔公倍数处的路灯,注意第一座路灯也无需挪动,所得结果为每侧无需挪动的路灯,乘2即为所求。最初在道路一侧安装33座路灯有33-1=32个间隔,设每个间隔距离为m。共加装16座路灯,则每侧加装8座,每侧共有33+8-1=40个间隔,设每个间隔距离为n。则32m=40n,得出4m=5n。取m=5,n=4。所以每侧有40×4÷(4×5)+1=9座路灯不需要挪动,则两侧最多有2×9=18座原来的路灯不需要挪动。故本题选择C项。10.中国传统医药学由汉、藏、蒙等多个民族的传统医药学共同组成。它有着东方传统医药学的神秘之处,往往含有神话、传说的成分。它的许多原理至今也无法用现代医学理论进行科学的解释。但这种“神秘”的医药学,却常常有着神奇的功效。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中国传统医药学的构成及特征

B.中国传统医药学的治疗原理

C.中国传统医药学具有神奇的功效

D.中国传统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区别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介绍了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组成,并指出它有神秘之处,许多原理难以用科学解释。然后用转折关联词“但”强调了其常有神奇功效。最后举了藏医的例子论证其神奇功效。文段为“分—总—分”的结构,主旨句为“但这种‘神秘’的医药学,却常常有着神奇的功效。”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是文段主旨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文段首先论述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组成及神秘特征,随后通过转折关联词“但”引出“神奇的功效”这一文段重点,尾句以“比如”进行举例论证。C项为文段中心的同义替换,当选。

A项:“构成及特征”为文段转折前的内容,非重点,排除。

B、D两项:B项中“治疗原理”、D项中“区别”在文段中均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提炼和概括。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结构,提取文段关键信息,然后进行总结概括。阅读可知,“但”转折之后的内容为文段重点,即文段重在强调中国传统医药学具有的神奇功效。注意排除转折之前的内容以及无中生有的选项。文段首先指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组成,并说明其具有的神秘之处是很难用现代医学理论解释的。接着以“但”转折指出“神秘”的传统医药学有着神奇的功效,并以藏医为例进行具体例证。C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准确概括。A项为转折之前的内容,非文段重点;B项“治病原理”、D项“中国传统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区别”在文段中均未提及,属无中生有。故本题选C。11.在某公司年终晚会上,所有员工分组表演节目。如果按7男5女搭配分组,则只剩下8名男员工;如果按9男5女搭配分组,只剩下40名女员工。该公司员工总数为:

A.446

B.488

C.508

D.576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解法一: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用方程法解题。

第二步,设两次分别分了x、y组,根据两次分组得,男生人数7x+8=9y;同理,女生人数5x=5y+40,解得x=40,y=32。故总人数为9×32+5×40=488(人)。

因此,选择B选项。

解法二:

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按7男5女搭配剩8人,可知总人数减8能被12整除,只有B选项符合。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由题干表述可以推出,员工总人数减去8应为12的倍数。

A项:,不能被12整除;

B项:,可以被12整除;

C项:,不能被12整除;

D项:,不能被12整除。

只有B项符合要求。

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总人数不变,男女各自的人数也不变,已知两次分组的结果,有第一次组数×7+8=男员工人数,第二次组数×9=男员工人数,二者相等,为第一个等量关系;同理可列出关于女员工人数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得出所分组数后可按任意一次分组求解总人数。

本题可从男员工的分组情况进行考虑。第一次分配数为7,还剩8名男员工,为盈余8人;第二次分配数为9,剩40名女员工,要考虑若将这40名女员工全部分配完要补充的男员工数,即为第二次分配的亏补数。则组数=盈亏数差÷分配数差,要注意第二次分配结果是我们自己补充后得出的,而第一次分组结果不变,所以此处求出的组数与第一次分组结果相同,需按照第一次分组情况求解总人数。方法一:设第一次分为x组,第二次分为y组,可列方程组,解得,故总人数=40×(7+5)+8=488人。

方法二:若将剩下的40名女员工按9男5女分组,则缺40÷5×9=72名男员工,将问题转化为盈亏问题,则应分(72+8)÷(9-7)=40组,共有(7+5)×40+8=488名员工。

