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西南丹中考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及点睛_第1页
2022年广西南丹中考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及点睛_第2页
2022年广西南丹中考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及点睛_第3页
2022年广西南丹中考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及点睛_第4页
2022年广西南丹中考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及点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2022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蓬槁 绮丽 可歌可泣 人声鼎沸B晨曦 瞰望 义愤填膺 如坐针砧C阔绰 肃穆 人情炼达 乐此不疲D隐匿 接济 格物致知 润如油膏2下列选项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

2、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B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C如今初中生近视日益严重,是由于过度看手机的原因造成的。D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具有广泛的活动基础,每年有超过1000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从基层学校到全国大赛的不同层次活动。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殉职 袒护 金箍咒 海枯石烂 蛛丝蚂迹B枯躁 藩篱 家俱店 无人问津 按部就班C剽悍 破绽 照相馆 相形见绌 语无伦次D斡旋 布署 抚恤金 销声匿迹 划蛇添足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雷家书中收录了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的100多封家信。这本

3、书信集出版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它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C古人的年龄常用特定称谓来表达,如垂髫、始龀、加冠、不惑、古稀、耄耋等。D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B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C大鱼海棠在影片质感和人物情节方面突破了一大步的跨越。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6下面的倡议书格式上有一处错误,语句

4、上有一处毛病,阅读后请加以修改。贯彻实施银川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倡议书市民朋友们: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不开丰润的道德文化滋养,离不开银川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施行的法规保障,离不开全体市民的积极践行和广泛参与。在此,我们向全体市民朋友们倡议:我们坚信:文明银川,你我践行,银川的明天会更好!银川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2018年10月31日(1)指出格式上的错误并加以修改。(2)指出语句上的毛病并加以修改。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_,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_,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_,自缘身

5、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_,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_,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中生活环境宁静祥和的句子是“_,_”。8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我得继续往前走吗,先生?”我问道,“我得离开桑菲尔德吗?”“我相信你得离开,简。我很抱歉,简妮特,可是我确实相信你得离开。”这真是一个打击,可是我并没有让它把我打垮。“那好,先生,开步走的命令一下我随时就走。”上面这段文字选自世界文学名著简爱,主人公_在桑菲尔德庄园的身份是_。这个“打击”是指_。二

6、、阅读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颂钓者(唐 德诚禅师)千尺丝纶 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丝纶:钓鱼丝线。1诗的前两句写了江水的什么特点?2从诗的三、四两句中,你读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10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后面小题进学斋记宋张耒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士会食而问肴蒸,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皙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大夫之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攮掇其土苴,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

7、自名者,固已大异矣。元丰之乙丑,余宦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既洁以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注释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箦(z): 竹编床席。相传曾子为维护礼法,临终前坚持换掉了大夫专用的席子。攮(nng)掇其土苴(j):摘取其中的糟粕。向,朝北开的窗户。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免冠徒跣(唐雎不辱使命)B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C固已大异矣/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D朝夕处乎其中/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

8、面的句子。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3选文第一段通过举例论证了“_”的观点,再以_和_作对比,强调了自己的结论:_(不超过20个字)。11说明文阅读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不仅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农事、养生等多门学同于一体,而且还蕴含着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指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节气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中国古代先民们是如何测定节气的呢?这要从我们非常热悉的计时工具“表”和“圭”说起。表,最早诞生于中国。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

9、的竹竿来测量日影,这根竹竿最初就称为“表”。“圭”本是指测量土地的标准尺子,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圭和表的结合,就构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天文仪器“圭表”。1276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量日影的圭表。古人利用圭表观测天象,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最长的那天,叫“日长至”,又称“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把这天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用今天的天文学来解释,地球轨道投影到太阳系模型上形成的坐标系,为黄道坐标系。黄

10、经,将这个坐标系的横轴, 以春分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度,共有二十四个等份,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基本规律是: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6日和21日,下半年是8日和23日。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如:在4月份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二十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8个节气;反映气候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可

11、以毫不夸张地说,二十四节气传统历法的关键和核心。二十四节气是中华祖先馈赠给每一位子孙后代珍贵礼物,拥抱它,就是拥抱我们自己的生命质量与智慧命运。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古人用圭和表测量土地的长度,从而推算出二十四节气的长短。B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的观星台,是历史上最早记录节气变化的天文台。C春分和秋分,其实就是把春季和秋季平分的那几天。D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四季的变化、温度的变化、天气现象和物候现象。2下科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说明了中国节气文化的特征。B第段通过下定义和举例子来说明节气。C第段“各历时15天左右”中的“各”去掉后,表达的意思有改变。D第段具体阐述了节气带来

