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技术物理、化学课件_第1页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技术物理、化学课件_第2页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技术物理、化学课件_第3页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技术物理、化学课件_第4页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技术物理、化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毒物、物理因素危害与控制技术内容提要:第一部分:化学毒物危害与控制技术全国职业中毒事故的严峻形势化学毒物的分类及其危害化学毒物识别与检测评价化学毒物危害预防控制措施第二部分:物理因素危害与控制

噪声高温振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第一部分化学毒物危害与控制技术

全国职业中毒事故的严峻形势

2010年共报告各类急性职业中毒事故617起,慢性中毒1417例,死亡28例,病死率为4.54%。其中,重大职业中毒事故19起,中毒215例,死亡28例,病死率13.02%。报告急性职业中毒起数最多的为化工行业,占21.59%;急性职业中毒人数最多的为煤炭行业;引起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涉及30余种,居首位的为一氧化碳,共发生78起175人中毒;病死率最高的为硫化氢中毒,47人中毒,死亡8人。

2010年共报告慢性职业中毒1417例。引起慢性职业中毒人数排在前3位的化学物质分别是铅及其化合物、苯、砷及其化合物,分别为499例(占35.22%)、272例(19.20%)和157例(占11.08%)。主要分布在轻工、冶金和电子等行业。一、化学毒物与危害1.概念化学毒物:通常是指那些在小剂量的情况下,通过一定条件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导致暂时性或持久性病理损害乃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中的毒物。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而发生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毒物——中毒生产性毒物——职业中毒2、生产性毒物的来源(1)原料例如制造氯乙烯所用的乙烯和氯,制造颜料、蓄电池用的铅。(2)中间产品(中间体)例如:制造苯胺时,硝基苯是中间体。(3)辅助材料,如橡胶行业用苯、汽油作溶剂,生产乙醛时用汞作催化剂。(4)成品如农药厂生产的对硫磷、乐果。(5)副产品或废弃物,如炼焦时产生的煤焦油,沥青、含碳物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粘胶纤维厂、制革厂等产生硫化氢,冶炼中产生的二氧化硫。(6)夹杂物如某些金属、酸中夹杂的砷。4、生产性毒物的接触机会1.生产过程中接触原料的开采、提炼;加料和出料;成品的处理、包装等。2.使用过程中接触材料的加工、搬运、储藏;化学反应控制不当;管道、钢瓶泄漏;设备的保养、检修等。5、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1)呼吸道:呈气体、蒸气、气溶胶状态的毒物可经呼吸道进入体内。是毒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未经肝脏的生物转化,直接进入大循环并分布全身,故其毒作用发生较快。肺泡特点:肺泡呼吸膜极薄;扩散面积大(50~100m2),供血丰富;肺泡壁对脂溶性毒物通透更快。2)皮肤①通过表皮屏障→真皮→血液循环②通过汗腺、毛囊与皮脂腺绕过表皮屏障→真皮常见于苯胺、三硝基甲苯、有机磷酸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特点:不经生物转化直接进入大循环。6、生产性毒物的分类按照化学结构、用途及毒作用机理,生产性毒物分为七类1)金属及类金属如铅、四乙基铅、汞、锰、铬、砷及砷化氢、磷及磷化氢2)刺激性气体如氯气、氨气、光气、氯化氢、氮氧化物等3)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等4)有机溶剂如苯、甲苯、二甲苯、二硫化碳、四氯化碳、汽油等5)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如苯胺、三硝基甲苯6)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如氯乙烯、丙烯腈等7)农药如有机磷酸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机体损害:1.中枢系统:短时间内接触过量化学毒物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经过结构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中毒性脑病。化学毒物:如铅、锰、汞、铊、苯化合物、汽油、二硫化碳、二氯乙烷、三氯乙烯等。2.