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无交叉线岔检调原理及方法_第1页
高速铁路无交叉线岔检调原理及方法_第2页
高速铁路无交叉线岔检调原理及方法_第3页
高速铁路无交叉线岔检调原理及方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速铁路无交叉线岔检调原理及方法摘要:接触网的线岔是关系行车安全的关键设备之一,接触网在道岔区的平面布置,即要做到结构简单、便于检修调整、维护工作量少,又能满足接触网系统硬点、弹性等指标,保证受电弓从正线高速通过,从正线进入侧线、从侧线进入正线等过程中的行车安全和供电质量。道岔处接触网的平面布置取决于道岔类型、受电弓工作宽度、受电弓的动态运行轨迹(最大摆动量和最大抬升量)。经对宁杭高铁现场测量复核发现,因线路建设阶段施工原因,宁杭高铁站场存在大量道岔柱定位不标准的无交叉线岔,且非标准无交叉线岔检调在日常检修中缺少规范标准及技术支持,不利于日常检修及设备安全。本文参照标准18号无交叉线岔检调标准,通过对无交分线岔运行特性进行分析,对非标准无交叉线岔日常检修提出检调方法。关键词:宁杭高铁;无交叉线岔1绪论1.1前言在电气化铁道上运行的列车通过道岔时,要进入两组或三组接触悬挂并存的接触网区。道岔区接触网布置的研究集中在合理布置几组接触悬挂的空间位置,既要做到结构简单、便于检修调整、维护工作量少,又要能够满足接触网系统硬点、弹性等指标,保证受电弓从正线高速通过、从侧线进入正线等过程中的行车安全和供电质量。1.2道岔区接触网布置类型道岔处接触网的平面布置取决于道岔类型、受电弓工作宽度、受电弓的动态运行轨迹(最大摆动量和最大抬升量)。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蓬勃发展,列车运营速度不断提高,通过对世界各国道岔区接触网布置的研究和借鉴,不断摸索道岔区接触网布置方式,逐渐形成我国的技术体系。道岔处接触网布置方式主要分为交叉和无交叉方式,无交叉方式分为两支无交叉和带辅助锚段的三支无交叉布置方式。218号无交叉线岔工作原理2.118#道岔简介宁杭高铁正线与侧线相交的道岔一般采用18#道岔。如图1所示:道岔全长L=69.00m,前端长度A=31.729m,后端长度B=37.271m,半径R=1099.2825m。受电弓平面示意图2.3无交叉线岔工作原理2.3.1动车组正线高速通过。(1) 当动车组高速通过C柱时,侧线比正线导线抬高500mm;此处侧线不影响正线动车组通行。(2) 当动车组高速通过B柱时,侧线导线相对正线线路中心水平距离=1100+150=1250mm>1225mm(半弓动态限界值),B柱侧线导线比正线导线抬高80-120mm;此处侧线不影响正线动车组通行。(3) 当动车组高速通过A柱时,侧线导线相对正线线路中心水平距离=1400-150=1250mm>1225mm(半弓动态限界值);此处侧线不影响正线动车组通行。综上即得:动车组正线高速通过时任何情况下都不与侧线导线接触。2.3.2动车组由正线进入侧线。(1) C柱TB柱:因C柱侧线抬高500mm,B柱侧线抬高80-120mm;因此,受电弓不与侧线导线接触;B柱时,受电弓仍与正线导线接触取流。(2) B柱TA柱:B柱TA柱间,侧线导线以2%。〜3%。坡度降坡,侧线导线抬高量由80-120mm降低至等高点0mm,拉出值由1100mm减少至150mm,在受电弓抬升量及交叉吊弦作用下,在B柱TA柱间两导线存在一个动态等高点,受电弓经过等高点后开始接触侧线导线并逐渐远离正线导线;在到达A柱前,受电弓运行到正线导线相对于侧线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大于1225mm(半弓动态限界值)的临界状态时,此时,受电弓完全脱离正线,动车组受电弓与侧线导线接触取流,完成正线到侧线的过渡。2.3.3动车组由侧线进入正线(即A柱TB柱)。过程①:受电弓到达A柱时,两导线等高,受电弓与侧线导线接触取流。过程①T②:受电弓通过A柱后,侧线导线以2%。〜3%。坡度升坡,正线导线"之〃字往侧线侧变化,受电弓逐渐与正线导线接近,到达始触区开口端1050mm处时,受电弓与正线导线即将接触。