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7篇_第1页
数学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7篇_第2页
数学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7篇_第3页
数学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7篇_第4页
数学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数学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7篇 教师在写一份教案时,要重点分析教学疑难点才行,教案是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提前完成的教学文书。以下是我精心为您推荐的数学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7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量具测量不规矩物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规矩物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探讨,拓展学生的思维。 情感与态度: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摸索,和谐协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周边事物规律的探究。 教学重点:摸索不规矩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不规矩物体的体积就是排开水的体积。 教学准备:量杯、水、沙子、橡皮泥、不规矩物体(石块、石块)、

2、乒乓球。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师:大家最近都在求物体的体积。这些物体,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各类外形的盒子(长方体和正方体),水)。 师:小胖想问问你们这些物体的体积你们会求吗?怎么求? 1、长方体和正方体外形的物体,我们会求,先测量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就能计算出来。 2、a、可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内,水的长、宽与容器内部的长、宽相等,再测量一下水的高度,根据这三个条件,水的体积就可以求出来了。 b、把容器内的水倒在量杯内,就能测出水的体积。 师:那现在有一块石头,那么这块石头的体积怎么求呢?今天,我们就要研究这个问题。 (出示课题:用量具测体积)

3、 二、新授 师:我们首先来观看大屏幕。(视频) 师:请大家交流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生:将石块放入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内时,容器内的水面高度会上升。 师:大家再看一下 师:大家想一下,为什么将石块放入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内时,容器内的水面高度会上升? 师:由于石块本身是有体积的,将石块放入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内时,原本下面容器内的水就会被石块所“排开了,这样就导致了容器内的水面高度会上升。 师:那想一下,假如现在我把这石块冷静器内取出的话,容器内水面高度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容器内水面高度会下降。 师:再将石块放入容器内呢?容器内的水面高度又会XXXX? 师:那你能否来判断一下,容器内的水面高度的上升

4、与下降和石块的体积,两者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大家小组探讨一下) 生:水面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师:接下来,大家再来看一段视频,你试试看能否用方才我们所学的这个知识来计算出罐头的体积? 试验告诉我们是如何测量罐头的体积?罐头的体积是多少? (原来水的体积是200ml,现在把罐头放入量杯全部浸没在水中,水面就升高了,现在的体积是400ml,升高部分水的体积就是200ml,水面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罐头的体积。) 师:通过试验,我们知道:水面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罐头的体积 师:方才我们交流了好多,谁能简单概括一下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法? 1、观测原来水的体积。 2、放入石块。 3

5、、观测变化后的体积。 4、求两个体积的差。 师:a、现在老师想用你们方才的方法测量这个石块的体积(将石块放入水中),观测一下,你有什么想说的?(石块没有被浸没) 师:石块没有被完全浸没,但是水面却升高了,那么石块的体积是否就是水面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 (不是,水面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其实是石块浸在水里的这部分的体积,而不是整个石块的体积。) 师:只有将石块整个都浸在水里面,水面升高那部分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师:通过两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通过方才一系列的试验探讨,我们得出了这个结论,你们真聪明,有一只乌鸦也十分聪明,相信大家都学过“乌鸦喝

6、水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 (把石块投入到杯子中,石块就把水排开了,水面就升高了。石块投的越多,水面升高的越快,当水面升高到杯口时,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师:乌鸦用这种方法喝到了水,十分聪明,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假如遇到困难,也应当多角度,多方位的去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师:接下去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7页,独立完成书上的其次题。 师:谁能说说这幅图你看懂了什么,这个苹果的体积又是多少? (原来量杯中水的体积是600ml,把苹果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水面上升到了800ml。 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苹果的体积:800600=200ml=200cm3 师:

7、一起来看第三题,两只外形、大小一致的量杯盛有同样多的水,放入两块外形不同的石头后,假如水面升到一样高,那么这两块石头的体积一致吗? (一致,由于两个量杯的外形、大小是一致的,水面上升的又是一样高,虽然它们的外形不同,但是它们的体积是一致的。) A 一个长方体水缸,长是7分米,宽是5分米,水深3分米,把一个钢球浸没在水里,水面上升0。2分米,这个钢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水缸的厚度不计) B 一只长方体的玻璃缸,长6分米,宽4分米,水深5分米,假如将一块体积是14。4立方分米的石块全部放入水中,水面会上升多少分米? 探讨题: 有一只长方体水箱,长20分米,宽5分米,水箱里放入一个长方体钢块后,

8、水面上升了0。6分米,已知钢块的长和宽都是4分米,求钢块的高是多少分米?(水箱的厚度不计) 判断题 1。把一个铁球沉没在长1。5分米,宽1。2分米的长方体容器里,水面由4。5分米上升到6分米,你能求出这个铁球的体积吗? (容器的厚度不计) A、 1.51。24。5 B、 1.51.26 C、 1.51.2(64.5) D、 1.51.2(4.5+6) 2。有一只长方体玻璃水缸,长10分米,宽4分米,水箱里放入一个长方体铜块后,水面上升了0。5分米,已知铜块的长是3分米,高是4分米,求铜块的宽是多少分米?(水缸的厚度不计) A、 104(34) B、 1040.54 C、 340.5(104)

9、D、 1040.5(34) 深化练习: 从里面量长、宽均为2分米,向容器中倒入4.4升水,再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内的水深是1.5分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玻璃容器的厚度不计) H独立练习: 1、水倒入一个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高3厘米,然后放入大量小石子,这时水升高到5厘米,求这些小石子的体积。(容器的厚度不计) 2、一个底面积为16平方分米长方体鱼缸,蓄水深20cm,现将一块小假山完全放入水中,此时水面上升了2cm,求这个小假山的体积。(鱼缸的厚度不计)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把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结构特

10、点,并能正确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中国学习联盟胆尝试,勇于摸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找到与求路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2正确分析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把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出示复习题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画图,列式解答 2订正答案 3小组探讨:试着改编一道求相遇时间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例4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探讨:复习题的线段图该怎样

11、改一改并试着画一画 2联系复习题的解法,尝试解答 3订正思路 想法一: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几分走270米,就是几分相遇 270(5040) 想法二:根据复习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依据乘法的因积关系可得: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三、反馈调理 两人同时从相距64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学生独立分析解答 2订正答案 3质疑:对于“求相遇时间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4教师提问 (1)要求“相遇时间题目中需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2)例4与复习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四、稳定练习 (一)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

12、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二)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对开一艘军舰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 教师提问: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三)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670米的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第一队每天开12.6米,其次队每天开14.2米这个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时两队各开凿多少米? (四)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726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

13、州出发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7千米再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五、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主要联系和区别?通过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探究活动 猜两位数 活动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方法 表演前请观众心里想好一个两位数,再请观众将自己想的两位数乘167,然后加上2500,请观众把最终得数报出来,表演者就知道观众心里想的是哪一个两位数 例如:观众想的是59,他按规定计算出 59167250012353 表演者根据报的得数计算 533159 于是就知道观众想的是59 活动过程 1教师进行表演 2学生探讨其中的微妙 3学生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游戏 猜数方法 将得数末两位

14、乘3,取乘积的末两位就是观众心中所想的两位数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3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重视情境创设,产生认知冲突。 本节课结合学生学过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教学。新课伊始,提出问题:假如要在一个统计图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状况,制作什么统计图对比适合呢?然后引出要学习的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 2.重视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并结合上节课的已有经验

15、,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感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知道中国最南和最北的位置吗?你知道两地的天气状况吗? (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自由交流) 2.你还记得折线统计图吗?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3.以表格形式出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状况。 提问:假如要在一个统计图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状况,制作什么统计图对比适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想旧知检验已学知识,为学

16、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猜想复式折线统计图:请大家迁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想一想,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特点呢?(学生自由交流) (2)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教材84页4月7日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观测、汇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组成。 探讨怎样读复式折线统计图。 小组探讨,得出: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与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一致,可以横向观测、纵向观测、比较观测等。 观测复式折线统计图,获取信息。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测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说一说获取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观测、探讨,用知识迁移法来学习新知,使学生了解