12、的影响与作用。3请根据上文有关节气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链接材料)(1)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农访:冬至吃了面,一天长(chng)一线。(1)请写出秋季里的第三个节气。(2)请说说农谚中“一天长一线”的意思。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奶奶的第一次合影奶奶一生有两个忌讳:照相,过生日。她认为照相会吸走人的精气,过一次生日就会折寿半年。她将这一理念坚持了一辈子,于是,我们做晚辈的,都尽量顺着她,不为她庆生,也不为她照相。尽管我曾偷拍过她几次,但终因怕她知道了不悦,也一直没让她看。她低调对待生命,不想在这个世

13、界上留下她的任何印记。奶奶很上相。她坐在屋檐下剥玉米,银白色的头发贴在脑后,身材瘦削,穿着一件灰蓝色的长对襟衣,那模样本身就是一幅水墨画。我一直想给她拍张彩照,等她百年之后使用,毕竟,她已年过九十了。但她从不配合,我的想法一直未能实行。年过九十的人几乎是风里的一盏灯。入秋的那场雨下过,天气呼啦一下就凉了。奶奶的老毛病气管炎犯得很准时,年年秋后。奶奶尽量压低喘息,但咳嗽声还是传了过来,一阵一阵的,将她的身子压得越来越低,让她的脚步更加蹒跚。门外的那棵油桐树叶黄了,秋雨过后,“啪啪”地往地上落。“叶落归根了!”奶奶嘴里嘀咕一声,缩了缩身子,弯着腰回屋里了。奶奶怕风吹,就待在黑洞洞的屋子里不出来,有

14、时,看半天没动静,喊她几声,她才应一声。转眼冬天来了。父亲打来电话,声音大得可怕,简直是吼,说:“老房门前被画了白线,有高速公路要从门口过,这叫人咋活呀?”这是很多农民当下面临的一个难题,谁也没办法。我还一直为我们家地处偏僻地带,不会被现代化设施骚扰而得意呢,没想到还是没躲过拆迁这一劫,想着想着,头就大了,跟老板请了假,回去看看。院子里依然静悄悄的,只是房阶下三米以外的地方醒目地画了一条白线。那棵高高挺立的油桐树首当其冲,白线就画在它的根部。那条白线就像一道符,在太阳的光里显得阴森而恐怖。耳后,一阵急促的喘息声传来,回头看,是奶奶。奶奶今天显得很精神,她将头发梳得光溜溜的,走出她“宅”了许久的

15、屋子,微笑地看着我说:“二丫,你知道不,咱家门前的这棵油桐树是你爷爷盖房时栽的,你爹才7岁时,你爷爷蹬脚走了,他走时树才有碗口那么粗。”我只知道吃从树上掉下来的油桐籽,却从不知道这棵树竟然有这么长的历史。它现在粗得我一抱都搂不严。奶奶说后,用手捋了捋头发,又说:“过不了几天,这树就要被砍了,咱们的老屋和院墙肯定也保不住了。二丫,你给我照张相吧,我要和树连同这老屋在一起,这么多年了,也该到头了。”我的眼泪竟然“哗”地落了下来,拿相机的手颤抖得厉害。奶奶端端地站在油桐树下,望着我,脸上透出少有的光。透过被泪水模糊的眼,我看了看镜头里的奶奶,使劲地摁了快门。奶奶看了看相机里的照片说:“我不敢看了,收

16、起来吧,也不知道你爷爷敢不敢看。”她颤颤巍巍地走回了屋里。一年后,奶奶和那棵老油桐以及老屋永远地待在了一起。1小说为什么以“奶奶的第一次合影”为题?2根据第段内容,用两个词语概括奶奶的性格特点。3小说多处提到油桐树,请说说油桐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段中划线的句子。(1)年过九十的人几乎是风里的一盏灯。(2)那条白线就像一道符,在太阳的光里显得阴森而恐怖。5选文题材平凡,人物平凡,但却非常耐读,给人无尽的回味和遐想,请你说说选文有哪些特点值得你学习?13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县城小书店韩浩月又看到那家小书店了。牵着我小侄子的手,带他去买书。门口收钱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

