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单元热传递5.热传导【主要概念】机械能、声、光、电、热、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涉及课标】6.3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 式。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56年级: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教材分析】热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现象,教材通过生活中热传导事例的再现,在实 验观察的基础上,揭示热传导的过程和特点,认识热传导的概念。本课内容由三 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让
2、学生了解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的方式让低温物体热起来;活动二, 观察热在金属、热水和冷水之间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在此事实基础上,学生能认 识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局部传到低温局部,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 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活动三,分析生活中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强化学生对热 传导概念的理解。【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并不陌生,如烧水、炒菜等。 他们也能判断出热在物体之间和物体内部是如何传递的,但对于热传导的概念和 发生条件还不是特别的清晰。因此,需要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探讨和动手实验的 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知道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局部传
3、递到另一局部。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 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热在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 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通过“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 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以及归纳和抽象概括能力。.能运用掌握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传导现象。【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交流、讨论和动手实验,了解热传导发生的条件和传递的方向,认识 热传导的概念。难点: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小组出示实验记录单并汇报。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认识到热在空气中确实 是通过热对流来进行传递的。.总结推理:那么其它会流动液体和其它热传递的方式会是热对流么?.
4、归纳总结:谁来完整地总结一下什么是热对流。(参照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流动是产生热对流的前提条件。引导学生借助其它物体 观察空气的流动,通过实验学生观察到热在空气中和水中传递方式相同,丰富了 热对流的概念。】四、生活中应用.联系实际:我们了解了热对流的概念,那么你在生活中见过热对流的现象么? 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发现。(蒸包子开锅时的热气腾腾的现象、冰棍刚拿出冰 箱是冷气向下流的现象等).生活中的应用:热对流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应用,夏天天气炎热,为什么制冷 空调一般墙壁的上部?冬天我们会利用暖气取暖,为什么暖气一般会挂在墙壁的 下部呢?【设计意图:拉近概念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
5、哪里有、怎么利用,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拓展迁移的能力。】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液体(水)气体(空气)板书设计:液体(水)气体(空气)板书设计:液体(水)气体(空气)受热向上a遇冷向下q【教学反思】热对流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热传导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主要通过 实验观察热在气体和液体中的传递特点,初步了解热对流。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 尝试: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结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学生上一节课学习了热传导的知识,明白了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向温 度较低处,热在物体内部或物体之间会以热传导的形式传递。由上节课的学习经 验,学生会觉得液体和气体也会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进行传递。这是学习热对流 这种热传递方式
