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场地停车场设计与竖向设计课件_第1页
第八讲-场地停车场设计与竖向设计课件_第2页
第八讲-场地停车场设计与竖向设计课件_第3页
第八讲-场地停车场设计与竖向设计课件_第4页
第八讲-场地停车场设计与竖向设计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8 停车库的设计 7.8.4 停车间的设计:停车间是停车库内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由停车位及通道组成。1) 标准车位作为停车间设计的最主要依据之一,首先必须选定一个基本车型尺寸作为设计车型。当前我国城市中有代表性的小型汽车车型为5.0m1.8m2.0m,轻型载客(货)汽车车型为7.0m2.4m2.8m。 7.8 停车库的设计 7.8.4 停车间的设计:停车间是第八讲-场地停车场设计与竖向设计课件7.8 停车库的设计 7.8.4 停车间的设计:2) 每车位占用通道及停车段宽度车辆在停车间内的停放,常见的有45、60和90等三种停车方式;这里的角度系指车辆停放时,其边长与平行通道方向的夹角。7.8

2、 停车库的设计 7.8.4 停车间的设计:2) 第八讲-场地停车场设计与竖向设计课件7.8 停车库的设计 7.8.4 停车间的设计:3) 每车位占用面积由于停车库建筑形式多样,结构特点各异、停放方式不同,每车位占用面积值变化幅度较大,一般单层车库与底层车库较小、多层车库和地下车库较大。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的规定:“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的建筑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3035”。进行停车库设计时,可以此为依据估算停车库的建筑面积。 7.8 停车库的设计 7.8.4 停车间的设计:3) 7.9 停车库的建筑设计 7.9.1 墙体设计:墙是停车库的围护设施,除防寒、隔热、安全

3、防护等作用外,应满足有关防火要求。贴邻其他建筑物建造的停车库必须用防火墙隔开,设在其他建筑物内的停车库需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r的非燃烧体楼板和3hr的非燃烧体隔墙与其他部分隔开,停车库内部设置有修理车位与停车部位之间应设防火隔墙。此外,洗手间的墙面需作防水处理。7.9 停车库的建筑设计 7.9.1 墙体设计:墙是停车7.9 停车库建筑设计 7.9.2 车库柱体设计:停车库内部,宜不设墙、少设柱,以增加空间使用的灵活性。当柱间停放单一车辆时,柱网的合理尺寸,一般中小型客车,开间不小于3米,进深不小于6米。7.9 停车库建筑设计 7.9.2 车库柱体设计:停车库7.9 停车库建筑设计 7.9.3

4、 地面:停车库地面承载着机动车的全部荷载,应采用非燃烧性、强度大的材料,以混凝土地面为宜。为方便地面污水、油垢的排除,停车间与修车间地面应以1%的坡度向外倾斜,洗车间地面宜以2%的坡度向地漏方向倾斜。另外,为了防止汽车撞及墙壁,沿墙地面需设置轮档,其高度一般为0.150.20m,沿墙距离视具体车种而定,并应按车位断开设置。7.9 停车库建筑设计 7.9.3 地面:停车库地面承载7.9 停车库建筑设计 7.9.4 门:库内停车位的前后部可根据需要设门或不设门,或将整个车库作敞开式布置。停车库出入口的宽度,双向行驶的6.00m,单向行驶3.50m。车库门一般采用上推门,如卷帘门,不宜向内开启。门的

5、净高不小于停放的最大汽车的总高加0.30m,净宽不小于停放的最宽汽车的总宽加0.60.8m。7.9 停车库建筑设计 7.9.4 门:库内停车位的前后7.9 停车库建筑设计 7.9.5 车库净高:停车库室内净高一般应比最大停放车辆的总高度高出0.5m,并不宜小于2.5m。 7.9 停车库建筑设计 7.9.5 车库净高:停车库室内7.9 停车库建筑设计 7.9.6 库内采光:停车库宜采用自然采光,其天然采光系数一般0.5%,玻璃面积与地板面积之比停车间为1/15、洗车间为1/10、修车间为1/8。为避免内、外光源产生眩光影响司机的视觉,停车库坡道墙上不应开窗,人工照明宜采用散射光源照明,反射器的反

