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01 古生物课件_第1页
讲01 古生物课件_第2页
讲01 古生物课件_第3页
讲01 古生物课件_第4页
讲01 古生物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古生物 人类的繁衍离不开对有机质的摄取,而有机质的提供均来自于各种生物。何谓生物呢?简单的说: 生物是一切具有生命现象的有机体 。根据地球历史的发展可将生物划分为古生物与现代生物。古生物是指第四纪全新世(距今约一万年)以前的生物, 第四纪全新世以后的生物称为现代生物。 研究古生物的特征、分类、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学科称古生物学。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_化石.二.化石 1.定义: 由于自然作用而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与遗迹。2.化石的分类: 1遗体化石_保存的古生物全部遗体或部分肢体(骨骼、贝壳、根、叶等) 。2遗迹化石_保存的古生物活动时遗留的痕迹(足迹、爬迹等) 。3模铸化石

2、_保存的古生物印模或复铸物。4实体化石_保存的古生物实体,是在高寒或冻土地带等特殊条件下,古生物的遗体能较好的保存下来。如在西伯利亚冻土带,发现有保存完好的猛犸象化石,其软组织新鲜可食。再如保存在琥珀中的昆虫化石 。第十四章古生物及化石见图见图10/11/20221地基第一节 基本概念 3.化石形成的条件1生物本身具有硬体、纤维。因为硬体与纤维不易被氧化腐蚀,有利于保存为化石.例如螺蛳比蚯蚓更容易保存为化石(Way) 。2 生物死亡后要有将其迅速掩埋起来的地质环境。生物死亡后,其遗体或遗迹只有被迅速掩埋才不至于被其他生物蚕食,或因裸露而遭受氧化腐烂、溶蚀和破坏. 例如在海洋、湖泊、河漫滩等沉积

3、作用迅速的地带,生物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3 生物的遗体或遗迹被埋藏后,须经石化作用方能形成化石。石化作用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生物的硬体被矿物充填或置换而成为石质,根据物质成分分为钙化、硅化、黄铁矿化等。其二是生物的有机组分经升馏作用逸去,仅留下炭质薄膜并保成为化石,这种作用称炭化作用。 由于化石的保存需要以上条件,因而众多的古生物死亡后能保存下来,并被人类发现、采集到的仅是一小部分。因此研究古生物的演化应考虑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同时我们也应爱惜得之不易的化石。三.生命的起源和演化1. 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起源问题是自然科学的重大课题之一,是有神论与无神论争论的焦点。自然科学家们认为,生命是由无

4、机物通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而逐渐演变形成,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十四章古生物及化石10/11/20222地基第一节 基本概念 (1)氨基酸、单糖的形成 阶段。 ( 2)甘氨酸蛋白质、核糖核酸等大分子形成阶段 。 (3)多分子体系形成阶段。2. 生物的进化 生物的进化一直遵守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基本演化规律。 主要表现在:(1)进步性 自从生命出现以来,生物保持了不断上升的、进步的发展。如从异养到自养、从水生到陆生、从无性繁殖到有性繁殖、从裸子到被子、从卵生到胎生等。 (2)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 生物在演化过程中遵循着不可逆性原侧,即新的物种不断兴起,旧的逐渐灭亡,已经演变的物种不可能回复

5、祖型,已经灭亡的物种不可能重新出现。 (3)适应性 任何一种生物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地形、温度等)生存,如人类很难在60以上的条件下生存。生物的体表形态、身体结构等特征必然反映了其生活场所的特定环境条件。例如高寒地区的植物与热带雨林植物的差别,非洲人与欧洲人的差别等。四 研究化石的意义 1.确定地层的新老顺序 不同物种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如先水生、后陆生,先植物、后动物等。同一物种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相应的地层,老地层所含生物较低级,新地层所含生物较高级。因而,可以根据地层中所含的古生物化石判别地层的新老顺序。第十四章古生物及化石见图见图10/11/20223地基第一节 基本概念 2.

6、确定地层的时代和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 由于任一生物均生活在一特定的地质时期内。因而,不同地区,同一时代地层,含有同一时代的生物。同一地区,不同时代地层,含有不同时代生物化石。在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时我们通常利用标准化石具有时代分布短、地理分布广、特征明显、数量众多等特点的化石。第十四章古生物及化石DCBAA某一时代生物甲地C cB bA aC cB bA a乙地10/11/20224地基第一节 基本概念 3. 推断当时的古地理、古气候特征,为找矿提供资料 任何生物均生活在一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所谓的时空是指生物演化的阶段性与生物生存环境范围和其参数。例如,恐龙仅生活在三叠纪至白垩纪(距今约2.30.