17、姑娘,长而柔顺的头发,面容清秀,露出温婉的气质,和我二十年前看到的那个书报亭的姑娘差不多,现在这个姑娘不会是过去那个姑娘的女儿吧?想起我少年的时候,这个书店还只是电影院门前的一个书报亭,那是整个县城除了新华书店、图书馆之外最有文化的地方了。那会儿我刚刚迈入文学爱好者的门槛,正处在阅读的饥渴期,但到这个书报亭买杂志,还是犹豫很久之后的事了。在去书报亭买杂志之前,我一直都是在图书馆阅读免费的报纸和杂志的。图书馆很小,报纸和杂志就那么多,通常只用一天的时间,感兴趣的报刊就读完了。没东西可读的日子,总是有点儿难过。想去买本杂志来读,可觉得它们的定价实在是贵呀。所谓的贵,其实也就是一本两块钱吧。那时候我

18、帮六叔做杀猪的生意,但作为一个打工者,六叔却没有付我工钱。至今我还拿这件事向六叔抱不平,他总是讪讪一笑,说,你那时小,要钱有什么用?我一直没告诉他,我想去买那些杂志,那些叫诗歌报月刊星星诗刊的杂志。那会儿,如果稍稍去晚了几天,这两本文学杂志就卖光了。卖杂志的姑娘会用她干净而柔软的眼神看我一下,意思大概是,下次早来几天吧。那时的我,总觉得和报亭姑娘的世界相隔得太远。想一想,人家是在报亭工作的姑娘,应该是多有文化的人啊,报亭的那个玻璃橱窗,就足以把我们远远隔开了。所以,我常一直远远地望着书报亭。在每个月当中的几天时间里,忙完六叔杀猪的生意,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换上白衬衣,骑着自行车来

19、到报亭前,从窗口递过去两块钱,从那姑娘手里接过一本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的杂志,有时甚至来不及回家,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我仔细回忆了一下,除了有人来买杂志,其余的时间她都是埋头在一本杂志或书里,仿佛阅读才是她的工作,看守书报亭是额外的事情。我也不晓得她记不记得我。我清楚地记得,在我离开家乡数年后,重新再看到她时,她的眼睛一亮,似乎想和我说句什么话,但最终什么都没说。作为我在家乡的牵绊之一,这个书报亭寄托着我的某些感情,这些感情和梦想有关,和未来有关。因此,在离开县城的前一天,我像往常那样去了那个书报亭。这次我没有买书,只是静静地在那儿看了一会儿。她也一直静静地读着书。这样的情景

20、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不记得当时是什么心境,也许什么情绪也没有,只是前来完成一个简单的告别。在离开家乡的最初五六年,我每次春节回家都会到书报亭那里去待一会儿后来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书店,我在书店里翻几本书,消磨上一小段时光然后离开。在书店门口收钱的有时还是那个姑娘,有时则是一位老大爷。我是一个陌生的客人,没人知道我内心静静流淌的情感。 2012年秋天,我牵着小侄子的手离开那家书店,手里拎着厚厚的一摞新书。星星诗刊等已经买不到了,文学类书籍也被教辅类书籍挤到了一个角落里。离开书店的时候,心情仍然是平静的,曾经的一点点惆怅也消失了。这个书店在我心里,不仅仅只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存在,那个曾驻在我心里的书

21、报亭,已经成为永远而恒定的定格。1通读文章,完成下面表格。时间事件我的情感少年的时候渴望读书离开县城的前一天离开家乡最初五六年2赏析下面的语句。在每个月当中的几天时间里,忙完六叔杀猪的生意,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换上白衬衣,骑着自行车来到报亭前,从窗口递过去两块钱,从那姑娘手里接过一本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的杂志,有时甚至来不及回家,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3找出与开头“又看到那家小书店了。牵着我小侄子的手,带他去买书”一句相呼应的句子,并说说文章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4文章结尾“这个书店在我心里,不仅仅只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存在,那个曾驻在我心里的书报亭,已经成为永远而恒

22、定的定格。”一句的含义和作用,请具体分析。三、语言表述14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冬阳送暖。11月23日,娄底市第一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在涟源一中如期举行。你校李强同学报名参加了1500米比赛,拟下午16点准时进行,请你以体育部长的身份通知他提前二十分钟到运动场东门检录处检录,你该如何去说?四、写作1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尼采。懂自己,发现独特的自我,明确自己的方向,才能坦然走过生命中的风风雨雨。根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如果需要出现姓名和校名,请用化名代替。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D【解析】本题