6、射光不应指向行驶方向。7.9 停车库建筑设计 7.9.6 库内采光:停车库宜采7.9 停车库建筑设计 7.9.7 消防要求:停车库的外部出口或楼梯间至室内最远工作地点的距离不应超过45m,设有自动喷火灭火设备时,其距离可增至60m。为保证在事故发生时人员可以安全撤离,疏散用的室内楼梯应设置成封闭楼梯间。高度超过24m的多层停车库,其室内疏散楼梯应设防烟楼梯间。疏散楼梯的宽度不应小于1.1m。停车库内不应设置汽油罐、加油机。停放装有易燃液体、液化石油汽罐汽车的车库内,严禁设置地下室和地沟。7.9 停车库建筑设计 7.9.7 消防要求:停车库的外7.9 停车库建筑设计 7.9.8 地下汽车库的建筑

7、设计要求:地下停车库有单层与多层之分,基设计要求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但由于地下车库多为建筑物的地下部分,与其他类型的车库相比,又有特殊之处。(1) 地下车库与上层建筑相协调(2) 不得设置修理车位或存储易燃、易爆物品(3) 必要时,应设置缓坡(4) 应有良好的排水设施(5) 其他安全设施7.9 停车库建筑设计 7.9.8 地下汽车库的建筑设计7.9 停车库建筑设计 7.9.9 坡道式车库设计要求:1) 坡道式车库的形式与分类按照坡道的线型形式,坡道式车库分成直线坡道车库和曲线坡道车库。直线坡道的车库主要有整层长坡道、半层短坡道(即错层式)和倾斜楼板式等形式。曲线坡道的车库则有整圆形坡道(螺旋式

8、)车库和半圆形坡道车库等。 7.9 停车库建筑设计 7.9.9 坡道式车库设计要求:7.9 停车库建筑设计 7.9.9 坡道式车库设计要求:2) 坡道的设计要求(1) 坡道的数量与位置停车数量在50辆以内的坡道式车库可设一条坡道;停车数量在50辆以上的坡道式车库应至少在车库不同方向设有两条坡道。(2) 坡道的纵向坡度坡道的纵向坡度应合理反映车辆的爬坡能力、行车速度与安全、尾气排放量、场地条件等多种因素。停车库内一般车速都在40km/h以下,所以纵坡不宜大于15%。7.9 停车库建筑设计 7.9.9 坡道式车库设计要求:7.9 停车库建筑设计 7.9.9 坡道式车库设计要求:2) 坡道的设计要求

9、(3) 缓坡为防止汽车上下坡时端部或底盘碰触地面、保证坡度转折处的视距要求,当停车库坡道的纵坡10%时,在坡道的起坡、止坡处应设置缓坡段。缓坡段可以是直线形或曲线形,其水平长度与车辆的长度及车身距地面的最小尺寸有关。直线坡道缓坡段的水平长度应3.6m,其坡度为坡道正常纵向坡度的1/2。曲线形缓坡段的纵坡为一竖向曲线,其曲线半径一般20m,水平长度2.4m。7.9 停车库建筑设计 7.9.9 坡道式车库设计要求:7.9 停车库建筑设计 7.9.9 坡道式车库设计要求:2) 坡道的设计要求(4) 坡道的横向坡度当沿直线坡道设置纵向排水沟时,坡道应设置1%2%的横坡,坡向排水沟。曲线坡道上,为防止汽

10、车环行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引起侧滑,应设置向环道内侧倾斜的横向超高,其横向坡度一般采用2%6%,也可根据计算确定。(5) 坡道的长度与宽度坡道的长度取决于坡道升降的高度和纵向坡度等,由等坡段、缓坡段和必要的水平段组成。在计算坡道的建筑面积时,应按实际总长度计算。7.9 停车库建筑设计 7.9.9 坡道式车库设计要求:7.10 自行车停车场7.10.1 停放形式及参数:自行车的停放以出入方便为原则,主要停放形式有斜列式和垂直式两种。平面布置可按场地条件采用单排或双排排列。7.10 自行车停车场7.10.1 停放形式及参数:自行7.10 自行车停车场7.10.1 停放形式及参数:为节省停车用地,自行车