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的病变起病急,发展快,表现为肢体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障碍及腱反射的减退或消失,或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的障碍。化学毒物如:砷、铊、三邻甲苯磷酸酯,甲胺磷等。3.呼吸系统:急性中毒性咽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急性喉阻塞,急性肺水肿,呼吸窘迫综合征。化学毒物如:氧化亚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酸、盐酸、氨等。4.血液和造血系统:中毒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中毒性硫血红蛋白血症,中毒性溶血,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对出凝血机制的影响。化学毒物如:亚硝酸盐、苯胺等。5.生殖系统:包括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6.中毒性肝损害:肝脏是大部分化学毒物进行生物转化的器官。主要的化学毒物:黄磷、三氧化二砷、磷化氢、四氯化碳、苯胺类等。7.中毒性肾损害:化学毒物引起肾组织的损害,主要是肾小管的损害。主要化学毒物:汞、砷、镉、铬、钡、四氯化碳等。8.中毒性心脏损害:对心血管的毒作用或继发于其他中毒性损伤。主要的化学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汞、砷等。9.化学物引起的猝死:氰化物、硫化氢等。10.眼部损害:接触气态、液态、或固态刺激性,腐蚀性化学毒物造成的眼部组织的腐蚀性损害。主要化学毒物:硫酸等酸类、一氧化碳、二硫化碳、有机磷等。11.化学灼伤:主要的化学毒物:硫酸、石灰、沥青、硝酸、氨、氢氟酸、酚等。12.其他:某些毒物对人体产生远期影响,具有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和致癌作用。8、常见中毒类型与化学毒物窒息性气体中毒:氮气、甲烷、二氧化碳、刺激性气体中毒:氯、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氨、醛类、酸类等;有机溶剂中毒:苯、甲苯、二甲苯、二甲己甲酰胺、丙酮、汽油等;金属与类金属中毒:铅、汞、砷及砷化氢、锰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苯胺等高分子化合物中毒:如氯乙烯、丙烯晴、氯丁二烯、含氟塑料等。1、一氧化碳中毒症状与体征:轻度中毒:剧烈的头痛头晕,四肢无力,心跳,恶心,轻度至中度意识模糊,颜面桃红色。血HbCO10-30%。中度中毒:意识障碍表现为浅到中度昏迷,抢救后恢复且无明显并发症。血HbCO30%~50%。重度中毒:深昏迷,并有脑水肿,休克,肺水肿,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血HbC050%以上。迟发性脑病2.硫化氢中毒症状与体征:轻度中毒:眼痛畏光,咳嗽,头痛,乏力,恶心,眼结膜充血,肺部有干性罗音。中度中毒:轻度意识障碍,咳嗽,胸闷,视力模糊,结膜水肿,溃疡,肺部可闻及罗音。重度中毒: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最为突出,表现为烦燥不安,抽搐,大小便失禁,迅速陷入昏迷状态。多同时伴有肺水肿。有的还可表现为心肌损害。患者有心悸,气急,胸闷等。心电图有心肌缺血表现,也可伴有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少数病例心电图表现酷似急性心肌梗塞,但其病程,预后,治疗与冠心病所致心肌便塞不同.抢救中应重视心脏监护。极重患者可发生“电击样”死亡。(二)刺激性气体是对眼、呼吸道粘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的有害气体。刺激性气体常见的有氯、光气、氨、氮氧化物、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刺激性气体对眼及上呼吸道粘膜的刺激作用主要根据其化学物的毒性及其水溶性等理化特性的不同,以及接触时间长短对呼吸道各部位造成的病理变化不一样,主要引起眼结膜及上呼吸道炎症,喉头痉挛水肿,化学性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化学性肺水肿,其中肺水肿是刺激性气体最严重的危害。1、氯气1)中毒症状与体征:轻度中毒:咳嗽,有痰,胸闷,两肺有散在干性罗音或哮鸣音及少量湿罗音。中度中毒:轻度紫绀,两肺有干湿性罗音或弥漫性哮呜音。重度中毒:咳白或粉红色泡沫痰,明显紫绀,两肺有弥漫性湿罗音,窒息昏迷。2、氨气1)中毒症状与体征:轻度中毒: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肺部有干罗音。中度中毒:剧烈咳嗽,呼吸困难,肺部有干湿罗音,化学性肺炎和肺水肿。重度中毒:咳粉红色泡沫痰,气急,胸闷,心悸,紫绀,两肺有干湿罗音,肺水肿。(三)有机溶剂中毒1.苯短时间大量吸入可造成急性轻度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晕、咳嗽、胸闷、兴奋、步态蹒跚,(醉酒状),此时如继续吸入则可发展为重度急性中毒,病人神志模糊、血压下降,肌肉震颤,呼吸浅快、脉搏快而弱。抢救及时经数小时或数天可恢复健康,但严重者也可因呼吸中枢麻痹死亡。