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药学教学要求掌握:1.性能、配伍和用药禁忌。 2.重要的,或有代表性的药物:功效,性能,应用,包括特殊的用法和特殊的使用注意。熟悉:1.炮制:目的,主要的炮制方法。 2.剂量,用法。 3.比较重要的药物:功效,应用,包括特殊的用法和特殊的使用注意。了解:1.起源、发展、品种、产地、贮藏。 2.了解的药物:功效、主治。总 论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产地和采集中药的炮制中药的性能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用药剂量与用法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基本概念中药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
2、、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草药 广泛流行于民间,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本草 “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药中草类为最众也。” “诸药以草为本。”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二、夏商周时代酒剂的发明伊尹创制汤液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三、秦汉时期 简称本经,约成书于东汉末年(一说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它是对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第一次大总结,为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四、两晋南北朝时期 作者,梁陶弘景(公元4565
3、36年),成书于公元500年左右,共七卷,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总括诸病通用的药物。 是本经之后对药物的又一次总结。朱书神农,墨书别录,小字加注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四、两晋南北朝时期 作者,南朝(公元420479年)雷敩,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书中系统的介绍了多种炮制方法以及炮制的作用、目的,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五、隋唐时期 又名唐本草,唐苏敬、李勣等编写,成书于公元659年。载药844种,新增药物114种,采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第一章 中
4、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六、宋金元时期 作者,宋代唐慎微,成书于公元1082年,载药1558种,附方3000余首。在集前人著作大成方面作了极大贡献,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的宝贵文献。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七、明 代 作者,明代李时珍,成书于公元1578年,共52卷,载药1892种,附方 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全面总结了明以前的药性理论,保存了大量医药文献,还介绍了植物学、动物学等多学科知识,是我国科技史上极其辉煌的硕果。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八、清 代 作者,赵学敏,成书于公元1765年。共十卷,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古代本草之一。在
5、纲目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了本草学,是我国本草学的第六次大总结。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九、民国时期 陈存仁主编,成书于1935年。全书约200万字,收录词目4300条。既广罗古籍,又博采新说,且附有标本图谱。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十、当 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十、当 代 成书于1999年,几乎涵盖了当今中药学的全部内容,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中药学成就,载药8980种,增加了化学成分、药理等内容,超过了以往的本草文献,可以说该书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巨著。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一、产 地道地药材 又称地道
6、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举例四川黄连、川芎、附子、川贝母江苏薄荷、苍术广东砂仁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河南四大怀药(地黄、牛膝、菊花、山药)山东阿胶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二、采 集采集时间矿物类动物类植物类全草叶类树皮、根皮根、根茎果实、种子花花粉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花蕾将放或正盛开时采集采收未开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花朵盛开时采集果实成熟时采收阴历二月、八月采收植物生长旺盛时采收根据生长活动季节采集全年可采,不拘时间,择优采选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一、什么是炮制 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
7、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二、炮制的目的 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 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干燥药材,便于贮藏。 矫味,矫臭,便于服用。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二、炮制的目的 降低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二、炮制的方法 修治纯净、粉碎、切制。 水制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 。 火制 炒、炙、烫、煅、煨。 水火共制煮法、蒸法、炖法、潬法、淬法。 其他制法 制霜、发酵、精制、药拌、发芽。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二、炮制的方法 二、
8、水制水飞:是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二、炮制的方法 三、火制1.炒: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取出。分为炒黄、炒焦、炒炭。2.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深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称炙法。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二、炮制的方法 三、火制3.烫:先在锅中加热中间物体(如砂石、滑石、蛤粉等),用以烫炙药物,使其受热均匀,膨胀松脆。土炒,米炒。4.煅: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煎出,充分发挥疗效。棕榈炭,血余炭。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二、炮制的方法 三、火制5
