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三篇)_第1页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三篇)_第2页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三篇)_第3页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三篇)_第4页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三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三篇)《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尤为重要。我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在分析课文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到自然界结交一位朋友,然后想象想对这位朋友要说的话,学生有的把电线杆想象成五线谱,小燕子是音符,叽叽喳喳奏出美妙的音符,有的对树说:“你恨人类吗?人类制造出废旧污染空气,让你呼吸,人类还砍伐你,你为他们付出了那么多,结果遭此厄运,你不难过吗?”听着学生的表述、我感到很欣慰,同时也产生了幸福感。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我们更应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是学生思维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证实,凡是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大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好奇心,有学习研究的热情,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而且勤奋乐观,因此教学中,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陈建霞)——《山中访友》教学反思因为是高年级的阅读课,所以,“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成了设计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课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当作“友”来写,但是,在表达上各有特点。很遗憾,我没有让学生完整地、对比地感受这种特点,而是在感受语言文字情感的基础上渗透进“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渗透得不是很到位。先说第3自然段,这一段是作者对老桥的倾诉: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旧。这段中用了4个”你”,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第4自然段作者转换了观察的角度,改为第三人称叙述,林中的“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在进行这一段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过渡的:“老桥是我的老朋友,树林是我的什么呢?”如果再追问一句:“作者还是像对老桥那样倾诉吗?”学生可能体会到表达上的不同。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可以这样导读:“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给忘了,现在补上,希望大家能看到我的这一设计。)如果能体现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第5自然段的问候语,是作者与山里的一切融为一体后与山中朋友心与心的交流:“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清凉的山泉,”体现了作者对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山泉对作者的情,作者不仅直接对山泉说话,连山泉对作者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情到深处才有这样的体验啊!如果说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达是:“我”对“桥”,那么第4自然段却换了个角度,是:“树林”对“我”,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从“我”对“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从“山中的一切朋友”对“我”的角度。如果在教学时,抓住其中的一句,让学生感悟这其中“情”的倾诉对象之别,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表达上会更明确,更有针对性。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诚如是,语文课不真的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了吗?悔之晚矣!!!⋯⋯一节课,40分钟,充斥着这样的沉默与尴尬。或许有些问题过于令生费解了吧?但是为什么连一些读的练习他们也不能积极参与呢?是什么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此低落?我左思右想,作如此揣想:一、课前谈话,预热不足因为是第一次与这班学生接触,所以学生与我并不相熟。于是课前谈话便成了唯一与生交流并生成默契的首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之前,我也设计了一个课前谈话的内容:师:同学们,中国的汉字很奇特,它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意思,今天老师就想来考考你们。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生:有。师板书“勇”字。师:由这个“勇”字,你们想到了什么?生无语。师:能不能用它组个词?个别生组出“勇敢、勇气”两个词。师:那么课堂上什么是“勇敢”的行为呢?生:勇敢地举手回答问题。⋯⋯师再写一“维”字。师:能不能用这个“维”字组个词?生:维持、维护。师:老师把这两个字放在一块,你们知不知道,老师想告诉大家什么呢?生无语。⋯⋯师再写一“李”字。师:现在老师又写了一个字,你们连起来会读吗?生无语。师:怎么不读?是不是发现有什么特别?生无语。师:显然这是一个人的名字,那个人就是我。一起叫叫我。生稀稀拉拉地读⋯⋯纵观这一系列的课前谈话环节,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一个相对沉默的境况中。这便为整堂课的沉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课前谈话的失效呢?自我分析,我以为主要在于这个环节是一个“静态活动”。所谓静态,指的是无法调动学生的各方面感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与教师之间本身就是第一次接触,突然测起他们的“智商”来,自然就会产生戒备心理,生怕讲错了,惹来大家的哄笑。于是不敢轻易回答这些问题。再说这些问题也的确没有一个确定的回答方向, 令学生捉摸不透。正是这些元素导致学生一次次的无语, 而这一次次的无语便使学生的情绪进一步走向低谷。二、心灵戒备,欲言且止与学生刚见面的时候,我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哪个班的呀?”学生有的回答一班,有的回答二班。显然,这些学生不是一个班级的。当时也并不在意,但细细想来,这可能是导致课堂教学沉闷的第二个主要原因。因为学生相互之间不相熟,于是自然不能敞开胸怀,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让人知道了。而这一课内容却是情感丰富的散文诗,于是自然少不了感情朗读。而学生们,特别是高段的学生往往羞于在人前感情朗读,生怕遭到其他同学的笑话,更不用说不是自己班里的,如果一不小心可就把脸丢到别班去了。正是这种心理的影响,导致学生在表达、讨论、交流上都不由自主地“留”了一手。而这心灵的戒备,便导致了课堂上举手的屈指可数。其实在学生自读的时候,我也在他们中间听他们朗读,其实,不少同学读得还是可以的,但是一旦让他们来读的时候却不敢举手了,而我见到他们不敢举手,也就不敢轻易叫了,生怕叫起来读不好,影响他们的情绪,反而得不偿失了。回答问题亦然。现在想来,为什么一部分同学明明没有举手,也不低头寻找答案,而是看着我?很有可能,他们其实是心中有答案的,只是不愿意说出来罢了。由此,我觉得,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绪,打消他们的戒备心理是何等的重要!不光是在这样的课堂,在平时的课堂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教师对于有问题的答案若不加思考地加以否定,不知道委婉的话,很有可能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再也不愿意站起来回答了。三、教学拔高,望洋兴叹《山中访友》原文与人教课标教材并不相同,而且是初一的教材,而人教课标教材是在这基础上加以改编之后的产物,而且是安排在了六上。但是,我这次却又是在五下的学生身上上这节课,教材本身就已经有点拔高了。但是备课的时候,我却没有想这么多,而是一味地挖掘课文中有什么东西可以告诉学生的。于是在教学的定位上就更有点高了。比如让学生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谈感受显然是不适宜的。再如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