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史课件_第1页
中国医史课件_第2页
中国医史课件_第3页
中国医史课件_第4页
中国医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础课部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 中国医学史The history of TCM基础课部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 中国医学史Th第五章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1) (宋-元 公元960-1368年)第五章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1)社会背景1.宋金元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2.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圭表 黄赤大距)3.宋代发展文官统治,重视文人培养社会背景1.宋金元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社会背景1.宋金元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2.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圭表 黄赤大距)3.宋代发展文官统治,重视文人培养4.宋代理学与新学流行社会背景1.宋金元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理 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产生于北宋

2、,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清中期后渐衰。广义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狭义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本体论问题(否认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提出气本论哲学)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认识论问题 ,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格物致知 即物穷理)理 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元时期医学发展的特点1. 宋金元政府对中医药重视,儒医的出现,中医学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2.

3、 国家设有医药卫生机构,制订了医事制度和法规;3. 医学著作大量出版(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4. 临证医学的全面发展;5. 学派的形成金元四大家;6. 中外医药交流日渐频繁。 宋元时期医学发展的特点1. 宋金元政府对中医药重视,儒医的出宋代的市井生活,有四处反映了我国当时医学的盛况一处描绘了当时的医药世家赵太丞家。既是一家诊所,又是一家生熟药店。门前竖起4座高出屋檐的布制大路广告牌“本堂法制应症煎剂”八个大字。清明上河图宋代的市井生活,有四处反映了我国当时医学的盛况清明上河图画中的一个儿科诊所,门前挂着一个挑子,上面写着“专治小儿科”。堂内坐着一位医生,旁边有一人领着小孩请医生诊治。另一家

4、诊所大门上挂着“小儿科”招牌,门前等待就诊的人很多。图中还有一处骨科诊所。门前竖起的招牌上写着“专门接骨”字样。画中的一个儿科诊所,门前挂着一个挑子,上面写着“专治小儿科”第一节 医政设施的进步第一节 医政设施的进步翰林医官院开设国家药局校正医书局太医局校正医书局翰林医官院校正医书局一、改进医事管理宋初设立了翰林医官院 专职医药行政医官选拔1. 年龄40岁以上,考核优秀者2. 师授者 一、改进医事管理宋初设立了翰林医官院 专职医药行政1一、改进医事管理宋初设立了翰林医官院 专职医药行政设立医疗慈善机构 安济坊:拯疗家贫者养济院:收四方宾旅患者福田院:收老疾孤寡者慈幼局:收养弃婴漏泽园:家贫无葬

5、地者病囚院:疗犯人之疾 一、改进医事管理宋初设立了翰林医官院 专职医药行政设二、开设国家药局背 景: 王安石变法环境下,1076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开办官办药局又称“卖药所”,当时制、贩假药泛滥,国家实行医药购销专卖的举措。卖药价格区别对待(无偿送药;低价售药;正常出售)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卖药所”却坚持下来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1103年已经发展到7所,1114年后卖药所或改称“医药惠民局”,或改称“医药和剂局”。1130年,南宋政府在临安重建药局,后来改名为“太平惠民局”。1078年,官办药局为了统一制药质量标准,将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编辑成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开设国家药局背 景:

6、 二、开设国家药局 1076年宋政府在汴梁开设了制作和出售成药为主的官办药局-太医局熟药所制作和出售成药药材的收购和检验实施昼夜售药开展药物炮制研究二、开设国家药局 1076年宋政府在汴梁开设了制作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医药学 中国医学史宋代医药惠民局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医药学 中国医学史宋代医药惠民局 红楼梦第三回说林黛玉的母亲死后,被接进贾府见贾母,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身体面庞怯弱不胜,便知她有不足之症 于是问她:“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 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红楼梦第三回说林黛玉的母亲死后,被接进贾府见贾母 人参养荣丸由人参、白术、茯苓、炙