故本题选择B项。

12.随着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可以通过对木料的检测来确定树木被砍伐的年份。因此,通过古建筑中幸存的木料,就可以确定古建筑的建造年份。

上述论述基于的假设是:

A.古建筑中的木料在使用前没有闲置很长时间

B.古建筑大量使用木料作为建筑材料

C.一栋古建筑的建造通常只使用一种木料

D.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是使用最耐久的木料建造的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假设”,确定为加强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通过古建筑中的木料可以判定其建造年份。

论据:可通过检测木料确定树木被砍伐的年份。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补充前提。古建筑中的木料使用前没有闲置很长时间,是可以通过测定木料的砍伐年份确定古建筑的建造年份的必要前提,如果放置很长时间,就不能确定其建造年份,具有加强作用。

B项:无关选项。是否大量使用木料,与“能否确定古建筑年代”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C项:无关选项。是否只用一种木料,与“能否确定古建筑年代”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D项:无关选项。是否使用最耐久木料,与“能否确定古建筑年代”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

论点:通过古建筑中幸存的木料,就可以确定古建筑的建造年份。

论据:科学家可以通过对木料的检测来确定树木被砍伐的年份。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古建筑中的木料在使用前没有闲置很长时间,是个必要条件项,如果木料在使用前闲置了很长时间则不能通过木料来确定建筑建造的年份,可以支持,当选;

B项:大量使用木料与论点无关,为无关选项,排除;

C项:只使用一种木料与论点无关,为无关选项,排除;

D项:使用最耐久的木料建造与论点无关,为无关选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题干结论所依赖的假设,需首先明确题干的论证结构,找到论据和论点。题干论据为“通过对木料的检测可以确定树木被砍伐的年份”,题干论点为“通过检测古建筑的木料可以确定古建筑的建造年份”。补充的前提应确保题干结论能够必然成立,在解题时可以运用反向代入法进行验证。题干认为可以通过检测古建筑中木料被砍伐的年份来确定古建筑的建造年份。要使这一结论成立,需要假设被砍伐的年份就是建造的年份,两者的年份是一致的,A项就表达了这层意思,否则不能由木料的被砍伐年份来推断古建筑的建造年份,因此该项是题干结论所依赖的假设。

B项,指出古建筑大量使用木料,但无法说明通过木料能否确定古建筑的建造年份,题干结论不能必然成立,因此该项不是题干结论所依赖的假设。

C项,指出古建筑通常只使用一种木料,但无法说明通过木料能否确定古建筑的建造年份,题干结论不能必然成立,因此该项不是题干结论所依赖的假设。

D项,指出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是使用最耐久的木料建造的,但无法说明通过木料能否确定古建筑的建造年份,题干结论不能必然成立,因此该项不是题干结论所依赖的假设。

故本题选A。13.从所给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规律性:

A.如上图所示

B.如上图所示

C.如上图所示

D.如上图所示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相同,优先考虑动态位置。

第二步,两段式,第一段找规律,第二段应用规律。

第一段中黑块在第一列每次向下移动1格、第二列向上移动1格、第三列位置不变、第四列向下移动一格,第二段也应符合平移规律,黑块在第一列向下移动一格,第二列向上移动一格,第三、四列位置不变,C项符合。

因此,选择C选项。14.“斗柄东指,天下皆春”的意思是指,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东方的时候,春天就来了。那么,在冬季,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

A.北方

B.南方

C.西方

D.东方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天体运动。

第二步,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傍晚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古籍《鹖冠子》记载:"斗杓东指,天下皆春;斗杓南指,天下皆夏;斗杓西指,天下皆秋;斗杓北指,天下皆冬。"所以,在冬季,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方。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冠子·环流篇》:“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意思就是说:若把观测的时间固定于傍晚,则二月春分时斗柄指东,五月夏至时斗柄指南,八月秋分时斗柄指西,十一月冬至时斗柄指北。借助斗柄指向地面上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可以确定四个季节的中间日期,二至二分的所在月确定之后,其他月份也就容易确定了。

