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新规范6、7度)_第1页
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新规范6、7度)_第2页
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新规范6、7度)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PAGE PAGE 1抗震设防烈度 6、7 度地区 A 级高度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一、整体规定A 级高度乙类、丙类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最大适用高度:全部落地剪力墙67140、120m部分框支剪力墙67120、100mA67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级后,应符合上述要求(说明: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面的电梯机房、水箱、构架等高度)结构的最大高宽比;676、5响;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考虑非承重墙的刚度影响,结构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取值 0.91.0平面规则检查,需满足:形状:平面长度不宜过长(1L/B3.4.3l不宜过大、宽度b1),l/B 、l/b1max用

2、角部重叠或细腰形平面布置。(图 2)图1建筑平面示意表1平面尺寸及突出部位尺寸的比值限值设防烈度设防烈度6、78、9L/B6.O5.Ol/Bmax0.350.30l/b2.O1.5 PAGE 11 PAGE 11图2角部重叠和细腰形平面示意扭转:1、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1.21.5101.21.4注:当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 0.4/1000 时,该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平均值的比值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6。2、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 之比,A 级高t1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10

3、0.85。楼板:1、当楼板平面比较狭长、有较大的凹入或开洞而使楼板有较大削弱时,应在设计中考虑楼板削弱产生的不利影响;2、有效楼板宽度不宜小于该层楼面宽度的 50%;楼板开洞总面积不宜超过楼面面积的 30%;3、在扣除凹入或开洞后,楼板在任一方向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5m,且开洞后每一边的楼板净宽度不应小于 2m。30.5La且不宜211221212图3楼板净宽度要求示意竖向规则检查,需满足:局部收进挑出:抗震设计时,当结构上部楼层收进部位到室外地面的高度 H1H0.2B1B75%(4ab);当上部结构楼层相对于下部楼层外挑时,上部楼层水平BB1.1a图14 、d。图4结构竖向收进和外挑示意70

4、%80%(;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考虑层高修正的楼层侧向刚度比可按式(1)计算,且本层2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 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 1.5 倍时,该比值1.1;1.5()Vh i2Vi1h i(1)i1ii180%,65%;(柱、剪力墙、斜撑的受剪承载力之和)竖向连续: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宜上下连续贯通。楼层质量:质量沿高度宜均匀分布,楼层质量不宜大于相邻下部楼层质量的1.5 倍。构薄弱层层间弹塑性位移角1/120。舒适度要求:楼盖结构应具有适宜的舒适度。楼盖结构的竖向振动频率不宜小于3Hz2A人员活动环境表2楼盖竖向振动加速度限值峰值加速度限值(m/s2)住宅、办公 0.070

5、.22竖向自振频率不小于 4Hz0.050.15注:楼盖结构竖向自振频率为 2Hz4Hz 时,峰值加速度限值可按线性插值选取。伸缩缝1、最大间距:现浇45m,装配65m。抗震设计时,伸缩缝的宽度均应符合下文中关于防震缝宽度的要求。2、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混凝土的收缩较大或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伸缩缝的间距宜适当减小。3、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顶层、底层、ft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每30m40m800mm1000mm45采

6、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防震缝l50%100mm(15m100mm15m,675m、4m,20mm)2、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可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3、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4、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5、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不宜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否则应采取可靠措施。二、墙体布置连梁组成的结构,其变形特点为弯曲型变形。刚度

7、不宜相差过大。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仅单向有墙的结构布置。宜自下到上连续布置,避免刚度突变。错洞墙,全高均不宜采用洞口局部重叠的叠合错洞墙。3,8m。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结构不应全部采用短肢剪力墙;抗震设防烈度为 9 度的 A 当采用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规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宜大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 50%;100m。注;1,短肢剪力墙是指截面厚度不大于 300mm、各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的最大值大于 4 但不大于 8 的剪力墙;2,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是指,在规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小