11、的停放还可以充分利用竖向空间,布置成高低错位、对向悬挂等形式。 7.10 自行车停车场7.10.1 停放形式及参数:为节7.10 自行车停车场7.10.2 配建指标:和机动车一样,各类公共建筑、住宅区均应配置一定比例的自行车停车场。7.10 自行车停车场7.10.2 配建指标:和机动车一7.10 自行车停车场7.10.3 设计原则:1) 布局要求自行车停车场(库)一般应设在道路红线以外,不宜设在 交叉口附近。 公共建筑配建的自行车停车场,应就近布置,以方便停放。 大型集会场所停车场,应在其四周分散设置,使各个方向 的来车,均能就近停放,避免穿越干道,也不影响集会场 所的出入口。企业、学校等单位

12、供职工、学生内部专用的自行车停车场, 应布置在场地内相对独立的地段上,宜采用封闭式管理, 避免对城市干道产生不利干扰,并靠近场地主要出入口以方 便使用。 其车位指标应按本单位职工人数的至少30%配置。7.10 自行车停车场7.10.3 设计原则:1) 布7.10 自行车停车场7.10.3 设计原则:1) 布局要求城市中心区人员密集地段,自行车停车场宜分散多处布置, 尽量利用人流稀少的小街小巷或临时闲置的小块用地,避 免占用人行道、隔离带等设施,以减少对附近交通的干扰。 也可利用公共建筑前、后退道路红线的空余地段作自行车 停车用地。居住区内自行车的存放设施,应尽量利用地下室或利用住 宅间距独立建

13、造。 自行车一般宜布置在组团的主要出入口或生活服务中心附近, 建筑层数以13层为宜。 自行车库管理应由居委会统一管理,纳入社区服务的内容, 除存放自行车外还可存放轮椅、儿童车、摩托车等,并兼营 分放牛奶与公用电话等项业务。7.10 自行车停车场7.10.3 设计原则:1) 布7.10 自行车停车场7.10.3 设计原则:2) 出入口设置自行车停车场的出入口,一般不宜少于2个(500个车位以 上时不得少于2个)。 出入口的宽度应满足两辆车同时推进推出的要求,一般为 2.53.5m。 自行车停车场出口的流线不应与机动车流线交叉,并应与 城市道路顺向衔接。出入口应布置在车辆较少的次要干道,以减少对城

14、市道路 交通的不利影响。 规模较大的自行车停车(库),其出入口附近应设置一定 的缓冲空间。 7.10 自行车停车场7.10.3 设计原则:2) 7.10 自行车停车场7.10.3 设计原则:3) 交通组织停车场内交通流线应当明确,尽可能采用单向行驶的路线, 行走方向一致,线路尽量不交叉; 并设有显著的标志,方便存车、取车。场内停车应分区、分组置放,长条形停车场宜分成1520m 长的区段,每段应设一个出入口; 1500个车位以上的停车场,应分组设置,每组应设500个停 车位,并应各设有一对出入口。分场次活动的娱乐场所的人流活动,散场、入场几乎同时 进行,自行车公共停车场应能容纳两场观众的停车,并

15、宜 分成甲乙2个场地,各有独立的出入口,取车、存车交替使 用,秩序井然,疏散速度经比单一设置的停车场大大加快。7.10 自行车停车场7.10.3 设计原则:3) 7.10 自行车停车场7.10.3 设计原则:4) 其他设施自行车停车场应尽可能进行硬质铺装,一般宜采用较经济 的路面结构材料,如混凝土方砖、简易沥青路面、石灰处 理土等等,满足平整、结实、防火的要求。场地内地面坡 度宜4%,最小坡度为0.3%。停车区宜设有防雨、防晒的车棚和便于存放、管理的存车 支架等设施,以及其他必要的照明、交通标志等设施。多层停车库或地下停车库一般应设置供自行车推行的斜坡, 斜坡的宽度不小于2.0m。7.10 自