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发生慢性中毒,症状逐渐出现,以血液系统和神经衰弱症候群为主,表现为血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减少、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失眠等。严重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死亡。2、甲苯甲苯引起的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以及粘膜刺激症状,重者甚至抽搐、神志不清,有的可出现癔病样症状。慢性中毒常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亦可致脑病及肝肾损害。对血液系统的作用不明显3.正己烷正己烷经呼吸道及皮肤进入人体,其代谢产物2,5己二酮具有周围神经毒性,可引起以感觉运动型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中毒。慢性中毒性神经病一般于接触正己烷1至数月后发病,起病隐匿,患者常先感觉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继而出现四肢对称性的感觉异常,如发麻、刺痛,并出现感觉迟钝。检查会发现,患者四肢的触觉、痛觉、震动觉和位置觉等均减退,并且以远端为重。重者可出现垂腕和垂足、站立和行走困难以及肌肉萎缩、手足皮肤温度降低、跟腱反射消失。患者在脱离接触正己烷后3个月内病情仍可继续恶化。一般病程为6~30个月,恢复缓慢。。4.汽油急性中毒轻症表现麻醉症状,精神恍愧、步态不稳、并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结膜充血、咳嗽等;重症为吸入高浓度汽油后,可很快出现昏迷、抽搐、肌肉痉挛、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有的病例可有颈强直,呼吸快速而浅表、血压波动、口唇紫绀。检查肝脏肿大,肝动异常,严重病例可留有癫痫病、视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等后遗症。在特种情况下,如汽车司机口吸油管误将汽油吸入肺内,可引起支气管炎、化学性肺炎及肺水肿等,临床表现为发热、剧烈咳嗽、胸闷、痰中带血、呼吸频促而浅表、口唇紫绀。汽油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头晕、头痛、失眠、恶梦、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综合症肌无力、震颤、手足麻木,血压忽高忽低,易兴奋,喜怒无常,兴奋和抑制无规律性地出现,有的可出现癔病样症状。

接触汽油皮肤可干燥、皲裂,出现角化性皮炎(四)金属与类金属1、铅中毒铅中毒有急性和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主要是由于服用大量铅化合物所致,工业生产中急性铅中毒较少见。职业性铅中毒主要为慢性中毒。早期常感乏力、口内金属味、肌肉关节酸痛等,随后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症、食欲不振、腹部隐痛、便秘等。病情加重时,出现四肢远端麻木,触觉、痛觉减退等神经炎表现,并有握力减退。少数患者在牙龈边缘有蓝色“铅线”。重者可出现肌肉活动障碍。腹绞痛是铅中毒的典型症状,多发生于脐周部,也可发生在上腹部或下腹部。发作时查体腹软,无压痛点,挤压腹部时疼痛可以减轻,面色发白,全身冷汗。每次发作可持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另可出现中度贫血,有时伴发高血压。2、锰在通风不良的工作环境中,吸入大量新生的氧化锰烟雾后,出现金属烟热:头晕、头痛、乏力、恶心、胸闷、咽干、气短、发热等,严重者可有畏寒、寒颤。一般数小时至1~2天后,热退,全身出大汗。职业性慢性锰中毒是长期接触锰的烟尘所引起的以神经系统改变为主的疾病。早期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中毒较明显时,出现锥体外系损害,并可伴有精神症状。严重时可表现为帕金森氏综合征和中毒性精神病。可有头晕、头痛、容易疲乏、睡眠障碍、健忘等神经衰弱综合征的表现,以及肢体疼痛、下肢无力和沉重感,可有多汗、心悸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尿锰或发锰超过本地区正常值上限,肌张力增高或手指有明显震颤,腱反射亢进,并有容易兴奋、情绪不稳定、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等精神情绪改变。重度中毒有明显的锥体外系损害或中毒性精神病。锰中毒目前尚无特异的化验诊断指标,尿锰、发锰,只能作为接触指标。3、汞急性汞中毒主要表现为全身症状为头痛、头晕、乏力、低度发热、睡眠障碍、情绪激动、易兴奋、胸痛、胸闷、气促、剧烈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口腔炎、龈缘可见“汞线”、口腔粘膜肿胀、糜烂、溃疡、牙齿松动、脱落、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或大便带血、肾脏损伤、皮炎、尿汞明显增高。