9、.煨: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加热的方法。四、水火共制燀法:将药物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淬:先把药物烧红,然后放入冷的液体中受冷收缩。第四章 药性理论二、药性的含义 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药性是中医理论对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一、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第四章 药性理论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三、药性理论的含义第四章 药性理论 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中药的治疗作用就是中药的功效。中药的不良作用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四
10、、中药的作用第四章 药性理论 性能是对中药的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五、中药的性能与性状的区别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一节、四气一、四气的含义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寒与凉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属于同一类的药性。温与热也是同一类的药性。为了更加细致的区别等级,引入大热大寒微热微寒等。按阴阳属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如果寒热不明显,就标为平性。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一节、四气二、平性药的含义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第四章
11、药性理论第一节、四气三、四气的确定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是相对而言的。所以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症寒热为基准。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一节、四气四、作用与适应证寒凉药温热药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泻热通便等适应证:实热烦渴、血热吐衄等阳热证作用: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等适应证:中寒腹痛、寒疝作痛等阴寒证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一节、四气五、四气的意义1.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2.如果阴寒证用寒凉药,阳热证用温热药,必然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导致死亡。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
12、盛以亡。3.寒与凉,温与热有程度上的差异,用药也应注意。病轻药重,病重药轻。大寒伤阳,大热伤阴。4.寒热错杂的复杂病症,则当寒、热药并用。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一节、四气五、四气的意义5.“寒无犯寒”,“热无犯热”,指根据季节不同,指导临床用药。6.如遇到真寒假热,当用热药治疗,必要时反佐以寒药。真热假寒证应选寒药,必要时反佐以热药。第四章 药性理论一、含义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药味不止五种。一般淡附于甘,涩附于酸,辛香并称。 五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第二节、五 味第四章 药性理论二、五味的产生(确定)五味的确
13、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第二节、五 味1.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2.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和获得不同的治疗效果,从而总结归纳出五味的理论。 第四章 药性理论三、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第四章 药性理论四、五味的阴阳五行属性内经: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洪范: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第四章 药性理论五、五味的作用与适应症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第四章 药性理论作用能散辛味解表、透疹、通经脉 祛风邪
14、活血行气、除胀止痛消郁散结能行第二节、五 味发散,行气行血“辛以润之”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四章 药性理论作用第二节、五 味补益气血阴阳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缓解毒性、和中甘 味能补能缓能和补益、和中、缓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甘味药大多能腻膈嗳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四章 药性理论作用敛肺止咳收敛止汗固精缩尿能收酸 味能敛收敛固脱止血止带涩肠止泻第二节、五 味收敛、固涩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气未尽之证均当慎用。第四章 药性理论山茱萸第四章 药性理论作用苦 味能 泄能 燥坚 阴通泄泻下积滞清泄清热泻火降泄降逆气止呕寒湿苦温燥湿湿
15、热苦寒燥湿泻火存阴第二节、五 味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苦味药大多能伤津、败胃,津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使用。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二节、五 味作用能 软咸 味软坚散结泻下通便能 下泻下通便,软坚散结“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故食盐类咸味药不宜多食,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尤应注意。有的咸味药如芒硝能伤脾胃,故脾虚便溏者慎用。“咸走血”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二节、五 味作用 渗湿利尿 收敛固涩。涩附于酸,酸涩并称 化湿醒脾,解暑辟秽,开窍醒神淡 味涩 味芳 香能渗、能利淡味药大多能伤津液,凡阴虚津亏者慎用。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二节、五 味六、五味与五脏的联系素问
16、宣明五气篇: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甘入脾(属土),辛入肺(属金),咸入肾(属水)黄连黄芩黄柏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二节、五 味七、性味合参1.每味药都同时具有性和味,两者必须综合起来考虑。2.一般来讲,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如辛温解表药。3.有时气味虽相同,但有主次之别。黄芪、锁阳4.气味不同,作用有别。气同味异,味同气异者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则各有不同。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二节、五 味七、性味合参5.一药兼有数味,标志其治疗范围的扩大。6.一般临床用药既用其气,又用其味。7.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鹿茸。8.由此