17、复式折线统计图,同时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把握复式折线统计图。 2.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课件出示课前制作的曾母暗沙和漠河县两地xxxx年4月710日最高气温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比较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填写下表。 一致点 不同点 单式折线 统计图 (1)有标题、横轴、纵轴、单位名称。 (2)确定每一格代表多少单位。 (3)先描点,再连线,连线要用直尺。 只有一条折线。 复式折线 统计图 (1)有两条折线。 (2)有图例。 (2)小组合作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通过比较,你发现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优势? 预设 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能

18、表示出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数量增减变化的状况,而且还可以对比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3.读统计图,解决问题。 (1)两地哪天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相差多少? (2)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的是哪天? (3)曾母暗沙的最高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漠河呢? (4)从总体上看,两地这几天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够从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理解。 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

19、册第3233页例4和“练一练,第3536页练习五第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把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认识偶数和奇数;能判断或写出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理由,能说出偶数或奇数。 2使学生经历摸索和发现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观测、对比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摸索、发现规律的活动,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感受数学充满规律,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加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 为学生每人准备百数表一张;每人准备o、5、6、7四张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 引导:我

20、们已经认识了因数和倍数,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想一想,假如告诉你一个数,譬如3,怎样找出它的倍数?请你说一说找倍数的方法。 在研究一个数的倍数时,人们发现了有一些数的倍数是有特征的。譬如,你任意说出一个数,我们就可以判断它是不是2的倍数。大家一起来试试看:有一个数是730,你觉得它会是2的倍数吗?怎样想的? 揭题:这说明有的同学在以前的学习中,可能已经意识到了2的倍数的特点。今天我们就利用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通过找倍数,发现和认识2和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找2和5的倍数。 出例如4,浮现百数表。 引导: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百数表,先在5的倍数上画“,

21、再在2的倍数上画“o。在找这两个数的倍数时,请大家注意每行数里5的倍数有哪些,哪些数是2的倍数。能行吗? 学生画符号,教师巡查、指导。浮现分别画出符号的数,学生校对、确认。 2探究发现特征。 (1)引导:请观测表里5的倍数,在每行里哪些是5的倍数,你能发现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和同桌同学相互说一说。 交流:你发现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指出:5的倍数,个位上是5或0。(板书:5的倍数,个位上是5或0) 引导:你能任意说一个这样的三位数或者四位数,验证我们发现的特征吗?大家试一试。(指名学生说出相应的数,引导用除法检验是不是5的倍数) 追问:怎样的数是5的倍数? (2)提问:观测2的倍数,有什么

22、特征? 指出: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板书: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o) 引导:请同桌两人相互举出三位数或四位数的例子,验证发现的2的倍数的特征。 交流:你是怎样举例的?(学生口答举例) 个位上不是2、4、6、8、o的数,会是2的倍数吗?自己举出例子试一试。 交流:你举的什么例子,是不是2的倍数?(指名学生举例说明) 追问:怎样的数是2的倍数? (3)引导:观测表里5的倍数和2的倍数,看看什么样的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怎样的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说明:个位是0的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3认识偶数和奇数。 说明:我

23、们已经认识了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把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奇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5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逐步制定统一规矩,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加强用数学的眼光观测生活的意识。 2、学情分析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遇,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凑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创立数对的过程,把握

24、数对的书写形式,会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观测者角度的理解,方格线上和方格中位置描述的异同理解。 4、教学过程 4.1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用数对确定位置 一、探讨描述位置两要素 师:今天,谢老师的好朋友带来一份奇妙的礼物。有请X先生 第一关:找地鼠 师:请描述小地鼠的位置。 师:还能怎么说? 生:从右往左数第2个。 师:这只地鼠的位置呢? 生:从上往下数第3个,从下往上数第2个。 师:看来,描述一条线上的位置,我们只需要一个数。 师:(平面上的一个地鼠)现在还能用一个数字来描述位置吗?不能。为什么? 师:我们全班来玩一个小游戏,请一位同学上台背对屏幕,其他同学描述