慢性汞中毒可有头昏、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明显减退、全身乏力、局促不安、忧郁、害羞、胆怯、易激动、厌烦、急躁、恐惧、丧失自信心、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紊乱、幻觉、幻视、幻听,哭笑无常、心悸、多汗、血压不稳、脸红、皮肤划纹征阳性、性欲减退、阳痿、月经失调、口腔内金属味、齿龈深蓝色的汞线、流涎、口渴、齿龈充血肿胀或溢脓溃疡和疼痛、牙齿松动易脱落、恶心、食欲不振、嗳气、腹泻或便秘、震颤、肾脏损害,少数病人眼晶状体出现“汞性”晶体炎,亦可有末梢神经炎表现。9、化学毒物中毒的原因(1)设备方面:没有密闭通风排毒设备;密闭通风排毒设备效果不好;设备检修或抢修不及时;因设备故障、事故引起的跑、冒、滴、漏或爆炸。(2)个体方面:没有个人防护用品;不使用或不当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缺乏安全知识;过度疲劳或其它不良身体状态;有从事有害作业的禁忌证。二、化学毒物危害识别与检测评价(一)化学因素的识别与高毒物质《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不同于卫生部《高毒物品目录》1.化学毒物的识别,预测危害程度(1)了解化学物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形式:首先要熟悉生产工艺全过程,重点了解每一工艺中有毒物质的存在形式,如原料、半成品,成品、辅料、副产品及废弃物、夹杂物等.(2)了解毒物在工作场所中存在形式,识别危害结果。从化学分类,化学物的理化特性去分析和预测可能造成危害。如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主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氰类化合物抑制细胞色素C,有机磷农药抑制胆碱酯酶等.2.高毒物质:

根据卫生部[高毒物品目录]规定,高毒物质共有54种:N-甲基苯胺;N-异丙基苯胺;氨;苯;苯胺;丙烯酰胺;丙烯腈;对硝基苯胺;对硝基氯苯/二硝基氯苯;二苯胺;二甲基苯胺;二硫化碳;二氯(代)乙炔;二硝基苯;二硝基甲苯;三硝基甲苯;二氧化氮;甲苯-2,4-二异氰酸酯;氟化氢;氟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铬及其化合物;汞;碳酰氯(光气);黄磷;甲(基)肼;偏二甲基肼;甲醛;焦炉逸散物;肼;镍与难溶性镍化合物;可溶性镍化物;羰基镍;磷化氢;硫化氢;硫酸二甲酯;氯化汞;氯化萘;氯甲基甲醚;氯(氯气);氯乙烯;锰及其化合物;铍及其化合物;铅(尘、烟);砷化氢(AsH3);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石棉(总尘、纤维);铊及其可溶化合物;锑及其化合物;五氧化二钒烟尘;硝基苯;一氧化碳;氰化氢;氰化物。增加矽尘(二)检测与评价技术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1,2.2—2007)(1)评价监测(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现状评价)(2)日常监测(日常检测)(3)监督监测(现场检测)(4)事故性监测(急性职业中毒事故)(三)化学毒物中毒的原因(1)设备方面:没有密闭通风排毒设备;密闭通风排毒设备效果不好;设备检修或抢修不及时;因设备故障、事故引起的跑、冒、滴、漏或爆炸。(2)个体方面:没有个人防护用品;不使用或不当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缺乏安全知识;过度疲劳或其它不良身体状态;有从事有害作业的禁忌证。(3)安全管理方面:没有安全操作规程;违反安全操作制度或执行不当;没有安全警告标志或保障装置;缺乏必要的安全监护。(4)化学品管理方面:化学品无毒性鉴定证明;化合物成分不明;化学品来源不明;化学品贮存或放置不当;化学品转移或运输无标志或标志不清。四、化学毒物危害预防控制措施(1)组织措施严格执行有关法规、标准和规定。加强安全卫生管理,将预防急性职业中毒列入企业系统管理内容,各个环节都不应疏忽预防工作。其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安全操作规程并且加以严格实施,建立检修、清理安全作业程序,严格执行监控和监护制度,建立健全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卫生宣教普及防毒知识,使人人懂得预防方法,自觉遵守防毒的规章制度和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在有关人员中开展防毒知识的宣传。同时,关心工人健康,使其培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对预防中毒能起到较好效果。建立群众性组织,开展群众性的防治工作。车间内可建立安全员和班组卫生员,并经常培训,内容包括防毒的常识,安全操作制度,使用和保养防护用品,以及急性中毒时的自救、互救知识。此外也应配置必需的急救设备,如冲洗皮肤和粘膜用的水龙头或用水、敷料器材、解毒药物、应急救援用的呼吸保护器等(2)技术措施采用自动化、机械化操作,可以减少毒物的逸散,并避免工人直接接触毒物,是防止职业中毒的重要措施。如有些新建厂房已将毒物的运送、开桶、倾倒等操作步骤全部机械化或管道化,并将毒性大的物质的反应锅密闭在单独的小室内进行,操作者只需在密闭室外操作,密闭室内设有专用排风设备.这样可以基本上防止毒物对工人的危害。生产过程中常因设备的跑、冒、滴、漏,致使毒物逸入空气中,特别在加料、采样、加工、包装等操作时,更为常见。