7、黄芪、当归、熟地黄、白芍、陈皮、远志、肉桂、五味子、甘草组成,将上述十二味药粉碎成细粉,再用生姜、大枣煎出浓汁,和上药粉末为丸,最后加蜜制成水蜜丸。是一首温补气血的方剂,用于心脾不足,气血两亏,形瘦神疲,食少便溏,病后虚弱等证。 人参养荣丸由人参、白术、茯苓、炙黄芪、当归、三、发展医学教育宋重视医药人才培养,医学教育比唐更有发展北宋初,太常寺下设太医署(992年改称太医局)1076年太医局从太常寺分离出,成为独立医学教育机构,“三舍法”推广到医学教育三、发展医学教育宋重视医药人才培养,医学教育比唐更有发展(一)体 制:太医局设提举(校长)1人,判局(副校长)2人规定判局由 “ 知医事者为之 ”

8、,每科设教授1人。1103年医学校置于国子监管辖之下,医学校第一次纳入国家官学系统。(一)体 制:时 间科 目学生人数嘉佑五年(1060)大方脉、小方脉、风科、产科、眼科、疮肿、口齿兼咽喉、金镞兼书禁、疡肿兼折伤120熙宁九年(1076)方脉科(大、小方脉、风科)针 科 (针灸、口齿、咽喉、眼、耳)疡 科 (疮肿、金疮、书禁、折伤)300元丰年间(1078-1085)大方脉、风科、小方脉、产科、眼科、疮肿、口齿兼咽喉、金镞兼书禁、疡肿兼折伤、针灸300(二) 专业分科较细,学生数有增加时 间科 目学生人数嘉佑五年大方脉、小方脉、风科(三) 课 程 除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太平圣惠方外,增加神

9、农本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脉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龙木论等。(三) 课 程(四) 学校以择优原则建立 “升舍” 制度。按成绩把学生分成“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成绩合格,逐级递升,特优秀者可越级。考试形式:公试和私试,每月一次私试,每年一次公试。太医局为学生建立医疗档案,轮流为太学、武学、律学、算学、艺学等学生和各营将士治病。学校每年“比较”一次,分为上、中、下三等,成绩优秀者给予物质奖励。(四) 学校以择优原则建立 “升舍” 制度。(五) 金代医学教育仿宋制,元代对医学教育重视医学校有13科,后并为10科,增设了正骨科。元代注重对学生严格考核,对各级教师实行考核奖励制。(五

10、) 金代医学教育仿宋制,元代对医学教育重视第二节 古医籍的整理和方书成就第二节 古医籍的整理和方书成就一、医籍的整理与刊行1057年宋政府专设 “ 校正医书局 ”一、医籍的整理与刊行1057年宋政府专设 “ 校正医书局 ” 校正医书局先后校正素 问伤寒论针灸甲乙经脉 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嘉祐本草图书本草等重要医学著作。 据说仅素问一书,就改正谬误6000余字。宋 校书图校正医书局先后校正素 问宋 校书图伤寒论研究蔚然成风,重要著述有:韩祗和伤寒微旨论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朱 肱伤寒类证活人书许叔微注解伤寒百证歌附伤寒发微论 伤寒九十论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等伤寒论研究蔚然成风

11、,重要著述有:韩祗和伤寒微旨论对伤寒论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一)理法方药的阐发 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以经解经”,对后世研究颇多启发; 成无已伤寒明理论药方论,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方剂理论研究进入新阶段。对伤寒论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对伤寒论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一)理法方药的阐发(二)专题性研究 朱 肱伤寒类证活人书设问答100条,就伤寒论各专题逐一说明。 许叔微注解伤寒百证歌以七言歌诀将伤寒论内容概括为“百证”,阐述辨证论治原则。对伤寒论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对伤寒论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一)理法方药的阐发(二)专题性研究 (三)内容补充