7、67亿年),大多数生活在温暖潮湿的沼泽地带。 由于生物均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下生存,他们的习性、行为和身体形态、结构等必定也反应其生活环境的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古生物的演化特点大致判别古生物的生存年代,同时根据古生物的形态及结构等推论古生物当时的古地理及古气候特征。另外,某些古生物的繁衍也为成矿创造了条件,例如煤和石油等。五. 古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1. 分类单位 古生物的分类单位由小到大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界动物界 门脊椎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灵长目 科类人猿科 属中国猿人属 种中国猿人北京种2. 属种基本概念1属由若干构造特征相似,在系统发生上具有共同起源的种组成。2种指其形态

8、、构造、生活习性和身体机能相似,能自然产生后代的种群。第十四章古生物及化石见图10/11/20225地基第二节 古生物各论 古无脊椎动物一、三叶虫 三叶虫是节肢动物门已绝灭的一个纲,仅在古生代的海洋中生活,因在横向上分为中间轴叶,两侧的肋叶而得名。1. 生活时代 寒武纪二叠纪, O最为繁盛,是划分Z纪与纪的重要化石,是纪的重要标准化石。2. 生活环境 大多生活于浅海海底,以底栖爬行及游泳方式为主,活动领域较广。3. 壳体构造 大小一般几厘米,最大几十厘米,在纵向上分为头甲、胸甲和尾甲,其中头甲和尾甲的形态是划分三叶虫种类的主要依据。二、笔石 笔石属脊索动物门,半索亚纲。因笔石很象铅笔在岩层上书

9、写的痕迹而得名。生活时代 主要为早古生代(Pz1),始于中寒武世,经历两亿多年,在早石炭世绝灭。是划分奥陶志留纪的重要标准化石。生活环境 部分为浅海环境,与腕足、三叶虫等共生,主要营浮游生活,生活领域较广,均为正常水体。3. 化石特征 由胎管、胞管、笔石枝、笔石簇等组成。第十四章古生物及化石见图1见图2见图10/11/20227地基第二节 古生物各论 古无脊椎动物三、腕足 腕足属腕足动物门,是海洋中较大的种群,约有32000多种,以肉茎固着海底或以次生胶、 壳刺固着海底, 多群居,与双壳、腹足类共生. 其主要特征为,具有大小不一的两壳 ,但每一壳均有一对称面.1. 生活时代: 主要始于早寒武世

10、,部分至今(约300余种),地史上有两个极盛期,奥陶纪与泥盆纪.2. 生活环境: 主要生活在阳光充足、温暖、盐度正常的浅海海底.3. 外壳形态与定向: 两壳分别称之为腹壳与背壳,通常背壳较小,腹壳较大,常具有同心线与放射线。四、鹦鹉螺类与菊石类 两者均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是软体动物门中发育最完善的一纲.全为海生的肉食性动物,善于游泳。第十四章古生物及化石见图10/11/20228地基第二节 古生物各论 古无脊椎动物2. 生活环境 生活领域广泛,主要以底栖爬行或固着生活,以海藻或浮游生物为食. 3. 壳体特征与定向 壳体具有同心纹与放射纹,两壳大小一致,分左右两壳。六、蜓(李四光命名) 蜓属原生

11、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目.因其外形多为纺锤形,故也称之为纺锤虫,也可见透镜状或球状,大小一般为3厘米左右。1. 生活时代 始于早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达于极盛,晚二叠世开始衰落,二叠纪末全部绝灭。是石炭、二叠纪的重要标准化石。2. 生活环境 生活于水深100米左右的热带或亚热带正常浅海环境,营底栖生活。3. 壳体特征 壳体一般大小如麦粒,最小不到1厘米,最大可达20_30厘米以上。具多房室包旋壳,见下图。初房最初的房室。房室两隔壁之间的空间。隔壁分割两隔壁的壳室。前壁终室前方的壳壁。旋壁蜓的外壳。轴切面垂直壳壁生长方向的切面。旋切面平行壳壁生长方向的切面。第十四章古生物及化石见图见图10/11

12、/202210地基第二节 古生物各论 古无脊椎动物七、珊瑚类 珊瑚属腔肠动物门(具中央腔),珊瑚纲。1. 生活时代 始于中寒武世,主要为古生代(),部分至今。.生活环境海水清澈、缓慢流动的温暖、盐度27 48 的浅海环境,底栖固着生活,分单体与群体。.骨骼构造(以单体为例)外部构造外壁珊瑚个体的外部墙壁。表壁外壁上的灰质薄膜。萼部珊瑚虫栖息的部位。 2 内部构造 横板单体内大致水平的板。隔壁横板上形成的放射状直立板状隆起。鳞板、泡膜板相邻隔壁边缘分泌的大小不一的小板为鳞板,鳞板切穿隔壁成为泡膜板。 3 轴部构造 中轴隔壁末端膨胀成为中轴。中柱横板中央隆起成为中柱。第十四章古生物及化石10/11/202211地基第二节 古生物各论 古无脊椎动物 本章节的重点为化石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生物发展的基本特点、主要的无脊椎动物的鉴别特征及繁盛时代等。 思考题: 1. 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古生物的形态及壳体特征,判别当时的古 地理、古气候等特点。 2. 何谓标准化石,标准化石的地质意义有哪些。 3. 如何鉴别三叶虫、笔石、腕足、双壳、角石、菊石、珊瑚等 古生物化石。第十四章古生物及化石10/11/202212地基蠕虫遗迹化石.第十四章古生物及化石蠕虫遗迹化石10/11/202214地基中生代爬行动物.第十四章古生物及化石10/11/202215地基现代海洋生物藤壶.第十四章古生物及化石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