23、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D项正确,其他各项书写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A:“蓬槁”应为“蓬蒿”。B:“如坐针砧”应为“如坐针毡”。C:“人情炼达”应为“人情练达”。2、B【解析】A项,搭配不当,把“刻画”改为“描绘”;B项,正确;C项,属于句子杂糅,删去“由于”、“的原因”;D项,前后矛盾,应划去“超过”或“左右的”。【点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

24、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3、C【解析】A.金箍咒-紧;蛛丝蚂迹-马;B.枯躁-燥;家俱店-具;C.正确;D.布署-部;划蛇添足-画;故选C。4、B【解析】B.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故选B。5、A【解析】B.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C.动宾搭配不当,“突破”改为“实现”;D.否定词误用,删去“不”;故选A。6、称呼“市民朋友们”应该顶格写。语序不合理,“积极践行”“广泛参与”两词位置前后调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倡议书的能力。拟写倡议书需要注意格式和内容上的具

25、体要求。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在第一行正中用较大的字体写“倡议书”或“关于xxx的倡议书”。第二行开头顶格写称呼,倡议书的称呼可依据倡议的对象而选用适当的称呼。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要写清楚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并分条写出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落款在正文右下方,写明倡议者的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并署上发倡议的日期。本倡议书中格式上,称呼“市民朋友们”应该顶格写。内容上“离不开全体市民的积极践行和广泛参与”一句语序不合理,“积极践行”“广泛参与”两词位置应前后调换。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浩荡离愁白日斜但少闲

26、人如吾两人者耳不畏浮云遮望眼闲来垂钓碧溪上一曲新词酒一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识记、积累为根本的。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淤、染、浩荡、畏、钓、溪、阡陌”等字词容易写错。【点睛】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8

27、、简爱 家庭教师 罗切斯特声称要和别的女人结婚(或:罗切斯特要让简爱离开庄园)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根据“我得离开桑菲尔德吗”“我相信你得离开,简”可判断语段出自简爱,这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简爱,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语段中主人公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的身份是家庭教师,她的学生是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黛勒瓦朗,罗切斯特是她的保护人。“打击”指的是简爱已经爱上罗切斯特,而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声称要和别的女人结婚,让简爱离开庄园。【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

28、注意掌握以下内容: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此类题中,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名著作者、主要人物及事件、作品主题的了解。二、阅读9、1水的深和江面的广阔。2表达了人生中遭遇失败和挫折都是常事,但不能丧失信心和勇气,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或:求 之不到,但心存希望,享受过程本身的美。或: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读懂古诗主要内容的能力。首两句叙垂钓实况:“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前句表明钓者稳坐钓台居高临下;后句把垂纶入水激起波纹以钓线为圆心四周层层荡开的景象,描绘得生动传神,极富动态美,写出了水的深

29、和江面的广阔。 2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表达了人生中遭遇失败和挫折都是常事,但不能丧失信心和勇气,相信前途是光明的。10、1D2我是个懒惰的人,因此借鉴古人的方法,给屋子起名为“进学”,并且写了这篇文章,希望早晚以此警诫自己。3 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 古之君子 后之君子(学者) 后之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德修身。 【解析】1A加冠,二十岁/帽子。B相比/靠近。C差别/以为异。D都是,在,介词。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

30、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故:因此。道:方法。书:写。3第一段举士会的例子,论证了“饮食、游观、疾病之际”写任何时候无时无刻都在进学修身。“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与“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攮掇其土苴,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将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进行对比,论证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德修身的观点。【点睛】参考译文:古代的君子,饮食、游览、

31、生病的时候,未尝不在学习。士会在吃饭的时候向人请教烹调的方法,那么在饮食之时未尝不在学习。曾皙在舞雩台吹风唱着歌回家,吹风唱着歌回家,就是在游观之时未尝不在学习。曾子生病,坚持换掉大夫才能享用的精美席子,那么生病的时候未尝不在学习啊。如今所说的求学的人,既抄袭那些表面文章,又窃取其中的糟粕,与古人相比,真是应该感到羞愧啊。二十岁做了官,那么就在二十岁时放弃学习;壮年做了官,就在壮年时放弃学习。因此后代的君子大概在做官数年后,于言语笑貌、感官享受等方面玩味研习之时,他与刚开始追求进取以儒士自称的人相比,在学习上差别本来已经太大了。元丰乙丑年,我在咸平做官,把住所的西屋加以修理,就着旧屋的结构加以