8、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30%的剪力墙结构。3.6.36不宜支承在剪力墙的连梁上。当剪力墙与其平面外相交的楼面梁刚接时,可沿楼面梁轴线方向设置与梁相连的剪力墙、扶壁柱或在墙内设置暗柱,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度;2,设置扶壁柱时,其截面宽度不应小于梁宽,其截面高度可计入墙厚;3,墙内设置暗柱时,暗柱的截面高度可取墙的厚度,暗柱的截面宽度可取梁宽加 2 倍墙厚;(或型钢3表3暗柱、扶壁柱纵向钢筋的构造配筋率设计状况设计状况抗震设计配筋率(%)一级0.9二级0.7三级0.6四级0.5非抗震设计0.5400MPa、335MPa0.050.10。5,楼面梁的水平钢筋应伸入剪力墙或扶壁柱,伸入长度应符

9、合钢筋锚固要求。钢筋锚固段的水平投影长度,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 0.4l ,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ab0.4l ;当锚固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不满足要求时,可将楼面梁伸出墙面形成梁头,梁abE的纵筋伸人梁头后弯折锚固(5,也可采取其他可靠的锚固措施。6,暗柱或扶壁柱应设置箍筋,箍筋直径,一、二、三级时不应小于 8mm,四级6mm,1/4;150mm200mm。图5楼面梁伸出墙面形成梁头1-楼面梁;2-剪力墙;3-楼面梁钢筋锚固水平投影长度抗震设计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1/101/10。3,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底板或以下时,底部

10、加强部位宜延伸到计算嵌固端。三、截面设计(厚度49.4.1)当墙肢的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不大于 4 时,宜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1.25(说明:剪力墙墙肢不同)验算。在集中荷载作用下,墙内无暗柱时还应进行局都受压承载力验算。一级抗震时,墙体的水平施工缝处应进行抗滑移验算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D2,一、二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 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1/16;160mm,1/20;无端柱或翼180mm1/16。3,三、四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 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1/20;160mm,1/25;1/16。4,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 160m

11、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25。5,剪力墙井筒中,分隔电梯井或管道井的墙肢截面厚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宜小于 160mm。60.25;震作用组合时:0.235(2.5)0.176(2.5。轴压比限值:1、一般剪力墙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一、二、三级剪力墙墙肢的轴压比不宜超过下列数值:二、三级抗震 0.6、一级抗震(7 度)0.5。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2、短肢剪力墙的轴压比限值:一级不宜大于 0.45、二级 0.50、三级 0.55,一字形截面的限值应相应减少 0.1。砼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0,带有筒体不应低于 C30;不宜高于 C60。截面配筋:1、竖向和水平钢筋不应

12、单排设置。截面厚度 hw400mm 时,可双排配筋;400hw700mmhw700mm600mm,6mm;在约束边缘构件以外的拉筋间距尚应适当加密。2412216,该处对应的箍筋6mm250mm9.4.8部应配置不少于4126mm250mm规7.2.16-5);3、剪力墙竖向及水平分布钢筋采用搭接连接时,一、二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接头位置应错开,同一截面连接的钢筋数量不宜超过总数量的50%,错开净距不500mm;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 1.2l ,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 1.2l 。aaE暗柱及端柱内纵向钢筋连接和锚固要求宜与框架柱相同。(见高规6.5 节)4、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一般剪力墙竖向和

13、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均不应小于 0.20%8mm, 1/10。以下特殊部位的剪力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应加强,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5%,间距不应大于 200mm:房屋顶层剪力墙、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间和电梯间剪力墙、端开间的纵向剪力墙、端ft墙;短肢剪力墙的全部竖向钢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部位一、二级不宜小于 0.8%5、重要部位的剪力墙,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宜适当提高;墙中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部位,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宜适当提高。(砼规9.4.4)边缘构件设置范围:剪力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级剪力墙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一级大于 0

14、.2,二、三级大于 0.3 时,构件;2,除上述所列部位外,剪力墙应设置构造边缘构件;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可为暗柱、端柱和翼墙(图 6),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lcv应符合表 4 的要求。表4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lc及其配箍特征值v一级(9项目一级(6、8二、三级l(暗柱)cl(翼墙或端柱cvN0.20hw0.15hw0.12N0.25hw0.20hw0.20N0.15hw0.10hw0.12N0.20hw0.15hw0.20N0.15hw0.10hw0.120.4N0.20hw0.15hw0.20注:1,N 为墙肢的长度; 2,32无端柱查表;3lc 为约束边缘构件沿

