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课件1_第1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课件1_第2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课件1_第3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课件1_第4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课件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魏征1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宰相,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已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魏征进见太宗,魏征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征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显号,子孙世代相承,福庆传之无穷;忠贞的臣子,自己灾祸缠身被杀,使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太宗说:“好。”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征,但魏征的妻子裴氏以魏征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征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魏征死后,李世民对身边的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度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写作背景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社会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连连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唐太宗渐渐骄奢,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二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写作背景文体知识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通称“奏疏”。与“表”相比,“疏”重在“议事”,而“表”重在“陈情”。“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著名的如《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文体知识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是奏议文体的一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思考:1.这段中的核心句是哪一句?2.作者围绕着核心句,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思考:1.这段中的核心句是哪一句?2.作者围绕着核心句,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比喻,以稳固树木根本、疏浚水流源泉的比喻说明人君固国应该“积德义”,正面立论,排比句加强语势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论述,凸显进谏的主旨,“下愚”和“明哲”的对比,虽然委婉,但实际上是严肃的进谏第三层紧扣君主的作为,再度从反面立意,比喻论证,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则如“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呼应开头第二句,结构严谨。安天下之本在于“积德义”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总结历代兴亡规律,以问题推进深入论述“在殷忧”与“既得志”对比论证,阐明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积德义的根本原因——“可畏惟人;载舟覆舟”“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结合太宗当时具体的情况,阐释历代兴亡规律,警示太宗要积德义以安人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用思维导图画一下十思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十思”之间各有侧重,有哪些是相通的内容呢?“十思”之间各有侧重,有哪些是相通的内容呢?【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课件1【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课件1

“十思”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知足”“知止”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谦冲而自牧”“江海下百川”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务,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三驱以为度”“慎始而敬终”是戒纵欲,劝皇帝不要放任自我,不要怠惰,而要勤勉政事;“虚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是戒轻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无因喜以谬赏”“无以怒而滥刑”是戒赏罚不公,劝皇帝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诫,语语坦诚,字字惊心。“十思”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知足“积德义”和“十思”有什么关系?

明确:“十思”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前边提出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后边则提出如何解决的建议。使得文章前后呼应,全文形成一篇结构严谨的统一体。“积德义”和“十思”有什么关系?明确:“十思”是“思国之安

人君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人君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呢?好处: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问题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谏太宗十思疏1.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从时间的向度来看,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内容和品质的维度来看,却并不是呈现为鲜明的向前发展的进步性,而是出现经常性回复或几种形态并存的倾向。2.自从古代朝廷采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以来,“金榜题名”与“名落孙山”始终结伴而行。于是,针对考生开发的“补习班”便应运而生。3.书院除了要求学生熟读“四书五经”,还锻炼学生们写八股文的能力,熟悉八股文的格律、步骤等。唐朝和宋朝的科举考试,策问一科是学生们的重点复习对象。4.文章通过对比,论证了只有完成由传统经济模式到新动能模式的转型升级,中国经济才有无可限量的未来这一观点。5.文艺高峰的出现,除客观社会环境外,创作主体至关重要。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文艺家勇攀文艺高峰创设良好客观条件,但伟大杰出作品的产生依然有赖于文艺家自身努力,换句话说,创作主体高度决定文艺高度。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走向多元,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都得益于科技对农业的支撑。7.小说结尾聚焦于父亲与林掌柜的三举杯,这一情景极具仪式感,既是雪夜酒叙情节的收束,也是全文的升华,带给读者无限遐想。8.作者指出人之所以能适应人生境遇的种种变化,就是因为这些变化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达到的。9.时间之所以让人感到渺茫和不可思议,是因为和空间相比,时间既无法把握,又无法挽留。10.这篇散文语言优美、细腻,文采飘逸、富有想象力,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文学韵味,让人回味无穷。11.另一种水声,是流水声,细弱又清亮。它来自幽暗的捞纸房某个角落,水从一只装满纸浆的槽缸里溢出来,匍匐进地面。几近难以察觉的流水声,被无边的寂静扩大了。水声泠泠,像由远及近的银铃声从云霄洒落大地。感谢观看,欢迎指导!1.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从时间的向度来看,有着悠久19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魏征20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宰相,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已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魏征进见太宗,魏征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征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显号,子孙世代相承,福庆传之无穷;忠贞的臣子,自己灾祸缠身被杀,使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太宗说:“好。”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征,但魏征的妻子裴氏以魏征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征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魏征死后,李世民对身边的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度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写作背景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社会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连连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唐太宗渐渐骄奢,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二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写作背景文体知识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通称“奏疏”。与“表”相比,“疏”重在“议事”,而“表”重在“陈情”。“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著名的如《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文体知识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是奏议文体的一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思考:1.这段中的核心句是哪一句?2.作者围绕着核心句,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思考:1.这段中的核心句是哪一句?2.作者围绕着核心句,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比喻,以稳固树木根本、疏浚水流源泉的比喻说明人君固国应该“积德义”,正面立论,排比句加强语势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论述,凸显进谏的主旨,“下愚”和“明哲”的对比,虽然委婉,但实际上是严肃的进谏第三层紧扣君主的作为,再度从反面立意,比喻论证,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则如“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呼应开头第二句,结构严谨。安天下之本在于“积德义”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总结历代兴亡规律,以问题推进深入论述“在殷忧”与“既得志”对比论证,阐明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积德义的根本原因——“可畏惟人;载舟覆舟”“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结合太宗当时具体的情况,阐释历代兴亡规律,警示太宗要积德义以安人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用思维导图画一下十思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十思”之间各有侧重,有哪些是相通的内容呢?“十思”之间各有侧重,有哪些是相通的内容呢?【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课件1【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课件1

“十思”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知足”“知止”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谦冲而自牧”“江海下百川”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务,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三驱以为度”“慎始而敬终”是戒纵欲,劝皇帝不要放任自我,不要怠惰,而要勤勉政事;“虚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是戒轻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无因喜以谬赏”“无以怒而滥刑”是戒赏罚不公,劝皇帝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诫,语语坦诚,字字惊心。“十思”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知足“积德义”和“十思”有什么关系?

明确:“十思”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前边提出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后边则提出如何解决的建议。使得文章前后呼应,全文形成一篇结构严谨的统一体。“积德义”和“十思”有什么关系?明确:“十思”是“思国之安

人君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人君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呢?好处: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