25、地鼠的位置帮助他猜? 师:你来说,谁有不同的说法,还有吗?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描述平面上某个位置需要两个数,这个发现很重要。 师:(面向猜的同学)听了这么多说法,能猜到位置吗? 师:你是怎样猜的?大家分析分析他为什么会猜错?(描述位置的方向不一样)怎样让你的描述更加确切些。(说明了方向:从左往右数第2排,从下往上数第3个)(板书说法) 师:经过不断完善,终究能消除误会,并赢取第一块拼图。听(X先生录音) 二、从列和行引出数对确定位置 师:在第一关,我们发现由于每人所定规矩不同,导致描述方法不一致,甚至有可能会出错。这时,我们就需要统一规定。 师:(我们进入其次关,确定你的位置)从游戏回到教

26、室里,像同学们的座位有的竖着排,有的横着排,数学中统一规定,像这样的竖排,我们称作列(板书: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请第一列同学起立。你是怎样数的?有道理。这位同学,我看出了你的踌躇,有什么想说的? 师: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两个第一列!这个时候又需要规定,列要站在观测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教室里的观测者就是(老师),那你们就是被观测者。站在我的角度从左往右请第一列同学起来,其次列,第三列,原来你们是第6列。请记住自己是第几列了。 师:竖排是列。像这样的横排,我们称作行(板书: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手势从前向后点),第一行同学在哪?其次行,第三行同样,记住自己是第几行。

27、 师:列和行的观测方向已经确定了,请用列和行表示自己的位置。写在草稿纸上。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都很确切。 师:回到大屏幕,当教室中的座位画在图上就成了这样。面对这幅图,谁是观测者?站在我们的角度,从左往右数第一列在哪里?其次列,接着 师:教室中行是从前往后数,到了这幅图上就变成了从下往上数了。第一行在哪?其次行张亮的位置是?还可以怎么说。 师:发现张亮的位置在从左往右第2列,从下往上数第3行的交点处。图上,还有两位同学的位置,谁来说。同意吗?看来,大家用列和行描述位置的已经对比熟练了。 师:把座位图变化一下,用图形代替了桌子,还能描述张亮的位置吗?(能)来个小考验把,能快速记录

28、下来包括张亮在内的四个位置吗?拿出草稿纸,准备。怎么了?(太快了)想想有没有快速记录的方法,再来一次?准备。这次好些了。以张亮的位置为例,谁来说说你的好方法。(2 3)什么意思?(2表示第2列,3表示第3行)还可以怎么说(3 2)。这个想法很好,更加简单了。 师:这些都是张亮位置的描述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1、列和行的方法,很具体但数学应当追求简单明白,2、两个数字的方法,很简单但简单误会。)都有道理,但是数学家还是选了其中的一种方法来描述位置。你觉得是那种?(手势上下移动)这种。 师:数学家也发现了漏洞,怎么办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来了个规定:以后凡是用两个数表示位置时,都先说列(板书)

29、,再说行。中间用逗号隔开,再用括号把他们括起来,最终给它取个名字,叫做数对,而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用数对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师:所以张亮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指板书对的)读作数对(2,3)。 师:剩下的三个位置也用数对表示吧。写在草稿纸上。 师:四个数对中有两个对比特别,谁来说? 师:归纳的真确切,(3,4)不能表示赵雪的位置(4,3)也不能能表示王艳的位置。我们说一个数对只能确定一个位置,也就是说数对和位置一一对应。以后,一看到这样表示的形式,就知道是数对,是用来确定位置的。这也是数学符号的独特性。 师:回到同学中间(指向同学)请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和张亮同一个位置