6、的一个障碍。所以开课伊始我让学生用热传导的原理来分析热在 水中是如何传递的,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聚焦对流现象。然后让学生亲历探究过 程,借助木屑观察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在得出结论后,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 移,探究热在空气中又是怎样传递的,继而认识到流动的气体和液体热传递的主 要方式都是对流。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并且能够 作出解释。.注重实验方法的训练,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我在课堂上没有把热对流的概念、特点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是引导学生 通过回顾生活中借助水面落叶的运动判断水的流动方向、速度,通过类比、迁移, 设计出观察水受热时的流动情况,培养实验探究技能,在教学中,学
7、生理解得很 快,在实验过程中也能够基于实验的要点进行观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用新型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提高了测量的效率和精度。在常规实验中,观察物体温度的变化常采用酒精温度计直接测量,或者时借 助凡士林、蜡油等对温度变化比拟敏感材料的形态变化来间接观察物体温度的变 化。在本课导入环节中要测量试管不同位置的温度,使用酒精温度计很不方便, 测量精度会受到非测量点处温度的影响。在教学中我使用了额温枪的点测温功能 来进行测量,方便、快捷、精度高。同时在教学中也向学生渗透了在这个实验中 使用额温枪的好处,使学生认识到测量时要考虑材料结构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测 量工具有利于提高测量效率和精度。科技
8、的开展使测量的工具、测量的手段多样化,我在课堂上尝试运用多种测 量工具、测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还有很多缺乏:.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缺乏完整性。在教学中,由于担忧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够,在比照、分析、推理、总结的过 程中,我多采用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的形式,这种简单的启发虽然降低了思 维的难度,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强,打断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使学生的思维变 得琐碎,思维的自主性、完整性缺乏。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我对学生的思 维能力没有信心,二是没有设计一个有结构的、完整的问题组来引导学生的思维, 我知道这样做的重要性,但是我这种设计的能力还有差距,有待于进一步学习、 提
9、高。.在拓展应用阶段忽视了学生对热对流概念完整的认识。在课快结束时,举出的热对流在生活中的例子“热锅热气向上、雪糕冷气下 降”,这两个现象并不是完整的热对流现象,只是热对流现象是一个局部,这两 种现象只能明确说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还缺乏以说明热对流,忽视了引 导学生分析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热对流的完整过程。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方面是时间所剩不多,另一方面是我在课前对热对流概念的完整性重视不够。【教学准备】教师材料:“黄豆掉落速度”的演示实验装置、PPTo学生分组材料:火柴、酒精灯、黄油、一片金属片、一片有豁口的金属片、四个 夹子。【教学过程】一、利用生活经验,谈话导入课题。1.谈话
10、引入。师:同学们,你们泡过温泉吗?谁来说说泡温泉时身体有哪些变化?(体温升高, 出汗。)师:人体为什么会出汗?(体温升高。)师:请同学们想想,泡温泉时体温为什么会升高?(温泉水是热的,当人进入温 泉,与温泉水接触时,温泉水把热量传递给人体,人体的体温就升高了。) 2.明确课题。总结:大家同意吗?(同意。)也就是说,人在泡温泉时,温泉水和人体之间有 热量在传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之间热量传递的问题。(板书:人体 温泉水)【设计意图:通过对人体泡温泉的事例分析,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让学生意识 到两个物体之间可以发生热量的传递,从而聚集本课要研究的内容,引发学生探 究热传递的兴趣。】二、初步
11、建立概念一一两个物体之间的热传递。1.交流生活事例。(PPT出示图片:一个是冬天人们使用暖手宝给手取暖,一个是人们用哈哈气的 方法给手取暖。)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看这两幅图。思考:它们是怎么让手暖和起来的? 谁能说说。交流:图一暖手宝:暖手宝把热量传递给了手,手变暖和了。(板书:手一暖手宝) 图二哈 气:热 气把热量传递给了手,手变暖和了。(板书:手一热气) 2.总结热量传递方向。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黑板。当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量传递时,你发现什么 规律了吗?(从温度高传向温度低)师:没错!与手相比,我们发现暖手宝,热气,热水的温度有什么共同点?(板 书:温度高)而手的温度相对要低。(
12、板书:温度低)因此,当两个物体之间发 生热量传递时,热量传递的方向是从温度高传向温度低。(板书:).总结热传导产生条件。师:同学们,如果说手不碰到暖手宝,热气和热水,那么手还会热起来吗?(不 会)也就是说,要想让手热起来,热量要想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必须 要满足什么条件?(板书:接触)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如果暖手宝的温度和手的温度是一样的,当暖手宝和手 接触后还会有热量的传递吗?(不会。)也就是说,物体之间要有热量的传递, 还要满足什么条件?(板书:温度差).拓展生活事例。师: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之间发生热量传递的现象,想想你还见过哪些? 交流:做饭,炒菜,烙饼 (强调:方向:
13、高一低;条件:接触,温度差。)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事例。请同学们再来想想刚上课时,老师问大家的 泡温泉的事例。这里面只有人体和温泉水之间发生了热量的传递吗?温度水的热 量全部传给了人体吗?(不是。温泉水和空气之间也有热量的传递。板书:空气 温泉水)。.初步建立热传导概念。师:同学们,从物体的形态来看,人体属于什么形态?(固体。)温泉水是液体。 手是固体。暖手宝是固体。手是固体。热气是气体。空气是气体。温泉水是液体。(板书:固、气、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任意两种 形态的物体之间,只要存在温度差,只要它们有接触,就都会发生热量的传递。 所以我们说:热可以从一个物体传
14、递给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出传到温 度较低处。【设计意图:本节课要帮助学生建构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概念就是热传导。热传导 这一新的科学概念的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两个物体之间,通过直接 接触,热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到另一个温度较低的物体;另一方面是一个物体内 部(这个物体指的是固体),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这一局部重点是 帮助学生初步建构热传导概念,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 验。通过对泡温泉、暖手宝、哈哈气这三个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的分析,让学生 认识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一般是两个物体之间发生了热量的传递,从而初步建 构热传导的概念。然后再对这三个生活事例的深层
15、分析与讨论中,进一步发现热 传导的规律:热传导的规律是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热传导 发生的条件:一是必须有接触,一是必须有温度差。最后,在对三个学生熟悉的 生活事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热传导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任意两种形 态之间发生。三、进一步完善概念-一物体(固体)内部热量的传递。.预测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方向。师:同学们,当两个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并且有了接触后,就可以发生热量的 传递。如果是一个固体的内部也存在温度差呢?热量又是怎么传递的呢?这个固 体,比方说金属片,当我们加热金属片的一点时,这一点的温度就会升高,没被 加热的地方温度会低,你们认为这时金属片内部温度是
16、如何传递的?(交流:从 高到低。).设计实验。师:这只是你的猜想,怎么才能证明自己的猜想对不对呢?(实验)出示实验器 材,交流设计。师:为什么要涂黄油?加热后黄油会发生什么变化?(融化)它起什么作用?(借 助蜡黄油观察金属片各个部位温度的变化,金属测温太困难。)师:同学们。你们的想法非常好。老师在你们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细化。我们来看 一看这个实验怎么做。(PPT出示实验步骤。)实验问题: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材料:火柴、酒精灯、黄油、一片金属片、一片有豁口的金属片、四个夹子。实验步骤:(1)将黄油均匀地涂在两块金属片上。(2)用试管夹夹住完整金属片的一侧,加热金属片的中心,观察黄油的变化。
17、(3)用试管夹夹住有豁口金属片的一侧,加热金属片的一角,观察黄油的变化。.动手操作实验。.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在中间加热的金属片上,黄油从中间向四周扩散地融化。 在一侧加热的金属片上,黄油从加热的地方向另一侧慢慢融化,有断开的地方, 另一侧黄油不在融化。师:有断开的地方,黄油为什么不融化?(没有接触,热量不能传递。).结论: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的。(板书: 四面八方).探究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速度师: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热在向四面八方传递时,各个方向传递的速度是怎样 的?(猜想:速度一样。)这是大家的猜想。要想知道对不对我们需要怎么样?(做实验。)没错。这次我们通过演
18、示实验进行探究。师:请同学们看,这是老师自制的一个实验器材。这是一个金属圆片,老师在圆 片的中心固定了一个螺丝钉,然后以螺丝钉为中心画了两个同心圆。所以,螺丝 钉到每个圆的距离是相等的。然后老师用黄油把黄豆粒又粘到两个同心圆上。最 后,老师要加热螺丝钉,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想同学们预测的,热向各个方向 传递的速度的一样的,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第一圈先掉,第二圈后掉。)如 果不一样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第一圈,第二圈同时掉落。).演示圆盘实验,观察不同距离豆粒掉落的顺序。.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第一圈先掉,第二圈后掉。.结论:向四面八方,而且传递速度相同。(板书:速度相同).总结:同学们,通过上面
19、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热可以从物体(固体)的某 一局部传递到另一局部。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板 书:热传导)【设计意图: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热传导概念时,主要是通过“加热铁片”的 分组实验和观察“黄豆掉落速度”的演示实验来完成。在“加热铁片”的分组实验中,为同学们准备了两块铁板,一块是完整的铁板,一块是有豁口的铁板。通 过加热完整的铁板,观察铁板上黄油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热传导这一科学概 念,认识到在一个物体内部(专指固体),热也是从温度较高处传递到温度较低 处,而且传递的方向是向四面八方。在加热
