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 油气聚集与分布单元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的概念与分类第二节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与特点第三节 含油气系统第四节 油气聚集带第五节 油气田第七章 油气聚集与分布单元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的概念与分类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的概念与分类一、概念 石油赋存于盆地之中。 “盆地”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理解。一般有以下几种:地貌盆地(被天然高地围绕的陆地表面或洋底的地形凹地);构造盆地(受到后期构造作用改造而形成的盆地);沉积盆地(在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内,地壳上那些曾经稳定下沉,并接受了巨厚沉积物的统一沉降区)。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的概念与分类新疆及邻区地貌图准噶尔盆地伊犁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塔里木盆地新疆及邻区地
2、貌图准噶尔盆地伊犁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学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课件 从地质历史上讲,如果沉积盆地中发生过油气生成作用,并运移、富集有商业性油气田时,便可称为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盆地作为含油气盆地,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必须是一个沉积盆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不断沉降接受沉积,具备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有利条件;有商业性油气田。 从地质历史上讲,如果沉积盆地中发生过油气生成二、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和构造1盆地的结构 盆地的基底、周边和沉积盖层是组成盆地结构的三大要素。(1)基底和沉积盖层 基底是沉积盆地赖以生存的基础,它由盆地形成之前的岩系组成;既可以由古老的结晶岩或变质岩组成,也可
3、以有沉积岩系组成。 沉积盖层即在基底之上发育的沉积岩层。 基底对盖层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而含油气盆地的基底又有时代和性质之分。二、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和构造1盆地的结构(2)周边主要指盆地内沉积物(新)与边界地质体(老)的接触关系。包括两种基本型式:一是超覆接触,又称沉积接触;二是断层接触。 两种接触关系对盆地的沉积、演化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超覆接触坳陷式 断层接触断陷式 两侧分别呈超覆、断层接触断坳式(2)周边两种接触关系对盆地的沉积、演化特征具有重要影响:2、构造 盆地内构造单元的划分一般采用三级四分法:盆 地隆 起凸 起向斜带背斜带潜山带断裂带背斜断层鼻状构造 凹 陷斜 坡拗 陷凹 陷凸 起
4、级 别 级亚 级 级 级油气关系生 成 运 移(含油气区)(含油气亚区)聚 集(油气聚集带)油 气 田油 气 藏渤海湾盆地济 阳 拗 陷东 营 凹 陷胜,坨、永断裂带胜坨油田2、构造盆 地隆 起凸 起向斜带背斜凹 陷斜 石油地质学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课件石油地质学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课件鄂尔多斯盆地一级构造单元区划图鄂尔多斯盆地一级构造单元区划图三、盆地分类 前人根据不同的依据制定了不同的分类方案,如盆地的规模、形态、构造类型、基底性质和时代、盆地形成的时代或构造阶段、盆地动力环境、盆地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槽台/板块观)、大陆边缘类型、盆地形成的机理等。 根据规模盆地可分为:超巨型(100万km2
5、)、巨型(50万100万km2)、大型(10万50万km2)、中型(1万10万km2)、小型(1 早期是以槽台学说为基础的固定论的盆地分类,以槽台学说为基础,同时考虑到盆地的地貌形态。三、盆地分类地台平原盆地山前盆地山间盆地 早期是以槽台学说为基础的固定论的盆地分类,以槽 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刘和甫(1983)为代表,分为张裂环境、压缩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三、盆地分类 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刘和甫(19石油地质学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课件第二节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与特点 根据盆地发育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可把含油气盆地分为3大类:裂陷盆地、压陷盆地、走滑拉分盆地。进而依据其所处大
