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教案周4节课详案_第1页
统计学原理教案周4节课详案_第2页
统计学原理教案周4节课详案_第3页
统计学原理教案周4节课详案_第4页
统计学原理教案周4节课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档编码 : CR4T10O9Z3E3 HA7Y2X6R5N7 ZV3Q7O6P2F8授课日期9.4 9.4 本课课题第一章总论1.1-1.2 班级6312 6311 (章、节)统计学的产生目的在于明白统计学的基本问题,从总体上熟识统计学,为后面的学习 目的要求 奠定基础;通过学习,要求懂得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和争论对象;懂得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基础;重点难点1、统计学的涵义 2、统计活动的过程3、统计的职能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 一、统计学的产生统计进展史 二、统计学进展的三个阶段 古典统计学时代 近代统计时代 现代统计学时代 三、中国统计学的进展 四、我国现行的统计制度讲授法

2、约 15 分钟 对比讲解 约 15 分钟五、对“ 统计” 一词的说明(统计的涵义)随着社会经济和统计学自身的进展,“ 统计” 的涵义已 经起了变化,它包含三种意义:统计工作 : 即统计实践;是指对社会、政治、经济、文 对比分析讲解 化等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的工作活动过程的总称,即一种调查争论活动,如“ 统计” 一下;约 25 分钟 统计资料 : 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指用来反映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和过程的数字资料,也可称为统计指标;它反映在 统计资料汇编、统计年鉴、统计手册、统计图表、统计分析 报告等;统计学: 是阐述统计方法的一门科学理论和方法;是收举例讲解 约 20 分钟集、分析

3、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即统计理论;例如工业统计、劳动统计等;六、统计学的争论对象七、统计学的学科特点 八、统计学争论方法的特点 数量性争论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举例讲解 约 15 分钟总体性从总体上争论社会经济现象 详细性是详细的数量关系 社会性以社会经济问题作为主要争论对象 广泛性应用领域特殊广泛作业布置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本课课题1.3 统计学中的基本课后总结讲解详细,成效较好授课日期9.6 9.6 班级6312 6311 (章、节)概念目的要求把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总体和总体单位、标志和标志表现、指 标和指标体系;能娴熟应用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重点难点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2、概念之间的关

4、系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 举例讲解 约 20 分钟教学内容与过程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总体 :它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 来的许多个别事物(单位)组成的整体;同质性是统计总体 的主要特点;2. 总体单位 :它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即构成总体的各个事物;假如说统计总体是集合的概念,那么总体单位就是集合体的元素;3. 总体与总体单位的相互关系分析讲解 约 10 分钟随着争论目的的不同, 总体与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二、标志和标志值 标志概念: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点或属性的名称;标志按其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品质标志 和 数量标举例练习讲解 约 25 分钟志;品质标志 :表示事物 质

5、(属性) 的特点,其详细表现 只能用文字表示;如:性别、职务、专业、民族、工种、籍贯、企业的全部制类型等;数量标志 :表示事物 量(单位数量)的特点,其详细表现可以用文字和数字表示;如:年龄、产值、身高、体重、工资、成果等;2. 标志值 :是数量标志的详细表现;三、变异和变量 1. 变异: 统计上标志和指标都是可变的,其详细表现各 不相同,这就是变异;2. 变量 :可变的数量标志;3. 变量值 :变量的详细数值表现;举例讲解 约 20 分钟 对比讲解 约 15 分钟4. 变量的分类:按计数的特点分为 连续变量 和 离散变量 ;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课后总结 课堂成效比较好其次章 统计设计授课日期

6、9.11 9.11 本课课题 2.1-2.2 (章、节)统计指标班级 6312 6311 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要熟识统计设计的意义,明确统计设计的一些基本概念重点难点 统计指标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一、统计指标概念: 它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点的概念和 讲授法详细数值;其构成主要有两部分:指标名称 :指标内容和所包括的范畴,即指标质的规定性;约 20 分钟指标数值 :指数量的特点是指标量的规定性;统计指标离不开数值;特点:统计指标都能用数字表示;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综合特点的;统计指标是反映确定社会经济范畴的数量;举例讲解 约 15 分钟分类: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有时点指标

