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基础过关)(无答案)_第1页
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基础过关)(无答案)_第2页
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基础过关)(无答案)_第3页
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基础过关)(无答案)_第4页
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基础过关)(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基础过关卷班级_ 姓名_ 学号_ 分数_(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第卷(选择题 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0辽源市第五中学校月考)宋代范成大有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

2、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该诗描绘了中国古代经济A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 B精耕细作的特点C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D人们生活美满幸福2(2020全国课时练习)下图是河南打虎亭东汉墓葬壁画制作豆腐工艺图。民间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安徽八公山与“八公修仙炼丹,偶然发明了豆腐。目前发现最早记载豆腐的文献,是五代陶谷撰写的清异录官志门,其中记载的“小宰羊”即指“豆腐”。由材料可以推断出A豆腐的起源不晚于汉代 B道家炼丹贴近生活C制豆腐是主要家庭手工业 D豆腐制作技术高超3(2020全国课时练习)哥伦布发现美洲以来,许多诞生于动荡之中的宝藏就在新大陆和传统的欧亚大陆之间穿梭。美洲品种多样的植物更

3、是别具一格。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作物是A甘薯、玉米B小麦、甘薯C玉米、水稻D烟草、可可4(2020全国课时练习)元朝王祯著有农书,他提出农业生产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C因地制宜 D注重农时5(2020全国课时练习)诗经中有10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这些诗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农业生产受到关注 B农业技术取得突破C小农经济较为发达 D现实主义成为主流6(2020全国课时练习)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烈山:其意

4、为放火烧荒)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意为“尖头木棒”),能殖百谷百蔬。”材料可以佐证A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B铁器的冶炼情况C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 D神农氏创造耒耜7(2020全国课时练习)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A人工取火的发明 B建筑技术的发展C生产工具的进步 D畜牧水平的提升8(2020全国课时练习)下图是2002年萧山跨湖桥遗址(距今70008000年前)出土的陶纺轮和线轮,据年代和形制判断,其纺织原料最有可能是A麻B棉C毛D丝9(2020全国课时练习)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是食物生产的革命,即从食物采集

5、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其标志是A农业的出现B小农经济的产生C手工业的产生D火的使用10(2020全国课时练习)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11(2020小店山西大附中月考)玉米和马铃薯传人欧洲后,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作为观赏植物;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粮食作物开始在欧洲

6、推广;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这表明当时A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B欧洲人追求闲情舒适的田园生活C物种传播改变了欧洲经济作物种植D物种传入丰富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12(2020全国专题练习)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ABCD13(2019山阳县漫川中学月考)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

7、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A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 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 D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14(2020全国课时练习)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据此可以推论A西班牙从此崛起并成为殖民强国B新航路促进欧美之间的商品流通C殖民活动冲击了美洲的饮食传统D胡椒生产是美洲的唯一经济支柱15(2020全国课时练习)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

8、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C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D亚洲人口的膨胀16(2020全国课时练习)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至1112亿亩。其中,新增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下列属于明清时期“瘠卤沙冈”“陡绝之地”成为耕地的重要条件有A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B农业区域化程度提高C高产农作物甘薯、玉米的引进和推广D明代发明的曲辕犁适应不同土壤

9、的耕作17(2020全国课时练习)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 )A社会史观下人民生活更加丰富B近代化史观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C整体史观下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文明史观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18(2020全国课时练习)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叶、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帶回欧洲,传遍世界;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人美洲。这说明A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新航路

10、开辟带来经济繁荣 D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19(2020全国课时练习)1933年,苏联规定农庄的首要义务是每年向国家交售规定数量的农产品,其中粮食的交售额占到产量的32%43%,而国家给付的价格却低于成本,这就是苏联的“义务交售制”。这一制度A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B完全否定了市场的作用C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措施D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20(2020全国课时练习)据史料记载,隋亡4年后,太原的官仓还存放着10多万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地几万军队吃上10年。长安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20年后仍在使用。这说明隋朝A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B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D贫富分化加

11、剧导致灭亡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21(2020江西省临川第二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中国的“食”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是极为突出的。古代文献中就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等等。古人还有把一切技艺都归结为食的惯语,如把政治比喻为烹调:“治大国如烹小鲜。”一千年来,中国人的“食”,从食物来源、加工烹饪技术到饮食制度都发生了若干显著变化。从最初的南稻北粟到宋元时代的南稻北麦以及外来物种的传入,进一步改变了、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结构。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也趋于成熟。以至于后来马可波罗惊讶地发现中国

12、人的食谱几乎构成一个庞大的动物园。聚宴的形式也由上古的“分餐制”变成了围桌共餐等。直至今日,喜谈中国文化者仍然关注有关“食”的观念,如以“吃了吗”为打招呼用语,以吃喝作为社交乃至政治运作的重要形式,直到从中式饮食中考证传统伦理原则及思维方式等等。摘编自秦晖千年回顾:民以食为天材料二 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食

13、,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比如有些人盲目地把吃野味作为一种时尚。摘编自陈光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食”文化发展演变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文化的变化。(8分)22(2020全国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古代中国是个农业文明古国,仓储制度历史悠久。有资料云:“夫仓谷者,所以广积贮、备凶荒、赡贫乏也。当岁之丰,加增铢两,取之于民而不患其苟;及岁之歉收,开仓廪,施赈粜,亦足以济众。”材料二: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法

14、制大混乱以后,唐朝统治集团格外重视以法治仓工作,隋朝和唐朝都有专门为仓储而制定的法律。唐朝长孙无忌的唐律疏议中有关仓储制度的条款有:严惩失盗,五品以下官员出库都要经防卫主司搜检,因不搜检而发生盗窃案件,防卫主司应笞二十,并“计所盗之赃”之罪;杜绝损耗,因库址选择不当或晒粮食不及时造成损失的,以“坐赃论处”;提高效率,凡经批准出库的物资应迅速办理出库手续,“受给之官,无故留难”,迟滞一日笞五十,三日加一等,最重的可判徒一年之罪。(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仓储发挥的社会职能。(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制定有关仓储制度法律的意义。(6分)23(2020全国课时练习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重农思想和粮食安全观念始终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反映了古人的粮食安全观。李悝鼓励人民“尽地力之教”来增加产量,还指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并为了保证物价的平稳,推行“善平籴”政策。贾谊在论积贮疏中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也”。由此形成了对粮食生产尤为关注的良好传统,故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存量可以保证国家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最低的生活需求,但灾荒年份难以满足粮食需求,导致饥荒的发生和蔓延。摘编自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材料二 美国1933年农业调整法规定,联邦政府的农产品信贷公司给参加农产品计划的农场主提供为期10个月的短期贷款,到期时如果粮食市场价格高于贷款额,农民可将粮食出售然后偿还贷款及利息;如果粮食市场价格低于贷款额,农民则不必归还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