16、行车停车场7.10.3 设计原则:4) 第八讲 场地竖向设计第八讲 场地竖向设计8.1 竖向设计概述8.1.1 竖向设计概念:对基地的自然地形及建、构筑物进行垂直方向的高程(标高)设计;既满足使用需要,又满足经济、安全和景观等方面要求的设计称之为竖向设计(又称垂直设计、竖向布置)。8.1 竖向设计概述8.1.1 竖向设计概念:对基地的自8.1 竖向设计概述8.1.2 基本任务:1) 选择场地的竖向布置形式,进行场地地面的竖向设计;确定建筑物室内外地坪标高,构筑物关键部位的标高, 广场和活动场地的设计标高,场地内道路标高和坡度;3) 组织地面排水系统,保证地面排水通畅,不积水;4) 安排场地的土

17、方工程;5) 进行有关工程构筑物与排水构筑物的具体设计。8.1 竖向设计概述8.1.2 基本任务:1) 选择8.1 竖向设计概述8.1.3 设计原则:1) 满足建、构筑物的功能布置要求;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满足各项技术规程、规范要求,保证工程建设与使用期间 的稳定和安全;4) 解决场地排水问题;5) 满足工程建设与使用的地质、水文等要求。8.1 竖向设计概述8.1.3 设计原则:1) 满足8.1 竖向设计概述8.1.4 基础资料:1) 现状地形图;总平面布置图及道路布置图;地质条件和水文资料;4) 地下管线情况;5) 填土土源和弃土地点。8.1 竖向设计概述8.1.4 基础资料:1) 现状8.1

18、 竖向设计概述8.1.5 场地设计地面形式:依据不同的自然地形坡度,可分别设计成平坡式、台地式及混合式。 1)当自然地形坡度8%时,可采用平坡式布置。2)当自然地形坡度8%时,可采用台地式布置。 台地高度以为1.53.0m,台地之间应设挡土墙或护坡联系。3)采用混合式布置时,台地的划分应与场地的功能和使用 性质相协调。8.1 竖向设计概述8.1.5 场地设计地面形式:依据不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设计地面(整平面)是将自然地形加以适当整平,使其成为满足使用要求和建筑布置的平整地面。平坦场地设计地面的竖向布置形式通常称为平坡式。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

19、面:设计地面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平坡式:适用于平坡、缓坡坡地,可使建筑 垂直等高线布置在坡度小于10%的坡地上;或者平行于等高线布置于坡度小于12%20%的坡地上。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平坡式: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设计地面的形式 自然地形是单向斜坡,地形坡度值较为接近,可以设计 为一个设计地面。 水平型单坡型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设计地面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设计地面的形式 (2) 地形起伏变化,可设置成双坡或者多坡。 双坡型多坡型同一个场地内根据地形不同可设计

20、成单坡、双坡或者多坡, 因此形成的竖向设置也有所变化。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设计地面第八讲-场地停车场设计与竖向设计课件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2) 设计地面的坡度0.3% 6%0.5%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2) 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3) 设计地面的标高经过场地平整形成的设计地面的控制性高程即为设计地面标高。满足防洪、防涝要求:滨水场地中,设计地面的标高应高出设计频率洪水位最少0.5m以上。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3) 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

21、3) 设计地面的标高减少土方工程量:地形起伏不大时:可根据设计范围内自然地面标高的平均值初步确定设计地面标高;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3) 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3) 设计地面的标高减少土方工程量:地形起伏较大时:应充分利用地形,适当加大设计地面的坡度,使设计地面尽可能地与自然地面接近。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3) 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3) 设计地面的标高城市下水管道接入点标高设置:城市下水管线的接入点标高是制约设计地面标高的一个因素。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3) 8.