因此,采用适当的通风,排出已放散出的毒物,是降低车间空气中毒物浓度的一项重要措施。生产工艺布局应合理安排,产生毒物的区域应与其它场所隔离。设置必要的防火防爆设施,并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设置中文说明和警示标识。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3)保健措施加强个人防护:在以上预防措施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时,就在特殊情况下,个人防护的使用还是必要的,它是整个预防工作的辅助措施。如防护服、防护膜、防护眼镜、防毒口罩或防毒面具等,要注意正确选择和使用有效的口罩或面具。就业前及定期检查:接触有害物质的作业工人在就业前应做一次全面体检。检查目的一是掌握工人接触毒物前的健康状态,为以后动态观察进行比较,二是发现不适于接触有关毒物的工人。监测车间环境毒物浓度:经常性监测可以掌握毒物的发生源及其分布、危害水平等。必要时,可以在危险岗位放置监测警报装置。生产外包、外协隐藏的职业健康风险生产外包又称为制造外包,是以外加工方式将一些传统上由企业内部人员负责的非核心业务或加工方式委托给外部企业,达到降低成本、分散风险、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的目的。“毒苹果”事件打破了人们给予外包、外协企业头顶上熠熠生辉的世界知名企业的光环,暴露了其光鲜表面下隐藏的职业健康危害风险建议:提供外包、外协的企业应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不得将危害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卫生防护条件单位和个人。接受外包、外协等用人单位应履行维护劳动者健康权益的法定责任,定期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劳动者应提高法律意识,切实维护自身健康权益第二部分物理因素危害与控制

物理因素危害与控制

一、噪声二、高温三、振动四、非电离辐射五、电离辐射一、噪声噪声的分类一、生产性噪声二、环境噪声三、生活噪声生产性噪声的分类一、生产性噪声及其职业危害长期接触强烈的噪声后,听觉器官首先受到影响。噪声对听力的危害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即噪声强度和接触时间,听力损伤也有一定的过程,即有生理反应到病理改变。短时间接触较强的噪声,会感觉声音刺耳、不适、耳鸣、听力下降,检测时听阈可提高10--15dB。离开噪声环境数分钟可完全恢复。如果接触噪声的时间持续延长,脱离接触后听力下降不能恢复,则变为“噪声性耳聋”。噪声性耳聋是由噪声作用后的功能上的改变发展为器质性病变,这时的听力损失不能恢复或不能完全恢复,进展到噪声性耳聋。噪声性耳聋是噪声对听觉器官的慢性影响,表现感音系统的慢性退行性变过程。初期高频听力下降,之后逐渐波及到低频、语频段受损,耳聋症状也逐渐明显。噪声除对听觉系统有特殊性影响外,对神经系统也有一定影响。长期工作接触较强的噪声,很多人主诉有头痛、头晕、耳鸣、心悸、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症状。也有表现疲倦、乏力、心情烦躁等躁性神衰症。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如有人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不稳定,心电图异常;胃功能紊乱、食欲不振、消瘦、消化不良等。噪声危害的预防措施噪声性听力损伤或耳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治方法,主要是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患于未然。对可能产生强烈噪声的新建、扩建、改建的工程项目,在设计阶段就应加以卫生方面审查与评估采取必需的防护措施,使之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对噪声作业地点的噪声强度进行定期监测,对超标作业场所要采取治理措施。具体预防噪声的措施1、控制噪声源和噪声的传播和反射。主要技术措施:吸、消、隔、阻、塞。吸声:用有良好吸声材料装置墙壁天棚等。如玻璃棉、泡沫塑料,可以降6-16分贝消声:是防止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措施,常用于风道排气管等设备。隔声:用一定材料结构和装置密闭声源。如隔声罩、隔声间、隔声门、隔声窗。可以降40-50分贝隔振:为防止固体传播的振动性噪声,设隔振或减振装置。个体防护用具:对作业场所生产性噪声难于治理的或尚无法治理的,应采取个体防护措施,如使用有效的防护耳罩或耳塞。2、合理安排工间休息:持续接触较强的噪声比断续接触对听力危害性大,因此,在较强噪声环境中作业,要适当缩短一次持续接触噪声的工作时间,或安排暂的工中休息。3、对从事噪声作业人员要进行定期职业性健康检查,最好每年一次,重点检查听力,以便早期发现,早期采取防治措施。即使在85dB(卫生标准)条件下也要做这样体检,因为在噪声达标的条件下作业也可能有少部分人发生听力损伤或噪声性耳聋。4、建立健全经常性的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制度,制定卫生安全操作规范,特别对作业场所噪声强度的监测,卫生工程防护设备的维护,以及个体防护用品的供应、使用、更换制度等。