12、 庞安时对小儿伤寒、妇人伤寒、暑病、斑痘等论述补伤寒论之不足。 朱 肱以为“仲景证多而药少”,“至于阴毒伤寒、时行瘟疫、温毒、发斑之类,全无方书”,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选方百余首补入。对伤寒论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二、方书的编著和发展官修方书二、方书的编著和发展官修方书二、方书的编著和发展1.太平圣惠方 作者:北宋王怀隐等宋朝雎(ju)阳(今河南商丘)人;初为开封建隆观的道士,精通岐黄之术;医术精湛,为人诊治多效验,名重一时;公元978年奉皇帝诏命还俗,任“尚药奉御”,后来升为“翰林医官使”。 二、方书的编著和发展1.太平圣惠方宋朝雎(ju)阳(今河宋太宗赵匡义喜好医术。他做皇帝后便诏集

13、翰林医官,让他们各自献秘方并收集民间效方,令医者在民间使用以试其效验。最后,征得效验良方10000余首,便命翰林医官王怀隐和他的副使王光佑、陈昭遇等共同类编方书。宋太宗赵匡义宋太宗赵匡义喜好医术。他做皇帝后便诏集翰林医官,让他们各自献翰林医官王怀隐编写太平圣惠方历时10年,于公元992年成书。宋太宗亲撰序文,颁行天下。书中每证皆以诸病源候论条目冠于其首。对于病证、病机、方剂和药物都有论述。共立1670门,选用方剂16834首,全书100卷,规模十分庞大。书中强调医者诊病应该首先诊断出疾病的轻重程度、病位浅深,辨明虚实表里寒热,再来选方用药,这是十分重要的学术观点。翰林医官王怀隐编写太平圣惠方历

14、时10年,于公元992年成太平圣惠方的意义:保存了两汉迄于隋唐间的许多名方保存了许多目前已佚医书内容 金匮要略 伤 寒 论太平圣惠方的意义:二、方书的编著和发展1.太平圣惠方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和剂局方 作者:北宋裴宗元,陈师文等校订编成 成书年代:11071110年 篇幅:13卷,14门。载方788首 价值:为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二、方书的编著和发展1.太平圣惠方成书历史:初刊于1078年以后。是宋代大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宋代曾多次增补修订刊行,而书名、卷次也有多次调整。最早曾名太医局方。徽宗崇宁间(1102-1106年)药局拟定制剂规范,称和剂局方大观时(1107-11

15、10年),医官陈承、裴宗元、陈师文曾加校正。成五卷21门、收279方。南渡后绍兴十八年(1148年)药局改“太平惠民局”,和剂局方也改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后经宝庆、淳佑,陆续增补而为十卷。成为现存通行本。成书历史:二、方书的编著和发展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和剂局方 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及小儿诸疾共14门,788方。均系收录民间常用的有效中药方剂,记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体修制法。 现常用方剂如至宝丹、紫雪丹、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三拗汤、华盖散、凉膈散、藿香正气散以及妇科常用四物汤、逍遥散,儿科常用五福化毒丹、肥儿丸等

16、均出此书。二、方书的编著和发展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和剂局方 中国医史课件金元时期的名医朱丹溪以问答体例的形式,对和剂局方中的30多个有关问题予以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写成局方发挥一书,颇有心得。但他仍不否认该书在中医界的影响,他在书中说:“和剂局方之为书也,可以据证验方,即方用药,不必求医,不必修制,寻赎见成丸散,病痛便可安痊。自宋迄今,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 可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金元时期的名医朱丹溪以问答体例的形式,对和剂局方中的30二、方书的编著和发展1太平圣惠方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和剂局方 3圣济总录 作者:北宋曹宗

17、孝等八位医官 成书年代:11111117年 篇幅:200卷,200余万字,60余门,20000余首方二、方书的编著和发展1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济总录是宋徽宗仿宋太宗诏编太平圣惠方之意的产物,但圣济总录在编排上已较太平圣惠方有明显进步。如疾病分为66门,每门之下再分若干病证,就较太平圣惠方分1000余门清晰明了,许多疾病的归类也比较合理。其所录方剂中,丸、散、膏、丹、酒剂等明显增加,反映了宋代重视成药的特点。宋徽宗赵佶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济总录宋徽宗赵佶政和年间(11111118),徽宗赵佶诏令圣济殿御医整理汇编。全书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养生、杂治等,共66门,而把运气内容列于