7、 和时期指标 两对比分析讲解 约 20 分钟举例讲解 约 15 分钟类; 时点指标 是反映总体特点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如人口数、商品库存量等;时期指标 是反映总体特点在某一时期的数量表现,如产品产量等;按其反映总体特点的性质不同,有数量指标 和质量指标两类; 数量指标 反映总体某一特点的确定量,一般用确定数表示,如人口总数、工业企业总数等;质量指标 反映总体的强度、密度、成效、工作质量等,如人口密度、劳动生产率、资金利润率等,这类指标一般用平均数、相对数表示;二、指标和标志的区分和联系 区分 :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而标志有的是用数字表示,有的是用文字表示;分析讲解 约

8、20 分钟指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得出来的,而标志仅是某一个表达象,未经过任何汇总;联系 :许多统计指标是由各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指标和标志之间存在转化关系;作业布置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本课课题2.3-2.4 课后总结同学认真听讲,课堂气氛好授课日期9.13 9.13 班级6312 6311 (章、节)统计指标体系目的要求懂得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就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重点难点统计指标体系设计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 统计指标体系 的概念 由如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一个整体称为 指标体系 ;例:各地区城市设施水平指标体系:人均房屋使用面积统计讲授法约 15 分钟人均居住面积城市人口用水普及

9、率 城市煤气普及率举例讲解 约 15 分钟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二、统计指标体系的种类基本统计指标体系是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及其各个对比讲解 约 20 分钟组成部分的基本情形的指标体系;专题统计指标体系是针对某一经济或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指标体系;三、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容 1依据统计争论目的要求确定指标体系包括哪些统计指 标,哪是核心指标,统计指标之间有什么联系;2确定统计指标的名称、含义、内容和运算范畴;分析举例讲解 约 20 分钟3确定统计指标的计量单位;4确定统计指标的运算方法;5确定统计指标的空间范畴和时间范畴;四、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就设计统计指标和指标

10、体系,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就;1科学性原就2目的性原就讲授法 约 20 分钟3全局性原就4统一性原就 5可比性原就作业布置课后习题本课课题第三章统计调查课后总结举例讲解,比较生动授课日期9.18 9.18 3.1-3.2 班级6312 6311 (章、节)调查概述通过本章学习,把握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搜集资料的方式和方目的要求法,娴熟把握问卷技术并能进行问卷设计;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1、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重点难点2、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教学内容与过程一、统计调查的定义统计调查是依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讲授法 约 10 分钟 分类对比讲解 约 25 分钟法,有组织地向社会实际搜集各项原

11、始资料的过程;二、统计调查的种类1. 按组织形式分为:统计报表、特地调查2. 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畴分为:全面调查 、非全面调查3. 按调查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分为:经常性调查 、一次性调查4. 按搜集资料的方法不同分为:直接观看法、 报告法(凭证法) 、采访法(询问法或通讯法)、问卷调查法 、卫星遥感法三、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1 确定调查目的 就是明确为什么要进行调查,调查要和解决什么样的问分析举例讲解 约 15 分钟题;调查目的准备着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和方法;2 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对象: 指需要调查的那些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即总 体单位; 调查单位 :指调查对象中所要调查的详细单位,即对比讲

12、解 约 20 分钟总体单位; 填报单位(报告单位):是指负责向上级汇报调查内容、提交统计资料的单位;3 确定调查表(项目)调查项目 :要调查的内容,也就是被调查单位的特点,即标志;4 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对比讲解 约 20 分钟调查时间: 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时期或时点 ;调查期限: 进行调查工作的时间, 包括搜集资料和报送资料的整个工作所需要的时间;5 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方案作业布置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本课课题3.3 统计调查组织课后总结讲解详细,同学易于接受授课日期9.20 9.20 班级6312 6311 (章、节)方式通过学习,把握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深化领会各种调查方式的特点及目的要求

13、重点难点适用场合,能依据争论目的和任务选择适当的调查方式;1、 各种调查方法的概念 2、 各种调查方法的特点3、 各种调查方法的适用场合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普查 普查 的概念 : 特地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普查的方式方法 主要有:人口普查、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基本单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 讲授法 约 15 分钟位普查等;二、重点调查重点调查 的概念:就是在调查对象中,只选择一部分重,举例分析讲解点单位而进行的非全面调查;所谓 重点单位 :就是指在总体中举足轻重的那些单位约 20 分钟这些单位在总体中虽然不多,所占比重不大,但就调查的标志值而言 , 确在总体标志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三、典型调查