故正确答案为A。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可以采用猜测法和排除法。题干说的是斗柄指东,是春天。星星的运动不会是跳跃的,因此指南或者指北应该是夏天或者冬天,排除C、D。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和季节有关,《鹖冠子》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故本题选A。15.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这段文字意在:

A.探讨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B.强调核能在防止温室效应加剧中的关键作用

C.阐明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巨大危害

D.呼吁人们改变能源结构并大力植树造林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讲了工业革命后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接着讲能吸收二氧化碳的植物被破坏。然后用“所以”引导结论,给出对策“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最后援引科学家的观点支持前面的结论。文段为“分—总—分”的结构,文段主旨句为“所以”引导的结论句,强调通过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的方式控制全球变暖。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读文段找到主旨句。

本段文字的开头列举了两个例子,运用了“同时”的并列结构,强调了二氧化碳的危害。“所以”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即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

第二步:在主旨句的基础上适当延伸得到答案。

意图选项要对问题予以解决,即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因此,D项正确。A、C两项文段并未体现。B项是援引的观点,不具有概括性。

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主旨的提炼和把握。解答这类题目,需要首先分析文段结构,提炼文段关键信息,从而得出文段的主旨。阅读可知,文段中“所以”之后的内容为主旨所在,因此正确答案应是对其后内容的准确概括。文段先从两方面分析了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然后用“所以”引出了控制全球变暖的措施,即“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A、C两项均非文段重点,排除。B项“核能”只是部分科学家提出的一种改变能源结构的方式。故本题选D。16.一名顾客购买两件均低于100元的商品,售货员在收款时错将其中一件商品标价的个位数和十位数弄反了,该顾客因此少付了27元。被弄错价格的这件商品的标价不可能是(

)元。

A.42

B.63

C.85

D.96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计算问题,用代入排除法解题。

第二步,根据少付27元,依次代入选项。A选项:42-24=18(元)≠27(元),不符合题意,不可能是42元。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根据题意可知,此件商品的原价格与弄反价格之差应为27。代入选项A、B、C、D,只有A项不符合题意。A项:。B项:。C项:。D项:。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解题思路:仅将一件商品标价算错,则最终少付的27元仅与这一件商品有关,本题选非题,可代入选项或考虑其数字特性进行解答。根据题意,商品标价的个位数和十位数弄反了,少付27元,则价格的两个数字不可能同奇或同偶,只有A项同偶。或此数应满足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大3,只有A项不满足。故本题选A。17.解释∶理解

A.分析∶结论

B.奉献∶赞许

C.拼搏∶成功

D.分享∶满足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解释”可以获得“理解”,二者属于对应关系,且二者主体不同。如:我“解释”,你“理解”。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分析”可以获得“结论”,但二者主体相同,排除;

B项:“奉献”可以获得“赞许”,二者属于对应关系,且二者主体不同,如:我“奉献”,他人“赞许”,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项:“拼搏”可以获得“成功”,但二者主体相同,排除;

D项:“分享”可以获得“满足”,但二者主体相同,排除。

因此,选择B选项。18.当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界限和分离局面已经被打破。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这是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结果。因此,知识结构的合理和多元化是科学、技术发展对科技从业人员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达的是:

A.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已经出现了深度的融合

B.科技从业人员将面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体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C.科技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D.科技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相互渗透,接下来通过结论词“因此”引出主旨句,即知识结构的合理和多元化是对科技从业人员新的要求。根据主旨句“知识结构的合理和多元化是对科技从业人员的新要求”可知,作者想表达的是科技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作者意图。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文段结构较为简单,结尾由“因此”引出中心句,即知识结构的合理和多元化是对科技从业人员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分析选项可知,A项未包含“科技从业人员”这一主题词,排除;

B项中“严峻挑战”并非文段重点,排除;

C、D两项均包含“科技从业人员”及“知识”两个主题词,但D项仅仅强调有知识,而C项在强调有知识的基础上还强调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表述更加符合文意。