20、有豁口的铁板时,学生会发现豁口两 边黄油融化的情况不一样,一边融化,另一边没有融化。在追问原因的过程中, 让学生意识到是因为有豁口的两边铁板没有接触上,从而巩固热传导发生的条件 之必须要有接触。最后,在讨论与猜想热向各个方向传播速度的基础上, 观察“黄豆掉落速度”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到 热向各个方向传播的速度是相同的。从而完善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 四、应用理解.生活中有许多热传导的事例,你能说说它们的传熟过程吗?.出示图片,交流。烫酒:热水的热量传递给酒壶,再从酒壶传递给酒。烙饼:火的热传递给锅面,锅面的热传递给面,面受热熟了,就是饼。量体温:口腔舌下的热传递给体
21、温计,体温计就显示出体温了。冷敷或热敷:热敷是布包里的热传递给皮肤;冷敷是皮肤的热传递给布包。吹头发:电吹风机产生的热传递给头发。热传导。那么电烙铁作画:电烙铁产生的热传递给木板。热传导。那么3,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热量传递的主要方式之热在液体内部或气体内部又是如何传递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设计意图:通过对“烙饼、量体温、冷敷或热敷、电吹风机吹头发、电烙铁” 等生活中热传导的事例分析,进一步巩固已经建立的概念,明确传递的方向与发 生热传递的条件。使学生能够从一个维度中得的知识迁移运用到新的维度中去。】【教学板书】热传导接触温度高(固) (固) (固) (气)温度差人体温泉水手(
22、固) (固) (固) (气)温度差人体温泉水手暖手宝手热气空气温泉水(液) (固) (气) (液)四面八方 速度相同热传导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的首课。本课 主要通过生活中热传导事例的再现,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揭示热传导的过程和 特点,认识热传导的概念。课前,我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设计,实验的 改进和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尽 力做到顺学而导。通观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几下方面做的比拟不错:.从生活实际出发,找准学习的起点。本课以学生熟悉的泡温泉生活事例为导入, 聚焦生活中的热传递的现象,充分暴露出学生的前概念,找准学生课堂学习的起
23、点。随后又补充了暖手宝、哈哈气这两个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在对这三个生活 事例的深层分析与讨论中,采用归纳法揭示热量转递的规律:热总是从温度高的 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热传导发生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必须有接触,一是必须 有温度差。最后总结出热传导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任意两种形态之间发 生。.深挖概念内涵,精选生活事例。本节课,老师要帮助学生建构的一个重要的科 学概念就是热传导。热传导这一新的科学概念的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是两个物体之间,通过直接接触,热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到另一个温度较低的物 体;另一种是一个物体内部(这个物体指的是固体),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 度低处。为了帮助学生
24、建立起热传导这一清晰、完整的科学概念,本课精心选择 了泡温泉,暖手宝,哈哈气这三个生活事例,对概念的阐述进行有效补充一一固 体、固液、固气等,有助于学生理解“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注重实验设计,培养探究能力。在设计和操作“加热铁片”的分组实验中,注 重对学生设计实验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材料进行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思维的严谨性。同时,对实验中观察要点有明确地指引, 对探究性实验中所用材料的作用也分析的很到位。如,在实验材料中准备了两块 铁板和黄油,在设计和分析实验时,对黄油的作用的分析,对有豁口铁板两边黄 油融化情况的分析等。除此之外,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也
25、发现很多缺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缺乏。课堂较多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显得发挥学生 的自主性和能力培养缺乏。可以采用提供一组信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传 热的共同点;设计实验时,可以用一组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怎样设计、注意事 项、实验材料的作用。.教学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有待提高。如:表示热量传递对象的“手一一哈气”, 哈气是动作,不是物体,应把“哈气”改成“热气”。再如,在教学语言使用的 过程中,个别地方把温度和热量进行了混淆。.对核心概念内涵的把握还够准确。在生活中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 热对流、热辐射,往往是同时存在的,但教学中却没有很好的明确这一点,容易 使学生形成片面的认识。如
26、,两块铁板没有接触,热还能传递过去吗?虽然这个 过程中,热的传递方式主要应该是热传导,但事实是即使没有接触热还可以通过 热辐射、空气的热对流传热传过去,不能认为绝对传不过去。再如,热量是用大 小表示,它除了与温度相关外,还与热容、物体体积有关,因此,热量的大小并 非一定对应温度的高低。课堂教学是充满遗憾的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进行完善。学无 止境,教亦如此。第二单元热传递6.热对流【主要概念】热总是从高温处传向低温处,热传递的方式有多种,液体和气体主要通过热对流 的形式传递热量。【涉及课标】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