17、可见,药物的气味所表示的药物作用以及气味配合的规律是比较复杂的。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三节、升降浮沉一、含义 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内、向外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势。升降浮沉表明了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三节、升降浮沉二、阴阳属性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三、药物升降浮沉作用趋向的认定 疾病有在病势病位上的不同,所以药物具有升降浮沉的趋向。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三节、升降浮沉四、药物升降浮沉作用趋向性的形成1.与药物在自然界生成禀赋不同,形成药性不同有关2.受四气、五味、炮制、配伍等多因素影响。3.主要是与药物作用于机体产生不同的疗效,所表现出的不同作用趋向密切相关。如麻黄,大黄。第四章 药
18、性理论第三节、升降浮沉五、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1.与四气五味有关。辛甘温热属升浮,酸苦咸寒凉属沉降。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质地轻重有关。旋复花,苍耳子有些药物具有升降浮沉双重性。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三节、升降浮沉五、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3.升降浮沉与炮制影响有关。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4.升降浮沉与配伍的影响有关。少量的升浮药配伍大量的沉降药,则随之下降。少量沉降药与大量升浮药同用,则随之上升。升降在物,亦在人也。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三节、升降浮沉影响因素四气五味药物质地炮 制配 伍升浮药:辛、甘、温、热多属升浮沉降药:酸、苦、咸、寒多属沉降升浮药:花、叶、皮、枝等多属升
19、浮沉降药:种子、果实、贝壳等多沉降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三节、升降浮沉六、升降浮沉的作用1.升浮药。一般升浮药,作用趋向多主上升、向外。疏散解表,宣毒透疹,解毒消疮,宣肺止咳等。2.沉降药。沉降药作用趋向多主下行向内。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渗湿等。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三节、升降浮沉七、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1.药物具有升降浮沉的性能,可以调整脏腑气机的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部位,因势利导,驱邪外出,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三节、升降浮沉七、
20、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2.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顺着病位,逆着病势。就病位而言,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如发散风寒,热结便秘。就病势而言,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宜升不宜降。如肝阳上亢。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三节、升降浮沉七、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3.总之,必须针对病位和病势,根据药物升降浮沉的不同特性,恰当选用药物。这是临床用药的重要原则。4.为了适应复杂病机,更好的调节紊乱的脏腑功能,还可采用升降浮沉并用的用药方法。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四节、归 经一、含义 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如麻黄。二、归经
21、的确定 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治疗的具体病症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从药物的疗效中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麻黄。平肝熄风药,活血药,开窍药。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四节、归 经三、归经的方法归经方法六经辩证系统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脏腑经络辩证六经用药的归经卫气营血用药的归经三焦用药的归经脏腑经络的归经 羌活,泽泻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四节、归 经四、归经的意义1.掌握归经理论有助于临床辨证用药。肺火肝火心火2.掌握桂经理论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如利水药。3.运用归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还要依据脏腑经络相关学说,注意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恰当选择用药。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第四章
22、 药性理论第四节、归 经五、归经理论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学说相结合。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五节、有毒无毒一、古代毒性的概念 是药物的总称,又指药物的偏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张景岳说,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 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毒药 剧毒药 副作用 毒副反应二、现代毒性的概念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五节、有毒无毒三、中药的副作用与毒性反应的区别副作用是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恶心,呕吐,胃痛腹泻等。毒性反应是指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往往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与人的体质也有密切关系。
23、第四章 药性理论第五节、有毒无毒 四、中药毒性分级 五、正确对待毒性 七、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八、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从中毒原因各个环节避免产生毒性。以毒攻毒,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用于治疗疾病。便于治疗。六、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剂量过大;误服伪品;炮制不当;制剂服法不当;配伍不当;药不对证、自行服药、乳母用药及个体差异等。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按照用药法度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用。 配伍是中医用药的特点。是应用中药的主要形式。一、含 义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二、配伍的目的1增强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2抑制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如半夏配生姜。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从而达到全面兼
24、顾治疗的目的。如虚实相兼者,当攻补兼施4. 扩大药物的适应范围。如黄连配吴茱萸治疗肝郁化火犯胃的呕吐吞酸,肋胁胀痛。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三、配伍的内容 1.药物七情的含义。 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2.药物七情各自的含义 1. 单行:不经配伍,用单味药物治病。如清金散、至圣丹、独参汤。鸦胆子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配伍关系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配伍关系 2.相须:性能功用相类似的药物合用,能明显增强其原有疗效。“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 3.相使:指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合用,以