6、地构造位置和盆地特征把含油气盆地细分为10个亚类。其中,陆内裂谷、大陆边缘和前陆盆地是最重要的油气聚集区。第二节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与特点 根据盆地发育的1、裂陷盆地陆内裂谷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大陆边缘盆地陆间裂谷盆地新生洋盆拉张作用1、裂陷盆地陆内裂谷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大陆边缘盆地陆间裂谷盆地1、裂陷盆地1、裂陷盆地(1)内陆裂谷盆地(裂谷:地壳断裂作用形成的断层为边界的狭长断陷带 )位于大陆板块内部;常具有双层结构,下部断陷,上部坳陷沉积;一般特点是:(1)内陆裂谷盆地位于大陆板块内部;一般特点是:地温梯度高,初期带有基性喷出岩;同沉积正断层控制着断陷及盆地格架;主要圈闭类型有滚动背斜,掀斜断块,
7、底辟及地层圈闭。地温梯度高,初期带有基性喷出岩;(2)陆内坳陷盆地 位于克拉通内,平面上近圆形,剖面上为碟状。构造较简单,主要为长垣隆起和穹窿。(2)陆内坳陷盆地(3)大陆边缘盆地 位于离散型板块边缘,下部为裂谷期陆相沉积,上部为向海推进的陆相或浅海相陆源碎屑,碳酸盐岩三角洲水下扇。演化经历了内陆裂谷、陆内裂谷、窄大西洋、大西洋4个阶段。(3)大陆边缘盆地(4)陆间裂谷盆地 内陆裂谷进一步拉开,地壳强烈减薄,形成过渡壳时,内陆裂谷就演变为陆间裂谷。原始大洋裂谷示意图解(4)陆间裂谷盆地原始大洋裂谷示意图解(5)新生洋盆 大陆完全被拉开,形成以洋壳为基底的新生盆地。此类盆地的石油地质意义不大。(
8、5)新生洋盆2、压陷盆地挤压作用前陆盆地山间盆地弧前盆地残留洋盆2、压陷盆地挤压作用前陆盆地山间盆地弧前盆地残留洋盆2、压陷盆地(1)前陆盆地 位于造山带侧翼与克拉通边缘,平面上平行于造山带展布,前陆盆地造山带一侧发育向前陆区逆冲推覆的褶皱冲断层带。 前陆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挤压作用2、压陷盆地挤压作用周缘前陆盆地陆内前陆盆地弧背前陆盆地周缘前陆盆地陆内前陆盆地弧背前陆盆地石油地质学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课件(2)山间盆地 位于造山带内部或多个造山带之间以陆壳为基底的压陷盆地。(3)弧前盆地 位于岛弧与海沟之间,沉积主要来自岩浆岛弧的碎屑物。(2)山间盆地石油地质学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课件(4)
9、残留洋盆 当洋壳板块消减未期,陆壳板块发生碰撞,碰撞缝合线走向上结合的时间不一致,使部分地带残存老洋盆。盆地沉积往往与前陆盆地叠合成为油气勘探目标层系,具有一定的潜力。(4)残留洋盆3、拉分盆地 拉分盆地:发育于区域性走滑断裂带附近,由于两侧断块的相向运动而形成,平面上常呈棱形。剪切作用3、拉分盆地剪切作用走滑拉分盆地的成因示意图走滑拉分盆地的成因示意图第三节 含油气系统一、含油气系统概念的来源及演变二、含油气系统命名、划分和分类三、含油气系统的描述内容四、含油气系统与其它油气地质单元的关系第三节 含油气系统1胡朝元的成油系统2Dow的石油系统(oil system)3Perrodon的含油气
10、系统(petroleum system)4Demaison的产油盆地(generative basin)5Meissner的石油生成器(hydrocarbon machine) 6Ulmishek的独立含油系统(independent petroliferous system) 7Magoon的含油气系统(petroleum system)一、含油气系统概念的起源一、含油气系统概念的起源1 、胡朝元的成油系统“成油系统是指某一地质时期由统一的油气运移聚集过程联系在一起的油源、储集层、盖层、圈闭等四个成油要素所组成的整体。”成油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油气水运移聚集系统,受源岩、储集空间、封闭条件、
11、古构造、流体势等因素制约。每一个成油系统有自己的特征和成油要素,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形成一个或数个油气聚集带。1 、胡朝元的成油系统 2、Dow提出的石油系统 1972年,W.G.Dow首次使用Oil system概念。根据威利斯顿盆地油-油对比和油-源对比结果,提出了该盆地具有三套性质明显不同的生储组合,这三套组合被蒸发岩分隔开,每个组合是一个石油系统,存在三套烃源岩-储集层石油系统。不同的系统具有不同的烃源岩运移途径、储集层、圈闭、盖层。 2、Dow提出的石油系统 3、Perrodon的含油气系统 1980年Perrodon最先使用了含油气系统这一名词。 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的组合决定着油气
12、藏的形成和分布,这样一个区域反映了一系列相关油气藏的形成,或者说是一个含油气系统。 一个含油气系统可以被看作是由一系列相关地质事件组合的产物。 3、Perrodon的含油气系统1984年,Demaison提出产油盆地(generative basin)概念。 有效烃源岩覆盖的地区称为“产油坳陷”或“油气灶”,产油盆地是指具有一个或更多的产油坳陷的沉积盆地。含油气系统是一个动态的油气生成和聚集的物理化学系统,它是地质空间和时间的函数。4、Demaison的产油盆地1984年,Demaison提出产油盆地(generativ 1984年,Meissner提了Hydrocarbon machine的
