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环境地质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环境地质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环境地质学》教学大纲_第4页
《环境地质学》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环境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Geo I ogy课程编号:133991060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选修课学 分:2学 时:32 (其中:讲课学时:32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开课部门:环境与资源学院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环境地质学的开课目的是介绍环境地质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 生的保护环境意识,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为今后从事环境方面的工 作打下基础。特别是化石燃料的探勘与开发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本课程以讲授原生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为主线,论述环境地 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从典型的环境地质灾害

2、,现代板块理论, 全球环境变化,能源矿产开发利用与环境问题,化石燃料与大气污染,城市固体 废弃物处置与环境问题,未来新能源问题等出发,详细论述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 机制,发生原理,开展规律和预防预测措施。同时简单介绍环境评价的基本思路。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该课程与构造地质学、气象气候、水文学、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等相关 学科联系密切,既使学生具有充分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又防止某些不必要的重复。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理论学时局部第一单元名称:绪论 (1学时)知识点1、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分科2、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3、环境地质学的开展简史重 点环境地质

3、学研究的内容,环境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难 点环境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基本要求1、识 记: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2、领 会:环境地质学的开展史3、简单应用: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方法4、综合应用:环境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第二单元名称: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2学时)知识点1、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分科基本特征2、环境地质作用3、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重 点环境地质作用,以及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难 点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环境地质作用。基本要求1、识 记:环境地质作用的概念、类型2、领 会: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分科基本特征3、简单应用: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方法4、综合应

4、用:环境地质学的前沿问题第三单元名称:全球环境变化 (4学时)知识点1、有关地球环境变化及原因2、每年地球上物种数量的变化及原因3、人类居住环境变化重 点地球环境变化及原因,以及地球上物种数量的变化及原因。难 点地球环境变化及原因。基本要求1、识 记:地球环境变化及原因2、领 会:每年地球上物种数量的变化及原因3、简单应用:人类居住环境变化4、综合应用: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第四单元名称:海岸带地质环境 (2学时)知识点1、海岸带2、海岸堆积地貌3、海岸侵蚀环境重 点海岸带类型、海岸带划分、海域的定义及理解,海岸带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 因 难 点海域的定义及理解,各种海岸带地貌类型形成原因。基

5、本要求1、识 记:海岸带类型、划分,海洋环境地貌特征2、领 会:海域的定义及理解3、简单应用:海岸带各种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4、综合应用:海岸带地质灾害类型及预防措施第五单元名称:板块构造理论与地震发生机制 (4学时)知识点1、板块构造理论和地震带的分布2、地震的基本理论3、地震的灾害及预报4、地震意识与公众反响重 点板块构造理论和地震带的分布,地震成因分类,地震的机理、地震的时空分 布和地震的预防及公众反响。难 点板块构造理论,地震的机理,地震的时空分布和预防监测。基本要求1、识记:板块构造理论和地震带的分布,地震成因分类,地震的机理、地震的时空分布2、领会:地震的成因及分类3、简单应用:地

6、震的机理,握地震的时空分布4、综合应用:震的预防、地震的意识及公众反响第六单元名称:火山 (3学时)知识点1、火山现象2、火山喷发物3、火山喷发类型4、火山分布与灾害5、火山预报与公众反响重 点火山类型的理解,火山喷发的成因、火山的分布特征以及火山喷发时的应急 措施。难 点火山喷发的成因、火山喷发物质的组成,火山的分布特征以及火山喷发时的 应急措施。基本要求1、识 记:火山的分类、火山成因及火山的分布特、火山喷发类型2、领 会:火山喷发产生的物质类型3、简单应用:火山喷发的监测4、综合应用:火山喷发时的应急措施第七单元名称:地质灾害(4学时)知识点1、地面塌陷2、地裂缝3、滑坡4、泥石流重 点

7、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危害及预报监测和预防措施。难 点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基本要求1、识 记:各种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特征2、领会: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及危害3、简单应用: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报监测4、综合应用: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第八单元 名称:大气污染原因分析第八单元 名称:大气污染原因分析第八单元 名称:大气污染原因分析(2学时)第八单元 名称:大气污染原因分析(2学时)1、大气污染原因2、大气污染对生态环境影响3、大气污染防治措施重 点大气污染原因,以及大

8、气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如何对大气污染进 行防护和治理难 点大气污染原因,大气污染防护和治理的方法和措施。基本要求1、识 记: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2、领 会:大气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影响3、简单应用:大气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估4、综合应用:如何对大气污染进行防护和治理第九单元名称:水资源与地质环境(4学时)知识点1、水资源概述2、水体污染3、水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重 点水资源不合理开发时引起的各种环境负效应;如何预防和治理各种负效应。难 点不合理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负效应成因、预防、治理。基本要求1、识 记:水资源的相关概念、水体污染2、领 会:水资源开发对地质环

9、境的影响3、简单应用:水资源不合理开发时引起的各种环境负效应4、综合应用:预防和治理各种水资源不合理开发时引起负效应第十单元名称: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2学时)知识点1、表生环境地球化学特征2、原生环境地球化学异常与人体健康重 点地球化学环境的地带性特征;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癌症等 病因与环境地质的关系、分布特征、预防及治理措施。难 点地球化学环境的地带性特征;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癌症等 病因与环境地质的关系、分布特征、预防及治理措施。基本要求1、识 记:表生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原生环境地球化学异常相关概念2、领 会:原生环境地球化学异常与人体健康3、简单应用:典型地方

10、病的病征4、综合应用:地方病与环境地质的关系、地方病的分布特征、地方病的预 防及治理措施第十一单元名称: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2学时)知识点1、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2、城市化与地质环境3、农业活动与地质环境4、人工废弃物处置与地质环境重 点,如何加以解决,人类对地质环境的有效利用。难 点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人类对地质环境的有效利用。基本要求1、识 记:工程活动、城市化、农业活动、人工废弃物处置相关概念2、领 会: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3、简单应用:降低对地质环境影响的措施4、综合应用:如何更好地利用地质环境为人类服务第十二单元名称: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与制图(2学时)知识点1、环境地质调查2、

11、环境地质评价3、4、环境地质区划与制图重 点环境地质调查的任务和内容,评价方法及制图过程与制图方法。难 点环境地质调查的任务和内容,评价方法及制图过程与制图方法。基本要求1、识 记:环境地质调查的任务和内容、环境地质评价方法2、领 会: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3、简单应用:地质环境质量、影响评价方法4、综合应用:环境地质调查制图学时分配知识单元理论学时第一章绪论1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2第三章全球环境变化4第四章海岸带地质环境2第五章板块构造理论与地震发生机制4第六章火山3第七章地质灾害4第八章 大气污染原因分析2第九章水资源与地质环境4第十章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2第十一章

12、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2第十二章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与制图2总计32(二)实验学时局部无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主要采用理论讲授完成教 学任务。重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多媒体、板书、模型、 图片、三维动画和网络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教学”讲与练, 虚与实,放与收”结合。五、考核要求、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要求:需覆盖各章节全部教学内容考核形式:考试(闭卷)成绩评定:平时成绩:30分期末考试成绩:70分六、选用教材、讲义和主要参考书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灾害地质学, 灾害地理学,书目名称、版次、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应列出,格式如下: 李鄂荣,王述训,蒋荫昌等,地质出版社,1991朱大奎,王颖,陈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灾害地质学, 灾害地理学,戴塔根,刘悟辉,马国秋编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徐增亮编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