14、典型调查 的概念:就是在调查对象中有意识的选取如干 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非全面调查;典型有三种:先进、中间、后进;四、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 的概念:就是依据随机原就从调查对象中抽取 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依据调查结果推断总体的一讲授法 约 15 分钟讲授法 约 10 分钟种调查方法;应用范畴 : 在实际工作中不行能进行全面调查而又需要明白其全 面资料的事物时;有些资料虽可进行全面调查,但比较困 难或并不必要;如:居民家庭收支情形调查;对普查或全分析讲解 约 20 分钟面调查统计资料的质量进行检查和修正;如:人口普查资料的正确性复查、验证等;五、统计报表统计报表 的概念:是依据国家或上级部

15、门统一规定的表 式、统一的指标、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送时间,自下而上逐讲授法 约 10 分钟级供应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作业布置课后习题本课课题第四章统计整理课后总结对比举例讲解,成效不错授课日期9.25 9.25 4.1-4.2 班级6312 6311 (章、节)统计分组通过学习,把握统计整理的基本学问,特殊是要把握统计分组方法,充目的要求分熟识统计整理在统计争论中的承前启后的位置;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 讲授法 约 25 分钟重点难点1、 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方法 2、 分组标志的选择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 统计整理是依据统计争论的任务与要求,对统计调查所 搜集到的大量原始资

16、料进行加工汇总,使其系统化、条理 化、科学化,以得出反映事物总体综合特点的资料的工作过程;二、统计整理的内容 三、统计分组的意义和作用 统计分组的概念 统计分组就是依据统计争论的需要,将统计总体依据一讲授法 约 25 分钟定的标志区分成如干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统计分组的作用 四、分组标志的选择 举例讲解 按品质标志分组 如按性别分组,约 20 分钟 某班同学的性别构成情形按性别分组确定数人数比重 % 对比讲解男30 75 女10 25 合计40 100 约 20 分钟按数量标志分组某工厂工人完成生产定额情形表工人完成确定数工人数生产定额比重 % 分组 % 作业布置8090 30 16.7

17、本课课题4.3 支配数列90100 40 22.2 100110 60 33.3 110120 30 16.7 120130 20 11.1 合计180 100.0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课后总结图示讲解,同学接受快授课日期9.27 9.27 班级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与过程6312 6311 (章、节)通过学习,把握编制次数分布数列的方法;变量数列的编制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一、支配数列支配数列的概念与种类1、支配数列的概念 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的全部单位按组归类整 理,并按确定次序排列,形成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 布,称为次数支配或支配数列;讲授法 约 25 分钟分布在各组的个体单位数叫

18、次数或频数,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叫频率;2、支配数列的种类 按品质标志分组品质数列,一般是单项式分组;按数量标志分组变量数列,可以是单项(式)数列,分类讲解 约 15 分钟也可以是组距式等距数列和组距式异距数列;组距数列的编制 建立频数分布的步骤如下:1、先对数据进行排序,以明白全部数据的变动范畴;全距 =上限 - 下限分析讲解 约 25 分钟2、选择全部数据的分组组数;组距 =全距 / 组数3、确定分组的组限,每组两端的数值称为组限 为防止重复,一般规定:上组限不在内 组中值 =(上限 +下限) /2 公式法 约 25 分钟开口组组中值的确定: 缺下限开中组组中值=上限 - 邻组组距 /2

19、 缺上限开中组组中值=下限 +邻组组距 /2 4、最终对各组数值所显现的频数进行计数;频数 =每组单位数 频率 =每组频数 / 总单位数作业布置课后习题本课课题4.4-4.5 课后总结讲解有条理,同学反映良好授课日期10.9 10.9 班级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与过程6312 6311 (章、节)统计表通过学习,学会运用统计表表示数据资料;统计表的结构和种类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一、统计表的种类简洁表:主词未经过分组 1998 年某公司所属两企业自行车合格品数量举例图示讲解 约 20 分钟厂别合格品数量(辆)甲厂5000 乙厂7000 合计12022 分组表:主词按某一标志分组1998 年某地区

20、工业净产值和职工人数49.3 对比讲解项目净资产(万职工人数约 25 分钟元)(人)大9750 45000 对比分析讲解国有中8600 13800 小4200 10050 大7300 10400 集体中5200 7500 小4400 4500 复合表约 25 分钟1998 年全国工业增加值项目产值(亿元)工业增加值讲授法比重( %)轻工业59009 重工业60684 50.7 合计119693 100 约 20 分钟二、制统计表的编制和应留意的问题统计表的形式设计统计表的内容设计应留意作业布置课后习题本课课题第五章综合指标课后总结图示直观,同学易接受授课日期10.11 10.11 (章、节)班