15、墙肢的长度(图7.2.1。对暗柱不应小于墙厚和400mm值;有翼墙或端柱时,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加300mm。图 6 剪 力 墙 的 约 束 边 缘 构 件2,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图 6)的竖向钢筋除应满足正截面受压(受拉1.2%1.0%816、616614(表示钢筋直径;3,约束边缘构件内箍筋或拉筋沿竖向的间距,一级不宜大于1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 150mm;箍筋、拉筋沿水平方向的肢距不宜大于300mm,不应大于竖向钢筋间距的 2 倍。剪力墙的构造边缘构件:1、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见下图:图7剪力墙的构造边缘构2、最小配筋率应符合下表规定:底部加强部位箍筋其它

16、部位箍筋抗震等级纵向钢筋最小(取较大值)最小直径(mm)沿竖向最大间距(mm)(取较大值)最小直径(mm)沿竖向最大间距(mm)一0.010A,6168c二0.008A,6148c三0.006A,6126c四0.005A,4126c1001501502000.008A,6148c0.006A,6128c0.005A,4126c0.004A,4126c150200200250注:1,Ac 为构造边缘构件的截面面积,即图7.2.16 剪力墙截面的阴影部分; 2,符号表示钢筋直径;3,其他部位的转角处宜采用箍筋。3、箍筋、拉筋沿水平方向的肢距不宜大于 300mm,不应大于竖向钢筋间距的 2 倍。4,

17、竖向配筋应满足正截面受压(受拉)承载力的要求;5,当端柱承受集中荷载时,其竖向钢筋、箍筋直径和间距应满足框架柱的相应要求。当剪力墙端部为端柱时,端柱的纵筋和箍筋宜按框架柱的构造要求配置。连梁:1、跨高比大于 5 时,按框架梁设计;2、楼面主梁不宜支承在连梁上;3、连梁可作刚度折减,折减系数不低于 0.5;4、连梁应进行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当连梁截面尺寸不满足抗剪要求(剪力设计值超限,其剪压比同上文中墙体的剪压比)时,可如下处理:减小连梁截面高度或采取其他减小连梁刚度的措施。35、纵筋设置:跨高比(l/h)1.5b率可取为 0.2%;抗震设计时,其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宜符合表 5 的要求;跨高

18、比大于1.5的连梁,其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按框架梁的要求采用表5跨高比不大于1.5的连梁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跨高比跨高比l/h0.5b0.5l/hb最小配筋率(采用较大值)0.20,45f/fty0.25,55f/fty(但纵筋在保证受弯承载力的前提下,应越小越好,以使连梁在地震作用下尽早屈服、耗散能量,形成抗震的第一道防线。)6表 6 连梁纵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跨高比跨高比l/h1.0b1.0l/hb2.0l/hb最大配筋率0.61.21.5顶面、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伸入墙内的锚固长度,抗震和非抗震设计分别不应l El600mm。aEa6、箍筋设置:造要求。洞口连梁全长配箍:直径6m

19、m,间距150;150mm,直径应与该连梁的箍筋直径相同。7、腰筋设置:连梁高度范围内的墙肢水平分布钢筋应在连梁内拉通作为连梁的腰筋。连梁范围内,墙体的水平分布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拉通连续配置(一般情况下, 连梁腰筋即为墙体水平分布筋)700mm8mm,200mm。跨高比不大于 2.5 的连梁,其两侧腰筋的总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 0.3%。腰筋置于连梁箍筋的外侧。2.511.7.10、11.7.11 条。开洞、错洞:1800mm应在洞口上、下和左、右配置补强钢筋,补强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 12mm,截面面积应分别不小于被截断的水平分布钢筋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面积;且不宜小于 200mm;被洞口削弱的截面应进行承载力验算,洞口处应配置补强纵向钢12mm。3300mm4、洞口错开时,宜将连梁锚入暗柱内,形成暗框架。楼盖:1、高度超过 50m 时,宜采用现浇楼盖;250m7合下列要求:无现浇叠合层的预制板,极端搁置在梁上的长度不宜小于 50mm。预制板板端宜预留胡子筋,其长度不宜小于 100mm。预制空心板孔端应有堵头,堵头深度不宜小于 60mm,C2040mm于预制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6mm200mm 2、现浇楼盖砼强度宜在 C20C40 之间,板厚可按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