32、完善。将这间屋子打扫翻新后,于是取来诗经、尚书、古代史书摆放屋子里,夏天时就把门打开,到冬天就把窗子堵住,早晚呆在屋中。我是个懒惰的人,因此借鉴古人的方法,给屋子起名为“进学”,并且写了这篇文章,希望早晚以此警诫自己。11、1D2C3(1)白露(2)冬至后的每天白天时间渐渐变长。【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A项内容与“表,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的竹竿来测量日影,这根竹竿最初就称为表。圭本是指测量土地的标准尺子,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不相符。B项内容与“1276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量日影

33、的圭表。”不相符;C项内容与“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把这天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不相符。D项正确。2A项错误,改为:第段说明了中国节气文化的诞生和测量工具;B项错误,改为:第段通过作诠释和举例子来说明圭表;C项正确;D项错误,改为:第段总体上概括了节气带来的影响与作用。3(1)“秋处露秋寒霜降”的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故第三个节气是“白露”。(2)结合“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分析“一天长一线”的意思是“冬至后的每天白天时间渐渐变长。”12、1 设置悬念,“第一次”合影是什么情况,和谁“合影”,这些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合影”二字点出贯穿全文

34、的线索“照相”。“第一次合影”是全文的核心内容,揭示作品的主旨,表现奶奶对爷爷和过往生活的深切怀念、对家的热爱。 2 迷信、固执。 3 小说四次出现油桐树,作用有以下几点:贯穿主要情节;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形象;升华作品主旨。 4 (1)这里用了暗喻,含蓄巧妙地写出了奶奶的年迈和衰老,既合乎人生的事实,又符合当时人物的心情。同时也为后文奶奶的离世做铺垫。(2)这里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那条白线比作一道“阴森恐怖的符”,表现“我”面对拆迁惊慌、无奈的心态。也说明拆迁给“我”的冲击之大,因为爷爷栽的油桐树即将消失,奶奶即将逝去。 5 选文题材小中见大,小中显现人性的真情和光辉,充满温馨的感情;作者

35、较多地使用了修辞,使语言朴实中耐人寻味,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更重要的是作者充满感情的笔触,把一个千千万万奶奶的形象摹写的活灵活现,引人自思。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本文以“奶奶的第一次合影”为题目,既交代了全文的叙写的主要事件,表现了奶奶对爷爷和过往生活的深切怀念,揭示作品的主旨;又以“合影”来组织材料构成文章的叙事线索。同时,还设置了悬念,激

36、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理解作答。2试题分析: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依据文章第1段中的“她认为照相会吸走人的精气,过一次生日就会折寿半年。她将这一理念坚持了一辈子”可知,奶奶是一个迷信且固执的人。据此作答。3试题分析: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叙写做铺垫。小说四次叙写油桐树,第5 段“门外的那棵油桐树叶黄”; 第8段“那棵高高挺立的油桐树

37、首当其冲,白线就画在它的根部”;第10段“二丫,你知道不,咱家门前的这棵油桐树是你爷爷盖房时栽的,你爹才7岁时,你爷爷蹬脚走了,他走时树才有碗口那么粗”;第13段“奶奶端端地站在油桐树下,望着我,脸上透出少有的光”。作者叙写油桐树,全文的主要事件,交代了时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还把“爷爷”与树联系在一起,刻画了爷爷的形象,表达了奶奶对爷爷和过往生活的深切怀念,揭示小说的主题。据此理解作答。4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

38、征)。(1)语句“年过九十的人几乎是风里的一盏灯”,把“人”比作“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含蓄发明家形象地写出了奶奶的年迈和衰老的特点,也为后文叙写奶奶的离世做铺垫。(2)语句“那条白线就像一道符,在太阳的光里显得阴森而恐怖”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爷爷栽的油桐树还是没躲过拆迁这一劫而即将消失,表现了“我”面对拆迁惊慌、无奈的心理。据此理解作答。5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章的选材、叙写的内容、主题思想、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等方面来谈,阐述时可适当引用、概括相关语句加以具体说明。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如:本文选材小中见大,通过叙写“小人物

39、”,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等。答案是多元的,言之有理即可。13、1“我”读书买书的经历 简单告别书报亭和姑娘 内心平静 每次春节回家都到小书店消磨一小段时光 怀念、眷恋读书往事。2通过“洗”“换”“递”“接”“翻”等动作的细致描写,生动传神地描写出我对读书的虔诚、痴迷,急切地想看到书,对读书的热爱之情。3呼应的句子:2012年秋天,我牵着小侄子的手离开那家书店,手里拎着厚厚的一摞新书。作用:前文交代我牵着小侄子的手,带他去书店买书,后文交代我买了书,带着小侄子离开书店,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完整,表现了对县城小书店的眷恋、热爱、怀念之情。4那个小书店曾经带给我