过程②T③:受电弓于始触区内与正线导线初始接触,接触点位于受电弓导角H上半部分内,通过受电弓与线索横向力及交叉吊弦等作用下,使正线导线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受电弓导角引导逐渐滑向受电弓中心;此时受电弓同时与正、侧导线接触。过程③T④:正线导线完全滑移至受电弓有效工作面内,受电弓同时与正、侧导线接触取流;过程④T⑤:受电弓与正线导线接触取流,侧线导线以2%。〜3%。坡度升坡并逐渐远离受电弓中心,在运行过程中持续抬升并脱离受电弓。过程⑤T⑥:受电弓运行至B柱时,此时侧线导线抬高80〜120mm,拉出值为1100mm,侧线导线完全脱离受电弓;此时受电弓与正线导线接触取流,完成侧线至正线转换。B柱TC柱:侧线导线通过C柱抬高500mm下锚,受电弓与正线导线接触取流。3无交叉线岔检调方法简介3.1无交叉线岔工作特性特性一:列车正线通过道岔时,受电弓任何情况下不与侧线导线接触;即动车组正线高速通过时,侧线导线不在受电弓的动态包络线范围之内。特性二:列车从正线进入侧线或侧线进入正线时受电弓能够平滑过渡,不发生刮弓、钻弓等不良现象。特性三:因于始触区内受电弓为导角与导线先接触,导线与受电弓存在一定夹角;为防止零部件打弓,始触区内不得安装除吊弦线夹以外的任何线夹。3.2无交叉线岔检调原理原理:结合无交叉线岔运行特性,通过对A柱、B柱、始触区等关键点参数的控制(不按设计标准调整),从而满足无交叉线岔工作的三个特性,保障动车组受电弓正线能够高速通过和从正线进入侧线或侧线进入正线时受电弓能够平滑过渡。原理一(动车组正线通过道岔时,受电弓任何情况下不与侧线导线接触)需具备条件:正线A、B、C定位点拉出值小于450mm。A、B柱正线定位点处,侧线导线相对正线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大于1250mm;经计算半弓动态限界值为1225mm,即当正线对侧线导线拉出值大于1250mm时,即可保证受电弓正线高速通过时,任何情况下均不与侧线导线接触。原理二(列车从正线进入侧线或侧线进入正线时受电弓能够平滑过渡)需具备条件:主要为始触区控制:如图所示,受电弓导角垂直高度为360mm,满足特性二即需确保受电弓与另一支导线初始接触点应尽量处于导角的上半部分;即受电弓动态抬升量+侧线抬高冬H/2=180mm,可得侧线抬高值冬180-150=30mm。考虑交叉吊弦对两导线抬升的联动效果,侧线抬高增量存在一定的调整裕值。根据标准无交叉线岔线路始触区位置及坡度计算,始触区内应该满足侧线导线比正线导线抬高10mm至30mm。道岔定位柱B定位点侧线导线比正线导线抬高80mm至120mm。原理三(列车初始接触导线时不发生打弓、刮弓)需具备条件:为使受电弓在初始接触正线导线时零部件不发生打弓现象,始触区内不得安装除吊弦线夹以外的任何线夹。3.3无交叉线岔参数测量(1) 通过股道及线索下锚确认正线、侧线;测量顺序由无交叉线岔开口侧往闭口侧测量。(2) 测量A柱正线定位点导高、拉出值;侧线导高、拉出值;侧接导线相对正线线路中心导高、拉出值。(3) 始触区测量:测量1050mm及600mm处侧线导高、拉出值及正线导线对侧线线路中心导高、拉出值。(4) 测量线路中心间距720mm处侧线拉出值、导高;侧线对正线导线拉出值、导高。(5) 测量B柱正线拉出值、导高;正线对侧线导线拉出值、导高;(6) 测量C柱正线拉出值、导高;正线对侧线导线拉出值、导高;(7) 正线及侧线拉出值均需符合设计要求,即正线小于450mm;侧线小于350mm;3.4无交叉线岔调整方法根据测量数据,通过分析判断是否符合非标准无交叉线岔调整方法规定的参数标准,并确定需调整的数值范围。经过现场调查,结合定位处调整余量,根据调整参数标准,利用几何公式计算各处需调整的量值及调整裕值。根据计算的数值调整道岔定位柱导高、拉出值、抬高使之符合参数标准。跨距内可通过调整吊弦对导高进行调整。3.5无交叉线岔调整注意事项如需调整的无交叉线岔处前后含有分段绝缘器或线岔时,调整时需考虑前、后分段绝缘器及线岔参数符合技术要求。调整时需考虑定位器长度及受电弓动态包络线,防止定位器底座等部位侵入受电弓动态包络线。调整无交叉线岔需考虑接触网系统整体要求,保障接触网导高、线路坡度、定位器坡度、腕臂偏移等各项参数符合技术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