21、级6312 6311 5.1 确定指标通过学习,明白总量指标的概念、作用及种类,懂得总量指标的特点和目的要求应用场合并娴熟把握其运算方法,能作简洁的分析;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 讲授法 约 20 分钟重点难点1、 总量指标的概念、种类 2、 总量指标的运算方法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确定时间、地点、条件 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统计指标;也称为确定指标或确定 数;表现形式:确定数,出名数;例: 1999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 8964 亿元,财政收入 2022.8 亿元,粮食产量37911 万吨;对比讲解 约 25 分钟对比举例讲解 约 20 分钟二

22、、总量指标的种类 按反映内容分:总体单位总量:总体单位数,如企业数、学校数、职工人数、同学人数等; 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数量标志值之和,如总产量、总产值、工资总额、税金总额等;按反映时间状况不同分:时期指标: 在某一时期进展过程的总数量,如某种产品的产量、商品销售量(额)、工资总额、国民(内)生产总值、人口增长量、人口产生数等;时点指标: 在某一时刻上状况的总量,如人口数、商 品库存量、固定资产的价值等;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分:时期指标连续计数,时点指标间断计数;分析讲解 约 10 分钟时期指标具有累加性,时点指标不具有累加性;时期指标受时期长短影响,时点指标不受其影响;三、总量指标的运算

23、 总量指标运算应留意的问题 同类现象才能加总;分析讲解 约 15 分钟明确总量指标的含义;在统计汇总时,必需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四、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总量指标作业布置预习下一节课内容10.16 本课课题5.2-5.3 课后总结课堂气氛不错授课日期10.16 班级6312 6311 (章、节)相对指标通过学习,明白相对指标的概念、作用及种类,懂得相对指标的特点和目的要求 应用场合并娴熟把握其运算方法,能作简洁的分析;重点难点 1、 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2、 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运算方法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 出名数

24、:以分子、分母的双重单位表示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 讲授法 约 20 分钟无名数系数倍数成数: 1 成=10% 分类讲解 约 15 分钟 公式讲解 约 15 分钟 对比讲解 约 15 分钟百分数: % 1/100 千分数: 1/1000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运算方法 方案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方案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数/方案数增长率(实际方案)/方案数结构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各组 或部分 总量 /总体总量比例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比较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甲单位某指标值/乙单位同类指标值强度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某种现象总量指标/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公式讲解不同的现象总

25、量指标动态相对指标100%约 15 分钟动态相对数报告期水平 基期水平讲授法三、正确运用相对指标的原就约 10 分钟留意可比性;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结合起来使用;多种相对指标结合使用;作业布置课后习题本课课题第六章综合指标 二 课后总结对比讲解,把握较好授课日期10.18 10.18 6.1-6.2 班级6312 6311 (章、节)算术平均调和平均通过学习,明白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及种类,懂得算术平均和调和平目的要求均的特点和运算方法;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讲授法重点难点1、 算术平均数的运算 2、 调和平均数的运算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概念:平均指标是指在同质总体内将各单位的

26、数量差异抽象化,反映总体一般水平的代表值;特点:约 20 分钟 将数量差异抽象化;必需具有同质性;反映总体变量值的集中趋势;作用:可用于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的比;分析讲解 约 15 分钟可用于同类现象在不同时间的比;二、算术平均数 简洁算术平均数 x = x/n 加权算术平均数对比讲解 约 25 分钟x = xf/ f 三、调和平均数X = xf/ f= m/ m/f 那么,如何判定在什么情形下可以接受算术平均数或调 和平均数呢?假如缺分子资料,可用简洁或加权算术平均数形式计 算,如缺分母资料,可用简洁或加权调和平均数运算;总之,依据所把握产资料条件来准备;公式讲解 约 20 分钟 分析讲解 约

27、 10 分钟作业布置预习下一节课内容课后总结授课日期班级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公式对比分析,成效不错10.23 10.23 本课课题6.3-6.4 几何平均数、众数和6312 6311 (章、节)中位数通过学习,把握几何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特点和运算方法;1、几何平均数的运算方法 2、众数的运算方法3、中位数的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一、几何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是n 项变量值连乘积的n 次方根;对比公式讲解 约 20 分钟讲授法 约 20 分钟简洁几何平均数XGnX1X2X3Xn加权几何平均数XGfx 1f1xf 22xfnn二、众数和中位数(位置平均数)1 众数:众数是总体中显现