宝塔型耳塞子弹型耳塞硅质树型耳塞硅质圣诞树型耳塞常见的几种耳罩二、高温高温作业:是指以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其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而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一、高温作业的类型高温、强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和夏季露天作业。二、高温作业的分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高温GBZ/T229.3-2010高温作业对人体的影响:(一)体温调节:正常人的体温相对恒定,以保证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人体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调节,如气温升高时出汗量增加,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大致在37°C左右。(二)水和盐的代谢紊乱: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人体为了维持正常体温,必须将多余的热量散失掉,出汗后汗液的蒸发是重要的散热措施,一般高温工人一个工作日出汗量可达3000g~4000g,某些特殊作业环境一天的出汗量可达5000g以上。汗液中除了水分以外,还含有大量盐分,高温作业工人一天经汗液排出的盐可达20g~25g,因此大量出汗会导致人体内水和盐的代谢紊乱,从而引起相应的疾病。(三)循环系统变化:高温环境和体力劳动,都会使人体血流加速,这就要求心脏向血管输送大量血液,大大增加了心脏的负担,长时间工作,超过心脏的负荷能力,可以引起心脏的病变。(四)消化系统:高温作业时,消化系统血流减少,引起消化液分泌减弱,消化酶活性和胃液酸度下降;胃肠道的收缩和蠕动减弱,吸收能力降低;唾液分泌减少,引起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胃肠道疾患增多。工龄越长,患病率越高。(五)神经系统:高温作业使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现象,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动作的准确性和反应速度降低,不仅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而且易发生工伤事故。(六)热习服:简单地说是指对高温环境不适应的人反复暴露于高温环境或在高温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通过调节机体的代偿能力,对热的耐受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一般在高温环境劳动两周以上时间,就可产生热适应。热适应后,人体对热的耐受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进行高温作业的劳动组织时,应当注意这一现象,如夏季尽量避免临时安排新工人进高温车间工作。习惯于高温的人对高温环境的耐力可较一般人高得多,但高温习服是有限度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高温习惯的上限为49℃,但也有少数人(约6%)对于高温难于充分习惯。他们长期生活于高温环境之后,会产生一系列的不适应症状,产生这种症状的人不适宜在高温环境工作。高温作业引起的疾病及现场处理高温作业引起的疾病:中暑临床上根据中暑的严重程度,分为中暑先兆、轻症中暑、重症中暑。①中暑先兆,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乏力、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稍高。②轻症中暑,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③重症中暑,出现下述热痉挛、热衰竭或热射病的主要临床表现。1.热痉挛:是由于大量出汗,体内盐分过量丢失所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四肢肌肉及腹肌的痉挛,伴有收缩样疼痛。痉挛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一般正常。2.热衰竭:起病迅速。先有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率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3.热射病:突然发病,体温升高是主要特点,可达40℃以上,开始时有大量出汗,以后“无汗”,伴有皮肤干热,以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中暑现场处理1.出现轻症中暑时,使患者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安静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重症中暑患者,需及时进行急救处理。