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二)_第1页
第二十三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二)_第2页
第二十三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二)_第3页
第二十三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二)_第4页
第二十三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十四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二)教学目标 任务1.了解运动性疲劳的特点与产生部位。2.掌握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3.了解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方法。4.掌握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5.掌握机体能源储备的恢复。6.掌握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重点与难点重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难点:1.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2.机体能源储备的恢复。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广义的疲劳 体力疲劳 脑力疲劳 心理(精神)疲劳 混合型疲劳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机体工作能力暂时性下降、防止过度疲劳与运动性损伤和运动性疾病是有区

2、别的。“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 “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 一、运动性疲劳的特点(1)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短跑短泳等)疲劳,是由于肌细胞内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率下降所致。(2)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疲劳与能源储备运用过程受抑有关。(3)混合性运动:技术动作不断变化(4)静止用力练习:肌血供心血管功能不同代谢类型运动项目的疲劳特点二、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一)中枢疲劳中枢性疲劳是指发生在脑至脊髓运动神经元任何部位的疲劳。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可改变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使脑细胞工作强度下降,神经冲动发放的频率减慢。 剧烈运动使中枢内代谢功能失调,表现为大脑细胞中ATP、CP水平明显降低,血糖含量减少,

3、r-氨基丁酸含量升高,5-羟色胺和脑氨升高,这些因素的变化均能使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下降。(二)外周疲劳外周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是从神经-肌肉接点到肌纤维内部线粒体。这些部位中发生的某些变化与运动性疲劳有着密切的联系。 (1)神经肌肉接点 (2)肌细胞膜 (3)肌质网 (4)收缩蛋白三、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一)衰竭学说 (二)堵塞学说 (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四)保护性抑制学说 (五)自由基学说 (六)突变理论 (七)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 不同持续时间运动疲劳的生化特点疲劳衰减突变过程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一)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皮肤空间阈、闪光融合频率(二)生物电:心电图、肌电

4、图、脑电图(三)主观感觉判断(RPE)(四)肌力(五)生理生化指标:血乳酸、尿素、血氨、尿蛋白、尿胆原、心率、血睾酮、皮质醇等 第四节 恢复过程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健身锻炼、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过程中及结束后,生理功能逐渐恢复与提高的过程。阶段:运动中恢复阶段、运动后恢复到运动前水平阶段和运动后超量恢复阶段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一)恢复过程的阶段特点第一阶段:消耗占优势,消耗恢复 。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下降。 第二阶段: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第三阶段:超量恢复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

5、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或“超量代偿”。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实践意义:运动员在超量恢复阶段参加训练或比赛,能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消耗与恢复过程(二)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有人让两名实验对象分别站在一辆自行车的两侧同时蹬车,其中一人用右腿蹬车左腿休息,另一人用左腿蹬车右腿休息,当运动至精疲力竭时,测得的运动腿股外肌的肌糖原含量接近于零。运动后连续三天食用高糖膳食,不参加任何运动,结果运动腿股外肌肌糖原含量比安静腿多1倍。表14-3 动物进行不同活动量肌糖原的消耗和恢复组别活动量肌糖原(mg%)肌肉收缩/次/min持续活动时间/min活动停止后活动后4

6、h活动后24h13030-140-31+1626015-381-194+1831049-519-+4542084.5-785-517-49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愈大,消耗过程愈剧烈,超量恢复愈明显。如果活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就会延缓。运动实践证明,运动员在超量恢复阶段参加训练或比赛,能提高训练效果和创造优异比赛成绩。 二、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一)磷酸原的恢复磷酸原的恢复很快,在剧烈运动后被消耗的磷酸原在20-30s内合成一半,2-3min可完全恢复。磷酸原的恢复主要是由有氧氧化系统供能。运动中磷酸原消耗的愈多,其恢复过程需要的氧也愈多。(二

7、)肌糖原贮备的恢复 肌糖原是有氧氧化系统和乳酸能系统的供能物质,也是长时间运动延缓疲劳的一个因素。影响肌糖原恢复的速度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二是膳食。长时间运动(1h耐力性运动后,再进行1h最大力量性运动)致使肌糖原耗尽后,如用高脂肪与蛋白质膳食5天,肌糖原恢复很少,如用高糖膳食46h即可完全恢复,且前10h恢复最快。(三)氧合肌红蛋白的恢复氧合肌红蛋白存在于肌肉中,每千克肌肉约含11ml氧。在肌肉工作中氧合肌红蛋白能迅速解离释放氧被利用,而运动后几秒钟可完全恢复。 (四)乳酸再利用乳酸是糖酵解的产物,其中仍蕴藏有大量的能量可以被利用。在以往的研究中,认为乳酸绝大部分用于

8、合成肝糖原才能被再利用。近几年的研究认为,乳酸在工作肌中被继续氧化分解利用占绝大部分。 “乳酸穿梭”。包括两种形式: 工作肌内乳酸穿梭。指运动过程中工作肌内生成的乳酸,在工作肌不同类型的肌纤维中进行重新分配和代谢的过程。在肌肉收缩时,乳酸主要在b型纤维中生成。生成后即不断“穿梭”进入a型肌纤维或I型中氧化利用。所以,工作肌生成的乳酸大约有50未进入静脉,再加上来自动脉血中的乳酸一起在a或I型肌纤维中氧化为C02和H20,同时释放出能量,供给肌纤维收缩利用。 经血管的乳酸穿梭。指运动时工作肌内生成的乳酸不是在工作肌本身中进行代谢,而是穿出肌细胞膜后经过弥散作用进入毛细血管,再通过血液循环将乳酸运

9、输到体内其他各器官进一步代谢。乳酸经血液循环,主要到达内脏区域。运动时心肌从血液中摄取乳酸后加以氧化利用,肝和肾也摄取乳酸作为糖异生作用的底物。 表14-5 力竭运动后的恢复所需时间 恢复过程恢复时间最短最长肌中磷酸原( ATP和CP)恢复2min3min非乳酸性氧债的偿还3min5min氧合血红蛋白恢复 1min2min肌糖原的恢复(长时间运动后)10h46h(间歇运动后)5h24h肌和血中乳酸的消除(运动性恢复)30min1h(休息性恢复)1h2h乳酸性氧债的偿还 30min1h三、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一)活动性手段 1.变换活动部位和调整运动强度 2.整理活动 :是指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减少肌肉的延迟性酸疼,有助于消除疲劳;使肌肉血流量增加,加速乳酸利用;预防激烈活动骤然停止可能引起的机体功能失调(二)其他手段营养性手段、中医药手段、睡眠、物理手段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赛前状态、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极点、第二次呼吸、恢复过程、运动性疲劳、超量恢复二、填空:1、运动后过量氧耗的生理作用为偿还( )的氧亏,以及在( )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2、极点出现时,应注意( )和( )有助于减轻极点的反应。3、人体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强度的增加而增大,氧亏表现在( ),是运动时的()和()之间出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