28、次数最多的标志值;它能直观地说明客观现象支配中的集中趋势,用字母M0 表示;例如某车间 80 名工人中技术等级为4 级的有 58 人,人数最多,就 4 级为众数;用它表示该车间工人技术等级的一般水平;在单项式分组中,次数最多所对应的标志值就是众数;在组 举例讲解距式分组中,众数组是指该组标志值次数最多的组,近似值的确定公式如下:约 15 分钟m0=l m0+dm0*f m0-f m0-1/f m0-f m0+1f m0+fm0+1 2 中位数:把现象总体中的各单位标志值按大小次序排 讲授法列,处于数列中点位置的标志值;未经分组的情形,中位数的确定为:先将各单位按标志值大小次序排列,如总体单位

29、约 20 分钟数为奇数,就处于(n+1) /2 位置的标志值是中位数;如总体单位数 n 为偶数,就中位数处于 n/2,n/2+1 之间,中位数为达到这两个标志值的简洁算术平均数 公式讲解分组时,中位数近似值的确定公式为:约 15 分钟me=l me+dme* f/2-sme-1/f me 作业布置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课后总结 讲解详细,同学接受较快授课日期 10.25 10.25 本课课题 6.5 正确运用平均指(章、节)标的原就班级 6312 6311 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把握平均指标的性质和特点及其运用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就;1、平均指标的性质重点难点 2、基本原就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方法准时间

30、支配一、平均指标只能运用于同质总体运算平均指标,并应用它进行分析的基本前提在于被研 究对象具有某种共同的特性;讲授法 约 15 分钟二、平均指标应当与分组法结合运用结合分组法运用平均指标,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 总平均数虽然是在同质总体的基础上运算的,但在总体 单位之间仍可能存在着其他一些性质上的差别;为了揭示这对比讲解 约 20 分钟些差别,分析其对总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就需要以反映性质差别的标志对总体进行分组,以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二)用支配数列补充说明总平均数 客观事物的进展总是不平稳的,平均指标在概括的表现 事物一般水平的同时,这种不平稳也被掩盖起来;

31、为了揭示举例讲解 约 25 分钟平均指标背后存在冲突,反映平均指标内包含的先进和落后的差距,就要用支配数列说明总体单位在不同水平上的分布状况,以补充说明总平均指标;联系举例说明三、平均指标应当与典型事例相结合平均指标说明总体某一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它表达一 约 30 分钟 定范畴内的社会现象的共性,但同时却掩盖了社会现象的个 性;把平均指标与反映社会现象个性的典型事例相结合,可以补充平均指标的不足,丰富平均指标对社会现象的熟识作 用;作业布置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课后总结讲解细致,同学反映良好本课课题6.6 标志变异指标授课日期10.30 10.30 班级6312 6311 (章、节)目的要求 通

32、过学习,明白标志变异指标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并娴熟把握其运算方法;重点难点 标志变异指标的运算方法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 变异指标(一)概念讲授法 约 15 分钟1、 涵义:变异指标又称标志变动度;综合反映总体各 个单位标志值差异程度;2、 作用:反映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分布的离中趋势;变异指标可以说明平均指标的代表性程度;说明现象变动的均匀性或稳固性程度(二)变异指标的运算方法公式讲解 约 20 分钟1、 全距 =xmax-xmin=最高组上限 -最低组下限反映标志值的差距在确定范畴内波动的最一般形式 2、 平均差:又称平均离差,它是各单位标志值对算术平均数的离差确定值的算术平均数 M

33、D= XXXXF对比分析讲解MF约 15 分钟标准差:又称均方差,测定标志变异最主要标志,它的 数量运算是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对算术平均数离差的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称为方差,方差的平方根即为均方差;用表举例题讲解示:XX2Equation.3 约 20 分钟 =N=EMBED XX2F举例讲解F约 20 分钟3、 变异系数 : V =x EMBED Equation.3 100% 应用:利用标准差和标准差变异系数来判定平均数的代表程 度,标志值的离中趋势,标准差及其系数越小,平均数的代 表程度就越高,标志值的离中趋势就越小;作业布置课后习题分课后总结例题有代表性,同学把握快授课日期11.1 11.1