18、全书之首。全书共收载药方约2万首,既有理论,又有经验。在理论方面除引内经伤寒论医籍,亦结合当时各家论说在方药方面以选自民间验方及医家秘方、内府所藏的秘方为主,政和年间(11111118),徽宗赵佶诏令圣济殿御医整理汇此书镂板后未及刊印即被金兵掠运北方,南宋未见此书。较早的刊本有金大定年间(11611189)和元大德四年(1300)刊本。宋版政和圣济总录早已泯没无存。此大德重校本为存世最早版本,惜现存各本皆残。此书镂板后未及刊印即被金兵掠运北方,南宋未见此书。较早的刊本二、方书的编著和发展个人编纂方书二、方书的编著和发展个人编纂方书二、方书的编著和发展1 普济本事方 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本事方二

19、、方书的编著和发展1 普济本事方二、方书的编著和发展1 普济本事方 宋许叔微(10801154 ),字知可 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普济本事方10卷,为许氏晚年所著,自序称:“漫集已试之方及所得新意,录以传远,题为普济本事方”。取名“本事”,意其所记皆为亲身体验二、方书的编著和发展1 普济本事方 宋许叔微(1080全书10卷,分为23门。包括中风肝胆筋骨诸风,心小肠脾胃病,肺肾病等脏脏常见病。及其他内科杂病,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诸证,伤寒时疫证等,每门分列数证,证下系方若干,每方均简述主证、病因、病机、用药、炮制及眼法,或载有关医论、病案、灸治、煨治法等内容。该书文字简明,列证、辑方切于

20、临床。如对各类积证,除用缠金丹等治疗外,又依病情分为:酒、肉、血、气、水、涎、食六类病候,分别治疗;对阴毒证,由浅入深分为始得、渐深、沉困三候,而以正元散、玉女散、灼艾脐中等方药分别治疗。该书许多方、论为后世医家吸取或借鉴,如治疗中风的豨莶丸被寿世保元、兰台轨范、成方切用等书收录;治疗肠风的槐花散流传至今,已成为治疗痔疾的名方。全书10卷,分为23门。包括中风肝胆筋骨诸风,心小肠脾胃病,二、方书的编著和发展1 普济本事方2 济生方又名严氏济生方南宋严用和撰。成书于宋宝祐元年(1253)原书共十卷,有论治70篇,方剂400首咸淳三年(1267)又写成续方,收前书未备之医论24篇,方90首。二、方

21、书的编著和发展1 普济本事方南宋严用和撰。成书于2 济生方又名严氏济生方二书后均散佚,现在版本为辑复本:一是清纪晓岚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八卷本济生方,有医论56篇,收方240余首,一是根据医方类聚普济方等多种医书,并参照日刊本济生方等重新整理,将济生方与续方合二为一的辑复本,有医论85篇,方520首,内容较充实完整。2 济生方又名严氏济生方二书后均散佚,现在版本为辑复第三节 药物学的发展第三节 药物学的发展一、综合性本草学(一)开宝本草 开宝六年(973),宋太祖即诏令修纂本草。由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翟煦等9人 ,取新修本草为 蓝本进行修订,并采摭陈藏器本草拾遗等书相互参证,补充遗漏

22、刊定成书20卷,命名为开宝新详定本草。一、综合性本草学(一)开宝本草 开宝六年(973),宋太(一)开宝本草 宋太祖为之作序,由国子监镂板刊行,这是宋代第一部官修的药典性本草著作,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板刻印刷的药物学书籍。开宝新详定本草修纂仓促,质量不尽如人意。 次年(974) ,宋太祖再次诏命刘翰马志等人重新修订。这次修订对原书“颇有增损”。最后由翰林学士李昉等重加校勘,成书后全书合目录共21卷,命名为开宝重定之本草又简称开宝本草(一)开宝本草 宋太祖为之作序,由国子监镂板刊行,这是(一)开宝本草 全书共收载药物984种,其中新增药134种,它对时过300余年的唐新修本草在编纂和传抄中出