30、的是谁?(课件强调张亮)。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师:其实,从图上到教室里,观测者角度转变了,同学们还能灵活的用数对来确定位置,十分棒。听。(X先生评价) 三、点子图中的位置表示 师:庆贺大家,回到大屏幕,座位图再次发生变化,变成了(用点)来表示位置,再把这些点用线连起来,形成了一个方格图,规范的方格图会多出这样一列和一行(课件强调),我们把它们叫做起始列和起始行,他们的交点我们用0来表示,称作起始点。从起始点开始,我们可以数出列数和行数。在这里你还能确定张亮的位置吗?数对(2,3)。 师:X先生又有话说:(第三关找场馆。)这是动物园的平面图,我们一起来看看。大门的位置是(数对(3,0)什么意

31、思? 师:图上的四个场馆,能用数对表示他们的位置吗?其次题呢?翻开书第20页,直接写在图上。 师:老师也有感兴趣的场馆,先给个提醒(,4)能确定是哪个场馆吗?为什么?)能确定的只是(在第4行上)。换个提醒,这个场馆在(1,)上,可能是哪些场馆。老师感兴趣的场馆其实就是(大象馆)。也就是第4行和第1列的交点处。 师:再次请出X先生:第四关摆放花盆(课件出示第四关)确定花盆的位置需要知道什么?(确定行列) 师:随便指两个位置提问。(单击课件)这四盆草围成一个长方形,能找出这四盆小草的位置吗?X表示几,Y表示几。请拿出练习纸,用圆圈表示4盆小草的位置。 师:根据已知数对可以很快确定三个点的位置,根据

32、长方形的特性找到第四个点的位置。同学们都做对了吗?掌声送给自己。 四,数对的日常运用 师:数对的运用的确广泛。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会用到数对呢?像同学们说到的电影票、围棋棋盘等等。 国际象棋棋盘上也有行和列,这是白王,它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g,2) 这是南昌的经纬图,南昌位置可以用数对(116,25)来表示,在这里116表示的是?29表示的是?(经度和纬度) 师:学到这里我不禁想问:这么简单确切的数对又是谁发明的呢?数对背后又隐蔽着怎样的故事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百度:笛卡尔和蜘蛛 五、拓展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还差一块拼图了,听听X先生带来了什么问题:第五关:确定位置,需要几个数?)

33、生:需要两个数。 师:什么状况下用两个数?(平面上的位置)(课件出图)一个数不行吗?(课件出示打地鼠图片)行。 师:什么状况下我们用一个数就能确定位置?(直线上的)。 师:直线上的点用一个数字确定位置,平面上的点用数对确定位置,那有没有用三个数确定位置的可能?(出现省略号)这个就留到以后学习了。 师:听听X先生对大家的最终评价吧。 师:其实,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奇妙的礼物就是一句话?齐读。学好数学将会是一个让你终生受益的资产。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要求正确地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能正确的按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存一定的小数数位。

34、3、会把较大的整整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再求近似值。 教学重点: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及把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区别求近似数与改写求确切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确切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在商店买菜时,电子秤上显示总价是753元,而营业员只收我们7元5角。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准确,只要知道它的近似数即可,那么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川、数的近似数) 。 二、自主控究 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

35、课件出示豆豆测量身高的情景图) 师:读情景图,你能找出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吗? 生1: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得出豆豆身高的近似数。 生2:已知信息是豆豆的身高是0.984m,亮亮说:“豆豆身高约是0.98m。红红说:“豆豆身高约1m。 师:对于上面的已知信息,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b“豆豆的身高是O.984m,这里的0.984m,是测量时准确到毫米得到的。 生2:“豆豆高约0.98m,这里的0.98是准确到厘米得到的。 生3:“豆豆高约1m,这里的l是准确到米得到的。 师:为什么会出现上面不同韵结果呢? 生:0.98和1都是0.984按不同要求取的近似数。 师:取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用到的方法是什么?