34、 本课课题第七章动态数列析班级6312 6311 (章、节)7.1-7.2 指标分析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同学把握动态数列的概念、种类及编制;重点难点动态数列种类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一、动态数列的概念动态数列也称时间数列,是按时间先后次序排列的一列讲授法数;时间数列具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时间,二是各时间指 标值;约 15 分钟二、动态数列的种类依据不同的争论任务,动态数列可用确定数编制,也可 以用相对数或平均数编制;所以,动态数列可分为确定数动 态数列、相对数动态数列和平均数动态数列三种;其中,绝 对数动态数列是基本数列,其余两种不派生数列;分类讲解 约 20 分钟确定数动态数列 把

35、一系列总量指标(统计确定数)按时间先后次序排列 起来所形成的动态数列称为确定数动态数列;对比讲解 时期数列:各项指标反映某现象在一段时期内进展过 程的总量,如工业总产值等;约 20 分钟 时点数列: 各项指标反映某现象在一时点上所达到的水平,如职工人数、人口数等;相对数动态数列 把一系列同类相对指标按时间先后次序排列起来所形成 的动态数列称为相对数动态数列;分类讲解 约 20 分钟平均数动态数列 把一系列同类的平均指标按时间先后次序排列起来所形成的动态数列称为相对数动态数列;三、动态数列的编制原就讲授法 约 15 分钟时期长短应当统一时期数列 时点数列总体范畴应当一样 指标的经济内容应当相同

36、运算口径(运算方法、计量单位)应当统一 作业布置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课后总结对比讲解详细生动,同学反映不错本课课题7.2 指标分析授课日期11.6 11.6 (章、节)班级 6312 6311 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使同学熟识现象进展的几个水平分析指标;重点难点 平均进展水平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进展水平与平均进展水平 进展水平 讲授法进展水平是动态数列各个时期(时点)的指标数值;平均进展水平 序时平均数 平均进展水平是不同时期 约 15 分钟进展水平的平均数;又称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序时平均数(平均进展水平)的运算aa 1a2nanna举例题讲解约 25 分钟由确定数运算序时平均

37、数由时期数列运算序时平均数由时点数列运算序时平均数连续时点(日)数列a、分类讲解间隔相等(逐日登记)间隔不等(间隔登记)约 20 分钟间断时点数列(月、季、年)aa 12a2a3n1a n1a n2举例题讲解间隔相等:首末折半法约 30 分钟由相对数或运算序时平均数cab这里,a为分子的序时平均数,b 为分母的序时平均数;分清a、b 为时期数列仍是时点数列,分别求出b;再用 a、b 对比;作业布置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本课课题7.2 指标分析课后总结例题讲解细致,同学把握较快授课日期11.8 11.8 (章、节)班级6312 6311 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同学熟识速度分析指标;重点

38、难点进展速度与增长速度教学内容与过程一、进展速度与增长速度进展速度,报告期水平RX公式讲解进展速度约 20 分钟基期水平a 1a 2,a n1,又叫作“ 年速度” ,用环比进展速度:a 0a 1an分析讲解表示;a 1,a 2,an,又叫作“ 总速度” ,用约 20 分钟定基进展速度:a 0a 0a0表示;增长速度增长速度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公式推导 约 25 分钟基期进展水平基期水平增长速度 =进展速度 -1 环比进展速度 =环比进展速度 -1定基增长速度 =定期进展速度 -1 二、平均进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 平均进展速度式中: X1、X2 Xn 代表各期环比进展速度;对比讲解 约 25

39、分钟xna na 0nX1X2XnnX平均增长速度=平均进展速度 -1 本课课题7.3 动态数列的因素作业布置课后习题课后总结公式分析详细,同学接受不错授课日期11.13 11.13 班级6312 6311 (章、节)分析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同学把握长期趋势的测定与推测;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重点难点长期趋势测定和推测的方法教学内容与过程一、长期趋势测定与推测的意义时间序列的影响因素S,循环变动C不规章变讲授法长期趋势T,季节变动动 I ;约 15 分钟有两种分解方法加法模型: Y=T+S+C+I 乘法模型: Y=TSCI 长期趋势是争论某种现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进展变 动的趋势 长期趋势有两种基

40、本形式分析讲解 约 20 分钟直线趋势曲线趋势描述长期趋势的工具:折线图或散点图二、最小平方法 最小平方原理 设 y 为实际值, yc 为估量值,现在要用一条曲线拟合实公式演示推导 约 25 分钟际值,而且要中意y y c 0;y y c 2为最小;举例题讲解建立直线方程设直线方程为 yc a bt,解得:约 30 分钟n ty t ybn t 2 t 2a y b t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课后总结 例题讲解详细,课堂气氛不错第八章 统计指数授课日期 11.15 11.15 本课课题 8.1-8.2 (章、节)综合指数班级 6312 6311 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使同学明白统计指数的概念、种类,把