23、现的谬误进行了修订。开宝本草还重视吸收其它本草著作的精华,在新增的134种药物中,近百种都是从前代诸本草著作中筛选而来,如蛤蚧出自雷公炮灸论,仙茅出自海药本草。(一)开宝本草 全书共收载药物984种,其中新增药134开宝本草编纂者成功地制定了严谨的体例,为宋代其它官修本草著作所继承。 首先是首次采用黑白字来代替朱墨分书,开宝本草之前的本草著作为神农本草经内容用朱笔抄写。名医别录用墨笔抄写,年久多易混淆;开宝本草改神农本草经为白字(阴文),其它为黑字(阳文),清晰醒目。开宝本草编纂者成功地制定了严谨的体例,为宋代其它官修本草 其次,用不同简称标明文字出处:如以“唐附”表示新修本草新增药,以“今附

24、”表示开宝本草新增药,以“陶隐居”为本草经集注注文,以“唐本注”为新修本草注。开宝本草编纂者,根据文献资料所作的注文,则冠以“今按”,根据当时药物知识作的注文冠以“今注”。这一体例规定,为保存古本草文献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严谨求实之风足堪称道。中国医史课件(二)嘉祐本草 时隔八十年后,随着药物学的发展,开宝本草已落后于时代,“本草旧本经注中,载注药物功状,甚有蔬略不备处。”嘉祐二年(1057)校正医书局,成立伊始最早承担的任务就是校修开宝本草并历时三年,于嘉祐五年(1060)八月书成,命名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简称嘉祐本草。(二)嘉祐本草 时隔八十年后,随着药物学的发展,开宝本(二)嘉祐本草 在该

25、书编纂过程中掌禹锡等又奏请仿唐编纂图经本草得到诏准,二书同时编修而各有分工。嘉祐本草在开宝本草)基础上拾遗补阙,仿新修本草图经辨别诸药。为了编绘图经本革宋仁宗敕令全国各郡县进献药物标本,举凡药物根、茎、苗、叶、花、实之形色大小,并虫、鸟、兽、玉石等等堪入药者,逐件画图,且一一注明开花、结实、收采时间,以及功效等等。(二)嘉祐本草 在该书编纂过程中掌禹锡等又奏请仿唐编纂(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 1. 作者及成书年代 2.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主要学术成就(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 唐慎微与证类本草 北宋民间医药学家唐慎微(北宋10561093年)字审元,成都华阳人, 唐慎微与证类本草 北宋民

26、间医药学家唐慎微(北宋1 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世业医,对医药造诣颇深。元祐(1086年1094年)年间师事李端伯其貌不扬,不善言谈,但非常聪明,医术精湛,“治病百不失一”医德高尚,重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为世人疗病,不取一钱,但以名方秘录为请”世业医,对医药造诣颇深。元祐(1086年1094年)年间师 学术成就 学术成就(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 嘉佑本草 1083味药本草图经 933幅图自己收集的药方证类本草1. 成书年代:1082年2. 内容: 32卷,载药1558味, 60万字,新增476味, 载方3000余首,方论1000余论(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 嘉佑本草本 绪论 . 第二节 中医学的历史成就自陶弘景以下唐宋本草引用医书凡八十四家而唐慎微居多【明代李时珍 】 绪论 . 第二节 中医学的历史成就自陶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主要学术成就特点药下附图药下附制法药下附方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主要学术成就特点药下附图药下附制法药下 “中国十二、三世纪的大观经史证类本草的某些版本要比十五和十六世纪早期欧洲的植物学著作高明得多” 中国科学技术史总论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 “中国十二、三世纪的大观经史证二、本草学的专题研究和发挥(一)药物鉴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