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主旨的提炼和把握。解答这类题目,需要首先分析文段结构,提炼文段关键信息,从而得出文段的主旨。阅读文段可知,“因此”后的内容是文段的主旨所在,因此正确答案应是对其后内容的准确概括。由文段末句,可知“知识结构的合理和多元化”是当下科技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C项与此说法一致,当选。D项为迷惑项,“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与“知识结构的合理和多元化”不是同一概念。故本题选C。19.城市不仅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而且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美国的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三个城市群,日本的东京、阪神和名古屋三大城市群,以及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等等对本国经济的贡献率都在一半以上。

承接上述文字最恰当的一句是:

A.可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城市群的经济发展

B.可以说,任何国家或者地区都应该重点关注大城市的发展

C.可以说,城市的兴衰关乎国家的兴衰,城市的发展关乎国家的发展

D.可以说,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支撑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浏览文段,重点分析尾句,判别文段话题落脚点。文段第一句通过递进关联词“不仅……而且……”强调城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第二句话题转到“城市群”,突出城市群对经济的贡献。接下来应围绕“城市群对经济的贡献”这一话题进行论述。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与上文话题一致。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此题为接语选择题,重点关注尾句,下文谈论的内容要与尾句话题保持一致。文段首先引出话题,并通过“不仅……而且”强调城市对于国家的经济增长很重要。接着,尾句通过国内外的城市群举例说明,指出城市群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故尾句谈论的话题为“城市群”与“经济发展”,保持话题一致,对应A项正确。

B项“任何……都”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国家发展”、“国家兴衰”范围扩大,下文应围绕“经济发展”展开谈论,排除;D项,文段未提及国家支持,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语句连贯。结合选项中的“可以说”可知,正确答案应是对文段内容的总结说明。通过阅读可知,文段整体为总分结构,首句指出城市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接着以美国、日本及我国为例进行具体论证,因此,承接上文的句子应重点表达城市对国家发展的作用,结合选项选出与此相符的一项。文段首先指出城市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然后以美国、日本及我国城市群对经济的贡献率进行数据印证。由此可知,文段论述的中心为城市(群)对国家发展的意义。B项把“城市”范围限定于“大城市”,与上文不符,排除。D项的“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无中生有,排除。A项肯定了城市群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但“主要依赖于”的表述过于绝对,不如C项与上文的承接恰当。故本题选C。20.从所给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规律性:

A.如上图所示

B.如上图所示

C.如上图所示

D.如上图所示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相似,每个图形都有若干数量的点,优先考虑样式类运算。

第二步,九宫格,横向观察,没有明显规律,竖向及S式观察均无规律,考虑“米”字型规律。

观察发现,“米”字型(上下、左右、对角线)图形去异求同得到中间图形。应用规律,问号处和第一行第一个图形去异求同得到中间图形,只有D项符合。

因此,选择D选项。21.这个时代有两个看似彼此矛盾的趋向:一方面,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及获得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人们能对各种传言作出更清醒的理性判断;但另一方面,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和技术进步也使谣言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人们往往来不及一一分辨各种信息的真假。虽然人们总是假定,只要不断提升人类的理性水平,并使信息透明化,就能消弭谣言产生的土壤,但迄今为止这一直只是个理想。没有哪个社会的人所传播的信息是完全正确的,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为了尽快获知自己所关心的真相,常常都在不知不觉中传播着谣言。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的理性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就能阻止谣言的产生

B.谣言的传播往往反映了人们迫切想了解真相的需要

C.人们的理性判断与信息技术的进步是彼此矛盾的趋向

D.信息的增长和技术进步是谣言产生的主要根源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虽然人们总是假定,只要不断提升人类的理性水平,并使信息透明化,就能消弭谣言产生的土壤,但迄今为止这一直只是个理想”,可见通过人类理性水平的提升来阻止谣言的产生只是一种假设,“就能”是确定性表述,偷换语气,不符合原文。B项对应“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为了尽快获知自己所关心的真相,常常都在不知不觉中传播着谣言”,符合原文。C项对应“这个时代有两个看似彼此矛盾的趋向:一方面……人们能对各种传言作出更清醒的理性判断;但另一方面……人们往往来不及一一分辨各种信息的真假”,可见矛盾的应是“人们能理性判断”和“往往来不及分辨真假”,偷换概念,不符合原文。D项无中生有,文段没有说“谣言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不符合原文。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细节判断题,解题方法是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A项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谈到如何阻止谣言的方法,且“就能”表述过于绝对。C项为概念偷换,应该是理性判断与人们分不清真假似乎是矛盾的。D项属于无中生有,文段没有谈及谣言产生的根源。而B项对应文段尾句,属于同义替换,以“往往”替换“常常”。