41、握综合指数编制;重点难点 综合指数的编制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综合指数有两种: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和质量指标综合指数;对比分析讲解要编制综合指数,关键是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查找同度量因素(与之相对:指数化指标)约 20 分钟作用:同度量(媒介)作用,权数作用;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哪一期(基期仍是报告期,拉斯贝尔认为:基期,派许:报告期)分类讲解一、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数量指标指数是说明总体规模变动情形的相对指标指约 25 分钟数;如商品销售量指数、产品产量指数等;假如固定在基期,称为拉式公式,运算公式为:公式讲解 约 20 分钟Kqq 1 p 0q 0 p 0二、质量指标综合指数质量指标指

42、数是说明总体内涵数量变动情形的比较指标指数;例如:价格指数、成本指数;例:建立商品价格指数;假如固定在报告期,称为派式公式,运算公式为:公式对比讲解 约 25 分钟K pp 1 q 1p 0 q 1本课课题8.3 平均数指数作业布置课后习题课后总结公式分析清楚,同学记忆较快授课日期11.20 11.20 (章、节)班级 6312 6311 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使同学了把握平均数指数编制方法;重点难点 平均数指数的编制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一、平均指标指数的基本形式平均指标指数实际上是综合指数公式的变形,假如因统 讲授法计资料限制,不能用综合指数公式时,须转变公式形式;约 20 分钟

43、指标名称 加权算术平均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形式 数指数形式q 1 p 0 公式讲解kq q 0 p 0 1q 1 p 0 约 25 分钟数量指标 q 0 p 0 k qp 1 q 1k p p 0 q 1 1p 1 q 1质量指标 p 0 q 1 k p举例讲解二、平均指标指数的应用我国居民消费指数的编制,接受的是固定权数的方法,约 25 分钟 权数是以销售额来确定的;三、平均指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比较 平均指标指数和综合指数是运算总指数的两种形式,它们之间既有区分,又有联系;分析讲解 约 20 分钟从区分看:一是在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加总问题上 的思路不同;二是在运用资料的条件上不同;平均指标

44、指数和综合指数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在确定 的权数条件下,两类指数间有变形关系;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课后总结公式对比分析详细,例题分析透彻本课课题8.4 指 数 体 系 与授课日期11.22 11.22 (章、节)因素分析 班级 6312 6311 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使同学把握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方法;重点难点 指数体系的编制和因素分析方法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概念 讲授法指数体系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有联系的指数所组成的数学关系 式;例如:商品销售额指数 =商品销售量指数 商品销售价格指 约 20 分钟数 作用二、指数体系的编制和应用 两因素综合指数的指数体系 进

45、行因素分解举例讲解 约 25 分钟例:销售额 =销售量 价格 m=q p写出各因素的指数 建立指数体系分析推导 约 25 分钟分析讲解 约 20 分钟q 1 p 1q 0 p 0q 1 p 0q 0 p 0q 1 p 1q 1 p 0销售额指数 =销售量指数 销售价格指数 上述指数体系为便利记忆,可以按如下方法记忆:第一是量在q 1 p 1q 0 p 0q 1 p 0q 0 p 0q 1 p 1q 1 p 0前,价在后; q0p0 变到 q1p1,先是量变,价不变,即 q1p0 ;然后由 q1p0 变到 q1p1 变;写成指数体系有进行确定量分解q 1p 1q 0p 0q 1p0q 0p 0q

46、 1p 1q 1p 08.5 平均指标指数作业布置课后习题本课课题课后总结公式应用讲解较多,同学把握不错授课日期11.27 11.27 班级6312 6311 (章、节)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使同学把握平均指标对比指数的编制方法;重点难点 平均指标指数的编制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一、平均指标指数的概念平均指标指数就是将同一经济内容的平均指标在时间或 讲授法空间进行对比形成的另一种特种相对数;二、平均指标指数的编制 约 10 分钟平均指标指数反映平均指标在时间或空间变动情形,因此平均指标指数称为可变组成 结构 指数;但平均指标的 分类讲解变动受各变量值水平变动和各单位结构变动的影响,因