13、概念,其定义是: 包括烃源岩中油气生成之后运移和聚集过程中的所有基本要素的层系,被称为自然地质条件下的石油生成器。5、 Meissner的石油生成器 1984年,Meissner提了Hydrocarbon 6、Ulmishelk的独立含油系统的概念 1986年,Ulmishelk提出独立含油系统的概念(independent petroliferous system),它用来作为描述石油资源评价单元。 独立含油系统是指一个以区域隔挡为边界与围岩相区分的连续的沉积岩体,其内部发生了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作用,这些作用与围岩中发生的各种作用无关。这个系统包括烃源岩、储集层、圈闭、区域性盖层。 目前
14、世界上4050个勘探成熟盆地所包括的独立含油系统不超过150200个。 6、Ulmishelk的独立含油系统的概念7、 Magoon 的含油气系统 1994年,Magoon提出的含油气系统(Petroleum System) 将其定义为:一个自然系统,其中包括一套有效源岩,所有与其有关的油气以及形成油气聚集所必需的地质要素和作用过程。7、 Magoon 的含油气系统A petroleum system is defined here as a natural system that encompasses , a pad of active source rock and all relate
15、d oil and gas and which includes all the geologic elements and processes that are essential if a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s to exist.A petroleum system is defined 二、 含油气系统的命名、划分和分类1、含油气系统的命名:根据烃源岩体生油并形成油气聚集的把握性,可将含油气系统分成三个级别:已知的(Known)、可能的(Hypothetical )和预测的(Speculative)。分别在含油气系统名称之后以(!)、()和(?)表示。二
16、、 含油气系统的命名、划分和分类根据烃源岩及构成该系统的主要储集岩命名含油气系统,在生-储岩复合名称之后加上一个表明与该系统有关的可靠程度的符号: 烃源岩名称-主要储集岩名称(可靠程度符号)。 例如, Deer-Boar(),表示一个以Deer 页岩为源岩,Boar砂岩为主要储集岩的可能含油气系统。 东营凹陷:沙三段-沙二段(!)含油气系统根据烃源岩及构成该系统的主要储集岩命名含油气系统,在生-储岩2、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划分含油气系统首先要作出研究区的油气苗及油气藏分布图,并从地球化学角度对这些油气苗及油气藏进行分组。然后利用地质及地球化学指标,确定有效烃源岩体。确定该含油气系统的储集岩类型。含
17、油气系统划分的关键是识别有效源岩体,它是指在关键时刻生成和排出石油的源岩连续体。含油气系统的数目是由有效源岩体的数目决定的。2、含油气系统的划分3、含油气系统的分类:(1)以盆地动力学背景为依据的构造分类:大陆裂谷型、地台型和造山带型石油地质学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课件含油气系统的沉积盆地动力学分类(a)大陆裂谷型含油气系统,具垂向运移和不同层次储集岩。(b)地台型含油气系统,具侧向运移和单个主力储集岩。(c)造山带型含油气系统,具侧向与垂相运移。含油气系统的沉积盆地动力学分类(a)大陆裂谷型含油气系统,具(2)含油气系统的成因分类 根据以下3种地质因素进行分类: 1)充注因素(过充注、正常充注或
18、欠充注); 2)运移排烃方式(垂向排烃或侧向排烃); 3)捕集方式(高阻抗或低阻抗)。 从这3个范畴中各选出合适的一项构成一组条件,可将含油气系统加以分类。(2)含油气系统的成因分类(3)以有效烃源岩时代及展布为基础的分类 以有效烃源岩时代及其区域分布为主线,并结合与其有成因联系的油气在空间上的运移聚集范围,划分含油气系统。 如准噶尔盆地,根据烃源岩的母质类型,划分出以含气为主的(油)气系统和以含油为主的油(气)系统。据此把准噶尔盆地划分出四套含油气系统:石炭系含(油)气系统,二叠系含油(气)系统,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和第三系含油(气)系统。(3)以有效烃源岩时代及展布为基础的分类 以有效三、
19、含油气系统的描述内容1. 基本要素的描述。2地质作用过程的描述。3含油气系统的主要描述图件(四图): 含油气系统埋藏史图、含油气系统在关键时刻平面展布图、含油气系统在关键时刻剖面图,含油气系统事件图。关键时刻(Critical moment):是指含油气系统中大部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时间。三、含油气系统的描述内容含油气系统描述静态地质要素动态地质作用有效烃源岩输 导 层储 集 层盖 层层 段门 限范 围潜 力面 断层与不整合层 产状与几何形态网 三者与裂隙组合岩 性沉 积 相几何形态成 岩 相储集性能局部(直接)区域(间接)质量(高阻与低阻)油气生成过程油气运移过程范围与强度变化三个关键期
20、与时间生烃量初次运移期流体势流体历史二次运移期流体势成因与分布形成期几何体积演变汇 聚 区成藏期与演变汇 聚 量油气成藏过程圈闭形成过程输导层产状组合关系建立保存期作用演变关键时刻要素组合含油气系统划分有利靶区与目标(据赵文智,1998)含油气系统描述静动有效烃源岩输 导 层储 集 层盖 层1、 静态地质要素的描述包括烃源岩、输导层、储集层、盖层。 (1)烃源岩描述: 成熟烃源岩的描述可以抽象为层段、有机岩相带、范围、潜力与时刻的确定。即包括:烃源岩的展布、有效分布和关键层段;烃源岩的质量及其平面变化;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及其生、排烃量;油(气)源对比等。1、 静态地质要素的描述(2)输导层分析