如属于热射病病人,迅速采取降低体温、维持循环呼吸功能的措施;对于热痉挛患者,及时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出现热衰竭时,使患者平卧,移至阴凉通风处,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并对症治疗。中暑患者如果处理及时,一般可很快恢复。高温中暑预防措施1.技术措施(1)合理设计工艺流程:合理设计工艺流程,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是改善高温作业劳动条件的根本措施。例如,钢水连铸;轧钢、铸造、搪瓷等的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均可使工人远离热源。热源的布置:①尽量布置在车间外面;②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时,尽量布置在天窗下面;③采用穿堂风为主的自然通风时,其迎风面与夏季最多风向宜成60-900角,且不应小于450角。尽量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④对热源采取隔热措施;⑤热源之间设置隔墙(板),使热空气沿着隔墙上升,经过天窗排出。热成品和半成品应及时运出车间或堆放在下风侧、设计气楼。6靠近热源的窗户下缘不得低于2米可研报告、初步设计中有关于设备布局的意见(2)隔热:隔热是防止热辐射的重要措施。可以利用水或导热系数小的材料进行隔热,其中以水的隔热效果最好,能最大限度地吸收辐射热。(3)通风降温<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①自然通风,任何房屋均可通过门窗、缝隙进行自然通风换气,辅助以天窗、避风天窗。②机械通风,在自然通风不能满足降温的需要或生产上要求车间内保持一定的温湿度时,可采用机械通风包括送风、排风、局部送风(采用喷雾风扇进行局部送风时,工作地点的风速应采用3-5m/s,雾滴直径应小100微米)。。2.保健措施1)改善高温作业工人的膳食和营养状况:高温作业人员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最好办法是供给含盐饮料(含盐量为0.1%-0.2%0。饮料水温不宜高于15摄氏度。要增加蛋白质的摄取,还要补充复合维生素和钙等。(2)加强个人防护:高温工人的工作服,应以耐热、导热系数小而透气性能好的织物制成。防止辐射热,可用白帆布或铝箔制的工作服。工作服宜宽大又不妨碍操作。此外,按不同作业的需要,供给工作帽、防护眼镜、面罩、手套、鞋盖、护腿等个人防护用品。特殊高温作业工人,如炉衬热修、清理钢包等工种,为防止强烈热辐射的作用,须佩戴隔热面罩和穿着隔热、阻燃、通风的防热服,如喷涂金属(铜、银)的隔热面罩、铝膜隔热服等。(3)加强医疗预防工作:高温作业工人应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格检查。凡有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病、血管舒缩调节机能不全、持久性高血压、溃疡病、活动性肺结核、肺气肿、肝、肾疾病,明显的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重病后恢复期及体弱者,均不宜从事高温作业。3.组织措施我国防暑降温已有较成熟的经验,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改善管理,严格遵照国家高温作业卫生标准和有关法律法规,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根据地区气候特点,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高温车间应设休息室或休息凉棚并应尽可能设置在远离热源处,备有足够的饮料。高温作业地点采用局部送风降温措施,利用带水雾的气流降温。三、振动振动是质点或物体沿直线或弧线相对一个平衡位置作往复运动。生产性振动分为手传振动(也叫手臂振动或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手传振动是手部直接接触冲击性、转动性或冲击一转动性工具或物体,振动通过手传至全身。全身振动是由于工作地点的地面、座椅或其他物体的振动,由足部、臀部或躯干等部位传至全身。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手传振动的不良影响长期接触过量的手传振动,表现为手掌多汗,手部感觉障碍,皮肤温度降低,严重的情况下造成振动性白指。振幅大,冲击力强的振动,往往引起骨、关节的改变,上肢,以手、腕、肘、肩关节的脱钙,局限性骨质增生,骨关节病,骨刺形成为主,也可引起手部肌肉萎缩,出现掌挛缩病。振动还可引起听力下降,振动与噪声联合作用能够引起永久性听阈改变,加速耳聋的发生。此外,振动还会影响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二)全身振动的不良影响强烈的全身振动可引起机体不适,甚至难以忍受。大强度的振动可引起内脏位移甚至造成机械性损伤。在全身振动的作用下,常见的表现是血压升高,脉搏增快,心肌局部缺血,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使胃肠道和腹内压力增高。因此,各种车辆驾驶员胃肠症状和疾病的发生率增高。重型车或拖拉机驾驶员可以出现胸椎和腰椎X线改变,椎间盘脱出症的发病率增高。全身振动还可导致注意力分散、反应性降低、易疲劳、头痛、头晕等。