47、此,仍需运算反映水平因素变动的指数,即固定组成指数和反 约 20 分钟映结构因素变动的指数,即结构影响指数;1可变组成劳动生产率指数公式讲解约 15 分钟2固定组成劳动生产率指数对比讲解约 15 分钟举例题讲解3结构影响劳动生产率指数 约 30 分钟上述三个指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可变组成指数固定组成指数 结构影响指数作业布置课后习题本课课题第九章抽样判定课后总结例题具有代表性,易于同学把握授课日期11.29 11.29 班级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与过程6312 6311 (章、节)9.1 抽样判定概述通过学习,使同学明白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作用等;抽样推断的相关概念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

48、一、抽样推断的涵义及特点 涵义: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运算1.样本指标并据以推算总体相应数量特点的一种统计方法;举例讲解特点:是由部分推算总体的一种熟识方法;是一种建立在随机抽样基础上的统计方法;运用了概率估量的方法;抽约 20 分钟样估量误差可以事先运算并加以把握;二、抽样推断的内容1. 参数估量:依据所获得的样本资料观看对所争论现象总体 的水平,结构规模等数量特点进行估量;参数估量包括许多 内容:确定估量值和确定估量的优良标准加以判别,求估量 值和被估量值参数之间的误差范畴,运算在确定误差范畴内分类对比讲解 约 25 分钟所作推断的牢靠程度;2. 假设检验:先对总体的状况作

49、某种假设,然后再依据抽样 推断的原理,依据样本资料对所作假设进行检验,来判定这种假设的真伪,以准备我们行动的取舍;3. 相关概念30分类说明总体亦称全及总体,指所要熟识的争论对象全体,它是由所争论范畴内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全体单位所组成的集合约 20 分钟体;样本又称子样,它是全及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的,作为举例讲解代表这一总体的那部分单位组成的集合体;约 25 分钟样本容量指一个样本所包含的单位数(样本容量小于的称为小样本,反之,就称为大样本)重复抽样抽出一个单位,登记结果,又重新放回,参加本课课题9.2 抽样误差下一次抽选,抽取的样本可能值为 n N不重复抽样每次抽取一个单位就不再放回参加下一

50、次抽选,其抽取的全部可能的样本个数为n pN作业布置预习下一节课内容课后总结对比讲解细致,同学反映不错授课日期12.4 12.4 (章、节)班级 6312 6311 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使同学把握抽样平均误差、极限误差的确定;重点难点 抽样平均误差、极限误差及概率度的算法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一、抽样误差的基本涵义等涵义:由于随机抽样的偶然因素使样本各单位的结构不 足以代表总体各单位的结构,而引起抽样指标和全及指标之 间的确定离差;讲授法 约 20 分钟影响因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样本的单位数,抽样方法,抽样调查组织形式;二、抽样平均误差:反映抽样误差的一般水平;分类举例

51、讲解i.抽样平均数的平均误差约 20 分钟(1)在重复抽样条件下:ux=n分类举例讲解 约 30 分钟举例讲解 约 20 分钟(2)在不重复条件下:ux=nEMBED Equation.3 NnN1ii.抽样成数的平均误差p1p (1)重复抽样条件下 up=n =n2 不重复抽样条件下up=nEMBED Equation.3 NnN1 =p1-p 三、抽样极限误差:可答应的误差范畴称为极限误差,或者说,是统计量与参数离差的最大范畴. 四、抽样误差的概率度:tx , tpuxup本课课题9.3 抽样估量的方法xtEMBED Equation.3 uxptup作业布置课后习题课后总结例题作重点讲解

52、,成效不错授课日期12.6 12.6 班级6312 6311 (章、节)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使同学把握区间估量和对总量指标的推算;重点难点 区间估量的方法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方法准时间支配一、参数估量的方法1. 点估量:统计量作为参数 对比讲授2. 区间估量:(x,x + )(P-,约 15 分钟P+)二、估量的优良标准三、总体参数的区间估量 1. 在给定的概率保证程度的要求下,指出总体参数可能存在的范畴;举例题讲解 约 25 分钟分类型对比讲解 约 20 分钟举例题讲解约 30 分钟2. 包括的三个基本要素:x(估量值)、(误差范围)、 概率保证程度F( t )3. 题型:( 1)已知,求 F(t )( 2)已知 F( t ),求区间(实值求)依据样本资料,求x、p求ux、up据tu,求出t,求出F(t)( 1)步骤:并求出参数的区间范畴依据样本资料,求x、p求ux、upF t 已知,就可知t 值利用tu,求出作区间估量(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