21、 输导层是将油气从生烃区输送至聚集区的中间桥梁,决定了流体运移的轨迹和目的地。 输导体系:含油气系统中所有运移通道(输导层、断层、裂缝、不整合面等)及其相关围岩的总和。(2)输导层分析(3) 储集岩描述 包括储层类型及空间分布,储集性能及影响因素;有利储集层段、成岩作用及储层地球化学作用等;储集体预测、建模及评价。 (3) 储集岩描述(4)盖层描述: 盖层决定一个含油气系统的有效边界。描述包括盖层层位、岩石类型及空间展布;盖层的厚度及封盖能力 。(5)上覆岩层描述: 烃源岩层以上岩层均为上覆岩层。 包括主要层位及岩性,厚度及空间展布;不整合次数、剥蚀厚度、时间及范围等 。(4)盖层描述:(5)
22、上覆岩层描述:2.地质作用过程描述(1)油气生成过程: 它是对有效生油岩从进入门限开始到生烃结束全过程进行恢复的描述:生烃关键时刻、有效源岩展布、生烃持续时间和生烃总量。 2.地质作用过程描述(2)油气运移过程 探讨源岩生成的油气排出,进入输导层至发生聚集之前的过程。包括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两个环节,可概括为运移动力、运移量、路径与方向的描述。(3)油气聚集 包括油气运移汇聚区生储盖组合、油气汇聚量、运聚期与持续时间的分析。(2)油气运移过程(3)油气聚集(4)圈闭的形成: 主要是对有效捕集油气目标的分析,包括圈闭类型,构成与分类分布的图件,构造圈闭形成期与有效圈闭分析,以及近源非构造圈闭的描述
23、与图件等。 (4)圈闭的形成:石油地质学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课件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平面图生气窗顶生油窗顶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平面图生气窗顶生油窗顶石油地质学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课件记录了几个基本要素的地层沉积时间记录含油气系统形成过程的时间指烃类在该系统内被保存、改造或破坏的时间段,它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作用完成之后开始。记录了几个基本要素的地层沉积时间记录含油气系统形成过程的时间四、含油气系统与其它油气地质单元的关系 含油气系统是介于含油气盆地和油气聚集带之间的一个油气地质单元。它具有一定的空间展布范围,也具有一定的演化时间。四、含油气系统与其它油气地质单元的关系油气域油气区生成子系统含油气盆地
24、运移子系统聚集子系统区带勘探目标含油气系统油气地质系统及其组成单元图油气域油气区生成子系统含油气盆地运移子系统聚集子系统区带勘探 含油气系统与沉积盆地、区带(play)和勘探目标等层次构成了一个油气调查序列。4个层次的划分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油气的成因和聚集场所,但研究的重点和目标不同。“沉积盆地”研究-侧重于沉积岩的地层层系和构造样式;含油气系统-研究的重点是特定的生油气源岩体和油气之间的成因关系;“区带”-描述一组目前存在的圈闭;“勘探目标”-描述单个的圈闭。 含油气系统与沉积盆地、区带(play)和勘探目油气调查的四个层次油气调查的四个层次 何谓含油气系统?它与盆地、油气聚集带、圈闭等油气地
25、质单元有何关系?含油气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本 节 要 点 何谓含油气系统?它与盆地、油气聚集带、圈闭等第七章 油气聚集单元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的概念与分类第二节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与特点第三节 含油气系统第四节 油气聚集带第五节 油气田第七章 油气聚集单元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的概念与分类 含油气系统与含油气盆地、含油气区、油气聚集带等不同级别的油气富集单元之间密切相关而又彼此有所区别。含油气盆地: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含油气区:属于同一大地构造单元,有统一地质发展历史和油气生成,运聚条件的沉积坳陷。油气聚集带:同一二级构造带中,互有
26、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概念区分 含油气系统与含油气盆地、含油气区、油气聚集带等不同级 由于地质发展历史不同,一个含油气盆地或含油气区是至少包含一个或若干个油气系统的地质实体,所以无论含油气区或含油气盆地,都不等同于含油气系统。 综上可知,含油气系统是介于含油气盆地(或含油气区)与油气聚集带之间的一个油气地质单元。在一个含油气盆地或含油气区内,可有若干个油气系统重叠分布。在平面上,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油气系统可展现在一个或若干个油气聚集带中。 由于地质发展历史不同,一个含油气盆地或油气聚集单元油气田:一定面积内,受单一局部构造或地层因素控制的所有 油(气)藏的总和。油气