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细节信息的理解和把握。解答这类题目需要结合选项,在文段中找到与之对应的信息,并进行一一对照,从而判断其说法是否正确。同时,需要注意,这类题目常见的错误类型包括无中生有、过于绝对、颠倒黑白、偷换概念等。由“但迄今为止这一直只是个理想”可知,即使人类的理性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也不能阻止谣言的产生,A项错误。由“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为了尽快获知自己所关心的真相,常常都在不知不觉中传播着谣言”可知,谣言的传播有时反映了人们了解真相的愿望,B项正确。C项在文中并未提及,排除。D项,文中只提到信息技术进步会使谣言传播的速度加快,并未提及信息技术进步是谣言产生的主要根源。22.以节俭清正________奢靡之风,________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和“八项规定”,保持质朴和勤俭的本色,刹住公款吃喝,规范接待标准,精简活动规模,杜绝浪费陋习,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

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克制

恪守

B.克服

遵守

C.克制

遵守

D.克服

恪守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该空搭配“奢靡之风”。A项和C项“克制”指抑制(多指情感),侧重抑制主观方面。B项和D项“克服”指用坚强的意志和力量战胜(缺点、错误、坏现象、不利条件等),侧重战胜客观方面。文中“奢靡之风”是一种坏现象,填入B项和D项“克服”合适。排除A项和C项。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刹住”“杜绝”“狠刹”可知,此空应填入语义较重的词。辨析选项,B项“遵守”指按照规定行动。D项“恪守”指严格的遵守,程度要比“遵守”重,因此“恪守”符合文意,排除B项。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

第一空,后文中提到的“刹住”“杜绝”“狠刹”用十分坚决的语气说明奢靡之风是要坚决制止的,不仅仅是克制,而是要用意志力战胜,要用勇气克服的。“克制”指对感情、言行等进行自我抑制,重在强调“自我”;“克服”指战胜或消除(不利条件或消极现象),与文段中“奢靡之风”的搭配更为恰当。故排除A、C两项。

第二空,此空用来修饰下文的“传统美德”“八项规定”,一般“遵守”只搭配规章制度,不能搭配传统美德,而“恪守”不仅有“遵守”的含义,同时恪守本分、恪守孝道的用法说明它也可以用来修饰传统美德。故“恪守”更合适。故排除B项。

故正确答案为D。

【出处】《“正衣冠”要外正其容更要内正其心》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近义词语的使用和辨析。第一空,结合词语的适用对象及此处的修饰对象,排除与“奢靡之风”不恰当的选项。第二空,根据词语的含义、词义轻重以及句中的内容,选择恰当的一项即可。第一空,“克制”一般修饰情绪、行为,与“奢靡之风”不搭配,排除A、C。

第二空,“遵守”意为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恪守”意为严格遵守。与“传统美德和‘八项规定’”搭配,用语义程度更重的“恪守”更恰当。

故本题选D。23.当海面上空气各层的密度有较大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全反射,海面上会出现远处物体的影像,这一现象被称为海市蜃楼。海市蜃楼最有可能发生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光学知识。

第二步,在夏季,白天海水温度比较低,下层空气受水温影响,比上层空气更冷,所以出现下冷上暖的反常现象,因此空气层下密上疏的差别异常显著,这时一些物体经过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就容易发生海市蜃楼的现象。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多发生在夏天的海面上。夏天,较热的空气笼罩海面,但是海水比较凉,海面附近空气的温度比空中的低。来自地平线以外远处的物体的光线,本来不能到达我们的眼中,但有一些射向空中的光线,由于不同高度空气的疏密不同而发生弯曲,逐渐弯向地面,进入观察者的眼睛。逆着光线看去,就感觉看到了远处的物体。