36、生:我们取一个整数的近似数时,用到的方法是“四舍五入法。 师:对,“四舍五入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小数取近似数。 师: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一下,0.984m是如何得到0.98的? (小组探讨,全班交流) 生:“豆豆高约是0.98m,这里的0.98m是把豆豆身高0.984m保存两位小数得到酌结果。 师:它是如何取的两位小数? 生:按要求把一个小数保存两位小数时,一般要看到千分位,假如千分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5就要向百分位进1,假如千分位上的数小于5,就舍去。 0.984O.98(保存两位小数),由于千分位上的4小于5,所以舍去。 师:“豆豆高约lm,这里的lm是把0.984m保存整数得到的结果。

37、一个小数怎样才能保存整数呢? 生:一个小数,假如保存整数,就要看这个小数的十分位,然后依照“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0.984m-lm。 师:假如0.984m保存一位小数,结果又是什么呢? 生:把0.984m保存一位小数,就要看到百分位,百分位上是8,大于5,就要向十分位进1,十分位上是9,9+1=10,接着向个位进1,个位上0+1=1,所以0984m保存一位小数是10m。 0.9841.0(保存一位小数),百分位上8大于5,向前一位迸1。 师:后面的0可以省略不写吗? , 生:不能,由于要是省略就变成准确到整数部分的个位了。 2、把较大的整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师:读图,你能读出什

38、么信息? 生: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是384400km。 师:384400km,数据对比大,书写起来也不方面,你能把它改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吗? (小组探讨,全班交流) 生: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就是把这个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00,也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然后点上小数点。 师:你会表示吗? 生:384400km=38.44km 师:上面的改写方法正确吗? 生:不正确,由于384400和38.44根本就不相等。 师:那怎么办呢?谁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生:在38.44的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即可,由于把384400变为38.44缩小到了原数的而1/10000。 师:好,上面的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384

39、400千米=38.44万千米。 师生共同总结: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在万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 师:读情景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已知木星距离太阳778330000km。 生2:所要解答的问题是木星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保存一位小数) 师:这个问题和上面的问题有哪些一致和不同的地方? 生:上面是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这个问题是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并且还要求保存一位小数。 师: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和改写成用“万作单位有什么一致之处? 生:都是把大数改写成一个用小数表示的数,所以都应当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 师:改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小数

40、点向左移动四位,那么改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几位呢? 生:应当是八位,然后加“亿字。 师:好!同学们真聪明,用自己的思维,类推了把一个数改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你能写出改写过程吗? (学生独立尝试,全班投影展示) 778330000千米=7.7833亿千米 师生总结方法:小数点向左移动八位,在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亿字。 师;假如保存一位小数,你会吗? 生:7.7833亿千米78亿千米 三、控究结果汇报 师: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小组探讨,汇报交流) 生: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保存整数,表示准确到个位,看到十分位

41、;保存一位小数,表示准确到十分位,要看到百分位;保存两位小数,表示准确到百分位,要看到千分位 师: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怎么办呢? 生: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是不能省略的。 师:如何把一个较大的数改成以“万或者“亿为单位的数? (小组探讨,全班交流) 师生总结:把一个大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时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加上“万字。把一个大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时小数点向左移动八位,加上“亿字。 师:改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在改写的过程中,不要把单位“万“亿丢掉。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和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类似,都是

42、采用“四舍五入法。 生2: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写起数来就简单多了,这表达了数学的简单思想。 师:小数的近似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我们的身边就有好多类似的数,你们课下去找一找,看看它们都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让我们在发现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与我们的密切联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在知识、能力、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 板字设计: 例1:0.984保存两位小数 0.984保存一位小数 0.984保存整数 0.9840.98 0.9841.0 0.9841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例2 例3

43、142800千米=14.28万千米 778330000=7.7833亿千米7.8亿千米 五年级数学教案7 一、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的相关内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简单分数的大小对比;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分数的再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基本性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通分、分数大小对比。 后续的相关内容:本册第五单元 异分母分数加减;加减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第十册: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二、单元编写特点与教学策略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分数相对性就是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对应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对学生来说,不需要出现“分数相对性这样的专门术语,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就可以了。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教材安排了“拿铅笔等多个情境活动,教学时,教师要联系这样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的交流。 在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又安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在“分饼活动中具体体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