低频率、大振幅的全身振动,如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振动,可引起晕动病(也称运动病)。这种疾病脱离振动环境,经过适当休息、活动或药物治疗,容易恢复。振动职业危害的预防措施(一)控制振动源改革工艺过程,采取技术措施,进行减振、隔振,以消除振动源的振动,这是预防振动职业危害的根本措施。例如,采用液压、焊接、粘接等新工艺代替风动工具铆接工艺;采用水力清砂、水爆清砂、化学清砂等工艺代替风铲清砂;设计自动或半自动的操纵装置,减少手部和肢体直接接触振动;工具的金属部件改用塑料或橡胶,以减弱因撞击而产生的振动;采用减振材料降低交通工具、作业平台的振动等。(二)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严格执行振动作业的卫生标准,限制接触振动的强度和时间,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作业者的健康,是重要的预防措施。(三)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人防护作业环境的防寒,保温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寒冷季节的室外作业,要有必要的防寒和保暖设施。振动性工具的手柄温度如能保持40℃,对预防振动性白指的发生和发作有较好的效果。控制作业环境中的噪声、毒物和高气湿等,对防止振动职业危害也有一定作用。配备并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工作服,特别是防振手套、减振座椅,能有效减轻振动危害。(四)加强健康监护和卫生监督按规定进行就业前和定期健康体检,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患病个体,加强健康管理和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健康意识。振动卫生标准是进行卫生监督的依据。我国的卫生标准(GBZ2.2-2007)规定了使用振动工具或工件时,工具手柄或工件的振动强度。这一标准限值可保护90%作业工人工作20年不致发生振动性白指。当振动工具的振动暂时达不到标准限值时,可按振动强度大小相应缩短日接振时间。四、非电离辐射一、射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和微波)二、红外辐射(红外线)三、紫外辐射(紫外线)四、激光一、射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和微波)接触机会高频感应加热:高频热处理、焊接、冶炼;半导体材料加工如区域熔炼的外延、淬火、食品工业用的高频炉。高频介质加热:如塑料制品的热合、木材、棉纱烘干,橡胶硫化等。微波:雷达导航、探测、通讯、微波加热(微波炉)、电视、核物理科学研究。微波加热的应用发展很快,用于木材、纸张、药材、皮革的干燥、食品加工、医学上的理疗、移动电话等。一般微波加热设备大都采用2450MHz和915MHz的固定频率。对机体的影响高频电磁场中的电磁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周围空间辐射,人体受到的是辐射波能的影响。其强度以功率密度表示,高频辐射常用单位伏/米(v/m),微波辐射强度常用单位是微瓦/厘米,(uw/cm)或瓦/厘米(w/cm)。电磁辐射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非热效应,一是热效应。非热效应: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存在微弱的电磁场,它们是稳定和有序的,一旦受到外界电磁波的干扰,处于平衡状态的微弱电磁场即将遭到破坏,人体正常循环机能会遭受破坏。工作接触较大强度的电磁辐射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机能障碍;主要表现是神经衰弱综合征,如乏力、睡眠障碍(白天嗜睡,晚上失眠、多梦、睡眠深度不够,睡醒后不感到轻松),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多汗、脱发、体重减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主要表现在心率减慢、受辐射作用严重时,心率则出现过速,血压下降或升高,心区疼痛,胸闷感,接触计量较大时尚能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易患常见病的工常机会危害健康。微波辐射除以上症状外,还可影响血液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下降,热效应:人体内70%以上是水,水分子受到电磁波辐射后相互摩擦,引起机体升温,从而影响到身体其他器官的正常工作。低强度辐射作用下一般不引起体温升高,但在非常条件下或生产操作事故中,接触高强度微波辐射可致体温升高及眼晶体受热损伤,常时间高强度接触后,眼晶状体点状或小片状混浊,甚至引发白内障。高频电磁场的防护措施(1)场源屏蔽把空间电磁强度降到要求的限度,场源屏蔽通常采用屏蔽罩或小室的形式。材料可选用钢、铝或铁,以铝质材料为最适宜,非导体材料无屏蔽作用。(2)远距离操作操作岗位距场源较远者,不一定都要求屏蔽,但在其周围要有明显的标志;对一时难以屏蔽的场源,可以采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