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需要熟悉海市蜃楼产生的相关原理。关于光的反射、折射、直线传播等,是考查的热点,考生一定要掌握生活现象中隐含的物理化学常识,这些都是可能出题的内容。海市蜃楼是空气中的水珠把远处的景象折射到近处,而在夏季,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多雨(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再加上夏天强烈的阳光照射,因而形成了海市蜃楼。故本题选B。24.在全球“智慧风潮”和相关政策的激促下,我国很多地方纷纷提出创建“智慧城市”的口号,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培育竞争力、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市民就业、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但是,应当看到,目前的“智慧城市”实践多处于概念构建期,人们对“智慧城市”的理解还仅仅局限于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智能城市或数字城市层面,各大媒体出现的“智慧城市”也让人难以区别哪些是城市营销的手段,哪些是城市建设的实况。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建设“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

B.建设“智慧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C.目前对于“智慧城市”概念的界定尚不明确

D.媒体中的“智慧城市”很可能只是一种城市营销手段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讲了我国很多地方提出“智慧城市”口号,将“智慧城市”的建设作为重要战略。然后通过转折关联词“但是”引出我们应当看到当前的“智慧城市”实践多处于概念构建期。文段主旨句在转折之后,主要讲的是目前的“智慧城市”实践多处于概念构建期,人们的理解和媒体的宣传都还有局限性。据此可知,建设“智慧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文段首先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在当下城市建设大环境下的火热与流行,随后以“但是”转折,指出当下“智慧城市”实践多处于概念构建期,强调“智慧城市”的实践,即建设“智慧城市”。由此可知,建设“智慧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应B项。

A项仅仅提到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性,并非文段重点,排除;C项偏离了文段中“建设‘智慧城市’”这一主题,仅论述“智慧城市”的概念问题,排除;D项中“媒体”并非文段重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主旨的提炼和把握。解答这类题目,需要首先分析文段结构,提炼文段关键信息,从而得出文段的主旨。文段先指出我国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接着由“但是”一转,指出“智慧城市”实践多处于概念构建期,并且人们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比较局限,媒体提出的“智慧城市”也让人们无法区分其是营销手段还是实况。故文段意在说明的是“智慧城市”虽然是重要发展战略,但人们对它的概念界定不够清晰明确。C项与此表述一致,当选。25.动物和人的差异很多,按照演化生物学家道金斯等人的观点,最大的差异可能在于动物缺乏“文化”。野生动物个体在环境中的绝大部分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它的基因;个体间的文化传承即便存在,影响通常也微乎其微。如果两群狼面对同一场景做出了不同的反应,那是因为它们的遗传特征不同,而不是因为它们各自经历了不同的狼群历史、有不同的狼群文化。就算有动物因为和人相处而从人类这里习得了复杂的行为,但当它回归野外时,也几乎不可能把自己学会的人类技巧教给其他动物,不能改变其种族的原有行为。

根据这段文字,对“文化”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种族成员共有的行为习惯

B.改造自我及其种族的能力

C.可以模仿和传承的行为模式

D.与遗传基因无关的行为模式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定位原文,“文化”出现在第一句。分析“文化”的上下文语境。从前文可以看出,这个“文化”是动物缺乏的东西。后文指出了动物缺乏的东西,一个是“个体间的文化传承即便存在,影响通常也微乎其微”,另一个是“……动物……从人类这里习得了复杂的行为,但当它回归野外时,也几乎不可能把自己学会的人类技巧教给其他动物”。因此“文化”指的是“文化传承”和“动物之间行为技巧的习得与教授”。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可以模仿和传承的行为模式”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词语理解题。首先定位原文,“文化”一词出现在文段首句,接下来举了两个例子,一个谈的是个体文化传承影响小,另一个谈的是从人类学到的东西难以改变原有的种族行为。结合选项可知,C项表述更为直接准确。A、B两项文段中均未体现。D项中“与……无关”的表述和C项中“可以模仿和传承”相比而言,不够直接明确。