27、聚集带:同一二级构造带(或地层岩相变化带中)互有成 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油气聚集单元油气田:一定面积内,受单一局部构造或地层因素控制第四节 油气聚集带 一、油气聚集带第八章 油气聚集单元与油气分布 油气勘探实践证明:油气田在地壳上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发现某个油气田后,经常在其毗邻的构造中找到新的油气田,或在钻井过程中遇到油气显示。这个现象充分说明油气运移是区域性的,常常受二级构造带或岩性岩相变化带所控制。当这些二级构造带或岩性岩相变化带与油源区连通或相距较近时,随着油气源源不断地供给,整个二级构造带或岩性岩相变化带的一系列圈闭都可能形成油气藏,造成油气田成群成带出现,成
28、为油气聚集带。第四节 油气聚集带 一、油气聚集带第八章 油气聚集单元与油气 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或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称为油气聚集带。 人们有时习惯上称呼的某某油气田,实际可能代表的是某一油气聚集带,例如大庆油田,实际为大庆长垣油气聚集带。一、油气聚集带 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第四节 油气聚集带 第四节 油气聚集带 二、油气聚集带的主要类型 1、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是指受背斜带控制的一系列背斜油气田的总称。波斯湾盆地构造及油气田分布略图与褶皱作用有关的背斜型油气聚集带,褶皱较强烈,两翼倾角陡,闭合高度大,各个背斜
29、油气田多呈线性或雁列状排列,延伸可长达数百千米。二、油气聚集带的主要类型 1、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长垣、平缓褶皱的背斜油气聚集带;大庆油田构造和剖面示意图与基底隆起有关的背斜型油气聚集带,这类油气聚集带一般褶皱较平缓,两翼倾角小,含油面积大,油气储量相当丰富。长垣、平缓褶皱的背斜油气聚集带;大庆油田构造和剖面示意图与基油气聚集带的主要类型 断块型油气聚集带; 同生正断层逆牵引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同生逆断层挤压背斜油气聚集带; 逆冲断裂型油气聚集带。港东油田构造横剖面示意图2、断裂型油气聚集带 指受断层控制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油气聚集带的主要类型 断块型油气聚集带; 3、礁型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的主要类型 在一定沉积环境中,成群、成带分布的生物礁,控制了生物礁型油气田的分布,形成呈环礁型、马蹄礁型和线状礁型油气聚集带。 3、礁型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的主要类型 在一定沉石油地质学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课件第八章 油气聚集单元与油气分布 油气田:受构造、地层或岩性因素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所有油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全球微型矩形电连接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点型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探测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电磁精密仪器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激励应用程序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半导体用PFA阀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工业级3D传感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翻新耳机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委托危险废物处置合同
- 布艺采购合同
- 客服人员劳动合同书
- 市场营销试题(含参考答案)
- 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高考物理一模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 护理指南手术器械台摆放
- 肿瘤患者管理
-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2024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中国航空部附件维修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行业政策及需求规模预测报告
- 《应收培训》课件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 2024年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培训课件
- DB11T 1136-2023 城镇燃气管道翻转内衬修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 2025届浙江省两校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