25、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相使者,我之佐使也”。黄芪配茯苓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配伍关系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畏者,受彼之制也”。如半夏畏生姜,半夏的毒副作用能被生姜降低或消除。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毒性或副作用。“相杀者,制彼之毒也”。生姜能降低或消除半夏的毒性。 生姜杀半夏。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配伍关系 6.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相恶者,夺我之能也”。人参补气 莱菔子降气 恶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配伍关系 7.相反:两药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相反者,两者不合也”。如十八反药物
26、。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四、药物七情配伍的原则1相须、相使协同增疗,充分利用2相畏,相杀减轻或消除毒性或副作用,用毒剧药时考虑;3相恶可能互相拮抗、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加以注意;4相反产生毒性或副作用,属配伍禁忌,避免应用。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一、配伍禁忌1.配伍禁忌的含义 所谓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避免配合应用,也即神农本草经所谓:“勿用相恶、相反者。”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一、配伍禁忌十八反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萎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一、配伍禁忌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
27、瓜篓、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一、配伍禁忌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一、配伍禁忌十九畏歌诀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二、证候禁忌三、妊娠用药禁忌四、服药饮食禁忌 慎用类为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
28、品,如牛膝,大黄、枳实,附子等. 禁用类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如巴豆、大戟、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等.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第一节、剂 量含义 指干燥后生药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服量。影响因素 一、药物性质 二、剂型和配伍三、年龄、体质、病情 四、季节变化 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第二节、中药的用法一、汤剂煎煮法二、服药法1.煎药用具 2.煎药用水 3.煎药火候 4.煎煮方法 (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 1.服药时间 2.服药方法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一、配伍禁忌1.配伍禁忌的含义 所谓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
29、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避免配合应用,也即神农本草经所谓:“勿用相恶、相反者。” 据蜀本草谓本经载药365种,相反者18种,相恶者60种。新修本草承袭了18种反药的数目。证类本草载反药24种,金元时期将反药概括为“十八反”、”十九畏”,累计37种反药,并编成歌诀,便于诵读。一、配伍禁忌十八反歌 最早见于儒门事亲张子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十九畏 最早见于医经小传刘纯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犀角);人参最怕五灵脂
30、;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赤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lan)炙煿(bo)莫相依。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如何正确对待十八反,十九畏a.反药能否同用,历代医家众说纷纭。一般医家认为反药同用会增强毒性。损害机体,因而强调反药不可通用。实验研究也发现反药通用中毒的例证。b.此外,古代也有不少反药同用的文献记载,认为反药同用可起到相反相成,反抗夺积的效能。现代有报道使用后取得较好的效果。从而肯定了反药同用的观点。c.由此可见,无论文献资料,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目前无统一的结论。还需要继续研究。d
31、.尚未搞清楚的情况下,应采取谨慎从事的态度。若无充分把握,最好不宜使用,以免发生意外。证候禁忌 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称“证候禁忌”。 二、证候禁忌1.妊娠禁忌药的含义:指妇女妊娠期间除中断妊娠、引产外,禁忌使用的药物。 它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根据药物对于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慎用与禁用两大类。三、妊娠禁忌2.妊娠禁忌的理由对母体不利对胎儿不利对产程不利对小儿不利三、妊娠禁忌3.妊娠禁忌药的分类三、妊娠禁忌毒性较强的药,如巴豆,牵牛药性猛烈及堕胎作用较强:
32、如三棱,莪术禁用药3.妊娠禁忌药的分类三、妊娠禁忌通经祛瘀药,如桃仁,红花滑利之品,如冬葵子,瞿麦慎用药行气破滞药,如枳实辛热之品,如附子,肉桂4.妊娠禁忌药的使用原则 凡禁用的药物绝对不能使用; 慎用的药可以根据病情的需要,斟酌使用,且应注意辩证准确,掌握好剂量与疗程,并通过恰当的炮制和配伍,尽量减轻药物对妊娠的危害,做到用药安全有效。但是必须指出,除非必用时,一般应尽量避免使用,以防发生事故。三、妊娠禁忌1.服药饮食禁忌的含义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包括病症食忌,服药食忌两方面。四、服药饮食禁忌2.服药时饮食禁忌的内容病症食忌: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疾病的性质忌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市政广场绿化设计与施工合同
- 洗浴中心招投标授权委托书模板
- 网约车驾驶员服务协议
- 南京市摄影基地租赁合同
- 环保旅游业PTR管理办法
- 城市绿化带扩建合同
- 文化艺术兼职演员合同
- 建筑材料市场租赁合同终止
- 图书馆围墙建设合同
- 人力资源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
- 小学四年级班家长会班主任PPT课件
- 拉弯矫培训ppt课件
- 怎样提出好的改善提案5篇
- 口腔诊疗前、中、后牙椅消毒流程(全)
- 《服装市场营销》课程标准.
- xx医院三季度药事管理委员会会议纪要
- 保护野生动物的英文宣传标语
- 茶叶审评细则 - 茶业大赛
- 杜瓦罐使用说明书
- 红色沉稳大气商务通用微立体企业公司介绍公司简介公司产品宣传营销策划方案动态ppt模板
- 园林景观施工界面划分(参考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