22、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3) 设计地面的标高满足环境景观要求:在场地平整中,应根据环境景观的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3) 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4) 设计地面与自然地面的连接:将自然地面整平为设计地面后,其周围与自然地形衔接处就会出现一定的高差,为保持土体或岩石的稳定,要处理好设计地面与自然地面的连接,常用的处理方法有:设置边坡或设置挡土墙。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4) 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4) 设计地面与自然地面的连接:(1) 边坡:边坡是一段连续

23、的斜坡面。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4) 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4) 设计地面与自然地面的连接:(1) 边坡:为了保证土体和岩石的稳定,斜坡面必须具有稳定的坡度,称为边坡坡度,一般用高宽比表示。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4) 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4) 设计地面与自然地面的连接:(2) 挡土墙:挡土墙是主要承受土压力,防止土体塌滑的墙式构筑物, 多用砖、毛石和混凝土建造。当设计地面和自然地形之间有一定高差时,或处在不良 地质处,或者易受水流冲刷导致坍塌滑动的边坡,当采 用一般铺砌护坡不能满足防护要求

24、时,或者用地受限制 地段,宜设置挡土墙。 高度小于5m 时,设置重 力式挡土墙 。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4) 第八讲-场地停车场设计与竖向设计课件第八讲-场地停车场设计与竖向设计课件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4) 设计地面与自然地面的连接:边坡挡土墙占地较大占地较小造价较低造价较高稳定性较低稳定性较高易于融入自然景观人造景观8.2 平坦场地的竖向布置8.2.1 设计地面:4) 8.3 坡地场地的竖向布置8.3.1 设计地面:除与平坡地的竖向布置包含相同的设计内容之外,坡地场地竖向布置还有以下特点:1) 设计地面:(1) 台阶布置:有几个高差较大的

25、不同标高的设计地面连接而成,在连接处设置支挡构筑物,这种竖向布置形式台阶式。8.3 坡地场地的竖向布置8.3.1 设计地面:除与平坡8.3 坡地场地的竖向布置8.3.1 设计地面:1) 设计地面:(1) 台阶布置:台阶式竖向布置后,土石方工程量可以相应减少,但台阶之间的交通和管线敷设条件较差。台阶的纵轴宜平行于地然地形的等高线布置。台阶连接处应避免设在不良地质地段。8.3 坡地场地的竖向布置8.3.1 设计地面:1) 设8.3 坡地场地的竖向布置8.3.1 设计地面:1) 设计地面:(2) 台阶宽度:台阶宽度是垂直于等高线方向的设计地面的宽度。8.3 坡地场地的竖向布置8.3.1 设计地面:1

26、) 设8.3 坡地场地的竖向布置8.3.1 设计地面:1) 设计地面:(3) 台阶高度:相邻设计地面之间的高差称为台阶高度。台阶高度不宜小于1米。8.3 坡地场地的竖向布置8.3.1 设计地面:1) 设8.3 坡地场地的竖向布置8.3.1 设计地面:1) 设计地面:(4) 交通联系: 踏步:踏步高不宜超过15cm,踏步高不宜小于30cm;连续踏步18级以上时,设置休息平台;宽度不大而踏步级数超过40级时,不宜设成一条直线。 坡道:坡道的纵向坡度不应超过8%。8.3 坡地场地的竖向布置8.3.1 设计地面:1) 设Garden for Sales Gallery,Trop事务所,泰国,芭提雅Ga

27、rden for Sales Gallery,Trop事Garden for Sales Gallery,Trop事务所,泰国,芭提雅Garden for Sales Gallery,Trop事Garden for Sales Gallery,Trop事务所,泰国,芭提雅Garden for Sales Gallery,Trop事Garden for Sales Gallery,Trop事务所,泰国,芭提雅Garden for Sales Gallery,Trop事8.3 坡地场地的竖向布置8.3.1 设计地面:1) 设计地面:(5) 灵活设置建筑入口:8.3 坡地场地的竖向布置8.3.1 设

28、计地面:1) 设8.3 坡地场地的竖向布置8.3.1 设计地面:2) 建筑结合地形布置的方法:(1) 提高勒脚:将建筑物四周勒脚高度按建筑标高较高处勒脚要求,调整到同一标高,建筑内部亦成同一标高或成台阶状。适用于:缓坡、中坡坡地,局部高低变化多、地面崎岖不平的山地环境中,宜于垂直等高线布置在坡度小于8%的坡地上,或平行等高线布置于坡度小于10%15%的坡地上。8.3 坡地场地的竖向布置8.3.1 设计地面:2) 建8.3 坡地场地的竖向布置8.3.1 设计地面:2) 建筑结合地形布置的方法:(2) 跌落:以建筑的单元或开间为单位,顺坡势沿垂直方向跌落,处理成分段的台阶式布局形状,以节约土方工程