27、,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 物体。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举例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教材分析】本课着重探究的是液体和气体的热传递方式一一对流。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 分和较冷局部之间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均匀的过程叫对流,即流体(气体或 液体)通过自身各局部的宏观流动实现热量传递的过程。对流产生的原因在于物 质的热胀冷缩,流体受热后体积变大,质量不变,密度变小,在浮力作用下向上 浮起,温度低的流体密度较大,向下流动。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局部:第一局部是复习导入,让学生用上节课热传导的原 理来分析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聚焦对流现象。第二局部 是探究热在水中是
28、怎样传递的。把木屑放入水中加热,水升温后观察木屑在水中 的运动方式,借助木屑的运动方向推测液体的流动方向,经过分析初步建立热对 流的概念。第三局部是探究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在空气中点燃一支香,用 玻璃罩倒扣住,观察香冒出的烟是怎样流动的,进一步完善流体通过热对流传递 热量。第四局部是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和拓展活动, 制作一个走马灯并尝试解释原理。【学情分析】学生上一节课完成了热传导内容的学习,明白了热总是从高温处传向低温处, 热量在物体内部或两个物体之间会以传导的形式传递。由上节课的学习经验,学 生会觉得液体和气体也会是通过传导的方式传递热量。这是学习热对流这种热传
29、递方式的一个障碍。学生在以前学过固体和液体及气体的性质,知道液体和气体能够流动,是液 体和气体区别于固体的重要特性,这为学生解释液体和气体在传递热的过程中可 能发生流动奠定了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注意到开锅后热气向上流动、翻开冰箱门冷空气会向 下流向脚面的现象,但他们往往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热传递的方式,而仅仅是热 的物体和冷的物体运动了,不知道它们在运动的过程中传递了热量;同时,他们 注意到的现象是一个局部,要么是上升、要么是下降,而没有注意到或者说无法 观察到高温流体上升会伴随着低温流体下降,低温流体下降会伴随着高温流体上 升。由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流体大多是均质的,加之发生热对流时流体流
30、动的速 度较慢,学生较难观察到其流动情况,因此,应该在流体中添加悬浮颗粒,借助 悬浮颗粒的运动情况判定流体的流动情况。借助加入附加介质,观察物质的变化 情况,是科学实验中经常用到的观察方法,在教学中应该渗透这种意识,以培养 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提高自主探究水平。【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液体和气体受热流动情况,认识到液体和气体会通过对流的形式传递 热量,初步了热传导传递方式的特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通过类比、迁移,初步学习通过添加附加介质观察物质变化的实验方法,培养 科学探究技能。.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到事物的变化是可以被观察的,事物的内部是有联系 的。【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难点:做热在水中和空气中传递的实验,从而理解对流现象。【教学准备】教师材料:酒精灯、铁架台、火柴、试管、测温仪学生分组材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木屑、烧杯、搅拌棒、香、玻 璃罩、铁夹子。【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梳理前概念,引发思考。.复习旧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过热的一种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拉丁舞对中老年女性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
- 《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心外膜脂肪组织的关系》
- 2024年度影视剧临时演员权益保障合同3篇
-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一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化学试卷含解析
- 2024年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环保协议
- 2024年度储藏室购置及仓储物流信息化服务合同3篇
- 范文新学期演讲稿3篇
- 三字经读书心得
-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 《改良艾条灸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 (正式版)JBT 5300-2024 工业用阀门材料 选用指南
- 【教案】2023年全国高考数学新课标Ⅱ卷第11题说题稿
- 一例压力性损伤的个案护理
-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
- 经方论治冠心病九法
- 《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 抵制不健康读物“读书与人生”
- (医学课件)带状疱疹PPT演示课件
-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落实使用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第74号)宣贯
- 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融合
- 小学生愤怒情绪管理策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