40、快乐,让我的生活充实。小书店寄托着我的感情,承载着我的梦想,关乎我的未来。我怀念在小书店读书的美好时光,这段时光是我生命中永恒的记忆。结尾句篇末点题,点明主旨,表达了我对书店及那段读书时光的喜爱、怀念、眷恋之情。【解析】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把握文章脉络。结合时间提示,然后分别概括出事件和我的感受。处结合“想起我少年的时候,这个书店还只是电影院门前的一个书报亭,那是整个县城除了新华书店、图书馆之外最有文化的地方了。那会儿我刚刚迈入文学爱好者的门槛,正处在阅读的饥渴期”概括得出:“我”读书买书的经历;处结合“在离开县城的前一天,我像往常那样去了那个书报亭。这次我没有买书,只是静静地在那儿看了一

41、会儿。她也一直静静地读着书。”概括得出:简单告别书报亭和姑娘;处结合“这样的情景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不记得当时是什么心境,也许什么情绪也没有,只是前来完成一个简单的告别。”得出:内心平静;处结合“我每次春节回家都会到书报亭那里去待一会儿后来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书店,我在书店里翻几本书,消磨上一小段时光然后离开。”概括出:“我”每次春节回家都要小书店消磨一小段时光;处结合“我是一个陌生的客人,没人知道我内心静静流淌的情感。”得出:怀念、眷恋读书往事。2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人物描写方法,遣词造句等角度入手。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即可。结合“在每个月当中的几天时间里,忙完六叔杀猪的生意,我会用水和香

42、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换上白衬衣,骑着自行车来到报亭前,从窗口递过去两块钱,从那姑娘手里接过一本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的杂志,有时甚至来不及回家,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分析,结合“洗”“换”“递”“接”“翻”等词语分析,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描写出我对读书的虔诚、痴迷,急切地想看到书,对读书的热爱之情。3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我”带小侄子去买书,想起了年少时“我”读书买书的经历以及在离开县城的一天,与书报亭和姑娘的简单告别,离开家乡最初五六年,“我”每次春节回家都要小书店消磨一小段时光,至此回想结束,买完书后,“我”带着小侄子离开了书店。故呼应的句子

43、是:2012年秋天,我牵着小侄子的手离开那家书店,手里拎着厚厚的一摞新书。其作用是: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完整,表现了对县城小书店的眷恋、热爱、怀念之情。文章通过把二十年前买书与如今买书的情景作对比,写出了在二十年里人们阅读态度的变化,文学阅读由热门变成了冷门。4要求学生结合文本主旨分析。结合“书店在我心里,已经只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存在,那个曾驻在我心里的书报亭,已经成为永远而恒定的过去式”,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曾经的书报亭充满了眷恋与热爱,而随着图书资源的不断丰富,作者对于现在的书店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那种感情,在小书店读书的美好时光,这段时光是我生命中永恒的记忆。作用分析:要求学生掌握结尾段的一般作

44、用。其作用要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方面分析。结尾段在内容上,有抒发感情,表达思想,丰富文章的作用;在结构上,有篇末点题,照应开头,升华主旨,画龙点睛,让结构紧凑,脉络清晰的作用。结合本文分析,结尾句结构上:篇末点题;内容上:点明主旨,表达了我对书店及那段读书时光的喜爱、怀念、眷恋之情。三、语言表述14、李强,下午3点40之前去运动场东门检录处检录,然后参加1500米比赛,不要忘记了哦。【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转述。解答时首先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要有称呼;其次要注意将转述的内容表达清楚,如时间、地点、事件;最后注意礼貌用语。称呼:李强。时间:下午3点40之前。事件:到运动场东门检录处检录,然后参加1500米比赛。四、写作15、【例文】读懂自己世界上最难读懂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读懂自己首先要树立理想的追求,即只有明确自己人生的理想,才能确立你人生的轨迹。理想宛如一轮晨曦高悬在你未来的天空,永恒照彻你人生的前进方向。没有理想的人生就会举步渺茫,很难到达你所希冀的彼岸。读懂自己要能屈能伸,善待逆境。回首中国几千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