29、量。适用于:住宅建筑中使用较多。8.3 坡地场地的竖向布置8.3.1 设计地面:2) 建8.3 坡地场地的竖向布置8.3.1 设计地面:2) 建筑结合地形布置的方法:(3) 错层:在地形较陡峭的山地环境中,为了避免较多的土方工程量,适应坡面地形的高程变化,将建筑内部相同楼层设计成不同标高。适用于:垂直等高线布置于12%18%的坡地上;平行于等高线布置于坡度15%25%的坡地上。8.3 坡地场地的竖向布置8.3.1 设计地面:2) 建8.3 坡地场地的竖向布置8.3.1 设计地面:2) 建筑结合地形布置的方法:(4) 掉层:在山地地形高差悬殊,将建筑物的基底作为台阶状,使台阶高差等于一层或数层的

30、层高。适用于:中坡、陡坡坡地,可垂直于等高线布置在坡度为20%25%的坡地上,或平行于等高线布置在坡度为45%65%的坡地上。8.3 坡地场地的竖向布置8.3.1 设计地面:2) 建8.3 坡地场地的竖向布置8.3.1 设计地面:2) 建筑结合地形布置的方法:(5) 错叠:当建筑物垂直等高线布置时,结合现场的工程地址条件,可顺坡势逐层或隔层沿水平方向作一定距离的错动和重叠。适用于:陡坡、急坡坡地。可垂直等高线布置在坡度为50%80%的坡地上。8.3 坡地场地的竖向布置8.3.1 设计地面:2) 建第八讲-场地停车场设计与竖向设计课件第八讲-场地停车场设计与竖向设计课件House in KAMI

31、GAMO, Fabi Architekten,日本,京都House in KAMIGAMO, Fabi ArchitHouse in KAMIGAMO, Fabi Architekten,日本,京都House in KAMIGAMO, Fabi ArchitHouse in KAMIGAMO, Fabi Architekten,日本,京都House in KAMIGAMO, Fabi ArchitHouse in KAMIGAMO, Fabi Architekten,日本,京都House in KAMIGAMO, Fabi ArchitHouse in KAMIGAMO, Fabi Archi

32、tekten,日本,京都House in KAMIGAMO, Fabi ArchitHouse in KAMIGAMO, Fabi Architekten,日本,京都House in KAMIGAMO, Fabi ArchitNew house in Ranzo, Wespi de Meuron Romeo Architects,瑞士New house in Ranzo, Wespi de New house in Ranzo, Wespi de Meuron Romeo Architects,瑞士New house in Ranzo, Wespi de New house in Ranzo,

33、 Wespi de Meuron Romeo Architects,瑞士New house in Ranzo, Wespi de New house in Ranzo, Wespi de Meuron Romeo Architects,瑞士New house in Ranzo, Wespi de New house in Ranzo, Wespi de Meuron Romeo Architects,瑞士New house in Ranzo, Wespi de New house in Ranzo, Wespi de Meuron Romeo Architects,瑞士New house in

34、 Ranzo, Wespi de A House in Kisami ,Florian Busch Architects,日本,伊豆半岛A House in Kisami ,Florian BA House in Kisami ,Florian Busch Architects,日本,伊豆半岛A House in Kisami ,Florian BA House in Kisami ,Florian Busch Architects,日本,伊豆半岛A House in Kisami ,Florian BA House in Kisami ,Florian Busch Architects,日本

35、,伊豆半岛A House in Kisami ,Florian BA House in Kisami ,Florian Busch Architects,日本,伊豆半岛A House in Kisami ,Florian BA House in Kisami ,Florian Busch Architects,日本,伊豆半岛A House in Kisami ,Florian B8.4 场地排雨水设计 竖向设计要有利于排雨水,保证场地不积水。为使场地雨水尽快排除,常建立人工排水系统。1) 地表雨水排除方式:8.4.1 人工排水系统自然排水方式:雨量较小,土壤渗透性强,场地面积较小;暗管排水方式