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由“如果两狼群面对同一场景做出了不同的反应,那是因为它们的遗传特征不同,而不是因为它们各自经历了不同的狼群历史、有不同的狼群文化”可知,“文化”与“遗传”无关;再由“就算有动物因为和人相处而从人类这里习得了复杂的行为,但当它回归野外时,也几乎不可能把自己学会的人类技巧教给其他动物,不能改变其种族的原有行为”可知,“文化”是可以传承的。对比四个选项,只有选项C能体现“文化”这两方面的内容。故本题答案选C。选项A“种族成员共有的行为习惯”可能是由“遗传”决定的,故不正确;选项B“改造自我及其种族的能力”不能由文段得出,排除;选项D未体现“传承”,排除。26.一辆客车与一辆货车从东、西两个车站同时出发匀速相向而行,客车和货车的行驶速度之比为4︰3。两车相遇后,客车的行驶速度减少10%,货车的行驶速度增加20%,当客车到达西车站时,货车距离东车站还有17公里。东、西两个车站的距离是(

)公里。

A.59.5

B.77

C.119

D.154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属于相遇追及类。

第二步,根据速度之比为4︰3,赋值客车、货车速度分别为4、3,可得相遇时路程比为4︰3(时间一定,速度与路程成正比),即客车、货车分别走了全程的、。

第三步,相遇后客车与货车速度比为4×(1-10%)︰3×(1+20%)=3.6︰3.6=1︰1,速度相等路程也相等,当客车走完剩余路程到达西站时,货车也走了全程的,距离东站还剩的路程,即17公里,那么全程为17×7=119(公里)。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相遇前,客车与货车的行驶速度之比为。当它们第一次相遇时,两车的路程和为全程。客车与货车的路程之比为,继而推出客车走了全程的,货车走了全程的。设客车速度为4v,减速10%后,速度变为4v×(1–10%)=3.6v;设货车速度为3v,提速20%后,速度变为3v×(1+20%)=3.6v。故相遇后,客车与货车的行驶速度相同。相遇后,直至客车到达西车站时,客车走了全程的。因为货车速度与客车相同,时间相同,所以货车也走了全程的。此时距离东车站个全程,等于17公里。所以东、西两个车站的距离是公里。

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路程=速度×时间,当所用时间相同时,经过的路程与其速度成正比,故在相遇时两车经过的路程比也为4∶3,则其剩余路程比为3∶4。根据速度变化规则求出变化后两车的速度比,进而求得当客车到达西站时,货车经过的路程,结合剩余路程为17千米这一具体数值,可求出总路程。设客车速度为40,货车速度30,总路程为70份,则相遇时客车走了40份,货车走了30份。相遇后,客车速度变为40×(1-10%)=36,货车速度变为30×(1+20%)=36,则当客车到达西车站时,又走了30份路程,货车也走了30份,货车距离东车站还有40-30=10份路程,即17千米,因此1份=1.7千米,两站距离为70×1.7=119千米。故本题选择C项。27.政府职能转变,关键在于处理好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确保政府在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上不“越位”,在保障民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监管违法行为等方面不“缺位”。这就需要政府厘清与市场和社会之间的边界,明确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方面,进一步简政放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激发社会活力,增加民生福祉。

通过上述文字可以得知:

A.区分市场与社会的差异就能明确政府职能

B.简政放权有助于政府更好地监管违法行为

C.保障民生就是处理好市场和社会的关系

D.购买服务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方式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区分市场与社会的差异就能明确政府职能”在文段中无从体现,不符合原文。B项,文段中虽然提到了“简政放权”,但是没有提到它对“监管违法行为”的帮助,不符合原文。C项对应“政府职能转变,关键在于处理好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在保障民生……等方面不‘缺位’”,可见保障民生是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和市场的关系”,而不是“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偷换概念,不符合原文。D项对应“政府职能转变……关键在于处理好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这就需要……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符合原文。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结合文段,政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