36、:场地面积较大,地形平坦,建筑密度较高且场地道路为城市型;暗管排水方式:使用暗管排水方式不经济或有困难时。8.4 场地排雨水设计 竖向设计要有利于排雨水,保证场地不8.4 场地排水设计 2) 场地排水方案8.4.1 人工排水系统(1) 建筑物标高和道路标高的一般关系场地雨水一般通过道路两侧的地下管线排除。建筑物低于道路时,在散水外设置低于建筑物地面的明沟或暗沟。8.4 场地排水设计 2) 场地排水方案8.4.1 人8.4 场地排水设计 2) 场地排水方案8.4.1 人工排水系统(2) 广场为防止广场和停车场地面积水,保证使用方便,地面应设必要的坡度和排水口。8.4 场地排水设计 2) 场地排水

37、方案8.4.1 人8.4 场地排水设计 2) 场地排水方案8.4.1 人工排水系统(2) 广场 主要建筑物在广场的一边原地形的倾斜方向背向主要建筑时:广场地面可设计为单一坡面,设计坡度和原地面坡度方向基本相同;当广场中心轴方向较长时,为了尽快排出雨水,可采用垂直中心轴向两侧排水。8.4 场地排水设计 2) 场地排水方案8.4.1 人8.4 场地排水设计 2) 场地排水方案8.4.1 人工排水系统(2) 广场 主要建筑物在广场的一边原地形的倾斜方向面向主要建筑时:由于主要建筑处于较低位置,减弱了主要建筑在广场上的主导作用,必须改变这种不利的位置高度。8.4 场地排水设计 2) 场地排水方案8.4

38、.1 人8.4 场地排水设计 2) 场地排水方案8.4.1 人工排水系统(2) 广场 主要建筑物在广场的一边原地形的倾斜方向与主要建筑接近平行时:为减轻主要建筑左右高度差异,可有意改变原坡度方向。8.4 场地排水设计 2) 场地排水方案8.4.1 人8.4 场地排水设计 2) 场地排水方案8.4.1 人工排水系统(2) 广场 主要建筑物在广场的中央原地形为凸形:最利于对主要建筑物的强调,可顺着原地形的排水方向设计广场排水。8.4 场地排水设计 2) 场地排水方案8.4.1 人8.4 场地排水设计 2) 场地排水方案8.4.1 人工排水系统(2) 广场 主要建筑物在广场的中央原地形为凹形:最不利

39、于主要建筑物的形象,且不利于合理排水。建筑物基面一定要垫高。8.4 场地排水设计 2) 场地排水方案8.4.1 人8.4 场地排水设计 2) 场地排水方案8.4.1 人工排水系统(2) 广场 主要建筑物在广场的中央原地形为倾斜面:主要建筑物的一面为迎水面,相对的另一面未成为背水面。当地形倾斜方向接近广场中心轴方向时:8.4 场地排水设计 2) 场地排水方案8.4.1 人8.4 场地排水设计 2) 场地排水方案8.4.1 人工排水系统(2) 广场 主要建筑物在广场的中央原地形为倾斜面:当地形倾斜方向垂直或接近垂直广场中心轴方向时:需增强主体建筑于广场上的平衡感。8.4 场地排水设计 2) 场地排水方案8.4.1 人8.4 场地排水设计 2) 场地排水方案8.4.1 人工排水系统(2) 广场 原地形坡度较大时可分成两级式或多级式广场,使原地面过于倾斜的影响得到缓和。8.4 场地排水设计 2) 场地排水方案8.4.1 人8.4 场地排水设计 2) 场地排水方案8.4.1 人工排水系统(2) 广场 广场呈细长形广场单向150m,或地面纵坡2%且单向尺寸100m时宜采用划区分散排水方式。在短轴方向上作分水线或汇水线,在长边的中部设置脊线,在脊线交点处布置适宜的构筑物,消除空间过长的不适感。8.4 场地排水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